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园林绿化协会:唐诗竹韵——看唐诗中竹之意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1:38:40
刘靓
【摘要】卓然高枝,青翠挺拔,清风瘦骨,虚心有节,竹子以其独特品质与风韵每每入诗。几种品质,关于道德关于人格;几处幽居,关于闲适关于隐逸;几许情思,关于爱情关于忠贞;几多追求,关于抱负关于怅然。因其君子风范,幽情雅致,竹子成为了唐人们抒情言志的独特意象。
【关键词】竹;唐诗;竹韵;意象;抒情言志
挺拔青翠,摇曳多姿,清香袭人——竹之韵;不畏酷暑,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而可复生——竹之性;高风亮节,清风瘦骨,虚心有节——竹之品。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的竹,以自己独特的品质、风韵,征服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心,而处于诗歌黄金时代的唐朝,关于咏竹、颂竹、写竹、画竹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可以说,唐诗中的竹,已成为独特的诗歌意象。
一、几种品质——关于道德关于人格
竹子,有节,虚(空)心,耐寒,……素有君子之称的竹子,“高节人所重,虚心世所知”。不过,竹子入诗并非始于唐朝,早在《诗经》中就有有关竹子的描述,不过先前只是客观的陈述其用途和作用,并未赋予什么文化内涵。而发展至唐代,由于大量诗人的咏颂,逐渐形成了特定的竹之意象。而且由于竹子本身的风韵与品质,给人们带来的独特美感,使人们很多时候用它来颂扬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
*通过竹的有节来赞美其高洁与气节,
“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李建勋《竹》
*通过竹的虚(空)心来表现谦虚,
“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薛涛《酬人雨后玩竹》
*因其经暑抗寒表现坚韧,
“守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岑参《范公丛竹歌》
*因成竹之高来表现气冲云宵的志气,
“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孙岘《送钟元外赋竹》
*因生长之快来表现新竹的勃勃生机与昂扬气慨,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李贺《昌谷北园新笋》
*因其不避贫壤来表现其适应力与生命的顽强,“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刘禹锡《庭竹》
正因为竹子的这些品性,诗人们对其或咏或赏或种或栽,用诗表达着或喜或怜或爱或痴之情。有“不可一日无此君”如孙岘者,“因题偏惜别,不可暂无君”(《送钟元外赋竹》)。有为之迁居如陈涉者,“从来爱物多成癖,辛苦移家为竹林”(《葺夷陵幽居》)。有直言痴爱如杜甫者,“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寄题江外草堂》),其甚至为防止客人践踏竹苗而闭门谢客,“无数春笋满林花,柴门密掩断人行,会须成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咏春笋》)。
在唐诗中,竹已经变成君子的化身,诗人们通过咏竹颂竹抒写着自己对美好德操的喜爱与追求。
二、几处幽居—关于闲适关于隐逸
由于竹的风韵,我们从唐诗中可以看到,或亭或寺或山庄或别业等幽深清净之所到处充满着竹的身影。而这些有竹相伴的幽静之处的相关描写,要么流露着诗人沉醉山水的闲适而愉悦的心境,要么表达着诗人向往山林,渴望归隐的情结,要么抒写了诗人身居幽处,淡然而雅致的生活。在这些诗中,竹子已成为一种清净、闲适、恬静、幽然、典雅生活情状的代言意象。
“竹,竹。披山,连谷。出东南,殊草木。叶细枝劲霜停露宿。成林处处云,抽笋年年玉,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却寻庾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张南史《竹》),成片竹子披满山岭,连接山谷,叶细枝劲,成竹如绿云,新竹如碧玉,随风摇曳,影映水中……好一个清凉世界,诗人于其中,恬适愉悦,闲静而自足。
*与水相关者——水是清净之物,与竹相依相映,清幽淡雅,自然成趣。
“竹院松廊分数派,不空清泚亦逶迤。落花相逐去何处,幽鹭独来无限时。”
——郑谷《水》
“一渠春碧弄潺潺,密竹繁花掩映间。看处便须终日住,算来争得此身闲。”——吴融《新安道中玩流水》
*与亭相关者——亭台楼榭,是人休息玩赏之处,而亭边见竹林,更让人顿觉清爽恬适。
“文史归休日,栖闲卧草亭。蔷薇一架紫,石竹数重青。”
——徐晶《蔡起居山亭》
“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李白《谢公亭》
*与居所园林相关者——园林别院,清雅闲居之所,一块绿地,数丛竹子,一片新篁,自现风流。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诗人独自坐在深而静谧的竹林,一个人弹琴长啸而无须他人欣赏,静静的月亮懂得,已足够,诗人隐逸闲适之情溢于诗中。“栖禽恋竹明犹在,闲客观花夜未休。”         ——姚合《题田将军宅》
*与寺院有关——茂林修竹,但见一寺院隐约其间,佛家圣地,更显清净庄严。
是的,唐诗中有很多写寺院的诗有竹景相伴。很多寺院或隐于竹林,或有竹植于院内,有些寺院更是以“竹”命名。天竹寺以产竹著称,湘妃庙以斑竹闻名。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白居易《画竹歌并引》
“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
——张祜《题杭州灵隐寺题杭州灵隐寺》
“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温庭筠《开圣寺》
“浮图经近郭,长日羡僧闲。竹径深开院,松门远对山。”
——张祜《重居寺》
幽居之处,风吹竹动,竹叶萧萧,竹枝婷婷,竹韵悠悠。在这里,竹已成为清雅、恬淡的代名词,成为唐人们追寻闲适淡雅清幽生活情状的独特意象!
