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规划总院:《精养女儿实验报告——高老师秘传教女有方100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9:45:06

《精养女儿实验报告——老师秘传教女有方100例》

 

中国改革开放启动了股市。我是1992年开始带着刚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炒股的。据说,在股民中,大部分是输钱的,赢的只是少数。我对女儿说,炒股的专业知识我们比较少,但我们可以用好的思维方式去炒股。既然大部分人在股市中输钱了,那我们和大多数炒股的反过来做,不就赢钱了

  • 1.穿衣服的故事
  • 2.“114”
  • 3.“对不起”
  • 4.住老师家
  • 5.列车上的见闻
  • 6.女儿的“处女作”
  • 7.过节
  • 8.光线的启发
  • 9.概 率
  • 10.车里有只死老鼠
  • 11.批评父母
  • 12.放风筝
  • 13.时尚与“时好”
  • 14.批评“自己人”
  • 15.从小做家务
  • 16.偷棋
  • 17.“叫我高鸣”
  • 18.性格与命运
  • 19.赚风景的钱
  • 20.12小时飞行
  • 21.耐心
  • 22.不给玩具
  • 23.其实能进
  • 24.走路的时间
  • 25.为善必须先有钱
  • 26.报 销
  • 27.不要100分
  • 28.兴趣和特长
  • 29.做聪明的好人
  • 30.敢于下水
  • 31.还是我的错
  • 32.开水与水果
  • 33.对人好一点
  • 34.己所欲不施于人
  • 35.读书的地方
  • 36.表面现象
  • 37.炒 股
  • 38.批判的眼光
  • 39.次次当作第一次
  • 40.多点附加值

 

 

 

 

 

 

 

 

 

 

 

 

 

 

 

 

 

 

女儿的话:我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最近爸爸告诉我,他写了一本关于怎么教育我的书,想让我也说些话。我想他的意思是想让我谈谈我对他教育的感受。为此,我不但好好拜读了他这100篇大作,还认真回忆了我能回忆起来的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我觉得书中这些故事都是真实的,但是这些故事中所阐述的道理带有爸爸个人的主观性。我的意思是说,我是爸爸妈妈一起制造出来的产品,我身上带有他们两个人性格、思想、习惯的深刻印记,但是我不是某个人某个教育理念言传的产物,现在的我是他们共同的遗传之变异和多年身教的结果。

  其实,如果让我自己说我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我更愿意说:我是“杂交品种”。我的父母有很多两极的特征:爸爸是个比较传统的知识分子,妈妈是个天生的商业人才;爸爸对人对事天真宽容,妈妈敏感而警惕;爸爸自由率性,妈妈无论工作或生活都兢兢业业,追求极致……看了以上描述,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完美的互补婚姻,其实,我们家经常“战火纷飞”,各种传统的道理和规律在我家被彻底颠覆。有人说,“阶级斗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但是在我家,经常是上午刮东风,下午刮西风;有人说,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讲的是爱,但是在我家,爱不用讲,理一定要讲清楚,大小道理都要讲,接不接受也要讲,有利益没利益全要讲;一般人家,总是大人谦让小孩,男人谦让女人,可是在我家,因为各种原因倒过来也不好说,比如爸爸会跟我抢电视遥控器……

  即使是我的爸爸,这本书的作者,身上也有很多两极的特征:他思想开放而超前,比如他认为世界上不该有婚姻,但是他行为传统而怀旧,至今用手帕,不喜女孩子染头发;他赞成西方的理念,要求平等和民主,但是他尊崇东方的人情;不喜西方人一板一眼的个人主义;他只戴30元的手表,但是要吃300块一盒的进口饼干……

  这就是我从小生活的大环境,我们家既是个性思想的秀场,又是辩证法和平衡术的实践地。从小,我就乐于思考:到底是爸爸对,还是妈妈对,还是他们都不对,或者都对?当他们意见相左,坚决不能统一的时候,我总在试图拿出一个可以让大家都接受的方案。

  自我审视后我发现,从遗传的角度说,我具备了爸爸的思想方法和妈妈的性格特征,爸爸辨证且实事求是,妈妈坚强而果断;从身教的角度说,我主要学习了爸爸的变通和妈妈的不折不挠的韧性。当然,其中不免有糟粕和缺点,这里就不赘述了。

  通过这本书的“一斑”,希望可以让你窥视到我家这“全豹”,我觉得它非常有意思,因为在这么多冲突和矛盾的背后,这个家庭的成员善良,进取,最关键的是道相同——共同努力建设好家庭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以我们依旧其乐融融。我的家庭很可爱,我的家庭“痛并快乐着”。

 

 

内在的世界,幸福的力量

如今,关于子女教育的书,比比皆是。近年来,随着国富民强,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已不再局限在事业有成、家财万贯。由爷爷奶奶代养的孩子在台湾已经成为沉重的社会包袱。父母越来越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如何真正过上幸福的人生。

  《精养女儿实验报告》,是江浙人杰地灵的秘密,江南世家的智慧。懂得这些的人,过着超脱的人生。如果你也知道这些秘密,拷贝这些智慧在你的子女血脉里,他们就能得到他们想要的幸福、健康、财富。文化传承的过程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事,一个好的父亲,胜过100个好校长。有理论还得要言传身教,《精养女儿实验报告》是一个女儿和父亲智慧碰撞出火花的产物,是现实传教的写实。

  现在似乎是一个全民励志的年代,理论的书籍历来都不缺,而理论联系实际,以生动故事娓娓道来的就少之又少了。《精养女儿实验报告》教导你如何抓住身边发生的事情来达到传承智慧的目的。智慧的传承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叛逆的青春,谁来听你喋喋不休。而高鸣通过让女儿批评父母,并且虚心接受女儿的批评,还及时纠正了女儿提出的错误,以身作则,从而让女儿在批评父母的过程中学习到了如何接受批评。

  高鸣的这本书,不是寥寥数语能说得清道得明的,他是一本真正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书,书中充满了辩证的思维,如该简单的简单,如何教子女做聪明的好人,为善必须先有钱,己所欲不施于人等。但愿读这本书的人真能心想事成。

奥克兰大学研究生 郎潇见

 

种豆得玉

  ——高鸣其人其书印象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高级编辑 沈泓涛



  “播种龙种,收获跳蚤。”龙的传人对教子问题很头疼。

  这是一本告诉你种豆不仅可以得瓜,还可以得玉,而且是“和田玉”。

  这世上做父亲的人不计其数。可像高鸣这样走了一条“成长—成才—成功—成人—成龙凤路线”的父亲不会有亿万分之一。

   “子不教,父之过。”高韵冽的父亲高鸣很有资格说,他是一个责任感超强的父亲。有这十数万字的“育女经”为证,从女儿出生到现在,他一天都没偷懒过,当然并非全无过。从牙牙学语到小荷才露尖尖角到高家玉女已长成,他“用事实说话”,点滴小事,时时循循善诱皆学问;他的教育是即时性和零距离的,感性是火炬,理性是灯塔,独上高楼如沐春风化雨。

  “教不严,师之惰。”亦父亦师亦友,这是高鸣父女关系的定位。他是新闻人,这本书中100个案例的每个小故事里5个“W”和1个“H”一个都不少。没有一点虚构,全是亲力亲为;不说空话大话,却有思想火花。恰到好处地引用中外伟人名言、典故、警句给读者带来视野的张力之余,冷不丁冒出一些“高鸣式”语言,让人喜出望外。书是给人看的,赏心悦目悦人是前提,但高鸣肯定还有一个目的——“悦己”。这种文人气,我是很认同的。

  俗话说:“女儿要富养。”高鸣算是富人了,可他的教育案例很多都与“富”无关,比如,他身体力行只戴30元的手表并在女儿18岁生日时送了一只50元的电子表(见72·《手表》)。有钱不等于好教育。

  坊间说,生儿子是“建设银行”;生女儿是“招商银行”。高鸣就一个女儿,他高人一筹的是把女儿塑造成“建设招商银行” ,“鱼和熊掌”都要。

  高鸣和我是同事,同在一个单位却不在一个城市,一年两三次会议或是出差拜访接触不密切,文人不相轻而走近,算是神交。

  在我们这个不大也不小的圈子里,高鸣是有些知名度的,不是因为曾是文学少年写过意气文章;他当记者又很热衷写杂文时我跟他还不熟,而他把“第二职业”做得响当当的这一二十年我是个局外的“看客”;他经商的门类之杂却又屡战屡胜像个有玄机的谜。看完这本书,我有了答案且套用他所说的“可爱的男人和可爱的女人”的“三三三一”式标准(见86·《背女式包》)给高鸣画像:三分情商+三分智商+三分天才+有颗赤子之心,再或还有一比,聪明好人,精明商人,文明为人。

  在我们这把年纪的人群中,高鸣是很“另类”的。论出身,高老爸当过副县长,可在他身上一点没有干部子弟味儿,因为他明白优越感的危险(见83·《危险的优越感》)。不知他家财N万“贯”,也从未讨教致富秘诀,却有好几次在太湖之滨的茶馆里像兄弟似的聊家常;他不是那种夸夸其谈成为话语中心的人,但他的话总有一定分量值得琢磨和记忆。也许这才是真正的“话语权”。

  高鸣女儿的名气不亚于他父亲。好多同事没见过韵冽,却听说过不少不同版本关于这个女孩子的“传奇”——考上重点中学却进了私立寄宿学校;没上高中却拿到了高中文凭;她留学时“卖豆浆”,“海归”后自主创业当“女少帅”赚了好多钱……见过小韵冽的同事说,这孩子长得特漂亮,长大了又讲,这姑娘很特别。女孩子天生丽质是父亲的第一骄傲资本,这是遗传的成果,没得说;而把漂亮女孩教成冰雪聪明和兰心蕙质,父母之功跑不了。这些“功与课”记在这本书里了,不用问,看书好了。

  读这本书很轻松很爽朗,特别是对已经做父亲和准爸爸们开卷必有益,并且还会引得会心一笑。这本书的很多“高氏语录”很有些剑走偏锋语不雷人誓不休的意味。

  哪有儿女直呼父亲大人大名的?高韵冽就可以叫她爸爸高鸣(见17·《叫我高鸣》)。不仅可直呼父亲其名,还可以批评父母(见11·《批评父母》)。

  哪有家长不给孩子玩具的?高鸣就是“不给玩具”(见22·《不给玩具》)。不过,不给玩具并不等于不让玩,他在和女儿玩牌时教其懂得了“过之不及”的道理(见80·《“21”》)。

  哪有父亲要女儿不学女儿样、不做好学生的?高鸣就明确告诉女儿“别织毛衣”(见87·《不织毛衣》)和“不要100分”(见27·《不要100分》);因为他认为,织毛衣与淑女、100分和成才没有必然联系,不浪费时间才是硬道理。

  他还教导女儿时尚不算好,时好才是好(见13·《时尚与时好》)。在更多人强调“感恩”时,高鸣说你得“乐于受惠”(见41·《乐于“受惠”》)并“做聪明的好人”(见29·《做聪明的好人》)……

  这些“反其道而行之”的“理论”挺异类,让人欣喜又默默赞许。

  一半传统、一半现代,特立独行如高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有创新,?女有方很成功,当可推广运用!

  “玉不琢,不成器。”不是所有女孩都能成为玉女的。高鸣的100个故事是寓教于“器”,而其“器”不仅仅是方法,而是随机(缘)的言传身教和把握分寸的点石成金,将石头琢成玉。

  学生是别人的,孩子是自己的。家长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同的是其一对一、一次性和不可再生、不能重来,每个家庭的教育千姿百态,成就成功者异曲同工。高鸣的这本书是异曲中的“异彩画”。看似随心所欲,实则处处用心;他太看重这唯一的教育过程而且还在继续,因为他深知事在人为。他太心爱女儿,好像师从自然,其实自有章法;因为他太明白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老师,而且可能影响她一生。

  有其父必有其女。韵冽应该是“富二代”吧?她很幸运,因为她最大的财富是她的父母。

  父爱如山,母爱如海,我们能沾到的财气和福气是分享这一家山一样高海一样深的幸福,包括这本书。

 

 

先把老爹调教好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 叶兆言



  有人谈到美国的经济和文化发达,说道理非常简单,水流千里归大海,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都跑到他们那里去了。各个国家的爹妈不辞辛苦,千方百计培养,真金百银调教,好不容易把娃儿养大,多少有些出息,结果呢,都送到了美国。美国佬一个劲摘人家桃子,坐享其成焉能不富,怎么可以不发达?

