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电台主播收入:高中高一地理上册全册教案下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3:27:12

 

第一课   人类认识的宇宙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关于天体、天体系统的基本概念

2、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3、理解地球是宇宙中非常普通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并分析其原因。

4、激发学生对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宇宙观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

天体的概念、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具设计]:

地球仪、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图、太阳系模式图

[讲授过程]:

  [讲授新课]:

一、天体

1、

 

自然天体

 

人造天体

概念: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聚集态的星体及星际物质)

     

         注:不作特殊交代的天体均指自然天体

2、几种常见天体的观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总结讲述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

 

 3、几种常见的天体

恒星

1)定义:从质量、组成、形状、发光与否等角度总结

       交代:数目多少(肉眼所见6000多颗)

                  夜空里的点点繁星差不多都是恒星

2)运动特点:(由恒星的“恒”字引发学生分析“北斗七星图形变化”图说明特点)

         结论:①恒星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②相对位置似乎固定不变,故称“恒星”

3)光年----计量天体距离的单位(强调“距离”)

   分析知识点:①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     (8分钟)  

(1.5亿公里)

                 ②距离地球次运的恒星是   (4.2光年)

                 ③现在能够探测到的最远天体距离地球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关于天体、天体系统的基本概念

2、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3、理解地球是宇宙中非常普通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并分析其原因。

4、激发学生对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宇宙观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

天体的概念、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具设计]:

地球仪、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图、太阳系模式图

[讲授过程]:

  [讲授新课]:

二、天体

3、

 

自然天体

 

人造天体

概念: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聚集态的星体及星际物质)

     

         注:不作特殊交代的天体均指自然天体

4、几种常见天体的观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总结讲述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

 

 3、几种常见的天体

恒星

2)定义:从质量、组成、形状、发光与否等角度总结

       交代:数目多少(肉眼所见6000多颗)

                  夜空里的点点繁星差不多都是恒星

2)运动特点:(由恒星的“恒”字引发学生分析“北斗七星图形变化”图说明特点)

         结论:①恒星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②相对位置似乎固定不变,故称“恒星”

3)光年----计量天体距离的单位(强调“距离”)

   分析知识点:①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     (8分钟)

第二课 太阳 月球 地球的关系

[教学目的]:

1、了解太阳辐射的基本情况:太阳常数、能量来源,太阳活动

2、了解太阳能源对地球的重大影响以及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3、理解月相及其变化的规律。

[重点难点]: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月相变化

[教具设计]:

太阳能量来源录象、太阳黑子图、耀斑图

[讲授过程]:

[知识回顾]:

1、天体的种类有那些:

2、九大行星按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

3、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讲授新课]:

一、太阳辐射

1、讲述太阳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结合物理概念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讲述

2、太阳的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通过录象看太阳的能量来源

3、读图P.7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

分析:

1、读图我国哪些地方太阳辐射量多哪些地方少

2、分析为什么四川盆地太阳辐射最少

3、分析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二、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通过对图的一步一步的分析得出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地形的影响 2、举例:蜀犬吠日 说明气候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3、假如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我国的太阳辐射应该哪里多为什么?

通过对地面太阳辐射的分析来明确如果要精确的测定太阳辐射的量是不能在地表;而应该在什么地方呢?

从而过度到太阳常数的学习

    回答:如果在大气的上界放三个不同的面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加深学生对太阳常数的理解

三、太阳活动

看图片结合故事:古人把太阳变黑称为是不祥的征兆

看黑子、耀斑图讲述他们发生的原理

观看P.8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 分析课后问题:

1、不同纬度带的降水量与黑子相对数之间,有怎样的相关性?

2、太阳黑子和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周期大约为多少年?

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读图分析)

2、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可适当讲解大气层中的电离层)

3、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五、月相及其变化

用课件模拟地球、月球和太阳相互运动关系

结合课本P.9月相成因图分析:

1、月球位于公转轨道的A和C处,日、地、月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这两个位置的月相有什么区别?

2、月球位于公转轨道的B和D处,日、地、月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这两个位置的月相有什么区别?

