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行live百度云:经济常识主干知识疑难问题解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4:59:06
平 易
1、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⑴这种说法认识到提高竞争力与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关系,但认为只要改进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能提高竞争力是不科学的。
⑵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价值量决定商品的价格,供求关系影响商品的价格。
⑶当企业生产的商品适应市场需求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能降低个别劳动时间,可以获得比别人多的利润,提高竞争力。
⑷当企业生产的商品不适应市场需求,而又不根据市场需要盲目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会造成库存积压,削弱竞争能力。
2、流通中的纸币越少越好,而物价越低越好。
⑴纸币的发行量的多少受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制约,纸币是货币符号,无论发行多少纸币只能代表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因此,纸币的发行应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一致为最好。不能说流通中的纸币越少越好。
⑵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应当减少流通中的纸币量,从而有利于抑制通胀,遏制物价上涨,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流通中的纸币越少越好。
⑶在正常情况下,并不是流通中的纸币越少越好。因为随着生产的发展,市场商品数量的增多,为了加快流通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必然随着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增多而增加纸币的发行量,这种增多是好事,不是坏事。
3、等价交换只有在不等价交换中才能实现。
⑴商品交换必须坚持等价交换原则,这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货币产生后,等价交换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相符。
⑵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的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因而价格与价值不一致成为经常现象。
⑶价格与供求关系是相互影响的,价格的波动始终以价值为轴心。从总体上看,商品的市场价格还是与价值相符的。正是供求关系引起的不等价交换,才使等价交换原则得以实现。
所以,题中的说法不正确。
4、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的价值总量就会增加。
⑴劳动生产率有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之分,两者与商品的价值总量的关系是不同的。
⑵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数量增加,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决定而不变,因而价值总量增加。
⑶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方面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数量增加,但另一方面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因而价值总量不变。
可见,题目中的劳动生产率,如果指个别劳动生产率则正确,如果指社会劳动生产率则是错误的。
5、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一定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增多。
(1)如果把这里的“劳动生产率”理解为社会劳动生产率,则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不管社会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一定时间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这是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虽表明一定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数量增多,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却减少(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把增多了的商品所含的相应减少的单位商品价值量加在一起,其总量与原先的总量一样。反之亦然。
(2)如果把这里的“劳动生产率”理解为个别劳动生产率,则这种说法是对的。商品生产者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能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商品交换是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的,这样,他就能获得额外的收益,即在一定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增加。正因为如此,各商品生产者都要努力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
6、国家增加货币供应量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会影响人民生活。
(1)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受客观规律的支配;它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2)在货币流通速度一定的情况下,适应商品价格总额增加的需要,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能够缓解企业资金紧张局面,增强社会购买力,刺激消费需求,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3)增加货币供应量不一定影响人民生活。只要货币供应量没有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就不会对人民生活造成影响,只有当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通货膨胀,才会导致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影响人民生活。
7、公有制经济就是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绝对优势。
⑴公有制经济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⑵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⑶题目观点混淆了国有资产和公有资产,也未提及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因此,这观点是片面的。
8、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和局,就是国有经济“退”,非国有经济“进”
(1)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根据企业不同情况,实行优胜劣汰,有进有退的调整,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抓大要强,放小要活。
(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当前,我国国有经济总量过大、国有企业战线过长。因此,国有经济必须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实施战略性退出。但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必须大力推进和加强。
(3)非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大力发展。只有发展非国有经济才能为国有经济的战略退出和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国有经济战略上的“退”,可以换取非国有经济的“进”;非国有经济的“进”,既有利于国有经济战略上的“退”,又有利于促进国有经济的:活”,使其提高质量和控制力。
9、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相悖的。
⑴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利于调动资本、技术所有者投资活动的积极性,既能解决资金、技术短缺的困难,又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所以,认为资本、技术参与收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是正确的。
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目标要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实现,只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生产经营方式都可以使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吻合的。
⑶题中观点肯定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但否认了它与社会主义本质的一致性,是片面的。
10、国家采取降价就可以扩大内需
⑴供求关系会影响价格,反过来,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供求,从而影响市场。选择降价来调动消费者的购物欲,启动消费市场,有其合理性。在相对丰富的消费市场面前,参与竞争的厂家和商家实行降价销售,不仅给消费者提供极大的选择空间和消费机会,而且也会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消费群众呵呵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降价引起竞争,带动企业和行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可见,降价对扩大内需,启动消费市场有积极作用。
⑵仅采取降价是不能全面和大幅度地启动消费者市场的。启动消费市场,还需要适当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形成多需要的消费热点,更需要国有企业拿出科技含量高、“价廉物美”的产品。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因此,认为国家用降价就能扩大内需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11、打假一直都是有关国家职能部门的重要任务,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障。因此,打假就是要靠国家的职能部门。
