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兔子怎么洗澡: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几点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2:27:20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几点启示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日本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德川幕府,结束了德川家族二百六十五年的封建统治。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明治政府统治日本,新政府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到八十年代末,实行了全面的资本主义改革。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是改革的三大纲领,并将开发人力资源的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教育入手,去开启明智,发展国家。由于明治政府十分重视普及国民教育,重视培养实现日本资本主义化的科技人才,重视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育制度,使日本资本主义改革很快得以成功,使日本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由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强国的行列。本文试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的背景、具体内容和措施、特点作一综述,并总结日本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改革教育制度,加速实现日本工业化的历史,吸取某些有价值的借鉴为己用。

一、明治政府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

日本跨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比较晚。日本比英国晚了将近二百三十年。一七七五年到一七八三年,美国爆发了独立战争,打败了英国殖民者,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日本比美国晚了九十多年。一七八九年到一七九四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日本比法国也晚了将近八十年。

这些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在基本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之后,便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开始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过程。英国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末,基本完成了产业革命,使生产技术发生了根本变革,十九世纪中叶,它已变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强国,被称为“世界工厂”。继英国之后,美、法等国也大致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基本完成了产业革命,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迅速发展起来。

而此时的日本仍然沉睡于闭关锁国之中,仍然旧在封建社会中停滞不前,各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它在社会上封建等级森严,政治上处于幕府统治,在经济上依然停留在手工工场阶段,在文化教育上推行愚民政策,在军事上由于幕政腐败与国家贫穷落后,无力抵抗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渐。1853年,美国巨舰大炮威逼国门,强迫日本“开国”。日本面临着半殖民地化的民族危机,这使不得不正视现实,反省闭关锁国政策,向强者学习,寻求摆脱民族危难之道路。明治维新的当事人大隈重信后来曾回忆说:“夫维新之变革,起于志士之爱国心,祝临国之沉沦,知非改革旧物,不足以图国家之兴隆。”可见他们已人从中国的惨透教训中看到,只有摈弃盲目自大闭关锁国之政策,从根本上加以改革,才能把日本从民族危难中解救出来。

明治政府是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政府,为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挤入欧美列强的行列,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纲领。“富国强兵”是指加强明治政府的财力、武力和权力。“殖产兴业”,是实现“富国强兵”的实际经济内容。“文明开化”,是指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输入欧美科学技术,改革日本的教育制度,以使有效地、迅速地推进和实现“富国强兵”和“殖产兴业”的目标,从而将日本建成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一定的教育是由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决定。资本主义的发展迫切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于是改革教育制度就成了日本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

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是在批判继承江户幕府的文化教育遗产的基础上实行的,因此,有必要介绍一下江户时期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状况。德川幕府的教育方针,是贵族为主,教育对象是武士。教育内容是以儒学为主,所谓“武士之家盛行儒教”。教育机构,是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分别设有昌平坂学问所、藩校、寺子屋、以塾等。

昌平坂学问所是幕府设立的专门教育幕臣的学校,学员主要来自旗本,兼收优秀武士,学习科目有经、史、律令、诗文等五科。藩校是藩主为教育本藩的武士设立的学校,教学内容和昌平坂学问所大致相同。寺子屋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自发建立起来的平民学校。办学者城市以商人、医生居多,乡村以村长、乡官、僧侣为主。学习内容以实业为主,因职业而异。一般设有诵读、习字、作文、珠算、礼仪等课程。学校多设在寺院里,学童入学时,跪于师前,结师生之约,学童敬师如敬亲,师爱生如子,故名寺子屋。私塾是江户时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形式和机构。私塾多是各学派的鸿儒学者个人开办的。名人学者无不通过名门私塾而成名。

封建幕府的儒学教育制度极其陈腐落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尽快掌握和运用从西方学来的先进科学技术,并使其得到迅速地推广和普及,以适应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需要,明治政府积极地进行教育改革。离开了近代教育,要使日本实现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文明开化”是不可设想的。这就使教育改革成为明治维新时实行的各项资产阶级改革的一个根本环节。

二、明治时期教改的具体内容

一八七一年七月,废藩置县刚刚结束,明治政府立即设立了文部省,统辖全国的教育事业。一八七二年九月,文部省颁布了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开始正式实行有纲领、有计划、有措施的教育改革。《学制》明确宣布从小学抓起,为在全国普及小学把全国分成八十大学区,每个大学区设大学一所,中学三十二所,即三十二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设立小学二百一十所。这样全国办起了八所大学,二百五十六所中学,五万三千七百六十所小学。《学制》号召“自今之后,众庶人民,无论华士族与农工商,至其妇女子,必期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学制》打破了旧士族学习文化知识的垄断权,推行全民教育。强调凡六岁以上儿童均须入学读完小学,女子与男子同样享受教育的权利。在教学内容上仿效法美等国,以近代新知识教育取代四书五经。一八七三年又实行《学制》增补,制定矿山、农业、商业、各种实业学校的《学则》,开始兴办实业教育。师资问题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问题。一八七二年在东京成立师范学校。从一八七三年起相继成立在阪京都、宫城、爱知、广岛师范学校和东京女子师范学校,一八七四年颁布《增补学制》、制定《留学规则》、《外籍教师规则》《专科学校和僧侣学校规则》等,使新的教育体制日臻完善。

