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哪里买:中日甲午战争(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14:31
 中日甲午战争(二)

二、甲午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一)日本的不宣而战

在战争形势迫在眼前的时候,清朝政府没有丝毫认真作战的准备,却先后央求俄国和英国进行“调停”。英国既然站在支持日本北进的立场上,当然谈不上什么调停。沙皇俄国虽然对于日本势力的扩张采取警惕的态度,但是在它看来,中国和日本间的战争有可能造成对它有利的机会,它宁愿等待这种时机的到来,而不愿采取任何步骤来阻止日本的行动。在战争一触即发,依靠俄、英外交斡旋无望的情况下,清政府不得不考虑增兵朝鲜。7月中旬,年轻气盛的光绪帝严令李鸿章派兵入朝,“断不可意存畏葸”,“贻误事机”。李鸿章不得不盛军卫汝贵、毅军马玉崑、奉军左宝贵、奉天盛军丰陞阿等四路清军,从辽东渡鸭绿江进军平壤。因为陆路运兵至朝鲜行程太远,难解牙山燃眉之急。为此,李鸿章便考虑由海道增兵入朝。但李鸿章又担心海上运兵会遭受日本海军的截击,因此决定租用外国轮船。李鸿章认为,只要运兵船挂上外国国旗,日本就不敢攻击了。在这种情况下,在从陆路出兵援助的同时,李鸿章租用英国“高升”、“爱仁”、“飞鲸”等三艘商船由海路分批运送清军,并派济远、广乙、操江三舰护卫运兵船。

日本探知了这一消息。7月25日凌晨4时,清政府的第一批运兵船队把清军运到朝鲜后,从牙山起锚,开始返航回国。7时45分,当运兵船队行至朝鲜西海岸丰岛海面的时候,突然遭到早已等候在那里的日本海军吉野号、浪速号、秋津洲号三艘军舰的突然袭击,不宣而对中国开战。丰岛海战是甲午战争第一战,也是日本精心策划的一次海上袭击。担任护航任务的北洋舰队多数官兵,在毫无准备,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临危不惧,奋起还击。在护航主舰济远号管带方伯谦贪生怕死、躲进舱内的情况下,帮带大副、都司沈寿昌挺身而出,一边指挥航行,一边指挥战斗。济远舰的炮手们,开动全舰所有炮火,向敌舰猛烈还击。二副柯建章也身先士卒,在舰首炮台亲自督战。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后,在日舰速射炮火的袭击下,济远舰多处中弹,所幸中弹均非要害部位,机器完好无损,尚可行驶。广乙舰遭到重创,受伤多处,失去战斗能力,勉强行驶到朝鲜西海岸十八岛撞滩搁浅,毁炮焚船。广乙舰撞海滩焚毁后,济远舰渐渐招架不住日舰强烈炮火的攻击,不得已一面还击,一面带伤向西面的威海方向撤退。日舰吉野、浪速号见状后,立即开足马力紧追不舍。济远舰水手王国成在丰岛海战打响后,对贪生怕死、擅离职守、躲在船舱铁板最厚处不敢露面的方伯谦嗤之以鼻。当日本吉野舰追上来,方伯谦下令悬挂英国国旗和日本海军军旗时,王国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愤怒的心情。按照军规,王国成只是一个二等水手,是没有开炮资格的。但是,王国成不顾方伯谦不准开炮的禁令,毅然挺身而出,急速奔向尾炮,在水手李仕茂等人的帮助下,王国成亲手操作15公分口径尾炮,瞄准日舰吉野号连发4炮,有三炮击中了目标。吉野舰受创以后,不敢继续追击,转舵退走,才使济远舰得以安全返航威海。

当济远舰、广乙舰和日军3舰正在激战之际,北洋海军操江号炮舰和悬挂英国国旗的高升号商船,也先后驶进丰岛作战海域。操江号被日舰俘获,管带王永发以下的83名官兵,被日舰八重山号以战俘身份,押往日本的佐世保港监狱。操江舰上的20万两饷银,全部落入日本军队之手。下午1时许,日军浪速舰对准高升号,突然发射一枚鱼雷,接着,向高升号商船进行猛烈的轰击。日军逼迫高升号上的中国士兵投降,广大官兵表示:宁愿死,决不服从日本人的命令。广大官兵在没有大炮的情况下,以仅有的小炮向敌舰英勇还击。战斗的结果可想而知,高升号最后被鱼雷击沉,船上1116名清军中除后来被法、德、英三国军舰所搭救的245人外,其余871人均葬身大海。日本对于击沉高升号非常焦虑,担心英国方面问罪。但是,英国驻华公使欧格讷却宣称:高升号既经中国租用,与英国已无关涉,结果赔偿了事。因为日本已经获胜,英国不愿为此与日本交恶。

