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树屏为什么不是院士:中国诗学理论讲座之诗的构思方法举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6:15:03

中国诗学理论讲座之诗的构思方法举例

徐有富

 

诗的构思方法层出不穷,千变万化,今拣最主要的几种略述如下:

  

  一、以一斑反映全豹  

  诗歌特别强调要有鲜明的节奏,在语言形式上受到较多的限制,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因此用一斑反映全豹,用局部反映整体就成了诗歌构思的基本原则。

  人们早就认识到可以通过个别现象来了解同类事物普遍存在的规律。如《淮南子·说山》篇云:“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这一观点在文艺理论中也得到了反映,如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就已谈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就以写秋天之美而言,诗人们普遍采用了以少总多的方法。如刘禹锡的《秋词》是通过一只仙鹤来表现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杜牧的《山行》是通过枫叶来表现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而白居易的《池上》则是通过一位采莲姑娘来表现的: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评价道:“此二十字写小娃天真如在目前,有画笔所不到者。”诗中所描写的秋日美景是可以画出来的,但是那位少女贪玩、爱美,不怕危险,摆脱父母亲的约束去偷采莲花归来时的那种充满喜悦,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确实是难以画出来的。

  类似的方法还有以小见大,如李商隐的《龙池》: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唐玄宗在龙池所在地兴庆宫举行盛大宴会,有音乐歌舞助兴,一直喝到半夜,大家都非常尽兴,为什么“薛王沉醉寿王醒”呢?“薛王”在这里泛指喝醉酒的人,寿王即唐玄宗的第十八子,他的母亲就是唐玄宗原先所宠爱的武惠妃,他的妻子就是后来被唐玄宗霸占的杨贵妃。《新唐书·后妃传上》记录了这件事:“玄宗贵妃杨氏……始为寿王妃。开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后庭无当意者。或言妃资质天挺,遂召内禁中……更为寿王聘韦诏训女。”通过寿王在宴会中没有喝醉这样的生活小事来揭露唐玄宗荒淫误国,真可谓以小见大了。

  从侧面着墨大抵也属于这种情况,此法指描写一件事不是从正面,而是从一个貌似不重要的角度切入。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据《明皇杂录》卷下记载,李龟年是开元年间特别受到唐明皇赏识的歌唱家,安史之乱爆发后,“龟年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赏,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据《旧唐书》记载,岐王是玄宗的弟弟李范,雅爱文学之士。崔九即崔涤,与玄宗关系很好,担任秘书监。岐王宅在洛阳尚善坊,崔涤宅在洛阳遵化里。据《明皇杂录》卷下记载,李龟年也“于东都大起第宅,僭侈之制,逾于公侯。”而杜甫在《壮游》一诗中回忆道:“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可见杜甫当时在洛阳确实与诗中提到过的这三个人有过交往。此诗通过一位乐工的人生遭遇,写出了整个国家由盛而衰的变化。

  

  二、顺叙、倒叙与插叙  

  有了材料,按照什么顺序组织呢?要看表现主题的需要,就叙述顺序而言,主要就是顺叙、倒叙与插叙三种。

  其中最主要的当然是顺叙,顺叙的好处是脉络清楚,比较符合作者的写作习惯与读者或听众的接受习惯。有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如李白的《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行,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可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此诗首六句以生动的形象显示了天真无邪的幼男幼女在一起玩耍时的情景。这六句诗后来浓缩成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句成语。以“十四”、“十五”开头的八句诗,描写了女主人感情上的微妙变化。作者先通过“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女主人新婚时的害羞心理,接着又以双方婚后的誓言,表现了相互间炽热的爱情。就在双方的爱情进入高潮的时候,却出现了新婚远别这样一个巨大的落差。诗的后半写新婚少妇的入骨相思。“十六君远行”所领四句写少妇的心随丈夫而去,既为他担惊受怕,又为他祈祷祝愿。接着四句环境描写表现了丈夫走后这位少妇家庭生活的冷落,特别是此后四句所写蝴蝶双飞的情景更加深了她对这种孤独生活的感受,既伤心,又愁闷。最后四句道出这位少妇想同丈夫团聚的强烈愿望。陆游《入蜀记》云:自金陵到长风沙七百里。这位少妇一旦听到丈夫将归的消息,就要到七百里之外去迎接,当然是夸张之辞,但惟有这样的夸张,才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这位少妇渴望见到丈夫的迫切心情。这首诗是对真挚爱情相当完美的颂歌。诗人按时间顺序将如此丰富的内容叙述得清清楚楚,否则是收不到这种艺术效果的。

