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七星彩梦兆查询:留隍遗址与古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17:52

揭阳县城曾设留隍

        绍兴十年(1140年)恢复揭阳县时,县城设留隍。揭阳县志载,宋高宗绍兴二年废揭阳为海阳;绍兴十年恢复揭阳,县城设留隍。
        当今留隍尚有部分遗址可考。留隍当时的东门即现在妈宫;西门即现在后井;北门即现在宫纹头,也曰城之头;南门即现在街尾里厝埕。“里”作“内”的意思解,“内”即为城之内。出后井即城之外,以现在尚存的城墙为界。
        除此,韩江当时还设揭阳县渡船所,专管往来船只。碑文于宫纹头万江庙内。全文虽不清楚,但却可获如下文意:
        对韩江船只加以管理,规定上水船只载响盐,下水船只载人,不载他货,亦不得搭客往来时载,否则重罚不赦!揭阳县令……

军塘渡与湖上山

      县志载:“军塘与惠州西湖然也!”可见昔时军塘三千亩大塘何等壮观!当时的万江圩,至北洞、西洞来往人群必唤舟而济。大塘三面环山,即北有红岽山,西有狮象山,南有下陇山。三千亩低洼地,惟有一条宽不到十米的九十九曲排水沟排出韩江。若遇天雨,则积雨成涝,江面水涨更无法排出。内涝加之涨入洪水,成汪洋大海。就在军塘水乡中,却有一处小山,形似倒盖的瓢杓,漂在水面,成为水乡一奇观。这湖上之山叫瓢杓山。
      自从万江建圩设市以来,潘田、黄金等赴圩数以千计,涉水弯道需数十里之山路,实非容易;以小舟渡客,也若登天之难。幸当时驻军派来一只军用船,一是供军事演习,二则帮渡赴圩百姓,真是一举两得。因是军用船只作渡船用,故称军塘渡!
      天下之湖大都前宽而后窄,前深而后浅,皆因民与湖争地废湖为田。解放后由于兴修水利,九十九曲载弯取直,改细为大,排涝出江,筑堤防洪入塘,配以电动排涝,故三千亩大湖已成良田。军塘渡也早已废渡被简称军塘,瓢杓山再不是湖上瓢杓,而称湖上山。

盛宫保故宅军塘渡与湖上山

      盛宫保故宅,是留隍有名古迹!它位于军塘北面,尖峰山沿脉至北洞窝处。明朝礼部尚书太子保盛荣筒来留,正是酷暑难忍六月时节,终日埋怨夏天太长,盼望秋风送爽。一天为解心烦,出外围猎到达此地,只见这里三面是山为墙,惟有一向东南夹道可通外面至韩江岸边。在这东南走势山坡上又见一块约几百平方,令人神往的平坦之地。太子保盛荣筒沉醉遐思之中,忽然一股从夹道而进的江风拂面吹来,带来漫山奇花异草清香,顿觉身居这纯天然的绿色天地如人间仙境可爱!故在嘉兴年间,亲自建筑别墅,长期有专职宫保看管,种植树木花果,独出心裁地营造出南国宫廷式故宅。明末因外患内忧,盛荣筒为避乱长居于此。后因明没清盛,人走宅空,长期失修。至民国初期故宅曾设素堂。解放后素堂尼姑散迹他乡,盛宫保故宅长年失修而废,但残墙尚存。

新屯村与义学

      留隍屯仓设慈祥堂左面,建于乾隆七年,为时任知县王如衍督建,专储粮食(公粮)。同治七年,盐运司借屯仓之地建盐仓。光绪六年,知府李洪毓报准,筹资一千五百石大米,并以附近的柑地换作官地,另扩建义仓三间,同时,划指楼上作屯仓,楼下办义学(免费教育)。可见留隍的义务教育始于光绪六年。

义冢

        义冢,顾名思义:义即道义,免费资助属义举;冢,即葬死人的坟地。义冢始于宋元丰年间,朝官陈向南巡河南省,夜宿祠堂,半夜忽闻祠外若有人声啼哭,开窗望之,却见“鬼火”走动。清早起来见祠外尸骨遍野,皆因家贫无力埋葬,好生伤情,即令划地数顷以作收葬之地。如此演传下来。
        民国26年,留隍来了个驻军营长曾存三,倡议地方绅士林史轩、黄国謇捐款,划“麻竹坑”数顷之地作为义冢,称“麻竹坑义冢埔”。今万江古庙旁有曾公亭以纪念。