三、几许情思—关于爱情关于忠贞
一根竹杖入水化为飞龙,一抹相思泪洒竹上,变为点点斑痕。竹子的意象不只关乎君子、道德,不只关于闲适、隐逸,还系连着梦幻迷离的神化传说,艳绝凄美的爱情故事。特别是那泪洒千杆竹的娥皇、女英,为爱创造的千古传奇,更是千百年来为人称颂。而那泪染的湘妃竹,点点的斑竹亦成为诗人们歌颂爱的意象,成为唐诗中每每吟咏之物,为那爱情的忠贞,凄绝与动人!
“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李商隐《湘江竹》)不尽的离愁,无尽的思念,点点泪痕,片片相思,“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起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痴情而忠贞的女子,为爱守候着神话!
可怜“湘江竹上痕无限”!多少泪滴,多少首诗祭奠!
“殷痕苦雨洗不落,犹带湘娥泪血腥。”——无名氏《斑竹》
“九处烟霞九处昏,一回延首一销魂。因凭直节流红泪,图得千秋见血痕。”——汪遵《斑竹祠》
“龙鳞满床波浪湿,血光点点湘娥泣。”——无名氏《斑竹簟》
一首首斑竹诗,一首首湘妃颂,或凄艳、或哀婉,那点点红泪、那潇潇斑竹,那有关爱的绝恋已定格在湘妃竹上,那有关爱的忠贞已意化于斑竹身,成为永恒爱情的象征。
四、几多追求—关于抱负关于怅然
在古代的中国,因着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根深蒂固,很多文人钟情仕途,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从而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且唐朝随着科举选拔制度的发展,庶族的崛起,更是刺激着唐文人的求仕之心。
然而,仕途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诗人们屡屡受挫,每每有生不逢时之感,常常有命运不济之叹……而有着君子风范的竹这时就常常进入唐诗,成为诗人自比自况的对象。诗人们或借之比喻自己的凌云之志,表达自己远大的追求抱负。或以之抒写自己的追求受挫之况,抒发自己的或失意或怨恨之情。
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嫩箨香苞初出林,五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借嫩竹抒发自己凌云之志以及倍受贬抑的忧愤之情,并希冀当权者加以扶持。
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全诗以竹自况,抒写了新竹蓬勃生命力与凌云之志,表达了希望严武培植的愿望。
唐朝诗界有“诗鬼”之称的李贺更是以竹为意象,写了一系列竹诗抒发自己的志向、抱负及怀才不遇的愤慨。《昌谷北园新笋四首》专门写竹,第一首写晶莹如玉的新竹,生机无限,如遇时机,便会“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第二首感叹难遇知音,刮竹写怨,“斫取青光写楚辞,赋香春粉黑离离。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第三首,“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陌生。今年水曲春河上,笛管新篁拔玉青”,歌颂竹子顽强的生命力与性格。最后一首以老竹结束,写在风雨飘摇中的竹里,无所作为的牢骚与无可奈何的悲哀,“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风吹千亩迎风啸,乌重一枝入酒樽”。
潇潇翠竹,点点情致。悠悠竹韵,千古情思。几种品质,几处幽居,几许情思,几多追求。唐诗中的竹,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客观实在物,它已成为诗人们寄情言志的独特意象。它承载着诗人们的道德与理想,寄寓着文人的情趣与追求,隐喻着作者的情思与感叹,负担着仕人们的抱负与悲情。以竹喻人,以人比竹,人与竹,竹与人,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