  还有个例子是上世纪80年代,一位老教师不相信非重点学校教不好,十分执著地一招一式教,一个个学生死抓硬揪,功夫不负有心人,辛苦耕耘果然取得了好成绩。可惜老教师很快退休,人走茶凉一了百了,创造的辉煌也就昙花一现,典型了一阵,榜样了一回,人们终于相信还是得进重点。入海方知天地远,出水才看两腿泥,大道条条通罗马,高考偏偏独木桥。不一样就是不一样,结论是老师好坏并不重要,关键还得看学生来源和出处,出身论是不对的,生源却仍然是重中之重,重点学校在中国说白了,就是专吃现成的美帝国主义。

  一位朋友的朋友叫高鸣,是无锡人,平时喜欢舞文理墨,常写些小文章针砭时弊。他有个很厉害的女儿,中学阶段跳了三级,后来又以优异的成绩在国外名牌大学毕业。现如今这女儿出息大了,正从事户外广告业务,从事地产和金融的投资,年纪轻轻成绩已十分吓人,俨然成功人士。在独生子女时代,儿女的成功是人生的最大成功,有个好女儿照例会让别人羡慕,好孩子到哪都吃香喝辣,于是做父母的纷纷取经求教,试图探讨育儿秘籍,希望寻找杰出配方。

  别人虚心,这位叫高鸣的爹便当仁不让。他似乎真不是个低调的人,认为小孩的好坏不是天生的,而且与学校的教育关系不大。他的观点旗帜鲜明,大言不惭,有什么话也不藏着掖着,觉得在女儿的培养方面,做出最大贡献的不是别人,是他这个很有想法的爹。大海航行靠舵手,禾苗生长靠太阳,女儿有今天的种种成就,离不开他的雨露滋润。

  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子女,这种结论既正确,又不一定全对。青出于蓝胜于蓝,教育的要害在于过程,过程的重要性常常超过结果。子不教,父之过,高鸣教女显然心有所得,他不但好为人师,有求必应乐意作答,还干脆写了一本书,兜售自己的育女经验,所谓《精养女儿实验报告》。

  好的处方可以治病,当然还得对症下药。其实高鸣的中心思想十分简单,提纲挈领,这就是你要把孩子教好,先得把自己调教好。教人首先要教自己,教育子女的关键,是教育父母。

 

 

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家长

毛泽东曾说,中国革命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正是因为成功地教育了农民,农民才和他一起成功地赶走了蒋介石。今天我们在这里谈论如何教育子女,我想,套用毛泽东的话,就是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家长。

  笔者年轻时喜欢写写杂文,上世纪80年代几乎天天动笔,曾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数百篇小小的议论文章,并结集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星见集》。可30年过去了,笔者在文章中批评的社会现象大多依然存在,另外,现时看杂文的读者日趋减少,这就影响了我再写小杂文的积极性。每每和朋友谈起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笔者的观点常常引起多人尤其是家长的兴趣。这便激发了我写作《精养女儿实验报告》的冲动。其中数十篇已在一家省级媒体主办的报章上发表,颇获读者关注,且有些许好评。

  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重读自己写作的《精养女儿实验报告》,我突然发现,与其说,其中的文字是议论怎样教育小孩的,不若讲,句句都在教育成年人,教育小孩的家长。这样说来,《精养女儿实验报告》只是卖了一个如何教育小孩的概念,实质不是那么一回事,实质还是教育成年人的小杂文。股市里有一种股票叫做概念股,据说还蛮吃香的,被炒得股价高高的。但愿《精养女儿实验报告》同样有许多人喜爱她。

  写完上面这段文字,我有一个天大的发现:写议论文的人大概是耐不住讲真话的人。你想,哪有卖概念可以自己说出来的呢!(性格使然,利益只能让位了。)不过把话说回来,其实,的的确确的,真的,笔者始终坚定地以为,教育子女并不重要,重要的还是家长自身要提高。打铁先要榔头硬。试想,假如一个家长,自身的信仰和思维方式就不行,如何去教育子女,影响子女?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有家长自身高级一点再高级一点,才能树立起好的榜样,再加上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子女才能在你的言传身教中胜读十年书。否则的话,恐怕适得其反,子女会继承和发扬家长身上的毛病和弱点的。我曾听过一句激烈的话,说世上本来没有坏孩子,坏孩子大多是被家长和老师教坏的。因为,人都是受社会影响的,而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最大,故而,坏孩子都是被家长和老师教坏的,似乎言之有理。

 

 

 

1.穿衣服的故事

  女儿满18个月的那一天,我们家把她送到了机关幼儿园。和别的家长一样,第一天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总要关照几句,和别的家长不一样的是,别的家长一般会对孩子这么说,在幼儿园要听老师的话,而我正好相反,我告诉她:“在幼儿园别什么都听老师的话,老师和爸爸妈妈一样,常常会把话说错的,你一定要独立思考,思考不清楚的,回家时可和爸爸交流看法。”

  果然,这第一天老师就说了一句大错特错的话。事情是这样的:这一天我夫人给我女儿多穿了一件衣服,在课堂上我女儿觉得太热,就把外衣脱下放在课桌上了。不料老师走过来批评我女儿说:“韵冽,你怎么把衣服脱下来呢?你看你看,别的小朋友都把衣服穿好的,快把衣服穿好。”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女儿给我讲了这个穿衣服的故事。她说她不知是自己错了,还是老师批评错了。我当即明确告诉她,是老师错了。借这个机会,我就跟她讲了人为什么要穿衣服的道理。人是高级动物,不像野生动物身上长着毛,人不能靠身上的毛御寒,便只能用衣服保暖,衣服还有把人打扮得漂亮的功能。所以,人穿衣服,一为保暖,二为漂亮,跟别人穿多少衣服没有丝毫的关系。我为什么不轻描淡写地说老师错了,而要说那位老师大错特错呢?因为我实在觉得“你看你看,别的小朋友都把衣服穿好的,快把衣服穿好”那句话可怕。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一对举行婚礼的新人穿着礼服站在大酒店的门口恭候亲友,哪怕是寒风凛冽,也照立不误。以前我不理解为什么结婚一定要举行婚礼,为什么婚礼都有一个模式。“穿衣服的故事”让我懂得了,这都是老师闯的祸,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和别人一样,随大流,而不去研究为什么要穿衣服,结婚的标准是什么。(结婚有两个标准,一为法律标准,二为感情标准,跟婚礼毫无关系。)

2.“114”

  全世界的现代人都差不多,大约12个月左右说话,到了3岁,话说得已经比较流利了。但3岁小孩说话的对象通常是自己的父母、亲友和幼儿园的同伴、老师等身边的人。3岁的小孩往往不善于同生人说话,更别说在电话里跟生人说话了。其实,并不是3岁的人不善于跟生人说话,只是因为缺乏这方面的锻炼而已。做家长的,大多是顺其自然,以为3岁的孩子太小,并不刻意创造条件给“3岁”跟生人交流的机会。这样的结果是,小孩在这方面进步得慢。

  在我看来,小孩的“小”,一方面是物理年龄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被我们大人看“小”的。很多事,大人能办,小孩同样能办。问题是,你大人要放手让小孩去办。比如打“114”,几乎每个家庭都是大人的事,不会让一个3岁的小孩去做。而我就不,我就把打“114”看成是让小孩跟生人说话的机会,看成是小孩成为社会人的开始。记得女儿28个月的时候,有一天她吵着要去看电影,我便对她说,看电影可以,但有一个条件,你要打“114”,问清楚本市几家电影院的电话号码,然后再打电话到各家电影院弄明白所放电影的内容、时间、票价。不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114”的小姐听出询问者是个幼儿,居然说小孩别乱打电话,把电话一挂了之。为此女儿当场哭了,一时不肯再打,但过了一会儿,想想不打“114”就看不成心爱的电影,便鼓起勇气继续打,而且尽可能表现得老练一点。这次“114”的另一位接线小姐态度好一点,好奇地问我女儿“你多大了?”“为什么不让你爸爸妈妈打这个电话?”女儿俏皮地说:“我今年28(那是她妈妈的年龄)。”无奈地说:“是我爸爸逼着我打‘114’的。”于是她得到了影院的电话,接着又获悉影院告之的信息。初战告捷以后,她笑了,很得意。不久,她又学会了打“112”、“121”等查询电话。有一次,幼儿园一个女生和她比身高,女儿比不过她,便急中生智地说:“你会打‘114’吗?”看来,让3岁的小孩打“114”不仅能提高其交际能力,使其早熟,且能增强自信心。

  3岁学会打“114”,真的很重要。

3.“对不起”

  “对不起”这句文明用语,文明人一生中使用频率不会低,接受别人“对不起”的次数也不会少。有一个机会,我让女儿领教了什么叫“对不起”。

  那是一个夏日的夜晚,我拉着女儿的小手在一条绿树成荫的人行道上散步。一辆摩托车突然冲上人行道把我撞倒在地,惊慌失措的驾车人连忙把我扶起来,并连声说“对不起”。我了解到,他是因躲避迎面而来的卡车才冲上人行道的,显然不是故意冲撞我的。于是我不仅接受了他的“对不起”,而且也回了他一句“对不起”,使他感动不已。事情过后,3岁的女儿不解地问我,为什么被他撞了,我们还要说“对不起”?我认真地讲出了我的理由。我说,首先他不是故意的,今天撞我实属偶然,不会再有下一次,所以接受了他的“对不起”,问题就解决了,如果他是故意的,那我们就要报警求助,查个水落石出,让他付出代价。其次,他撞了我,实际上我也给他带来了麻烦。假如他没撞我,他就不会那么惊慌,也无需对我说“对不起”,因此我对他说“对不起”,也在情理之中。听了我的这番话,女儿无言以对。当时,不知道她是怎样理解的。

  几个月后,我才发觉上述有关“对不起”的话对她起到正面作用了。女儿有一对既漂亮又值钱的玉镯,她挺喜欢的,真是镯不离手。有一次她表姐来我家玩,把她手上的玉镯取下来玩,不料一失手掉在地上打碎了。她表姐自然十分过意不去,连连抱歉。不料我女儿诚恳地说,我也要对你说声“对不起”,因为这件事破坏了你的心情,给你造成了一定的思想负担。从此,表姐表妹两个女孩更加亲热了。

  别人无意间伤到了自己,已经说了“对不起”,我们欣然接受,就此了结,并反过来也说声“对不起”,体现的是大度和宽容。这实在是一种美德。有了这种美德,人际关系就好处多了,麻烦少了,心情也会愉快。鲁迅先生说过,他没有一个私敌,有的只是公敌。怎样才能没有私敌呢?我想,只要大度和宽容。女儿今年已二十有几。在我的记忆中,她从小到大,笑容常驻,从未跟人吵过架,更没有对什么人心怀不满,耿耿于怀。我向她讨教快乐的秘密,她脱口而出:“还不是你那‘对不起’的教育,让我受用。”

4.住老师家

  像小鸡喜欢跟着母鸡一样,上幼儿园的女儿一放学就紧跟着父母,尤其是跟着妈妈,妈妈走到哪她便跟到哪,一步也不愿意离开。见我和她妈妈出门,她必定在第一时间问:“那我呢?”假如不带她一起外出,她就掉眼泪。

  怎样才能让女儿从小就生活得独立一点呢?我和她妈妈商定了一个办法——让她住到老师家去。为了便于她适应,有一个过渡,我们先把她送到了姨妈家。在姨妈家,尽管姨妈、姨父都对她疼爱有加,但她总觉得不像在父母身边那样亲切,少了许多活泼和笑容,但也不算陌生,故也没有痛苦到哭泣的地步。对于一个才3岁的孩子来说,在这样的环境里,尽管没有在父母身边那样自如和开心,但有利于她学会与人相处,适应新的生活,慢慢变得独立。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姨妈家也有一个女儿,比我女儿大3岁。女儿见她“妈妈、妈妈”地叫,让妈妈满足她这样那样的要求,似乎体会到了叫“妈妈”的孩子要比叫“阿姨”的孩子亲昵一点,故而地位也优越一点,便改称“阿姨”为“阿姨妈妈”。虽然是掺了水的妈妈,然而毕竟和“妈妈”搭上了边,挂上了钩。“阿姨妈妈”的称呼,是女儿的创造,这一创造融洽了她和阿姨家所有人员的关系。为了更好地锻炼她适应新生活的能力,不久,我家按计划让她放学后跟老师回家,住到老师家去。老师有一个独生子,也比我女儿大一点。这回她老练多了,在学校叫老师,一到老师家,立即改口称“老师妈妈”,以拉近和“新妈妈”的关系,还唱歌给老师家人听,跳舞给老师家人看。此招果然生效,“新家”把她当成了“家人”。

  女儿15岁离开父母出国留学,独立的生活过得很自在。这同她从小住老师家不无关系。

5.列车上的见闻

  一个人要有出息,就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话一点不假。光读书,不行路,会变成书呆子;光行路,不读书,成不了知识分子,上不了层次。

  女儿小的时候,不识字,自然无法读书,我便带着她“行路”,平时采访带着她,出差外地也带着她。有一次我和她一起去徐州,列车上的所见所闻给她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一名女乘客向乘警报案,她的钱包在列车上失窃了。半小时后,小偷被乘警查出,随即小偷被命令脱去外衣外裤,伏在一张茶几上,一名个子很小但非常凶狠的乘警用皮鞭一下一下狠抽那个被抓获的小偷,被打的人发出一声声惨叫。这个场面正好离我和女儿的座位仅3米之遥,女儿吓得睁着惊恐的眼睛。过后,女儿问了我几个问题,我一一作答。

  问:那个打人的人是谁?

