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吉他lx2:开国大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6 01:12:49

开国大典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

2.1989年中国电影

3.中国小学语文课文

4.中国画家董希文1953年创作油画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

    

开国大典油画

开国大典指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它意味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此事件相关的作品有同名电影、文章、油画等。

目录

开国大典

大典过程

1.聂荣臻任阅兵总指挥

2.庆典前中央人民政府举行首次会议

3.开国大典时的天安门会场

4.毛主席宣读公告

5.朱总司令下达总部命令

6.难忘的群众大游行

开国大典上的外国朋友

1.核心提示

2.新中国开国大典的筹备

3.苏联友人在开国大典上

4.美国上校偷拍开国大典

5.开国大典的胶片失火焚烧了

开国大典上的礼炮鸣响

开国大典上的飞机表演

1.座舱里收听毛主席的声音

2.5种机型编队飞过天安门

3.开国大典受阅飞机共17架

事件意义

开国大典为何选在下午?

开国大典

大典过程

1.聂荣臻任阅兵总指挥

2.庆典前中央人民政府举行首次会议

3.开国大典时的天安门会场

4.毛主席宣读公告

5.朱总司令下达总部命令

6.难忘的群众大游行

开国大典上的外国朋友

1.核心提示

2.新中国开国大典的筹备

3.苏联友人在开国大典上

4.美国上校偷拍开国大典

5.开国大典的胶片失火焚烧了

开国大典上的礼炮鸣响

开国大典上的飞机表演

1.座舱里收听毛主席的声音

2.5种机型编队飞过天安门

3.开国大典受阅飞机共17架

事件意义

开国大典为何选在下午?

展开

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是指1949年10月1日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辽沈、淮海与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发动内战的主力已基本被歼灭,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到长江北岸。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蒋家王朝已陷入四分五裂、土崩瓦解的绝境。新中国诞生的条件已经成熟。

    

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决定,10月1日北平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10月1日下午3时,大地欢声雷动。刚刚就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朱德两位伟人一前一后,最先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当林伯渠宣布开始后,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位。人民领袖毛泽东庄严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个洪亮的声音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全国,震撼了全世界,开创了中国各民族人民的新世纪。

  毛泽东亲手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广场上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共54个单位的54门礼炮齐鸣28响,如报春惊雷回荡在天地间,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28年,终于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

  升旗之后,毛泽东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紧接着举行了规模浩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庆祝活动到晚上9点多钟结束,但欢乐的人群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大典过程

 

聂荣臻任阅兵总指挥

  开国大典前中央人民政府及政务院尚未成立,筹备工作主要由刚成立的北平市人民政府承担。事亦凑巧,市长兼军管会主任叶剑英8月就被内定调华南工作,准备解放广东,9月初就到了江西赣州去了。中央当时任副总参谋长、华北局第三书记、华北军区司令员、京津卫戍司令员的聂荣臻接任。后来当中央决定在开国大典上要进行阅兵时,中央军委又任命他担任了阅兵总指挥。虽然北平市各机关团体、各民主党派共25个单位到9月21日才正式集会成立筹委会,并公推聂荣臻为主任委员,但实际筹备工作早已开始。从整修天安门会场、树立旗杆、组织群众、准备鸣放礼炮焰火,特别是训练受阅部队,以及布置保卫会场安全等,都要在一个多月时间中完成。

  

    

开国大典中的毛泽东

开国大典的安全工作十分重要。北平解放不久,城内潜伏特务难以一下肃清,而且国民党飞机还会来袭扰。当年5月4日,国民党就从青岛派出6架B-24型轰炸机轰炸南苑,投弹30枚,毁伤我飞机4架,房屋196间,死伤24人,因此聂荣臻一直十分重视防空问题。我们空军还未正式组建。军委有一个航空局,专门在南苑机场组建了一个飞行中队,担任北平防空。聂荣臻考虑很细,下令万一敌机前来,在场人员一定要原地不动,不能乱跑,听从指挥;对受阅的1978匹战马也都作了安排。当然这一切是在中央领导之下进行的,周恩来常常具体过问。如10月1日中央领导人的车队如何从中南海开到天安门下,周恩来带罗瑞卿都曾亲去检查。

