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囧事讲什么:留隍风俗雅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6:22:04

明卫所屯仓

        在留隍镇兹祥庵左侧,初建于明代。清乾隆七年(1742年),知县王如珩在原址重建屯仓。咸丰四年(1854年),五华县人古声扬焚劫屯仓,废去。光绪元年(1875年),知县李洪毓复建,改名为潘留产葛屯仓,因4社屯户捐设,故名。民国九年(1920年),广东产处尽将屯田变卖,仓宇亦被拍卖,原清华医院及旷地即其遗址。

送灶神的风俗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留隍农村有送灶神的风俗。灶神俗称“司命公”,实际上只是灶头之小神也。
        灶神是谁?众说纷纭,但是,却有个共同的说法,灶神最初只是一个管理饮食烟火诸事的灶王,后来变成了神,权限便扩大了,一跃成为掌管人事大权,负责监督人们的一言一行,定期向玉帝报告,以备玉帝对人间进行奖善惩恶。
        送灶神是人充满情趣的风俗活动。因为灶神熟知家中诸事,又喜欢对玉帝对乱打小报告,好的不说,专说人的坏话。所以,人们对他不敢怠慢,想办法讨好他,当他将上天汇报之时,人们备三牲粿桃供他好吃好喝,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行贿”。最有意思的是,还要敬了“落汤糍”,落汤糍用糯米粉做的,揩上花生白油麻糖,为糯米糍中的上品,把它糊在灶神嘴上,一来是甜品,让他吃得甜甜丝丝的;二来能粘口,即使他想说坏话也张不开嘴,只能说个含糊。并烧纸马为他送行,吊灯引路,备一盘稻草(或灯芯)喂马。
        送灶神意谓送灶神上天述职,故又称“神上天”。灶神“假期”10天,到了正月初四日,就要打扫房屋,备一缸清水及稻草扎,插香于灶台,迎接灶神归来,俗称“神落天”。清水是替灶神接风洗尘的,稻草是给一路劳碌的骏马作饲料。可见,人们为他想得多么周到啊!
        此俗今已淡化,一般只备粿品茶酒祭拜,祈求新年平安吉利。

食蚶寓意

        正月十五留隍人有食蚶的雅俗,有一说这是潮汕传至留隍的习俗。既是习俗便有它的雅俗意义:“十五食蚶,钱无零空。”意思是说,蚶壳如“龙银”,食后蚶壳一床(桌),这便是银多如山的好彩头。这一习俗至今尚相传下来。

取暖火桶

        火桶是解放前留隍人冬天取暖的最实用暖具,对老年人来说更为重要。火桶采用本地特产黄皮竹篾编织,形似提篮或竹篮,里面放置可装炭火的陶缽,外观工艺上乘。留隍各乡村都有编织,是传统的家庭手工副业,销潮汕各地,最出名手提火桶是庵坑人称“阿哑兄”做的,他的火桶必须先定制后才能买到。
火桶用时,陶缽放上炭火,为防火势太旺,上面盖上草木灰,用手提着取暖,或放入被窝里,使其暖上加暖!无论在家闲坐,或出外溜溜串门“靠壁晒日花”都可随身带,十分方便实用。

芋头祭先祖

        蒙古胡族灭宋建元朝后,对汉人进行残酷统治,各处清查曾救宋兵之处,时万江人民智慧,把因救宋帝而易的地名“留皇”二字各加“阝”耳旁才免遭害,但留隍人民对元统治恨之入骨,取“芋头”与“胡人头”同音,且芋头形似人头,故八月十五中秋拜月同时用芋头祭奠先灵,意说有朝一日,我们将取胡人首级案前祭拜。
又有一说:“八月十五杀鞑子(胡人)。”当时元统治规定每家每户要住上一个胡兵并由我汉人供养,且只许三家人用一把菜刀。留隍百姓对此恨之入骨,借八月十五家家户户吃月饼机会聚在一起一齐动手杀鞑子。因此八月十五这晚也是留隍人民反抗民族压迫的纪念日。

前门留客,后门当被

        说的是解放前游神庙会。留隍与潮俗一样,各乡各里游神庙会在正月各选不同日子举行。这一日,村民把准备好的大猪、大鹅、大鸭、大腌鸡与甜果、青果、粿一齐奉到神前进行拜祭,除此尚“祖公无能为,用了照块擂”,分摊请来大戏,纸影在神前“闹热”。很多村民“无奈食苦桃”,去生去借也得打肿自己的脸装架势应付分摊开支。可是热闹一番后人客散去,留下的却是一屁股“拜神债”,故留隍人有俗语:“前门请人客。后门当破被。”“老爷一出游,心肝结一球。”

不接客的日子

        凤凰山脚下的大钱、盐坪、茅坪村民,向来有端午不接客的习惯,这是因为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忙着包粽子祭拜伟大诗人屈原。
        农历六月初六因这一天是“鬼日”也称鬼过桥日,为避免鬼牵去做伴故不接客。
        正月初七为一年的第一七,与死人死后的第一个七日同忌,如果接客无头彩。

扶童诀

        一、孩子学走路跌下,母亲马上用手装成碗势在孩子跌下的地面作舀水状,舀一下,在孩子的胸前轻拍一次,边拍边念:“奴仔跌大,奴仔跌大,胆大大。”最少要作三五次,这样做可以安慰孩童和替其学步壮胆。

        二、婴儿洗澡,脱去衣服后,下浴盆前大人必须用手舀一点水在婴儿胸部轻拍并念:“一、二、三,洗浴免穿衫,一、二、三、四、五,洗浴免空腰兜,阿奴洗浴胆大过老石部。”如此做法是让婴儿体温与外界温差调和,也是准备动作的热身。几句顺口溜既是吉祥语又是有趣味,婴儿听了高兴,可以培养婴儿对洗浴的兴趣。

童谜拾遗

        长期以来,留隍成年人常用方言出儿童谜语,让儿童在容易听、容易懂中互猜得到兴趣,笑口大开,开发悟性。举例如下:

红衣衫,乌桶盖,借你摸,孬摸破。
谜底:红柿

一间厝仔哩夹夹,二个奴仔在相夹。
谜底:花生

个物圆圆,食饱落池。
谜底:碗

一支竹仔通天长,千刀万刀砍不断。
谜底:下雨

一重墙,两重墙,剥开看着红阿娘。
谜底:鸡蛋

脐对脐,眉对眉,硬硬进去,软软出来。
谜底:旧时蔗寮榨蔗二个圆石

树上一个碗,落雨装不满。
谜底:树上鸟窝

出大猪互报喜

        长期以来,养猪是农村家庭的主要副业收入,人人都有“饲猪大过牛”的愿望。留隍人养得大猪者,出宰那天也当成一件大喜事庆贺。那怕家里钱根紧,靠养这头猪收入卖钱还债或维持日常生活,也会硬着头皮留足猪血、猪肠和一些杂肉,分赠给族里亲人。宁愿自己不吃也得装个“体面”,借出大猪互为报喜,和睦乡邻,互赠友好。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表现了留隍人“人情好”之美德!