结合实际的观测:月相、月出、月落、月亮的形状P.10表

 

第三课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教学目的]:

4、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5、理解宇宙探测的意义。

6、了解宇宙探测的现状和宇宙环境的保护。

7、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

宇宙资源、宇宙空间探索利用

[教具设计]:

空间站、探测器的影响和图片

 [讲授过程]:

[知识回顾]:

1、太阳辐射的形式和太阳能量来源

2、我国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的地方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新课讲授]:

教学方法: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人类对宇宙探索的资料,上课时由学生来讲述。

一、宇宙资源

问题:人类为什么要不遗余力的开发探索宇宙空间呢?

引起学生的思考分析得出:

1、矿产资源 如:月球上就有地球上没有的60种元素

2、太阳能资源 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宇宙空间的太阳能资源?来回忆地表的太阳辐射受到的影响因素:地形(海拔)、纬度、气候

3、空间资源 由于地球上人口的增多,能源、资源的缺乏引出

二、宇宙探索的发展

方法一:通过学生所收集资料的介绍使学生在收集过程中学习、感受宇宙探索的发展

方法二:通过观看录象

1、美国“阿波罗”号登月计划

2、原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

3、我国的“长征”号系列火箭

4、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实验飞船“神舟”号

从中学习世界宇宙探索的过程及我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

三、保护宇宙环境

人类向宇宙空间发射的各种航天器,固然有十分重大的科研和应用价值,但是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太空垃圾,许多科学家大声疾呼:“保持太空清洁”。

课题:第四课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教学目的]:

8、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以及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9、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

10、            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重点难点]: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教具设计]:

模型、地球仪、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录象

[讲授过程]:

[知识回顾]: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5、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及发生的地方?

6、宇宙资源包括哪几方面的资源?

[新课讲授]:

一、地球的自转

注:地球的自转轴简称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1、从不同的方向看地球自转(通过地球仪的演示从不同的角度)

请同学描述地球自西向东转

a、从北极上空看:学生观测思考后得出结论

b、从南极上空看:

c、侧面北极在上:

d、侧面南极在上:

2、地球自转的周期:23小时56分4秒为一恒星日

3、地球自转速度

通过对周期的分析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每小时15度

线速度:读图P.15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思考各地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

 

150

 

150

 

150

 

837千米

 

1447千米

 

1670千米

 

300

 

600

 

00

小结:角速度全球(除南北极点)都相同

      线速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注:纬度60度的地方的线速度是赤道的一半有时间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分析。

二、地球的公转

1、地球公转的方向

可以简单讲述作为对地球自转方向的巩固

2、

 

B

 

太阳

 

  远日点

(7月初)

 

 近日点

(1月初)

 

 方向

地球公转的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

3、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

读图P.16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椭圆形——>近日点和远日点

读表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观察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关系

补充知识:开普勒三定律增加学生对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理解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从第二课中太阳辐射的差异引出为什么纬度会影响太阳辐射

思考太阳是否永远直射在赤道上呢?

1、黄赤交角

黄道面和赤道面的介绍后读图P.17黄赤交角图了解黄道面和赤道面的交角;地轴和赤道面的交角;地轴和黄道面的交角

2、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地轴的倾向一直不变;学生思考:那么地轴是否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呢?

用图形、录象直观的观测太阳直射点的不同这是本课的难点从不同的 角度详细讲解:

a、在夏至日和冬至日时太阳照射的情况。这时的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学生容易判断可以让学生自己画一画。

b、

 

  夏至

6月22日

直射最北界北回归线

 

S

 

  春分

3月21日

直射赤道

 

  秋分

9月23日

直射赤道

 

  冬至

12月22日

直射最南界南回归线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照射情况。这时由于书本图中不能看清楚用实物或电脑演示

 

 

公转

 

黄道面

 

自转

 

赤道面

 

斜身

绕日

 

方向

不变

 

黄赤交角

  23026/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

回归线间周年移动

总结:

课题:第五课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教学目的]:

11、            使学生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地转偏向等概念

12、            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

13、            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14、            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并能够对身边的现象进行分析。

[重点难点]:

 

昼弧

 

线

 

夜弧

 

线

 

昼弧

 

线

 

太阳光线

1、晨昏线的画法;2、时间的计算;3、对水平运动的物体进行分析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知识回顾]:

1、地球自转的周期

2、黄赤交角的大小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新课讲授]:

一、晨昏线

由太阳直射点引入平行的太阳光线照射地球,半个地球被照射到半个地球照射不到介绍昼半球、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晨昏线的画法:

