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振华为什么败落了:学习亲子沟通讲座七<家长如何正确批评孩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9:23:45

家长如何正确批评孩子

 

文:培洪妈

 

 

   老师的系列讲座七<在亲子沟通中家长如何正确批评孩子>

 

     老师说:在赏识教育盛行的今天,许多父母都学会了如何赏识孩子,哪怕孩子犯了错误。但是,赏识教育也有一个度的问题,一味地赏识孩子,容易让孩子对他人的评价产生依赖的心理,一旦有一天无法获得他人的赏识时,他就会觉得沮丧,甚至萎靡不振

 

    实际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对于孩子无意造成的错误,父母尽量不要过多地批评,但是,在亲子沟通过程中,批评作为一种教育和沟通方式,不可避免地被使用到。赏识和批评都是教育方式,两者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需的教育方式

 

   心理学家詹姆士·温德尔说:“为阻止错误行为而以奖励作为条件简直就是一种贿赂。它暗示规则本身已失去了它的内在价值处罚并没什么错只要公平合理即可。”

 

    只要批评是有建设性的,客观的,孩子是容易接受的。美国前总统布什说过:“母亲对孩子们的批评,同父亲一样,总是建设性的,从来也不是压抑性的。父亲和母亲是我们最大的支持者,总是出现在我们最需要的地方。”

 

   看到这,我们的家长朋友们,你们是否也想成为孩子们的支持者呢?如果想,那就跟着我一起学习下韩老师和我们一起分享的七种建议吧!

 

  第一个建议:批评孩子时要客观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认为,对孩子的批评,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心服口服。这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

 

    老卡尔·威特认为,首先你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道理和事例去教育他们。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要给他们说一些容易理解的道理。不能用某种高深莫测的东西强行向他们灌输。书本上的道理应该给他们讲,但不能搬弄出那些晦涩的文字,那种学究式的大道理孩子是很难接受的。

 

    美国教育家塞勒·塞维若认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应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的思维,切忌在情绪异常的状态下轻易批评孩子。他说:“父母批评教育子女,靠强制压服是行不通的,只有给孩子充分的说话机会,他们才能剖析自己的行为,触及灵魂的最深处,才可能使其心服口服。”

 

  以上老师以美国教育家的话让我们大家明白,我们任何时候都要站在孩子的一边去考虑问题.而给孩子充分说话的机会.

 

  接下来还是想引用老师讲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大家看看,我们平时遇到这种情形又是如何做的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作家何立伟曾经描述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儿子告诉我说他下午不上课。我说那正好,可以看看课外书什么的。他说我都和同学约好了呀,去溜旱冰!你看看,真的,就像他妈说的,他心里头只装着一个“玩”。

    我叫我儿子坐下来,我要好好同他谈谈话。我说儿子,你的成绩好不好?他沉默了一下,嗫嚅地答道:……不……好……我说那一个学生成绩不好有什么资格这么玩儿呢?他愣愣地望着我,不做声,等着下文。我接着给他说,老爸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三种学生,一种是会学不会玩的,一种是会玩不会学的,还有一种就是又会学又会玩的——你属于哪一种呢?儿子不好意思地说:中间的那一种。我说对,你现在就是会玩不会学,所以偏颇,所以要加强学习。这样你就会成为第三种学生,也就是老爸最欣赏的人——又会学又会玩。

    儿子大约觉得我说得有点道理,于是搔了搔脑壳,说:那老爸,我下午还去不去溜冰?

    我说怎么不去呢,你都和同学约好啦。你只给我记住一条,做第三种学生。

    我儿子又快活又响亮地说:OK,

 

    老师还特别强调指出:批评孩子不等于惩罚孩子或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出气筒。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当你满腔怒气要发作的时候,要先克制几分钟,想想我是老师,这样你就能平静下来了。”每个父母都要永远记住: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永久的影响。

 

    我们大家是否在孩子有以下的五种情况时,而对孩子进行批评过呢?这可是韩老师在长期的家庭教育咨询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分别是:

 

    1、当孩子同你讨论某种个人问题的时候。

    2、当孩子看上去非常激动而又没有说到底是怎么回事的时候。

    3、当孩子为某件事而兴高采烈的时候。

    4、当孩子需要人帮助他作出决定的时候。

    5、当父母想让孩子解释或同自己讨论某件事的时候。这些都是不应该批评的时刻,希望我们大家切忌.

