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电话查余额:好工作都到哪儿去了 【 连载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35:04

以上链接: 好工作都到哪儿去了 【 连载二】                                                                           

制定合理的职业期望 1

对经受了一连串的打击和失败、历尽了许多的艰辛和磨难之后,无数处于凄惶困顿之中的求职者不由得喟叹连声:“好工作都到哪儿去了?”理想和实际的差异是如此巨大,能够如愿以偿者实在是微乎其微。对好工作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之间的天壤之别几乎让所有求职者焦头烂额。难道好工作真的如同水中月镜中花一般,可望不可即、可遇不可求么?应该说,在如何判断好工作、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等方面,诸多求职者也许还是一头雾水。下面,我们就在澄清这些迷雾的基础上,来探究一下,什么样的工作对你来说才算是不折不扣的好工作。

一、制定合理的职业期望

对于一份好工作的定义和理解,各人都不一样,毕竟每个人在他的个人兴趣、爱好、能力、个人资本等方面差异甚大。这些都显著地影响着求职者个人对职业的追求和期望,而职业期望自然也就决定了他们求职的表达、动机和目标。

所谓职业期望,是指个体对某种职业的渴求和向往。人类社会自从有了职业,人们就有了职业期望,只不过原始的职业期望是一种单调的、自下而上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的不断分化和新职业的产生,人们的职业期望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职业期望分类

前面已经提到,在现代社会中,职业的分类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人们的职业期望也不尽相同。按照职业期望的发生过程,可分为自然性职业期望和社会性职业期望;按照职业期望所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性的职业期望和精神性的职业期望;按照职业期望实现的程度,还可分为合理性的职业期望和不合理性的职业期望等。

自然性和社会性职业期望

人都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这一点在其职业选择过程中也表现得相当明显。如果你对职业的要求只是为了谋求维持自身生存以及为延续后代创造条件,而没有其他的向往,那么,这种职业期望就是自然性的职业期望,也是一种较低层次的职业期望。人首先是自然人,这就决定了他们永远不能摆脱自然界的制约。没有任何自然性的要求,个体就不能生存和延续后代。在任何时候首先要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这些需求当然要靠一份稳定的收入可预期的职业来维持。所以,自然性的职业期望是保障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

而社会性职业期望则层次相对较高,它是在社会职业活动中形成的对文化生活、政治生活和交往活动的追求。比如对成就的渴望、对文化生活的向往、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等。在现代生活中,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地位不同,也就导致社会性职业期望不尽相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人们的自然性职业期望越来越少,而社会性的职业期望则越来越强烈。从一定意义上讲,当人们的社会性职业期望得不到满足时,即使人的生存条件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也会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和不愉快的感觉。

物质性的和精神性的职业期望

物质性的职业期望主要表现为人们对职业活动中物质文化的向往,它包括工资待遇、生活条件以及生活环境等,是人最基本、最重要的欲求,也是其他一切需要的基础。人的精神性职业期望,主要表现为人们对职业活动中文化方面的向往。比如文化环境、学习条件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等。

现代职业活动给人们物质性的职业期望和精神性的职业期望都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因为在职业活动中,职业为人们在物质欲望得到满足的同时,也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欲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共同的职业活动会促进朋友之间、同事之间的感情交流,使人产生满意感和归宿感,职业活动的结果又使人产生一种成就感。通过职业活动你能展现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从而使你的精神更加充实。由此可见,物质性的职业期望和精神性的职业期望的实现是相辅相成的。

制定合理的职业期望 2

职业期望是复杂多样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职业期望都能变成现实。一个人的职业期望能否变成现实,主要看其是否合理。比如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也许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份既轻松愉快,待遇条件又好,不怎么费劲就能成就一番事业的工作。很显然,这种职业期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任何一种职业的选择都要受到社会需求、自身素质以及其他的社会因素的制约。

                     

由此可见,人们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应实事求是地对自己的职业期望有一个客观科学的分析,分清哪些是合理的,是能够实现的,应该努力追求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是实现不了的,应该放弃的。这就要求每一位求职者,应以自己的专业所长、个人素质优势以及客观的社会需求为基础,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