庆典前中央人民政府举行首次会议

  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是9月30日由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选出的。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委员有陈毅贺龙李立三、林伯渠、叶剑英何香凝等56人。当日下午6时,全体代表利用统计选票时间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尔后回到会场才宣布上述结果。简短隆重的闭幕式,由毛泽东主持,朱德致闭幕词,奏义勇军进行曲。主席台上第一次悬挂了五星红旗。散会时天已经很晚了。

  

    

开国大典中的毛泽东

习惯晚上办公批阅文件的毛泽东,这一天夜以继日一直工作到10月1日凌晨6点多(见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于10月1日下午二时勤政殿召开。全体宣布就职,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随即,选林伯渠为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并责成他们火速组成各项政府机关。会议还宣布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并通知各外国政府只有这个政府才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并愿与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会议开完,全体领导人乘车出中南海东门,到天安门后下车登楼,下午三时庆典准时开始。

开国大典时的天安门会场

  举行开国大典时天安门修葺一新,城楼上横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正中悬挂毛主席的巨幅画像(40年代着冠照)。两旁的标语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万岁”,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没有国徽,因为9月25日、26日政协的座谈会及审查委员会上认为还要修改,所以27日全体会议上只通过了国旗、国歌、国都、纪年4个决议。

    

北京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广场欢庆新中国诞生

那时,东西三座门(正式名称为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及南面长长的甬道,甬道两边长长的红墙,正南门即砖石结构的中华门都还存在,形成了一个丁字形的封闭会场。与8个月前北平刚解放时的天安门前比较,可说是焕然一新,宽广平坦得多了。此外在现在国旗旗杆的地方已竖了一根当时看来已很高的旗杆,旗杆上有一个金色的顶。中华门外正阳门、前门箭楼两旁的许多建筑物上都张灯挂旗。“北平东站”、“北平西站”的大字一夜间都改成“北京东站”、“北京西站”了。会场里的工人、学生、干部、市民、城防部队都举了临时赶制的五星红旗及其他红旗、红灯和彩色小旗,特别是用红绢糊的大小不同的五角星灯,真是成了红旗红灯的海洋,只有市民中戴了小白帽的回民同胞举着绿底白色的星月旗,显得分外不同。会场上的群众共达30万人,分区席地而坐,很有秩序。金水桥北没有现在的观礼台,但搭了两个简单的台子,一个供大会指挥用,一个给唯一的外宾观礼团,这就是前一天刚到的以法捷耶夫为首的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受检阅部队则站在东长安街。

  那时交通工具少,群众近则列队步行来,远的坐火车来。我当时所在的单位,临时编为华北革大第四部,住在西苑大院。华北革大七八千人的队伍迤逦一里许要步行到清华园车站。天未亮起床,到车站已7点,乘装煤的黑敞篷车,走了两小时才到前门车站。经过西直门车站时还见到门头沟工人也坐火车来。虽然“旅途”这样艰苦,但大家情绪高涨。在前门席地而坐等到下午两点才安排进入会场,午饭是馒头凉水,每人领到三块糖、两个梨,是节日优待。

  庄严隆重的开国大典终于在10月1日下午3时开始。那天早晨是阴天,上午和中午还下了一点小雨,但下午却放晴了,真是老天也和万民同庆。典礼的程序是: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宣布开会;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就位,副主席就位,委员就位;奏义勇军进行曲;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升国旗(同时鸣礼炮,礼炮毕);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游行。毛泽东主席宣读的公告,约九百字,虽未收入新出的八卷本《毛泽东文集》,但收入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及《共和国档案1949-1996》。

毛主席宣读公告

  提到开国大典,人们很容易想到毛泽东主席那句震古铄今的名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然而这句话,并不是毛泽东在天安门楼上讲的,而是在此之前的9月21日的政协开幕词中讲的。原文是“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篇文章已收入《毛泽东文集》。