 

   可见,只有客观地批评孩子,同时不要故意处罚孩子,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尊重和诚恳,这样,孩子在接受父母意见时自然就会容易得多。

 

  第二个建议:批评孩子不要当着众人的面

 

    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当着众人的面批评孩子往往会让他觉得失去面子,从而产生抵触父母的心理。

 

    美国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说:“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若失去了自尊心,一个人的品德就会瓦解,人之所以变成了醉汉、赌徒、乞丐和盗贼,都是由于失去了自尊心的结果。父母经常絮叨孩子的过失,就有损于孩子的自尊心,这是不正确的。在他人面前揭露孩子短处的父母,不配做父母。”

 

    明智的父母要学会在众人面前称赞孩子,而在孩子遇到问题或犯了错误的时候,在家里单独进行教育。

 

    英国作家洛克说过:“对儿童进行批评时,要在私下里执行;对儿童的赞扬,则应当着众人的面进行。儿童受到赞扬后,经过大家的一番传播,意义会很大,他会以之为骄傲和目标,并在以后的岁月里更加努力去获得更大的赞扬。而当众宣布他的过失,会使他无地自容,会使他失望,因而父母制裁他的工具也就没有了。”

 

    洛克还说,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如果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看到这边大家有什么感想呢?对儿童进行批评时,要在私下里执行;对儿童的赞扬,则应当着众人的面进行。想想看,我们都做到了吗?

 

  第三种建议:用故事批评孩子

 

    老师说:孩子的自尊心是脆弱的,他们不喜欢父母赤裸裸地批评他们。如果父母能够采取委婉的手段,通过故事、寓言、名言等方式来批评孩子,取得的效果会更好。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孩子有不良行为时,我们先冷静思考孩子错在哪?是哪方面错?然后找些相关的故事来加以引导.在故事中,孩子比较容易领悟到了其中的道理,这比父母讲大道理的效果要好得多。可见,父母要积累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在孩子遇到相似情况时,用故事来教育孩子,不仅可以避免亲子冲突的产生,而且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涵养,进而更加尊重父母、崇拜父母,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只要觉得有教育意义的都会在欢快的气氛中和孩子沟通.

 

 第四种建议:用孩子的语言来批评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讲大道理总是无法起到真正的效果,孩子们往往会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这不是代表孩子们故意与家长作对,而是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无法理解高深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学会用孩子的思维思考问题,用孩子的语言来友善地批评孩子。

 

  培洪如果把脚跷在凳子上,我就用他的腿的语言方式跟他说话."培洪,你有没有听到你的左腿一直在叫?它不喜欢这种姿势."培洪听了也就笑笑地带着不好意思地口气对左腿说:"唉,真是不应该,让你不舒服了.好了,这样可以了吧!"

 

   美国教育家塞勒·塞维若认为,批评孩子是为了孩子的健康进步,鼓励孩子也是为了孩子的健康进步。既然是为了相同的目的,手段的选择就是应以双方都乐于接受为原则。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如果父母善于运用孩子的语言,那就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用孩子的语言跟孩子沟通,这样,孩子与父母之间就比较容易获得共同的语言,从而更好地进行交流。

 

  第五个建议:不要在饭桌上批评孩子

   

    我们身边的很多父母习惯于在吃饭的时候教育孩子,当然教育往往以批评为主。实际上,这种教育方式是错误的。不管孩子犯了什么错误,父母都不应该在吃饭的时候批评孩子。这种批评方式往往会让孩子产生沮丧的心理,从而影响吃饭时的心情,影响身体健康。

 

   所以,请家长们想想看,在饭桌上批评孩子是不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孩子吃饭本来是很开心的一件事,结果父母不停唠叨,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很容易厌食。同时,饭桌上的批评还会养成孩子极为敏感的心理,有些时候,孩子并不一定能理解父母的批评就是为了他好的,比较是小孩子,他的思维能力不可能达到成人的高度。而当孩子在家没有踏实的感觉,跟父母的沟通就会越来越少,这样一来,亲子沟通关系就会产生隔阂,时间越久,隔阂越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一家人吃饭时是争论还是谈话,是称赞还是训斥,是一个很好的测量计,它可以看出这个家庭是在疏远分离还是在越来越亲近。”如果父母习惯于在饭桌上称赞孩子的表现,则孩子就会比较喜欢“饭桌会议”。

 

   我家培洪在吃饭问题上不用我们操心,在这以前让我操心的是,怕他吃太多.还好,今年的培洪终于学会了爱自己.所以也就不用我多虑了.其实对于吃饭的问题,我觉得父母们不能去怪孩子,这还不都是你们给惯的.如果不是你们紧跟着人家身后喂饭?如果不是你们一直给人家吃零食?如果一开始就主张让人家自己动手吃?那么你们这时候就不会再有忧虑了.

