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为什么不能放冰箱:农村新的活力从哪里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7:05:08
《 人民日报 》( 2010年03月21日   07 版)

浙江千岛湖上“鱼跃人欢”。
宋健浩摄
山东枣庄市规范土地流转方式——
土地流转盘活,收益更大
本报记者  刘成友
“以前俺家那2亩地给谁都不种。如今把地流转给了土地合作社,每年不但有入股收入,春节前我还领了1200块钱的分红。”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农民张明启高兴地对记者说。
枣庄地处鲁南,是个农业大市。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土地无人耕种,请人代耕、自行转包现象很多,庄稼大量减产,甚至出现了撂荒。如何使土地收益最大化成了一道难题。
近年来,枣庄市围绕农民增收致富,以土地合作社为载体,不断创新和完善土地流转方式。土地盘活了,效益更大了,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目前,全市已有土地流转试点68家,以土地为纽带的合作社300多家。
为便于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交易,枣庄市建成了4处县区级土地流转中心、29处镇级流转市场、1378个村级信息服务站,各村村会计为信息联络员,负责收集流转双方的信息。该市还制订了科学的土地流转交易程序,采用全市统一印发的合同文本,所有手续都要在服务中心完成,同时制订了土地流转纠纷调解制度,避免了民间私下不规范流转带来的风险。
针对资金短缺问题,枣庄市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创造性地提出: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使用性质的基础上,把承包经营权固化、物化给农民,通过对农村土地经营价值折价评估,以农村土地使用产权的形式,确认农户占有、使用、受益、有限处分的权力,实行土地转包、出租、互换、入股、转让或从事股份经营、抵押担保,实现土地使用权的资本化。
记者看到,由山亭区政府颁发的《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上,登记有土地使用产权所有者的名字、地名、位置、土地等级、面积及产权起止日期。村民张德彦说:“有了这个小本本,可以避免很多法律纠纷,土地流转会更加顺畅。”
为稳妥推进土地流转,枣庄市在积极稳妥搞好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强化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搞好确权登记,为土地流转奠定坚实基础。去年6月,对全市78.6万个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了调查摸底、张榜公示。仅山亭区目前已为21家土地合作社社员发放《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6518本。
2009年底,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1.5亿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12.4%。流转的形式以转包和出租为主。
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跟着合作社干,信心更足
本报记者  江  南
说起自己加入的“杭州春溢联合蔬菜专业合作社”,杭州市余杭区的蔬菜种植户卜建成脸上总洋溢着春天般的笑容。
卜建成种了10亩西红柿,“原来每到西红柿快成熟时,就开始发愁销售问题。没有固定的客户源,只能靠零售和小批发商来买,10亩西红柿根本销不完。”
成为合作社社员后,卜建成忧心的销售问题一下就解决了。合作社不仅与欧尚、易初莲花、乐购、华联4家超市订有销售合同,还固定地给7家机关和酒店的食堂配送蔬菜。销路的畅通,让卜建成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现在他的10亩西红柿每年能赚上5.4万元。
据春溢联合蔬菜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陈刚介绍,现在合作社入股社员有114人,种植面积7000余亩,辐射带动农户6000余户,年销售额达到382万元。“合作社有蔬菜生产面积大、品种多、质量稳定的优势,大客户愿意在合作社下订单。合作社还与社员签订购销协议,以保护价收购。”
为了树一个种植户看得见、学得了的“样板”,合作社下功夫建起了1200多亩核心示范基地,向社员示范优质特色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并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眼下,有多项新技术正在核心示范基地示范推广:通过微生物配套施肥技术改良土壤,提升蔬菜口感;大棚茄子、西葫芦越冬高效栽培技术,准备在合作社内大力推广,届时可提供更多口感好的反季节蔬菜。
对于合作社的引领带动作用,社员阮有木感受尤深:以前用的是普通复合肥,每亩产量1845公斤,亩产值2953元;合作社引进微生物配套施肥技术后,小白菜亩产量达到2233公斤,亩产值3797元,他种的8亩小白菜,产值一下增加了6752元。合作社的蔬菜品质好、产量高,市场上受欢迎,不仅社员得了实惠,还对农民的科技、安全理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眼下,在浙江,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正成为引领农民创业创新、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5965家,成员71.5万个,带动非成员农户401.2万户,入社和带动农户占全省总承包农户数的51.5%。
截至2009年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24.64万家;实际入社农户达到2100多万,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2%。