由于日本已经不宣而战,清廷也于8月1日对日宣战,日本在当天也向中国正式宣战。甲午战争中,清政府采取妥协方针,李鸿章命令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则退”;命令海军“保船制敌”,“不得出大洋浪战”,结果造成清军处处被动,日军步步进逼,最后清军以失败告终。

(二)甲午战争中的五大战役

1、平壤战役。平壤之战,是中日双方正式宣战后的第一个主要战役,也是中日双方争夺控制朝鲜的一个转折点。经过牙山之战,驻朝清军都退至平壤,这里也就成为日军选择的决战场所。8月初,卫汝贵、左宝贵等四路清军1.4万人进入平壤,加上叶志超的军队近2万人。主力为卫汝贵的6000淮军,但是由于军队纪律败坏,奸淫抢掠无恶不作,清军的实际战斗力很差。而且各部将领互不统属,意见不合。统帅叶志超既缺乏统驭能力,又部署无方,而且兵饷没有着落,武器是“药不配弹,子不对枪”。在这种情况下,叶志超仍然坚持坐守平壤。9月,日本以陆军大将山县有朋为司令,率侵略军万余人分四路进逼平壤。15日发起总攻,防守东路的总兵马玉崑及防守南路的总兵卫汝贵全力抵抗,防守北路的总兵左宝贵中炮牺牲,左宝贵是甲午战争中牺牲的第一位清军高级将领。英勇善战的左宝贵阵亡后,统帅叶志超更加无心抵抗,率先弃城而逃,致使军心大乱,全军溃退,清军死亡2000多人,被俘600多人,武器辎重尽为日军所获。叶志超率部狂奔250公里,渡过鸭绿江,逃回中国境内。朝鲜全境均被日军所占,战火很快烧到了鸭绿江边。

2、黄海战役。平壤战役后两天,日军为了控制在黄海的制海权,又在大东沟以南的黄海海面对北洋舰队进行偷袭,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黄海海战,又称大东沟海战。

丰岛海战后,日本联合舰队制定了寻找北洋舰队主力进行决战的计划。与日本的进攻战略相反,李鸿章采取消极的守势,缩小北洋舰队的游弋范围,主动放弃制海权,因此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9月16日,北洋舰队主力在提督丁汝昌的统帅下掩护陆军登陆。次日中午,正当北洋舰队准备返航旅顺时,在大东沟以南的黄海海面遭到日本舰队的袭击。战斗从12时50分打响,到17时30分结束,此役双方兵力之多,时间之长,战斗之激烈,为“近数十年欧洲各国所未有”。北洋舰队参战的是十艘船舰,以定远号为旗舰,管带为刘步蟾,提督丁汝昌、洋员泰乐尔、汉纳根等均在该舰上。日本参战船舰十二艘,其中快船四艘,兵船八艘。北洋舰队原定阵形为两行纵列式,定远、镇远为首。但是刘步蟾擅自改为横列式,定远、镇远居中,以弱小船只分列两翼,布置错乱。日舰向右翼进攻,丁汝昌、泰乐尔命令全队右移,以主力迎战,刘步蟾不答应。此时炮声大作,丁汝昌从瞭望台上震落受伤,由刘步蟾接替指挥。战争开始后不久,超勇舰即被击沉没,管带以下俱亡。致远舰作战勇猛,但是受到重伤,弹药将尽,管带邓世昌政令开足马力猛冲日舰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200多名官兵全部殉难。邓世昌落水后,他平时所养一只爱犬衔其臂使浮水面。他抱定与舰共存亡的决心,决意殉国。挥犬而不去,犬反而衔邓发辫救之,邓不得已将犬亦按于水下,同尽。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率舰追击日舰,舰虽中水雷下沉,全舰官兵仍继续战斗,直到最后一分钟。定远、镇远两舰遭日舰五艘夹攻,力战不怯。定远曾击中日舰西京丸,自身亦中弹起火。镇远舰管带林泰曾率领官兵一面护卫定远号,一面与日舰恶战,击中旗舰松岛号,伤亡日官兵80余人。当然也有表现不好者,济远号管带方伯谦,刚和日舰接触就挂起“本舰重伤”的信号转舵逃跑。广甲号在管带吴敬荣的命令下逃跑,途中将受伤的扬威号撞毁。1894年9月24日,方伯谦被清廷以“临阵脱逃”的罪名处斩于旅顺口。海战历时5小时,双方互有胜负,中国沉毁军舰五艘,死伤千余人。日舰包括旗舰松岛号在内五舰遭受重创,伤亡500人,日本军舰无力再战,首先退出战场,北洋舰队尾追一段后才返回旅顺。此战,北洋舰队虽损失不小,但还拥有定远、镇远两艘重型铁甲舰,以及靖远、来远等战舰,仍有一定的战斗力。况且日本舰队遭到很大伤亡,一时失去了继续作战的能力。然而,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一味强调“避敌保船”,命令北洋舰队躲在威海卫军港内,不准出击,从而放弃了制海权,以致造成坐以待毙的局面。