  答:是乘警,就是列车上的警察叔叔。

  问:为什么要打人?

  答:因为被打的那个人偷人家的东西,是个小偷。

  问:小偷就该挨打吗?

  答:不该,是那个警察在侵犯人权,在犯法。

  问:为什么没有人管管这个警察?

  答: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说了你一时也听不懂,等你长大以后自然会知道的。

  我当时没有正面回答,而借这个机会,给女儿讲了两个小故事。故事一:一则启事。这则“启事”是居住在国内的外国人写的。去年圣诞节,来华讲学的艾贝乐夫妇与众邻互赠了圣诞卡,心情很好。为了点缀节日气氛,又在大门外缀上了风铃与花带,但时隔不久,这些东西都不翼而飞了,于是,门上贴出了这样一份“启事”:“这件圣诞礼物是我们在美国的女儿赠送的,取走的人,愿他能欣赏它,并和我们一起分享圣诞的快乐!”

  这则“启事”,是我在《新民晚报》上读到的,读后十分感动。它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的尊重,尽管对方是令他们不高兴的小偷。我们生活在人的世界,尊重人实在是最最重要和起码应当做到的。可惜我们的周围,不尊重人的事情时有发生,尤其是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人,犯过错误的人,更是污辱其人格者有之,伤害其身体者有之。以前在一些地方,有让生活作风上犯错误的人游街的作法。游街和打人都是极不文明的表现,但是因为被惩罚的人是犯了错误的人,似乎就理直气壮了,好像一个人犯了错误,连法律提供给他的人权也丧失了。一个人是不是懂得尊重人,是可以反映这个人的修养水平的。我们中国过去是礼仪之邦,现在提倡精神文明,礼仪和文明是同尊重人相通的,尊重人是礼仪和文明的核心。

  故事二:一个娶了外国女人做太太的中国人写的话。“记得有一次,我们吃完晚饭在客厅坐着看电视,里面播出介绍澳洲的文身和崩克一幕。我看完后情不自禁地说:‘恶心。’没想到她严肃而平心静气地对我说:‘亲爱的,我已经听你用类似的口吻评价过许多事物了,你应该知道这样讲话是很不礼貌的。他们用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去生活并没有影响你。你有你的观点,你可以不理解他们,但是你不应该用不礼貌的语言去污辱人家。别人也有可能不理解你,如果别人说你恶心你高兴吗?’”

  上述列车上的见闻和我讲的两个小故事已经过去17年了,可我女儿至今还记忆犹新,在新近给我的信中,她还提起这些往事。兴许,那些见闻和故事有利于她学会尊重人。

  高鸣:尊重人是礼仪和文明的核心。

6.女儿的“处女作”

  女儿在幼儿园的时候,星期天经常跟着我外出采访。一方面,她一个人在家没人带;另一方面,我想让她从小进入一种“氛围”。

  采访的对象很多,有农民,有工人,有教师,有企业家,还有政府领导,女儿跟着我,从小就见识了各式各样的人,产生了关注人的兴趣,慢慢养成习惯。走在马路上,她能看出“这个人像老师”,“那个人像老板”……有一次采访结束回家后,女儿看我在写新闻稿,她拿起一支铅笔,向我要了一张方格纸,也一本正经地写起“文章”来了。过后我发现,她在一张纸的三百个空格里图了三百个圈圈。这就是女儿的“处女作”。

  女儿“处女作”的本身,当然没有价值,但她有兴趣“写”,倒是很有价值的。于是,我表扬她写得很好,鼓励她以后常写,又乘机向她“灌输”:这是你的第一篇文章。韵韵,写文章并不难,你现在不识字,只能写这种“圈圈”文,但是你长大识字了,就能写作,就能出书,就能成为名人。女儿甜甜地笑了,眼神里充满着期待和憧憬。

  我家至今保留着女儿的“处女作”。长大后的女儿说,每每看到自己的“处女作”,就会忆起儿时的热望,鞭策自己多写,写出好东西来。

  (配画)

7.过节

  外国人也好,中国人也好,不管自己愿意不愿意,每一个活着的人,是免不了要过节的。所不同的是,人们对过节的态度和过节的方法。有两种人,一种人对过节很重视,千方百计使之隆重;另一种人不把过节当回事,仅把节日看成是一年365天中的一天而已。我是属于“另一种人”的,并努力把女儿培养成“另一种人”。

  记得女儿4岁那一年,冬天出奇的冷。农历小年夜那一天,地上结着冰,天上下着雨。无锡市中心一家副食品商店门口排着龙一样的长队,人们冒着雨,挨着冻,在为“过年”购物。我带着女儿途经此处,目睹了这一场景,不胜感慨。民以食为天,购买副食品,这一点也不奇怪。奇怪的是,明明过了年就不需要排队,无需淋雨,干吗要为“过年”付出如此代价?人类设计了这样那样的节日,本意肯定是为了纪念什么,为了提高生活质量。纪念是一种心理活动,没必要千篇一律,拘泥于形式。在雨中排队购物分明同提高生活质量格格不入。为什么过年一定要吃肉呢?过了年的肉不是同样香吗?过年的固定模式害苦了人。我把以上的感慨告诉了女儿,并和她一起“过年”不吃肉,喝稀饭。我们把烧饭做菜的时间腾出来游山玩水了,“年”过得照样很开心。

  春节我们家都不重视过,更别说什么“端午节”、“八月半”之类了。我们家不管哪一个“生日”,也决不“过”。这样是不是没有人情味了?是不是没有浪漫情趣了?不会的,互送鲜花是我们家的常事,但并不是什么特定的纪念日,只是我们喜欢鲜花,只是我们用鲜花表达情感。我们不愿意为节所累。

  我想,结婚也是一个“节”吧。当我想结婚的时候我结婚了(同居加领结婚证),但没有举行婚礼,因为我觉得婚礼是毫无意义的,跟感情和法律均无关系,既浪费自己的精力,又麻烦亲朋好友。假如哪一天我要离婚,举行一个离婚礼倒还有一点价值,至少可以让大家为我介绍新的对象。

  我的女儿是接受我“过节”的观点的,她也学会了重内容轻形式。她说,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该简单的要简单,有的甚至不要也罢。

  高鸣:不把过年当回事,仅把节日看做是一年365天中的一天而已。

8.光线的启发

  我总以为,家长教育小孩,教其多识几个字,教其多背几首诗,教其练钢琴什么的,并非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人生感悟传递给孩子,这样可以让孩子早熟一点,多一些哲理。

  女儿4岁的时候。夏日的一个中午,阳光特别明亮,我在室内呼唤在窗外玩的女儿进屋吃西瓜。进屋后,女儿好奇地问我,窗户明明开着,为什么你能看到我,而我一点也看不到你呢?我说,这是光线的缘故,暗处的人可以见到明处的,明处的人看不到暗处的,此乃常识。我借机告诉她,懂得这个常识不稀奇,只要不是白痴,只要不是太小的人,人皆知之。问题是,我们要从中得到启发,要从自然规律中找到社会生活有用的东西。比如,我们可以从光线的明暗中懂得这样一个道理,要了解别人,就要设法让人多说话,多表达,让其处于“明处”。反之,假如不想让别人了解自己,就得少说话,少表达。有一个故事,在森林中,一只狮子看到河里有一只游水的斑马,它很想扑过去将眼下的斑马咬而食之,但不会游泳的狮子不知水深多少,不敢轻举妄动。狮子在等待,在研究。只见斑马在水中站了起来,“原来那么浅”,狮子大悦,飞身猛扑,抓住斑马,美餐一顿。要是那只可怜的斑马懂得让水深永远成为狮子的未知数,懂得“暗”的功能,就不至于被狮食之了。食草动物之所以斗不过食肉动物,除了体力和“咬力”外,恐怕跟智商不无关系。而这智商也是练出来的,逼出来的,假如食肉动物不比食草动物聪明,它将无食而亡。

  人的社会也是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体力不重要,重要的是智力。有人说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这话是错的。情商是智商的一部分。说情商比智商重要,就等于说苹果比水果好吃一样,是不合逻辑的。从光线中得到启发以后,女儿在与人交往中,比较注重聆听了,听的多,说的少。她说,这一方面可以起到尊重人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吸收到演讲者身上的“养分”,何乐而不为呢?况且,多说,多谈自己的经验,多讲道理,还有好为人师之嫌,何苦而为之呢?自然,和亲友在一起交流感情,和同事交流工作,她还是会视情形而知无不言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配画)

9.概 率

  概率是一个数学概念,生活中有关概率的事无处不在,善于计算并运用概率十分重要。赌场就是用概率赚钱的,它设计的赌博项目赌场赢的概率大多均在50%以上,个别项目概率正好50%的,赌场则“抽水”——客人赢了要付5%“流水费”。

  我正想跟女儿说说善用概率的问题,她把这个契机送上来了。她说,幼儿园的同学家买彩票中了一个大奖,奖到一辆桑塔纳轿车,问我们家为何从来不买彩票,碰碰运气。我直截了当地告诉她,因为从概率上讲,买彩票是吃亏的。比如发行一个亿的彩票,你一个人把它全部买下,得到的奖金和奖品的总值不值一个亿,大约只有5千万元左右,这就是说,以概率计算,你花了2元钱,买到的“东西”仅值1元钱。我又告诉女儿,塞浦路斯和韩国济州岛的居民是夜不闭户的。这是什么原因?也是概率起的作用,因为那里的小偷少之又少,被偷的概率微乎其微。

  听了我的概率之说,女儿还真活学活用了。她每次乘上我的小车,总会本能地系上安全带,从不遗忘。我问她是不是幼儿园老师教的,为了安全开车、乘车要系安全带。她一本正经地说,既是老师教的,又是你教的,不是吗?眼下发生车祸的概率是比较高的,一个城市,一年中因车祸丧身的成百上千。女儿小时候老是怕打雷,她倒不是怕那有点可怕的声响,她是怕雷打死人,因为她有一个太姑婆的先生便是被雷击中而身亡的。后来我跟她说,一个人被闪电击中的概率大约只有三十五万分之一,你还怕不怕?她笑着说,那我几乎不怕了,但也并非完全不怕,因为还有那三十五万分之一的概率存在呢!2003年,中国闹“非典”,许许多多的人谈“非”色变,我和女儿就没有把它当回事,因为一个人死于“非典”的概率,就是在当年,还是低于车祸的。一个人不会因为怕车祸而不出门,为什么要因为怕“非典”而躲在家里呢?

  女儿在大学里跟我说,她不想“读研”了,她想早一点到社会上去闯,去奋斗,想成就一点事情。我说你有把握?她说,只要努力,成功的概率应该不小吧!