《学制》对于建立近代教育制度和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动和奠基作用。它是力图融德川时代教育遗产和西方文明的初步尝试。但是《学制》的内容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它过多地抄袭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其中有许多内容与日本当时的国情相左,以至严重脱离日本的国情和人民的实际生活,致使就学率达不到预期的指标,加之以天皇近臣元田永孚等为首的国学派和汉学派抓住《学制》中的某些问题大做文章。为了协调各方面的意见,一八七九年明治政府颁布了《教育令》,以取代《学制》,这样,《学制》在实行了短暂的七年之后,宣告寿终正寝。

《教育令》是由积极倡导美国教育制度的文部在辅田中不二麻吕制定的,带有浓厚的亲美色彩。《教育令》主要改变了《学制》所规定的划一的中央集权体制,强调地方分权和尊重多样性和自由主义,以重编符合日本国情的教育制度。此外对就学义务等放松了规定,故又称《自由教育令》。但在自由的名义下,很多私立小学都进行十分单调的教育,政府的教育受到轻视,导致小学入学率反而下降,而且有的还出现教育内容反动的现象。《教育令》遭到政府内外的反对,迫使明治政府着手修改《教育令》。

一八七九年政府以天皇的名义颁布了《教学圣旨》和《小学条例二则》,以此为导火线,在政府内部展开了德育论争,很快又发展成为有思想家、教育家参加的激烈论战。元田永孚等保守派依靠有绝对权威的天皇为后盾,因而胜负早已定局。可以说《教学圣旨》的颁布和论战的胜负决定了此后日本教育发展的方向。
在论战正酣之际的一八八O年,颁布了《改正教育令》,吸取了《教育令》的某些教训,强化了町村设置小学的义务,严格了对就学义务的规定,加强了文部卿和县府的教育行政权,并将原置于小学校教科末尾的修身课提到各科之首,以强化“尊祖训、明忠孝、学孔道”的道德教育。由此使国家统制的教育通过中央集权和儒教主义的论理教育得以强化,初步确立了“和魂洋方”的教育立法指导思想。

一八八五年新任文部大臣森有礼上台后即颁布一系列《学校令》。作为政府中的开明派,他力图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应日本国情的道路来,以杜绝日本全面恢复旧的传统教育。在《教育令》里主要吸收了普鲁士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善良臣民”的道德教育。

一八八九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国家体制,为树立维护这一国家政体的精神支柱,就需要一种与其相适应的道德准则。这样一八九0年以天皇名义颁布《教育敕语》。《教育敕语》是本着“以儒教为根本,西洋哲学为参考”的原则制定的,它“不外是用儒学主义和普鲁士主义来修饰日本神话”。《教育敕语》把天皇奉为最高的道德化身,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主宰,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天皇专制主义的教育体制。《教育敕语》的颁布,平息了一八七八年以来的德育论争,为明治维新以来的教育改革打下了终止符。从此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的教育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变化,它的影响是巨大的。

三、明治时期教育改革的特点

纵观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高度重视,下大决心。

 “离开了近代教育,要想使日本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文明开化’,是不可设想的。”因而明治政府及其成员是极端重视教育。政府最主要的领导人之一,“维新三杰”的木户孝允一八六九年在天皇的《振兴普通教育实乃当务之急》建议书中就指出:“国家富强的基础在于人民富强,当平民尚未脱离无识之竟时,王政维新的美名也只能徒有其表而已。对抗世界富强各国之目的也必然难以达到。因此,使平民百姓的知识进步,吸取文明各国进步之规则,逐步振兴全国学校广泛普及教育,则是今日的一大紧急任务”。

教育改革的紧迫性也得到了全民族的共识。一八七0年,福洋的名著《劝学篇》连续问世。作者从天赋人权思想出发,猛烈抨击封建制度和旧道德伦理观念,发出“天不生人上人,也不生人下人”的呼声,并强调“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乃学问之急务。”《劝学篇》,十七篇共发行三百四十万册,而当时日本总人口只有三千五百万人,仅此一例,足以表明维新后日本人渴望近代文明,摧毁旧文明的炽热程度。

文部省从整顿旧的教育机构开始,以颁布法令的形式来建立新的教育机构和体制。据不完全统计,明治政府从一八六八年到一九一一年共制定了50项以上直接关于教育改革的法令。在总结经验和教训和过程中,不断修改,不断补充,最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明治政府在一系列改革中为教育改革所做的工作是其它任何一项改革都无法相比的。在教育投资方面,尽管当时财源拮据,但对教育的投资却是最多,明治末年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士3%。

