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原原最新:国学和“四书五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4:25:15
中华文化中最精髓的“蜂王浆”,我们称之为“国学”。我们常说的两个词,一个叫“诸子百家”,一个叫“三教九流”,所指的内容都是国学。  “诸”是很多的意思,是一个概数,诸子可能指一百个甚至二百个;“百家”是我们挑出来的比较主要的几十家、上百家,其实也是一个概数。“诸子百家”是在二千多年前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的很多对世界有所贡献的学派,现在比较公认的,即我们通常讲的,主要是其中的九家,九家也叫“九流”,这是汉代的一个概括。“九家”包括: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农家等。九家中后来又形成了两个比较大的,一个是儒学,它后来演变为“教”,我们亦称之为孔教或儒教;另一个是道家,后来也演变为“教”,称之为道教。在儒道两家之上,再加上稍后进入中国的佛教,“儒、释、道”就统称为三教。这样就是“三教九流”(“九流”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或解释,此处不赘述)。  “三教九家”或“三教九流”是我们生活当中每天像空气一样须臾不可离的东西,只要我们开口说话或写文章,差不多都要掉进儒家的四书五经或三教九家其中某一教某一家的某一个“陷阱”里头,只要把这些东西抽掉,你几乎没办法讲话。比方说这个人“返璞归真”,就掉到《道德经》里头去了;比方说我们要“自强不息”,就掉到《易经》里头去了;比方说要“有教无类”,就掉到《四书》里头去了。据统计,我们日常使用的大量典故出自“三教九家”,我们成语量的十分之一以上也出自“三教九家”。所以说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更不用说它对我们思想方法的影响。  我们常说某个事情“很经典”,或者说“引经据典”,其实这个“经”和“典”说起来很简单,只有九部书。四书五经的“经”本来是有六部,即“六经”,但是后来当中的《乐经》,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被烧掉了,只剩其中一篇,后人就把它并到《礼记》中去了,所以就少了一部,变成“五经”,即《周易》、《尚书》《诗经》、《春秋》、《礼记》。《易》为群经之首,是第一经。“易”是什么呢?易是变化,就是讲变化的学问。毛泽东对《易》的研究非常深,所以经常可以从他的讲话里头看到关于易经的一些语录,一些言论;《尚书》跟《春秋》、《左传》其实是史书,在中国古代,文史哲是一体不分的。孔子一生最大的业绩,除了教育出一大批杰出的学生(即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之外,就是留下了这几部经书。《尚书》也称《书经》;《诗经》则是孔子之前各个诸侯国和民间诗歌的总集,当时的“国”都比较小,有些国只有现在的地级市那么大,大一点的相当于现在的半个省,比如现在的山东就由齐、鲁两个大国构成。孔子把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的“风”即所谓“十五国风”,是各国的民歌,主要是民间情歌,其中有一部分是属于“淫诗”,比较露骨的那些情歌;“雅”指周王畿所在地曲调;“颂”则是祭拜祖宗的一些可以配以舞蹈曲调的颂词。因为文史哲不分家,所以文学作品《诗经》可以和专门讲等级礼制的《礼记》和权威的历史典籍《尚书》和《春秋》并列。  “四书”是三本孔子的言论集和一本孟子言论集的统称,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其实原来是《礼记》中的两篇关于孔子的言论,朱熹把它抽出来分别独立成篇,《论语》是孔子的学生记录的孔子的一些讲话;《孟子》是孟轲(孟子)的学生记录的孟轲与学生谈话的精髓。就这样,孔孟之学构成了中国的主流文化的内容,即儒家学说。但其中最有趣的一点是:五经之首的《易经》既是儒家的经典,也是道家的经典(道家甚至把代表易经变易哲学的太极图作为独家标志),所以,“三教同源”在中国是根深蒂固的历史。由此,也就可以明白许多历来争论不休的公案了,至于包含大量“淫诗”的《诗经》位列五经,则似乎提供给现代人一把理解中国国学的重要钥匙,其意义不可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