  高鸣:概率是一个算学概念,生活中有关概率的事无处不在,善于计算并运用概率十分重要。

10.车里有只死老鼠

  人是需要沟通的。有人说:“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我们批判过这个说法。但人与人之间不好好沟通,便办不成大事,这倒是真的。怎么让女儿从小就懂得沟通的重要性呢?天赐良机,在她4岁的时候,我抓住了一个机会。当年,我家拥有了第一辆小轿车。有一次,我开车去办事带上了她。傍晚回家停车时,突然发现车内有一只大老鼠,好在女儿胆子较大,未有多大惊吓,可车里有鼠总是不乐意的,于是我们打开四扇车门,一个劲地赶鼠出车,赶了有5分钟,不见鼠之踪影,想当然地以为狡猾的鼠乘我们不注意,早已溜之大吉了。第二天早晨我们又带着女儿准备开车出门。万万没有想到,一开车门竟然见到昨天那只大老鼠死在了副驾驶位的坐椅上。这下可把女儿吓了一大跳,“怎么会这样呢?”她一连几遍自言自语。而我,陷入了沉思。我思考的结果是,是沟通出了问题。很清楚,我和女儿本意是不想置那只鼠于死地的,赶它只是要它离开而已。而那只鼠本意也并非宁死不走,它只是怕在走的过程中被人发现,遭到伤害,故躲而不走。它哪知道,人走了,车门关了,它也就走不了了。这就造成了悲剧。

  将死鼠清除掉,开车上路后,我认认真真地以此为案例,对女儿讲起了沟通的重要性。我对女儿说,要是人与鼠会沟通就好了。人可以对鼠说:你出来吧,逃生吧,我们人不打你,而你不出来,关在车里会因缺氧而闷死的。鼠可以对人说:我可以出来,但你们人要承诺不打我。假如有这样的沟通,则鼠不死,车不脏,人鼠皆大欢喜。“老鼠不会说人话,人又不会说老鼠话,怎么沟通呀?”女儿问我。“是啊,人与鼠是不会沟通的。但人与人呢?人与人是可以沟通的,应该沟通的。人与人沟通好了,大事小事都好办,假如沟通不好,别说大事,小事也难办,不但办不了事,还会争斗,甚至争得你死我活,往往是两败俱伤。”我对女儿说,沟通非常重要,比如会哭的孩子多吃奶——孩子哭是和妈妈在沟通,表示饿了;沟通也是一门学问,光有沟通的意愿,没有沟通的技巧,常常会沟而不通。因为在成年人之间,并不会因为对方一“哭”,便把对方想要的东西给他,他一定要在沟通中说出自己的理由来,要人家一些什么,同时得给别人一些什么,懂得双赢。还有沟通时的表述也不能轻视,因为你的一番好意,假如说不清楚,人家也难于领情。毛泽东就是一位沟通的高手。据说在长征途中,毛泽东生病躺在担架上,他让人抬到其他中央领导身边,一边前行,一边与人沟通,终于统一了几个关键人物的思想。

  通过老鼠死在汽车里这件事,通过我对她讲了一番有关沟通的话,女儿明显注重了与人沟通,她常常把自己的许多想法告诉父母,也常常会向父母问及许多问题,并学着更好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记得她6岁那一年,有一次心平气和地与邻居大妈争论了一个问题,结果那位大妈戏称她“铁嘴”。在女儿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数学老师讲课,许多同学听不懂,她听懂了,并知道为什么同学们听不懂,于是她在征得老师同意后,主动上台替老师讲课,居然让同学们都听懂了,学会了。

11.批评父母

  上级批评下级容易,下级批评上级不容易。父母批评子女容易,子女批评父母不容易,尤其是子女尚小的时候,似乎更没有权利批评为父为母。我觉得这种现象不公平,没道理,决意在自己家里改革。

  大约是女儿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征得她妈妈的同意,有一天吃过饭,我们一家三口围坐在一起,请女儿分别指出爸爸、妈妈各人身上三个明显的缺点。女儿稍加思索便一一说来,批评她妈妈的三条缺点是——批评人不注意方法,工作辛苦不注意休息,任劳不任怨。批评我的三条缺点是——家务做得太少,麻将打得太多,不注重仪表。真是知父母不若子女啊!女儿批评父母,果然一矢中的。我和她妈妈当即表扬她批评得好,过后虽然谈不上痛改前非,倒也改了几分。对能批评父母,女儿感觉良好,增强了和父母的平等意识,还增进了和我们的感情,同时,我们对她的批评,她也不似以前有逆反心理了,更容易接受了。比如,她看书、写字,眼睛习惯离得很近,过去我们批评她,她当耳边风,因为她一时也感觉不到那样容易引起近视。自从她批评了父母以后,我们再向她指出这一毛病,她就欣然改正了,也许是她意识到不接受批评是不好的,大人还接受批评呢,何况小孩。

  从小养成了批评父母的习惯,还有助于长大批评老师,批评校长,批评自己的顶头上司,乃至批评社会上的不良东西。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让学生用“过”组词。女儿写了“过目”,老师批她错了,说应该写“过桥”、“过河”,她反批评说,老师你错了,我在电视剧里看到“过目”这个词的。在初中一年级,寄宿学校把学生一天24小时排得满满的,一点没有自由活动的时间,许多学生有意见不敢提。我女儿找到校长,又是批评又是建议,终于为学生争取到了每天一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在国外上大学期间,她写了几十篇批评社会不良现象的杂文。

  为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们要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世界。如何学会,首先从小时候批评父母做起吧。

  高鸣:从小养成了批评父母的习惯,有助于长大批评老师,批评校长,批评自己的顶头上司,乃至批评社会的不良东西。

12.放风筝

  1987年深秋,无锡市在太湖边上举办了一个“风筝节”。那天,风和日丽,正是放风筝的好日子。我作为江苏电台的记者,应邀实地采访,因为正好是星期天,女儿不上幼儿园,我便带着她一同前往。

  5岁的女儿看着一个又一个风筝像大蝴蝶一样在空中飞翔,高兴得活蹦乱跳,一会儿说:“爸爸,爸爸,我要像风筝一样,能飞上天,就好了。”一会儿又说:“爸爸,爸爸,为什么人要用绳子拉着风筝的‘腿’呢,不拉它,风筝不是可以飞得更高更远吗?”我有意用拟人化的方式跟她讲,风筝是个调皮的小孩,倘若不用绳子控制他,他会飞得不见的,最后还会摔下来粉身碎骨。接着,我又进一步告诉她,其实,我们大人也像风筝一样,要有法律和道德两根绳子拉着,不然的话,只有自由,没有约束,也会出问题的。

  在回家的路上,女儿若有所思。我问她,想什么呢?女儿说,长大以后,要像风筝一样在天上飞,哪怕被绳子拉着。女儿上初中后,坚持记日记,有一次我在她的日记上看到这样的话:“长大以后我要有出息,像那风筝一样拥有自己的天空。”

  从国外大学毕业回国后,女儿跟我说,她不找工作了,想自己开公司为自己打工,这样可以自由一点,天空大一点。她说,她有风筝情结,喜欢可供飞翔的自由天空。

  去年,她去江阴一家公司收广告费时,发现这家企业濒临倒闭,就主动放弃了追讨那笔广告费。她对我说,如果在那家企业倒闭前她快速起诉,可能会拿到那笔钱,但企业破产后,员工的工资就没有保障了。如果她那样做了,就等于她的风筝少了那根线,那根我说的“道德线”。

  没想到,女儿孩提时,带她看风筝,还有如此收获。

13.时尚与“时好”

  什么叫时尚?辞海里说,时尚有时髦、流行的意思。很久以前,路过一家叫做“时尚”的服装店,门口写着对时尚的理解:“是对待日常生活的一种态度,是寻求生命存在的一种状态。”这样的说法,肯定是想引导大众对时尚的追求。可我读了这样的文字,并没有对时尚产生好感。相反,我懂得了时尚只不过是一种态度,一种状态,并没有好的成分在里面,故而无需去追求。

  由时尚,我创造了“时好”这个词。女儿还在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常常跟她讲,时尚是别人的事,别人喜欢我们不必去反对,但我们无需有时尚这个概念,我们要的是“时好”。什么叫“时好”?就是在现阶段,一切好的东西。当然,“时好”可以是现存的,以前留下来的,也可以是从外面引进来的,还可以是自己去创造出来的。比如尊师爱友、孝敬父母、喝茶之类,在中国是古已有之的,现在也不过时,而且是好的,可以归为“时好”。比如喝咖啡,这是国外先有的,现在中国也需要这类的东西,可以归为“时好”。比如“时好”这个词,古今中外都没有过,是我创造出来的,而且觉得这个理念比较好,可以归为“时好”。

  好和坏,高和低,都是比较出来的。“时好”比时尚好也是比较出来的。你看,“时好”是现阶段一切好的东西,简而言之,是“现时的好”,而时尚的东西呢,就是时髦,就是现在流行,故可能是好的,可能是无所谓好与坏的,也可能是坏的。比如现在视减肥为时尚,这大概可以看做是好的,因为肥胖是身体的负担,不利于健康。比如许多女孩子把自己的黑发染成了黄色或红色,说是时尚,这就无所谓好与坏了。比如一些年轻妈妈不给孩子喂母奶了,一些女人学会抽烟了,也算时尚,这就有点不好,前者不利于下一代健康,后者不利于自身健康。可见,总体而言,提倡“时好”胜过鼓励时尚。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时间里,因为“时”是不可避免的,“时好”是应当向往和追求的,时尚是可要可不要的。街上流行红裙子,时尚,我们可穿可不穿;春天流行感冒,我们努力不被感染。3月5日学雷锋,是“时好”,我们要参与。

  女儿至今一头乌发,穿着也朴素,一点不时尚。她有多“时好”我没研究过,我满意的是她不时尚,因为在我的理解,“时好”是要以不时尚为基础的。

  高鸣: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时间里,因此“时”是不可避免的,“时好”是应当向往和追求的,时尚是可要可不要的。

14.批评“自己人”

  批评是一种武器,人人用得着。别人错了,我们可以批评他;自己错了,我们可以自我批评;“自己人”错了,我们也可加以批评。对大部分人来说,批评他人比较容易,自我批评和批评“自己人”就难一些。

  有一次,我带着5岁的女儿和我的一位表弟去乘公共汽车。表弟机灵,汽车刚停稳便冲了上去,不仅自己找到了座位,还帮我占了一个座位,为此与别的乘客争了起来。见此情景,我站在别的乘客的立场上说话,批评表弟不该一个人占两个位子,要求他让出一个座位。表弟听了我的话,平息了和别人的争吵,但一脸的不高兴,显然是为自己好心没好报而怨,怪我不该帮着别人批评“自己人”。回家以后,女儿也批评我自己做好人,让她表叔在众人面前“出洋相”。借此机会,我向女儿讲了一番情与理。我对她说,从感情上说,表弟和其他乘客相比,我当然和表弟更亲一些,一方是传统意义上的“自己人”,另一方是所谓“外人”,但从道理上讲,今天表弟帮我抢占座位是错的。情和理发生矛盾的时候,应当把“理”放在第一位,“理”大于“情”,就如同法与情一样,“法”大于“情”。如何处理情和理,是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水准的。理在谁一边,就帮谁,就站在谁一边,这叫做公道。当“自己人”和“外人”发生利益冲突时,假如“自己人”错了,我们就批评“自己人”,这就体现了公道。女儿听了我上述的话,若有所思。若干年以后的表现证明,她是把我的话听进去了,接受了“公道”的道理,并愿意从自己做起。有个实例:她小学毕业那一年,学校开运动会,她所在的班级和另外一个班级比赛拔河,她所在的班级赢了,但她发现,自己班级赢得不光彩——因为作弊了(多上了一个选手)。她毅然把这一情况向裁判反映,并要求改判。有同学说,高韵冽你还是班长呢,怎么没有集体荣誉感,胳膊向外弯。女儿理直气壮地回敬说,这叫公道,这叫正直,这叫不搞小团体主义。

  高鸣:批评是一种武器,人人用得着。别人错了,我们可以批评他,自己错了,我们可以自我批评,“自己人”错了,我们也可加以批评。

15.从小做家务

  有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有人说:“忙人的孩子早当家。”还有人说:“无妈的孩子早当家。”细细品味,上述的话都是有道理的。因为家里穷,养不起稍稍长大的孩子,只能让他早一点自食其力,早一点“当家”;因为父母忙,没那么多时间关照小孩,甚至需要小孩帮着大人关照家里,所以这种小孩只能早“当家”了;没妈的孩子从小就要学会“当家”,早当家更是理所当然。

  女儿是有妈妈的孩子,我们家又不穷,我们夫妻俩也不算大忙人,在这样的家庭里,怎样才能让女儿“早当家”呢?我们的办法是家务上“母退女进”。比如买油、买盐之类,女儿5岁起就替代了她的母亲。在一个冬日里,外面寒风凛冽,女儿出门买酱油。我有点不放心,便跟在她后面观察,只见她走了几十米就停下来把酱油瓶放在地上,然后用嘴里的热气暖和自己的一双小手。来回几百米的路程上,她如此重复了十多次,才完成了买酱油的任务。一路上,跟在后面的我曾几次想赶上去帮助她(把酱油瓶接过来,并抱起她),但理性告诉我,在寒风中独自行走对小孩是一种很好的磨炼,便作罢。回到家的女儿,脸和手冻得通红,但表情里有一种壮烈。看着她,我和她的妈妈都感到欣慰。还有一次,也是冬天,也是去买酱油,女儿从三楼往下走,才走了几步,就一失足滚了下去,一直滚到二楼。我和她妈妈当时看在眼里,酸在心里,正想下去扶她时,只见她自己站了起来(酱油瓶没打碎),拍拍身上的灰尘,继续往一楼走去。我们忍着当没看见,待女儿回家时,我们才表扬她刚才的勇敢,不料这时女儿一下子哭了起来。在上学前,女儿就学会了到菜场买菜,学会了杀鱼,学会了洗衣服,并常常

  干这些家务事。

  从小做家务,不但可以培养从小爱劳动,还可以使小孩早独立、早当家。女儿出国以后,住在房东家。房东是个老外,但喜欢吃中国菜,女儿三天两头做中国菜请房东吃。房东老外也懂礼尚往来,免了我女儿一半的房租。女儿在信中说,感谢父母从小没让她娇生惯养,让她学会并养成干家务的习惯,现在长大了,得益匪浅。

