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开机号进100期查询:谁把民工踢出“工薪阶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7:23:10

谁把民工踢出“工薪阶层”?

 

昨天《广州日报》记者报道:《分析称工薪阶层薪水上涨最慢》,这个分析的核心意思是:“在2003年~2010年之间,处在社会中间阶层的工薪阶层的薪水涨得最慢。他们的薪水怎样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水平?据悉,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年内应该会出台,而社会对《工资条例》的出台呼声渐高。”

分析说:“心声:工资原地踏步,房价节节攀升,压力越来越大”;“原因:就业供过于求,缺乏有效干预,工薪阶层涨薪难”;“应对:国家提收入倍增计划,将进行收入分配改革”,并提出专家意见:“应推工资集体协商”,而:“最大的困难在资方不愿谈”。

我读完这篇分析之后感到没有太多的新东西,却看到一些让人费解的说法:“当社会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社会最弱势的农民工和退休老人的时候,可能很多人想象不到,在2003年~2010年之间,实际上是处在社会中间阶层的工薪阶层的薪水涨得最慢。这个不愁吃不愁穿、基本生活尚且过得去的阶层,占据了城市人口的大多数。然而,没有了政府的干预,又没有跟老板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的机制,他们的薪水能否跟得上社会发展的水平?”

什么是工薪阶层?简单的说工薪阶层指依靠务工获取薪金收入的人员。如果把“不愁吃不愁穿、基本生活尚且过得去的阶层”说成是工薪阶层,那么民工是什么阶层?按收入划分,那么公务员又是什么阶层?

我请教百度,呵呵,百度百科就说:“高级经理、临时性的农民工则不应划如此类。”

这种说法很是难让人信服。即便是剔除了高级经理、临时性的农民工,剩余的这一部分人的工资收入也不是一刀切的,在2003年~2010年之间增长也未必都是最低的。

现在的伪命题特别多,例如什么“橄榄型”的社会最稳定,这是人家美国、欧洲经济发达的国家学者分析的结果,人家的分析是有数据的,早在100多年前,意大利人帕雷特发现西方国家少数人占有绝大多数的财富,而绝大多数人却只占有少量财富,这就是所谓帕雷特分布,也叫28定理,他认为社会财富的分布是20%的人占据了社会总财富的80%。帕雷特使用的方法就是直方图,也叫帕雷特图,直方图就把工资收入从低到高的各种频数表达出来了。

“橄榄型”社会在研究收入分布的时候也是进行非常仔细的统计调查,确认社会分布状态呈“橄榄型”状。没有分布频数怎么确定就是“橄榄型”?

那么中国是什么形状?单凭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平均工资是分析不出来的。社科院如果不调查统计也不能轻易下结论,是“金字塔”,“哑铃”还是“橄榄型”是要有数据说话的。

在中国“不愁吃不愁穿、基本生活尚且过得去”的这个群体工资收入梯度也很大,在二线城市即便低于平均工资也是属于这个范畴,几倍甚至几十倍于这个工资收入的也是这个范畴。一个国有大型企业的职工年薪可达数万,而大学教授可以达十几万甚至几十万。数万元增加10%和几十万元增加10%绝对值的差甚至都高于企业职工的平均年薪。

因此不研究分布,就做出这样的结论必然会得出错误的结果。研究收入分布,不做频数统计,这种研究方法是不对头的。

中国转型企业出现的主要问题并不是“不愁吃不愁穿、基本生活尚且过得去的阶层”工资增长过慢,而是没有保障的民工工资已经构成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劳动没有尊严,不能体面劳动。富士康现在给职工加了30%的工资,最低的工资已经高于广东省规定相应的最低工资,矛盾有所缓解,但是月薪1200元,折合年新1.44万元,仅仅是广州市2009年平均工资为47034元的30.6%。

中国有多少民工?《中国民工调查》公布中国现有民工3.12亿,其中广东有六千三百万。民工收入处于这种状态,中国有什么理由说要建设“橄榄型”社会?

把民工踢出工薪阶层实际上也是一种歧视,这种歧视对中国社会和谐发展是有害的。

“不愁吃不愁穿、基本生活尚且过得去”因为买不起房子,或者做了房奴,因此就要把自己成为一个独立阶层,并有代言认为其声张诉求。那么谁来为民工生存主张诉求?民工的住房怎么办?农二代的教育和生活又怎么办?

温家宝总理信奉“穷人经济学”,牵挂百姓“柴米油盐”,温家宝总理说:“作为政府总理,应该把真实情况向人民讲清楚,这是我的义务。同时应该给人民带来信心和希望。”

“穷人经济学”的观点是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来的。什么是“穷人的经济学”?“穷人经济学”用什么样的理论来帮助穷人,用什么样的方法引导穷人走出困境,奔向小康,步入富裕的金光大道,这是“穷人经济学”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而这个课题正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要矛盾,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问题。

记者先生,社保局的官员,教授学者,你们做到了吗?

浮躁既做不了学问,更不能解决社会问题。

二〇一〇年六月十七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