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得云开见月明 英文:使你成为沟通高手的九个要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5:52:49

 

谈话是要讲究技巧的,拥有良好的谈话习惯不仅可以帮你延伸自己的人脉,博得更多人的信赖和认可;了解对方的真实感受和想法,使你的发言变得更加有含金量;还可以开阔眼界,使自己的思维高度得到更大的提升。

1、注意倾听对方在说些什么

很多人更注重展示自己,但同时却忽视了交流时最重要的过程——倾听。倾听不仅是我们获取信息的来源,更是了解对方思维及心理的最佳方式。想当然地揣测别人的想法,并且急切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很容易导致误解和矛盾的产生。如果你能耐心地细心聆听别人在说什么,你就会很容易了解对方心中的潜在意味,这时表明自己的意思,就显得更游刃有余。甚至在对方没有给你足够信息的时候,你还要用一些疑问句时对方做进一步的详述。比如说:“你是怎么认为的呢?”“你觉得这样好吗?”在不断的追问过程中,你就可以获取你所需要的信息。

2、注意在谈话中适当表达自己的见解

当然如果你在谈话中问太多的问题,而缺乏自己见解的表达,那么双方的谈话就更像是“审问”而不是“沟通”了。当然避免让人觉得你问得问题太多,你也可以在问问题的时候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或者根据对方的回答进行评论,就可以避免这样的情况产生。

3、用巧妙的方法避免冷场的出现

谁也不希望遇到冷场的尴尬,那感觉的确让人觉得很难受。这样的情况大多会发生在两个初次结识的人身上。如果你惯用的方法都试过了,还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沉默,那么你可以尝试下用新闻和与你相关的事作为新的话题,把冷场的气氛彻底消散掉。你甚至可以试着把对方想象成自己的一个朋友,用友好和微笑的态度重新开启话题,让对方也自然地放松下来。千万不要想着自己说了什么,而是要注意自己在怎么说,否则只会使你越来越紧张,语言的逻辑顺序也会跟着变得混乱。

如果你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确不在行,也可以尝试下以下方式:

放慢语速

当你谈到激动的时候,很容易越说越快,这样很容易说错话或思维跟不上语速,不如试着放慢语速,这样可以方便别人聆听你说的话,你也能把你真正要说的话表达给他们,而不是硬塞给对方。

声音洪亮

不要害怕大声说话,如果声音太小,只会让人觉得你信心不足,或者不够引起别人的重视。

要包含感情

说话时的抑扬顿挫语调是吸引人倾听你的表达的最佳方式。用同一种语调并且毫无感情地长时间说话,很容易让对方厌倦。

使用停顿

放慢你的语速,然后再在句子之间加上一点“掷地有声”的停顿,这样能够抓住对方的听觉和期望,对方会更仔细地听你谈论的内容。

使用肢体语言能够有效提升你的表达方式

适当的肢体语言可以让你的表达锦上添花,营造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气场。

4、平衡“听”和“说”

在谈话中,说话者都希望在自己讲话的时候,能够得到大家的注意和认同。所以,不要在别人认真谈论某件事情的时候,冒然打断别人。这会把原本属于别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你身上来。不要“劫持”别人正在说的话,先让人家说完,得到应有的注意和认同。所以,在这点上,你需要平衡“听”和“说”。

5、以平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要避免在谈话主题的对错、好坏上争得不可开交。记住:谈话往往并不是真正的辩论,所以不要过分较真。即使你争论“赢得”了每次谈话,别人也不一定就会对你印象良好。当然这并不代表你就要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你可以先对对方话语中的部分内容表示赞同,再以建议的口吻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会避开正面矛盾产生的可能,还会令人更愿意了解和接受你的见解。

6、谈论合适的主题

谈话之前,你应该了解自己应该避免谈及哪些主题。考虑对方的忌讳,以及什么感兴趣,什么不感兴趣。如果你只谈论讨厌的上司、隐晦的技术术语以及只有你自己或某些特定的人才能听明白的话题。这会让谈话本身变得极其无聊,而且对方也不清楚你到底在说什么。当然你如果发现双方间没有太多共同语言,也可以谈一些耳熟能详的话题,避免出现冷场的尴尬。

