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show super o:话说阳山系列之八——抗清义士程孟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3 07:08:19

话说阳山系列之八——抗清义士程孟雄

(2010-08-17 12:37:54)转载 标签:

杂谈

 

    在今阳山西菖蒲潭一侧山坡上郁郁葱葱的灌木林中,静卧着一个不起眼的墓冢,这就是当年抗清义士程孟雄的墓葬地。

    今年夏天,笔者冒着高温,沿菖蒲潭遗址东侧的崎岖山路上行,穿荆棘,越榛莽,来到程孟雄墓前凭吊这位已离世三百六十五年的明末抗清义士。墓冢周围杂树丛生,藤蔓四延,显然已人迹罕至,很少有人记得这个地方了。墓前立着一块不大的墓碑,碑正中写着“明狼山总镇程孟雄公之墓”十一个楷书大字,字为民国十五年吴中保墓会吴荫培题写。墓背靠大阳山,面对菖蒲泉,即所谓“前有照,后有靠”,可以想见,当年墓葬的地理位置相当优越。

    程孟雄是何方人士?官至狼山总镇为什么会安葬在阳山?带着疑问我向好友程建中先生请教,程建中是程孟雄后裔,好古性清,号思箴堂主人。听了程建中对其祖上的介绍,一个义士的形象便渐渐清晰起来。

    程孟雄,祖籍安徽休宁,年轻时喜欢武术,力大过人,为人刚直好义。投军入伍后跟随山西总兵周遇吉任参将,因抗击倭寇有功,擢升为南通狼山总镇。可惜,程孟雄所处的时代,已是明王朝风雨飘摇之际,饥荒连年,饿殍塞道,百姓造反,强敌侵扰。崇祯皇帝又误中反间计,杀了抗清的兵部尚书袁崇焕,一时人心浮动,谣言四起。此种情形,令程孟雄心生退意。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率大顺军围攻北京,十八日晚,太监曹化淳打开城门放义军入城,众叛亲离的崇祯皇帝仓皇登上煤山,吊死在歪脖子老槐树上。没多久,驻防山海关的吴三桂投降清军,引狼入室,让清兵入关。得知这一消息,程孟雄知道大势已去,“国将不国,官将何任?不如早做退路,回籍归隐。”于是带了跟随自己多年的亲随丁梁、何标弃官出走,一路南行,却因回休宁之路兵乱所阻,便听从吴县籍的丁梁建议,在吴县阳山西麓二图村落脚。这里山深路僻,非常幽静,外人不易到达,足能安身,程孟雄一行便隐居下来。平日里耕读习武,平静了一年时光。

    好景不长,第二年,清军大举南下,陷南京,屠扬州,铁蹄到处,奸淫烧杀,盗匪又趁乱胡作非为,闹得人心惶惶,不可终日。据《吴城日记》载:“知大兵将及我苏,吴城士庶民惊惧,纷纷挈家窜徙。”州县官吏、守将亦临阵脱逃,弃城而遁。南下的清兵还四处张贴告示:“顺从者秋毫无犯,抗逆者维扬为例。”威吓苏城军民。

    苏城一些胆小怕事的乡绅愿作“顺民”,打开城门迎接清兵都督李延龄、总兵土国宝进城。不料清兵一入城,便下剃发令,限十日之内男子一律依照满族习俗,剃光前额,后留辫子,否则“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格杀勿论。此令一出,激起民变,大伙认为剃发违背祖训,忍无可忍。福山副总兵鲁之玙打出大明旗号首先抗拒,诸生陆世钥等积极响应,乡民揭竿而起,四处抗击清军。形势骤变,土国宝急忙派兵镇压,实施屠城。从闰六月十三起,土国宝上阵亲自操刀,滥杀无辜。“由盘门屠至饮马桥,”一路尸横遍地,惨不忍睹。远郊乡民因不知有剃发令,刚到城门就被斩首示众。清兵出城四处抢掠,杀人放火。远郊各乡百姓纷纷组织乡勇,自保家园。

    程孟雄再也坐不住了,捋臂发誓说“国破家亡,百姓涂炭,吾身为武夫,孤身不能保国,焉能不保乡梓乎?”便散尽钱财积蓄,置刀购枪,派丁梁、何标两人召集四乡精壮乡民,集中训练,亲授武艺,以御清兵侵犯。

    一日,清军人马已到藏书善人桥,正大肆抢掠。程孟雄闻报大怒,即令丁梁、何标集中队伍,程孟雄亲率众人至善人桥和清兵展开厮杀,清兵怎么也没有想到,在这穷乡僻壤居然会遇到这样训练有素的队伍对抗,慌忙应战,程孟雄奋刀勇砍,丁梁、何标前冲后突,乡勇们挺枪争先。这一仗从上午直杀到下午申时许,双方伤亡累累,损失惨重。因清军后续人马增援,程孟雄也遍体受伤,寡不敌众,在丁梁、何标等人保护下杀出重围。义军退到阳山西水潭边,战马乏力,俯饮潭水时程孟雄因伤势太重,坠下马来,当场以身殉国。丁梁、何标草草安葬了程孟雄。谁知程孟雄的战马却再也不肯进食,不几天,竟哀主而亡。乡人感其忠义,便将马埋于墓侧,又凿石造马像立于墓旁永伴其主。

为避清廷日后追罪,丁梁、何标削发出家于阳山附近的松隐庵中,法号一名澄空,一名澄虚。相伴着青灯黄卷,晨钟暮鼓,了此余生。而程孟雄义士烈马的故事却一直在当地民间流传了下来。

    程孟雄的墓地历经有清一代,已破残不堪,民国十五年(1926),吴中保墓会会长吴荫培探访墓地,立碑示人保护,到今天又是84年过去了。谁能想到,这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土堆里,竟掩藏着这么悲壮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