⑴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背了市场交易的公平、诚实信用原则,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所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国家职能部门必须加大打假力度,以规范生产经营者的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⑵但是,打假不仅仅是国家职能部门的事,作为消费者,也应该增强消费者权利意识,要学法、懂法、用法,在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要勇于同制假贩假行为作斗争,并积极协助有关国家机关,维护市场秩序,决不能姑息、纵容制假售假者。
⑶题目观点认识到有关国家职能机关打假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障作用,但忽视了消费者在打假中的作用,因而是片面的。
12、材料:近年来我国经济以超过7%的速度递增,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
辨题:根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我国已没有必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⑴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远远高于发达国家1.2%的增长速度。因此,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充分显示了我国政府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
⑵认为我国没有必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错误的。这是因为:第一,坚持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国内市场广阔是我国最大的优势,立足国内需求,可以使我国经济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增强抗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当前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第二,目前,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扩大社会投资,鼓励居民消费,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需要一个过程,通过政府投入拉动经济增长仍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13、国家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⑴国家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在经济中的作用。
⑵财政收入的增长要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
⑶如果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最终也将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因此题中的观点是片面的。
14、背景: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指出,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辨题: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必然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⑴ 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渗透力和带动力强,因此,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
⑵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只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措施之一。此外,还要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因此,题目的观点是片面的。
15、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的商品越多,经济效益就越高
⑴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有用劳动成果和劳动消耗之间的比例关系。⑵如果企业面向市场,转换经营机制,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意味着单位商品包含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消耗少,其经济效益必然高于其他企业。因此,上述观点有其合理之处。
⑶如果企业不面向市场,生产的产品不符合社会需要或产品质量不合格,企业劳动生产率再高,它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都无法实现,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甚至破产。因此,从这一角度看以上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16、发展粮食生产必须扩大耕地面积
⑴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没有耕地,粮食产量就失去了保证。
⑵发展粮食生产,重点是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改善品质,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的粮食生产体系。为此,要加大物资和资金的投入,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
⑶从全局观点看,部分不适合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牧、还林、还草,有利于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7、搞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靠增加农民收入
⑴千方百计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始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但近些年农民收入增速趋缓,这首先是直接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第二是直接影响农业投入,第三是直接影响全国的总需求,第四是影响全国的经济发展。因此,目前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抓农民增收。
(2)但是,搞好农业和农村工作要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四靠产业化经营等。这样,才能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同时,要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推进村民自治,使村民有民主权利。所以,题中认为搞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靠增加农民收入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18、国家大幅度下调银行存贷款利率,有利于搞活企业,但会影响居民储蓄存款的实际收益。
⑴贷款利率下调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从而准确其活力
⑵存款利率下调并不一定使存款者的实际收益减少。当利率下调但利率水平仍高于同期物价涨幅时,存款者的实际收益仍然存在,甚至可能增加。
⑶只有当物价涨幅等于或高于存款利率水平时(在这种条件下),存款者的实际收益才不复存在
19、物价越低,越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存款越多,越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⑴物价的高低与人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价值决定价格,如果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得商品得价值量不断降低,从而使商品得价格不断降低,这无疑使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得提高。
但如果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而由于种种原因物价持续低迷,出现通货紧缩,就会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使得企业效益下降,城乡居民的收入减少,从而从根本上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物价越低,越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得提高”观点是片面的。
⑵一般来说,居民储蓄存款增加,是意味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富裕。特别是在经济过热,出现通货膨胀时,居民储蓄的增长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是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但如果是在通货紧缩的条件下,产品相对过剩,人们对预期的收入是否增长有所担心,不敢花钱反而大量存款。居民存款的增多,不利于刺激消费,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
所以“存款越多,越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的观点是片面的。
20、坚持市场交易原则,能够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但会损害经营者的利益
⑴市场交易原则从不同方面规范着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使市场交易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⑵坚持市场交易原则,可以防止和避免“搭配”销售、以次充好、短斤缺两、假冒伪劣等坑害消费者的行为。因此,认为坚持市场交易原则,能维护消费者利益的观点是正确的。
⑶坚持市场交易原则,可以提高销售者的信誉,提高服务质量,给销售者带来效益;另外,市场交易原则,不仅约束和规范销售者的行为,也约束和规范购买者的交易行为,保证市场交易的运行,为销售者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因此,认为市场交易原则,会使销售者的利益受到损失的观点是错误的。
2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引进的技术水平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⑴在现代生产条件下,科技对经济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先进科技一旦应用于生产便能快速地推动经济向前发展。因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⑵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技术基础比较落后,因此要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引进技术是迫切需要的。