7、尽量讲有意思的话题

不要谈论起一个话题就没完没了,忘了其它事情。当你发现你的话题并不能让对方感兴趣时,一定要果断地结束这个话题,同时要换一个更有趣,积极的话题,避免抱怨和谈论郁闷的事,你可以说说自己的一些有趣的见闻,或者令人振奋的事情。当然,扩充自己的眼界和知识面,是终结乏味话题发生可能性的最好办法。

8、分享自己的见闻

如果对方和你分享了一段经历,你也可以向对方分享自己的经历。说出你的想法,分享你的感受的同时,一段美好的谈话过程就产生了。不要只是在那里点头或者做简短的回答,这并不会让对方觉得你有个性,相反会让人觉得你是个不善言辞或不好打交道的人。对方只要投入到了谈话中,就会希望你也能很投入。

9、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你有时可能觉得有些话题真的没什么可以表达的想法。但不管怎样你都应该去试一试,认真地听对方谈论的话题,聆听其它人的看法,如有不明白的地方也要虚心提问。你不能总等待对方和你交谈,这样你会因为无法融入别人谈论的话题而逐渐被抛弃在人际圈以外。

 

人在职场,不可不知的10个人情世故

人情世故是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约定俗成的交际规则和行为规范。掌握人情世故的技巧,才能在职场上和生活中游刃有余。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我每天的大多数时间都要与我的下属和员工打交道。很客观地说,两个职位相同的员工,在工作能力相同的情况下,更懂人情世故的那一位,一定会先得到公司的提拔和重用。

1、无论你在任何公司工作,请永远站在公司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和做事,不要企图以己之力去改变公司业已成形的规则与规定。即使规则与规定是不合理的,也要巧妙地向老板汇报,在不引起老板反感的情况下,从公司发展的大局着想提出合理化建议。要相信老板与你考虑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你考虑的可能仅是个人利益的得失,但老板考虑的永远是公司发展的大计。所以,既来之则安之。适者生存是大自然永远的法则。

2、上司交待的任务即使你没有完全的把握胜任也要先着手去做,边做边动脑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同时边做边汇报,如实地向上司反应情况,请求上司的理解和支持。在职场上,最忌讳的就是,上司交待你一项任务,还没有去做,就先开始抱怨。公司招聘员工的目的是解决公司的问题,要相信公司的问题就是你的机会。老板最欣赏的人、最需要的人是能够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并解决问题的人。

3、在任何公司不要拉帮结伙,在办公室里大呼小叫。下班后,最好单独离开,与同事保持适当的关系与距离。你的团结合作精神最好展现在工作中,展现在完成项目上。要使公司相信你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与职业精神,不拉帮结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4、不要在公司里更不要在同事间抱怨任何事,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和涉及个人的私事。要成为一个标准的职业人士和有发展前途的、幸福的人,就应该彻底戒除抱怨的不良习惯,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抱怨只会使你越来越糟,不抱怨才会有好运降临。

5、不要去探听和参与其它同事正在做的事情。除非老板安排你与他合作,否则没有任何人需要你的帮忙。无论何时,即使“天要塌了”,你最重要的任务仍是先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如果别人确实需要你的帮助,公司一定会做出安排。

6、如果你想获得升迁的机会和良好的薪酬待遇,那么就养成创造性完成任务、按时完成任务、主动加班加点完成任务的习惯吧。请注意,我强调的是“习惯”。由习惯所形成的竞争力是无可取代的!这与你做什么事,在哪家公司做事无关。尽量不谈回报地先为别人做点什么,这样就可以在心理上建立一种债权感。要相信,老天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多付出一点点,绝不是损失,却可以将你与普通员工拉开距离。

7、养成主动与老板和上司沟通及汇报工作的习惯,凡事主动才能有更多的机会。不要见到上司就如同见到鬼一样躲起来。主动与上司沟通,你会学到更多,你工作中的问题也会得到更好的解决,上司会认为你是一个有上进心、积极进取的人,他也更容易看到你的工作表现,更容易给予你认可。

