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登做客腾讯完整版:第一章 价值观的源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2:33:51
中华民族文化是企业经营价值观的重要来源,民族文化中核心价值观中的合理内核为企业经营价值观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不可否认,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中并不都是精华。如何从中国古代各种价值观中发现智慧呢?按照以下标准,其一适合当代中国企业应用的价值观;其二目前中国企业最应当具备但偏偏最缺少的价值观;其三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价值,经过层层筛选,我们发现诸多对当代中国企业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价值哲学和管理价值取向。中国古代价值观的精髓主要散见于儒家、道家为主流的思想体系之中。
儒家把强调道德理性作为最高境界,认为“道德”是至上的,肯定“道德”具有内在价值。张岱年称儒家的价值论为“内在价值论。”儒家崇尚“内圣而王”的理想人格,并以之为王道乐土。儒家的道德思想启发当代企业经营者要讲王道,非霸道,要以德治企,以德立信,以信致远。儒家的一些基本价值观,诸如人本、和谐、诚信、互利、修已安人、止于至善,是经历几千年文化变迁和社会实践而被证明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及社会进步的精神财富,是儒家体系中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儒家的这些基本价值观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在二十一世纪将更加大放异彩。当前中国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反人性管理、诚信的缺失、劳资矛盾激化从而导致企业和谐生存环境的破坏,忽视合作,过度恶性竞争,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理念对解决这一系列现实问题仍具有普适性,儒家价值观仍可以在当代中国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提升道德,裨益世道人心的实际作用。当然,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学习借鉴儒家思想也必须与时俱进,合理扬弃,必须建立起适应当代中国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新体新用的新儒家价值观。
道家宣称“物无贵贱”,认为一般所谓价值都是相对的, 只有绝对的“道”才具有超越一切的价值,所以张岱年称道家的价值观为“超越价值论”。道家提出了与儒家完全不同的价值理念,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和儒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也是炎黄子孙挖掘不尽的智慧源泉。道家的一些核心价值理念,如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灵与柔的价值追求,清心寡欲的人生哲学,对于当代企业中普遍存在的“过于有为”,经营管理的复杂化,缺乏变通,浮躁冒进,企业家欲望的过度膨胀等现实情况仍然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以下就同大家一起共同分享民族价值精髓带给企业的精神大宴。
一、从民工潮到民工荒
2005年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劳动力市场的用工纷纷告急,当年熙熙攘攘的“民工潮”,如今已演变成了“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民工荒。”民工潮突然演变成了民工荒,让很多企业感到惊讶。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仅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地,民工缺口的保守估计就达200万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众多的农民工要告别城市的打工生活?很多农民工都对出外打工寻找出路表示失望,他们对工资待遇、劳动条件、劳动保障普遍感到不满。
民工们说:“待遇不好,能像在家似的想吃点啥就吃点啥吗?那不可能。条件不好,睡板铺啥的,被子还潮,现在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工资还怕不开。”有的民工说:“待遇不好,太低。住和吃都不好,我家有两晌地,在家种地比这都强。”有的农民工甚至说,工资低,条件差他们都可以忍受,而最让他们感觉到伤心的是,干了大半年的活,最后却拿不到一点工资。
民工们说:“打工的,假如给钱给到位也行,多少钱谈好了,一个月五百、三百就是给二百,给开就可以了。打工不易,吃的,住的那就都不谈了,工资保证的很少,不管干啥,得把工资到位。对于我们打工的来讲,哪怕住的睡的是桌椅板凳。哪怕吃的稀粥淡饭吧,那就无所谓了。个别的老板就是,你到我这打工,你干一个月,他找各方面理由把你工资给扣下了,工资钱不稳定。老板有各方面手段,给你不开工资,我对这个始终不满意。”
城市人的白眼、用工单位的不诚信、工资待遇太低,都成为了农民工告别城市的理由。仅从工资收入来看,据有关部门的统计,从改革开放至今,城市市民的工资待遇翻了几倍,而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却持续徘徊在很低的水平。而国家出台降低农业税税率、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后,很多农民工觉得出来打工还不如在家种地。很多专家都认为,民工荒为一些用工单位敲响了警钟。
在一个劳动力据称是无限供给的国度里爆发“民工荒”,让人匪夷所思。但这正是劳资合作关系变为对立关系,民工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中国有无数的民工因找不到工作而成为“闲置”劳动力,劳动力的“闲置”使整个国家、社会的资源配置不经济,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大的隐性损失。
中国企业喜欢在“人力成本”上做文章,结果常常步入“低工资怪圈”。低人力成本要求低工资,低工资只能招聘到低素质的员工,由于低工资,员工只能维持生存,没有经济实力通过培训等手段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低素质的员工只能造出低品质的产品,低品质的产品必然缺乏市场竞争力,只能通过低价格销售,低价格又导致企业的低效益、低工资,如此恶性循环不断,这些企业最终将步入死胡同中。如何打破这一怪圈呢?究其根源,我们还得从“人力资源”角度去做文章,去思考企业的发展战略,而不是从“人力成本”角度做文章,去思考如何从“人力成本”上采取掠夺以获取利。
其实中国古代儒家就有“人本”、“民本”理论,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国家社会民为本,就是肯定了人的生存权、发展权,肯定了民众的自主权利。孔子说“仁者,爱人也。”孔子还主张善民、利民、惠民、富民、教民而用民。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儒家的“人本”价值观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中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一致的。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在二千多年前就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魏征曾劝谏唐太宗李世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企业经营何尝不是如此呢?
企业经营是对土地、自然资源、资金、人力等生产要素的整合加工过程,不同时代这些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是有区别的。农业时代以土地为关键要素,工业时代以资本为关键要素,知识经济及信息时代以人力资源为关键要素,特别是企业家精神中富于激情、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显得尤为突出。有人预言,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形态,将在本世纪写入资产负债表。
现代企业管理经过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的过渡,正向人性化管理转变。实现人性化管理首先要对劳动者、职业经理人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现在中国仍有很多企业视劳动者、职业经理人为一种纯粹的雇佣关系、一种人力成本,而不是看成与之合作的人力资本,这种落后的观念将越来越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企业的起点低,特别是当今的民营企业,由于偶然的机会和成功,就会有一种无往而不胜的幻觉。他们过于看重资本的价值,对人力资本的认识不足,留不住人才,结果已有人才不断流失或自立门户,而新的人才又进不来,这样的企业怎能进一步发展?