16.偷棋

   我记得自己7岁那年,父亲教会了我下象棋,并常常和我玩下象棋的游戏,和我一比高低。大约到我10岁的时候,父亲便每每是我的棋下败将了。有时父亲输急了,会悔棋,甚至还会偷棋。在和父亲下棋的过程中,我不但从棋艺中悟出了一些东西,比如走一步要想好以下几步;要顾全大局,为了保“车”,有的时候要丢“卒”等等。而且,父亲偷棋的行为也给了我教育,让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玩游戏也好,做事也好,自己要遵守游戏规则,但这是不够的,还必须防止别人不守游戏规则,一定要有这样的警惕之心。不是吗?为了赢之利益,连父亲也会偷棋——违反规则,何况别人,何况别的竞争对手。

  自己当父亲了,我也在女儿5岁那年,教会了她下五子棋。不料女儿聪慧过人,不到半年,我和她下棋竟然输多赢少。想起小时候我父亲偷棋反而教育了我,我也偷起棋来了,自然每每逃不过女儿的小眼睛,于是她也学到了我童年在下棋中学到的东西,悟出了有关的道理。

  如今,女儿走上了生意场,商场如下棋,有规则,有约定。女儿总是把诚信放在第一位,严格按合同上承诺的办,付款只错时辰不错日子。同时,她会步步为营,从方方面面防止对手不讲规则“偷棋”,以保护自己企业的正当权益。

  

  高鸣:玩游戏也好,做事也好,自己要遵守游戏规则,但这是不够的,还必须防止别人不守游戏规则,一定要有这样的警惕之心。
17.“叫我高鸣”

  幼儿学说话,大多先学“爸爸”、“妈妈”。什么缘故?一是父母让子女叫自己心切,首先教的就是这两个词;二是“爸爸”、“妈妈”容易发音,易学。

  大凡为父者,第一次听到自己的孩子叫“爸爸”,总会心花怒放。头一回听到女儿叫我“爸爸”,我也很开心,但我开心的原因,倒不是“爸爸”这个称呼,因为当爸爸是客观存在的,不在乎女儿叫不叫,我开心的是女儿会说话了,证明她不是哑巴,意味着再过些时候我们可以用语言进行交流了。

  有一天,女儿在幼儿园放学回家的路上见到我,便连呼“爸爸”,走在马路对面的我正在想着心思,对女儿的叫声听而不觉,倒是另有几位为父者听到叫唤声纷纷侧目而视。女儿只得穿过马路冲到我的面前,怪我怎么听不到她的声音。我说,当爸爸的人多着呢,谁知道哪个女孩在叫谁,干吗不叫我“高鸣”。我解释说,我“高鸣”当了几十年了,一听就灵;“爸爸”才做了没几年,听起来还不太习惯。过后细细想想,女儿不叫“爸爸”叫“高鸣”还有深层次的好处。诚然,父亲是女儿的长辈,称“爸爸”亦在常理,但父亲和女儿同样该是朋友,朋友之间就没有那么多客套,直呼其名是最最友好的表示。相互间直呼其名是一种平等,是一种亲近,是一种和谐。战争年代,党内就有称毛泽东为老毛、润之的,那个时候民主的气氛就浓,后来称主席了,就显得严肃了一些,再后来呼“万岁”了,就比较可怕了。“小平您好!”多亲切呀。

  女儿幼儿园的同学有一次在马路上亲耳听到女儿叫我“高鸣”,就羡慕地对我女儿说:“高韵冽你真幸福啊,你可以叫爸爸的名字,假如我们不叫爸爸而叫爸爸的名字,肯定要挨骂的”。多可怜的孩子啊。其实,女儿不能直呼父名,对父女俩都不失为一种悲剧。我发现,女儿叫我“高鸣”的时候,往往是跟我最亲热的时候。

  “高鸣”的称呼,促进了女儿跟我平等地相处,平等地交流,加深了我们父女的感情。同时有利于女儿长大以后平等地同老师相处,同校长相处,与部下、同事和领导相处。

  高鸣:女儿叫我“高鸣”的时候,往往是跟我最亲热的时候。

18.性格与命运

  人人都关心自己的命运,人人都希望自己有好的命运。而命运这东西挺复杂,一个人的命运,算命先生是算不出来的,它是种种主客观的因素综合反应的结果。

  记得女儿6岁那一年,有一次她跟我提起命运这个话题,一本正经地问我,以后她的命运会怎么样?我当然无从知晓她的命运如何,但我可以告诉她我对命运的认识。客观因素对于命运的影响,我暂且没去说它,我只对她说了些主观因素对于命运的作用的话。

  人的智力对于人的命运的重要性,几乎人人皆知。人的长相,尤其是女人的长相对于人的命运的关联,好多人大约也不会忽视。而一个人的性格对于这个人命运的意义,人们则往往缺乏足够的理解。其实,假如需要排列的话,在决定命运的主观因素中,性格当是第一位的。林黛玉和薛宝钗相比,论才貌不相上下,论处境区别不大,两者命运不同,固然也有世界观相异等原委,但不能不说,性格恰恰是造成她们各自命运的要素。好莱坞电影明星杰瑞莉身处逆境,身心屡屡遭受打击,“命”够苦的了,但由于她桀骜不驯,勇于追求美好的生活,终于改变了命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荣获奥斯卡编剧奖。难怪她要感叹:“性格即命运。”记得有个名人也讲过这样的话:“伟人的伟大,就伟大在性格上。”“文革”期间,许多人遭受迫害,其中有的性格软弱者忧郁而死,而性格坚强的则勇敢地挺过来了。性格与命运既然如此不可分割,那么培养、锻炼性格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向名人学习,向伟人学习,最紧要的是要学习他们倔强而坚忍的性格,经得起成功和挫折的考验。大而言之,一个民族,倘若大部分人具备了良好的性格,这个民族就有了可贵的民族精神,就有了进步和振兴的希望。

  几年前,女儿的一个同学对她说:“高韵冽你的命运比我好。”女儿答:“那只能说你的认识有一点问题了,人无需比命运,只要比性格就行了。”

  高鸣:一个人的命运,算命先生是算不出来的,它是种种主客观的因素综合反应的结果。人无需比命运,只要比性格就行了。

19.赚风景的钱

  我喜欢房子,喜欢水,因此常常喜欢带着女儿去看水边的房子。在加拿大,我们看海边的房子;在杭州,我们看西湖边的房子;在马鞍山,我们看雨山湖的房子……

  两年前,女儿突然决策在马鞍山雨山湖旁买两套高层面湖的商品房。我好奇地问她,你怎么不买加拿大海边的房子,也不买“天堂”西湖边的房子,而去买小城市马鞍山雨山湖边的房子呢?她笑着对我说,你不也发现了吗?同样一幢大楼的房价,加拿大面海和不面海的价格相差百分之三十,杭州相差百分之一百,而马鞍山仅仅相差百分之五。她说这叫“观念差”,观念就是金钱。果然,今年在整体房价下降的情形下,她在马鞍山的两套房子均增值出售了,其中一套增值了百分之三十卖给了浙江人,另一套增值百分之二十五卖给了西班牙人。而我们曾看过的加拿大和杭州的房子的价格都不同程度地下降了。

  我问女儿怎么学会炒房了?她居然说是我教会她的。她给我讲了我曾经讲给她听的一个故事:20年前,我有一个表哥谈了个女朋友,女友漂亮又聪明,还比他小8岁,可表哥在婚事问题上还是犹豫不决,因为他觉得女方本人好多条件都不错,可惜是农村户口,自己是城镇户口,在户口上和自己不配,因而相当矛盾。为此,他特意来到我家,想听听我的意见。我明确告诉他,假如女方不是农村户口,她许多条件超过你,不会嫁给你的。你正好利用她在户口问题上的“观念差”,讨一个天大的便宜。而户口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很快就会成为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听了我的话,表哥选择和她结婚了,一年以后,户口问题自然解决了。多年以来,表哥一直没有忘记我对他的“观念之帮”。

  帮人“帮观念”,比帮人什么都重要。



  有人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有人说:制度也是生产力。

  有人说:时间就是金钱。

  高鸣:观念是第一位的。

20.12小时飞行

  女儿6岁时第一次坐飞机,到新疆,飞行了4个半小时。回来后她跟我说,飞行时间实在太长,她在飞机上无所事事,好像飞了一整天。后来,她去新西兰读书,中途转机,行程超过12个小时。有一次,我问她,你去新疆,好像飞了一天,去新西兰,是不是觉得飞了三天?女儿说,不觉得。印象中第一次去新疆,因为不知道飞行的时间,所以始终在等待与烦躁中;现在去新西兰,虽然行程有12小时,但是有了打算,可以看书,看电影,睡觉,分配一下时间,也不觉得辛苦。

  女儿的反应在我意料之中。我问她的目的是告诉她,“12小时飞行”背后的意义。我说,人生的路很长,如果盲目地生活,没有追求,就像你的新疆之行一样,无所事事,焦虑烦躁。但是有了目标,就可以制订明确的计划,步步为营。女儿大表赞同。她补充说,有了“12小时飞行”的经历,承受力变强了,以后再坐4个小时的飞机,“毛毛雨”。

  如果要解决眼前的问题,往往需要向更高的目标挑战。我给女儿说了一个故事:以前有个长跑运动员,为了迅速提高体能,每天在脚上绑铅块训练。由于训练时承受了比对手更大的负荷和压力,实力大大增强,比赛成绩遥遥领先。同样,要“脱贫”,首先要“致富”。女儿听了我的话,深以为然。工作以后,她虽然物质生活要求不高,但是并没有“小富即安”,她说,为了“4小时飞行”不辛苦,我要习惯“12小时飞行”。

  高鸣:如果要解决眼前的问题,往往需要向更高的目标挑战。

21.耐心

  人是要有耐心的,假如没有耐心,许多事情是办不成的,但没有耐心,是很多人的通病。为了培养女儿的耐心,我是费了一点苦心的。我先问自己,如何才能培养一个人的耐心呢?想来想去,我得出了两点结论:一是要让人懂得,万事万物都是有其一定的发展规律的,人只能去适应它,或通过自身的努力,有限地促使它朝着有利于人的方向发展。二是让人品尝到有耐心的甜头,所谓利益驱使。

  想通了,就好对症下药。我记得自己小的时候,与一家邻居同一天在相邻的各自的自留地里种的山芋,后来几个月中,两块山芋地几乎是同样的管理,但只因为邻居家中粮食青黄不接,比我家提前5天收获山芋,结果我家出土的山芋比邻居的居然大了一倍。儿时的这种事让我记忆深刻,也让我品出了道理——山芋有它的生长规律,耐心是收获的一部分。为了让女儿能从一件事物中懂得耐心的重要性,有一年秋天快到收获山芋的时节,我把她带到农村老家住上10天,头一天就和她一起下地挖山芋,并把挖出的山芋放着,到了第十天,我又和她一起去同一块地里挖山芋,并把挖出的山芋与先前挖出的两相比较,结果自然和我儿时的经验一样——晚出土的比早出土的大许多。我借此告诉女儿,成功往往在最后的努力或等待中。当时才7岁的女儿在实例面前,又听了我上升到理论的话,若有所思,频频点头。

  俗话说,女儿像父亲。这大概是遗传的一般规律吧。她和我一样,从小就喜欢吃巧克力,常常会拉着我去店里买。也是为了培养她的耐心,有一次我拿了一块巧克力问她,你现在是不是很想吃这块巧克力?她答:“是的。”我说:“你现在忍着不吃,到明天我加倍给你,让你吃两块。”我没给她选择的余地,细察她的表情,三分失望,七分期待。当我第二天早晨果然给她两块巧克力时,我见她笑得灿烂,其中分明既有多得的喜悦,又有经过耐心等待收获成功的快感。

  高鸣:人是要要耐心的,假如没有耐心,许多事情是办不成的.