⑶但并非引进的技术越先进就越好,必须从我国社会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实际出发,注重适用性,并且必须把引进技术的关键放在消化、吸收和创新上,以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否则就算是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也未必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22、按劳分配体现公平原则,其他分配方式则体现效率原则。因此,必须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⑴按劳分配不仅体现了公平原则,而且也体现效率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就是效率原则的体现。其他分配方式不仅体现效率原则,也体现公平原则。生产要素投人的机会均等,规则平等,就是公平的体现。
⑵我国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这是由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所有制结构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决定的。我国生产力水平低而且不平衡的状况,决定我国必须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就要求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则要求采取多种分配方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又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增强经济活力和经济效益。
(3)题中观点的前提是不科学的,结论则是正确的。
23、金融债券是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库发行的债券。债券和股票都是债务证书,都是集资的手段。
(1)债券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金融债券是由银行(主要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政府债券中的国库券才是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库发行的债券。
(2)债券和股票,都是有价证券,都是集资的手段,都是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但二者是有区别的,只有债券才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证据,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24、降低关税会减少我国的财政收入,使我国企业的产品销售受到影响
(1)   降低关税短期内可能会减少我国的财政收入,降低关税不可避免地会给国有企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确实会使我国某些缺乏竞争力的产品的销售受影响。
(2)降低关税,会增强国外企业对我国的投资兴趣,从而提高我国吸引外资的能力。关税降低,有利于国有企业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提高国际竞争力。
25、社会保障水平越高,居民的消费水平越南,越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1)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
(2)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能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促进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但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会造成政府负担过重,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考虑国家、企业、个人的承受能力,本着兼顾发展生产与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原则施行。
(3)题中观点过分强调社会保障水平对提高居民消费的作用,而忽视了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因而是片面的。
26、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1)认为税收是取之于民,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正确的。
(2)不同的社会制度,税收的性质各不相同,虽然税款都取之于民,但不一定都用之于民。在剥削阶级社会里,税款取之于民,却不是全部用之于民,而主要是用来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税收主要来源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税收的增长主要依靠生产的发展,而不是加重企业和人民的负担。国家把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以税收的形式集中起来,不论是直接用于经济建设,发展教、科、文、卫事业,还是用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防,都是为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劳动人民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所以,只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才是真正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的。
(3)公民要自觉履行纳税义务,反对偷税漏税,保证国家财政收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7、发行国债既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又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国债发行越多越好
(1)发行国债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当前,国家适当增加国债发行,用于经济建设,特别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西部大开发,对经济的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2)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加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3)国债发行要适量,要考虑偿还能力,使用方向要正确。否则,对经济发展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笼统地说发行国债越多越好是不科学的。
28、打折促销是违背市场交易原则的行为
对于打折促销应具体分析。
(1)合理的打折促销能刺激销售,提高商家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同时消费者也能得到实惠。因此,合理的打折促销是符合市场交易原则的。
(2)商品服务市场上的一切交易活动,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遵守一定的秩序,如果商家发布虚假的打折信息,或利用广告误导或欺诈消费者,这种促销行为就违背了市场交易的原则,是法律所禁止的。
29、为了鼓励公民积极纳税,国家税务机关应对纳税大户予以重奖
(1)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作为纳税人,应把为国纳税引以为豪,将自觉纳税看成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的具体体现。(2)每个公民都要依法纳税。有的地方片面强调重奖纳税大户违背了税收的无偿性,这种认识和做法是错误的。(3)公民依法纳税天经地义,对依法纳税应给予鼓励,而不能随意给予“重奖”,更不能变相给予税收返还。
30、加入WTO,融人世贸体系,给我国带来的是新的机遇
(1)加入WTO,融人世贸体系,标志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将获得世贸规则带来的许多互惠互利的好处,会极大地促进我国的进出口贸
易,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但是,加入WTO,还应看到我国经济也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企业将从国家的种种政策保护下完全转向市场,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加紧修炼
“内功”,加快改革步伐,进行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有准备地迎接新的挑战。
(3)因此,加入WTO不只是机遇,也是挑战,题干只看到机遇一方面,是不全面的。
31、要增强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
(1)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有企业继续实施兼并和强强联合等形式,扩大生产规模,有利于实现生产的集中和优化,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然而,如果不是切实地面向市场.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就不一定能实现规模效应。国有企业通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强科学管理和体制创新,把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并实地“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善于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增强竞争力。
(3)国有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只要灵活经营.善于参与社会分工,也有广泛的发展的景;面对一些落后的甚至资不抵债的企业实施兼并和破产,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在新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32、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出路在于“引进来”
①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突出难题就是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充分利用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能够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同时,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②“引进来”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注重质量,把吸收、消化和创新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增强企业自力更生的能力。