人性化管理是对劳动者的尊重,合法的劳动权力要自觉保障,企业的发展与劳动者的发展保持同步,在制定各项管理制度时要以国家劳动保障法为依据,企业制度只有与国家法律不相违背才有效。企业要有人才合理使用及增值策略,树立利用人才、服务人才的人才观,形成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对员工的管理要充分考虑人性的特点,科学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合理地开发人力资源。
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看到国内企业界反人性管理俯拾皆是。把人当作资本增值的工具,为眼前的利益不惜牺牲员工的身心健康,表现出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性。许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部分外企常常违背国家法律制定各种苛刻的制度,强迫员工执行,如使用未成年童工,随意延长劳动时间,拖欠员工工资,强迫员工在身心健康及人身安全无法保障的条件下工作。他们知道,虽然企业制度不符合法律要求,但员工迫于就业的压力不得不忍受。许多企业在不断发展,但员工的福利不但没有丝毫提高,反而出现倒退。同样为社会创造财富,由于户籍不同,城市人与农村人同工不同酬,农民工受到身份歧视。近年来爆发的民工荒,骇人听闻的矿难正是反人性管理的必然结果。
二、仇富情结何时了
一个和谐的社会,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但我国20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付出了风险甚高的社会代价。基尼系数日益上升,情况堪忧。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警戒值是0.44,稳定阈值是0.6。据报道,我国基尼系数已从1994年的0.289,1999年的0.459到近年的0.49,并实际已超过0.5。相比之下,美国约为0.41—0.42。
贫富的过度分化导致仇富、杀富现象时有发生。2003年1月22日山西富豪海鑫集团董事长李海仓被杀。2004年7月21日上午,随着四川乐山峨边县的一声巨响,该县资产上亿的第一富豪、县政协副主席、明达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葛君明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被一个农民用炸药炸死。15小时后案件告破,经查,涉案凶手系峨边县宜坪乡农民张明春,两人同归于尽的起因仅仅由于一起6000元的经济纠纷。
不和谐的社会环境,还使企业家精神压力加大且心态变坏,企业家的生存状况堪忧。自1980以来,有记录的共有1200名老总自杀。这种非正常死亡让人扼腕叹息,而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另一种形式逝去,同样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一位自杀的老总在遗书中写道“现实太残酷,竞争和追逐永远没有尽头……我将到另一个世界寻找我的安定和幸福。”近几年,几乎每天都能听到企业家出事,如“自杀”、“他杀”、“早逝”、“拘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互动性增强。企业不仅是区域经济的基本组织,也是区域社会的基本组织。企业经营者社会责任的缺乏不但破坏了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和谐环境,而社会环境破坏后又反过来又制约企业发展。
冬天里的火堆
在严寒的冬天里,一群人点燃一堆火。大火熊熊,烤得人浑身暧烘烘的。有个人想:天这么冷,我绝不能离开火堆,不然我就会被冻死。其他人也都这么想。于是这堆无人添柴的火不久便熄灭了,这群人全被冻死了。
又有一群人点起了一堆火,一个人想:如果大家都只烤火不添柴,这火迟早会灭的。其他人都这么想,于是大家都去拾柴,无人烤火,可是这火不久也熄灭了,原因是大家只顾拾柴,没有烤火,均陆续冻死在捡柴的路上,火最终因缺柴而灭。
又有一群人点起了一堆火,这群人没有全部围着火堆取暖,也没有全部去拾柴,而是制定了轮流取暖拾柴的制度,一半人取暖,一半人拾柴,于是人人都参与拾柴,人人都得到温暖,火堆因得到足够的柴源不住地燃烧,大火和生命都延续到了第二年的春天。(选自《小寓言大智慧》,罗君编著)
忘我牺牲、无私奉献,一直是中国人倡导的主人翁精神,这确实是一种难能可贵、令人敬仰的精神。“众人拾柴火焰高”也是千年古训。但个人奉献也好,众人拾柴也好,“火焰高”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还不是企业、员工乃至社会都能获得更大的利益!这三方面忽略了任何一方的价值、地位和利益,系统和谐破坏,从长远来说,结果只有一个:三败俱伤。然而目前很多企业的发展是以成本外化为代价的,如治污成本的外化、自然资源过渡采伐的社会成本,低工资造成的员工福利社会化成本。
不和谐的社会环境、不和谐的企业内部环境,越来越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当代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和谐企业的发展环境。如何构建和谐企业的发展环境呢?儒家追求和谐的核心价值观能给我们以新的启示。
儒家和谐价值观有丰富的内涵,集中体现在儒家的“太和”理论和“中庸”之道中。《中庸》认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说,我们只要达到中和这种至善完美境界,那么,天地由此而运转不息,万物而由此生生不已。
儒家倡导“心和” 、“人和” 、“天和”。以个人身心和谐为“心和”,人际与社会和谐为“人和”,人与自然和谐为“天和”,三者合而为一的和谐思想为“太和”。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之“和”为最高境界,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这就是儒家著名的“太和”理论。
儒家还提出“和而不同”,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并非放弃原则,而是争而有道,以理相争,依礼而争,其结果,则应当是双赢甚至多赢。儒家还特别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强调在“天、地、人”相互和谐中“人和”最为重要。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以和的价值观为出发点,衍生出儒家“中庸”的价值观,中庸的基本思想是“执两用中”,所谓“执两”,就是了解形势、把握全局;所谓“用中”,就是恰到好处、解决矛盾、谋求永续发展。中庸之道是和平共处之道,是和谐发展之道。
儒家强调的和谐观为对企业正确处理与自然环境、社会、企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间接的文化性资源,对改变企业经营的思想观念,使企业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的猎取者转向同这些资源的合作者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当然,对儒家和谐的价值观也应该批判继承。和谐与效率有时是一对矛盾,过分讲究和谐,企业发展的激励动力就会减弱。大锅饭也是一种和谐,但这种和谐打击了先进,鼓励了落后。因此,和谐但不能丧失活力,我们应追求和谐与活力的统一。
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在一个经济体制处于转型期,一个社会和谐遭到破坏的特定时代背景之下,在人们普遍的价值理念过于强调竞争对抗而忽略合作,儒家和谐价值观就更富有时代意义。
企业经营中同样也应当把追求和谐作为一种目标境界。参照儒家的“太和”理论。企业也要“心和”,即员工与股东的和谐;企业也要“人和”,即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参与公益事业,尽社会责任;企业也要“天和”,即企业与环境及天道和谐,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尊重自然规律。企业的发展,需要保持经济的繁荣与道德的进步,建立在道德沦落之上的经济繁荣,是难以持久的。
江苏远东集团构建和谐企业
江苏远东集团是一家创建于1990年, 是以电线电缆、医药、新材料为核心业务,集投资、证券、管理咨询于一体的大型民营股份制企业集团。目前有员工近4000人,资产20多亿元。自创建以来,年均销售增长36%以上, 2004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
一个企业的成功和持续发展,必然有一个良好的文化作为支撑。 文化作为企业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支撑企业长期发展的无形动力。远东之所以取得目前的成就是与其不断探索并形成“和”与“灵”的独特企业文化体系分不开的。
“和”与“灵”是远东文化的精髓。远东把“和”定义为保持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和睦、合作、均衡关系以维持企业持续健康均衡发展,以及顺应市场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的发展相互呼应的一种企业世界观。