抱公鸡拜堂

        旧社会留隍人也有“养童养媳”的习俗。一般是那些有钱人家,结婚后尚未生男婴,唯恐无传,便养个女孩以招喜。为了在祖宗和亲戚面前,告知这个女孩便是未出世的男孩的老婆,便择得吉日,由这个女孩抱着一只公鸡拜堂成亲,并摆酒席庆贺。可是往往天不随人愿,招喜招到的大多是女婴。倘如此,年复一年,至抱公鸡成亲的女孩年满十八岁,偶或才招来一个男婴,但这对媳妇来说却是“饲到鸡大老爷蛀”,何等凄凉,故有民谣唱曰:

十八娇妻婴儿郎,
抱郎喂饭又喂汤。
好比母亲喂奴仔,
人家笑我我悲伤。
终日是屎又是尿,
又怕小郎哭声扬。
夜来抱着婴郎睡,
愈思愈想愈凄凉。
不是怕你爹娘骂,
踢你落床去乘凉。

生逗仔做出月

        留隍人有为逗仔做出月的风俗。
        婴儿满月这天,主人除了奉送“乌豆甜酒”给亲戚相告外,中午尚要摆酒。参加酒宴者叫“食出月”,一般都是妇人参加,男人不得上位。故留隍人有句俗话:“垃圾禾甫食出月。”
        这一天外家畔更是郑重其事,因为嫁出的女儿已有接代的真正传人。一般这天都得凑齐三代人,备上摇篮、竹轿、衫仔裤仔、长尾帽等到来祝贺、“食出月”。主家这天还得请来族里的老太婆抱着新生婴儿到祖宗面前拜祖,在祖宗面前讨愿:“新生儿日贪食,夜贪睡,顺顺乖乖大。”然后抱着婴儿朝着天空,对着“天公天母”吆喝,作赶老鹰状,以此壮大婴儿胆量,驱邪保平安。再后又抱婴儿到臼头,一边对婴儿说:“宝贝仔,摸臼头,贤贤大,摸臼食大才赚有。”

司民公生

        十二月廿四神上天,这一天是祭拜灶神也叫“司民公”的日子。
        司民公是玉上皇帝派到人间主管生的神明。俗话口旦:“五谷食为米,民以食为天”。司民公原是一个穷汉,古时天上玉上皇帝的小女看中了他而下凡与他结婚,被玉上皇帝知道。按天规本应把女儿问罪,玉母娘娘心疼,向玉帝求情,答应女儿与女婿结婚并许每年十二月廿四日回天庭一次,正月初四才下凡共过夫妻生活。玉帝为使女婿回天庭师出有名,又封赐女婿为“司民公”,专管凡间各家各户“灶下”。“司民公”管的是灶下事,深知民之疾苦,也恨民间那帮糟蹋粮食的人。他每年都得上天宫汇报,使玉帝悉知凡间善恶而给予报应,因此便成了人们崇拜、敬仰的神。人们在灶头的烟囱半截处用红纸贴在新瓦片上,写着“司民公神位”进行祭拜,希望他到玉帝面前道句好话得到好报!

庵堂施孤

        “七月初一开孤门,七月卅孤门关。”留隍农历七月开始至七月卅日止,善堂举行施孤活动,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解放初期废除庵堂,但到现在仍保留七月半的施济鬼魂活动,只是改在各家各户进行。
        民国二十一年由善人黄展南倡建留隍庵堂,后改设慈善堂并定每年七月十五日为施孤日。这一天,各乡里的信男信女都备好祭品先后到庵堂来,集中祭拜、施济孤魂。堂内挤满人群,香烟缭绕,念经声、木鱼声、钟鼓声此起彼落。堂外大门口两侧各由福成、新景新二纸料店糊搭高丈余的金山银山,辉煌夺目。埕的中央还有潮剧与“纸影”演出。是日人来人往,真是热闹非凡。
        晚十二时正,施孤开始。先由主持人配合善堂佛师,口中念念有词把祭品、糖果抛向群众,一场空前热闹抢孤场面开始。人们随抛出的祭品,在呐喊中跳动,如狂如醉,你挤我推,你拥我拉,人人都希望能得到神给予的“财”与“气”!此后便是火化丈多高的“金山”和“银山”,给阴间无依无靠的孤魂使用,这是施孤结束。由于留隍庵堂昔有这一施孤活动,故流传有“热过庵堂埕前人施孤”这么一句话。

留隍妇女的“大后斗”

        “大后斗”始于宋代,流行于宋末。留隍妇女因救驾有功,受帝封赐“嬬人”,此后更为盛行。年轻妇女在头部正中央后面把头发用竹夹、铁叉夹住,塑成像船帆又像半月形的刀状造型,再把两边头发梳成两朵半髻作为对称,在上面插上各色各样的绣珠和花朵。为了把造型固定下来,最后还得从山上采来野生芦荟,用其粘液粘紧。如此复杂的头发造型至少得花上一个小时才能完成!留隍妇女梳“大后斗”,一般客属较为流行,故也称“客姿娘大后斗”。

迎金狮

        留隍有正月头迎金狮拜年的传统。相传古时留隍大地风和日暖,山山岭岭泉水叮咚,佳果累累,人们相处和睦,六畜兴旺,百兽也相依为友,如若仙界。一天忽然来了一只与众不同的金狮,哮叫震动山河,百兽无不惊恐而避之,百姓也都闻声关门闭户。
        这时大慈大悲的西天佛祖见状,便派沙和尚下凡对金狮施展神通,制服金狮,使其皈依佛门。看去凶神恶煞的金狮立地成佛并与金猴为友,每年春节期间到各家各户为百姓驱邪除害,确保百姓四季平安,于是万众皆欢。金狮拜年由此流传。
        留隍解放前一直都由潘田、丰良舞狮队到来拜年收红包,解放后则自己有狮队。

留隍宗祠

        留隍祭祖普遍以姓而聚,四乡六里祠堂林立,目的在于明祖法、继绝嗣、重祀日,故大姓氏建大宗祠,细姓氏建细宗祠。大宗祠如东留朱氏的“笃庆堂”、西留郑氏的“展恩堂”。富有的尚可以建新祠,特殊的如为纪念先祖异姓结拜的郑、李、江的“三姓公祠”。“三姓公祠”可以说是岭南独具一格的宗祠。
        宗祠把祖宗生辰忌日列刻为牌也称家神牌,按生前辈序置放在宗祠大厅中央的祠龛中,是凝聚宗族、家族和进行祭拜活动的地方。
        族祭,其义是祭远祖,俗称大年卅夜拜祖公。全族男女老小,各房裔孙,衣冠整齐,备好三牲、五果、糖饼以及纸钱,林林总总放于祖宗神前,按辈序依次隆重跪拜。
        由于神牌上龛于公祠,故私祭与族祭同时进行,若设有私祠者则在私祠进行。
        昔时族祭都由族里的基金总办,祭毕祭品分给各户,那怕一点点也称“食兴丁”、“财气”,留下的则族里总办“祖桌”,各房按年龄、辈份派代表入席共庆团圆,有关族里的新一年大事也在此时由老大宣布。
        解放后由于公业已废,各祠则成立基金会。近年来出外经商办实业者乃至打工族,都盛行春节期间回乡祭祖。在卅夜拜祖公时相争按自己能力奉献现款作为全族基金,如东留笃庆堂朱氏集团年奉献高达几十万元,作为族里奖学金、助学金、老人敬老金及修桥造路等公益活动之费用,善举辐射留隍四乡六里。