③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仅要坚持“引进来”,还要坚持“走出去”战略,发挥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④增强企业竞争力,更重要的在于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动广大职工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33、贸易顺差越大越好。
对贸易顺差现象要作辨证的分析,辩题的说法是不全面的。
(1)贸易顺差通常反映出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它表明该国商品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实行出口导向政策,不断扩大出口,保持适度的贸易顺差,有利于推动和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2)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贸易顺差越大越好。贸易顺差过大,将会限制一国通过进口利用外国资源、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生产技术,从而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3)事实上,一个国家不可能长期保持巨额的贸易顺差。
34、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中国加入WTO利弊相当。
(1)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是正确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其发展趋势受到市场力量、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两面性,利益与风险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一方面,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自由配置,促进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南北差距,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甚至使其国家的经济安全受到威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利弊兼有,是一把双刃剑。
(2)对中国入世的利弊问题要辨证地分析。中国入世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入世当然有利有弊,但是在经济全球化面前,我们只有主动融入,迎接挑战,抓好入世的大好机遇,把自己锻炼得更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能化弊为利。从长远和全局的利益看,中国入世利大于弊。所以,笼统地认为“中国加入WTO利弊相当”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35、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要先发展农业,再发展工业,在此基础上才能发展第三产业。
①片面的
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加强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这是正确的。
③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离开了工业的发展和工业现代化农业也无法实现现代化。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才能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
④处理好三大产业的关系,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社会稳定当前我国三大产业间还不协调应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不能片面发展某一产业。
36、一切劳动收入都是合法的,一切非劳动收入都是非法的
(1)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在多种分配方式获得的收入中,有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之别。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都有合法和非法之分,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并不排斥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得到保护。”
(2)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也就意味着还存在不受保护的非法的劳动收入和非法的非劳动收入,对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劳动”收入,贪污受贿、偷税漏税等非劳动收入,要严厉予以禁止和惩处。
37、降低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会使我国企业产品的销售受到冲击
(1)征收关税是一种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措施,同时还对一国进出口贸易起着调节作用。国家降低进口商品关税税率,表明我国在入世后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合作的决心和信心。
(2)降低进口商品的关税会使国内某些产品受到严峻挑战。但长远来看,降低进口关税有利于调节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促进国内企业调整结构、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不仅能开拓国内市场,而且能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8、国债发行数量越多越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1)政府通过发生国债可以吸收单位和个人的闲置资金,将一部分短期资金转化为中长期资金,用于建设国家的大型项目,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2)但不能认为国债发行数量越多越好。一方面,在数量上,国债的发行量一定要适度,否则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在投资结构上,国债的使用要合理,否则不但不能拉动经济增长,反而会给国家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
39、短信受欢迎就是因为价格便宜
①观点是片面的。
②短信作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人们选购商品有两个标准,一个是价值标准,一个是使用价值标准。
③短信受欢迎,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价格便宜,这是从价值标准来看。短信受欢迎,另一个原因是好用、简洁,这是使用价值标准。短信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实现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最佳结合点,而不仅仅是因为价格便宜。
40、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发展国民经济则企业应越多越好,越大越好
①此命题表述不科学。
②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和市场最重要的主体,千千万万个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但不能说发展国民经济企业要越多越好,企业的多少归根结底是由市场的需求状况决定的。
③企业的大小对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有重要作用,企业的大小也需根据市场的需要,竞争的需要来决定。
④发展国民经济完全由企业的多少和大小来决定是片面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主要是以企业的经济效益的高低来衡量,因而发展国民经济很重要的是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41、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好,消费者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惠,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对应的。通货紧缩是由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普遍下降而造成的消费不旺,商品流通不畅,经济乏力现象。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的所需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2)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人民购买力下降,从而引起[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既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用,也影响人民生活。通货紧缩则使价格普遍下降,商品流通不畅,企业利润减少,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正常发展,使国家经济徘徊不前,因此,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阻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虽然从目前看,通货紧缩可以使消费者获得低价的好处,但从长远看,却阻碍了经济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产水平的提高。因此,题目的说法是不全面的。
42、商品质量越好,商品价格越高
(1)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商品质量作为使用价值只能影响价格而不能决定价格。
(2)质量好的商品,可以优质优价,比同类商品的价格高;也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实行质优价廉。
43、“按质论价,优质优价”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这表明商品价格是由其质量决定的
(1)本题中的质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说明的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2)商品的价格从根本上讲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而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3)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对同一种商品而言,质量好的商品往往包含的价值也较多,因此其售价也高。
44、有商品就有商品经济
(1)商品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2)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品在刚出现时,只是生产者用于自己消费之外的剩余产品,它的生产是以满足自身的消费为目的而进行的,并不以交换为目的,此时还不能叫商品生产,所以只有商品交换,没有商品生产,商品经济就没有产生。
