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曲电影大全:西方心灵品味之卡西尔·神话与宗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3:58:22
西方心灵品味之卡西尔·神话与宗教(2007-06-25 11:22:21)   分类:哲学.人生     一般人谈到神话,初步印象认为那是假的、虚构的故事,但到底什么是神话呢?简而言之,神话就是一个民族口耳相传的传说,表达该民族对宇宙、万物、人类起源的理解。由此可知,神话是一个民族集体的梦。卡西尔设法由符号的观点解释这个梦是如何产生的。

神话追求真实

首先,神话不是历史,因此没有所谓真假的问题,尤其是典型的创世神话,一开头就点明“起初神创造天地”。“起初”一词,根本是在时间出现之前,这就说明神话本身是超越真假,在真假之前的东西。换言之,神话所要表现的是绝对的真实。譬如,宇宙必有一个开始,人类必有一个起源。人对真实世界的掌握,最初的表现方式便是神话。由此可知,神话所要描写的,乃是原始时代人类心灵与世界尚未分割对应时,所掌握到的真实的一面。因此,神话是要追求真实的,对于接受神话的人而言,神话是真实的而非虚构的。自古以来,所有的民族都有神话,因为神话代表了人类理性对于“理解”之要求。在科学不发达的时候,许多现象都是神秘不可知的,因而也是危机四伏的。此时若无神话来解说一切现象的道理,人类如何可能安心工作与生活?

现代人有没有神话呢?有的。事实上,每一个人都需要神话,因为由神话之中我们可以获得一种对生命的整体理解。平常我们对生命的理解都是片面、零碎的。譬如,我现在才四十多岁,想思考关于整体生命的问题,但我现在明明不是七八十岁,如何能够思考那时候的生命境况呢?因此我就改用“相信”,“相信”这两个字一出现,神话也就随之出现了,因为人一定要有某些神话作为根据才会去相信。譬如,我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虽然是句格言,但其背后就是一套神话。又譬如,大家比较熟悉的童话就与神话有异曲同工之妙。童话是读给小孩子听的,他们为什么喜欢童话呢?因为他们还小,无法了解整个世界,只能通过童话故事,知道正义一定会得胜,如此一来,小孩便可借由童话而对人的道德选择有某种预期的了解,使其对于现实世界的不义、灾难、罪恶不至于那么失望。

美国作家安特乌(M.Atwood)在谈到“重读之乐”时,特别提及“格林童话”,他六岁时读到童话之后,越来越相信:“只有坏人才会碰到坏事,小孩子一心渴望的就是正义,仁慈是后来才学会的。这个世界奇妙无比,上帝、死亡与恶魔,带着面具四处走动,任何人都会变成你所不认识的人,飞禽走兽也可以讲话。至少最基本的,我们都相信勇气与信仰能够征服一切。”他接着说:“在我长大之后,仍旧不断回顾这些故事,是因为其中富于召唤力、暗示性、神秘感与奇情想象。使我觉得有趣的是,女人在这些故事里并不只是被动的玩偶,她们也像王子一样挺身救援;她们用的是魔法、耐心与明智,而不用刀剑。最重要的当然是,这些故事增强了我的价值观念。一个作家相信、必须相信:只要我们能把恰当的文字安排在恰当的秩序中,这个世界就会奇迹般地完全改观了。”这段有关童话效果的描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神话对古人的意义。

神话的另一个特色,是它并不以人为中心。神话世界是一个普遍的生命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只要你有生命,就是其中的成员,并没有高下之分。譬如,在神话世界中,人与树木或动物可以互相沟通,有时候甚至动物比人还要聪明。同时,有时候人也会变成动物、植物甚至石头,这就说明了宇宙其实是个生命共同体,在其中,人的生命只是一小部分而已。有句格言说:Everything can become everything.——“一切可以变成一切”,这就是神话的典型特色。换言之,在神话世界中,所有东西都可以互相转换,因为生命是相同的,并没有哪一样东西是特别高级的。因此在神话世界中,人对死亡的忧虑是不存在的,生了又死,死而复生,所以死亡并没有什么好害怕的,这就是神话所造成的正面效应。原始部落的百姓对死亡的态度,与我们现代重视理性的人对死亡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其间的差异主要即是双方对“神话”的理解有别。像“万物有生”、“天人不二”等观念,就是神话的影响所造成的。