茅坪畲族的习俗

        相传,畲族大年三十夜祭拜祖先,众子孙都得跪地绕祭桌一周进行爬拜,因先祖是“人身狗头”。传说居住石鼓坪的畲族先祖生有三子一女,皇赐姓盘、篮、雷三姓,女嫁与当时与石鼓坪只有一沟之隔的茅坪汉族翁氏为妻。由于长期的人文往来,传至今天汉畲差异已经很小,但语言上尚留可区别之处,如:

茅坪汉人说“一条”,畲族人说“一枝”
茅坪汉人说“木虱”,畲族人说“广碑”
茅坪汉人说“蜘蛛”,畲族人说“禾知”
茅坪汉人说“石靠”,畲族人说“石鼓”
茅坪汉人说“姿娘”,畲族人说“渣女亩”
茅坪汉人说“水鸡”,畲族人说“蛤古”

        汉畲两族区分是细微的,溶合在一起则为主流,如:
        留隍的茶文化中有“一好乌岽茶,二好石鼓坪”之说。乌岽高1391米,为凤凰的第二峰,长年云雾弥漫,是产宋种单枞基地。而石鼓坪是畲族衍繁的地方,峰高1144米,是潭江畲族生产单枞“乌嘴茶”的好地方。留隍茅坪所处山势与畲族石鼓坪同脉同坡同走向,做茶方法汉畲两族互相交流,所产“乌嘴茶”与畲族石鼓坪所产无异而闻名海内外。
        留隍的茅坪、大钱、盐坪居住的大都是汉族人,但流传的民间山歌“分秧歌”,就是畲歌:

布田分秧情依依,
欲斗畲歌行近边,
一千几百哩来斗,
一百几十不会合咪。

        八月十五“观戏童”歌中唱的:

观呀观戏童,
戏童做老爷,
七八来担靴,
担地块?
“畲家老爷”到南沃。

        儿童玩耍的“放乒碰”歌唱的:

放呀放乒碰,
乒碰仔,
坐个坐,
“石鼓”仔,
起个起。

佩带戒指的讲究

        留隍人有戴金戴银的传统习惯。戒指分金、银、玉、钻石等,留隍人以金银为常见。
        戴戒指一般可分:一、定婚戒指,未婚青年的信物,表示身有所属;二、祝寿戒指,儿女、亲朋在父母、长辈生日时赠与,以表孝心和敬意、祝福健康长寿;三、伴嫁戒指,父母在女儿出嫁时赠与,带上它或收藏起来表示莫忘养育之恩;四、压茶盘戒指,娶儿媳时,新郎新娘奉茶敬高堂,双亲喝了“新娘茶”便把戒指压放在托盘上,这是传代之物,愿夫妻永结同心,偕老百年。
        至于戴戒指方法,留隍风俗也与其他地方大同小异:一、没戴者,一般青年男女,表示“名花无主,可以追求”;二、已定了婚的戴于左手中指,给自己自信;三、结了婚的戴于左手无名指,喻心与心相连;四、戴于食指,表示未婚正在追求异性之中。至于戴上半两大戒或“牛索”手链,这是在世人面前“展色水”、“出风头”,在别人眼里叫“铮铮着”、“大头客”。如果他真的未结婚,姿娘仔见了定会“找不到感觉而弯路走”!
        今天,戴金者已不拘俗套。只要自己喜欢,戴那戴这都无所谓。也不知什么原因,大体都不戴金而由一代一代新颖的手机挂上脖子所代替。

逢人让双马

        抗日战争前夕,留隍奕棋慰然成风。无论春夏秋冬,终年都可看到豆栅架,荫树下,闲间企楼,路边石块以至山坡草地,三两成群围观对奕。谈棋、评棋也成为日常朋友往来,家庭文化交流的桥梁,联络感情的好方法。但毕竟民间活动缺乏组织指导,往往为谈棋变为斗棋争得面红耳赤,更甚者你的棋艺留一手,我的杀局绝招不公开,故而棋艺难于提高。当时棋坛高手人称“无毛成”的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一天他故意声称“逢人让双马”,立刻引起轰动。从此,无毛成家中登门对奕若市,但遗憾的是尚未有人是他的敌手,无毛成便利用这一机会对一奕者讲评棋艺,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从此拜他为师者日益增多,留隍象棋新秀层出不穷。“逢人让双马”奇闻也传遍潮汕平原,常有不服者上门求战,无毛成有时也难败高手。他始终虚心请教,不断提高充实自己,并把学来知识又传给他的徒弟。廖喜美是他第一门徒,在棋奕方面不断提高并创新了盲目棋奕法,独占风骚!增添了象棋文化的娱乐性!抗日战争潮汕沦陷,不少象棋喜好者为避难而到留隍谋生。留隍自然也成了百步之内有芳草,高手层出不穷之地。
        林益孝解放后一跃成为中国象棋教练。林声木、林再武、郭潘古的家庭棋队也应时而生。杨潮光是一位出色的青年高手,多次获县市比赛第一名,1976年被聘为市象棋教练。他培养的两个女儿也于留隍、县比赛多次荣获第一名。林再武的家庭棋队也多次出席县、市比赛拿下所有项目的第一名。1986年在县体委的重视下留隍成立了象棋协会,推动了象棋活动更蓬勃发展。当年县的青少年象棋赛中,留隍镇又把全部奖项拿下,这些划破时空的荣誉,怎不叫人承认留隍不愧是“逢人让双马”的象棋之乡!

说四句

        说四句,是留隍人在办喜事,特别是举行婚礼时,说出四句吉利诗的一种传统习俗。
        婚姻嫁娶少不了“伴娘”,“伴娘”是随同新娘出嫁作伴的妇女。客家人也有以男作伴的“男伴娘”。男女伴娘统称为“青娘”,“青娘”所说的四句也称“青娘歌”。
        “青娘”从新娘上轿到进男家门,要学会几十种逢场则变的吉利“四句”诗,比如新娘出娘家门上轿,青娘应在新娘身边边行边唱:“新娘移步出门庭,拜别爹娘养恩情,堂上双亲靠兄嫂,逢年过节女回程”。来至新郎家门口则唱:“吉日郎家来凤凰,有情有义进君房,黄道吉日是今朝,夫妻相爱心相同。”
        更有趣的还算闹新房。闹新房时,乡里亲朋好友前来看新娘、食喜糖,也叫“控脚目”。但都得说吉利“四句”,糖、柑、饼即任你“控脚目”,白食免钱,不会心疼。来“控脚目”的人都得事先准备好“四句”,使气氛活泼生动,如“新娘新郎新眠床,睡落抱紧到天光,耍来耍去怨夜短,皆因新娘惜阿郎”。在哄场大笑中,这时青娘即叫新娘新郎奉糖敬请诸位并接唱:“好听四句圆又圆,手捧甜糖到嘴边,诸位诗才如若好,何不上京赴科期”。众听马上接唱奚落“青娘”:“欲做青娘不 会做诗,欲做猪母学撬篱,小小生意唔去学,怎呢好来赚这钱”。如此的谐趣对唱真是把“闹”字推向高潮,乐在其中。
        四句除了用于婚姻礼俗,尚可用于其它办喜事的场合。昔有一说,乡中有一人中了举人,择得吉日在祠堂外升一旗杆以光祖耀宗。那知刚毕,忽然一阵大风把旗杆吹倒,前来祝贺者无不惊恐,这时其夫人在众人面前唱出如下四句:“感谢神风旗吹地,一支旗杆变二支,一支是我丈夫用,一支留来给我儿。”话音刚下,众人拍掌称赞。