(3)所以,有商品不一定有商品经济。
45、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与坚持诚实守信是相互排斥的
(1)这个观点是不全面的,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与坚持诚实守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与坚持诚实守信确实存在着相互排斥的一面。坚持诚信,可能会造成一时的经济损失,甚至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不讲诚信,也可能获得一时的利益。
(3)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与坚持诚实守信更有相互统一的一面。坚持诚信,企业有良好的信誉,才能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得到长期回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反之,任何不讲诚信的企业都不可能长久地占有市场,终究要被市场所淘汰。
46、家庭承包经营适应传统农业,产业化经营适应现代农业
(1)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不仅适应传统农业,也适应现代农业。它保证农民独立自主经营土地的主体地位,适合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状况,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产业化经营把农业生产改造成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化大生产,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营方式,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3)家庭承包经营与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并不矛盾,产业化经营开辟了在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提高农业整体规模效益的新途径,只有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
47、加强对高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征管,会影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这句话是错误的。
(2)个人所得税是指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它直接涉及公民个人利益,对调节个人收入,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3)加强对高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务征管,不但不会影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且,依法查处违法经营、偷逃税款的不法高收入者,正是为了保护合法经营者,照章纳税的纳税人包括高收入者,形成公平竞争的良好投资环境,促进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经济常识》主干知识浓缩(上)
第一课   商品、货币、价值规律
一、商品
1、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1)统一: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
(2)对立: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可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消费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
2、商品的价值量:(了解十大关系)
(1)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2)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4)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5)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6)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
(7)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8)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
(9)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10)个别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注:商品价值总量=商品价值量X商品数量)
二、货币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固定),其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2、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观念上的货币(即贴标签);执行流通手段职能需要现实的货币,但可用纸币来代替。
3、纸币是货币符号,可以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但其本身没有价值。纸币由国家发行,国家可以决定纸币的面值和一定时期内的发行量,但不能决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纸币的发行量客观上由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决定(公式)。
4、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决定价格(正比)。此外,价格还受供求关系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纸币发行量等因素的影响。
5、物价与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并非都因通货膨胀引起。
(1)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有:
第一,纸币发行量过大,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第二,纸币流通周转速度加快。(在某一特定的时期,由于担心涨价,人们把手中的货币尽快出手抢购,使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
(2)引起物价上涨的原因有:除了通货膨胀外还有,第一,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商品价值量增大(根本原因);第二,商品供不应求;第三,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政策性调价,理顺价格关系);第四,投资和消费需求过热
(3)通货膨胀的实质: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4)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社会不稳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危害极大。
(5)对策:A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B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C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抑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
6、 通货紧缩
(1)含义:通货紧缩是指由于商品和劳务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与通货膨胀现象正好相反。
(2) 原因:第一,宏观经济环境由商品短缺转为相对过剩是主要原因,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第二,低价倾销和恶性竞争,消费需求持续不振,货币供应量增长乏力;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缓慢,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
(3)实质: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4)危害:第一,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引起生产下降;第二,强化居民的“惜购”心理,导致市场销售不振;第三,抑制社会总需求,制约国民经济增长。第四,导致失业增加,就业率下降,居民的收入降低。
(5)对策: 第一,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刺激社会投资,增加货币的供应量;第二,鼓励消费,加快货币周转速度;第三,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国债,加大财政赤字,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扩大社会总需求。(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外贸出口等措施来拉动经济增长主要是扩大内需)。
(6)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生活有好处,但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不利于企业的正常经营,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不利。
三、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①商品生产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来;②商品流通规律: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前者决定了生产者之间要进行竞争,会导致优胜劣汰;后者决定了价格必须符合价值(在动态中实现),在市场经济中要公平竞争。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与供求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当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供过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
3、价值规律的作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调节”作用是由商品实行等价交换引起的;“激励”和“分化”作用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引起的。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归纳到一点,就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市场机制的作用即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二课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