善堂

        前身为庵堂,始建于崇正年间。民国二十一年华侨黄展南出资重修,并设慈善机构以行济施,故称“善堂”,也叫“慈祥善堂”。

文昌庙

        文昌庙建于宫纹头“万江古庙”南侧,嘉庆十四年重修。在拔地而起,直插云宵的母榕怀抱中,背靠红岽,面朝韩江,雕梁画栋,烟火辉煌,洋溢着雄奇之美。文昌庙留隍另有二处,一在站口,一在东留横居。

关帝庙

        关帝庙与文昌庙相依而立,与万江庙并排而一。康熙四年,吴六奇添建重修,精心雕琢,外观风情独特,气势雄伟。

基督教堂

        相传基督教清末才传入丰顺。时于汤坑、留隍、产溪各设教堂传教。其规模汤坑大,留隍次之。留隍基督教堂建于宫纹头关帝庙南侧,解放后经历次政治运动而湮没。九五年于遗址重建一座三层楼的新教堂。二〇〇五年又迁新址于麻竹坑。

炮楼

        留隍炮楼建于新中国解放前夕,地址设红岽顶峰,登楼可观望东西两留,是军事制高点,现遗址尚存。九河上下围也各设炮楼,现遗址作公家的仓库或娱乐场所。

球山和球山中学

        球山,原名易京山,形如球体,故称球山。绍兴十年复设揭阳县,其城址设留隍(1140庚申年),官员办公址设球山。县以球山为中心环筑城墙。山之颠内设亭园,园设别墅。奇花异草,雕梁奇石,古香古式,球山之秀成为佳景。咸丰四年古城因战乱而毁,但寨内与别墅尚存。民国十六年六月二十二日,留隍五区绅士召开会议,专题议定筹建球山中学。时推李介承为董事校长,以五区辖内的炭、柴、竹木税收百分之二作为经费,设备另外募捐。是年中学建成,七月六日招考一百名学生,八月二日开学,称留隍“私立球山中学”。
        民国十八年四月二十八日,共产党刘光厦攻黄金、留隍,据球山作为据点,后因战事转移而撒出。抗日战争前夕即民国27年12月,“私立球山中学”改为“丰顺县第二中学”。时因战乱,敌机轰炸留隍,为安全起见,校址暂迁潭江以避乱。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又从潭江迁回球山。但潭江仍设第二中学。迁回之球山中学又复名“私立球山中学”。

葛布响关与营盘

        响关,建于葛布下坑。民国24年春,潮州总督李鸿宾于留隍设巡检司,于葛布设站专收来往船只征费,故称响关。
        绍兴二年,揭阳县城建于留隍,设千户所于潘田、留隍、产溪,共建营房九处作驻军场地,称“营盘”。葛布“营盘”地名也因时建营房而得称。

留隍火神爷宫

        留隍火神爷宫,位于留隍镇内外街交接处,南与庵堂相连,东与妈宫依托,宫正门直向内街东北方,眺望北来韩江水,直冲万江圩。
        据《南游记》叙述,火神爷原系灵山如来弟子,是水火吉神化身,为民平息水火之灾,初名灵跃,被玉帝封为“火部兵马元帅”,号光华,后因闹玉帝“琼华宴”被泛凡间,知悔而刻苦修练得道,转世为正果,封“善王显头”,称南帝。因其形象赤如火,故民建宇庙也以“华光古庙”为名。庙门左右配有“华如朗月,光同旭日”对联,也有以“火神爷”为名建庙。
        留隍寨内后井先贤悉知百姓深受韩江北来水势冲煞带来洪患之苦,故于嘉庆年间建“火神爷宫”,借神威挡东北来水杀气,以确保万民安康,故火神爷宫也乃留隍古文化一景。

“海丰分界线”碑记

        海丰分界线位于留隍茶背黄沙田村伯公坳上,这是一块天然的大理石板,朝东南潮州方向的板面上刻有“海丰分界”四个大字,“海丰”二字为横刻,“分界”二字为竖刻,右边竖刻有五个小字“乾隆四年立”。这界碑便是当年建县而立的分界标志,利于后人堪查。
        “海”字指的是海阳县。“丰”字指的是丰顺县。

神秘的“寻宝石”

        寻宝石位于东留仙峰石磜,今苦竹坪卢头山上蜘蛛石的西北面。
        当年的陈吊王到这里安营扎寨,白天练兵修筑工事,夜里到韩江沿岸劫取官船钱粮,以供将士日常所需和救济贫苦,剩下金银财宝刻下暗号,埋藏在各处山头,以供急需之用。如今这块巨石上刻有人物、桥梁、花鸟、箭头等,这便是当时陈吊王留下的埋藏金银财宝暗号遗迹。后人称此石为“寻宝石”。但宝具体藏在哪里,至今尚未有人识破暗号而揭开藏宝之迷。