22.不给玩具

  小孩玩不玩玩具,关键在于家长。因为玩具天上不会掉下来,小孩也不会像孙悟空一样把玩具变出来。在我们这个世界,在我们这个时代,无论是外国还是中国,只要经济条件许可,大部分家长喜欢给自己未成年的孩子买玩具,比如男孩玩汽车模型之类,女孩玩洋娃娃之类。我曾和买玩具给小孩的家长交流过,问他们为什么要让小孩玩玩具,答案不外有二,一曰开发小孩动手能力,二曰让小孩玩得开心。

  我从小到大没有玩过一件玩具。我至今不知道,我的父母是因为忙于工作顾不上给我买玩具,还是压根儿就是出于一种理念,觉得玩玩具不利于小孩成长,反正不是经济原因。长大了回忆起来,总结总结,我万分感激和庆幸当年父母没有给我买玩具,我正是一个不玩玩具的得益者。

  在上学之前(7岁以内),因为不玩玩具,我有更多的时间同父母等大人在一起,可以多听到大人们说话、谈事,了解大人的世界。因为不玩玩具我有更多的时间听广播(当年家里没有电视,只有收音机),起先只会听国内的电台,后来还学会了听美国之音等外国的电台,这样大大扩大了我的视野,从小就接触了时事,初步懂得了政治,活跃了思维。因为不玩玩具,我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大概是常常提问的缘故,我父亲称我为“十万个为什么”。总而言之,不玩玩具使我从小学得更多一点,成熟得更早一些。

  有了小孩不玩玩具好的经验和理念,我也不给女儿玩玩具的机会。实践的结果是,效果大大的好。在别的小孩玩玩具的时候,我的女儿在看电视。她看了许多历史剧,增长了文学知识和历史知识,还没上学,她就熟看了《红楼梦》、《武则天》,知道了“唐宋元明清”,能数得清清朝有多少个皇帝,讲得出每个皇帝的大概特点,说得出“和当皇帝相比,其他职业都是雕虫小技”的话来。在别的小孩玩玩具的时候,我的女儿在跟我聊天,在问我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关心着家里发生的种种事情。有一次,我们家的一个常来常往的朋友因所谓的经济问题(后来平反了)被抓了起来,才5岁的女儿得知后焦急地问:“朱伯伯的事跟我们家没关系吧?”当时我就感慨,人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其实,别说少年,童年也能知愁滋味。不知道愁滋味的少年是太不成熟所致,知愁滋味的童年是早熟的表现。

  为了让小孩早一点懂事,快一点成熟起来,什么开发动手能力,什么让小孩玩得开心,统统不那么重要,别给玩具!
23、其实能进

1990年前后,我国4星级以上的酒店很稀有。我特别钟爱无锡大饭店的环境,常带女儿出入,或闲喝咖啡,或会见友人,或只是随便走走坐坐。出入得多了,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形形色色的人在酒店围墙外向里张望,充满向往,但踌躇不敢进。有时下雨或者暴晒,他们宁可在门口的树荫下狼狈躲避,也不敢走进四季如春的大饭店。有一次,女儿问我,他们为什么想进而不进来?我说,他们不敢进来,或者以为这里消费很高,花费不起,或者以为这里只有领导和有钱人才能进。但是实际上,酒店对进门的客人并没有这些限制条件,他们大可以走进酒店大堂或遮风避雨,或转转玩玩而不用花一分钱。可以说,他们是被自己无谓的恐惧感吓倒的。

  在许多情况下,只要勇敢,“其实能进”。影星章子怡倒是懂得这个道理的,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她怎么学好外语,她说:关键是不怕。论英语基础,章子怡几乎是零;论语言天赋,我想她也不会太高,但是就是凭着这种不怕的精神,她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其实纵观她的成名历程,这种不怕的劲头随处可见:一句英语不会的时候就敢接拍英语片,自己不出名的时候就敢向世界名导推荐自己;地震时,她敢于走向美国富豪们,请他们捐款。受我教育的影响,女儿也是一个敢于面对问题,且善于分析问题的人。在申请留学期间,有人向领事馆举报女儿的申请材料有不实之处,领事馆遂通知女儿,签证可能要被取消。这在当时是一个天大的坏消息,因为一旦领事馆认为材料不实则将可能永久取消签证。在这样的压力下,女儿非常镇静,虽然她确认材料没有不妥之处,但是为了防止领事馆因怀疑而取消签证,她提出自己去领事馆向签证领事说明情况。女儿一早去上海等领事馆开门,当面向领事馆说明情况,领事说,你很勇敢,我们会慎重考虑你的签证请求。不过5天,签证如愿下发。

高鸣:在许多情况下,只要勇敢,“其实能进”。

24、走路的时间

走路的速度,女儿童年时就比同龄的孩子快得多,现在,她更是走如跑,比一般的男士还快。走路快,不是她天生的习惯,是我言传身教的结果。常和她一起散步,我走得快,她慢了就会跟不上,只能快步追,时间长了,也就习惯成自然。同时,我还跟她讲了一些关于走路与时间的小故事。比如著名红学家冯其庸。有一次冯老在家乡无锡作演讲时说:“我之所以能在近几年接连出几本研究《红楼梦》的专著,能在事业上有一些成绩,除了许多客观条件,从主观上说,是因为我抓紧了时间,就是走在路上,我也在动脑筋,回忆资料,构思文章。”比如鲁迅,他利用“喝咖啡的时间”写文章。比如韦钰,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时跑步赶路。比如蒋筑英,为了省时间,他上楼梯总是一步两台阶。

  我们周围的许多人,往往也懂得时间宝贵的道理,只是在实际行动中忽视了诸如走路的时间、候车候诊的时间、电影戏剧开场前的时间……不知不觉地让“边角余料”的时间白白流过去。

  据健康专家讲,走路快有利于身体健康。女儿倒过来说,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才会走路快,因为快步走路需要良好的体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从小到大,走如跑的女儿不知从赶路中挤出了多少宝贵的时间,多读了多少书,反正成效是明显的——提前3年跨进了大学门,比同龄人早早踏上了工作和创业的征程。

  高韵冽: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才会走路快,因为快步走路需要良好的体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25.为善必须先有钱

  人之初,性本善。女儿刚读小学的时候,校门口有一个乞丐老头,她看他可怜,便将自己准备买冰棍的5分钱送给他。为了每天给这个老头5分钱,从不伸手向父母要钱的女儿每天向我要“零花钱”。我在偶然中发现了这个秘密,颇为女儿有一颗善心而欣慰。借此契机,我设法让女儿懂得为善必须先有钱的道理。

  办法一:我对她“断奶”,一度不给她零花钱,使她为善苦于无钱,从反面领悟无钱难为善。

  办法二:我让她在家里开的小饭店里洗碗,每洗一个碗给5分钱报酬。有了劳动所得之钱,她又恢复了给那个老头乞丐发小钱,并从每天5分涨到每天1角。这样,她从正面通晓了为善必须先有钱。

  办法三:我带她到当时的无锡县中学图书楼参观,告诉她这幢图书楼是杨市镇养殖专业户席胜福捐款100万元建造的,说明为大善必须先有大钱。为善必须先有钱,有钱必须自己挣。女儿从小懂得这个道理以后,挣钱意识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增强。她8岁有了洗碗挣钱的经验,10岁经历了在电影院吧台当服务员领工资,12岁在美容美发店干过帮客人洗头赚钱的活,14岁起让同学的家长做广告,3年创利16万元。出国留学期间,她还和同学一起开了一家豆浆店,吸引中国学生前来消费,赚回了学费和生活费。2004年11月,她从奥克兰大学毕业,一下回国的飞机,就到广州进货,当起了香港一个珠宝品牌的江苏总代理。

  高鸣:为善必须先有钱,为大善必须挣大钱。

26、报销

报销有个模式,即当事人填写报销事由和金额,张贴有关单据,提交领导批准,然后到会计那里去复核、领钱。

  报销这种事,最麻烦的是计算所有单据的费用总和。粗心的我,往往算错,大多是算少了。会计在复核时发现我算错了,就会轻描淡写地说:“高鸣啊,你又算错了,你少算的部分我帮你加上去了。”于是我深表歉意和谢意。这样的情况发生得多了,会计和我说话的机会也多了,不过从没有批评过我,也没有要我以后心细一点,算算正确的意思。我终于悟出来了——复核是会计的本职,我算错算对,对她来说毫无意义。第一,她反正要复核的,第二,最后一定以她的数字为准。

  悟出了上述的道理以后,从此每次报销我就不再计算,只是把单据张贴好,胡乱写一个数字(当然尽可能误差小一点),就让领导批示,让会计计算,本人只需再听一句“高鸣啊,你又算错了”,便可领钱大吉。

  记得女儿8岁那年的夏天,我去南京参加记者会,因为正值暑假,我便带着女儿同行。会议休息的时候,各位记者都分别拿出一大把各种发票做着报销前的准备,他们有的用笔算着,有的用计算器算着,个个算得很认真,个别特别认真的,还自己复核一遍,生怕算错。唯独我,不计不算,只在总栏里填了个我自己确定的数字完了。不算的人自然“算”得最快,于是我第一个去领导那里签字,第一个从会计那里领到了钱。这一切,女儿看在眼里,惊讶地问我算术怎么那么好,不用笔,不用计算器,就能飞快算出那么多单据上的数字总和。我坦白地告诉她,我根本就没有算,所以我的速度最快。接着,我就把我悟出的道理告诉她。女儿听懂了我说的话,也接受我悟出的道理,但她问我,其他的伯伯、叔叔、阿姨看上去也很聪明的,为什么他们就不会去合理地“偷懒”呢?这时候我意识到,教育女儿的机会来了,于是我对她讲,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包括那些智商较高的人,一般都是习惯于常规思维,他们不善于打破框框,故而因循守旧,少有创造性。为了说明问题,我还跟她讲了两个小故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有人不服气,说他只是运气好而已。哥伦布随即拿出一只鸡蛋,问有谁能把它在桌子上竖起来放稳,一桌的人摆来放去就是不成,哥伦布一动手,那只鸡蛋就在桌子上竖起来了。原来,哥伦布把那只鸡蛋敲碎了。有人又不服气说如果这样竖起来,我也会。哥伦布说那你刚刚为什么不会,我又没有限定你不能敲碎鸡蛋。有一次,拿破仑带领一支运载大批军用物资的马车队赶路,最前面的一匹马因劳累过度,突然站着不肯前行了,拉也拉不走,推也推不走,所有官兵面面相觑,就是想不出办法。拿破仑走过来,命令杀死那匹马,推至路边,千军万马得以继续前进。

  从南京开会回来没几天,女儿就活学活用了我跟她讲的道理。那天她去外婆家玩,回来时外公要她带一只西瓜回家。她一时有点为难,带吧,一路上带着西瓜太重了,不方便;不带吧,外公外婆可能会不高兴。后来她灵机一动,先带着,但走了几步就把西瓜转送给了住在外婆家不远处的同学,然后把外婆给的乘公共汽车的钱省下来,她步行回家,在家门口菜场上重新买了一只西瓜拿回了家。作为秘密,她没有将这件“调包”的事告诉妈妈,却得意地告诉了我,并和我一起分享打破框框带来好处的快乐。

27.不要100分

  有很多很多的家长,希望自己在校读书的子女考试成绩为100分。也有不少不少的学生在为100分而努力。对于考100分的学生,老师总是视为“好学生”。100分果真那么可爱吗?我觉得不,我是不要女儿考100分的。

  记得送女儿去上学的第一天,在校门口我只嘱咐了女儿一句话,就是“不要100分”。我告诉她,假如她考了100分,只能说明两点,第一,学习动机不良,肯定是为考试而学习;第二,学习方法不好,肯定是死记硬背。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学生,在这个世界上需要读许多书,需要学许多东西,学校老师教授的知识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因此不值得花十分的力气去掌握,更不值得为了考100分而空耗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我写作这篇小文的时候,正好看到一则新闻——上海市所有小学在全国率先取消期中考试。为什么要取消期中考试?不言而喻,是为了让学生从考试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学得轻松一点。期中考试都取消了,显然不存在要考100分的问题了。美国前任总统布什有一次回母校发表演讲,他对学生们说:“成绩好的,我向你们祝贺,成绩差一点的,我也向你们祝贺,因为你们今后可以当总统。”据说,布什在大学读书时的成绩并不理想,以C居多。

  我的不要100分也好,上海取消小学生期中考试也好,布什总统大学时成绩为C也好,并不是说学生可以不好好读书,只是说不要把考试和考试成绩看得太重,而应该把学得一点,学得多一点看得重要一些。因为一个人在社会上要生存,要发展,靠的不是在校时的考试成绩,靠的是知识,靠的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鉴于此,为了让女儿不要100分,又要学得好,家里给她订了几条规定,一是回家不许读学校的书,做学校的作业;二是每天要读半个小时课外书;三是考试前不许复习;四是每星期旷课一天,在家自学。好多年来女儿按照这几条做了,效果极好。回家不看课内书,自然有时间有精力读课外书了,这样知识面就广了。考试不能复习,就促进她平时上课一定要用心听讲,把课本上的知识弄懂弄通。每星期旷课一天在家自学,就等于提前实现了“五天制”(当时学校还是“六天制”),就提高了她自学的能力。