神话的戏剧性与情感性

此外,神话还有两个特色:其一,它具有戏剧性格。换言之,神话中一定会表现出各种神明力量的冲突,好像各种角色依其性格,合演一出戏剧。戏剧的主题可以不同,如以下六者之一,就是“创世、造人、灾难、救世、文化超人、英雄”等。神话不可能太唯美,有如凭空虚构似的,因为它要用来彻底解释人生,而人生是到处充满冲突的。例如,希腊神话中,天神宙斯杀了其父克洛诺斯,就在这件事情之前,克洛诺斯亦杀了其父乌拉诺斯。这则神话是要指出,新的力量一旦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旧有势力必须要毁灭,它说明了人类社会中各种力量竞争的实际结果,而整个历史或宇宙也就是这种关系的实际表现。借着神话,人们可以理解自然现象、社会结构与人性欲望等极其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古代科学尚未发达时不免使人困惑,而神话就是消除困惑的良方。即使以今日来说,我们也未必可以完全理解一切相关的问题。爱因斯坦说:不论科学或艺术,都起源于对“奥秘”的敬畏之心。神话又何尝不是同一心态的表达结果?

其次,神话的内容表现出情感主导的特色。平常我们喜欢凡事讲理性,但神话故事则不同,其内容之表现乃是以情感为中心,什么是情感呢?情感往往牵涉到个人主观的意愿与感受,神话之表达往往是随着人的情感而表现出来的。譬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说法,若我们仔细思考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非理性的主张,因为根本找不到合乎理性的根据。事实上,没有人能够证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此命题具有普遍有效性。有些人试图将善恶加以量化说明,列出“功过格”。例如,张三做了十分善,李四做了六分善,因此他们各自有十分善和六分善的报应“功过格”。如果用来作为提醒自己多行善事的方法,无疑是可取的,但是过于量化之后,往往可能忽略“诚心”的重要。

我们都知道,行善与否不能单由外在有形的量化结果来判定,更重要的是行为者的内在动机,如果你救了十个人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表扬,这未免有点功利。因此如果有人要用量化的外在条件来证明善恶,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那么,情感上强烈要求善恶报应,又要如何才能得到安顿呢?

所谓“情感主导”的意义,是指人类对于赏善罚恶的情感,可以借由神话而得到抚慰,如此使人在面对不公义的情况时,可以相信这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唯有相信世间还是存在着一种公平的原则,人们才会坚持行善避恶的动机。神话的重要作用就表现于此,使一个人对生命不至于失望,进而可以去创造一个完整的、长远的、有意义的生命。想想看,既然没有人知道自己死后有什么报应,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要如此生活下去呢?为什么只能做善事而不能为非作歹呢?其中的理由就来自神话所带给我们的信念。

宗教的起源

一般人认为宗教乃是起源于恐惧,由于原始人对许多自然现象不太了解,所以看到山崩地裂、海啸日蚀,就会觉得非常可怕,这时只好去崇拜大自然,去祭拜太阳、月亮或山岳、大川,这就是由恐惧而产生的信仰。但这种说法事实上大有问题,因为恐惧这种力量所带来的结果只能产生魔鬼,它并不能因此而产生高层次的神祇,教你去爱人、宽容、同情,所以这是传统理论难以自圆其说之处。事实上,所有宗教都关心如何提升心灵,不断地自我舍弃、超越,而非仅是恐惧大自然而已。

卡西尔在《论人》一书中指出:古老的格言说:“最初,神在世界中创造了恐惧。”他接着强调,这句话确实道出人内在的心理状态,但是,在文明的最初及最低阶段中,人已经找到了一种新的力量,人可以依靠它来抵抗并驱除对死亡的恐惧。死亡无疑是一切恐惧之首,而人所能用来与死亡这一事实对抗的,乃是他对生命的信仰,相信生命世界是休戚与共的,具有尚未分裂及不可破坏的统一性。这种信仰在“神话”中得到一再肯定。卡西尔说:“神话从一开始就是潜在的宗教。”其意即在于此。