猪母鬓上三十六只龟

        东留猪母鬓山是凤凰山正脉的其中一分脉,据说这山昔时与西留铜鼓璋山的正脉尖峰山对峙而立,但谁都不服高低。有一次,玉帝作证,两山各施法力拔高,以定分晓,由于猪母鬓山听错口令,拼命向左右伸张,当玉帝口令停下,猪母鬓山肥得像大肥猪一样,山顶端尚生出鸡鬓之状,故称“猪母鬓”。
        这里群山连绵,莽莽苍苍,峭壁徒立,峡谷错落交相辉映。更神者,山头不同处计有三十六个大石,形像乌龟,每龟石还有可容数十人的石洞,周围地势十分险要可观。明末季隆武殉国于此,后武南公冯玉成,冯六两位将领,也因福建兵败到此扎营时把部下分为三十六灶(古时部队的伙食单位)配备兵马,分扎各三十六龟石为营,进行练兵,再举反清义旗。如今各龟石还留下当年伙食留下的遗迹,故大坪人称三十六灶、三十六龟石的景观至今这边独好!

茅坪石示肚乾隆立的碑文

        众所周知,丰顺潭江凤坪村与我镇的汉族茅坪村只有一沟之隔,凤坪村先祖蓝千七郎从福建经江西迁至凤坪落户繁衍而始的畬族至今已有十七代,因它有着神奇的除夕举行隆重'祭其祖先时,将神犬出世立功、受招的连环画像挂于厅堂,子孙有爬着跪拜的习俗而被著称畬族也叫狗头族。畬族全族只有一姓蓝,这是皇赐而得。妇女服饰:衣长过膝,大衣襟无领,并以不同颜色的布条缀边,裤宽阔,鞋绣船型,耳掛银坠,手戴银镯,头载帕巾,这是本族衣着的独特。至于大型联欢集会的“招兵”仪式更为隆重壮观,等等人文风俗。历史以来吸引着不俗之客关注。
        乾隆三年皇帝游江南时,其部下曾到此一游。也因这里盖着种种神秘面纱面被迷住,只见畬汉二族鱼水相依,风景虽然秀丽,但是每逢天旱,农田、茶园就失收,人民困苦甚极,部下随从面谏皇帝下旨从凤坪村引来凤凰天池之水经茅坪灌溉,使畬族二族四代相传互助爱,情同一脉。时至今天碑文立于茅坪磜肚水沟山坡上,成为当代人品味凤茅二坪同胞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起来的人文景观。

留隍石九“疍家湾”

        据史载明代东留石九村曾有疍族居住。现石九村村里还保留着一地名叫“疍家湾”及“浮家宅地”之称。
        既有“疍家湾”地名,这说明这里曾有过鱼民疍族居住而得名,按地名趣谈解:“疍家湾”是当时的后来人指“那地方”-----“疍家湾”称谓,随历史的变革,现今的石九“疍家湾”已全住着汉族人,疍族是否是石九汉族人的传人?这也有须进行考察与确认,但石九村曾住疍民族,这里曾是潮水所到之处,这里千真万确事实。

下笼

        下笼是昔时九十九曲排内涝出口处,这里西南面由狮尾山伸向江面的乌露区,西北面由大岭岽分脉牛前岭延伸至枫树凹紧抱而成的一片四十多亩小底洼地,称白沙埔。长年积水成湖叫“白沙湖”,湖面水草淒淒,水鸭戏嬉,鱼儿蹦跃,山上奇花异草,湖光一色,白沙宫建于湖岸,风景旑旎,湖的周围便是县志载:“汤坑锡、留隍蓆、苏州妹、潮州履”称“留隍蓆似虎丘,柔软过之”,留隍蓆草便是在这里出产而驰名。
        宋时,韩江沿岸村民长受鳄鱼仹虐,虽设东栅,下栅防患未然,至明初,县令李公召郡史择得此地形似“的禾咀”,从高向低伸向江面乌露区的有利条件,便承鳄鱼顺潮水涨入时,即令兵勇下从河口拉钢横穿至时对岸下埔,上从东栅拉钢至对岸新池,一经发现鳄鱼游入 包围圈,二处上向下拉,下向上钢,迫于鳄鱼只好从九十九曲出口处游入白沙湖,这时两处拉钢,同时紧紧笼住“的禾咀”口中,活活把鳄鱼笼住,故史载:此处也称“网鳄溪”。由于地处东下栅之南也称下笼,“笼”与“陇”谐音也称下“陇”。
        为纪念“网鳄溪”这一史实,二00六年由乡贤杜国龙倡导,乡人众志成城捐资四十余万元开辟为“白沙宫”风景区。