  还可提及的是升国旗、鸣礼炮。鸣礼炮从北平解放后已是第三次。第一次是7月7日晚天安门20万群众纪念抗战12周年及政协筹委会召开时放的。第二次是9月21日新政协开幕时鸣了礼炮54响。这次开国大典则以54门礼炮鸣28响,54门礼炮象征全国54个民族(当时还未有现在56个民族之说),28响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历28年艰苦奋斗才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正在礼炮轰鸣时,毛主席按动电钮,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场群众都把红旗红灯高高举起,汇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

朱总司令下达总部命令

  毛主席宣读完公告后,阅兵开始。检阅司令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兼阅兵总司令),阅兵总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接受检阅

指挥是聂荣臻。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接受检阅

首先由聂荣臻陪同朱总司令坐敞篷车开始检阅。检阅完,朱总司令回到城楼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命令的最重要内容为“坚决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和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的一切命令,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时肃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镇压他们的一切反抗和捣乱行为。”因为当时华南的两广海南、华东的福建一部分、西南全部(四川、西康、贵州、云南、西藏)均未解放,新疆虽宣布和平起义,解放军尚未到达迪化(乌鲁木齐),更不要说还有台湾,所以朱总司令的命令是有针对性的。命令宣布后,进行分列式。受阅部队以海军两个排为前导,接着是一个步兵师、华北陆军军官学校、一个炮兵师、一个战车师、一个骑兵师相继跟进。空军包括战斗机、蚊式机、教练机共14架在全场上空自东向西飞行受阅。前后历时3小时。

难忘的群众大游行

  整个阅兵结束后,群众游行开始。一批批群众队伍,无不迫切希望走到城楼前,看到衷心敬爱的毛主席。天很快黑了下来,天安门楼上的灯光突然照亮,上面是一串红橙色的灯,下面好像是三道粉青色电虹灯,再加上巨大的探照灯光射向全场,灯光闪闪,好似波浪。焰火在天安门附近三处施放,五彩缤纷,此起彼落。群众手里举的纸灯、纱灯也都点亮了,广场上是灯的海洋。

  等到八点多钟,华北革大七八千人的队伍才在华北大学之后行动。队伍慢慢走近金水桥,只听见城楼上扩音器传出“万岁”、“万岁”的声音,才知道是毛主席在回应华大同学的欢呼。我们紧跟着走过金水桥,大声高呼“毛主席万岁”,这时才见到城楼上大宫灯前毛主席那魁梧的身躯,他不戴帽子,挥动着手用湖南口音高呼“万岁”,有时还喊“同志们万岁”,这时我们都感到毛主席看见我们了,口号喊得更为起劲,血都要沸腾了。我们还看到少奇同志,看到他身旁的女同志,我们猜一定是宋庆龄副主席。我们把手举到头顶鼓掌,主席台的领导人也鼓掌,人民的领袖们真是和我们心连心。阅兵式共用了2个多小时,受阅部队的人员总计有1.6万多名。

  接下来是群众游行。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的是工人,京郊农民紧随其后。后面是机关干部、青年学生的游行队伍。

  晚上9时25分,无数彩色的礼花向广场四周发射出来。首都军民载歌载舞,尽情地欢度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夜晚。

  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宣告了中华民族的新生!

开国大典上的外国朋友

 

核心提示

  新中国开国大典的日期确定的程序与绝对保密性使能出席的外国人少之又少,择何日举行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当时在外交上也是很敏感而举世关注的。

  苏联文学家艺术家代表团,与已经在京的朝鲜人民代表团,加上一个来解放区访问的意大利共产党中央委员斯巴诺,算是有幸出席开国大典的仅有的外国朋友了。

新中国开国大典的筹备

  当时西方通讯社对于新中国开国大典的时间,在八九月间已经有了种种揣测:有一种说法是中国人办事讲究选择吉日良辰,极有可能在占领华南、西南基本统一大陆后,于1950年元旦这天举行仪式,“元旦”是中国人认为一年中最好的喜庆开端日子;在9月27日政协会议宣布将北平改为北京,定为首都消息传开后,也有西方记者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对孙中山有好感,既然中华民族各方面的精英人物都已云集北平开会,或许他们会选择辛亥革命的“双十节10月10日这天,举行大典的仪式。