“和”的集中体现是“五个满意”。五个满意是让客户满意,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升顾客价值;让员工满意,为员工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才实现价值平台,建立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构建人力资源增值的机制;让股东满意,实现利润最大化和持续发展;让政府满意,按章纳税,守法经营,诚信为本;让社会满意,注意环境保护,支持公益事业,追求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远东企业文化中的三句话“一人进远东,全家远东人”,“一握远东手,永远是朋友”,“一心创伟业,诚信谋发展”正是五个满意文化理念的生动写照。
三、诚信的升值空间
诚信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种重要价值取向,但当前普遍存在一种喜欢用计谋的倾向,用计谋欺骗顾客,利用信息不对称谋取不义之财,或者凭骗术点子取胜。在人们普遍感到诚信缺失的时候,在国际社会指责中国缺乏诚信的时候,在市场经济呼唤诚信的时候,我们发扬中华民族讲诚信的优良传统何等重要?诚信不但是一种个人修养,而且是商业社会的伦理原则,更是企业经营走向成功的大道,是一种大智慧。
儒家历来以“诚”为道德之本,行为之源,而以“信”为德之目。历来以“诚信”为立身、立业、立国之本,并且重视“诚信”的实践,强调言行一致。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儒家商业伦理认为:义是主要的,是基础;利是义的派生物,没有义,利就难以成立。义是产生利的缘由,利是使民丰衣足食的保证,离开义,不可能实现利的丰实。
儒家诚信价值观衍生出的许多观点对当今中国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仍然具有启发意义。如儒家君子生财,取之有道,利以义制,以义取财,使义疏财的义利观和致富有道思想,对当代中国企业商业伦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
企业作为基本的经济组织形态,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细胞。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交易的基础上的,而交易的基础是诚信。从企业运行的本质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仅依赖其能生产制造出优秀的产品和提供满意的服务,还依赖其经济交易的成功实现。
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与其它经济主体诚信交易,它的诚信行为不但对某一次交易的达成至关重要,而且也是向交易对象发出了下一次交易的邀约信号,并为其它经济利益相关者与该企业的进一步交易提供合理的预期。相反,企业与其它经济主体在交易过程中失信,它的失信行为不但可能直接导致该次交易失败,而且相当于向交易对象发出了下一次交易不能接受邀约信号,为其它经济利益相关者与该企业的进一步经济交易提供了负面的预期。企业多次诚信行为的积累,交易对象对之产生信任。诚信的市场经济环境有助于经济交易的活跃,经济交易的活跃又有助于经济的繁荣和企业的发展,反之亦然。
企业诚信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我们称之为信守契约的诚信。这一境界是指交易双方应当真实、全面、完整履行承诺。第二种境界我们称之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诚信。这一境界是指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不以这种优势作为谋利的手段, 不设信息陷阱,向对方公开和披露相关的信息。第三种境界我们称之为为对方利益着想的诚信。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充分考虑了另一方的利益。因为企业的经济交易或经济活动往往是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原来的真实信息可能发生变化,如由于不可抗力的出现,原先的承诺可能无法执行;又如由于新情况出现使原先的承诺无法执行,为交易对方利益着想,对方应有知情权。又如交易过程中某一对方不知的新情况的出现,企业应当善意告诉对方应该怎么做,维护和保证对方的利益。
历史上的徽商,他们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儒家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黄长寿“以儒术事贾事。”“红顶商人”胡雪岩在胡庆余堂店内设立两块巨大的金匾,写着“真不二价”和“戒欺。”由于他们以诚待人,以信服人,非义不取,在激烈的商战中赢得了客户的信任,每到一处就会出现“归市如流。”
明清之际兴起的晋商,也曾声名显赫,富可敌国,辉煌数百年。山西票号讲究“守信、讲义、取利”,把守信、讲义放在取利之前,靠信与义来赢得人心。以山西平遥的“日升昌票号”为例,在全国各地设有600多个分号,甚至远及日本、朝鲜、东南亚、俄罗斯等地,年汇总金额100万两至3800万两不等,经时100多年,盈利1500万两。
日升昌诚信赢人心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北京城中许多王公贵戚、豪门望族都随着慈禧、光绪逃往西安。由于仓皇,这些人甚至来不及收拾家中的金银细软,他们随身携带的只有山西票号的存折,一到山西,他们纷纷跑到票号兑换银两。
山西票号在这次战乱中损失惨重,它们设在北京的分号不但银子被劫掠一空,甚至连账簿也被付之一炬。 没有账薄,山西商人就无从知道什么人在票号里存过银子,更无从知道储户到底存了多少银子。在这种情况下,山西票号原本可以向京城来的储户言明自己的难处,等总号重新清理账目之后再做安排,这样的要求可以说合情合理。但是,日升昌没有这么做,以日升昌为首的所有山西票号都没有这么做。他们所做的是只要储户拿出存银的折子,不管银两数目多大,票号一律立刻兑现。
日升昌和其他山西票号面临危难之时所表现出的胆识让人赞叹。他们不惜以不计后果的举措向世人昭示了信义在票号业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战乱过后,当他们在北京的分号重新开业时,不但普通百姓纷纷将积蓄放心大胆地存入票号,甚至朝廷也将大笔的官银交给票号汇兑、收存。 义利思想是明清山西商人的精神价值观,“人所弃我则取之,人所去我则就之,而公之业益饶”,“与人相对而争利,天下之至难也。”
四、零和博弈的困惑
古代儒家倡导推己及人,察己知人,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的价值观。儒家的互利主义价值哲学启发当代企业经营者,不应把企业的成功与别人的成功对立,启发我们摒弃你死我活的敌对式竞争,从“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向“非零和博弈”转变,构建“多赢”思维。“多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利,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唯有这样才能获得更丰盛的机会、财富及资源。多赢既非损人利己(赢输),亦非损己利人(输赢)。要从互赖式的角度来思考(“我们”,而非“我”)。“多赢思维”鼓励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寻找互惠的解决办法。
《论语·雍也》中说“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 朱熹《论语集注》解释为“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进一步解释“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此句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我们不能只“立己”、“达己”,而且同时要“立人”、“达人。”
互利主义价值观是贯穿儒家价值观的另一主线。儒家讲互利,就是要“立人”、“达人。”如何“立人”、“达人”呢?首先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次是学而不厌立已,诲人不倦而达人;最后是学会与别人同乐。《孟子见于齐王》中有一段对话就是这一思想的写照。孟子曰:“王之好乐甚,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曰:“古今之乐,一也。今王独乐,百姓举疾首蹙之 ,窃为王忧之,今王与民同乐,百姓举欣然而喜,则齐国政治毕通,王当王天下矣。”