湖北黄陂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带动农民增收——
龙头集聚园区,产业更强
本报记者  顾兆农
武汉黄陂,湖北九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之一。近年来,围绕开发特色农业资源,通过建设具有较大规模、较强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有效提升了农业整体竞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
提起黄陂,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好吃的鸭脖,在很多人的记忆里,武汉的鸭脖子还是作坊里的产物,其实不然。在黄陂因为众多大企业的聚集,不仅鸭脖生产早已实现了流水作业,而且与鸭相关的产品也已形成了产业链。
在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汉口精武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一只鸭被细细分割,制作出近百种产品。而鸭身上退下的毛,则被离汉口精武很近的一家羽绒制品有限公司做成了羽绒服、羽绒被等畅销产品。
其实,鸭业只是黄陂农业产业化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区初步形成了芦笋(蔬菜)、水禽、种子种苗、茶葛(粉)粮油、乡村旅游、水产品等7条产业链,聚集重点龙头企业26家,农产品加工产值到44.1亿元。
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的突破口。去年,黄陂区整合项目资金3000万元,争取金融机构贷款3亿多元,重点支持新辰食品等一批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湖北省更是拿出2亿元,在全国率先设立了农业产业化担保基金,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累计放大贷款30多亿元。
龙头企业的聚集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更带动了农民的增收致富。六西湖村徐家大湾的徐志华,在龙头企业永生鸭业的支撑带动下,靠养鸭套养鱼,过上了小康生活。据永生鸭业总经理郑红生介绍,养殖户之于公司,就像工人之于工厂一样。农民只需出劳务养好鸭子,就可获得稳定的收益。到去年底,永生鸭业公司共带动1000多农户1万余人,参与到樱桃谷鸭的养殖、加工、运输等产业中来,年社会效益2000多万元。
统计显示,去年,示范区纳入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13.92万户,占总农户数的58.93%;覆盖种养殖基地面积95.5万亩,占总面积的57.1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53元,同比增长12.07%。
目前,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达到20多万个,带动农户近40%,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年均增收达1900多元。
河北石家庄推行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
占用集体资产,交费更明
本报记者  王明浩
走进位于滹沱河北岸的河北石家庄市正定县塔元庄村,随处可见被扒掉的平房,乡亲们以户为单位忙着整理旧砖。几辆卡车往来穿梭,不停地往村外运建筑垃圾……“等到年底剩下的村民都住上新楼后,一层就可建成门市出租,村里又能增加十几万元收入。”新的住宅楼还没建,塔元庄村主任赵桂林已开始盘算起来。
2009年,塔元庄村集体收入突破160万元,全村新住宅楼的水、电、物业费、卫生费等全由村里负担,60岁以上的老人还可每人每月领到150元的养老金。“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今昔对比,赵桂林感慨万千。2000年,新一届村委班子刚接手时,因集体资产管理不当,大量流失,不仅村集体收入是负的,而且村里的路全是烂泥窝。
塔元庄村的巨大变化源自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的实施。从2005年4月起,为盘活村集体资产,给村级组织运转和发展公益事业提供经费保障,石家庄市从规范村集体资产管理入手,按照“谁所有、谁收益,谁使用、谁交费”的原则,在全市农村探索建立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此举有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2006年,塔元庄村作为第二批试点推行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村里成立了专门机构,盘点集体资产建立台账,制定了集体资产有偿使用方案,公开收缴集体资产使用费。“谁占用集体的资产,谁就应该交费。”在群众的支持下,大量拖欠多年的承包费得到清缴,再加上村里的其他集体经营收入,2007年底,塔元庄村集体收入已达95万元,彻底还清了30万元欠债。
腰包鼓了,塔元庄村委班子履行职责时腰杆也硬了:从2006年起投资92万元,一横三纵四条主要街道全部进行了绿化、硬化、亮化;投资30多万元建起娱乐健身文化广场、村民中心;投资36万元建了卫生所、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等。所有这些,群众没拿一分钱。
通过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的实施,截至2009年底,石家庄已恢复和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4333个,实施财富积累项目271个。集体收入的增加不仅保障了村级组织正常运转,还有力推动了公益事业发展,如今,村里的事情有人管了、有钱办了。
2009年,全国农村集体共有资产16360亿元,村均277.5万元;当年经营收益480亿元,村均8.1万元; 98%的村集体实行了财务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