  关于国名、国旗、国徽、国歌及采用的纪年等开国的诸多事宜,一些书籍和文章都已有详细生动的记述与描写,但关于“10月1日”开国大典日子的选定,至今尚未见到完整、专题及甚为具体的文字记载。

  新政协筹备会议在6月15日开始开会,7月7日过后,中共中央就成立了由周恩来为主任,彭真、聂荣臻、林伯渠、李维汉等人为副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筹委会主要由中央、华北军区与北平市委三方面的主要负责人组成。筹委会根据中央指示拟定的开国大典有三项内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二、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仪式;三、人民群众游行活动。

  当时由杨成武与华北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唐延杰受命主持起草了一个《阅兵典礼方案》。阅兵方案提供了两个地点供中央最后确定:一个是西苑机场,场地宽阔,展得开,无须阻断交通,但须另搭两三个看台,工程大,且赶不上天安门城楼宏伟状观;另一个就是天安门广场,须断绝交通4个钟头,当时的长安街较窄,不能按照正规阅兵的行进分列式,只能允许横排步兵十二路纵队、骑兵三路纵队和装甲车两路纵队。

  周恩来终于在阅兵方案的报告上写下了自己的意见,谈到了开国大典的日期和地点:

  毛主席、总司令、少奇同志阅:

  日期在闭幕后政府成立之日。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担任,阅兵司令员请朱德同志担任。

  开国大典定在10月1日下午3时,主要考虑防止敌机长途奔袭,按照敌机远程飞行袭击的规律,一般都是上午起飞,下午基本不动。当时,在北京四周远近,华北军区已经布置了有序的高射炮群,严阵以待。年轻的人民空军也作好了一级战斗准备,并安排了届时在北京上空巡逻的战斗机。

  阅兵总指挥聂荣臻给受阅部队下了一道死命令:万一发生空袭,一律不能动,下刀子也不能动!

  万事俱备。一直保密的开国大典的时间,直至10月1日上午10时左右,才由北京新华广播电台通过电波,向全世界发出预告。这时,离下午大典正式开始的时间,只剩5个小时了。

  这就造成了能有幸参加开国大典的外国人少而又少。

苏联友人在开国大典上

  赶来参加新中国开国大典的苏联文学家艺术家代表团是10月1日的上午才乘火车到达北京的,差一点就赶不上了。

  周恩来总理和中苏友协会长宋庆龄、副会长刘少奇到前门车站欢迎。团长是大名鼎鼎的苏联著名作家、苏联作协总书记法捷耶夫,代表团中还有著名作家西蒙诺夫与好些有名的艺术家及高级干部,全团约有40多人。当时,因为客观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未能邀请外国的政府代表团或党政代表团参加。这个苏联的民间代表团,与已经在京的朝鲜人民代表团,加上一个来解放区访问的意大利共产党中央委员斯巴诺,算是有幸出席开国大典的仅有的外国人了。

  据担任翻译的师哲回忆,开国大典后的10月2日或3日中午,毛泽东在中南海勤政殿接见了苏联文学艺术家代表团全体成员。这该算是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后接见的第一个外国代表团。

  毛泽东作了长篇的精彩讲话,会见延续了两个钟头。在师哲的回忆录里,对毛泽东的讲话作了这样的记述:

  毛泽东说:中国所具有的优势之一,就是它有苏联这样一个好近邻,所以中国不是孤立无援的……

  他的讲话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使代表团中许多人听到动情之处,激动地流出了眼泪,师哲形容说“出现了罕见的动人的场面”。

美国上校偷拍开国大典

  怎么突然冒出一个美国上校在拍摄开国大典?公安部门建议抓起来或是没收其胶卷,总指挥聂荣臻要请示毛泽东才行。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对着麦克风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当开国大典的第一项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典礼正在进行之时,负责警戒和保卫开国大典安全的公安人员发现了异常情况:一个穿军装的美国军官正站在原美国驻北平总领事馆的围墙附近,频频地进行拍摄。