儒家人我兼顾的互利主义处世价值观,对当代企业调节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分配,使之趋于合理和公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从宏观来看,企业实际上是处于市场经济这个大的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单元,企业的发展进步不仅仅局限于自身,从长期看,员工、顾客、供应商、社会、政府、银行能否同步发展将对企业发展有促进与制约作用。企业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其它单元的制约,企业家在追求“立己”、“达己”时,也应“立人”、“达人”,因为“立人”、“达人”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也是一种自利行为。企业在市场经济生态系统中,只有有利于别人,别人才会施利于企业。儒家倡导的先“立已”、后“立人”的处世哲学成为激励当代中国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文化资源,为规范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行为提供了行动指南,并将成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道德原则。
果农的故事
有一个果农,培植了一种皮薄、肉厚、汁甜而少虫害的新果子。正当收获季节,引来不少果贩纷纷购买,使这位果农发了大财,增加了不少财富。
当地不少人羡慕他的成功,也想借用他的种子来种果子,这位果农认为物以稀为贵,其它人也种这种果子将会影响自己的生意,所以还是自己独享成功的喜悦为好,于是全部都拒绝了,其他人没有办法,只好到别处去买种子。可是到了第二年果熟季节时,这位果农的果子质量大大下降了,果贩们也都摇头不买他的果子了。这位果农伤透了脑筋,只好降价处理了。
果农想弄清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于是就来到城里找专家咨询。专家告诉他,由于附近都种了旧品种果子,而唯有你的是改良品种,所以,开花时经蜜蜂、蝴蝶和风的传媒,把你的品种和旧品种杂交了,当然你的果子就变质了。“那可怎么办?”果农急切地问。
“那还不好办?只要把你的好品种分给大家共同来种,不就行了。”
果农立即照专家的说法办了。这一年,大家都收到了好果子,个个都喜笑颜开。
这位果农自以为独享财富,岂料独享就那么短暂,而且还带有毁灭性的后果。后来,他把改良的品种分给大家来种,不仅自己获得了财富,也帮助别人获得了财富,取得了多赢的效果。
五、修己安人,止于至善
企业是提供商品与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的价值在于满足商品使用者与服务对象的某种需求,需求是价值形成的潜在动因。顾客付出货币以获得需求满足,企业在交换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企业的价值不在于自身,而在企业之外。企业通过寻找别人的需求,并满足别人的需求,将自己的价值传递给别人,客户价值驱动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动力。企业的存在,始终是以“顾客为价值中心”,不断寻找客户价值,以此驱动各方面工作的开展。
儒家价值观认为管理的基础是建立在互利之上。帮助别人实现价值,就是自己的价值实现。儒家认为管理的过程是“修已安人”。修已是基础,一切从修已开始。安人是目标。一个人只会修已不会安人,那他只配做隐士。而管理者应既会修己又能安人。修身以建立权威,又应用这种权威影响力来安人,使组织有序化,使自己能够顺其自然地成为组织中的控制力量,发挥领导作用,以避免“强梁者不得其死”的另一种控制组织的道路。 修已以正身,“其身正,不令而行。”
如何实现修已安人呢?儒家强调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以修身为本,完成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功业,达到道德高尚的圣贤境界,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积极入世的理想。修已安人要坚持标准的统一性。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要自己做到;自己如果不能做到,就不能要求别人做到,言传不如身教。
儒家的管理境界是“内圣而王,止于至善”。由内圣而至于外王,自己无懈可击,才能无敌于天下。管理的目标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能够站在合理的立场,以求配合良好、产生预期的效果。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而修己、安人,都应该以合理为标准。修己修到合理的地步,安人也安到合理的程度,无过与不及,便合乎管理的要求。组织成员由于立场不同,职责也不一样,应该彼此合理配合,才能良性互动,发挥有效的组织力。世界万物,各有不同的立场。人类社会,也应该用伦理来规范。上司、部属,各有不一样的立场,最好做到上司仁爱,而部属恭敬。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应该彼此观摩、互相切磋。依照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把伦理和管理结合在一起,时时各守其份,站在合理的立场,大家密切配合。管理必须制度化,逐渐修正以求合理化,合理化比制度化更加合乎人性化。管理应该首先分辨是非,然后订定制度,再力求合理,才算是止于至善。合理不合理?以人性的合理需求为衡量标准,所以制度化和人性化,实际上都要合理化,才是止于至善。
六、大树底下不长草
道家“大道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种深刻的智慧,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具有极高的启示价值。“无为”在道家思想中意味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是道家哲学的基本观点。
道家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道”对于宇宙万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就道生成万物、成就万物而言,道是“无不为”的;就道对于万物“不辞”、“不有”而言,道又是“无为”的。从本质上讲,这是“无为”与“无不为”的有机统一。天地万物的生成与存在,皆是“无为也而无不为。”
道家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认为治国安民要反对“有为而治”。在道家看来,“为无为,而无不治”,“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圣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系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道家把“无为”看作圣人“取天下”和“治天下”的手段。道家既反对儒家推行“以德治国”。指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子;国家捣乱,有忠臣。”道家还反对兵家的“以力治国”,反对暴力战争。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主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只有推行无为而治,才能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理想社会。
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看,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在笔者看来至少包含有如下五层管理涵义。
第一层涵义是企业运行有其自身规律,经营者要顺应这一规律,顺势而为。在企业发展战略上要“顺”,顺应经济规律,顺应消费需求规律,顺应企业运作规律。中国古代有许多无为而治的例子,如庄子在《庖丁解牛》中通过对解牛原理的生动描写与阐述,告诉人们: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不断摸索,久而久之便能掌握规律顺势而为,事情就会做得十分漂亮。
第二层涵义是要学会放弃。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面对大量的信息干扰,要学会取舍,特别是学会放弃。企业经常面对各种投资机会,决策时要服从于自己的核心能力,防止掉入“事事欲有为,事事不可为的陷阱。”企业并不能服务于所有客户,要有自己的定位,对客户同样要有所取舍。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汉代名相陈平
汉文帝盛世时,有一次,文帝问起了政府税收的数字。右相周勃答不出来,急得汗流浃背。丞相陈平向前回答说“各有其主。”就是说你得问专门管事的人——治栗内史。文帝很不高兴地追问一句,各事都各有所管,那你这宰相要来干吗?陈平也不相让,马上顶了回去。他说:“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汉代陈平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管理方法,正确定位了一名丞相的角色,不是统计政府的税收数字,而是能集中精力处理好本职工作。其实,企业经营管理何尝不是如此呢?然而又有几家企业的管理者能正确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呢?我们常常看见老板扮演了主管的角色,主管扮演了员工的角色,而员工又扮演了主管角色。没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如何能演出一场好戏呢?其实,管理者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对自己分内之事有所为,对自己分外之事无所为,要学会放弃。