1、内容: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客观必要性: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生产力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发展也不平衡,生产力呈现多层次性)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公有制经济:
(1)地位: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2)范围: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主体地位的体现: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4)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符合“三个有利于”),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4、国有经济:
(1)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在竞争中不断壮大。
(2)当前国有经济进行布局调整,会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但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比重下降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5、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制:实行以家庭承包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农业发展。必须坚持党的土地政策长期不动摇。
6、非公有制经济:
(1)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作用:在发展生产,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增加就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3)方针: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内容: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2、客观必然性:第一、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第二,这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第三,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3、其他分配方式:(1)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2)按生产要素分配(3)社会保障收入、福利性分配。
4、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根本目标)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的特征;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能够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高效率。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并且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和弱点,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2、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就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和组成部分。国家的宏观调控要建立在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之上,必须遵循和利用价值规律。
3、(1)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2)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意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进我国经济良性发展的迫切需要,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3)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4、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其基本特征是:(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基本标志);(2)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注意:A、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效率优先)B、为防止收入过分悬殊,必须落实分配政策,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兼顾公平)C、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
第三课   企业和经营者
1、股份制
(1)性质: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不能笼统地说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是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如果是国有经济或集体经济控股,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股份制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2)作用:股份制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调动经营者、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3)突出特点:财产占有方式的社会化(即资产所有权的分散化与生产经营的集中化)。
(4)公司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2、国有企业改革
(1)地位和意义: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这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国有企业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2)国有企业现状:经济布局不合理,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机制不活,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包袱重、人员多,集中表现为经济效益不高。
(3)措施:第一,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坚持抓大放小的方针,继续加快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企业战略性改组,提高国有企业的控制力和竞争力。
第二,坚持推进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使企业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这是国企改革的方向。
第三,坚持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经济效益。
第四,搞好各项配套改革,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五,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等等
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含义: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经济效益是一个相对量,企业利润增加,经济效益不一定提高(利润=生产总值—生产成本)。
(2)重要性: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措施:第一,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向科技进步要效益;第二,依靠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向科学管理要效益;第三,加强企业强强联合,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优化企业规模,向规模经济要效益。第四,深化国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向体制创新要效益。等等
(4)企业兼并和破产是市场竞争(价值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它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企业兼并和破产也会造成职工下岗,出现待业困难和失业者,会给这些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但从根本上说,有利于经济发展,符合广大职工的长远利益。国家要落实再就业工作。
4、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1)意义: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对企业的生存竞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表现: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企业只有不断地开发优质产品、创建名牌产品,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课  产业和劳动者
1、三农问题
(1)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2)发展农业的措施:
根本途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具体措施:第一,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尤其要长期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严格保护耕地。第二,坚持科教兴农战略,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第三,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增加农业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第四,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相结合的经营方式。第五,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等
(3)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第一,认真落实各项农业和农村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搞好农业。第二,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第三,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第四,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改善农民工外出就业环境,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等等