1、侧面图: 夏至日(6.22)                      冬至日(12.22)

 

N

 

N

 

 

 

 

 

 

 


 

2、北极上空图:

 

N

 

N

 

 

 

 

 


 

2、南极上空图

 

S

 

S

 

 

 

 

 

 

 


 

用地球仪演示晨昏线如何画侧面图和极地上空图

2、昼夜更替周期: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投影片分析

 

同一恒星

 

A

 

B

 

E1

 

E2

 

E3

 

P

 

P

 

P

                                          注意交代:恒星(除太阳外)距离地球

                                            很遥远,不论地球公转到何处,所看

                                            到的恒星方位几乎不变

 

 

结论:

恒星日23h56 '4''(3600)——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24h(360059')——昼夜交替的周期

 

 

 

 

 

 

 

 

        

 

 

 

二、地方时

1、 经线和纬线的介绍

2、

 

C

问题地球上的一天从哪里开始?

 

N

学生讨论:

 

A

A点的时间早于B点早于C点

 

B

从中发现问题:我们应该确定一个地方为

最早太阳照射的地点。

3、时区的计算:东加西减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北半球:沿着物体的运动方向看偏右

南半球:沿着物体的运动方向看偏左

 

 

课题:第六课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教学目的]:

1、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四季和五带的概念

2、理解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从而进一步理解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掌握计算不同纬度太阳高度的方法

3、进一步掌握不同时间的晨昏线的画法学会分析世界各地昼夜长短的关系

4、了解地球上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重点难点]: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知识回顾]:

4、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5、晨昏线的绘制

[新课讲授]: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法:从课前的回忆复习晨昏线的绘制得到左图,引导学生分别在不同的纬度位置太阳升起的时间和太阳落下的时间(复习地方时和时区的知识点)

 

A

问题:1、A、B、C点为几点?

 

B

       2、该纬线上几点太阳升起、几点太阳落山、昼长为几小时?

 

C

 

 

 

 


 

从以上的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该纬线上太阳4:00升起,20:00落下昼长16小时

 

S

 

N

学生应用:赤道上的昼长为多少呢?南半球?

 

学生总结: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哪里?全球的昼变化有什么样的规律

知识衍生:如果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或南半球的话?

知识扩张:分析什么时候北极圈内全部都出现极夜?什么时候北纬80度以内出现极夜?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概念的复习

2、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日变化的周期

3、同一时间不同纬度位置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得出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两地之间的

太阳高度角的差等于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课题:第一课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组成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掌握大气的

              垂直分层结构和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气温的垂直分布

[教具设计]:大气垂直分层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1课时

[讲授过程]:

  [引导]:

在太空中看地球,她是一个美丽的蓝色天体,从行星际空间进入地球,要穿过厚厚的地球大气层,透过大气底层的云层,可以看到地壳表面的广阔的海洋,陆地上镶嵌着晶莹的冰川,珠玉般的湖泊和银带似的河流,它们是地球上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郁郁葱葱的森林、草原和无数的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了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生物圈,地球上除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层外,还有地壳、地壳以下的地幔、地核三个内部圈层,所以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各个圈层组成的球体,这些具有共同球心的同心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生产活动,我们要了解地理环境,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必须学习组成地球的各个圈层的结构和特点。

  [讲授新课]:

引言部分:

1、地球的圈层结构

 

2、大气存在的重要意义(让学生阅读并小结)

1)对地球表面的影响①保护地球的“体温”;②形成水的循环;

                   ③改变地表形态。

2)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主题部分: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及作用(让学生阅读,小结列表)

 

  大气的组成

 

作用

 

干洁空气

 

主要成分

 

N2

 

生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

 

O2

 

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

 

次要成分

 

CO2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保温(吸收红外线)

 

O3

 

吸收紫外线,使生物避免杀伤

 

水汽

 

成云致雨的条件;保温(吸收红外线)

 

固体杂质

 

成云致雨的条件;反射、散射太阳辐射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大气层上界:2000-3000Km

2、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

读大气垂直分层投影片分析总结:

 

层次

 

高(Km)度

 

气温的垂直变化的原因

 

其它特征

 

 

 

 

 

 

 

 

 

 

 

高层大气

 

 

 

 

 

 

 

 

50-55

 

 

因纬度而异

低纬17-18

中纬10-12

高纬8-9

 