锡坑

        锡坑,乾隆末年,茶背岽下有位朱阿羌,曾于此扬言:“吾剑神授,入地能取五金”,说着当众用剑挖土熔化,果真成锡,如此之神,进行招兵买马,组织三合会,举事叛逆时局,被观音保督派兵擒斩首,宝剑不保阿羌,神术也难佑“罪大过朱阿羌”罪名。但此处出锡也从得名。
        据九一三地质队普查,锡坑锡源丰富,土质含量品位40%,储量一千万吨以上。

合口

        西留京山对面有一地名老步坑,是欲登赤岭必经之道,是古时留隍八景“横渡秋风”的旧址。
        传说当时帝昺在仙峰妇女上山割草时,元兵误认是神兵而不敢继续追杀帝昺,帝昺得救后来到老步坑正想过渡,只见江水滔滔,渡船只有一只,欲渡千军万马谈何容易?幸得玉帝寡助,下令天兵神将,呟喝老步坑山移填江,仅留下这只渡船可横过对面京山岸边的水流处,让帝昺及官兵急步顺利横渡后又喝令山土回移原地老步坑。元兵追至,只好望江感叹,故此处因移山填江与对岸京山合为一处救过帝昺而称合口。

留隍的石雕旗杆、旗夹合口

        留隍是潮客混居地,这里有着古色古香的客家雅俗文化遗产------石雕工艺旗杆和旗夹。清嘉庆至光绪年间,居林、神砂、高华、口铺、后井等村均先后而立,如神砂许氏为纪念先祖“许驸马”而建的一处,后井詹氏庆光堂早年已废,其后裔子孙于2003年重修……。
        石雕旗杆是将三条长石分别凿成圆形的石柱,雕刻上龙凤、花草等吉祥物的美丽图案。其底层用方块石作石基,上面用长方形二石块夹住旗杆,这便是旗杆夹,旗杆和旗杆夹一般建于祠堂外墙前或乡里显眼处。凡家族有人考上贡生、举人、进士便请来石匠树上旗杆,刻上生平事迹,以辉光前秀、继往开来,光祖辉宗。

皇帝留

        皇帝留位于东留东山同,离绊马石不上数里的徒壁羊肠小道,此处由于悬崖绝险,宋时帝昺逃难来到这里,寸步难移,后面元兵追杀,在这帝命难保仓惶之中,只好人坐地上,借碎石向小道滚动而下得山来,更幸者,后面早已有乡民用山滕绊倒元兵马队坠下深涧救了皇帝,才能安全从这里留了下来,后人称此处为皇帝留。

蜘蛛石

        关于陈吊王的故事,留隍、揭阳、潮安传说各异,但位于东留苦竹坪卢头山上的蜘蛛石,由于大细不同,形如蜘蛛集结山腰,面积百余平方,石群显眼处又可见左弯右曲的互通小道,堪称一绝!
        传说,陈吊王为断元兵追杀帝昺,自告奋勇,留守卢头山作为断后,让帝昺安然逃亡。在一次与元兵作战中,由于寡不敌众,败退中见石辟中有石洞而仓惶逃入洞内,幸得天助,蜘蛛精见陈吊王入洞,马上吐丝网结洞口,元兵追至见蜘蛛网结洞口中,吊王那有逃入洞里?如此蜘蛛精便麻过元兵救了吊王,蜘蛛石也成了留隍民间的美谈古迹。

京山

        京山在留隍西岸与东留合口相峙,是古时的“横渡秋风”处,从字面上解:“京山”即京城的山。
        话说当时帝昺在陆秀夫、张世杰扶架下从东留合口借天助步渡来到今京山小村,军士已是筋疲力尽,寸步难移,只好席地喘息,“一时肚困无奈何”,但粮草不济,难于入眠,只好唉声叹气!乡民见此情景,马上倾尽各家各户粮食杂粮,咸菜柑榄,虽“僧多粥少”也可解“咀动三分力”之危,帝感于民,脱口赐此地为京山,免去国粮皇税,“京山”从此皇封而来!         本文来源:留隍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