王三姐住寒窑安徽:解开道德的“心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8 18:35:13
——怎么看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
梁煜璋

2011年,一个“跌倒老人该不该扶”的话题,在媒体尤其是网络的助推下,迅速在全国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影响深远、争锋相对的道德状况大讨论。时至今日也该作一个阶段总结,于是就有了《求是》杂志2012年第一期发表“秋石”的署名文章《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笔者读后深受启发,从脑海中勾勒出一幅道德状况解析图,由此谈一下笔者认识道德问题的一些方法和观点。
(一)
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的并存与“冲突”,这是审视道德状况的纵坐标。在“秋石”文章中就专门提到了“不断变革的道德”,并指出“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这些革命性的思想解放和制度创新,既对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产生了剧烈的冲击,也催生了与时代的发展进步相适应的新道德观念和新道德规范。”换句话说,人们在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上的争论就是这种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即新道德观念和新道德规范)“冲突”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反映。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不可避免,人们看法多元相互争论也属正常,但破除不符合时代精神的陈规陋俗和确立新时代准则的方向和潮流不可逆转。
(二)
道德规范与经济调节、法律规范、行政管理、行业自律等协调配合仍不尽如人意,这是审视道德状况的横坐标。正如“秋石”文章指出的那样,道德发展滞后是一个原因,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建设任重道远。同时,在整个社会规范体系中,经济调节、法律规范、行政管理、行业自律等存在的不作为、乱作为、选择性作为,都会影响和增加道德规范的负重。此外,相比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行业的规范手段而言,道德规范的成本是最低的,运作是最便捷的,尽管它多数也是苍白无力的。当道德规范饱受争议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反思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行业的规范手段做了没有、做了多少、做得怎样。
(三)
道德观与道德感的联系与差异,这是审视道德状况的三维立体坐标线。记得2010年有一项调查,有相当比例的党政干部、公司白领和知识分子自认为是“弱势群体”。实际上他们只是有了“弱势感”那样一种心理。同样的,道德状况也表现这样两个方面,即道德观和道德感。简单来说,道德观是人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所处关系的系统认识和看法,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比较稳定。而道德感是人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所处关系的心理感受,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比较活跃。人们的道德观和道德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的争论,实际上是人们道德感的交汇而成的“百感交集”,而背后的道德观的指向却是一致的,这是支撑“道德大厦”的主心骨。
(四)
道德状况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是审视道德状况的刚性指标。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规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密不可分。正如“秋石”文章指出的那样,“经济的发展进步和道德的发展进步之间存在的作用和反作用的相辅相成关系,决定了经济的发展进步,决不可能建立在社会道德总体滑坡的基础之上。”事实也是如此。新中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没有巨大道德力量的支撑和引领,是难以想象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经济发展的每一个百分点都饱含着道德的因素。由此来看一些国家和国内一些地区无不是因经济发展受挫而滋生和加剧了社会的道德危机。
(五)
道德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这是审视道德状况的系统视角。不论是道德自身体系,还是道德与经济的关系,无不是处于社会的系统环境之中。按照系统论的思想,社会大系统的变化无不影响到系统内的每一个部位的切身感受和作用发挥。在这场巨大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中,相对于庞大身躯的社会系统而言,道德心脏拼命跳动也难免会显得心力交瘁和不堪重负。这是身与心的协调性,也是系统内外的平衡性的表现。由此来看,我国现阶段道德的建设明显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同时,道德与社会还相互作用和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道德是社会的风向标和晴雨表。道德上的问题无不反映着社会发展存在的症状。这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
中国道德与外国道德的关系。这是审视道德状况的世界眼光。现在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与外国交流日渐频繁。当我们打开国门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应该想到难免会有苍蝇蚊子之类的不良道德思潮的侵入。那些被新中国荡涤干净的黑黄赌毒等之所以能够死灰复燃、沉滓泛起,就有受到外国不良道德影响的原因。尤其是中西方社会制度不同、价值取向各异,相互斗争不断的情况下,敌对势力利用道德问题大做文章,对国内道德争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了,外国道德方面做得好的,有好经验的,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借鉴。每个国家都有道德问题,也都重视道德规范,在道德建设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我们应该批判地吸收,为我所用,不断丰富我们的道德素养。
(七)
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关系。这是审视道德状况的心理博弈。不论道德现象如何纷繁复杂、变幻莫测,而实际上最终的意义还是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武装其头脑、指导其言行,使之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也是道德教化的作用,会变成人的道德感,以至于升华为人的道德观。实际上,道德内在化和溯及力的影响远不止此,还会有所“膨胀”,成为道德期待或者道德理想。回过头来说,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的纠结一个重要的方面就在于这种道德理想之高与道德现实之低的巨大心理落差,所以才对现时的道德状况难以释怀而不吐不快。自然,这种道德理想之高和道德现实之低都未必是真实的高低,而是被一些书本和媒体不适当地渲染了以后儿对人产生的情绪化的认知。
(八)
道德传播与道德真实的关系。这是审视道德状况的规律角度。道德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传承和传播。所以,道德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对于道德的发展进步是功不可没的。但是,现实中确实有一些人和媒体在道德传承和传播中扮演了很不光彩、很不负责的角色,把原本是一些时段、一些领域、一些人群的道德问题加以扩大化、普遍化、甚至阴暗化、妖魔化的宣传,不惜以误导舆论为代价来换取点击率、收视率和关注度,进而获取相应的丰厚利益。这实际上也暴露了一个传承和传播道德者的道德问题。同时,这也有一个传播规律的问题。传播就会有信息失真的问题,而信息失真时间久了、数量多了,就会由量变到质变,直至信息的异化。所以,对于恶意失真的要打击,对于传播流程要科学设计,对于传播装备技术要改进,对于传播的各个环节要密切衔接,堵塞漏洞,形成一个科学高效规范先进的传播体系,为我国道德的发展进步保驾护航。