(4)促进农村发展的措施:第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第二,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第三,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等等
(注: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如何发展农业、如何解决农村问题,即“三农问题”分开来讲既有相同的方面,又有不同的方面。)
2、工业
(1)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的现代化程度及其发展规模,最终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面貌。
(2)发展工业的途径:第一,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第二,坚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3、第三产业
(1)地位: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业繁荣与发展程度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2)意义:发展第三产业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对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对增加就业、保证社会稳定;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4、劳动者
(1)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产品质量的好坏,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国家的劳动者技能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技术实力甚至是生产力水平。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
(2)劳动者的职业道德: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企业经营者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廉洁自律、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5、劳动合同制度
(1)签订原则:平等自愿、协商一致、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原则。
(2)意义: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的选择。对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对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对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6、社会保障制度
(1)内容:社会保险(核心)、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2)基本原则: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3)意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企业发展;对保护弱势群体,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等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
(1)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扣除消耗),标志着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2)国民收入创造出来后,要在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中进行分配,最终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国民收入的分配状况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3)积累和消费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二者相互促进,又互为消长。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要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要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使二者都有所增长(比例要恰当)。
2、财政
(1)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财政收入的形式有税、利、债、费。财政收入的多少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是根本的,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增加国民收入。
(2)财政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财政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保证社会安定稳定。等等。发挥财政的作用,关键要增加财政收入。
(3)财政政策:针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今年开始把扩张性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转为宽严适度的、稳健的财政政策。主要表现为减少发行国债、调整财政支出,控制财政赤字。(注:自97年底以来,我国针对通货紧缩的现象,为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连续七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家税收变动、发行国债、财政支出等一系列行为都属财政政策。
3、税收
(1)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来自国民收入),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国家实行税费改革(费改税)有利于规范农村分配行为,理顺分配关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2)我国税收的来源主要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所体现的分配关系是国家、企业、个人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整体与局部,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劳动人民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每个公民都应树立“纳税人”意识,自觉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
(4)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第六课  银行和储蓄者
1、银行
(1)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专业银行)三类。我国目前有工行、中行、建行、农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行和建行已进行股份制改革,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银行),它们是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法人。政策性银行有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家,设立政策性银行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不以盈利为目的。
(2)、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国务院领导下的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领导力量。职能:第一,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第二,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第三,经理国库;第四,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
(3)、利率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利率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较为明显。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时,提高存、贷款利率,有利于吸收储蓄和抑制信贷规模,从而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总需求和物价增长;相反,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通货紧缩)时,降低存、贷款利率,可以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经济的增长。我国今年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偏紧),通过提高利率、控制信贷规模等,进一步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经济过热的现状。
2、储蓄
(1)我国对公民的存款储蓄采取鼓励和保护的政策。实行“存款自愿,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的原则。在通货紧缩时期,国家实行的征收利息税(财政政策)和连续降息(货币政策)等措施旨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而并非是国家不再鼓励个人储蓄。
(2)公民储蓄的作用:第一,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第二,调节市场货币流通;第三,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应当看到,并非储蓄越多越好,要就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具体分析。
3、债券和商业保险
(1)债券和股票的异同点。相同点:都是有价证券,都是集资手段,都是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不同点:性质不同(股票是入股凭证,债券是债务证书);受益权不同(股票是取得股息和红利,多少取决于公司经营状况,而债券是定期收取利息);偿还方式不同(股票不偿还股金,只能出售转让,债券要还本付息)。
(2)债券分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三种,收益都比存款储蓄高,都有一定的流通性和风险性。三者信用度由高到低递减,收益率由低到高递增。