自欺欺人的职业期望

每个求职者在就业过程中,都希望获得一份能更多、更好地满足自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工作。但是必须看到,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可能,它要受到自身条件及客观因素的制约。求职者的择业目标能否实现,除了个人素质、专业、社会需求、机遇等条件外,主要是由其本身对择业期望值高低的选择来决定的。所谓择业期望值,是指一个人要获得的职业岗位对其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的满足程度,比如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工作条件,能否受到尊重和器重,能力特长和抱负能否得以施展,等等。所以,当求职者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确定了自己的择业目标之后,如何把握择业期望值,就成为关系到择业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性问题。如果把握不好,就难免走入择业的误区,这样形成的职业期望也就成为了自欺欺人的职业期望。

有许多求职者在择业时,都会表现出自欺欺人的职业期望,它们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虚荣思想

由于虚荣心作怪,一些求职者在选择职业时,不顾客观条件的限制,一心只想找一份让别人羡慕的职业,至于自己能否胜任,是否适合自己,能不能在将来有所发展,都一概不予考虑。

这种虚荣思想几乎存在于每一个求职者身上,它们通常以一种巨大的潜意识而起作用,使求职者深受其害。因为这种思想往往只能导致两种结果:要么因为择业期望超越现实而无法实现,要么使求职者在工作岗位上因无法施展才干而陷入平庸。

享受思想

优越的待遇和条件往往对求职者最具诱惑力,但它也是最容易诱导求职者迈进择业失败误区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种职业的社会声望,越来越多地与经济收入联系在一起。客观上,求职者希望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这种职业期望不能说有什么错误,问题是有部分求职者对一些招聘单位的职业活动特点知之甚少,而对其收入和生活条件期望过高,这就意味着即使他们能如愿以偿得到这份工作,但如何进入职业角色,实现自己的抱负,还是一个未知数。甚至有部分求职者只重金钱,图实惠,只要生活条件好,不惜放弃自己的专业和抱负。这种只图一时实惠和享受,不考虑个人发展的思想倾向,不仅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天底下从来就没有白吃的午餐。

安逸思想

害怕辛苦,贪图安逸,也是导致部分求职者择业出现偏差的重要原因。许多求职者都希望找到一个稳定的、挑战性不强的工作,然而有几分耕耘,便有几分收获,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安逸的工作存在。即使在环境较好的职业岗位上,安逸和享受的环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一个公司所提供的良好的条件,都来自于公司良好的经济效益,而公司良好的经济效益则来自全体员工的勤奋工作和开拓进取,贪图安逸享受显然是行不通的。

正确的择业期望值不是一下子就能确定的,我们应采取“分步达标”和“自我调整”的办法,使其达到最佳状态。所谓“分步达标”,即首先确定一个总的期望值,再将总的期望值分解成几个阶段性目标,然后逐步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所选择的阶段期望值过高,就把它移作下一个阶段的期望目标。所谓自我调整法,就是把职业期望,按其主次分成不同的层次,首先满足主要的需求,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的变化,依次进行必要的调整,直到个人意愿和社会需求二者相吻合为止。

伴随着近年来人们在求职观念上发生的变化,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错误观念,尤其是在对好工作的判定方面,这些错误观念传播的范围之广,对人们的影响之深,往往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它渐已形成一股风气,混淆了求职者们的视听。有研究显示,许多求职者的尴尬境遇都是由这样一些心态上的误区造成的。在找工作的时候,很多人看到的都是眼前的利益,而缺乏长远的打算。这无疑是一种致命“近视症”。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哪些因素使我们无法看得更远。

近视症 我们不能只看眼前

自我期望过高

求职应该自信这是无可挑剔的,但这样的自信也应来源于就业环境与自我能力的紧密结合。许多求职者都自恃甚高,在找工作时往往为自己定出一系列“目标”。比如,许多求职者是非跨国公司不去,年薪低于10万的公司不去,福利待遇不健全的公司不去……其实,这样的求职目标很难与实际相符,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只是求职者自我心目中美好的幻想。