3、陆路大战。黄海大战后,日本把战火迅速扩大到中国境内。10月24日,日军兵分两路,进犯中国东北:一路由山县有朋为司令官,由朝鲜义州渡过鸭绿江,进攻中朝交通要道九连城。沿江驻守的4万多清军,除据守虎山的聂士成部进行过抵抗外,其余均望风而逃。日军接连攻陷九连城、安东、凤凰城、长甸、岫岩、海城等地;另一路以大山岩为头目,由仁川渡海从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进攻旅顺、大连。日军在花园口登陆后,在十几天时间内,搬运辎重上岸,清军不加抵抗,日军攻陷金州,顺利攻占大连。11月18日,日军进攻旅顺。旅顺为北洋海军重要基地,其安危直接关系到停泊在威海卫的北洋舰队。丁汝昌亲自到天津去见李鸿章,要求增援旅顺,但是李鸿章为保存自己的实力,不准出战。在他不抵抗方针的影响下,旅顺守将不战而走,总兵徐邦道率部迎敌,一度击败日军先头部队,双方激战数日,终因后援不济而失败。22日,旅顺失守。

日军占领旅顺后,连续四天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近2万名无辜群众被杀害。一时间旅顺尸横遍地,血流成河。英国人胡兰德在《中日战争之国际公法》中记载,“当时日本将卒之行为,实逸常度之外,……彼等除战胜之初日,从其翌日起四日间,残杀非战斗者妇女幼童矣……”在这次屠杀中,幸免于难的,全市仅36人。这36人是日军为掩人耳目,消除罪证,掩埋惨遭屠杀的中国人的尸体而被留下的。日军把死难者的尸体集中火化,烧了十几天后,将骨灰埋在白玉山东麓,当地百姓称之为“万人坑”。1896年11月,日军撤出旅顺后,清朝派来接收旅顺的候补直隶知州顾元勋,在此为旅顺大屠杀殉难同胞树立了“万忠墓”的第一块碑石,亲书“万忠墓”三个大字并修建享殿。自此,每逢祭日,各界人士都来这里祭扫悼念。1905年,日军曾派人将这块石碑盗走。1922年,旅顺爱国人士陶旭亭和孟魁三等人发起重修万忠墓,并再次立碑。第三块“万忠墓”石碑立于1948年。被盗的第一块石碑时隔43年后也在这一年被找到。1994年,时值中日甲午战争100周年,大连市旅顺口区政府发动社会各界捐款再次重修万忠墓,第四块“万忠墓”石碑也于当年树立。