H上升T上升

 

 

 

 

 

H上升T上升

 

氧原子吸收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太阳紫外线

 

交代电离层

课本电离层图

 

H上升T下降

 

没有O3吸收紫外线

 

对流运动剧烈

 

平流层

 

H上升T上升

 

O3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水平运动为主;水汽杂质少,云雨绝迹,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H上升T下降

 

大气的热量来自地面

 

对流运动强烈;

天气现象复杂,

 与人类最密切

 

课题:第二课  大气的热力状况

[教学目的]:

5、了解太阳辐射的波长组成

6、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7、进一步掌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并着重理解保温作用的机理

8、了解大气对全球热量平衡的作用

[重点难点]:

1、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 

2、地面对大气的保温效应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知识回顾]:

1、大气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氮气、二氧化碳、水汽、尘埃

2、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中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方面

[新课讲授]:

[讲授过程]:

  [讲授新课]:

    阅读课本P.57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和地球表面昼夜温差分析大气的功能。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CO2吸收红外线

 

O3吸收紫外线

 

  1、吸收作用

     

         特点:有选择性

  2、反射作用    特点:无选择性

      思考:夏天多云白天气温不会太高的原因。

  3、散射作用  

      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的原因。

          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是亮的?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19%

 

大气

 

地面吸收47%

 

大气和地面反射、散射34%

 

 

 

 

 

太阳

 

 

 

 

 

 

 


 

[过渡]由上可知:太阳辐射被削弱的主要是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和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及可见光的蓝光部分,而能量占大多数的可见光绝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层而到达地面,很显然,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比大气得到的多。

   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达1270-1830C,与月球相比,地球表面昼夜间的温差缓和得多,为什么呢?

   这是由于地球昼夜交替周期比月球短,但更重要的是地球大气的保温作用。

 

三、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读课本P.50-P.51图示分析:“温室效应”

 

大气上界

 

大气辐射

 

射向地面

 

射向宇宙空间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吸收

 

地面辐射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1、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贮存能量

CO2和H2吸收特性  75-95%的吸收率

2、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部分损失

解释: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暖和的原因?

      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里?

课题:第三课  大气的运动

[教学目的]:

9、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10、            理解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热力环流,并了解大气发生热力环流的原因

11、            了解大气的水平运动,学会读气压图在气压图中描述风向,理解水平大气的受力方向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重点难点]:

2、热力环流 

2、等压线图上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知识回顾]:

3、大气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氮气、二氧化碳、水汽、尘埃

4、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中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方面

[新课讲授]:

[讲授过程]:

  [讲授新课]:

一、大气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

   分析“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投影片”认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一般情况               

                    

 

同一高度

 

 

气温高、气压低

 

 

气温低、气压高

 

  注意交代: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不同高度

 

 

越往高、气压越低

 

 

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

 

 

 


 

 总结:

 

 

 

太阳辐射

 

冷热不均

 

空气

垂直

运动

 

空气

水平

运动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根本

原因

 

直接

原因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重点分析“三力作用下形成的风”投影片,了解风产生的原动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的影响。

  注意交代基本概念: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高压

 

低压

 

气压差

 

气压梯度

 

水平气压梯度力

 

大气水平运动

(风)

 

直接原因

 

原动力

 

 

 

 

 


 

 

1002

 

1010

 

1008

 

1006

 

1004

 

(北半球)

 

等压线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大小:取决于气压梯度

                                       方向:垂直等压线,并指向低压

 

 

 

等压线

 

1002

 

1010

 

1008

 

1006

 

1004

 

(北半球)

                                地转偏向力:

① 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② 始终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摩擦力:

 

1002

 

1010

 

1008

 

1006

 

1004

 

(北半球)

方向与风向相反

 

 

 

                                北半球背风而立:

                                     左前方为低压

                                     右后方为高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风向

 


 

 

原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 转 偏 向 力

 

 摩   擦   力

 

垂直等压线  高压指向低压

 

 平  行  于  等  压  线

 

  斜   穿  等  压  线

  总结:

 

 

 

 

 

 

课题:第四节  全球性大气环流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影响

2、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3、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4、季风的形成和分布

[重点难点]:大气环流的成因,季风的成因

[教学方法]:大气环流比较复杂,通过作板图,采取由简单到复杂,

              层层深入的方法化解难点知识进行教学

[讲授过程]:

