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三刘惟微在哪:中国书法与中医养生的渊源哲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9:29:04
中国文字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中国书法是一种书写文字的艺术。书法与中医学同是中国文化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两者都是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的长河中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而孕育的、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书法艺术中广泛渗入了中医养生的哲学思想。
书法是以表现抒发内心情感为主旨,故与人的思维活动,思想情感息息相通。“如果说法是书法的形象理性把握的话,那么意是书法的情感酿造。”
在日本,书法推崇为书道,道为理之母,理即为理论,指书法应有章可循。而法应从于心依于理。早在两千多年前,秦代李斯也提出书法理与法及意的关系。理是统帅着法与意的高一层的东西,其借重于物理一面,贯穿于法,借重于心里一面,贯穿于意。理和自然,即进入更高层次的境界。但法与意并不是彼此决然独立的系统,即不存在无意的法,也不存在无法的意,法与意只有在互相依赖中存在,相互对比中产生。萧何云:“书着,意也。”杨雄曰:“书,心画也。”后人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书法的书神、气韵、神彩、意境,或个性、精神、性情、情感等,实质上都是书意的不同表现形态。是书法抒发内心情感的体现。这种有书法作品所表述出来的具有意向性的意识,包含了中医养身养性的哲理。
  保养与中医养生,指人体要适应自然,抵御外邪,调摄精神,保养正气,以达“形神合一”,持久健康。而书法家在作书法的过程中已经达到这种目的。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人与自然界,人体内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健康长寿虽然与先天素质有关,但与后天的调养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人体要时时保持阴阳平衡,气血调匀。而要达到这种要求则要善于适应自然,适应环境,自我调节情志,如《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而书法在写字看书时正是达到了自我调节情志的良好作用。根据许多书法家的经验及自己练习写字的体会,在写字时,要先静下心来,要排除各种干扰,尤其是在书写一副较为完整的书法作品时,先要了解熟读、甚至默记所写的内容,潜心研究其涵义,对于诗词之类的作品内容更要领路其意境,然后,思想集中,聚精会神于写字之中,凝神静思,考虑其笔法、章法、墨法,做到心中有数,沉静于默然运行之中,大胆落笔,这时就进入到意专气聚的境地。气随意生,意从气运,情随意转。使自己的思想情趣同作品内容以及运笔融为一体。这种静虑凝神,心不外驰的过程,就达到了入境的境界。但这种入静同道家去世离俗,虚幻清静是决然不同的,这其中所达到的效果也是后者远不所及的。这种静不是为静而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通过运笔前的准备及运笔过程,一方面排除杂念,神情专注,一方面又充分调动了内部脏器的功能活动,使阴敛阳密,气血协调,使动静这对矛盾处于统一之中。长久如此,则对心身健康大有裨益。
祖国医学是很重视气的作用的,《内经》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万物由气而构成。气血之间关系密切,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血又是构成人体形体和维持各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历代医家都视气为人之大宝。《内经》云:“有诸内,必行诸外”。前人谓形诸外。必有其中,观其相,可识其心。这不仅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由体表推及内脏,判断人体内脏功能、气血盛衰之依据,也道出了书法创作的内涵与真谛。书家作书,强调有感而发,书法中“型诸外者,谓笔随意发,成既形之心言:有诸内者,谓心言存之笔先,已得未形之笔画。”《海岳名言》谓:“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此意即指心言。而要自然吐露心言于纸中,须要神澄,神澄则神气充实而备余韵,如此作书才能心手双畅,翰逸神飞。作书要专心致志,如果心不专、意不聚,即使勉强写出将神散势极,笔墨凋敝,生机荡然,毫无神韵。要写出神韵则要有笔势,要有笔势则要有气势,要有气势则要意专,要达到意专当先心静。这个过程则起到情志调达气血调匀的作用。同时写字的过程也是一种极为有益的艺术娱乐享受,能够同时欣赏所书内容及在写的过程中感受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为什么有时写字越写兴致越高呢?我想大概缘故也在其中。
  祖国医学在养生方面亦是很强调情志调节的。《内经》云:“恬惔虚无,真气从之”。又曰:“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合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这里虽然受道家思想影响,但从中可以悟出人体要掌握身体与环境之统一,要精神上健康,方能达“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一个人如果欲求过多,私心杂念过甚,就会经常郁郁闷闷,凡事斤斤计较,感到有许多难以解脱的烦恼。离不开世俗纠缠,久则或肝气郁结,或暴怒伤肝,忧虑重重,精神不愉快,也就难免要得病了。同样在作书时“如果企求过多,杂念过甚,易拘于小节,畏惧生疑,迷于笔先,惑于腕下,不能达到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这种超妙境界。在作书前不可有太多的企求,而须心意闲澹,先散怀抱,任情姿性,然后书之”。达到这种境界,正是达到了调节情志的目的,便其精神舒畅,情绪愉悦,充分地调动了体内脏腑气血功能,达到祛病驱邪,修身养性的目的。
在练字作书时思想集中,达到暂时忘我,有时遇到一些不遂心的时,挥毫运笔写下几页,心情顿时轻松许多。难怪有人说:作书可以移情性、寄意托志,有些人对部分老书法家做过心理分析:认为大部分书法家的思想意境与生活情趣都是比较清雅的。
专心练书可以思想集中,达到忘我而排除烦恼,摆脱世俗纠缠;而长期练书又可陶冶情操,使自己的思想达到更高尚的境界,培养自己豁达开朗,通情达理的性格,时时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这样就可以到达少生病,甚至不生病,健康乃至长寿。如庄子曰:“平易恬澹,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纵观历史,许多书法家的能达高龄长寿,有的年过九旬仍然精神矍铄,我想其奥秘包含在其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