元宵节插榕树枝

        元宵夜,留隍各家门梢都会插上“榕枝”、“芼居”、“竹青”,求驱邪保平安。
        传说,黄巾起义时,义军头戴黄布,出入如神如鬼。官家污蔑他们是天上妖魔下凡,故乡民一听黄头巾进村都关门闭户,或逃命他乡。一天有一妇人带二儿于逃命路上遇到一头戴黄巾的彪形大汉,妇人仓惶惊恐,跪在彪汉脚下,伸出头颈恳求说:“我愿由英雄刀落头断,但可怜二儿,求给活命!”这时二儿啼哭不休。大汉见妇人是位善良之女,随之扶起,并吩咐她:回去在门口插上“榕枝”、“芼居”、“竹青”,可保得平安无事。妇人回家后依吩咐取“榕枝”、“芼居”、“竹青”插上,果然不假。事过以后,其余逃难乡民回村,见她母子尚留人世,好生奇怪,问个究竟,才知如此这般。于是全村人照办,终于无患。此后插“榕枝”、“芼居”、“竹青”便成为一种习俗流传下来。

斗圩

        留隍人把赶集说成“斗圩”,这里的“斗”不是“相斗”、“斗争”的意思,而是“合在一起”、“凑到一起”之意。
        留隍成为圩镇至今已有千年历史。由昔至今约定俗成,农历每旬二、五、八作为集市时间。各村村民带上农副产品、土特产到民意约定或官方规定的场所进行买卖,这集市点叫“圩”,也称“圩场”,现在叫市场。三日一次赶圩,四乡六里之人云集,热闹非常,故有一说“热过留隍圩日”。
        留隍“圩场”从昔至现在有四次变化:解放前,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热过宫纹头溪沙坝”,说的是由宫纹头码头,至码头南面韩江沙滩,留隍人称沙坝,是“圩场”之所在。这期间,梅县、大埔、松口,甚至福建上杭舟船,因潮州被日本仔占领,只好航行到此。这是“圩场”所占的天时地利。因货物买卖唾手可得,潮汕一带的“活头仔弟”便设法通过日本关卡到这里做一笔薄本厚利的生意。这样一来留隍宫纹头“圩场”便成为粤东地区农贸产品的交易“商埠”。圩日场上的松、杉、竹、木、炭和新池下埔的糖蔴都是外地人的抢手货。
        解放前夕至解放初期,由于山移水改,宫纹头的沙坝越来越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说来凑巧,这时的妈宫、石部岩路头却变为可停客轮、大货船的地方,客源也从妈宫转移至下横街,圩场就从宫纹头转移至这一地带。农副产品于街道借地而摊,商舖扩展到做起金舖、布行、书局、印刷,甚至“金满楼”、“望江楼”的赌嫖馆也应时而生,成为留隍圩镇的“中兴街”。配以韩江水面的“大客船”,发电厂,日夜灯火辉煌。时称留隍为“小香港”。
        “圩场”的第三中兴期应说是解放初期至文化大革命前期。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部分的潮汕难民都回归家乡,解放初期赌嫖馆被封查,米行改为粮所,中兴街看来“兴”不起来。但接着丰留公路通车,车站设街尾里厝埕,陆路上带来了汤坑、丰良、潘田至于兴宁、五华客源。水路如旧,照常带来依靠水上交通运输的客户。一时间,原中兴街至街尾,邮局,电话局,合丰,粦记旅社,照相馆,猪仔场,猪肉市场,三鸟市场,公用厕所等应运而生。留隍“圩场”又是热闹非凡。
        如今由于城建的新规划,韩江留隍大桥的开通又带动“圩场”的改变。代替水上交通是陆上交通,丰留公路扩大、留隍大桥横贯东西两留。寨内街的建成使留隍圩场形成内街至寨内街、农民街的新格局。

送顺风

        留隍地处半山区的韩江岸边,约三分之一农户历史以来深受洪涝之苦,为求生活之计,不少乡民漂洋过海到海外暹罗、印尼、吕宋等国家出卖劳工。到达那里须近则一星期远则半月的海上航程。那里的语言和生活习惯与我们“唐人”有着天壤之别,昔时称外邦为番邦,故称到那里去为“过番”。
        要“过番”必过海洋,过海洋必靠搭海船,搭得船来又望顺风勿遇海风卷海浪。故凡有“过番”的人,亲友闻讯必赠银帮路费、赠糖赠柑桔祝愿大吉大利、一路顺风到达,俗称“送顺风”。还有父母赠香灰和符咒,用红纸包成三角形小包,串挂藏于儿子胸前,以求除灾消难的;也有四处寻得“顺治”铜薄钱,穿寄衣角,借“顺”吉语以治“百邪”的。如果妻子送丈夫,则赠“故乡土”让其带到目的地放于睡床下,意望勿忘故乡尚有结发夫妻,且喻乡土永在脚下,以适应异土生活保健康,即食得“异国水土”之意。起程之日则以甜鸡蛋送行,寓寄“顺风到达,得利回归,合家团圆”。

立“泰山石敢当”石碑

        留隍的村落路口、巷角,至于街道的巷头巷尾,常见一块直竖的小石碑,上面刻着“泰山石敢当”五个字。留隍人竖上这石碑,意在抵挡旯旮里的神神鬼鬼出来捣乱,惊吓老人奴仔和来往的生份客人。
        传说“石敢当”是古代的一名勇士,力大无穷,势如泰山之伟。为捍卫乡土,上阵杀敌,勇不可挡。人民敬仰他,崇拜他,以石刻字立碑纪念他。后人便把它作为抵挡凶煞的神物沿袭下来。

拜“五谷主”

        “五谷主”也叫“五谷母”,这是留隍人崇奉天上管理农业的天神的称呼。
        传说,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其子扶苏将农科知识的书籍藏了起来,有关适应江南种植的内容一书托其心腹大臣来到留隍南坑凹头寨,交由南坑乡民照书指导,繁殖出远近闻名的南坑枇杷佳果,同时又教会留隍人种植水稻,留隍人把他视为天神。故每年水稻丰收季节,于农历十月十五日,为答谢天神的恩赐,各家各户乡民用米筒装满丰收米,贴上剪有图案的红纸,把它作为“谷父”、“谷母”,进行奉拜。因为“米”为五谷之主,故称“五谷主”或“五谷母”。若逢东西两留不受内涝之患,则“十月收大冬,家家户户好轻松,大筐堆来米满缸,大人奴仔笑开颜”。用以前简单答谢天神方式已不能表达对天神的感激之情,人们便用丰年的大豆、花生、油麻、薏米与米粉合制成各种形式的红粿祭祀。如新池下埔村民做出形似大木船“尖担粿”;街市人在大红粿上面用花生、油麻、黄豆点缀出具有美丽图案的“锦上添花” 粿;埔径一带独出心裁制作的形似“大萝”、“细萝”,里面装满“金银财宝”花生仁的“谷萝粿”。除此尚备上三牲、五果,摆上香案桌以表敬春之意!