薪水与职位的攀比

人们普遍存在着很强的从众心理,这种心理的由来是走别人已经开辟的道路,借鉴前人的经验,可以使自己少犯错误,少走弯路。然而在找工作这件事情上,它却演化成了追逐攀比。

许多求职者都有这样的心态:看到身边的朋友、同学找到了一份薪水很高的工作便会如坐针毡,他们把这当成一种压力,不得不促使自己也去找至少不在此人之下的工作,否则他们会觉得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对家人也无法交代。或者还有这样的情况,自己以前的同学如今在某个大公司谋得了一席之地,而此人在读书时成绩却远不如自己,这当然会让求职者觉得心里难以平衡,痛苦的感觉无法释怀,以致总带着一种攀比和叫劲的心态去找工作。

追求热门职业

在求职者心中还普遍存在“追热”的观念。头几年由于新经济代表之一的网络业迅猛发展,加上它迷人的光环、优厚的待遇,许多大学生、研究生乃至博士都冲着网络公司、商务网站去求职应聘,甚至有不少人放弃了原本较好的工作单位及职位而“自投罗网”。然而,随着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代表新经济资本市场的纳斯达克股指一落千丈,中国新兴的网络业遭受重创,能赚钱的很少,而亏损的占了多数,于是纷纷裁员,其员工也纷纷跳槽。网络这一“热门”职业又变得门庭冷落。

与这一职业现象相反的是,教师这一职业一向是“冷门”,中学生高考大多不愿填报师范类院校,师范院校毕业生千方百计想改行。而近些年,教师职业逐渐成为“热门”职业,报考师范院校的学生便开始人满为患。

“如果你去小公司,那会很没面子”

这又是一种求职观念上的误区。不过时下,抱定这种思维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但中国人还是更倾向于“大树底下好乘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等等信条,总觉得在一个小地方会委屈自己。正如人们找工作多倾向于大城市一样,他们更多考虑的,也往往是一些大公司。一些规模尚小、尤其是新兴的公司,往往难以引人注目。例如在一次对某大学毕业生的调查中,当被问到像蒙牛(当时成立伊始)这样的新兴企业在同学们心中有没有吸引力时,同学们普遍用摇头来回答。

但是像蒙牛这样的企业难道真的很缺乏吸引力吗?其实不然。因为企业发展很快,非常缺人,蒙牛有不少年轻人才二十出头就当上了分厂的厂长。而且,蒙牛公司中高层管理者的年薪也不低。因此对大学生而言,在这样的企业一般来说会有更多更好的机会锻炼自己,也不乏较多的升迁机会。相信这一道理正越来越被年轻人所广泛接受并认同。

但不免有人还是会这样想,去这样的企业,真的很难抉择:“也许,你在三年、五年内干出来了,有一天你出人头地了,找回了这份面子。但如果不是呢?如果出了差错呢?自己的颜面何在?”归根到底,还是一个风险与收益如何权衡的问题。其实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难怪会有人把找工作看成是一场赌博了。

这些心态误区在求职者心里是普遍存在的。在这些错误思想的作用下,人们的求职行为往往会发生扭曲。总之,它们会妨碍你对好工作的鉴别,为你提供好工作的错误信息,并使你偏离找寻好工作的正确方向。

看过了前面的描述,也许读者仍然会困惑不已:说了半天,好工作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又在哪里呢?其实,这个问题三言两语可不容易说清楚,本书通篇就是围绕这个话题展开的。如果对心目中的好工作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一切所谓的求职技巧和策略之类,统统只能是空谈罢了。本书的目的,绝不只是在于简单地向读者展示一些求职技巧,而是力图帮助读者们制定清晰完善的职业规划,从而在本书观念的指导下,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称心如意的好工作。因此现在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分析和明确:什么工作才算是好工作。

新标准 好工作无处不在 1

好工作的判断标准

我们小时候常常接受这样的教导:任何职业只是分工不同,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是按劳取酬,就是高尚的。这些大道理听起来诚然不错,但具体到个人头上,又怎么可能准确把握?就算是工作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但是总有适合与不适合自己之别吧。如何判定好工作,当然不能采取绝对的实用主义的观点,片面地认为越轻松、待遇越高的工作就越好;而应该在综合分析自身的能力、经验、素质、长处以及短处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判断。