8、在同事、同事的客户、上司面前不要“好为人师”,更不宜当面指正别人的错误或疏漏,这样会使别人下不来台,你也不会因此而显得更有能力。

9、当同事不在座位的时候,应主动帮助同事接听与记录电话、接受信件、传递信息。提醒他们一些你知道的重要事件与日程。

10、不要搞办公室恋情。如果情非得已,那么请不要在公司表现出来,在工作时间,请与对方保持恰当的距离,维持正常的同事关系。

 

职场赢家不可不知的十个定律

想由“职场菜鸟”练就成“职场高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靠着蛮干提高工作效率显然也很不靠谱。因此,收集并总结了十条职场定律给朋友们,希望对大家的工作能够有所帮助。

1.彼得原理

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2.酒与污水定律

酒与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它苹果也弄烂。

“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

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如果一个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即使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3.木桶定律

水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这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水桶定律”与“酒与污水定律”不同,后者讨论的是组织中的破坏力量,“最短的木板”却是组织中有用的一个部分,只不过比其它部分差一些,你不能把它们当成烂苹果扔掉。强弱只是相对而言的,无法消除,问题在于你容忍这种弱点到什么程度,如果严重到成为阻碍工作的瓶颈,你就不得不有所动作。

4.马太效应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反应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

对企业经营发展而言,马太效应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当你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头羊时,即便投资回报率相同,你也能更轻易地获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没有实力迅速在某个领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寻找新的发展领域,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回报。

5.零和游戏原理

零和游戏是指一项游戏中,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零和游戏原理之所以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发现与“零和游戏”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

20世纪,人类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高速增长,科技进步、全球一体化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零和游戏”观念正逐渐被“双赢”观念所取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利已”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合作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可能出现的。

但从“零和游戏”走向“双赢”,要求各方面要有真诚合作的精神和勇气,在合作中不要小聪明,不要总想占别人的小便宜,要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双赢”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现,最终吃亏的还是合作者自己。

6.华盛顿合作规律

华盛顿合作规律说的是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多少有点类似于我们“三个和尚”的故事。

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复杂和微妙得多。在这种合作中,假定每个人的能力都为1,那么,10个人的合作结果有时比10大得多,有时,甚至比1还要小。因为人不是静止物,而更像方向各异的能量,相互推动时,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

我们传统的管理理论中,对合作研究得并不多,最直观的反映就是,目前的大多数管理制度和行为都是致力于减少人力的无谓消耗,而非利用组织提高人的效能。换言之,不妨说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让每个人做得更好,而是避免内耗过多。

7.手表定理

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理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的管理,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这个人无所适从。

手表定理所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你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8.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再简单不过了,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忽视遗忘。不值得定律反映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低,而且即使成功,也不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因此,对个人来说,应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奋斗目标及价值观中挑选一种,然后为之奋斗。“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才可能激发我们的斗志,也可以心安理得。而对一个企业或组织来说,则要很好地分析员工的性格特性,合理分配工作,如让成就欲较强的职工单独或牵头完成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的工作,并在其完成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让依附欲较强的职工,更多地参加到某个团体中共同工作;让权力欲较强的职工,担任一个与之能力相适应的主管。同时要加强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这样才能激发职工的热情。

9.蘑菇管理

蘑菇管理是许多组织对待初出茅庐者的一种管理方法,初学者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或打杂跑腿的工作),浇上一头大粪(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任其自生自灭(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一段“蘑菇”的经历,这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尤其是当一切刚刚开始的时候,当几天“蘑菇”,能够消除我们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我们更加接近现实,看问题也更加实际。

一个组织,一般对新进的人员都是一视同仁,从起薪到工作都不会有大的差别。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人才,在刚开始的时候,都只能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蘑菇”的经历,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就象蚕茧,是羽化前必须经历的一步。所以,如何高效率地走过生命的这一段,从中尽可能汲取经验,成熟起来,并树立良好的值得信赖的个人形象,是每个刚入社会的年轻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10.奥卡姆剃刀定律

12世纪,英国奥卡姆的威廉主张唯名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概念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他主张“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就是常说的“奥卡姆剃刀”。这把剃刀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胁,被认为是异端邪说,威廉本人也因此受到迫害。然而,并未损害这把刀的锋利,相反,经过数百年的岁月,奥卡姆剃刀已被历史磨得越来越快,并早已超载原来狭窄的领域,而具有广泛、丰富、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