放风筝

        留隍人称放风筝为放风禽。“九月九,风禽仔,满天走”。放风筝是留隍人一种娱乐的风俗时尚,近韩江两岸平原内涝地区青年人较为喜好。从季节上论,“九月九”正是秋高气爽的好天时;从活动场地说,这时韩江水处于冬枯,大片沙滩便是好去处;从人和角度看,这季节正是一年收成定局的“收冬”,秋风送爽,人人心情愉快!做风禽的方法并不复杂:用几条削得软硬不同的竹枝为架,糊上各式纸料,画上简单的各色鸟类、蝴蝶、蜻蜓等,配上长长的纸尾巴,就是“风禽”。

       放风禽者用丝线拉住风禽的支点,借秋风飘荡上天。丝线放出越长,风禽飞得越高。这时人们便可以看到在蓝天下高空翱翔的造型美丽、色彩夺目的各种飞禽,觉得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近年来,留隍各学校尚有郊游放风筝的比赛项目。

咬沙尾子

        沙尾子相咬也叫“斗鱼”,这是留隍人民的一项有趣的娱乐活动。
        留隍村民80%地处山区,到处是山涧、山坑、池塘、梯田,这些地方盛产沙尾子鱼。这种鱼鱼体布满红、蓝、白的鲜艳环纹,超不过拇指大,性喜独居,如遇同类则性烈好斗,互不相让。人们利用它这一好强好斗的特点,捕捉来单独饲养,作为“斗鱼”宠物。
        留隍人用陶钵单饲雄鱼,放入孑子、蚊子作为饲料,经常换水。钵中放入二三块小石块或铁渣,让鱼经常进行唇部磨练。平时把陶钵加盖,放于阴凉处。一经有“斗鱼”友相约,便选出觉得有可能取胜的鱼,细心取出,注意不能惊动它,拿到公众场合以待“开战”。斗鱼开始,先由公证人取出双方认可的大玻璃缸置放桌上,注入清水。紧接着公证人发出“开始”口令,双方即小心翼翼地用手从钵中捞起沙尾子,一齐放入玻璃缸中。这时双方放下的沙尾子见到新环境和对手,便相互追逐,各自弯身展开鱼鳍和像旗般的尾部,在玻璃缸周围来回游动对峙,以此向对方示威。如果这时其中一条鱼自觉不是对手,便会夹着尾巴,顺钵沿逃脱,不战而退。如果双方展威势均力敌,不消片刻双方便唇对唇啃咬,吻咬得左晃右摆,忽浮忽沉,你进我退。这一吻咬有时可坚持几分钟,至急需换气时才各自松开。这一过程算“一蕊”,如此反复再三,大凡“斗鱼”都能给人以十几蕊的享受。如若其中一鱼体色变白,游上水面,有慌忙逃跑之意,就算是“败鱼”,这时主人只好捞入自己钵中,拿回家中重新培养。胜者则称佳品,等待另一“斗鱼”友相约再战!

民居形式

        留隍人民的宅居形式,地理位置,建筑材料和结构造形,都具有承前启后的中国南方民宅文化特点。
       (1)、四点金(锁头厝)
        这是留隍八百年来的传统民居,一般多在乡村建造,而且是村中较为富有的大家庭所拥有,建造格局属四合院的一类。外围一般有青窗风围,风围的一边开有一外门。进了外门便是空地的外埕,埕的一边有水井,外埕中间便是整厝的正大门。进了大门便是前厅,也称下厅,进而是天井。天井两侧各有一房间叫“伸手间”,一间作厨房,一间储藏用物。上了天井便是大厅,两侧各有一房,称为上落间。如此格局实如老式门锁,故也称“锁头厝”。
        “锁头厝”的上下厅间尚可扩大左右两间下落间,成为南北厅。与正厅、入门厅一道,四厅朝天井,便成“四厅会”的“四点金”。如果在“四点金”的后面,左右加一间房,成为后包,这便是最标准的“四点金”。
         (2)、龙虎屋
        龙虎屋称下山虎,也称“单独锁”,在留隍乡村甚为普遍。一般是兄弟分居时才建造,格局与“锁头厝”一样,只不过有天井,没有下厅与下落房,围墙也不开正门,只有左右侧,故称“龙虎屋”。它有着发展成“四点金”的空间,可随人口增多而扩建。
        (3)、竹竿厝
        建造形式一间连接一间,排成长串,既长又平。从上面向下看,如同放在地面上的一条竹竿,故称竹竿厝。一般乡村农家才使用,根据家庭的需要,把房子内面隔成若干格间,建造墙骨的材料一般用土砖,即把晚造后的田土反复搅拌提炼,放入砖斗踏成凉干的块砖。屋基地大体都利用现成的山坡空地。一经动工,几天内便可你一间我一间紧紧连成,既省工又省钱。竹竿厝有通风透气,出入特别方便的特点。
        (4)、四马拖车
        四马拖车也叫“三落四横厝一后包”。从大门进入共有上、中、下厅,即为三落,左右有四横厝主体,后背尚以半开房间双抱。这样的格局外观如“四马拖车”,意旨拖金拖银。后包则以藏气通气、藏富贵为吉。这种房屋建造工艺甚为讲究,一般都以仿宫庭式的雕梁画栋作为装饰,主体屋顶一律都得用各种颜色不同的高级瓷片,并绘上“双凤朝牡丹”、“龙风呈祥”以及鸟类花草的图案。加之前有鱼塘,后有花园亭阁、奇花异草,气派非凡!留隍人称这是有钱人的“大厝”,较为稀有。至今保护得比较完整并被授予“丰顺县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东留的“笃庆堂”、西留埔径的“科兰公祠”、青金巷的“中书第”等。它们是研究留隍乡土文化的“活的文物”,移不动的“国宝”!
        以上留隍民居,不论何种形式大都朝西南偏东,给人们“夏凉冬暖”的独特享受!除此还讲究植树绿化,美化环境。大乡里种上松柏、榕树等,称为“风水树”;小乡里以房子为单位种上“镇宅树”龙眼、石榴。取松柏挺拔,延年益寿之意;榕树叶茂根深,兴旺发达之吉;龙眼挂圆,石榴多子多福之昌!