瞬息神、功能神、人格神

依宗教的演变过程,卡西尔提出三种神祇,即:瞬息神、功能神与人格神。所谓瞬息神就是,当一个人心灵、情感受到震撼时,将当下震撼他的对象当作神来崇拜。譬如,我今天经过一个地方,突然下起大雷雨,这时我跑到一棵树下去避雨,使我免于暴雨的侵袭,事后我便将这棵树当作神来崇拜,因为它在我需要时出现了。

瞬息神的特色是不能重复。譬如,上次这块石头救了我,但它是否会一直救我呢?这可不一定,说不定下次我反而被它压死。此外,它能救我,但能不能救别人呢?这也不一定。所以瞬息神的不确定性是可以想象的,因为它只是当下让你感受到的一种超越力量,但事实上那种力量只是你主观的想象,它之所以出现纯属偶然。卡西尔以希腊宗教为例,认为这种瞬息神的阶段代表了“原始无知期”,正如神话所展示的,自然万物休戚相关,构成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与万物并无实质区分,个人尚未由万物中苏醒。

其次,所谓功能神,是指当人的社会渐渐发展之后,每一种职业都会有它所要崇拜的神。譬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都需要神来管理这些事,这时候,神的功用就展现在保护并推动农事运作这项功能之上。功能神在罗马宗教中清晰显示。这些神只有“形容词”的名称,代表他们的特殊功能或活动的特性。它们是地方神,不是普遍神。譬如,在一个罗马农夫的生活中,每一个活动,不论如何特殊化,都有它的特殊的宗教意义。有一类神专门照应着播种的活动,另一类神则照应耙掘、施肥的活动。“在一切农业工作中,没有任何一个单纯的活动不在功能神的指导及保护之下,并且每一类别都有它自己的仪式和奉行惯例。”功能神只有当人们需要他时才会出现,一旦时机变迁,他也就退居幕后了,所以在一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原有的许多功能神都不见了,因为一旦社会型态转变,有些职业、工作就变得微不足道,像今天是一个工商业社会,于是我们就渐渐忘了农业时代所崇拜的一些神。

当功能神渐渐不明显时,就变成了单纯的名字,一旦有人将其加上人格意义,功能神就变成人格神,与人一样具有喜怒哀乐。换言之,他以前作为功能神的时候就好像工具一样,专门管理一件事情,但当他的工作、功能模糊了或消失了,就只剩下一个名字,但这个名字反而使其有所提升,因为名字就是符号,一旦成为符号,就表示他具有人所赋予的特殊意义。

再回到希腊时代,荷马式的宗教开始肯定人的个体性,推演出人格神的观念了。譬如,宙斯原是一个自然神,一个在山岭上被崇拜的神,司云、司雨、司雷。但是,他渐渐取得了新的形状。在希腊悲剧中,它已成为最高伦理理想的代表与正义的保卫者了。这种神在心灵和形状方面都像人一样了。由瞬息神(或自然神)进展到人格神,中间经过功能神的阶段。关于这一点,卡西尔只能提出大概的分辨,如果要使用材料,就只好借用希腊与罗马一起说明了。

神话与宗教有其内在关系,事实上,神话可以说是早期的宗教,所以在宗教创始初期,神话与巫术是并立的,神话是用来反映、启示现世生活的,巫术则是古代的科学,展现了某种素朴的因果关系。

关于巫术,卡西尔有一套精辟的见解。在巫术中,人开始扮演自己的角色,变成自然中的一个特定演员。巫术的实施,建立于一个信念上,就是:自然界产生的效果,在一个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人类的作为。每一个特殊的领域,有它自己的巫术规则。人在进行巫术仪式时,对自己的能力、意志力、能量得到新感觉。人从巫术所赢得的,乃是他所有一切努力的最高度集中作用。因此,它成为原始初民必须经过的第一个训练。“甚至即使它不能导致所渴望的实际目的,即使它不能满足人的愿望,它也教人相信他自己的能力,把自己当作一种无需一心一意屈从于自然力量的存在,而能够通过精神的能力去约束及控制各种自然力量。”正是由于巫术,人才能由神话心灵转变为个体心灵,进而确立人格性。反映在宗教上的,则是人格神的出现。

    然后,希腊、罗马的人格神已显示卓越的心灵力量,但是在道德上最高善的象征则尚不够明确。这一点要靠基督教的发展,才能完全得到肯定。以上所述宗教的起源与演变,如果放在西方历史的脉络中,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