  也有按照空间顺序来组织材料的。有两种情况,一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一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前者如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处?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这首词的结构颇有特色。首句写长江由西向东横贯于我国的中部。“中国”指我国的中部,“九派”指长江的许多支流。长江的许多支流也在不断地流入长江。“茫茫”指地域之广大。次句写京广铁路纵穿我国的南北。“沉沉”形容路途之遥远。两句诗表明作者将全国之风云尽收眼底。三四两句作者又将关注的焦点落在武汉,“龟”指龟山,在汉阳;“蛇”指蛇山,在武昌。两山隔江相对,是江面比较狭窄的地方,再加上烟雨朦胧,使人感到龟、蛇二山似乎要将长江封锁起来一般。这是当时自然气候的写照,也是当时政治气候的写照。武汉是当时“革命政府”的所在地,国民党已经制造了“中山舰事件”等不断打击共产党力量,并正在策划新的反革命阴谋。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7年4月27日在武汉召开,毛泽东参加了大会,但被排斥在大会的领导层之外,并被剥夺了在大会上的发言权,会议仍选陈独秀为党中央总书记。他们对蒋介石即将发动的反革命政变毫无思想准备。词的下片一二两句,诗人又进一步将视线集中到黄鹤楼上。词的上片写的主要是空间,这两句使我们想起悠久的时间。三四两句又进一步将我们的视线集中到诗人端起的酒杯上。随着杯中酒落入江面,我们看到了滔滔的江水,想到了诗人胸中的滚滚思潮。如此结构,不仅思绪连贯,而且也利于主题思想的表达。当然,也还有不少诗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抒情达意的。

  为了有利于表达思想感情,诗人有时会采用倒叙手法,如王昌龄的《采莲曲二首》其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诗先写采莲人,后写听到采莲人的歌声。而事实正好相反,作者先听到歌声,然后才发现唱歌的人。为什么作者首先没有看到人呢?因为人的美与自然的美融为一体,难辨难分。这首诗采用倒叙手法既突出地说明了采莲人和莲塘双美皆具,不可分割;又使这首短诗在结构上显得委婉曲折,富于变化。

  为了避免平铺直叙,或者说为了使诗的结构富于变化,诗人有时也采用插叙手法,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郦道元《水经·江水》注云:“有时朝发白帝,暮宿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加疾也。”首两句就描写的这种景象。《水经·江水》注又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至德元年(756),李白入永王幕,次年永王兵败,李白逃奔彭泽,被系寻阳狱中,乾元元年(758),李白长流夜郎。次年二月,流放途经巫山遇赦,在乘舟回到江陵时写了这首欢快的诗。这首诗总的来说是顺序,但是第三句插叙了途中所闻。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注意到了第三句的作用:“太白七绝,天才超逸,而神韵随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如此迅捷,则轻舟之过万山不待言矣。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可悟用笔之妙。”应当说两岸的猿声是差不多的,就在听着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的猿声时,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到达江陵了,船行之迅速,诗人心情之快乐可想而知。

 

  三、详写与略写  

  依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写诗要详写其所详,略写其所略。如下面这首古诗: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诗中的老兵在外度过了六十五年军旅生活,当然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件值得写,但是却被诗人用开头两句就一笔带过了。接着诗人用了十四句详细写了这位老兵回到家乡后的所闻、所见、所为、所感。为什么呢?因为此诗就构思而言,主要是通过老兵回家前后在感情上由希望迅速转变为失望的巨大反差来表现战争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老兵在外度过了六十五年的军旅生活,满怀希望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应属人之常情,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略而不写,等待老兵的是家破人亡之现实,这是老兵与读者想象不到的,也是难以接受的,故需要详写。老兵回到家乡迫不及待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家中还有什么人。答案当然是令人失望的,不到黄河心不死,当他终于站在家门口见到自己的家已经变成野兔穴、野鸡窝之后,他才彻底绝望了。一位八十岁的老人不能借助儿孙的力量度过残生,相反把饭做好了,让儿孙们来坐享其成都不可能,这是多么悲惨!

  

  四、对称与不对称  

  程千帆在其论文《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中指出:“文艺要求有平衡、对称、整齐一律之美……这就是为什么在古典诗歌诸样式中,五七言古今体诗,特别是今体律绝诗特别流行的根本原因。可是,只有平衡、对称、整齐一律,而没有参差错落,变化多端,也必然会显得单调、呆板。”就以绝句为例,四句诗通常可以分成两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单元,每个单元两句。它们通常是按起、承、转、合的原则来叙述的。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暗雪山,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董大即董庭兰,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此诗明显分为两个单元: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合。也就是结束全篇。好就好在第三句,面对如此恶劣的气候,时间又是岁末,客人还要赶路,一般来说主客双方都会黯然神伤,但是诗人却出人意料,用豪迈的情绪安慰与鼓励对方,使客人觉得前途一片光明。

  但是,我们注意到有些诗在结构上突破了这一写作惯例,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全词共十句,用九句写所谓“壮词”,只用一句写哀词,恰恰就是“可怜白发生”这一句话说明前面那九句“壮词”都是醉话、梦话,都是不现实的。无情的现实是诗人老去,壮志难酬了。