食桌

        留隍人世代以来,凡婚丧喜庆,都有办酒席的习惯,赴宴入席,称之“食桌”。
        食桌有二种:办喜事的新婚、入新厝、嫁走仔、圆坟、做出月、做大生日等统称红事桌。桌设大厅正堂,布置堂皇。父母年老去世和祭拜先人的桌,通称为白事桌。桌设左右厅、下厅甚至地板。办完丧事的最后一餐才可以摆上大厅。至于扫墓祭拜,那就更简单,桌摆坟地周围即可开宴。
        红事桌每桌只许坐双数客人,家人不能上席,上有家长陪客,桌数多的则由族内长辈上桌相陪。
        桌的座次分为上、下、左、右;东一位称大位,由最长辈、最尊贵的客人坐,也叫“坐大位”,后按东二位依次排列。各桌尚得由主人指派一人作为伴客,主要任务是专为客人斟酒。先用左手执壶,正对客面,斟满上座二位后更换右手执壶,也得正对客面,斟满下座二位,至斟毕。上菜后,先由“坐大位”客人举杯,高喊声:“喝!”“顺!”大家一齐端杯,应和,然后用餐!一般菜式计有四盘八碗,故称“食四盘八”。开餐时先喝甜汤,最后一道菜也得上甜品。这叫“头甜尾甜”,“大家食完请勿厌”。

五伦关系

        留隍人民承载五千年的中华文化——“道德”,五伦关系就是其中之一。
        (1)、父子有亲
        伦常大道第一伦就是“父子有亲”。为人父母者,看到刚呱呱坠地的婴儿很自然地产生一种慈爱、关怀,孩子也从小就对父母产生依恋,这是天性。小时孩子不听话、干坏事,父亲打骂他,他越往怀里钻,打得越凶,他钻得越厉害,且抱得越紧。这就是依恋,天性使然。父子之间的亲情是自然的。再说,在家中若公嬷、父母与孩子一起吃饭,作父母的第一道菜一定挟给孩子并再三劝吃,作公嬷的不但不责怪,而且也不甘示弱地给孙子添菜。在家中谁最大?孩子——小皇帝。如果作父母的第一道菜挟向公嬷,孙子看在眼里,一定仿效,这叫以身作则,以孝治家,皆大欢喜,也叫“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俗话口旦“大有好样,细有好象”,世传世。
        (2)、君臣有义
        君即君王、皇帝,臣即臣民、百姓。近代留隍人发展为指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
        孩子长大,踏进社会,要懂得“君臣有义”,即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作为领导人,一定要做到“仁”,处处体谅别人,胸襟宽阔,以仁厚之心对待下属;下属则应产生感激,信服地效劳于领导,忠于职守,忠于团体。因此,留隍人教子女总不忘对子女再三叮嘱:“在家呼父兄,出外听螺声。”(螺声,就是号令之声。)父母总有错,子女要有谦卑之心。“勿未有以为有,铮铮着,三筒米富”!“勿看唔起人”。这些是留隍人教子常说的话。
       (3)、夫妇有别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夫妇关系和谐,家里就一切经营得顺心、美满。自古至今这是留隍人最重视的大事。所以结婚的第一大事:生儿育女。要让下一代光祖耀宗,兴旺发达。所以教育子女,让子女成才是夫妇之间的重要任务。何谓夫妇有别?“夫”就要负担家庭,到社会谋求生计,支撑整个家庭生活所必需;“妇”就要负责打理家中事务,“相夫教子”。如此有别,就应互相尊重,共同分担责任,“男主外,女主内”。妻子不能“鸡管鹅”,应给点面子让丈夫在街市赚食,而丈夫有时在公众场合说了妻子过份的话,到了“老婆间”也得向妻子解释清楚,取得谅解。如此“夫妇有别”,求大同存小异。夫妻和睦相处,则家和业兴子成才.
(4)、长幼有序
        兄弟这一伦,在伦理中也很重要。因为陪伴一生最长时间是兄弟、姐妹,故留隍人懂得并做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懂得“同是连枝各自草,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兄弟”。也正因如此,留隍人的兄弟不因“些些言语”而伤感情,更不因点点利益而争得面红耳赤,大多互为忍让。认识“骨头会生肉才会发达”,兄弟做到互相尊重,就是留隍人的长幼有序兄弟情。
        (5)、朋友有信
        要让自己事业有成,留隍人很懂得:“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人生的过程中的确至关重要!因此选择朋友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古语所谓:“亲近朋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但时时有润”,说明朋友的言行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留隍人在交朋友中会遵循道德标准去判断朋友,在判断中做到以善待人,会尽量分清什么是善人、恶人、好人、坏人。朋友有信,这个信是指信用,切不能做欺骗朋友的事;朋友相处尚要做到劝谏、引导、帮助与关怀,要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更重要是要有通财之义,朋友有困难应尽力支持。交朋友应做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诚信,是留隍人交友的基础。

跪外家

        留隍人有句俗语:“多过死人事”。这是事实。办丧事也叫忌事、白事,故参与理这一事的人,都得向理事人领个“头彩”,也叫利市,这才可百事无忌地积极参与。乐于参与,万不可推辞,这是留隍乡土的优良传统,沿袭至今。留隍称礼义之乡,其中丧事更是值得称道的礼义一事。凡上寿妇人逝世,都得由其子女或孙辈到外婆家门口跪着告知舅父母,以表挚意,行这大礼也称“走报”!作为舅父母得此噩告,即组成以对方父母都逝世则以双数、否则以单数的人为代表的“外家畔”前往参与丧事活动。如若舅父母的外家畔没有到场,遗体则不得盖棺,难怪人称:“天顶雷公,地下舅公。”其内在的意思是说未经外家畔对遗体的验证,则不能盖棺定论。这一做法,也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意在约束人们,父母在生时应尽孝道。

入房圆与鸳鸯腿

        古人言:“大登科得中状元,小登科洞房花烛”!可见新婚的确是人生难忘的大喜事。
        留隍人民传统有着新婚之日,新郎新娘食入房圆与鸳鸯腿的习惯。因为这一天是新郎新娘的小登科日子,也叫小状元,故新娘得坐花轿进入新房,坐等花烛。先是共吃由父母亲手为新郎新娘煮好的入房圆,意思是祝愿夫妻情甜如蜜。夜幕降临是花烛之夜开始:“花烛点燃同同光,同照新娘共新郎。”紧接便是闹新房。这时四亲六朋,大人奴仔都手提点燃花烛到来新娘间向新娘说“四句”、“控脚目”,受请喜糖,请新郎新娘唱歌、跳舞等等,闹得越热闹越好,一直至深夜。再由父母煮好甜蛋鸳鸯腿(鸡腿)让新婚夫妻互喂互食;甜蛋意祝早生贵子,鸳鸯腿意说夫妻情如鸳鸯相亲相爱,百年好合。吃毕才由介绍人或伴娘把房门拉关。这时刻便是新娘间阔似海的同房开始。

冬至

        冬至也叫冬节,这是一年的最后一个节日。这时正是农田百业收成的季节,一年从头忙到现在,也得有个农闲的活动空间,庆个丰收年。于是各家各户便用糯米磨粉,做成汤圆,准备迎接神圣时刻到来,让家里人都能尝到天增岁月人增寿的幸福,像尝到甜汤圆一样合家甜甜蜜蜜过个丰收年。有人怕在这个交接圣时吃不到甜圆,宁愿一家人围在锅旁,边做圆边下锅,从当晚十时开始就边食边做。可是冬至夜太长了,有的大家庭吃完了半斗米天还未亮,但仍是耐心地边做边尝,享受这甜甜时刻到来。