第三层涵义是要求管理者在“小事”上有所不为,在“大事”上有所为。只有在“小事”上有所不为,然后才能集中精力在“大事”上有所作为。
在现代企业中,任何管理者随时都会碰到两类事情:一类是事关全局和长远利益的大事,另一类是无关紧要的琐碎小事。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部门层次的增多,即使是精明能干、智慧超群的领导者,也无法事事躬亲。企业领导者也是能力上限的“人”,而不是法力无边的“神。”所以,一个高层次的企业领导者应不拘泥小事,要善于在小事上“无为”,而在大事上“有为。”
不重要、不紧急的事要授权部下去做,要不为;紧急但不重要的事,要培养部下去做,要尽量少为,争取不为;又重要又紧急的事要有所为;不紧急但重要的事,往往会被忽略,要有计划地做,也要有所为。
要做到“小事”上有所不为,在“大事”上有所为,就要使“别人为自己不为”。如何才能做到别人为自己不为呢,这就要求高层领导者在识贤、求贤、用贤决策时有所为,在人才的具体工作执行时则无所为,不越位管理。
一个高层的现代企业领导者,要想真正做到在“大事上有所为,在小事上有所不为”,就必须在使用干部上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方法。在中国古代,人们从历代治国成效经验中,早已认识到“君闲臣忙国必兴,君忙臣闲国必衰”的道理。所以,在管理之道上,黄老学派主张“君无为而臣有为。”在用人上对于贤臣必须高度信任,充分放权,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充分调动与发挥企业各级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而不是越俎代庖。
大树底下不长草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可他施政十几年,弄得蜀国人才凋零,因为没有发现新人,黄忠到80岁还要打仗。
蜀汉初期,诸葛亮所领导的集团还勉强算是一支实力比较雄厚的人才队伍,有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又有魏延、王平等人,但这些人都有其缺憾:关羽骄矜自大、张飞脾气暴躁、魏延难以驾驭、马谡性情轻狂,他们给西蜀带来一次次的致命打击。诸葛亮说:“此病不在兵寡,而在主将!”所以,诸葛亮只得让关羽守华容、荆州,让马谡守街亭,让刘封、孟达守上庸。而这些人连连违背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政策。最后诸葛亮指定降将姜维为帅,也只因朝中无能人不得已而为之,正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
诸葛亮非常清楚蜀汉人才状况,但并没有引起对诸葛亮培养人才的高度重视。首先,未选拔任用才能超过自己之人。虽然他从下层提拔了蒋琬、董允、杨洪等人物,但这些人比诸葛亮更谨小慎微,更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三国志》之作者陈寿评曰:蒋琬 “咸陈诸葛亮之成规,因循而不革”,姜维“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其次,不锻炼人才。仅以诸葛亮第一次用兵博望坡为例,诸葛亮以“恐关、张二人不肯听吾号令”为由向刘备“乞假剑印”而掌握军政大权,之后的战术分工更是让常人琢磨不定,张飞只管“纵火烧之”,关羽则“放过中军”,“纵兵袭击后军”,关平、刘封负责“预备引火之物”,赵子龙领受绝对不抵抗的命令“只要输,不要赢”,刘备原来的师爷孙乾则是“安排功劳薄”,这种战术完全莫视民主决策及将帅锻炼精神,取而代之是诸葛亮个人智慧垄断。这种习惯导致了后来蜀汉政权内部对诸亮葛的绝对依赖,广大谋士及将士缺乏谋略的锻炼,难以为蜀汉政权造就和培养后续人才。
一个企业的成败,不单是少数几个人的意志和行为,关键在于有一大批有理想、有才干的人来共同关心这个企业,经营这个企业。没有苦心经营,没有高度关心,大家行为是短期的,企业也就是短命的企业。
“无为而治”思想的第四层涵义是要学会“有为于前,无为于后。”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企业经营者均未能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损失才寻求弥补,有时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扁鹊的医术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
扁鹊长兄有为于病前,看似无为,实际上有为;扁鹊有为于病情严重之时,无为于病前防冶,看似有为,实际上无为,一个好的管理者何尝不是如此呢?
“无为而治”思想的第五层涵义是学会借力。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你能利用多少资源,整合多少资源。在占有资源上要行无为之事,在利用资源上要有所作为。
县令买饭
南宋嘉熙年间,江西一带山民叛乱,身为吉州万安县令的黄炳,调集了大批人马,严加守备。一天黎明前,探报来说,叛军即将杀到。
黄炳立即派巡尉率兵迎敌。巡尉问道,“士兵还没吃饭怎么打仗?”黄炳却胸有成竹地说:“你们尽管出发,早饭随后送到。”黄炳并没有开“空头支票”,他立刻带上一些差役,抬着竹箩木桶,沿着街市挨家挨户叫道:“知县老爷买饭来啦!”当时城内居民都在做早饭,听说知县亲自带人来买饭,便赶紧将刚烧好的饭端出来。黄炳命手下付足饭钱,将热气腾腾的米饭装进木桶就走。这样,士兵们既吃饱了肚子,又不耽误进军,打了一个大胜仗。这个县令黄炳,没有亲自捋袖做饭,也没有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他只是借别人的人,烧自己的饭。县令买饭之举,算不上高明,看来平淡无奇,甚至有些荒唐,但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不在于你多么会做多少具体的事务,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发动集体的力量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管理人士尤其要注重加强培养自己驾驭人才的能力,知人善任,了解什么时候,什么力量是自己可以利用以助自己取得成功的。四两拨千金,聪明的人总会利用别人的力量获得成功。领导者最大的本事是发动别人做事。
七、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企业管理亦然。《老子》说:“治大国者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者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不伤民。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河上注解:“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淮南齐俗训引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为宽裕者,曰勿数挠。”诗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治国必须坚持政策的一贯性,政策多变则扰民。这就是老子说的治理大国好比煎小鱼一样,不能常常去搅动它,而是要依据规律,使用巧力,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促使其变化。
在经营管理中如何做到“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样的境界呢?道家的管理哲学思想至少给当代企业四点启示。
其一、管得少才是管得好。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决策。把握好做什么、什么目标、哪里做、何时做、谁来做,想办法找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激励部下去做,而不是代替部下去做。管理实际上是对人的一种管控,控制的最高境界是少控制、不控制,如果管理部下时“天天搅动小鱼”,就不是一种好的管理方法。
子贱放权
孔子的学生子贱有一次奉命担任某地方的官吏。当他到任以后,却时常弹琴自娱,不管政事,可是他所管辖的地方却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兴业旺。这使那位卸任的官吏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每天即使起早摸黑,从早忙到晚,也没有把地方治好。于是他请教子贱:“为什么你能治理得这么好?”子贱回答说:“你只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所以十分辛苦;而我却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许多企业领导人喜欢把一切事揽在身上,事必躬亲,管这管那,从来不放心把一件事交给手下人去做,这样,使得他整天忙忙碌碌不说,还会被大小事务搞得焦头烂额。其实,一个聪明的领导人,应该是子贱二世,正确地利用部属的力量,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不仅能使团队很快成熟起来,同时,也能减轻管理者的负担。在管理方面,要相信少就是多的道理:你抓得少些,反而收获就多了。 管理者,要管头管脚(指人和资源),但不能从头管到脚。