可以说,什么是好工作?这样的问题永远没有正确答案,对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答案。当然我们可以这样回答你:美国的总统、IBM总裁的职位,那样的就是份好工作。这话虽然没错,却又有何用呢?终究来说,这种真理多半是没用的废话。各行都有各行的难处,真正十全十美的工作,上哪里找?恐怕只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们,才办得到了。因此,除了得道成仙以外,在我们看来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好工作,同样也没有绝对不好的工作,一切都要依赖于求职者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社会评价而定。

虽然说众口难调,也很难界定具体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好工作,但是从许多事业有成者的经验来看,“好工作”还是存在着一些共性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要准确地判断一份工作优劣与否、是否适合自己,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

看人员素质

首先是看人,也就是要仔细观察一下那些可能将来成为自己同事的人,看看他们跟自己有没有共事的基础和合作的前景。人的因素决定一切,因此判断一份工作是不是好工作,要首先看从事这份工作的人——他们是否具备完成某些事情的素质?是否有促使事情完成的热情和动力?在这种热情和动力的感染下,是否每个人都满怀信心?他们是否亲切友善、精诚团结、仁爱互助、真诚合作?你期待中的老板应该是那些对公司远景有着清晰的规划,在任何时候都知道该如何带领公司前进的人;你应该寻找的公司管理层应该是在决策时明确、果断,能够驾驭公司在既定轨道上实现目标并超水平发挥的团队;你应该寻找的同事应该是那些时时刻刻以工作为重,为实现工作目标而忘我投入的人。只有一帮志同道合的人聚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干出一番事业,闯出一片天地。

如果公司的老板和管理层有远见的话,他们就应该善于发现员工的价值,能够欣赏员工的才华并乐于对员工加以指导;对员工的困难,他们一定会予以关注并愿意时刻伸出援手。他们乐于给员工以充分的空间,使员工不必整日面对层级森严的官僚体系、繁冗琐碎的条令规章以及冷酷刻板的面孔,他们为员工提供了更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总之,在理想的工作状态中,你会看到一群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一群急于实现自我价值的人,一群待人和善的人,你能确信他们也是一群能够有作所为的人。这样的人决不懒惰,也不会怨天尤人,他们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感觉,会随时无条件地付出,他们是从事一份事业的最佳拍档。

如果一家公司有这样的一群人存在,那么这个公司将会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公司,而它所提供的工作也将会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好机会。

看事业基础

当然,除了有一帮能够干事业的人以外,我们还得看看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否有前途,以及这份事业是否能适合自己。确切地说,就是指要看一个公司正在运作的业务是否具备发展的基础和前景。首先,你得关注公司的业务流程是否通畅,远景规划是否合理,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员工的工作行为是否符合规范,公司提供的是否是具有特色的产品或服务,等等。此外,还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对目前运作的业务是否有信心,是否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对客户或用户的意见做出反馈,公司是否能够及时听取意见和建议,并在第一时间做出有效的改善。

这些方面确定以后,下面就看你自己的了。你当然要明确这样一份工作自己是否感兴趣,能有多高的热情以及多深的投入程度。其次,你当然还得衡量一下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是否能够达到这份工作的要求,也就是说是否能够胜任这样一份工作。如果个人的能力暂时还无法达到工作要求,那么它目前对你来说也只能是努力的目标,而不是职业选择的对象。

看发展潜力

新标准 好工作无处不在 2

这一点要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要看公司发展的潜力。不管它现在境况如何,如果能够为你提供施展才华、创造价值的机会,保证你至少可以在这个行业里干上10年,那么这份工作所具有的潜力当然值得你全力关注。

其次,你还要关注这份工作与你的关联度,也就是说,如果你加入了公司,从事这份工作,那么一旦公司成功,你在其中扮演的将是什么角色?公司的成功是否与你密不可分?你是否为公司的成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贡献了多少力量?