八月中秋

        八月中秋也称孔明节。这一天学生都得送月饼孝敬老师,学校也于当天用月饼祀奉孔明。又有一传统,中秋月圆人圆,乡民为欢度这一节日,都用糯米加白糖精制成各式各样的形似月亮的晶莹大月饼,在月亮下祭拜天月,用自己所精制月饼与天月比美,比圆。有的则于阳台、豆栅瓜架下摆开茶座,会同好友月下借月抒情。情人们则唱起小调与天上婵娟比美。诗人更为诗兴大作,情不自禁,举起茶杯当酒邀请明月共品韵!
        留隍人,尚有一种到现在未揭开的谜,那就是“落阿姑”。说也奇怪,八月半开始至月底,各个夜晚部分中年妇女,看来平日是多么文静,不多与人交谈,见到生人总是面红三分,到了这时节,即使正在理家务,只要闻到外面拜月的香烟,便会不自觉地放掉手上家务,走入人群,坐下拍打着自己的大腿,口中念念有词,说着平时自己没看到的没听到的过去未来事。人们称这落神者为“阿姑”,称“阿姑”所作所为叫“落阿姑”。这时“阿姑”闻的香烟越多,看来越疯,拍打腿更快更凶,观看者为不让她拍坏大腿,马上把备好的棉枕头放到她的大腿作为保护。这时若问她阴间的事,她都可以道明。如果见她拍腿拍累了,只要你唤她的名字,用冷水拍打她的额角,她会马上醒来,但累了,上气接不到下气地离开了人群,故称“八月疯姿娘”。
        又有一种活动叫“圈戏童”。这一晚,成群结队的青少年,集中于空旷场地或沙滩,排好内外二支队伍,内队每人双手扶住已点燃香二枝,眼睛紧闭;外队则用大把点燃的香在他们面前划圈并念着:“圈阿圈戏童,戏童戏童狮,戏仔七八个,戏童做老爷……”,大约过半小时,被圈者会有站不住脚而左右摇摆者,放弃自己手中香枝,开始追捉与他一起的人群,说自己就是“戏爷”。此刻你叫他唱戏他就唱戏,你叫他跳舞他就跳舞,若要他醒来,同样只要叫他的名字,清水额角一喷,他便醒了过来。

七月半

        七月半,称鬼节,也叫施孤节。施孤意为阳间的人对阴间无依无靠的孤魂给予施济。留隍人乐善好施,对鬼魂也不例外。
        传说宋元年间,刑部陈向一夜宿于祠堂,入睡未酣时忽闻墙外若有人声,起身探望窗外,见骸骨遍野,皆露无以葬,故设义冢收埋。留隍义冢埔建于民国二十四年,由曾营长倡导乡绅林史轩、黄恒元捐资,由善堂佛师主持,设孤栅,专供留隍各界慈者到此祭拜、施济。施孤节那一日,佛师日夜对孤魂念经超度。大门口两旁,由新景新搭一高二丈宽一丈的金山,由福成搭同样规格银山,于当晚佛事毕进行烧化,施济阴间孤魂野鬼,使其勿再无靠而安息!民间此日也祭拜先祖,多以纸钱烧化,满足阴间花用。

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留隍人也称五月节,这一天是伟大诗人屈原的忌日。留隍与全国各地一样,在这一天都举行各种不同的纪念活动。划龙舟这活动最为盛行,解放初至解放后的五三年,东西两留在韩江河中都举行过赛龙船。参加赛龙船的人都是通过精选出来的年壮力强的好汉。在开赛过程中,表现出狂热拼搏精神。划船者忘情猛划,观众情不自禁狂呼,出尽力气为自己的船队助威鼓气!有的手带雨伞,模拟船浆向地面出力帮划。伞划破了,也不知道,故本地有“五月狂禾埔”之说。
        这天,各家各户用当地资源的竹薪叶,也称棕叶,包糯米饭做成可口粽球;也有用苏木烧灰浸泡于清水成苏木水,煮糯米饭,包成苏水粽,或取艾叶压汁配糯米做成艾糕,投于江中以怀念屈原。
        艾叶、苏木具有驱蚊祛邪功效,因此当天各家门户都插上艾叶与苏木枝,勿让鬼魂蚊子进屋,棕叶具有败毒清肝明目止泻作用,艾叶具有消食祛风作用,五月节这时正是春夏交接,天气变化无常,易染上肠胃病而拉肚子,聪明的留隍人用以上中草药做成粽或米果,确有其过人之处。

清明节

        清明,于每年四月五日。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怕天下毛雨,路滑,也得踏青扫墓,故清明节称扫墓日。“活人为死人忙”,这是天公地道、理所当然,路再滑,山再高也义不容辞!因为这是对祖先缅怀的具体表现。
        扫墓这天,都备三牲、五果、银钱、清香茶酒,不管你官多高,不论你钱多富,来到你祖先的墓前都得下跪祭拜,这叫还思。都得把墓地周围杂草净化,把坟埕扫洁,故称扫墓。改革开放后,留隍人上田穿鞋到外面闯世界,流入城市做生意者众,而做生意者,因清明季节是开春赚钱的黄金时间,因此都在祖先墓前,求得胜杯,得到祖先许准,改定于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扫墓。这样便把春节团圆、庆元宵和扫墓一同在春节假日理清,心理得到平衡,把清明黄金时节投在赚钱的刀刃上,真是阴阳一举两得。当然扫墓时日可改,但清明圣日改不得,一直沿袭下去。

还愿

        如果当年你家如愿以偿,得到老爷的赐福,家中老人健康,得孙,得子,生意大赚等,那你就得在年尾老爷食香案时,在老爷面前践行诺言,如得男丁者为村里修桥造路,生意大赚者为老爷换金身,献大礼炮,建学校,捐公益等,这一切都得当晚兑现,交理事人收妥。这项收入马虎不得:“老爷钱不得贪,贪了重则害仔害孙,轻则当场流鼻孔血。”因此理事者的帐目一般会认真做好以让乡民放心。
        青金巷老爷还有如下规定:“当年新婚者扛老爷轿,托老爷福早得贵子,当年得丁者得擎老爷高灯,以示我已做了男孩子的爸爸”。如果信男急于得生贵子,争擎“高灯”或“舞龙头”,舞“龙凤呈祥”这些最吉利项目,那就得事先报请理事会批准,于老爷出巡前进行公开投标。理事者由把当年得福者安排到另一项目的扛标旗、打灯笼活动中去,让擎高灯、舞龙头项目交由今年中标者负责。有一年,乡里当年新婚很多,为争擎高灯、舞龙头得贵子,中标者标值在万元以上,创下青金巷还愿纪录。

讨福求丁

        讨福求丁,这是乡民在老爷到来食香案时跑在老爷面前向老爷讨愿的行动。
        讨愿者必先备以诚心,沐浴更衣,当老爷到来时先向老爷献上一对点燃的红烛,心善秘讨,许愿,祈求保佑家里老人健康长寿,新婚者得丁,经商者生意兴隆,出外者一帆风顺等。然后再把事先备好的添油款封成红包,向老爷压座以表承诺,这时的油丁款由理事人收妥,送还你座上点燃的蜡烛及香灰,让你马上带回家中,以表示讨福求丁事毕。

老爷出巡

        留隍人民有着崇拜神明的传统,各乡各里按信仰去选择崇拜偶像,建庙筑宫,择日奉拜。正月十六日,便是各老爷出游巡视乡民的圣日。这一天乡里老大一早得用净水即红花沫草把老爷金身洗洁,然后备好老爷轿,在师公用符咒驱鬼之后由四位信男扶老爷上轿正坐。这时鞭炮、锣鼓齐鸣。在马头锣开道下,配以潮州八音大锣鼓押阵,标旗夹道扶送,老爷到所属弟子的祠堂香案前(香案是供奉老爷祭品的地方),由师公(即老爷的代言人)代老爷说话,对弟子许福,保乡民平安。南坑宫东岳大帝老爷所属计有南坑、白石口、湖上山、东下栅、青金巷、埔径、罗田头、后山等十三社,香案众多,灯路漫长,老爷出巡得从当天下午三时开始至零时才能结束!