  不要100分,又有几条配套的措施,会不会影响女儿的学习成绩呢?恰恰相反,女儿学得很轻松,从小学到初中,成绩始终保持年级第一,初中期间还因连续11次考试成绩第一,获得奖学金5万元。看她学习的潜力较大,我们就鼓励她边读初中,边读夜高中,结果在她初中毕业时,同时拿到了高中文凭,提前3年跨进了国外名牌大学的校门。21岁的她,就大学本科毕业了。这样就可以更早地走上社会,创立自己的事业。

  总而言之,不要100分,少看课内书,多看课外书,就能学得轻松,学得更多,学得更活,学得更好,早日成才。这一点点经验,望学生和家长共享。

  高鸣:总而言之,不要一百分,少看课内书,多看课外书,就能学得轻松,学得更多,学得更好。
28.兴趣和特长

  女儿刚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开办各种兴趣小组,有跳舞班、电脑班、书法班、摄影班、写作班等,女儿回家征求我和妻子的意见。我主张她上写作班,妻子主张她上跳舞班。妻子的意见是,女儿从小长得不错,比同龄人高,跳跳舞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柔韧度,培养女性的肢体美。我的意见是,女儿从小有想法,逻辑性强,如果写作,会很出色,而唱歌跳舞的女孩子很多,女儿跟他们比优势不明显。当时征求女儿的意见,她说跳舞的小朋友可以穿花裙子,她愿意学习跳舞。

  跳舞班上了一段时间,女儿发现,自己缺少音乐细胞,天生短板,且跳舞练习多为基础动作重复,很枯燥。这时候她听了我的话,换到写作班。这一换换出了新世界,她很快在班中脱颖而出,她的文章立意新,文笔畅,多次得奖。女儿本来就爱看书,有了鼓励,更加投入阅读写作。特长激发兴趣,兴趣促进特长,她进步很快。

  由此,我告诉她,兴趣和特长之间,以特长为重。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的特长基本天生,加上后天的强化训练会成为独有的“比较优势”。社会方方面面都有竞争,要胜出,就要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兴趣的产生原因很多,除了与特长有关的兴趣,还有几种:一、社会流行对人的影响。社会上流行文学的时候,很多人号称自己爱好文学;电脑精英吃香的时候,软件编程又成了很多人的兴趣;诸如此类。二、崇拜心理产生兴趣。比如电影《预备警官》中的主人公兰兰因为崇拜福尔摩斯,觉得当警察是自己的兴趣,报考了警校。她入学后,因性格和体质的关系,成绩很差。三、人天性的补缺心理。人的天性向往完美,对自己身上不如人的地方往往特别敏感,千方百计想办法补上,这种补缺心理也会被误认为是兴趣。因此,我觉得,兴趣有“真伪”之分,以有特长为前提的兴趣才是真兴趣。我们应积极地去发现孩子的特长,引导他们对自己的特长产生兴趣。特长与兴趣统一了,才能减少“浪费”,加快进步。

  高鸣:要对自己的特长产生兴趣。

29.做聪明的好人

  女儿平时大多笑嘻嘻的,可有一次,大概是她一年级的时候,见她低着头,苦着脸,分明很不开心。问其缘故,答曰,今天有个叫花子讨饭到我们家门口,见他可怜,我就把叫花子带进门,给他吃外婆现做的面饼,待他吃完后,我又跑进后房卫生间想给他拿擦手毛巾,出来发现叫花子不见了,桌子上外公的收音机没有了。为此,她才闷闷不乐。

  我问女儿对此是怎么想的。她沉思了一会说,我很矛盾:如果看到一个人有困难而不帮助他,心里会很难过;可是像这样,帮助到最后却让自己受了骗,害外公被偷了心爱的收音机,心里也不好受,还很懊恼,觉得很迷茫:好人做错了吗?以后还该不该做好人?

  我觉得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乐于助人是好的,可是做傻好人是不行的,我要让她做一个聪明的好人。我启发她:这个叫花子有什么特征?以前见过吗?多大年纪了?你跟他说了些什么?女儿回忆了一下说:他年纪不大,大概40多岁,有点脏,以前没见过,他到我们家门口站了一会儿,开始的时候外公在我身边,后来外公去买菜了,他走近我说:“小妹妹,我好几天没吃饭了,能不能让我吃点东西?”说到这里,女儿好像明白些什么了,她接着说:现在想起来,他是有点不对劲,以前这里也常有讨饭的,不过都是年纪很大的人,早就失去了工作能力,而且他们通常会向外公外婆乞讨,好像怕吓到我。可是这个人,还年轻却不工作,在门口看了许久,看到外公走了才向我开口,的确可疑。说到这里,她的小脸仿佛一下子开朗了很多。

  我心里一阵欢喜,女儿很聪明,不用我说,她已经自己理出了思路。我接着问她,那么以后,你还会帮助别人吗?女儿抬起头,坚定地说:我会继续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不仅仅是向我提出请求的人。我很惊讶女儿会用“需要”和“请求”来区分帮助的对象,她接着说:首先,我要先观察他们是不是真的需要我的帮助,在我的帮助之前,他自己尽力了吗?其次,在帮助的过程中,我也要尽量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比如这次,带陌生人进门就有危险,而且还把他独自留在客厅里,更有危险。

  从那以后,女儿不改善良本色,仍然不避讳上门乞讨的人,但是不再轻易把他们叫进自己家,而是一边跟他们说话,了解他们的家世,一边叫外婆拿吃的送他们离开。

  做人,就要做聪明的好人。

  高鸣:做人,就要做聪明的好人。

30.敢于下水

  游泳是一项不错的运动。我小时候,夏天常和小伙伴们一起下河下湖游泳,既玩耍,又锻炼了身体。女儿上小学以后,我有意要让她学会游泳。可是那时的河、湖已经严重污染,要游泳只能去大宾馆的温水游泳池。宾馆的温水游泳池有个好处,就是不光夏天能游,其他季节也能下水。记得有一年冬天,我和女儿去无锡湖滨饭店游泳,尽管水是加过温的,但下水时还是有点冷得吃不消,女儿几度想放弃这次游泳了。当时,我咬着牙,顶着冷,先下水游了起来,就游了几十秒,居然觉得不像刚下水时那么冷了,我随即告诉女儿,要她敢于下水,无非忍受几十秒的冷。由我做榜样并鼓励,她毅然跳下了水,自然也很快适应了水温。在这次游泳的过程中,我告诉她这样一个道理,人生会遇到种种“下水”,只有不怕,并能忍受刚下水时的“冷”,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有机会在“水中”畅游,不然的话,只能在岸上望水兴叹,止步不前。

  女儿在幼儿园的时候,没有像有的小孩那样,已经预学了拼音,所以上小学一年级,她是刚“下水”学拼音。起先有些跟不上,并产生了畏难情绪。游泳中刚“下水”的冷给了她启发,她知道只要坚持一段时间,拼音关肯定是能过的,于是她信心大增,努力赶学。老师说,女儿是全班学拼音最用功的学生,果然不久,她就熟练掌握了汉语拼音。

31、还是我错了

一天放学时,下起了倾盆大雨,我打着伞去学校接在那里读一年级的女儿。走在雨天的路上,突然被疾驰而过的汽车溅了一身的水,成了“落汤鸡”。女儿说,那个驾驶员怎么这样没素质,他看到路上有水,路边有人,应该把车开得慢一点。我说,别怪他人,还是我的错。第一,我该预料到有这种事发生,事先离水远一点;第二,我手上拿着伞,车开过来,我其实可以用伞挡一挡的,那就不至于变成“落汤鸡”了。

  成了“落汤鸡”是坏事,而我从坏事中找“好处”,好处是,我以此教育身旁的女儿,碰到困难,遭遇挫折,出了问题,不要一味推客观,找别人的毛病,大发牢骚,那样很容易,但无济于事,正确的态度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缺漏。这样,可以总结有益的经验,吸取有益的教训,以利今后。

  “还是我的错”,女儿把这句话写在纸上,贴在笔记本的封面上,时时事事以此告诫自己。她的钱包被偷了,她没骂小偷,说:“还是我的错,没有小心防偷。”

  高鸣:碰到困难,遭遇挫折,出了问题,不要一味推客观,找别人的毛病,大发牢骚,那样很容易,但无济于事,正确的态度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缺漏。

32、开水和苹果

开水和水果都可以解渴。然而,两者相比各有优劣:开水比水果更能解渴,开水的价格比水果便宜;而水果的味道比开水好,水果的营养比开水高。因此,人们有时选择开水,有时选择水果。

  女儿8岁的时候,我们一次在火车上遇到了被人为断水的经历。列车广播里传来了甜美的声音:“旅客同志们,从现在起,列车上不再供应开水,为了让大家解渴,我们为你们准备了各种水果,当售货员推车过来时,请你任意选购。”我和女儿当即意识到,我们被剥夺了在水果和开水间选择的权利。尽管口渴的女儿更需要喝水,但眼下只能以水果聊解无水之渴。由此我想,选择的权利是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

  我告诉女儿,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人是无法选择的。比如,每个人都不能选择自己的种族、生身父母和出生年月;每个人都无法选择不吃任何东西而生存。这是受自然规律限制的缘故。可悲的是,人之不能选择似乎更多的是人为的。这里说的人为,一方面是受社会外在因素的限制,比如清朝的“留发不留头”;比如火车上人为断水。但另一方面,也有许多不能选择之事是受自身能力局限。比如,有些人想在国外生活但不会外语,有些人想做白领但没有足够学历。

  因此,我鼓励女儿要自强,让自己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女儿深明此理,她学好了外语,让自己随时可以选择在国外生活;她努力多赚钱,以便让自己可以随时退休;诸如此类。

  高鸣:自强,让自己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33、对别人好一点

对别人好一点,这是我们这个社会所提倡的。雷锋做好事,就是对别人好,所以才有“向雷锋同志学习”。我原先,只知道对别人好是自己人好使然,因此,对别人好,仅是一个道德的问题。随着年岁的增长,经历得多了,我悟出了:对别人好,同时也是一个智商问题,至少是一个情商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我夫人一起开了一家小酒店。有个员工拿到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后一个多小时就在哭。问其缘故,原来她不小心将钱丢失了。我得悉后,立即重新补发了她一份工资(300元)。当时,我仅仅是出于同情心,没有别的动机。不料,这件事深深感动了她,这个女孩从此长年累月勤奋工作,她说:“老板人好,我要报答他。”直到我的那家小酒店转让易人,她还哭了。这件事反过来又让我深深感动了。

  有一次,我的一只装有许多证件和现金的包遗失在出租车里了。于是我在火车站租了另外一辆出租车去找那辆我丢失包的出租车。找了半天没找到,最后结账时司机跟我说,计价器忘了开,据估计我该付300元,但我若少付一点,他也认了。他没有想到的是,我付给了他400元。我说,虽然没有找回我的包,但你确实开了300元的路,另外100元是奖励你帮我找包时那份焦急的心的。一年以后,我又在马路上要车遇到他,他开心地载了我,下车时硬是没肯收我的打的费。平时我常常听人说,火车站的出租车要斩客的,那个免我打的费的司机也许也曾斩过客,但就是因为我曾经对他好了,他就以恩报恩,也对我好起来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你对别人好,别人通常就会喜欢你,进而也对你好,叫做得道多助。在我的一生中,我尝足了对人好一点的甜头。我希望自己的女儿也成为一个对别人好的人,不仅是为了她的精神和人格,也为了她可以得到“多助”的回报。女儿5岁那一年,我第一次带她乘飞机,在上海飞往新疆的途中,我给了她一大包糖,吩咐她给飞机上每一位乘客发一粒,她这样去做了,结果有的对她笑笑,也有的对她说“谢谢”,还有的把她抱起来“亲亲”。回到我身边的她非常的开心。女儿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常去学校接她回家。有一次我问她,老师讲的课能听懂吗?她说听懂了,但有一些同学听不懂。于是我鼓励她利用课余时间去帮帮那些同学,她照我说的去做了。后来班主任告诉我,高韵冽被选上班长,一方面是因为她学习成绩好,另一方面是因为她乐意帮助同学。

  养成了对别人好一点的习惯,就会不断尝到对别人好一点的甜头,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女儿现在长大了,还是一如既往地对别人好。每次上下班,见到商住楼里的保安,她不是对他们点头微笑,就是问候一番,因此很受保安们的尊敬,只要见她拎着大包小包,总有保安上前助其一臂之力。想起西方人说的一句话:“上帝对一个好人的奖励,就是让其做一个好人;上帝对一个坏人的惩罚,就是让其做一个坏人。”

  西方人:上帝对一个好人的奖励,就是让其做一个好人,上帝对一个坏人的惩罚就是让其做一个坏人。

34.己所欲不施于人

  女儿读小学的时候,不知哪一天,她知道了“己所不欲不施于人”那句话,便问我:那么,己所欲能施于人吗?被她这么一问,倒引起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索。我告诉她,己所欲不施于人。