解开道德的“心结”
——怎么看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
梁煜璋

2011年,一个“跌倒老人该不该扶”的话题,在媒体尤其是网络的助推下,迅速在全国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影响深远、争锋相对的道德状况大讨论。时至今日也该作一个阶段总结,于是就有了《求是》杂志2012年第一期发表“秋石”的署名文章《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笔者读后深受启发,从脑海中勾勒出一幅道德状况解析图,由此谈一下笔者认识道德问题的一些方法和观点。
(一)
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的并存与“冲突”,这是审视道德状况的纵坐标。在“秋石”文章中就专门提到了“不断变革的道德”,并指出“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这些革命性的思想解放和制度创新,既对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产生了剧烈的冲击,也催生了与时代的发展进步相适应的新道德观念和新道德规范。”换句话说,人们在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上的争论就是这种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即新道德观念和新道德规范)“冲突”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反映。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不可避免,人们看法多元相互争论也属正常,但破除不符合时代精神的陈规陋俗和确立新时代准则的方向和潮流不可逆转。
(二)
道德规范与经济调节、法律规范、行政管理、行业自律等协调配合仍不尽如人意,这是审视道德状况的横坐标。正如“秋石”文章指出的那样,道德发展滞后是一个原因,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建设任重道远。同时,在整个社会规范体系中,经济调节、法律规范、行政管理、行业自律等存在的不作为、乱作为、选择性作为,都会影响和增加道德规范的负重。此外,相比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行业的规范手段而言,道德规范的成本是最低的,运作是最便捷的,尽管它多数也是苍白无力的。当道德规范饱受争议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反思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行业的规范手段做了没有、做了多少、做得怎样。
(三)
道德观与道德感的联系与差异,这是审视道德状况的三维立体坐标线。记得2010年有一项调查,有相当比例的党政干部、公司白领和知识分子自认为是“弱势群体”。实际上他们只是有了“弱势感”那样一种心理。同样的,道德状况也表现这样两个方面,即道德观和道德感。简单来说,道德观是人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所处关系的系统认识和看法,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比较稳定。而道德感是人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所处关系的心理感受,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比较活跃。人们的道德观和道德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的争论,实际上是人们道德感的交汇而成的“百感交集”,而背后的道德观的指向却是一致的,这是支撑“道德大厦”的主心骨。
(四)
道德状况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是审视道德状况的刚性指标。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规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密不可分。正如“秋石”文章指出的那样,“经济的发展进步和道德的发展进步之间存在的作用和反作用的相辅相成关系,决定了经济的发展进步,决不可能建立在社会道德总体滑坡的基础之上。”事实也是如此。新中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没有巨大道德力量的支撑和引领,是难以想象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经济发展的每一个百分点都饱含着道德的因素。由此来看一些国家和国内一些地区无不是因经济发展受挫而滋生和加剧了社会的道德危机。