闹元宵

        元宵即正月十五之夜。是日各家各户先插青,即把榕树叶、山芼,松叶,竹叶,插于各门户,表示大地已是春天,迎神降福来我家;插于饲养六畜之处,望神到家保佑饲猪大过牛,六畜兴旺。当天下午三时左右各姓祠堂,祭祖拜先,然后各户合家共聚。夜暮,华灯初上,灯火辉煌,闹元宵开始。
        留隍闹元宵具有潮州派头,风俗相似,故称潮州花灯闹元宵。花灯除按各乡各里,各姓氏,各门户自备各挂姓氏灯笼外,若乡里有宫庙者,即按各宫庙组织潮州大锣鼓班花灯队伍,由大高灯带头配以舞狮,标旗,以及各家各户自备自制的萝卜灯,白菜灯,竹卷灯,柚皮灯,点上蜡烛或火油,组成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夜间观看,如火龙游动,如火花的海在波熠,在奔腾。如果这队伍在乡下游行,称游乡;如果在街上,称游街。队伍所到之处,都以鞭炮相迎。留隍传统工艺灯如新景新的“鲤鱼灯”,大的长六米,高一米,鱼腹点上灯火,由擎灯的人舞动,在队伍里穿来穿去,真是如鱼得水,栩栩如生。擎灯者舞着跳龙门的动作,意指留隍代代贤人跳龙门,奴仔读书贤贤。尚有福成的传统灯,特别是“福寿”灯,高二米,宽一米,绘上五彩“福寿”二字,在队伍高举,向留隍人民祝福,给人安祥,给人欢乐!近年来青金巷庙的“龙凤呈祥”高彩灯,寨内后井的扮景“包公会李后”、“一门三进士”,更是增添游灯队伍热烈气氛。1990年后,留隍的闹元宵,更突出“闹”字,闹就要闹它个翻天覆地。不是吗?除了传统的擎灯游乡、游街活动外,尚增添了老干文化活动中心的“舞长龙”、“嫦娥奔月”、青金巷的“一帆风顺”,真是为了闹,花样百出,推陈出新,百花齐放!更有甚者,地上闹不够,就闹到天上去,从七点至隔天三点,东西两留的烟花连续不断地漫天飞舞,五彩缤纷,映照韩江江面,点装着留隍山城,热与闹前所未有。
        据有经验的烟花商计,每年烟花闹元宵就得二百万元以上,这历史的数字相信会逐年增加,这闹字吸引着每个留隍人,就是再大的老板,或是离乡别井久年的赤子、高贤,置身其间,也会被这纯朴的乡情所感动,加入闹个不夜天和花钱买热闹,花钱闹发财的行伍中来,从而得到心里的平衡,以搏得开门红大吉大利的好彩头。

过天穿日

        “天穿日”为农历正月廿日。“穿”是玩,穿来穿去地玩个痛快!意思是说:这是春节的最后一天,要游山玩水,访朋问友也只有这一天,否则“天穿过,食饱做工课”,百种下地,春耕大忙开始。因此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停止一切事务活动,有的三五成群上山踏青,有的访亲问友,有的茶余酒后谈谈新一年工作计划,互相交流经验,盼新一年有个好收获。这一天千万不要肩扛锄头,担尿桶下田。这叫做只谈不做天穿日。如果你执意去做,那说明你是苦命人,今年一定苦到尾,活该!由于是传统习惯,几百年来如是,人民大众也乐意遵守,故此这一天大家都象春节一样穿上盛装,装艳摆雅,个个喜头笑脸,真是乐在其中,乐中乐!
        又有一说,天穿日是天上玉帝在开春给人赐天水备耕之日,也叫天漏日。如果玉帝的水部官在天上看到人间担尿桶下园淋菜,那水部官即报玉帝批准倾盆大雨,这会给人间带来洪水灾害;如果这一天不担尿桶,不扛锄头下田,那天上玉帝水师便知道人间雨水满足而按计划降雨。因此人们把这一天作为休息天,也叫补天穿日,勿让上天误会天漏,下降大雨造成灾害。

食七样菜

        七样菜。开年第七天,这一天逢七也叫忌日,一般不出门串客,在家取自己辛勤劳动的七样菜合煮一锅,吃了才万事无忌,万事如意。七样菜都有它的寓意,如:
        一、厚合菜:表示合家欢乐,和睦相处。
        二、雨蒜菜:表示会算会除,精打细算。
        三、大葱:取其中直空心,表示心直无曲,为人好善。
        四、芹菜:表示勤俭节约,知食知做。
        五、蕙香菜:表示男成书香,女必贤惠。
        六、白菜:表示清清白白,人品高尚。
        七、长夹豆:表示长命富贵,子孙满堂。

完福、春节

        完福,即一年之终的除夕夜。三十除夕,家家户户都在当天下午贴满对联,意在驱邪,准备新年的第一时辰招财进宝。此时无论男女老小都得沐浴,洗去一年尚积身上的污垢,换上新衣服,然后奉上三牲大礼、糖果到祖祠祭拜先祖,也称还思!毕了合家围炉进餐团圆饭。在此同时,按辈序先后互分压岁钱,意说今年一年衣袋不空,开年钱财滚滚进袋来。
大年初一,即新的一年的开始,这一天也称许福天。老人奴仔都得口旦好话。初一一早起来先是晚辈向长辈许福请安:“新年好”、“万事大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利市好话。紧接着便是长辈对晚辈的许福:“生意兴隆”、“四季平安”、“读书读贤贤”、“心想事成”等大吉大利的话。这些好话通称“好头彩”!
        接着便是新年的第一餐斋素饭,取个好兆头。只要你这餐吃上素,便说明你有佛心,佛就一年四季在心中,你才有心去做善事。餐后便是族内、房脚内的兄弟叔孙、叔伯婶姆串门互相许福。一般大年初一都不做远客,得在家守福,接福,迎神,迎金狮,迎前来拜年锣鼓。留隍狮队从抗日战争时期便有朱义新狮队、后有寨内后井狮队、青金巷狮队、镇文化中心狮队等。
        初二至初六为送福,赠福,接福的亲友互访及姿娘返外家的好日子。一般朋友世交,上他人门赠福都须带上大桔,这是万不可少的利市礼物。下辈向上辈赠福当然除了大桔也少不了红包,鸡腿,年糕,糖果。登门者必先向对方赠“新春大吉,添财添福”等好话,然后对方也以礼接待回赠福语。千万不可忘记:不可单收对方大桔。要情来礼往,互换礼物,福来福去,大家福!齐齐福!
        本文来源:留隍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