再次,对于你来说,谋生仅仅是职业生涯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能否通过良好的学习和培训掌握各种谋生的本领。一个重视发展的公司通常不会忽视对其员工的培训,这也恰恰表明了公司追求发展的长远眼光。对企业而言,给员工培训的机会并不是施恩于人,而是公司未来的生存之道,真正有远见的企业往往对员工教育这个理念深信不疑。对员工而言,从工作和培训中拓宽视野,积累经验,掌握真正的工作能力和本领,可能比现实的收入报酬具有更大的价值。最后,你还要关注公司是否会给员工提供公平的升迁机会。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公司对员工个人发展的关心和鼓励——只有这样的公司才会留得住人才,也才能够充分激发人才的工作潜能。

由上面我们提出的衡量一份工作是否是好工作的客观标准就可以看出,人们普遍认定的那些求职的误区根本就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

好工作无处不在

看看今天的职场现状,无论是在职者还是失业者,似乎每个人都被周遭竞争的压力困扰着,每年大批量的毕业生、难以统计的下岗者总是像雨点般洒落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就业大军不断地壮大,它让每个人都感到压力重重。而有限的工作机会对众多的求职者来说,却好像总是僧多粥少,永远稀缺。椅子总共只有三把,却有五个甚至更多的人在争抢。很多人越来越感到,要找到一份好工作,实在希望渺茫。

但事实上经过我们前面的分析和判断,完全可以下这么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那就是:在现实中,好工作无处不在!只要对好工作和个人生涯规划有一个清晰透彻的认识,那么每个求职者都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好工作。

还是从我们提供的角度来考察一下吧,工作机会真的如所有人想象的那样屈指可数吗?实际上,新陈代谢毕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新工作机会总是被不断地创造出来,人的职业生涯也不例外:

(1) 总会有人晋升,空出了他过去所拥有的职位。

(2) 总会有人退休,空出了他过去所拥有的职位。

(3) 总会有人迁徙,空出了他过去所拥有的职位。

(4) 总会有人受伤或者生病,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空出了他受伤或生病前的职位。

(5) 总会有人死亡,空出了他过去的职位。

(6) 总会有新机构成立,产生了围绕机构运作的新职位。

(7) 总会有临时性业务出现(如:促销),由此产生了新的临时性或长期职位。

(8) 当然,还有人被辞退或者解雇。这种情况就可能导致就职者的减少,尽管没有增加新的职业,这些公司也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再次重新招人,以补充新鲜血液。

由于以上的原因,现实中是有大量工作机会存在的。以美国为例,他们的数据统计资料非常清晰而完备。在1998年3月31日前的6个月内,美国大约有2100万个空缺职位,等着有人填补(据美国国家就业名录)。

根据这个数据不难推断,美国平均每周大约有65万个空缺职位——包括旧的空缺出来的职位,也包括新产生出来的职位——每个职位都将由某个人填补。由此可以看出,现实并非如此绝望,总是有工作机会存在的。如果自己把握不住的话,最好就不要怨天尤人了。

新标准 好工作无处不在 3

当然,上面这个数据选取自美国经济状况最好的15年,跟中国的现状并不一定具有可比性。但是须知,即使在美国经济最糟糕的年头里,就业机会也照样大量存在。例如,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陷入了长达9年的经济衰退期。在其中的一年里,国家联邦独立商业机构展开了一次调查活动,用以了解小企业中还存在多少空缺职位。他们将调查数据再加上大企业中存在的空缺职位,发现其结果也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足以在某种程度满足求职者和失业者的需要了。要知道,美国每年数百万的失业人口,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能在一个可接受的时间段成功找到他们心目中的下一份好工作。

不可否认,当年的经济形势,好的年头和糟糕的年头,新产生的工作机会比率是不一样的。但是另一个因素——空缺出来的职位却依然存在,甚至在经济衰退期间也是如此。因为总是有人晋升、退休、迁徙、生病或者死亡,由此空出了他过去的职位。