  公安人员立即将此情况向指挥部作了紧急报告。位于天安门城楼下黄房子里的指挥中心得到报告,很快就弄清楚了这个美国军人的身份:此人是原美国驻北平总领事馆武官戴维·包瑞德上校,是个中国通。此人在抗战后期曾经作为组长率领美军观察组到过延安,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都有过交往,对我党我军有过友好的态度。

  考虑到这些复杂的情况,指挥中心不敢决定对这个非法拍摄者采取安全行动,就立即用紧急电话报告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总指挥聂荣臻。

  聂荣臻接了电话,觉得这涉及到外交事宜,需请示毛泽东。聂荣臻走近城楼前侧栏杆旁的毛泽东,简单明了而细声地报告了情况。

  毛泽东听了说:“哦,是包上校呀,我认识他。”

  聂荣臻小声地问:“阅兵式能让他随便照吗?没收他的胶卷吧。”

  毛泽东仍然望着广场上欢呼的人海,想了想,说:“这样不好吧。让他照,不管他。我们这是公开的嘛,让他给我们当个义务宣传员吧。”

  其实,开国大典的前一天,9月30日,包瑞德已经到天安门广场上去拍摄了一些照片。其中有一张是从天安门正面拍摄的毛泽东巨幅画像。据说,这张照片后来在美国被报刊发表了,但细心的包瑞德发觉:这张照片与10月1日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天安门正面的毛泽东画像怎么会有一点不同?

  这当然是包瑞德所无法弄明白的。原来,10月1日凌晨,周恩来到天安门来做检查的时候,发现城楼正中高悬的毛泽东画像,是根据毛泽东自己选定的照片所放大而绘制的。这是解放区的老百姓很熟悉的一张照片。著名画家周令钊在绘制时,在画像下方留有二尺余宽的一条白边,下面写了毛泽东的亲笔题词:“人民的胜利”。

  周恩来验收时,觉得主席不会这么不谦虚,还自己为自己题词,就指示赶快将这几个字涂掉。

  包瑞德在9月30日所拍的那张照片,就成了绝无仅有的绝版。

开国大典的胶片失火焚烧了

  苏联摄影师不慎将拍摄的开国大典纪录片失火烧了,回国之后受到了斯大林的严厉处分,被送到西伯利亚去了。

  这是几个黄头发蓝眼睛的苏联人。

  他们可以随意地在天安门城楼上拍摄所有的人。人们注意到,连毛泽东、朱德等中央最高领导人,都让他们随意拍摄,还随他们的指令作一些配合。在地面,还有一部小吉普协助他们。在天安门东侧视野最广的位置,还为他们搭了专用的高台。

  指挥部得知他们拍的是彩色影片的电影。当时指挥部里几乎没有人看过什么彩色电影,都觉得很神秘。

  这是斯大林派来的纪录电影摄影师。那是刘少奇访问莫斯科时,斯大林主动热情提出来的。这次他们拍摄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得到了主人破例提供的各种拍摄方便条件。

  他们的干劲很大,跑上跑下,开国大典那一天,从头到尾一直开着摄影机拍摄,机器一直响着连续而均匀的嗒嗒声。他们从毛泽东讲话、升国旗、阅兵、游行,一直拍到晚上五颜六色的礼花在夜空中闪烁,然后他们才兴高采烈地抱着几十本沉甸甸的胶片盒子,回到所下榻的东华门大街的翠明庄宾馆里。这个宾馆在北平解放初是中共中央组织部的招待所。他们的这些珍贵的底片都堆放在宾馆的一个房间里。

  胶片是易燃品,偏偏开国大典后没几天,这个堆放胶片的房间起了火灾!