其二、管得少不是不管,而是要抓住管理的关键。这个关键是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做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不越权管理、不越级管理。要求管理者透过复杂的表面现象,洞察问题的本质,化繁为简,管理简单化。
严介和的管理之道
严介和于1995年创建的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经过10年超常发展,一跃成为以公路、市政、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为核心产业,同时从事机械、新材料、建筑、园林、房产、电子、装饰、酿酒、消防、橡胶等多元化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
2004年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与全国各地签约承建项目达1100亿元,集团主业销售收入达二百多亿。近3年,该集团先后成功并购了31家国有大中型企业,成员企业发展到了60家,职工总数达7万人。2005年《新财富》杂志在深圳推出了第三张“内地500富人榜”,太平洋建设集团严介和以身价34.5亿元成为江苏首富。
支撑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超常规发展背后的正是严介和的管理之道。
严介和认为作为一个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在企业内部要只做裁判员,不做运动员;要只管理人,不管事。相反,对外只做运动员,不做裁判员;只做事,不管理人。
严介和认为管理分“三流”,管不好别人,管好自己,为三流;管好别人,管不好自己,为二流;管好别人,也管好自己,为一流。
严介和认为从老总工作时间可将老总区分“三流”,三流的老总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二流的老总每天工作5小时;一流的老总每天工作3小时。
严介和认为企业管理当管则管,决策要一言九鼎。高层管理者问大事,中层管理者问中事,低层管理者问细事,老总要思考重于行动。企业老总贵在苦其心志,而不是劳其筋骨。
严介和的管理之道提出管理的关键在人不在事,高层管理的主要角色在于思考、决策而不在于具体行动,抓住了主要矛盾,从而“纲举目张”。严介和治理拥有60多家子公司,7万多员工而从容不迫,气神悠然,这是深谙“治大国若烹小鲜”之道后的魅力所在。
其三、管得少又管得好,关键在于建章立制。通过建章立制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简单问题标准化、程序化,减少例外事件,从而做到“闲”而有效。
决堤一定修堤吗?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在苟陂县一带修建了一条南北水渠。这条水渠又宽又长,足以灌溉沿渠的万顷农田,可是一到天旱的时候,沿堤的农民就在渠水退去的堤岸边种植庄稼,有的甚至还把农作物种到了堤中央。等到雨水一多,渠水上进,这些农民为了保住庄稼和渠田,便偷偷地在堤坝上挖开口子放水。这样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一条辛苦挖成的水渠,被弄得遍体鳞伤,面目全非,因决口而经常发生水灾,变水利为水害了。
面对这种情形,历代苟陂县的行政官员都无可奈何。每当渠水暴涨成灾时,便调动军队去修筑堤坝,堵塞漏洞。后来宋代李若谷出任知县时,也碰到了决堤修堤这个头疼的问题,他便贴出告示说,“今后凡是水渠决口,不再调动军队修堤,只抽调沿渠的百姓,让他们自己把决口的堤坝修好。”这布告贴出以后,再也没有人偷偷地去决堤放水了。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但是故事背后的寓意却值得管理者的深思。如果在执行一项政策之前就把这当中的利害关系对执行者讲清楚,他们也许就不会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做出损害团队利益的事情了,当然这只是对素质高的团队来说。
有的企业可能因为行业的原因,员工的素质都不太高,遇到这种情况即使你说明了利害他还是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偷偷地去做一些损公肥私的事情,怎么办?严格有效地监督控制机制的建立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以人管理,总是有漏洞可循的,因为人都是有弱点,有感情的。而制度呢?却能起到人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当制度都不能发挥作用的时候,就只有利用李若谷的办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当他发现这样做得到的好处还不如他损失的多的话,他自然也就不会再去做这样的事情了。所以说,不管具体用什么方法来执行,制定一套安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其四、管理要建立合理预期。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员工、供应商、顾客无法合理预期。没有合理预期,员工及与其合作的利益相关体行为短期性、不确定性增强,而短期行为、不 好猎者的迂回思维
齐国有一个喜欢打猎的人,花费许多时间去打猎,结果却是一无所获,回家之后觉得愧对家人,出门又觉得对不起邻里好友,他仔细琢磨为何自己老是猎不到猎物,最后才明白是因为猎狗不好,可是因为家穷没办法得到好的猎狗,于是他想回到自己田里努力耕种,有收获之后便可买一只好的猎犬,等到有一只好猎犬时,便容易捕获野兽,达成自己成为一个好猎人的心愿。
为了达到目标,暂时走一走与理想背弛的路,有时却正是智慧的表现。
第四层涵义是处卑下。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道家以“柔弱谦下”作为处世之道,要求“为而弗争”,不与人争有、争多,而是先帮助别人、给予别人,其结果却是“既以为人,己俞有,既以予人矣,己俞多。”诸如此类观念构成了道家在伦理上“趋下”的伦理价值观,而事实上“趋下”的伦理价值观更容易获得稳定和谐与成功。
每一个企业都处于社会分工价值链的某一环节,企业的价值在企业之外,企业的价值最终实现是为社会分工价值链的其它环节服务的。企业中不同岗位又处于企业价值链的某一个更小的环节,某一岗位价值的实现为企业其它环节服务的,因此从价值体系来看,市场价值链不同环节互为服务关系。处卑下要求企业员工树立服务意识,为下一环节服务,以服务为乐,通过服务别人实现自身价值。
海尔的内部市场链
海尔以服务导向的原则建立内部市场链。具体做法是把原来各事业部的财务、采购、销售业务全部分离出来,整合成商流推进本部、物流推进本部,资金流推进本部,实行全集团统一营销,采购、结算,这是海尔市场链的主流程;把集团原来的职能管理进行整合,形成创新订单支持流程3R(R&D-研发、HR-人力资源开发、CR—客户管理)和保证订单实施完成的基础支持流程3T(TCM-全面预算、TPM-全面设备管理、TQM-全面质量管理),3R和3T支持流程是以集团的职能中心为主体;注册成立独立经营的服务公司,这是海尔市场链的支持流程;海尔的市场链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就是“海尔文化”和“OEC”的管理法。
海尔通过制度机制设计,将市场的压力转化成企业内部的压力,模拟市场机制运作,逐步建立内部市场链,逐步变行政指令为买卖关系、服务关系和契约关系。以服务原则取代行政指令,使每个员工均处于市场链某一服务环节,使原来高高在上的指挥者处卑下,使每一个岗位都成为一个战略单元(SBU)。这样,每一岗位员工都被装上一台原动力的激励装置,从而形成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源。
第五层涵义是知忍让。为实现海纳百川的目标,要有博大的胸怀,忍受小的侮辱而成就大的事业。见小辱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不足为勇。因为挟持者甚大,志向高远,所以“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知雄守雌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秦朝末年,张良在博浪沙谋杀秦始皇没有成功,便逃到下邳隐居。一天,他在镇东石桥上遇到位白发苍苍、胡须长长、手持拐杖、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桥下,便叫张良去帮他捡起来。张良觉得很惊讶,心想:你算老几呀?敢让我帮你捡鞋子?张良甚至想拔出拳头揍对方,但见他年老体衰,而自己却年轻力壮,便克制住自己的怒气,到桥下帮他捡回了鞋子。
谁知这位老人不仅不道谢,反而大咧咧地伸出脚来说:“替我把鞋穿上!”张良心底大怒:嘿,这糟老头子,我好心帮你把鞋捡回来了,你居然还得寸进尺,要让我帮你把鞋穿上,真是过分!