但你也许会说,我们国家人口众多,每年毕业的学生就数以数百万计,失业率也不低……类似的担心确实是事实,但它决不能主宰你的命运。如果只是片面地夸大这样的困难,那么你永远无法正确地看待自己,也永远不会找到一份好工作。

因此,丢掉这些莫须有的压力吧,以正确的方式来看待自己,尽管找份好工作确实不容易,但那只是因为你忽视了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恰恰就是它们导致你从一开始就与好工作背道而驰了。

对于求职者而言,找一份好工作似乎已经成为生命的全部真义,家人、朋友、同学乃至你认识的每一个人都正在背后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然而,好工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而完全取决于你的期望和理解。如果非要对工作的好坏进行区分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好工作定义成与自己的欲望、技能和潜力相吻合的工作,因此,盲目地寻找不会给求职者带来任何惊喜,而只会让你的思路和抉择在芝麻和西瓜之间不断彷徨,最后可能既丢了西瓜也不见了芝麻。

在前两章中,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什么是好工作,相信大家对于好工作的认识已经清晰起来了。那么现在为了能更深刻地了解好工作的内涵,请加入我们的“好工作俱乐部”。在这里,我们的几位俱乐部成员将现身说法,为您揭开所有人都梦寐以求的好工作的庐山真面目。

三份好工作的故事

一、三份好工作的故事

欢迎你加入我们的好工作俱乐部!

首先我们来向你介绍几位俱乐部的老成员,他们都是“好工作俱乐部”的优秀成员,最终也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好工作,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们的故事。

故事一:小陈曾是迷失在浩瀚的社会中的一个小人物,他高中都没念完,曾经在不同的城市里做过很多份工作,但他的薪水从来没有超过1000元。如果就这样继续下去,那他的职业生涯将不会有任何起色。1998年,他来到现在的公司,初到的时候薪水是500元,连他自己都认为这将是从前悲惨职业生涯的又一个延续,但这次却与以前的工作有了不同,这里的老板兑现了当初的承诺,给了他不断学习的机会,从前没有一家公司能做到这一点,在工作和业务中小陈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样的机会在从前小陈是不敢奢望的,他终于找到了实现自己价值的地方。于是他兴奋地开始了一段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历程,他拼命工作,学习行业中新的东西,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小陈已经是行业里小有名气的人物了,他的薪水也上升到了5000元。现在的他仍然在这个行业中生龙活虎地工作着,他对自己的前途也充满了信心,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不来这里工作,我可能一辈子都只能挣1000元的薪水,是这里教会了我工作的意义并提升了我职业的价值。”

故事二:小马也是我们俱乐部的成员,在开始工作的头3年中他感到非常的失落,因为他为之效力了3年的公司,没有让他学到更多的东西,他依然在停滞不前,这让他觉得自己越来越落后于这个时代了,似乎不久的将来,他就会被时代所抛弃。在万念俱灰的情况下,他辞去了从前的工作,找到了现在的这份工作,这是一份薪水并不高的工作,但它却帮助小马在不知不觉中树立了信心,重新看清了自己的价值。现在小马已经在这里干了3年了,这个3年与从前比起来,让他受益良多,他的个人价值在工作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个人能力也随之有了一个飞跃,现在的小马已经可以抬头挺胸地在任何人面前畅谈自己的工作和成绩,因为他找到了一份对自己来说最为合适的“好工作”。

故事三:老姚出生在农村,20岁到城市打工,经过几年拼搏总算打下了一片天地,在公司中身居副总经理的职位,然而,他却觉得这对他来说并不是最好的工作,因为他始终想做自己的事。正好在此时他的同乡准备自立门户,于是老姚便辞去了副总经理的职位,和他的几个同乡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那个时候,他们常常每天工作到深夜,可是收入上总是不见起色。然而尽管如此,每个人仍然干劲十足,因为他们相信一定能够把事情干起来。从那时候起到现在已经10多年了,老姚依然在以他的方式为公司尽力地拼搏着,同事们评论起他都赞不绝口,老姚自己也承认,现在的这份工作才是他一直向往的“好工作”。

