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瑞11级多少工资待遇: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若干前沿问题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17:26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若干前沿问题

 

杨 进

 

经济背景

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国经济正在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年来,中国经济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形成更加开放、互惠互利的新格局。

制造业是我们的比较优势所在,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就全国而言,制造业仍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几十年仍然是我国竞争力的主要基础,市场扩展的主要源泉。

发达国家正在推进经济的转型,为我国创造了争取得到投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的良好机遇,只要我们能抓住这个机遇,我国完全可以成为"世界工厂",跻身于世界制造业的强国。

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一直维持在40%以上;中国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于制造业;制造业吸收了接近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有将近一半流入了制造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的出口一直维持在80%以上,创造了接近四分之三的外汇收入。

上半年制造业全部30个大类行业利润同比均实现增长: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倍;

专用设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2倍;

通用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57.1%;

金属制品业同比增长54.3%;

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同比增长27.6%;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同比增长55.9%。

(《了望》,2003年7月28日,第30期)

但是,产业界的创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严重缺乏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有7.85年,不到初中二年级水平,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相仿。

最近出版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提供的数据表明:2001年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日本为12.33年,我国为9.47年。

一、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

从根本上讲,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是直接为就业服务的教育。

职业院校要以经济结构调整和各行业人力资源需求分析为基本依据,进一步引导职业院校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就业观念、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教学,努力造就生产和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目前组织制定的《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实施"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工程"。

即将启动"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对整个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起到示范作用。

2003~2007年共输送毕业生60万人,共提供短期技能提高培训200万人次。

二、以能力为本位,努力满足岗位实际需要。

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观在国际上是有广泛共识的,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职业不仅是个人赖以生存以及维持家庭生活的手段,也是个人才能得到发展、兴趣得到满足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主要途径。离开职业和能力而谈"以人为本"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职业教育就是要"眼睛向外",真正做到就业需要什么就办什么、为学生提供什么、让学生学什么。这不仅不是"短视",也不是所谓的"实用主义",而是抓住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在真正地办真正的职业教育

中国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不是太"实用"、太"实际"了,而是大而化之的"全面发展"和"打基础"讲多了!

三、实行"订单"培养,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机制。

行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

即将启动的"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机制。在全国将建立420多个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与1200多个企事业单位的合作。

企事业单位要充分依托职业院校进行新职工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与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培训合同,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

企事业单位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各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企事业单位有责任为合作院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并应接受教师和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

职业院校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建立主要由企事业单位代表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教育部门和职业技术院校要关注企业需求变化,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要把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全力提高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四、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促进文化教育功能化。

职业教育中的文化基础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中的文化基础教育,也要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职业院校要按照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来安排文化基础课程,防止盲目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比重,削弱职业能力训练,片面追求对口升学考试的做法。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机构要支持职业院校根据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和课时安排进行必要调整,要避免简单地组织和安排职业院校文化基础课程的统一考试和质量评价。

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时,要按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确定考试科目和考试标准,要有利于引导中等职业学校完成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训练目标,防止把职业教育办成应试教育。

五、适应行业企业劳动组织和技术发展需要,促进专业教育实际化。

要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

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

要把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整合,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与训练项目。

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与训练项目开发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六、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学过程活动化。

教育是引发学习的有组织的及持续的交流。

交流:两个人或更多人之间的传输信息(思想、知识、方法等)的关系;

学习:任何行为、信息、知识、理解力、态度、价值观或技能方面的长进;

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根本的,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课程设计者、学习过程中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

国际上先进的"行动导向"的模式为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经历从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整个工作过程,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七、促进质量评价的社会化,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能否满足需要。

完善对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机制,要把毕业生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主要依据。

在学历教育考核中,要建立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科学和持续性评估的机制,让用人单位、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学习评价。

职业资格标准是重要的社会化质量评价标准,职业教育采用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

八、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扩大基层的管理权限。

职业教育的"顾客"和服务对象对职业教育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职业教育服务同样应该多样化,并具有灵活性。

降低管理重心,基层部门和职业院校才能对"顾客"的需要做出灵活反应。

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机构,都要按照改进公共治理结构、规范行政许可的要求,增强为学校、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力戒为管理而管理、为创收而管理的做法。

要减少全国性整齐划一的政策或方案,把权利和责任交给直接与"顾客"打交道的机构和人员的手中,特别要扩大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

院校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就不要干涉;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能做好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就不要干涉。

教育部将在总结前一段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进学分制工作的意见和办法,指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推行学分制等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制度,适应就业实际需要,把职业学校办成灵活地、及时地提供多样化教育培训服务的"超市"。

总结 :

推进职业教育[六化]

培养目标具体化;

文化教育功能化;

专业教育实际化;

教学过程活动化;

质量评价社会化;

管理重心基层化。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