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之巅的武功:怎样才能读懂一段话或一篇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13:23:28
    
    怎样才能读懂一段话或一篇文章
    (一)明确读懂的标准

要读懂一段话或一篇文章,首先要明确读懂的标准是什么。衡量的标准有三条:

其一,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要知道每个字词句,以至标点的意思,要明确这段话或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

其二,理解文章的基本思想,要体会中心思想,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说明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其三,要做出一定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会与看法。

只有做到以上三点,才能算得上读懂了一篇文章或一段话。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必须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要有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就会由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地探求。现在同学们阅读的材料非常丰富。从内容上讲,有政治、军事、文学、史学、天文、地理以及科技等古今中外各方面的知识,真可谓包罗万象。从体裁上讲,有小说、故事、童话、寓言、散文、诗歌……真可谓丰富多彩。从类型上讲,有正规的语文课本,又有各种课外书、报、杂志,真可谓形式多样。这些阅读的材料,为同学们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同时,党和国家又为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每个同学每一个学期都有一套新课本,新华书店经常出售适合少年儿童看的书籍,到图书馆可以无偿借阅同学们喜闻乐见的书刊杂志。因此同学们应该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有积极主动的阅读要求。

2.要有认真的态度

阅读时,态度要认真,不放过一字一词,以至于一个标点。不能一目十行,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朗读时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默读时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有一定的速度。

态度认真还应做到边读边思考。遇到重点难点,可以重读几遍,多看几次,可以向老师,向有知识的人质疑问难,还可以请教无声的老师——字典。

3.要有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首要的一点就是姿势。读书时,身体要坐端正,用手扶住书,眼与书的距离要保持一尺左右。不要躺着看书,不要走路坐车时看书,不要边吃饭边看书,不要在光线太强或太弱的地方看书。要注意用眼卫生,保护视力。

其次,要养成口、眼、心一致的阅读习惯,不能单纯用眼而心不在焉。

最后,还要养成在阅读时勤于动手的好习惯。读时,可边读边批注。把好的句子、重点词画出来,也可以在书的空白处批注心得体会。读后,可以摘录好词好句,写写读书笔记。

(三)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要想读懂一篇文章,要经过初读——细读——精读这三个过程。

初读的目的,是扫清课文中的障碍,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为深入地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具体做法是拿到一篇文章先从头到尾通读一遍或两遍。在读中有不认识的字画下来,然后查字典,将查得字的音、义,写在生字的旁边。接着把课文再出声读一遍,读后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呢?如果能用一两句话把主要意思表达出来,说明你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细读的目的是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理清作者成文的思路,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具体方法是先审题,由题目看文体,是写人的、记事的,还是描景的、状物的。这样可以推测文章的思路与重点,便于有目的深入学习课文。例如《爷爷的俭朴生活》,由题目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是写人的,是表现爷爷生活俭朴的好品质的,这是文章的重点,一定是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来写的,这是文章安排材料的一般方法。这样审清题目后,就可以带着这些想法去细读课文了。

细读课文的第二步就是要逐句逐段细细阅读。看看每小段几句话,各讲了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归纳出小段的段意,可以用铅笔把主要意思写在段的空白处。

第三步就是归并大段了。在逐段阅读的基础上,看看每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把具有相同意思的小段归并起来;看全文共可分几大段,每大段主要讲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方法来安排材料,组织材料的?这样就可以找出作者成文的思路了。

第四步就是把课文再从头到尾读一遍,然后合上书,静静地想一会儿,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如果是写人的,头脑中就应出现人物的形象;如果是写事的,头脑中就应出现事情的过程;如果是写物的,头脑中就应出现物的样子及特征。这时再想想作者写的目的是什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精读就是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及精华之处,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理解深刻的含意。

这一过程一般可分两步。第一步看课后提示,有目的精读。例如提示中问道:“‘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指导员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这就要找到句子的语言环境细细琢磨,体会。第二步,就是要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作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一篇文章是由若干个小段组成的,段是篇的基础。因此,要想读懂一篇文章,首先要学会读懂一段话。读懂一段话的方法与读懂一篇文章的方法基本是相同的。例如,《一个降落伞包》中有这样一段话:

飞机飞得又快又平稳。透过云层,可以看见积雪的山峰层层叠叠,好像波涛汹涌的大海。突然,飞机遇到一股强大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越结越厚。不大一会儿,机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飞机像冻僵了似的,沉甸甸地不断往下坠。飞机失去了平衡,机翼掠过一座座山峰,眼看就要撞着山头了,情况十分严重。机长命令机械师打开舱门,把行李一件件往下扔,好减轻飞机的重量,还要大家背好降落伞包,准备跳伞。