(五)
道德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这是审视道德状况的系统视角。不论是道德自身体系,还是道德与经济的关系,无不是处于社会的系统环境之中。按照系统论的思想,社会大系统的变化无不影响到系统内的每一个部位的切身感受和作用发挥。在这场巨大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中,相对于庞大身躯的社会系统而言,道德心脏拼命跳动也难免会显得心力交瘁和不堪重负。这是身与心的协调性,也是系统内外的平衡性的表现。由此来看,我国现阶段道德的建设明显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同时,道德与社会还相互作用和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道德是社会的风向标和晴雨表。道德上的问题无不反映着社会发展存在的症状。这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
中国道德与外国道德的关系。这是审视道德状况的世界眼光。现在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与外国交流日渐频繁。当我们打开国门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应该想到难免会有苍蝇蚊子之类的不良道德思潮的侵入。那些被新中国荡涤干净的黑黄赌毒等之所以能够死灰复燃、沉滓泛起,就有受到外国不良道德影响的原因。尤其是中西方社会制度不同、价值取向各异,相互斗争不断的情况下,敌对势力利用道德问题大做文章,对国内道德争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了,外国道德方面做得好的,有好经验的,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借鉴。每个国家都有道德问题,也都重视道德规范,在道德建设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我们应该批判地吸收,为我所用,不断丰富我们的道德素养。
(七)
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关系。这是审视道德状况的心理博弈。不论道德现象如何纷繁复杂、变幻莫测,而实际上最终的意义还是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武装其头脑、指导其言行,使之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也是道德教化的作用,会变成人的道德感,以至于升华为人的道德观。实际上,道德内在化和溯及力的影响远不止此,还会有所“膨胀”,成为道德期待或者道德理想。回过头来说,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的纠结一个重要的方面就在于这种道德理想之高与道德现实之低的巨大心理落差,所以才对现时的道德状况难以释怀而不吐不快。自然,这种道德理想之高和道德现实之低都未必是真实的高低,而是被一些书本和媒体不适当地渲染了以后儿对人产生的情绪化的认知。
(八)
道德传播与道德真实的关系。这是审视道德状况的规律角度。道德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传承和传播。所以,道德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对于道德的发展进步是功不可没的。但是,现实中确实有一些人和媒体在道德传承和传播中扮演了很不光彩、很不负责的角色,把原本是一些时段、一些领域、一些人群的道德问题加以扩大化、普遍化、甚至阴暗化、妖魔化的宣传,不惜以误导舆论为代价来换取点击率、收视率和关注度,进而获取相应的丰厚利益。这实际上也暴露了一个传承和传播道德者的道德问题。同时,这也有一个传播规律的问题。传播就会有信息失真的问题,而信息失真时间久了、数量多了,就会由量变到质变,直至信息的异化。所以,对于恶意失真的要打击,对于传播流程要科学设计,对于传播装备技术要改进,对于传播的各个环节要密切衔接,堵塞漏洞,形成一个科学高效规范先进的传播体系,为我国道德的发展进步保驾护航。
































[/url]





















',1)">
如果不能正常播放,请下载  Windows Media 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