  [复习引导]: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气运动局部地区发生的最常见的运动形式气旋和反气旋,其实在整个全球也发生着大规模的大气运动形式----大气环流

 

  [讲授新课]:

一、大气环流

1、定义: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

2、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促进了地球上      

         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

3、大气环流的形成:

 

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自转

  ③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第一步

     

 

 

 

 

 

极地高压带

 

 赤 道 低 压 带

 

 

 

 

 

 

 

 


 

总结: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第二步  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太阳直射点赤道(不移动)

 

 赤 道 低 压 带

 

中  纬  西  风  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高压带

 

极地高压带

 

低   纬   东   风   带

 

参照讲授情况补充历史故事:

  在航海路线上,为了确保安全,常选择稳定的信风带航线,而不走多风暴的西风航线,故称“贸易风”。第二次世界大战震惊世界的珍珠港事件,日本海军就是大胆地选择了多风暴的西风带航线,出乎意料之外偷袭成功的.

 

 

 

 

 

 

 

 

 


 

总结:地球的自转产生了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故为动力因素所致。

 

第三步   假设:地表均一

 

低气压带

 

23026/

 

23026/

 

66034/

 

66034/

 

00

 

23026/

 

23026/

 

66034/

 

66034/

 

00

 

高气压带

 

冬至日

 

秋分日

 

春分日

 

夏至日

 

太阳位置

    读课本P.67“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图”分析掌握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引起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但由于海路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

气压带、风带由带状      块状

夏季:副热带高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亚洲低压

冬季:副极地低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我国的气候主要受到这几个气压的影响

三、季风环流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位移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东亚:夏:东南风

       冬季:西北风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位移

南亚:冬季:东北风

       夏季:西南风

课题:第五课  常见的天气系统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天气系统的区别

              2、使学生掌握形成天气和气候的基本因素;

              3、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树      

                 立保护气候资源,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观点,为创建

                 有利于人类活动的更加美好的气候环境而努力。

[重点难点]: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及气团、锋面对天气影响的一般规律

              和对我国的影响

[教具设计]:气团分布的挂图、锋面板图、世界气候类型图

[课时安排]:4课时

[讲授过程]:

  [复习引导]:

由日常生活中的天气变化引出天气的概念,再由天气引出气候概念。

  [讲授新课]:

一、锋面

(1)概念:两种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界面称为锋面。

          (画图表示锋、锋面、锋线)

(2)锋面的形成、分类与天气的关系

读课本P.46冷锋、暖锋示意图:

①运用俗语“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春雨一场暖”引入

②注意比较、判别(锋面交角大小、气流运动方向、降水分布)

重点分析“冷锋”边讲边绘板图讲述和总结。

 

冷空气代替原暖空气,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冷空气

主动移向暖空气

 

冷锋

 

锋前天气

 

锋面天气

 

锋后天气

 

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快行冷锋

 

慢行冷锋

 

冷空气推进快

 

冷空气缓慢移动

 

暖空气急剧抬升

 

暖空气平稳抬升

 

狂风暴雨

 

大风沙暴天气

 

连续性降水

 

 

 

 

 

 


 

注意举例说明:①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天气  ②冬季的寒潮

              ③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天气

 

对比总结“暖锋”、“准静止锋”

 

暖空气

主动移向冷空气

 

暖锋

 

锋前天气

 

锋面天气

 

锋后天气

 

单一冷空气控制,低温晴朗

 

暖空气主动沿冷空气缓慢爬升

 

连续性降水

 

暖空气代替原冷空气,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锋前天气

 

 

 

 

 

 

冷暖空气

相遇或拉锯式移动

 

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地形阻挡

 

阴雨连绵

 

例:梅雨(江淮准静止锋)

 

例:昆明准静止锋(昆晴贵阴)

 

 

 

 

 


 

  、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气旋和反气旋

1、气压场(气压类型)读课本p.61“海平面等压线布图”分析:

      等压线分布图反映了水平方向上气压分布状况。

      注意交代:高压脊、低压槽;高低气压是相对的。

2、气旋和反气旋(绘图分析)(以北半球为主要分析对象)

 

1000.0

 

1002.5

 

1005.0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1000.0

 

1002.5

 

1005.0

 

 

 

 

 

 

 

 


 