张良正想脱口大骂,但又转念一想,反正鞋子都捡起来了,干脆好人做到底。于是默不作声地替老人穿上了鞋。张良的恭敬从命,赢得了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又经过几番考验,这位老人终于将自己用毕生心血注释而成的《太公兵法》送予张良。
张良得到这本奇书,日夜诵读研究,使之后来成为满腹韬略、智谋超群的汉代开国名臣。张良克制自己的不快,为老人拾鞋、穿鞋,看上去好像很窝囊,但这并不是软弱的表现。明知自己比老人身强力壮,处处礼让,这既表现为对老人的尊重,也表现为对自身品格的完善。张良正是在不断礼让的过程中,磨砺了意志,增长了智慧,最终成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真正的强者总是善于隐藏自己的锋芒,成熟的管理者应该掌握一种外圆内方,绵里藏针的管理、处事技巧。让别人的攻击因为没有着力点而不能发挥作用,反之自己只需轻轻一击就可以令竞争对手受到重创,这才是真正的高手应该做的事情。
确定性行为大量存在,使企业的稳定性减弱,企业发展面临的风险性增强。
《庄子?齐物论》中有个朝三暮四的故事,讲的是有个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他对猴子说,早上给每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猴子听了都生气了。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就都高兴了。
其实无论是早上给每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还是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结果是一样的,即每天给每个猴子都是七个橡子。为什么结果一样,朝三暮四猴子不高兴,而朝四暮三猴子就都高兴了这呢。这里面有个管理的预期问题,前者预期置后,变数增加,风险增加,所以猴子不高兴。由于预期不同,导致猴子的积极性不同。其实许多企业在制定制度时,为什么不能多一点“朝四暮三”,少一点“朝三暮四”,同样的代价,由于传递给与企业合作者的预期不同,双方合作的效果将大相径庭。
八、“灵”与“柔”的追求
道家哲学贵“灵”贵“柔”,而“灵”与“柔”又以水的特质来体现。水处柔弱,柔能克刚;水处流动,流水不腐;水处卑下,善于迂回,知迂回则无损;水善于忍让,善于融通,善于渗透,在一派柔弱之中,得以流畅,充满活力,这才是具备了真正的力量。
“贵柔”是道家很重要的处世哲学,其伦理意蕴在于崇尚“谦下”、“不争”之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水”的性格,是道家“灵”与“柔”精神的生动体现。水性柔顺,明能照物,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有功于万物而又甘心屈尊于万物之下。正因为这样,有道德的人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广泛施恩却不奢望报答。
“灵”和“柔”的价值思想同样为当代中国企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笔者认为至少包含以下六层涵义:
第一层涵义是:“处流动,流水不腐。” 道家以水的形象来指导为人处世。我们来看一下水的具体形象吧!水除了自己流动以外,水流还不时带动其它物体,促使或者帮助其它事物行动;水遇到阻力或障碍时,水力即随而相对增加。它放出全部能量,与障碍物进行冲击。水的循环周而复始,无论如何变化,永不消失自我。水的运动哲学启示我们经营企业观念要变,体制要变,经营方式要变,抱残守缺,非企业立业之道。要保持开放,唯有开放才能使企业处于与外界不断交换与流动之中,观念、体制、经营方式通过不断的交流与交换,吐故纳新,新陈代谢,才能保持活力之源。要处于流动状态,在价值流动传递中保持企业的活力,通过变革,增进自身活力。
第二层涵义是“善于融通。” 水流无处不到,虽然有时非常细微,可也能滴水穿石。水流润物细无声,水流时常涤荡着污垢,水经河流,注入大海,蒸发为云,降落为雨,滋养大地。水的融通理念启示我们经营企业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要融合。新员工与老员工,本地人与外乡人,高学历与低学历,空降兵与元老之间的融合,企业经营要容忍异质文化存在,唯有容百川才能强大。不同要素的融合,企业的效率在于整合要素资源,出资者、技术拥有者、劳动力、经营管理者、各种社会关系资源的拥有者,每一个人都投入自己的要素,各种要素有效融合,才创造出价值。
第三层涵义是“善于迂回,灵活应变。”弘扬水的精神,其实是在宣扬一种处世哲学,做人要与水一样,有极大的可塑性。水性柔而能变形,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盆中是杯盆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
管理也要有水的灵性,你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随机应变就显得非常重要。曾经取得的成功并不能昭示未来,市场总是千变万化的,一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时期解决办法也许会完全不同。聪明的管理者一定会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成就团队业绩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做人要厚道,办事要活套”,企业家应该做到外圆内方,大智若愚,方能纵横于商场。
水根据地质、地形的变化,因势利导,选择流动的途径,实现自己的目标——纳入江海。企业经营唯一不变的是“权变”,如果把企业比为一条河流,那么企业经营的内外环境就是这条河流过的地质、地形,企业经营要根据地质、地形的变化而变化。企业经营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调整其战略适应性,防止核心竞争力的刚性,防止掉入定性思维的陷阱。
第六层涵义是以柔克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在道家看来,柔弱具有一种内在的生命力,不是虚弱,不是脆弱,而是柔韧,保持一种不断发展、成长的生机,必定能战胜 “强大。”因为“强大”也就意味着已在走向死亡——物壮则老。像水那样柔弱,那样趋下,那样平而后止;像水那样深沉平静,那样不求报答,那样洗涤污秽,正是为了 “胜刚”、 “胜强” 。以柔弱胜刚强是道家的决胜之道。企业经营管理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以柔克刚
《明史》记载,有一次明武宗朱厚照南巡,提督江彬随行护驾。江彬素有谋反之心,他率领的将士,都是西北地区的壮汉,身材魁伟,虎背熊腰,力大如牛。兵部尚书乔宇看出他图谋不轨,从江南挑选了一百多个矮小精悍的武林高手随行。
乔宇和江彬相约,让这批江南拳师与西北籍壮汉比武。江彬从京都南下,原本骄横跋扈,不可一世。但因手下与江南拳师较量,屡战屡败,气焰顿时消减,样子十分沮丧,蓄谋篡位的企图也打了折扣。
乔宇所用的是“以柔克刚”的策略。在企业管理中,这一招也是非常有用的。人的性格千奇百怪,这个世界上什么人都有,如果你是一个管理者,而你的团队里恰好就有一些不好管理的人,软硬不吃,你该怎么办呢?其实,以柔克刚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任何人的不合作态度都是有原因的,或者是因为待遇太低,或者不公平,或者是工作量的分配不匀,或者是在对员工的各项政策上有所误解,而这些都是与你这个作决策的管理者有关。也许你不是决策者,而只是个执行者,那你又应该怎么面对下属的这种不满情绪呢?也许有的人会说,不听指挥的我就辞掉他!这真的是最好的办法吗?
要知道一个企业解聘一个员工很容易,如果不是太差的企业招进一个员工也不难,可是要找到一个适合的员工就真的非常难,如果因为这样的原因失去了一些好的员工,对企业就是相当大的损失,而且会直接影响整个集体的战斗力。
这时候就需要领导发挥以柔克刚的本领了,首先承认错误在自己,让他的气有地方撒,然后再施以缓兵之计,调查清楚事情的原委,再有的放矢,不是很好吗?