2、普及初等教育,发展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文部省成立后,以小学为一切学校的基础,全力以赴抓小学教育,目的在于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就业人口的文化素质,促进日本经济的发展,这是日本教育的一大突出特点,是明治维新时教育改革的主体。当文部省把《学制》付出实现时确定了“当今着手之顺序”、第一是“应多用力于小学”,提出“用力于小学为当今着手第一任务”的方针,以达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在普及小学教育的同时,日本重视发展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明治以来,日本抓实业教育的特点是不论大、中、小学都贯彻技术教育的方针,形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配套的庞大实业教育网。初等则为小学手工科、实业科、实业补习学校;中等则为师范学校、普通中学的实业科(分农科、商科、工科等)和实业学校;高等则为专科实业学校。

高等教育方面,明治初年就开办了东京帝国大学,高等师范学校和各类专科大学。一八七七年,东京大学已设有医、理、文、法等学院。一八八六年又设工科大学,一八九0年成立农科大学。自《学制》颁布以来,便取消了高等学校录取学生的身份限制,无论士农工商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平民百姓出身的也能入高等学府。为了使平民子弟中有才华者有机会升入高等学校,《学制》还规定:对学习努力、才敏行正,将来能完成学业但家境贫寒不能自办衣食者,检查其学业合格后,可贷给学资,但工作后须偿还。这个规定为一部分学业优秀而家境清寒的平民子弟提供接受高等到教育的条件。

3、重视师范教育,提高教师待遇。

发展师范教育是发展国民普通教育的基础。日本第一代文部大臣森有礼就说过:“普通教育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明治政府对这一点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一八七二年四月文部省在《建立小学教师培训场所的呈文》中就提出:为了应付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当务之急必须建立师范学校。同年六月又在《关于实施学制的当前计划》里明确指出“迅速兴建师范学校”一事仅次于“大力发展小学校”,紧接着在同年九月颁布的《学制》中明确规定:“小学之外,要有师范学校,在此种学校教授小学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实为当务之急。”为了进一步健全师范教育体制和加强对师范学校的管理,一八八六年政府颁布《师范学校令》,把培养教师放在和培养国家领导人同等重要的地位。

为了提高小学教师的地位,鼓励人们从事教师职业,政府在一八九0年规定,凡工作十五年以上者可享受终身养老金,死后其家属可享受一定的补助。一八九九年颁布的《小学校教育费国库补助法》起,政府每年从国库中支出一百万,作为教师的教龄津贴和特别薪用。这些做法大大改善了教师的经济条件,提高了他们的政治地位。

四、明治时期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

1.日本在教育改革过程中,能够根据当时的形式比较灵活地选择自己学的主要对象。《学制》主要模仿法国,《教育令》主要模仿美国,《学校令》

主要模仿普鲁士。在模仿这些国家的时候,日本广采博纳,结合本国国情,从不同国家吸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在某个时期,日本主要受某个国家的影响,但最后建立起来的却是综合各国特色的,日本独特的教育制度。这和一个国家长期以来所培养成的可塑性、适应性、适应能力有着很深刻的关系。

2.明治政府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确立了一个符合本国国情的教育制度,到半个世纪就培养出了一支不同层次的技术大军:即一支具有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劳动大军;一支能够掌握和运用先进生产方法的技术队伍;一支能够适应工业化的发展水平,使用先进工艺的技术管理队伍和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发明创造的科技队伍。在工农群众中传播了新文化和新的科学知识,对发展近代工农业生产起了极大的作用。日本能够从一个闭关自守的落后的封建国家侪身于资本主义强国的行列,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的成功。

3.明治时期中央集权制的建立,较好地适应了当时社会的要求。在明治时期的40多年里,学制、学令变换频繁,这正说明了明治政府中教育行政人员在不断摸索,不断修改,以求获得最佳方案,建立一套强有力的教育系统。日本能在短期内完成教育上的飞跃,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了这种强有力的教育行政之功力的。

4、日本民族是善于吸取国外文化,更新民族文化的民族。历史上的三次变革便是证明:大化革新吸取中国文化,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化,实行了封建化,明治维新吸取西方文化。实行了近代化,迅速进入世界强国行列;战后改革吸取欧美现代科学文明,实现经济起飞,成为世界工业大国。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明治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经济管理制度和近代机器设备,大大提高了日本的社会生产力,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进程。教育是发展生产力的基础,因为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巨大工程。“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人通过教育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把科学技术运用于社会生产,则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国家工业化的过程,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离开了科学技术和近代教育,日本的工业化是不可思议的。日本民族至今还保持着这个传统,并且发扬了这个传统,是世界上引进技术最多,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的多。日本能从一个藩镇割据,闭关锁国的落后的封建国家,经过半个世纪的维新运动,就走完了西方国家需要两百年左右时间走过的道路,实现了其工业化,侪身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建立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上,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完全有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但是,总结人类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总结日本教育制度改革,加速实现日本工业化的过程,吸取某些有价值的借鉴,对于实现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还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