      注意说明:气旋、反气旋与低气压、高气压的关系;

                气旋和反气旋的不同部位吹的风的方向不同

 

 

 

 

 

 

 

 

气旋

 

反气旋

 

 

低气压中心形成的大型空气“旋涡”

 

高气压中心形成的大型空气“旋涡”

 

 

 

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运动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气流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而形成“旋涡”

 

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运动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气流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而形成“旋涡”

 

中心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气流方向

 

垂直

方向

 

上升

 

下沉

 

水平

方向

 

N--逆时针辐合

S—顺时针辐合

 

N--顺时针辐散

S--逆时针辐散

 

 

天气

 

一般情况

 

云层增厚,形成阴雨天气

 

天气晴朗

 

对我国

的影响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天气就是强烈的热带气旋

 

夏季:长江流域的炎热干燥的伏

      旱天气—副热带高压

冬季:寒冷干燥的天气—蒙古高压

 

 

 

 

1000.0

 

1002.5

 

1005.0

 

 

 

1000.0

 

1002.5

 

1005.0

示意图

(北半球)

 

 

 

 

 

课题:第六课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教学目的]:1、掌握影响气候的因素对气候影响的表现;

              2、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树

                 立保护气候资源、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观点,为创建

                 有利于人类活动的气候环境而努力。

[重点难点]:影响气候的因素及各因素对气候影响的表现

[教具设计]: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投影片、气候的世界分布图

[讲授过程]:

  [复习引导]:复习锋面对天气的影响,导入影响气候的因素

  [讲授新课]:

一、影响气候的因素

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是那些长期起作用的因素,一般说来,描述气候主要包括气温和降水两方面。

1、太阳辐射(影响气候最基本的影响因素)

 

终年高温

 

热带

 

终年严寒

 

终年严寒

 

寒带

 

寒带

 

温带

 

温带

 

亚寒带(冬季严寒漫长,暖季短促)

 

温带(冬暖夏热)

 

亚热带(夏季高温冬季温暖)

 

亚寒带(冬季严寒漫长,暖季短促)

 

温带(冬暖夏热)

 

亚热带(夏季高温冬季温暖)

纬度位置不同,太阳高度不一样形成热量的地区差异——五带

 

 

    [过渡]各纬度的热量分配不均造成大气环流,而大气环流又促进了高低纬、海陆间的热量和水分的交换,因此大气环流也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

2、大气环流(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不同的环流条件,气候各不相同

重点分析:利用投影片分析300-400N大陆东西岸气候有何不同?截

          然不同的原因的原因何在?

 

  [过渡]对流层大气的热量和水分来自地面,故地面状况不同气候不同

3、地面状况

①地面状况不同,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课本P.84反射率表);

  例:“雪后寒”“南极洲形成世界极端最低气温的原因”

②地面状况不同,热容量不同;

  例:“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及差异”(课本P.84大陆性气

         候和海洋性气候的比较表)

③地面状况不同,对气流影响程度也不同;

例:“山地背风坡和迎风坡的气候差异(地形雨)”“海拔高度

的变化造成的气候垂直差异”

④洋流  例:“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4、人类活动与气候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自己总结

1、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点掌握: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与风向的关系;

            疗养院的布局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2、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人类设法改变地面状况,进而改造和影响局部地区的气候

例:“人工造林”与“滥伐森林”对气候的不同影响

       交代:当前人类改造气候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人工造林

2)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有害物质,使大气污染加重,导致气候变化

重点分析:“温室效应”“臭氧破坏”“酸雨”等现象的产生原因,

          污染物质的来源及所造成的影响。

二、气候类型的分布

 

课题:第七课  气候资源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气候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2.使学生理解气候资源对人类的作用,与农业的关系,能举例说明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对农业的影响。

[重点难点]:  1.气候资源的概念

2.气候资源的特点

3气候资源在开发利用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复习引导]:1.说一说地中海式气候的特点和分布地区。

2.季风气候有哪几种?分别在什么地区?

【引入新课】

我们常用“一帆风顺”这个成语比喻做事顺利,其实,从地理的角度看,这个成语说明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可以被人们所利用。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气候资源。

  [讲授新课]:

1.气候资源的概念:

(1)自然界存在哪些可以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或能源的气候要素或气候现象?(前者如日照、温度、降水、气压和风等,后者如四季、酷暑、严冬、四季如春、雨热同期等)

(2)举例说明气候要素或气候现象是如何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或能源的。(如太阳能、风能等)

云雾、冰雪、雾淞等是否属于自然资源?

