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润良泰物联网科技:官员的“苦经”百姓能否读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05:37:09
官员的“苦经”百姓能否读懂2010年10月21日 02:30红网  

今年各地频发官员自杀事件,《南方日报》发表相关文章称“四座大山重压其神经”。文章说:“每每官员自杀消息被披露,公众更多关心事件背后是否隐藏腐败,但事后的调查表明,除个别官员确实因涉及腐败而畏罪自杀外,多数以自杀来结束生命的官员是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其中很多是得了抑郁症。(10月20日《南方日报》)

把自杀归结为“抑郁症”其实是很合理的,但事实上当用“抑郁症”来解释官员自杀时,往往会遭到民众的质疑,这不能怪民众对“抑郁症”的含义没有科学的认识,是因为腐败已经成为官员的常见病。这就好比某人被警察从浴室里带走,人们第一反应就是嫖娼,实际上可能是盗窃,也可能是打架斗殴。所以我相信文章的观点,文章通过“望、闻、问、切”,摸索到了压迫官员神经的“四座大山”。然而,承认这种客观存在,不等于能理解官员的这本“苦经”,存在的未必合理。

据文章分析,“官场激烈的职业竞争;对时代转型带来问责制度、网络监督等监督方式的不适应;官员个人情感与家庭问题处理不善;涉及腐败”是引起官员自杀频发的原因。虽然“腐败”也在其中,但从整体上说,应该不是自杀的主要原因,否则,从某种意义上说,反腐败只要等贪官自取灭亡就可以了。那么,前三种因素是不是可以公认为是一本“苦经”呢?有官员认为,“目前公务员制度刚性太强,官员价值的实现只有通过职务的升迁来体现。官员向商人、学者转变成功的只是个别案例,更多官员只有一条道路可走,如果得不到职位上的升迁将会产生焦虑情绪。”很明显,焦虑情绪来自官员价值的体现。我不禁想问,什么是“官员价值”?精神价值还是物质价值?官员的价值应该不同于商人和学者,特别是不同于商人价值,怎么可以用官员向商人、学者转变成功的个别案例来旁比?官员如果不体现社会价值,而是追求个人的物质价值,才是真正失去了官员价值,也就是说纳税人白养了你。这样也算烦恼,也会因此“产生焦虑情绪”,那么就去做一个普通老百姓吧,怎么犯得着自杀?明明是追求名利的心魔在作怪,从根本上忘记了为官的责任,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相差甚远。

也有官员认为,“同僚之间的激烈竞争也会使官员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缺少发泄与沟通的渠道。官员若时刻担心竞争对手趁机抓住自己某个弱点,则心理压力过大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官场环境是可以想象的,但也不能作为官员的“苦经”。能进入官场的人应该最懂得官场潜规则,这应该在挤入官场的过程中早已体会到的。进入官场是凭素质、凭能力,还是凭关系、凭交易,大家心知肚明。这样一批“蟹有蟹路、虾有虾路”的能人聚在一起,怎么会不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加上都怀着追求名利的“官员价值”,心思怎么会正呢?官场陷入如此的你争我斗,就难怪民生的问题矛盾百出了。难道官员的这份烦恼也要百姓来体谅?

官员面临的压力中,有一条倒是有点像“苦经”的,现在“新闻媒体的发达,网络监督的兴起,使得官员不得不面临公众的审视,承受着公众质询带来的巨大压力。很多情况下,官员只要一言不慎,就可能会丢掉乌纱帽。”这种压力是不是有点“丑媳妇难见公婆”的味道?那么,我不禁又想问,身为官员,知道自己不招公众待见,为什么不加强学习得到进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抑或明知自己不是这块料,为什么还要削尖脑袋混入官场,去经历那番“辛苦”?说通俗一点,当官做孔繁森会承受不起公众质询带来的巨大压力吗?如果学王宝森就当然会担心丢乌纱帽了。

鉴此,各地频发官员自杀事件,即便不是涉及腐败而畏罪自杀,其他因素也充分暴露了这些官员至少不是一个合格的公务员。以此说明对干部的任用提拔等干部队伍建设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和完善的政治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