九、庄王为何禁欲
在当今社会变革与转型阶段,由于极度的自我意识,缺乏心态修炼,企业家的心态受到严重扭曲。如弥漫于企业中的浮躁气氛,以前我们的口号是超英赶美,现在则表现为主业做不专,做企业没有定力,喜欢跟风。网络热、房地产热、汽车热,什么热就跟着做什么。做企业短视,不肯花精力提升管理, 不能深入做市场调研,喜欢做表面文章,打广告战、价格战。喜欢投机,一夜暴富心理。国有企业的官文化,要政绩,为官所累,数字泡沫有重新泛滥迹象。企业家心态浮躁背后的根源是杂念多,不知“止于至善。”
道家的人生哲学给当代企业经营者以极有价值的人生启示:道家的人生哲学真谛是去私心,清心寡欲,崇尚自然,返朴归真。 道家认为人生之道要保持少私寡欲,心神宁静。“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之在天下,欱焉,为天下浑心。”
与此相反我们的许多经理人、企业家却与道家人生哲学背道而驰。最为典型的是“过劳死”的频频发生。我们只要稍微的回顾一下,就会发现很多人的去世都让人遗憾:2005年04月10日上午8点44分,陈逸飞因上消化道出血在上海华山医院去世,享年59岁;2004年11月7日晚,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因患肠癌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年仅38岁;2004年4月8日,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由于心跳骤停在京突然辞世,终年54岁;2004年3月4日,52岁的大中电器总经理胡凯因心脏病突发逝世;2002年,青岛啤酒老总彭作义游泳时突发心肌梗塞意外去世……这些都是大名鼎鼎的企业家,都是一手创立或者带领着令全球关注的企业的领袖。
道家的人生哲学启示我们:做企业要克服狭隘自利,树立社会责任。超越狭隘自利本位要求,把做企业的动机转化为民族精神,转化为产业报国,服务社会的精神。追求社会责任也是企业的一种自利动机,不过这种动机是一种广义的自利行为。企业家如何在其奋斗的人生征程中“立言、立功、立德”,是企业家个人需求结构中的最高层面。
做企业要淡泊名利、荣辱、成败、得失,脱离欲望极度膨胀而现实残酷无法实现的痛苦。通过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克制欲望的膨胀,保持超稳心态。 企业家要对其事业孜孜以求,不因处于顺境而心意骄纵,也不因不得意而停止对事业的努力。要远离浮华、喧嚣,忍耐各种诱惑,以静生慧,以静至远。
庄王禁欲
欲望人人都有。即便想“无欲”的人本身就怀着一种强烈的欲望。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做得到吗?欲望和欲望对象之间,有一种互相强化的关系,尤其是在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前更是如此。所以,隔绝欲望和欲望对象,便有助于将欲望维持在一定的“度”中。一个无法抑制自己欲望的人,会因为缺乏自制力而难以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就是一个能主动隔绝欲望对象的典型例子。有一次,令尹子佩请楚庄王赴宴,他爽快地答应了。子佩在京台将宴会准备就绪,就是不见楚庄王驾临。第二天子佩拜见楚庄王,询问不来赴宴的原因。楚庄王对他说:“我听说你在京台摆下盛宴。京台这地方,向南可以看见料山,脚下正对着方皇之水,左面是长江,右边是淮河,到了那里,人会快活得忘记了死的痛苦。像我这样德性浅薄的人,难以承受如此的快乐。我怕自己会沉迷于此,流连忘返,耽误治理国家的大事,所以改变初衷,决定不来赴宴了。”
楚庄王不去京台赴宴,是为了克制自己享乐的欲望。由于楚庄王能注意与欲望对象保持一定距离,所以他才能在登基后,“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成为一个治国有方的君王。
现在有很多领导,因贪图钱财而受贿,结果被送进班房;也有的领导,因迷恋女色误信枕边风而断送前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强烈的欲望,有欲望并不可怕,关键是不要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如果你不能主宰自己的欲望,那么,你最好远离那些令你迷惑的对象。
办企业是一件天长日久的事,必然要有一种持久、稳定、明确的指导思想。如果只想混个吃吃喝喝,可以趁早关门,开个小百货店,一样养家糊口。办好一个企业需要节制欲望,贪得无厌,将会自取灭亡。
蝜蝂传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的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
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选自《柳河东集》 柳宗元
这是一篇寓言小品,借小虫言事,讽刺“今世之嗜取者”聚敛资财、贪得无厌、至死不悟的丑恶面目和心态。这一寓言小品,也先告诫企业经营者,做事要量力而行,节制自己的欲望,否则会被欲望所累。
要学会经营人生。有许多企业家善于经营企业,但却不善于经营人生。一个健康的企业家,也应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也就可以造就健康的企业,企业家的健康需要当作事业一样来经营。如果要把当前正在劳累的企业家分为三类的话,一类应该和陈逸飞一样,他们拥有无穷的才华,拥有超人的智慧,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智慧和才华自然就成为了整个企业运作的核心,光芒四射,除了企业家一个人,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能够如此卓越的带领企业的发展,没有企业家的亲自参与,整个企业的体系就会被打乱,很多决策无法形成也无法执行,这在很多知识型企业,竞争激烈行业的中小企业较为普遍,企业家为了彰显不尽的才情,为了更大的荣耀、辉煌和成就感,拼命的工作着;第二类则和王均瑶一样,白手起家创立庞大的家业,大权独揽,没有良性的管理架构的支撑,没有人去承担应该承担的职责,很多事情都需要亲自处理,每天超负荷工作,一发不可收拾,直至身体崩溃、垮掉,这在很多大型企业、家族企业较为普遍;还有一类企业家,则是两者的结合,既是英雄,又是企业的大全独揽者,导致企业家更加无法放下哪怕是一点工作。
有调查表明,中国企业家和创业者一般每天要工作14个小时左右,他们在成就个人成就的同时,却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种趋势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现象。“过劳死”的频频发生向每天日理万机的企业家、老板们发出了警告:企业的负责人需要学会放下自己身上的包袱。
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再蓬勃的事业再幸福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看看万科集团的董事长王石吧,每年都抽出1/3的时间来登山、漂流、滑雪、飞伞等,但是万科却依然是房地产领域的领先企业,王石的影响力和万科的品牌也在不断发展。企业家不仅需要经营企业的智慧,还需要经营人生的智慧,健康是经营一切的基础,企业家和老板们,该思考一下了。
老子为什么写道德经
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说“言者不如知者默”,也就是说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老子主张大智慧的人不说话,不写文章,可是为什么老子自己却写了五千言的《道德经》,这不是拿己之矛攻己之盾吗?究竟是老子愚蠢还是另有智慧?老子为什么写道德经呢?
其实不然,老子的《道德经》以一种玄妙的哲学理念,启示人们克服小我意识,树立大我意识。从痛苦的根源——人的欲望中进出来,淡泊名利、荣辱、成败、得失,上升为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 这也许是老子写《道德经》的真正动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