  其实,细细想来,“己所不欲不施于人”也是有问题的。己所不欲,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自己不要的东西,这些东西不等于别人不喜欢,别人不需要。以为自己不欲的东西别人也会不欲,是把自己的不欲强加于人。对此,我是有过教训的。十多年前,我开过一家电影院,每天放什么内容的电影由我定。因为我不喜欢看武打片和喜剧片,以为别人差不多也不会喜欢,便“己所不欲不施于人”,从不放映这类影片。有一次我出差在外,放映员自作主张,偏偏就放了一部武打片和一部喜剧片,结果大受观众欢迎,票房收入猛增。

  己所欲施于人,是把自己的欲强加于人,同样道理,自己喜欢的东西,不一定别人喜欢,自己需要的东西,不一定别人需要。在咖啡店,我常常犯错误,我因自己喜欢喝咖啡,便主动帮朋友也点咖啡,结果当场遭到朋友拒绝,因为朋友喜欢喝茶。

  总的来说,己所不欲不施于人和己所欲施于人是一路货,都是自说自话,自以为是,没有把别人的欲放在眼里。在专制的社会里,统治者常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民,搞什么统一思想,容不得不同的意见和声音,甚至将违者斩。还是毛泽东说得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就尊重了别人的意志和利益,尊重了别人的欲。信笔至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己所不欲不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当改成“人所欲施于人”。

  懂得了“人所欲施于人”的道理以后,女儿在行为上大有长进。上馆子吃饭,她点菜时会顾及父母亲的口味。夏天家里开空调,她会调节到家人适宜的温度。和朋友出门玩,她会多听听他人的兴趣。

  高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所欲施于人是一路货,都是自说自话,自以为是,没有把别人的欲放在眼里。

35、读书的地方

说起读书的地方,许多人会想起学校吧?其实,更好的读书地方,不在学校,在书店,在图书馆,在自家的书房。

  我上小学的时候,正值“文革”开始,高中毕业的时候,正值“文革”结束。“文革”期间,学校对学生管得不严,分数教育没有现在厉害,很多过来人说,因为“文革”,在学校没有读到多少书。这是事实。但是,那个时候,喜欢读书的人,正因为在学校没有读到多少书,反而读了更多的书,因为有时间和精力在书店、在图书馆、在家里“畅所欲读”了。我就是这样的人。记得小时候,在书摊上看了几百本图文并茂的小人书(花1分钱,看一本书)。在图书馆和家里,看了无数本诸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安娜卡列妮娜》、《复活》、《战争与和平》、《红与黑》、《少年维特之烦恼》、《茶花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青春之歌》、《第二次握手》等文学名著和《资治通鉴》、《毛泽东选集》等历史和政治书籍。

  女儿上学读书的时候,社会上流行分数教育了,学校把课程、作业、考试排得满满的,抓得紧紧的,学生除了读课内书,少有时间去读课外书,少有时间去书店读书,去图书馆读书,因此,书读得反而少了。为了让女儿读“万卷书”,我让她懂得,学校主要是掌握基础知识的地方,拿文凭的地方,真正读书的地方在学校以外,在书店,在图书馆,在家里。

  在我的培养和影响下,女儿成了书迷。她会站在书店里看一整天的书,坐在图书馆里读一整天的书,在卧室里堆满她买回来的书。她比同龄人不知道多读了多少书,效果可想而知。

  高鸣:学校主要是掌握基础知识的地方,拿文凭的地方,真正读书的地方在学校以外,在书店,在图书馆,在自家的书房。

36、表面现象

人总是要和事物的表面现象打交道,但决定人切身利益的恰恰是事物的本质。因此,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可或缺。问题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比较难的。难就难在,本质常常躲在现象的背后,没有慧眼难见本质;难就难在,有些现象往往和本质连在一起,密不可分,比如“山雨”这个本质就和“风满楼”这个现象紧密相连。

  那么,如何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呢?我以为,关键在三条。一条是,首先要懂得现象不等于本质。另一条要调查研究。毛泽东说得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意思就是讲,没有调查就不知道本质是什么,当然没有发言权。再一条是,要总结经验。上述三条都是抽象的,如何才能让女儿从小懂得这些道理呢?如何才能让女儿学会从表面现象的背后去抓住事物的本质呢?实践出真知,带着女儿去实践。

  机会来了。1992年,我们家决定我们夫妻俩在不放弃第一职业(新闻工作)的同时,做一份第二职业——开饭店。开饭店是要找店面的,在小学读书的女儿下午放学后,我们带着她一起去找店面。我们看中了无锡市崇宁路一条街,一来这里是市中心,二是这里饭店云集,已经“店多成市”。可是问题来了,这里的门面不是住着人家,便是正开着店,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了店面“一空难求”的现象。好在我们懂得现象不等于本质的道理,好在我们知道要调查研究。于是,我们带着女儿挨家挨户询问,哪家住户愿意搬家,哪家店铺愿意转让。问了一百多家,终于有一家理发店愿意出让店面,因为我们给的房租是每年2.5万元,而店主开理发店的收入当时是每年1万元左右。以此为例,我们告之女儿,“住着人家”,“正开着店”,“一空难求”都是表面现象,本质是,只要价格适合,有些人是愿意重新选择的。

  从社会实践中悟出来的道理是终身难忘的。几年前,我们家看中了一个住宅小区,很想在此买一套搬进去住。可到物业管理处一问,回答是这里户户都有主了,没有一套可供出售。已有好多人来问过了,均扫兴而去。思维方式不一样的人就是不一样。我女儿当时就意识到,这个小区无房可售也许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也许像股票一样,原先买进的人愿意抛出来呢?于是她就每家每户“送”纸条,询问愿不愿意将房子转手。果然,还真有几户人家愿意出售呢。我们现在的住房就是这样买进的。

  高鸣:人总是要和事物的表面现象打交道,但决定人切身利益的恰恰是事物的本质。

37、炒股

中国改革开放启动了股市。我是1992年开始带着刚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炒股的。据说,在股民中,大部分是输钱的,赢的只是少数。我对女儿说,炒股的专业知识我们比较少,但我们可以用好的思维方式去炒股。既然大部分人在股市中输钱了,那我们和大多数炒股的反过来做,不就赢钱了吗?于是我和女儿就到股市营业部去问10个股民,哪只股票最不好,结果7个人说金杯汽车这只股票最不好,说它跌幅最大,跑输大盘,已有很多人被深套。于是我们毅然买进“金杯汽车”。第二天,大盘涨了,这是运气,不是我的判断,但当天总共58只股票中,“金杯”涨幅第一,则完全是选择的胜利。后来,我们在什么时候买进、什么时候卖出的问题上,也坚持和大多数股民反做,我们看到股票营业大厅门口自行车稀少了,就买进股票,当看到那里面人头满满,就卖出股票。

  和大多数股民反着做的方式,使我们跑赢了“大多数”。我对女儿说,我们跑赢了“大多数”,不是因为我们聪明,只是因为“大多数”不聪明,他们不懂辩证法,追涨杀跌,把好的东西看得太好,把坏的东西看得太坏,而且跟风,缺乏自己独立的判断。“大多数”往往是反面教材,从中是可以学到许多有用的东西的。

  女儿的悟性很好。有一次我和她一起乘公共汽车去常熟。车上,几个骗子用红绿两种颜色在骗一个农村妇女的钱。无论那位村妇押的是红或绿,每每必输。女儿看在眼里,笑在心里。她于是和那位村妇“反做”,她押红的,女儿就押绿的,她押绿的,女儿就押红的,赌注每回是她的一半。结果可想而知,村妇还是每押必输,女儿则和骗子一样每回必赢。

  在女儿的日记本上,我看到她这样的一条语录:“以别人的错为鉴,是通向正确的捷径。”

  高韵冽:以别人的错为鉴,是通向正确的捷径。

38、批判的眼光

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用批判的眼光看世界,两者缺一不可。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人就会快乐,就会觉得生活有意思,小草绿了,小花开了,春天来了,欣赏她就开心。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人会变得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富有激情。然而,世界美好,并非十全十美,世界永远存在阴暗的东西,不利于人们生存的东西,不和谐的东西,这些东西有些是明摆着的,大家一目了然,这些不好的东西好办,人们会对症下药去解决它。有些坏东西粗看发现不了,需要批判的眼光去找到它。人生病,最怕找不到病因,医生无从下手,社会的毛病也如此,找到病因是第一位的。

  为了培养女儿批判的眼光,我一方面给她讲那些有批判的眼光的人的故事,比如马克思用批判的眼光看资本主义,创立了共产主义理论;比如鲁迅用批判的眼光看国民党,写了大量批评当时政府的杂文。另一方面,我用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例教育她,启发她。比如,我们平时常说的“除此以外”,我告诉她,只要用批判的眼光分析一下,就会发现“除此以外”这个说法是错的,说“除此”,说“此外”,说“除此以内”都对,唯独“除此以外”正好与想表达的意思相反,负负得正了。比如,许多场所服务员常说的“稍等一会”也不妥,说“稍等”,说“等一会”都对,唯独“稍等一会”不对,因为没有“稍等二会”,“稍等”和“一会”重复了。还有“沿海海面”的说法也错,应该是“沿陆海面”。

  女儿9岁的时候,她在马路上看到一条标语上写“公交优先就是市民优先”,她随即感觉此话有问题,她说,此话的本意是想说,公交优先,可以照顾到没有条件乘或开小轿车的弱势群体。此话错在把弱势群体和公民画等号了,好像市委书记、市长就不是公民,好像有私家车的人也不是公民。说此话的人公民意识实在太差了。女儿还借题发挥说,假如中国人民多一点批判的眼光,就不会有“大跃进”时的“亩产1万斤”,就不会有“文化大革命”。

39、次次当作第一次

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在总结自己成才的经验时说:“我把每一次上台演戏都当成第一次,总不敢马虎,即使演过几百场,滚瓜烂熟的戏,上场前也总要温习温习,做好准备。”这句话不仅显示了大师对艺术、对观众的尊重,更反映了他诚惶诚恐、如履薄冰的从艺态度。“次次当做第一次”,在生意上也是重要的信条。犹太人当中流传着一句话:“把每笔生意当作第一笔。”当你做第一笔生意的时候,你会很用心,把好质量关,做好服务,谨慎控制风险,把失误率降到最低,所谓“小心驶得万年船”。陈天桥也是一个有“次次当作第一次”精神的人,有一次他在接受访问时谈到:“我之所以长期以来都很顺利,没有遭受过太大的挫折和低谷,是因为我时时如履薄冰,有时甚至半夜惊醒。”

  女儿从小就很聪慧,聪明的孩子学东西快,也容易掉以轻心,所以我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注重教育她“次次当作第一次”。

  女儿从小练字,二年级的时候书法已经不错。有一次我翻看她的写字本,发觉字退步了,问她什么原因。她不好意思地说,写着写着就潦草了。我郑重地批评了她,教育她应该“字字当作第一字”,认真用心地去体会描摹,并给她讲了梅兰芳的故事,女儿大受震动,若有所思。一转眼,女儿芳龄十七,她在新西兰告诉我们,她准备学车,以后可以开车上学。妻子有些担心,女儿安慰她说,我从小就知道要“次次当作第一次”,每次开车都会像第一次一样小心,不会出事的。想想也是,出车祸的往往是略有经验的“准老手”,因为新手不熟练,心中害怕,加倍小心;真老手知道马虎的危险,也会谨慎;只有那些“准老手”,觉得自己已经相当会开车了,一疏忽即闯祸。果然,女儿开车至今近十年,从未出事故。

  梅兰芳:我把每一次上台演戏都当成第一次,总不敢马虎,即使演过几百场,滚瓜烂熟的戏,上场前也总要温习温习,做好准备。

40、多点附加值

国外有一个汽修工,每次修好车后,还洗净擦亮。洗车擦车是他的分外事,却增加了修车的附加值。其中一个客户是世界500强之一的老板,他因此赏识这个修车工,将他招为自己的司机。这位修理工当上司机后,又屡屡增加司机工作的附加值,帮老板做一点秘书该做的事。老板因此不断提拔他,最终这个原先的修车工成了这家500强企业的CEO。

  1992年夏天,我家开了个小饭店。我们也来“多点附加值”,赠送客人清凉绿豆汤。此举深受好评。女儿看在眼里,悟在心里。她说,增加产品和服务附加值可以做好生意,增加人的附加值可以左右逢源。所谓人的附加值,说的是两点:一是具备本职工作以外的其他能力;二是有积极的态度为别人多做事,做超出人家期望的事。女儿是这样说的,也这样做了。老师的父亲生重病,她号召同班同学集体送花送礼物。创办企业后,下班时,她会主动把顺路的员工送回家。附加值让人惊喜,让人感动,让人可爱。

  高鸣:人有了附加值就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