小结:气候资源是指可以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观赏游览价值的气候要素或气候现象的总体。气候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

2.气候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的共同特点。

(1)气候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引导学生思考并举出具体的例子。

(2)气候同其他自然资源一样,离不开对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条件和资金投入。

“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充分说明了气候能为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但我们也知道,并不是说有田有地就一定有好收入。比如,我市郊区的城南、黄码就比和平、武墩富裕,为什么?因为前者搞了大棚。由此我们想到,气候同其他自然资源一样,离不开对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条件和资金投入。

3.气候资源不同于其他自然资源的特点。

(1)气候资源的普遍存在性

光、热、降水等在各地普遍存在

那么,它们的数量和结构是否存在差异?

(2)气候资源的数值特征

提问:为什么“橘逾淮而为枳”?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56表2.6,了解我国四个地区的积温与种植制度的关系,得出“气候要素只有在一定数值范围内才具有资源价值”的结论。

实例:尽管气候资源普遍存在,但地区差异显著,不同的农作物有不同的适宜种植范围。如一般橡胶分布在热带(我国分布在17°以南的地区),水稻分布在亚热带(我国一直到黑龙江省)等。

{投影}我国的积温和温度带、降水和干湿地区以及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分布(叠加)。

1.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概述

宗慤少年时曾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说明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已经学会利用风力。但当时只限于航行和水车等。如今,风力还可用于发电、制热等,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开发利用水平与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息息相关)。

当今哪些部门利用气候资源最为广泛?(农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旅游和医疗等)

2.气候资源与农业

(1)提问:为什么说农业离不开气候资源?

(2){投影}我国农作物熟制与积温关系图,思考:

我国的积温有什么变化规律?与此相对应的农作物熟制又有什么变化规律?

我国的一年一熟区、一年二熟区和一年三熟区分别分布在哪里?

我市积温大约是多少?属于什么熟制?

(3)对气候资源的新利用

上节课后已经布置一些学生对比大棚内外的温度和湿度,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

其它还有哪些属于对气候资源的新利用?(间作、套种,塑料大棚,温室,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等)

3.气候资源与建筑

(1)日照和街道方位

提问:为什么传统建筑座北朝南?(充分利用日照)

淮海路和新民路边的房子利用日照如何?我们的教室又如何?

 

30-60°

既然城市里的街道建筑物日照条件有好有坏,怎样解决呢?

现在的富丽花园的一些房子就是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

(2)风与城市规划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56最后一段,初步了解风对污染物的两种作用。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伦敦常年盛行西风,那么它的工厂应布局

 

 

 

 

 

 

 

 

 

 

 

课题:第八课  气候灾害及其防御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概念及种类,了解台风的形成原因、移动路径分布地区及主要危害;

2.使学生了解监测防御台风的方法及重要性;

3.使学生了解本市常见的台风灾害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4.使学生了解寒潮、干旱、暴雨等气象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

5.使学生了解监测防御我市常见的气象灾害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6.使学生在认识自然现象的基础上,探讨改造自然,趋利避害的实际行动。

[重点难点]:  1.台风的危害

2.监测防御台风的重要性

3.台风的危害及形成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

4.监测防御的重要性

5.气象灾害的危害、形成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复习引导]:1.农作物熟制与积温的关系

2.为什么许多新建的房屋不取正南正北走向?

3.我市的许多工厂建在西南郊,这是否合理?为什么?

【引入新课】

气候既是一种资源,也会带来无穷的灾害。许多专家认为,本世纪初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我们该如何趋利避害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

1.气象灾害的概念

(1)概念:大气对人类的重合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

(2)主要气象灾害:台风、暴雨、洪涝、寒潮;

(3)危害: 2.台风的概念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58第三段,了解台风的概念。

台风: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

飓风:东北太平洋和大西洋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

3.台风的结构

 

台风眼

 

旋涡风雨区

 

外围大风区

 

旋涡风雨区

 

云墙

 

云墙

指导学生读图2.32,了解台风的结构,并由此分析台风不同区域的天气情况。

提问:台风警报中,为什么说“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而不说“台风中心最大风力”?