4、威海卫之战。日本一直把北洋舰队视为主要攻击的目标。此时,北洋舰队尚有战舰9艘,炮舰6艘,鱼雷艇10多艘,有相当强的战斗力。加之威海卫形势险要,两岸炮台设有100多门大炮,若主动出击,战局相当有利。1895年1月20日,日本组成“山东作战军”,在山东半岛的荣成湾登陆,偷袭威海卫后路。日军以海军封锁威海卫港口,使北洋舰队陷于港内,腹背受敌。广大官兵坚决请战,李鸿章却严令“保船避战”,“违令出战者,虽胜亦罪”。于是,北洋舰队龟缩在港内坐等挨打。1月30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南岸炮台,北岸守军望风溃散。丁汝昌派人炸毁了北岸炮台和弹药库,以免落入日军手中。随后,日军占领了北岸。2月3日,日舰和占据炮台的日本陆军以大炮水陆合击北洋舰队。北洋舰队的爱国将士拼死抵抗,多次打退日本舰队的进攻。无奈腹背受敌,清廷又不采取有力的救援措施,清军伤亡惨重。这时,日本舰队司令伊东祐亨致信丁汝昌,劝其率部投降。在北洋舰队服役的洋员和部分贪生怕死的将领也公开要求投降。丁汝昌下令各舰冒死突围,后又命令炸舰沉船以免资敌。但遭到一些将领的反对,只有定远舰管带刘步蟾沉舰后自杀殉国。2月11日,洋员马格禄、浩威及威海卫营务处提调牛炳昶等煽动部分士兵胁迫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在增援和突围均已无望的情况下自杀身亡。次日,浩威盗用丁汝昌的名义,向日军投降,北洋舰队尚存的战舰和刘公岛炮台及大量军器弹药,全部被日军缴获。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5、辽南之战。北洋海军覆灭后,日军全力向辽南进攻。清廷因淮军屡战屡败,生怕日军攻到北京,从1895年1月起,转而起用湘军旧将,希望以此挽回颓势。光绪帝任命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湖南巡抚吴大澂、淮军主将宋庆为帮办,统兵6万人援辽作战。湘军“名将”刘坤一和清流“名士”吴大澂,此前均极力主张抵抗。如今奉命抗敌,6万湘军同淮军一样不堪一击,溃不成军。3月,日军先后占领牛庄、营口、田庄台等军事要地,辽东半岛全部为日军所占。清廷以淮军既溃于前,湘军复败于后,加之北洋舰队已经覆没,不再抱任何希望,于是决意求和。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

从光绪皇帝到清政府的多数官员是积极主战的,有些官员甚至主动请缨赴敌。在海军和陆军中,也涌现出众多誓死抗敌的爱国将士,或奋勇搏战,战功卓著,或壮志未酬,血染疆场,或被困援绝,宁死不降,表现了崇高凛然的民族节操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日军所到之处,当地群众也都自发地展开了抗日斗争。但是,无论是帝党的积极主战还是爱国军民的英勇斗争,都未能挽回战争的败局。清军在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失利后,慈禧太后的求和之心就日益急切起来。她重新起用了恭亲王奕 ,让他主持总理衙门,由奕 和李鸿章请求英、俄等国出面调停中日战争。英国为了自身的在华利益,曾向美、德、俄等国提出联合调解中日战争的建议。但由于列强各有所图,一时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日军侵入辽东后,清廷又转求美国出面调停。11月6日,美国驻日本公使谭恩向日外相陆奥转达美国政府愿作中日议和的调和人。当时日军事正顺利进展,因此无意言和。便籍口中国政府尚未直接向日本政府乞和而婉拒。于是清政府接受李鸿章的建议,派在天津海关工作20余年的天津海关税务司、英籍德国人德璀琳携李鸿章给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书信赴日议和。外相陆奥宗光在得知清政府准备派洋人来日本代为议和之后,马上与首相伊藤博文进行商议。他们认为,现在还不是与清廷停战的最佳时机,日本应再次扩大战果,占领东三省部分领土,以此来逼迫清政府作出更大的让步。更何况,中国政府此时派来的是一名洋人,很可能是来打探虚实的,日本政府不得不防。因此,二人商定不见德璀琳,迫使中国政府派出更有资格的代表。德璀琳碰了一鼻子灰,灰溜溜地回到中国。1895年2月1日,清政府又派户部侍郎张荫桓和湖南巡抚邵友濂二人赴日,到达日本人指定的谈判地点广岛。但伊藤博文对二人百般刁难。到达日本的第二天,双方互换国书。伊藤博文发现张荫桓和邵友濂所携带的国书文字中有“一切事件,电达总理衙门转奏裁决”字样,遂认定二人授权不足,与国际谈判的惯例不符,于是拒绝与他们谈判。日军取得威海卫战役的胜利,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失去了与日本人讨价还价的最后筹码,因此不顾舆论的谴责,任命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并授予“商让土地之权”。3月14日,李鸿章同其子李经方,随员伍廷芳、马建忠,美国顾问科士达等到达日本马关(今下关)。3月21日,李鸿章等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陆奥宗光在春帆楼开始谈判,4月17日双方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共11款,并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

主要内容如下:① 中国承认朝鲜独立自主,默认日本控制朝鲜;②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所属各岛和澎湖列岛给日本;③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④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本船只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⑤ 日本人可在各通商口岸设厂,产品免征一切杂税。条约还规定,为保证条约的执行,日军暂时占领威海卫,中国出银50万两作为军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