 

  第六种建议: 让孩子学会自我批评

 

 

    批评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错误,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如果父母没有意识到这点,而是把批评孩子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以通过惩罚来促使孩子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那么,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孩子犯错误固然应该教育,但是,教育的方式很多,并不只是惩罚。日本的池田大作说:“没必要对孩子歇斯底里地发脾气,也没有必要唠叨个不停。早晨起来要洗脸刷牙,外出归来要洗手,弄乱的东西要放回原处,等等,只要有机会就自然地教导孩子,这样不就行了吗?”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常被惩罚的孩子的后果

 

   惩罚性的措施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孩子往往在心里想:“反正已经挨打了,这下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要改正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大不了再被打一次。”就这样,对惩罚越来越麻木的孩子不仅无法改正自己的错误,而且对父母的情感也会越来越淡漠,甚至造成亲子之间的隔阂。

 

    捷尔任斯基说:“孩子一不听话就处罚,那时只有疼痛和恐惧才是他的良心,这样他也就不会在生活中辨别善与恶。鞭打、过分的严厉以及盲目的管教,这对孩子们来说是最坏的教育方法,只能教孩子们虚善、说假话。”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要心理避免惩罚孩子,只要孩子认识到错误,有改正的决心了,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我们家培洪有过自我批评.让我记得最深的一次是:今年我们第一次养蚕宝宝,培洪把它当作自己的宝宝一样来看待.有一天傍晚,我们散步回来,他迫不及待地去看他的蚕宝宝,而同时又想玩陀螺,结果手上的陀螺没抓稳打到了他心爱的蚕宝宝.难过得掉了眼泪,一看到受伤的蚕宝宝就自责,所以决定一个月不玩陀螺.还真做到了,而让我觉得高兴的是,培洪学会了承担责任了.真的长大了!

 

   如果父母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并不责骂,而是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和包容,孩子的内心就会极大地体验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为了回报父母,他会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做一个让父母满意的好孩子。

 

第七种建议:赏罚要分明

 

  惩罚只是一种教育方式,其目的是通过惩罚性的措施,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避免下次再犯。因此,惩罚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做到赏罚分明,不要出尔反尔,让孩子无法判断父母的真正意思。比如,你要求孩子不要说谎,你首先不能欺骗孩子。如果说好孩子做了好事有奖赏,父母就一定要执行、兑现。

 

  我如果想让培洪改正什么?我们都会三人一起来执行.就比如,培洪去年老是吸鼻子,那段时间的他特喜欢玩他们学校小朋友都玩的卡片.突然一天中午我想到如果他吸一下鼻子,那就扣除他的卡片5张.如果一天没有吸就奖他10张卡片.如果我发火了就扣除上网的时间二小时.(因为我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在电脑上学习)而他爸爸发火了就扣除看十二频道的节目.第一天培洪自然被我罚了二次也就是10张,可把他心痛的都要哭了,哪一张都舍不得被罚掉,我和老公私下里笑得要命.说来也真是神,第二天他就没吸了,而我也犯了规,也被罚了不能上网.我觉得做什么事,只有我们带头一起行动.公平对待.孩子自然也就能接受了. 

 

  法国思想家蒙田说过:“在培育娇嫩心灵的方面,我谴责一切体罚。塑造心灵为的是荣誉与自由。强迫与压抑有着说不出的奴性味儿。我想凭理性、智慧、灵巧都做不到的事情,借武力也不会有更大的效果。”

 

    明智的父母一定要以教育引导为主,事先制定规则,让孩子明白违反规则需要受到怎样的惩罚,同时,不要盲目惩罚孩子,以免孩子受到心灵的伤害。

 

  看到这朋友们,你们都已经明白如何正确批评孩子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