  几十本胶片几乎全烧光化成了烟。好不容易抢出来几本胶片也残碎不堪,无法再用。这几个年轻人在宾馆前失声跺脚痛哭。

  据说,他们回国后受到了斯大林严厉的斥责与处分,被送到西伯利亚去了。

  周恩来听说底片都给火烧了,在“啊”了一声之后,难受得有好几分钟都沉默着没有说话。

  唯一感到幸运的是,我们自己的那些从延安来的经历了战火考验的摄影师,拍摄了一部黑白纪录片,里面保存了开国大典的珍贵场面。

  接着,斯大林又派了一个著名导演格拉西莫夫来重拍,周恩来有了教训,这回让中国电影工作者与苏联人合拍,由总政派出懂艺术的黄镇将军担任顾问,这就是中苏两国合拍的大型纪录片。

  这部影片获得了斯大林奖章。

开国大典上的礼炮鸣响

  当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时,广场上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抬头瞻仰五星红旗。

  这时,大地震动,炮群长啸,齐鸣28响。礼炮声如同报春的惊雷,在天宇间回响激荡,震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把开国大典上伟大、庄严、团结的气氛进一步推向了高潮。开国大典的礼炮队来自一支英雄的部队。

  1949年8月1日,聂荣臻代表中央军委,把第一面八一军旗授给了他们。国外一些国家在举行庆典活动时,一般都鸣礼炮21响,就是最高的礼仪。开国大典为何要鸣28响呢?

  原来,54门大炮表示当时统计的我国有54个民族,28响礼炮表示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起,领导全国人民,经历了28年的奋斗,才使国家独立,人民翻身当家做主,才迎来了1949年10月1日下午的开国大典。从此咱们的祖国不断繁荣兴旺,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是毛泽东首先提出来的。在政协一届会议上,一位代表提出质疑:“在国外,最高礼仪是21响,我们为什么要鸣28响呢?”当时没有人回应。

  会议休息时,毛泽东见到负责开国大典筹备工作的华北军区作训处长唐永剑话题很快进入开国大典的礼炮鸣放问题,毛泽东问小唐:“你说,放28响有没有道理呢?”

  唐永健是个文采横溢、学识渊博的才子,他一下就明白了毛泽东的用意,马上说:“主席,我起草一个关于礼炮28响的说明吧。”

  毛泽东微笑着默允了。很快,简明扼要的28响说明报告递上来了,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横空出世到1949年,刚刚28年。28响礼炮就是28年党史的赞礼,这不是极有道理吗?毛泽东看到这份报告后,在上面用铅笔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开国大典上,礼炮队由108尊山炮组成,分为两组,一组装填,一组发射,轮流作业,以缩短每响之间的间隔时间。所以,人们习惯上仍称54尊礼炮。

  108尊礼炮一字形摆开,背倚天安门广场,靠在一截古墙边,位置在前门附近。两分半钟之内,28响无头空炮全部送入空中。

  鸣礼炮时,站在观礼台上的华北军区文工团团长刘佳与身边的几位代表兴致勃勃地数着礼炮。40年后他说,不够28响,有时两发之间的距离很远,有漏响的。

  负责组织礼炮工作的特种兵司令员高存信说,决不可能漏响,瞎炮肯定有,但不可能两发炮弹一起哑巴。

  建国之后,在开国大典上鸣放过的山炮大部分销毁,有两尊被收藏到中国革命博物馆作为陈列的文物了。

  1949年7月的一天,在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司令员高存信向作战科长许欣之.副科长韩怀志布置任务:组建我军第一支礼炮队为开国大典鸣放礼炮。许欣之为礼炮队指挥,负责组建.训练.鸣放的任务(高存信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记载了这段历史)。

  接受任务后,根据要求在驻京各部队中选调54门山炮,组成礼炮队。炮长均由连.营干部担任,炮手均由班排干部担任。在先农坛体育场开始了艰苦严格的训练。按照要求,礼炮28响必须与升国旗.奏国歌同步,共2分零5秒的时间以间隔4秒等速射鸣放。为了这个目标,在炎炎烈日下官兵们练肿了胳膊喊哑了嗓子,按时要求完成了任务。

  共和国第一支礼炮队首次执行鸣礼炮任务是在9月21日晚7时。许欣之率领参谋复新及礼炮队进入中南海。9门礼炮在中南海边上一字排开,面向东,为在怀仁堂内召开的首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式鸣放礼炮。