上面的3个俱乐部成员的故事都让人感动,他们都是非常出色的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光与热,他们没有更多的奢望,只是希望自己的职业生涯能够不断地向远方延伸,他们都十分在意自己价值的体现,愿意为各自的公司挥洒汗水。同样,他们也非常重视自我能力的锻炼和个人资本的积累,这让他们认清了“好工作”的真实面目,并在上帝眷顾他们的时候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他们都为自己能够成为“好工作俱乐部”的一员而骄傲。

想要加入“好工作俱乐部”的人们首先必须做到一点:了解自己的价值。这个看似简单的规定,却不知拒绝了多少求职者。

一切从了解你的价值开始

在职业生涯的战场上,太多人如同梦游者一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浑浑噩噩的梦魇中耗费生命,他们的职业生涯绝少绽放出光彩,却总是在关键时刻戛然而止;也有太多落魄失意的散兵游勇,在现实的硝烟与烽火中迷失了方向,最终掉下队来。不能说他们没有努力过,也不能说他们运气欠佳、总缺少机遇的垂青,那么为什么现实总是如此残酷,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希望总是如此渺茫呢?当然,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加入“好工作俱乐部”,但要想顺利成为俱乐部成员的话,资格认证却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个神话故事:

大卫还是一个牧羊人的时候,决定去挑战巨人哥利亚。这个消息被国王索尔听到后,他召见了大卫。当国王见到这位年轻人时,对他说:“如果你想和那个巨人较量,我至少可以把剑和盔甲给你。”大卫对国王言听计从,他穿上沉甸甸的盔甲,挂上宝剑,却发现自己很难迈步。于是他很快脱下盔甲,摘下宝剑,对国王讲了一段好像三千年以前就有人说过的话:“啊,国王,让我干自己的事吧。我的力量是背吊索,而不是披上披甲和带上挂剑。”接着这个牧羊人向前走去,用他知道的上帝赋予他的全部力量与巨人展开了较量……

这则《圣经》中关于牧羊人大卫和巨人哥利亚的故事对每个求职者相信都有所启迪。可见,了解你真正的实力和应当属于自己的东西是多么的重要。对别人来说,再诱人的东西,恐怕也未必适合自己。因此在求职的时候,切忌盲从。也许很多人都在为你着想,他们的出发点很好,但这样的关爱和照顾很可能起的却是负面作用。只有你最了解自己,也只有你知道应该如何去做。

在谈论一份好工作的时候,你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定好工作的标准。也就是说你必须提前勾画出好工作的“前景蓝图”,借以引导行动的方向。但勾画前景并非易事,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困难。你究竟希望在工作中获得什么?你真正要的东西是什么?这些问题通常无法“不言自明”。因此在设定好工作的标准之前,你有必要深入挖掘自己的内心,并找寻潜藏在身上的资源,这样做能够帮助你明确建立概念,从而理清自己在职业生涯中的真正需求,最终确定好工作的标准。在这里你对好工作标准的设定可以看成是你对职业生涯目标的设定,我们将把它放在第二位,在后面的章节中谈到。在这里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自我价值的认知。

以往的很多调查都可以发现:人们通常不知道自己的需求究竟是什么。著名电视制作人黎耳曾说过:“自我价值认知”是个人力量的最大源头。一旦我们开始认识自己的价值,建立适宜的人生目标,并投入适当的精力于其中,个人的力量就会剧增,我们就会开始刺激的工作。

因此你若想在职业生涯的道路上找到好工作的去向,便要首先了解自己的价值;而若想了解自己的价值就要先洞悉自己的内心世界,否则你将永远无法加入“好工作俱乐部”。然而这从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人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认识,还远远不及对西门子手机款式的了解。这说明在找工作之初,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匆忙投入求职的海洋是很难“找”到好工作的。而一旦你花了时间去探究自己,及目前所处的环境,了解了自己的好恶,你便站在了有利的位置。最重要的是,你将能够把握自己的职业生涯,好工作也将近在咫尺,因为你已经辨明了它的方向。

也许你已经有了“解剖”自己的愿望,却还不知道该如何开始,也可能你还不清楚应该对自己寻找些什么?数以百万的人都在寻觅着职业生涯的真正意义和好工作的方向,而他们也会不约而同的问自己同一个问题:我到底应该为谁而工作?