(3)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比较:社会保险的费用大多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共同负担或政府承担;商业保险费用完全由个人负担。社会保险是由国家和有关部门统一规定的;商业保险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
(4)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都是一种投资行为,是我国居民的主要投资方式。
4、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1)含义: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2)原因: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3)措施:第一,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第二,坚持依法治国,以法律法规保障社会信用;第三,抓好政府信用,通过提高政府公信力来带动社会信用的根本好转;第四,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以信息化手段有效遏制践踏信用、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第五,市场主体要自觉坚持诚实信用原则,遵守职业道德。
第七课  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市场交易原则
(1)内容:自愿(基本原则)、平等(重要原则)、公平(灵魂)、诚实信用(基本精神)。
(2)意义:遵守市场交易原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和合法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促进相互信任、友善的人际关系的形成。
2、家庭消费
(1)分类:按消费的内容分为物质生活消费、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和劳务消费;按消费的目的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2)家庭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既表现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表现为消费结构的升级。从消费水平上看,表现为人均消费总支出和人均消费品数量的增加;从消费结构上,表现为生存资料消费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享受和发展方面的消费逐渐增加(即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家庭消费总支出)。
(3)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因素)、收入水平(提高家庭消费水平的主要途径是增加收入)、物价水平、人口数量。
(4)、辩证地认识家庭消费行为:一方面,家庭消费是个人的消费行为,国家应当尊重个人生活消费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家庭消费不仅关系到个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成长,又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因此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即适度消费、科学消费、文明消费。
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品的数量、质量、种类等都是生产创造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调节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必要性: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规范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市场行为,使商品服务市场的运行更加规范有序;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2)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等。
(3)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组织机构:行政机构(工商、物价、质检等)、司法机构(公、检、法)、社会团体(消协)、舆论媒体。
(4)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途径:与经营者协商解决——请求消协调解——向行政部门申诉(或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起诉。
(5)消费者的权利与义务是相统一的。除享有上述权利外,消费者必须履行的义务是:第一,要增强权利意识,学法、懂法、用法、护法,当自已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要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第二,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5、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1)原因:由于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的缺陷和弱点,目前我国的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各种违背市场交易原则,违反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行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资源浪费等后果。为此要加以整顿和规范。
(2)措施:第一,要强化法治,从严监管,国家运用法律、行政等手段严厉打击各种不法市场行为;第二,要加强道德教育和信用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觉悟,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第八课  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 经济全球化
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有其积极作用(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并为各国提供发展机遇),也有负面影响(发达国家主导国际贸易,加大南北差距,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的挑战)。为此,我国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同时我国又要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和不利影响,坚持独立自主,切实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
2、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等换
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利用垄断地位,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制造价格剪刀差,进行不等价交换,其实质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剥削。为此,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使经济全球化达到共赢和共存的目的,实现各国平等互利。
3、世界贸易组织
(1)目标:使各成员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消除贸易障碍和歧视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促进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2)作用:第一,降低关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二,制定规则,促进国际贸易有秩序进行;第三,实施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促进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
(3)目前,我国的对外贸易受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反倾销调查和诉讼案件不断增加,贸易磨擦和争端时有发生。为此,我国要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熟悉和运用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通过世贸组织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切实保护民族工业,维护国家利益。
4、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1)原因:我国要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这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2)对策:要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发展我国经济。(注: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的战略方针。)要坚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5、对外贸易
(1)内容:对外贸易包括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出口是对外贸易的基础,增加出口才能保证多进口;另一方面,进口也能够带动出口。为此,首先要努力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同时又要适当增加进口,使二者协调发展。
(2)贸易状况:对外贸易中,出口大于进口称为顺差(即出超),进口大于出口称为逆差(即入超),进出口总额相等,称为贸易平衡。
(3)关税的作用:第一,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征收关税能够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第二,征收关税能够对一国对外贸易起调节作用,维护和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
(4)对外贸易的作用:第一,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二,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三,可以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增强本国经济实力;第四,可以接受国际竞争的压力和挑战,促使国内企业不断发展提高。
(5)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第一,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第二,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实行对外开放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您已欣赏本作品 分秒  感谢光临健君文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