  10月1日凌晨,为在开国大典执行任务,礼炮队开赴天安门,在现公安部门前,54门礼炮炮口冲南,向东一字排开。按照炮兵作战指挥原则,正职在前方指挥所,副职负责后方阵地。当年的礼炮指挥所就设在天安门东侧的三座门下,与天安门阅兵指挥部有直通电话,许欣之就在此接受天安门阅兵指挥部的命令。

  庄严神圣的时刻终于到了!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随着话筒里阅兵指挥部的命令,许欣之挥动红旗向阵地下达“放!”的命令,礼炮齐鸣。28响与升国旗奏国歌同时开始同时结束。礼炮队圆满完成了这一历史性任务。

  开国大典第二天,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京饭店宴请出席开国大典的各方面人士。包括各受阅部队指挥员。许欣之受邀参加了宴会。

开国大典上的飞机表演

  1949年的10月1日,年轻的飞行员王延洲驾机参加开国大典,亲眼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到来。2005年国庆前夕,已经85岁高龄的王延洲老人回忆起56年前的国庆,仍然兴奋不已:“我们当时是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参加开国大典的阅兵仪式。”

  王延洲早年就读于黄埔军校,后在美国学习飞行,抗战中他曾击落过5架日本飞机,是至今仍在世的少数几位中国“王牌飞行员”之一。

座舱里收听毛主席的声音

  开国大典是下午3点正式开始的,当毛泽东主席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时,王延洲和他的队友们正在位于北京郊外的南苑机场待命。“我刚刚打开飞机座舱里的收音机,就听到了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声音。56年过去了,这声音还常常盘旋在我的脑海里,就像刚刚听到一样。”

  下午4点整,天安门城楼总指挥室负责人油江下达起飞令,17架飞机望见绿色信号弹呼啸升空,在北京上空盘旋待命。

5种机型编队飞过天安门

  17架飞机中,9架是P-51型战斗机,2架是蚊式战斗机,3架是C-46型运输机,1架是L-5型通讯联络机,最后2架是PT-19型初级教练机。17架飞机要形成一个纵队跟进队形通过天安门上空,与地面的坦克队列相呼应。

  “17架飞机5种机型,飞行速度相差很大。两种战斗机的时速是600公里,L-5型通讯联络机和PT-19型初级教练机的时速不足200公里。但上级要求,通过天安门时必须队列整齐、分秒不差,确实很有难度。”

  经过反复摸索和精确计算,飞行队决定起飞的顺序按照先小后大,先慢后快,同时还专门选择了3个不同的航线进入点:战斗机速度最快,从通县进入;运输机为中速,从建国门和通县之间进入;其余飞机从建国门东侧进入。尽管难度很大,但我们经过多次合练后,可以保证开国大典时万无一失。

  下午4点35分,受阅分列式正式开始,“飞过天安门上空时,下面真是一片红旗的海洋。直到现在,我对这种鲜艳的红色都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开国大典受阅飞机共17架

  9架领航的战斗机飞过天安门后,油江再次下达命令:“9架P-51再通过天安门一次。”队长按照原来预定复飞一次的方案,第二次飞越天安门上空。“从时间上看,我们再次通过天安门时,正好尾随方槐领队的L-5型和PT-19型飞机之后,配合得恰到好处。后来,好多人以为开国大典受阅的飞机是26架,其实后面9架是重复飞行的。”王延洲面带笑容,开心地说。

事件意义

  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表明中国终于是一个自主的国家了,表明中国人民可以从东亚病夫成为龙的传人。

开国大典为何选在下午?

  当时南方一些地区还未解放,国民党的空军经常袭扰北方,并图谋破坏开国大典。国民党空军夜航能力不行,在大陆轰炸完后,必须在天黑前返回,如果上午举行大典,国民党飞机飞到北京还能赶在天黑前回去,如果下午举行,就来不及返航。于是开国大典决定在下午举行。后来随着解放军空军战斗力的增强,拥有了对付国民党飞机的能力,以后的国庆活动就都改在上午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