你应该为谁工作

欧迪出生于巴黎城外一个6000人的小镇,在那儿长大。14岁时她遇上了那个想做她丈夫的男孩罗杰,他们18岁结婚,有了孩子。随后欧迪和罗杰便开始了20世纪80年代典型的快速成功之路。罗杰的头一份工作是在法国成长最快的连锁超市里当职员。30岁以前他主管这个连锁系统中最关键的业务部分之一的仓库。欧迪在一家大银行找到了工作,负责将各种数据输入电脑。她不久便进入巴黎的办公室与债券商打交道,开始接受成为交易商之前的培训。欧迪喜欢把自己想象成金融交易界的“一枝独秀”。罗杰和欧迪是一对引人注目的夫妇,有两个漂亮的孩子,有很棒的工作而且机遇良多。然而,在某一个星期天,罗杰与朋友骑车出游,一个醉汉驾着汽车在驶过拐角时打滑,当场将两人撞死。欧迪受到这个突然的打击几近崩溃,可是为了孩子她仍决心坚强地生活下去。她首先想做的就是实现做一名交易商的梦想,她做到了。然而,孩子们需要她付出更多的时间,最终迫使她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还是回办公室工作。即便如此,她每天仍要晚9点才能到家,孩子们因为没有妈妈陪伴而受苦。欧迪变得痛恨起办公室的规矩,她超负荷地工作却不能适时地与孩子共度宝贵的一小段时光。罗杰去世以后,她一向爱之如家的小镇也变得像是一座监狱。以后的日子,她将如何度过?

欧迪的价值观在此时开始重新调整,她对自己“一枝独秀”的形象感觉也渐渐隐去。她开始怀疑自己职业生涯的方向是否正确?除了渐渐生出的倦意,如今的工作已不能给她带来任何的快乐。于是欧迪开始寻找工作的真正意义。她刚给女儿买了一匹马,帮她弥合失怙之痛,在陪女儿流连于山中的骑术中心里的时候,她找到了生平最好的感觉,欧迪觉得在这里她找到了生命真正的意义。因此她加入了山中骑术中心工作,也终于找到了一份能为之倾倒的事业。欧迪相信骑术中心可以招揽那些组织员工子女在假期野营的公司,而且在学年之中又可提供法国一些学校组织的“绿色课堂”(在自然的环境中生活一周)之用。除了马术的基本内容之外,欧迪还增添了山地骑自行车和走访邻近农庄的项目。她往日的挣一大笔钱的宏愿如今已为自己崭新职业生涯的兴奋所代替,她也心满意足地获得了在工作当中与孩子们亲密的机会。

她说:“我不会再回到银行或其他地方工作。如今我有了为自己工作的感觉,这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如今工作是为了提升生命的品质,为了与身边的人快乐相处,为了发现在山区过乡村生活的快乐和学习如何经营。我投入热情,规划宏图,并从中得到了无穷的快乐和满足”。

欧迪的经历展示了人们自我经营职业生涯的途径。欧迪能够将她生活的各个层面组合在一起:对工作的热情;对自身价值的重新审视;对骑马的兴趣;与孩子亲近的需要。她将支离破碎的各个层面聚合成一体,这便是职业生涯的精髓。

欧迪的经历也恰恰回答了我们上面提出的问题,为自己工作,是的,就是为自己工作!当然这里所说的“为自己工作”不是仅仅指自己当老板,它包括一个更广阔的范畴,是在工作中的主人翁感觉;是实现价值的最佳途径;是职业生涯得以延续的基础;是获得成功的最简单法门。由此得到的成功会更具有意义。

【注未完结,请看:好工作都到哪儿去了 【 连载四】 

“为自己工作”是你正确认知职业生涯的第一步,也是你辨明好工作方向的起点,然而人们往往随着从众的惯性不能把握自己,从而也就找不到为自己工作的感觉。“为自己工作”应该作为你求职的前提条件,你在求职过程中的所有行为都应该建立在它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