初读课文时,知道了这段主要是讲飞机在飞行过程中遇到寒流,出现了险情。这样对这段话有了大概的了解。

细读这段话,可以看出这段共七句话。

第一句:飞机飞得又快又稳。

第二句:飞机正通过积雪的群山。

第三句:飞机突然遇到了寒流。

第四句:机身结了冰。

第五句:飞机往下坠。

第六句:飞机失去了平衡。

第七句:机长要大家准备跳伞。

这样一句一句地读,就可以知道每句话的意思了。

精读要边读边想。这七句话,先写飞机飞行正常,接着写出现险情,最后写机长要大家准备跳伞。如果把这一段话分层,可分成三层,是承接关系,一层紧接一层。这三层中,第二层意思最主要,因此,如果概括这段段意,就是:飞机遇到寒流,出现险情。

用同样的阅读方法也可以读懂一篇文章。

下面,将《一个降落伞包》这篇文章完整地读一遍。

 

一个降落伞包

 

19461月,有一次,周恩来同志从延安乘飞机到重庆去。同行的除了工作人员,还有叶挺的女儿扬眉,她才11岁。

飞机飞得又快又平稳。透过云层,可以看到积雪的山峰层层叠叠,好像波涛汹涌的大海。突然,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越结越厚。不大一会儿,机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飞机像冻僵了似的,沉甸甸地不断往下坠。飞机失去了平衡,机翼掠过一座座山峰,眼看就要撞着山尖了,情况十分严重。机长命令机械师打开舱门,把行李一件件往下扔,好减轻飞机的重量,还要大家背好降落伞包,准备跳伞。

大家正在忙着背伞包,忽然听到小女孩的哭声。周恩来同志立刻站起来,从摇摆不定的机舱一头,几步跨到她的面前。原来小扬眉的座位上没有伞包,她急得哭了。周恩来同志马上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她背上,还亲切地鼓励她说:“孩子,不要哭,要像你爸爸那样勇敢、坚强,坚决地同困难和危险作斗争!”

大家看到周恩来同志不顾自己的安危,把伞包让给了扬眉,都要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周恩来同志。周恩来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我们要沉着,别慌张……”

就在这时候,飞机冲出了寒流的包围。在阳光的照射下,冰甲开始融化了,整块整块的冰哗哗往下掉。飞机渐渐升高了,继续快速平稳地向前飞行。“咱们脱险了!”机舱里一片欢腾。

看到这篇课文,怎样阅读呢?应该按照上面指导的方法去做。初读课文,先轻声读一遍,发现有三个生字:械、坠、吻。翻开字典,械读“xi8”,不读“ji8”。机械,就是器械。文中的机械师,就是指操纵驾驶飞机机械的人。“坠”读

zhu!”,“坠”就是掉,落。“吻”,“w7n”,组成词是口吻,指口气,语气。扫清了文字上的障碍,再读一遍,就要力求做到准确、流利了。读后想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是写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同志乘飞机到重庆去,中途飞机遇到了寒流,出现了险情,周恩来把自己的伞包让给了别人,后来飞机脱险了这样一件事。

在初读课文时,如果遇到了疑难问题,可以做上记号,便于细读时再认真思考或去请教老师。

细读课文时,先在每段前标上段号。全文共五小段,一段一段地读。

第一小段共两句话。第一句讲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乘坐飞机到重庆。第二句讲同行的还有11岁的小扬眉。这一段是事情的起因,也是必要的交待,写出了时间、地点、主要人物。这段的主要内容应概括为:周恩来乘飞机到重庆,同行的还有小扬眉等人。

第二段共七句话,主要写了飞机遇到寒流出现险情,机长让大家做跳伞准备(这段的详细分析见前文)。

第三段共四句话,写周恩来听到哭声,寻声找去,得知原因,让出伞包,并鼓励小扬眉要坚强。把这四句话概括起来,主要是写周恩来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小扬眉。

第四段两句话,写周恩来没有接受大家的伞包,并让大家不要紧张。

第五段四句话,写飞机冲出寒流包围,冰甲开始融化,飞机又平稳地前进了,人们一片欢腾。把这几句话概括起来,主要讲的是飞机冲出寒流包围,脱险了。

把五段主要内容排列起来,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文章的结构安排是这样的:

这样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归并为三大段。

作者通过写周恩来同志在飞机出现险情时,把自己的伞包让给了小扬眉的一件事,歌颂了周恩来同志不顾个人安危,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可能留给自己的崇高精神。

精读这篇课文可抓住以下两点。

一是读飞机遇到寒流时的场面。体会“冰甲”、“冻僵”、“沉甸甸”、“下坠”、“失去平衡”、“掠过”的意思,可以看出飞机处境危险,情况紧急的程度,再品味一下,为什么要这样细细描写呢?目的是用来突出人物的崇高思想。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时刻,周恩来让出伞包,这是多么崇高与伟大的思想呀!

二是读周恩来同志让伞包时的动作、神态与语言。课文中用“立刻站起来”、“几步跨到”、“马上解下”、“给她背上”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了周恩来同志动作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同时,这里的“立刻”、“马上”也说明了他在争取时间,因为在这险情即将发生之际,时间就是希望,时间就是生命。周恩来同志这一让,是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这样周恩来同志的高大形象便树立在眼前。

最后带着这样崇敬的心情朗读课文,体会感受会更深了。

总之,要读懂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的方法很多,同学们可以在阅读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