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特霍尔德踢右边卫:抽象意义上的货币与金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9:26:20
抽象意义上的货币与金融中国金融战略:2020夏斌

不论是研究中国金融发展战略,还是探讨中国金融与世界的融合问题,抑或是探索对世界金融制度的改造,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而这些理论,其实都是基于对不断演化的货币金融的新认识,寻找如何正确处理其和经济关系的答案。

面对现实世界纷繁复杂的金融现象,在现实金融理论领域中存在为数不少的“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于是生出诸多困惑。如何牢牢抓住货币金融的本质功能(货币金融的“体”),驾驭由“体”而衍生的千变万化、越来越复杂的金融现象,需要不囿于教科书的教条和偏见,追根寻源,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活生生的金融生活中,认真梳理、抽象。特别是作为“赶超型”的中国,既是一个转轨经济体,又是一个大国经济体,在未来的金融大发展中,要想不迷失方向,更需要追根寻源,弄清货币金融体系到底为何物,并据此出发,采取似乎“非常规”的行动与措施,才能力避其他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开放时几乎都曾陷入的危机漩涡。为此,作为全书下面各章有关战略内容的统领和主逻辑,本章有必要首先从抽象理论上,对货币和金融及其不断的演化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谨慎的求证。

 

一、抽象意义上的货币与金融

在当代社会,货币、金融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甚至达到“日用而不知”的程度。货币成为财富的象征,大部分人为此疲于奔命。“现代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几乎也成为共识,甚至被某些人引申到“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国家核心战略利益”的高度。货币、金融到底是什么?金融的核心地位如何理解?有否国家间的金融“博弈”?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包括汇率、股票、金融衍生品的世界,日益复杂,令人眼花缭乱,人们往往越来越执著于追逐这些复杂枝节的本身,是否反而会迷失自我?要了解这一切,需要逐本溯源,寻求这些现象背后的内在逻辑。因此,先暂时回到货币与金融本源的简略讨论上。

 

(一)货币金融功能 降低社会交易费用

按传统教科书的说法,首先可对货币与金融分别进行专门细分的功能阐述。本节想简单回答合并货币与金融后,其功能是什么(货币金融对经济影响机制的详细分析见专栏1)?众所周知,货币与金融的活动,能对一国的实体经济发生重要的影响。在这一系列影响中,其对实体经济的积极影响,主要是通过建立和借助社会对其的普遍信任,来媒介实物和服务的交换,实现资源的集中和再分配,从而不断消除、减轻市场主体在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所面临的约束,节约了社会交易费用,促进了社会资源(风险)的集中,实现资源(风险)在时间、空间以及不同主体之间的优化配置,最终有助于提高整体经济运行的效率和承受风险的能力。在现代金融意义上的本质,就是对风险的定价和分配。简单地说,金融的发展,可以使人类的社会分工不断深入,人类的协作得以有效发挥,从而产生巨大的生产力。

(二)在循环运动中实现功能

货币只有在循环运动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循环动态中把握货币才有意义。正如血液只能在人体中流动才能实现其功能一样,静止的货币与静止的血液相同,是没有太大用途的。

从资金流动的实际过程来看,货币的循环运动,实际上就是信用货币不断创造、消灭与流通的过程。

在信用货币时代,货币是在市场需求推动下,被一国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甚至企业(当商业票据或银行承兑商业票据具有发达的流通市场时,商业票据也构成广义货币之一)创造出来并予以流通。

从资产负债表来看,货币的创造过程表现为创造货币的各种主体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的同时扩张,反之,则为货币的萎缩过程。除中央银行外,其他主体对信用货币的创造,总是倾向于以拥有(现在或未来)一定比例流动性更强的货币为基础,创造流动性较差的信用(货币

)。而中央银行在不引起货币体系崩溃的情况下,原则上可以无限制地推动信用货币的创造。

(三)货币金融的实质:人类之间的一种信任

货币的本质特征是一般等价物,具有四项传统职能:交换媒介、价值尺度、价值储藏和延期支付标准。这四个职能是一般等价物这一内在规定性的功能性表现。任何商品或者其他创造物,能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唯一条件(或者说本质特征),是能获得普遍的信任(接受)。因此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无论何处都可用以交换商品和服务的东西”。“只有当货币的一般购买力不激烈变动时,货币才能有效地履行其职能”。也就是说,任何在交换中能获得普遍信任(接受)的商品或创造物,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货币的职能凯恩斯在1937年指出:“我们把持有货币作为财富储藏手段的愿望,变成我们对将来情况的估计和对习惯看法不信任态度的晴雨表 拥有真正的货币缓解了我们的不安和焦虑。”在萧条的经济中,投资的增加将降低“不信任程度”,导致利率的下降而不是上升。,而任何具有人类普遍信任特征的事物,都可以通过一定方式外化为货币,如政府的强权、未来稳定的收入流(特别是垄断权)等。

纯粹意义上的货币价值,并不在于其内在价值,而在于其广泛的可接受性,其价值是在使用过程中创造并保持的。体现金融概念内涵的多种资产、组织形式的演变,无非是以越来越多的形式,承载“广泛可接受性”这一属性,以至于扩展到无形的信用,如政府、金融机构的承诺等。这种广泛的可接受性,本质上就是人类的普遍信任。

信用货币本身几乎毫无价值,商品货币虽然有其内在价值,但其作为货币的价值,并不体现在商品价值本身,而在于其促进经济交往的能力,是社会普遍信任的载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