  

  五、对比与衬托  

  为了增强艺术效果,诗人在构思时也经常采用对比与衬托的方法。对比是将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对照,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或情感更加鲜明。如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瑟调曲》有《陇西行》,写战争艰苦,佳人怨思是其主要内容。陇西,陇山之西,在甘肃省东南部一带,是民族间战争频发地区。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貂锦”指精锐部队。前二句写五千精锐部队命丧胡尘,可见战争之惨烈。后两句诗将最伤心的事同最愉快的事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强烈对比,从而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丈夫死了,女主人不知道,她还充满着希望,做着甜蜜的梦;读者当然是知道的,因而为她伤心。女主人的梦越甜,读者的心也就越苦。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价道:“作苦语无过此者。”宋代朱淑真的《生查子》词(一说欧阳修作)也采用了对比的构思方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此词以热闹无比的元宵节为背景,表现了由于物是人非而造成的感情上的巨大反差,去年元夜时,由于同情人在一起,再加上元宵节的欢乐气氛而倍觉快乐;今年元夜时,由于同情人分手了,再加上元宵节的欢乐气氛而倍觉痛苦。正因为由于倍觉快乐而变为倍觉痛苦,所以又加强了痛苦的程度。

  衬托是将两个并非对立关系的事物放在一起,其中一个处于主导地位,另一个处于陪衬地位。处于陪衬地位的事物用来衬托处于主导地位的事物,使其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清人江湜《彦冲画柳燕》一诗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柳枝西出叶向东,词非画柳实画风。

  风本无质不上笔,巧借柳枝相形容。

  风看不见,但是通过由西向东摆动的柳枝就将西风表现出来了。汉乐府《陌上桑》已经成功地运用衬托的方法写出了罗敷的美丽:“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六、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  

  秦牧《艺海拾贝》有《毒物与诗》一篇说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诗人给一个富贵人家的老太婆题诗祝贺。他写了第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失色;但是他接着写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那人家的儿孙们就转怒为喜了。诗人又写了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成贼’,大家看了不禁又勃然震怒;但是诗人把笔锋轻轻一转,写出了结句‘偷得蟠桃奉至亲’,大家又只好改颜赞许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构思要敢于打破常规,要有创新精神,要能做到既能出人预料之外,又能做到在情理之中,让读者能够接受,能够叫好。下面这首无名氏的《醉公子》在结构上就颇有创意:

  门外(犭呙)儿吠,知是萧郎至。刬袜下香阶,冤家今夜醉。

  扶得入罗帏,不肯脱罗衣。醉则从他醉,还胜独睡时。

  明卓人明《古今词统》指出:“此唐人词也。前辈谓读此可悟诗法。或以问韩子苍,子苍曰:只是转折多。且如喜其至,刬袜下阶,是一转也;而苦其‘今夜醉’,又是一转;喜其‘入罗帏’,是一转矣,而‘不肯脱罗衣’,又是一转;后两句自家开脱,又是一转。”

  下面张潮的这首《江南行》在构思方面也比较新颖:

  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人未还。

  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

  茨菰即慈姑,一般春夏间栽种,冬际或翌年早春采收。《全唐诗》收张潮诗五首,多写商人妇。此诗的女主人应当也是商人妇。冬天不是丈夫出门做生意的季节,所以首句似写春天女主人在西湾送别丈夫出门做生意时见到水边的茨菰叶子是枯萎的,而到了夏秋之交见到荷花盛开时他的丈夫还没有回家,从“茨菰叶烂”到“莲子花开”中间隔了好几个月,对于独守空房的妻子来说,时间当然已经是很久很久了。由于思念丈夫,她总是在梦中沿着江水去寻觅丈夫的行踪,但是传说有人在凤凰山见到过丈夫。照理说梦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但是妻子连做梦都赶不上丈夫的行踪,其满怀哀怨而又无可奈何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细想起来也有道理,因为女主人生活在江边,又是在江边送别丈夫的,见到的都是江边上的景象,所以她做梦都“不离江上水”,而只要有钱赚,她的丈夫出现在凤凰山,也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

  不少优秀的诗篇,在构思方面往往能出奇制胜,如元代贯云石的《红绣鞋》:

  挨着靠着云窗同坐,偎着抱着月枕双歌。听着数着愁着怕着早四更过。四更过,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梭。天哪!更闰一更算什么?

  按照中国传统历法,只有闰月,从没有闰更的说法。为了留住幸福的时光,女主人突发奇想,希望老天爷将四更再闰一次,使自己能够与情人在一起多呆上两个小时。当然排比地运用“挨着靠着”“偎着抱着”将情人间相互热恋的情景描写得很透彻,而“听着数着愁着怕着”又将情人间依依不舍的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

  最后我们再抄一段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中的话作为结尾:“诗贵性情,亦须论法。杂乱而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试看天地间水流云在,月到风来,何处著得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