4.台风的路径

指导学生读图2.33,了解台风中心位置及其移动方向,以及暴雨出现的地区,判定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2)阅读短文,了解台风的危害。

1990年第十二号台风,从8月20日至22日,前后三次登陆福建,使福建全省连降暴雨,沿海一带泛滥成灾。全省各大小河流都超过警戒水位和危险水位,大中小型水库全部溢洪。造成全省13万公顷农田被淹,9000多处水利工程被洪水冲毁,5000多间民房在暴雨中倒塌,44人在风灾水灾中死亡,受灾人口达40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以上。福建人民全力抗洪救灾,力争把洪灾的损失减到最低限度。——1990年8月24日《人民日报》

6.台风危害的监测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59右第二、三段,了解对台风的监测。

(2)阅读短文,了解台风的监测的结果。

1986年7号台风在登陆广东前三天,中央气象台便发出了准确警报。广东三防指挥部通知并招回在南海北部和广东沿海作业的上千条渔船,数千渔民避免了覆顶之灾,使海上未死一人。1989年8号台风,由于在台风登陆前三天,连续发布了警报和紧急警报,政府采取了有效的防御措施,海上未死一人,经济损失也明显减轻。

阅读短文,思考:

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在2155年间,我国共发生水旱灾害1750多次。其中,大旱1056次,大水658次。1931年夏季大水,江汉平原一片汪洋,武汉市区街道可以行船,淹死人数达14万,淹没农田300多万公顷。1946至1949年,四川连续四年干旱,出现了“全蜀大饥,人相食”的惨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旱灾害仍时有发生,如1991年的7、8月份,在江淮地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的同时,福建、两广和湘赣南部却出现了严重干旱。但由于各地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大减轻了水旱灾害的威胁和损失。

为什么我国水旱灾害连年发生?

形成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60,了解暴雨形成的三个条件,以及降雨等级和雨量的关系。

2.干旱

(1)什么是干旱?

干旱是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2)干旱会造成什么危害呢?

严重的干旱会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3)防御干旱、洪涝有哪些减灾措施呢?

 修建各种水利工程,提高防洪能力,营造防护林

 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水旱兼治

 加强气象卫星监测和预报,提高预报的准确率

3.寒潮

(1)阅读短文

中央气象台今天下午六点钟发布寒潮警报

昨天提到的强冷空气的前锋,今天正午已经移到我国内蒙古醅到西北地区东部一带,并将继续向东南方向移动,影响我国大部地区。

预计,明天到后天,我国东部地区将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江南和华南的部分地区有雷雨大风。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大部、黄淮、江淮、江南等地区将先后出现5到7级东北风,其中黄淮地区东部及江河湖面有6到7级大风,明天晚

上到后天,渤海、黄海将有7到9级东北风,东海、台湾海峡将先后有6到8级大风。冷空气前锋过后,长江以北地区的气温将下降到8至15摄氏度,其中华北地区北部和东北地区的气温将下降到15至20摄氏度。

    这次强冷空气过程造成的降雪、大风、降温天气,将对交通、电讯等有不利影响,请各有关单位注意防寒防冻。

甲、从上面的寒潮警报中,看一看我国受这次寒潮影响的有哪些地区?

乙、受强冷空气影响的陆上地区和海上,风力将加大到多少级?长江以北地区气温下降幅度有多大?

(2)概念: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这样的冷空气过程称为寒潮。

(3)危害及防御: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61,了解寒潮造成的主要危害及监测防御的措施。

【总结新课】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台风的概念、结构、路径、危害及监测防御。

【巩固新课】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国海南岛某县,6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为66.2%,每年登陆台风难以造成损失。1963年9月7日-9日,风力达11级的台风在该县登陆,雨量达384mm,未造成损失。1970年,该县的森林覆盖率下降17.5%,登陆台风或轻或重造成灾害。1977年7月,风力达11级的台风在该县登陆,雨量为400mm,不仅造成了洪灾,暴雨还引发了几处山谷中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它们共冲毁水利工程669处,冲毁农田141.2公顷,倒塌房屋122间,死亡59人,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极大损失。

(1)上述短文中,该县的主要自然灾害有              。

(2)造成该县灾害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人为原因是                                   。

(3)该县防灾减灾的措施应该是                       。

 

课题:第九课  大气环境保护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污染形成的地球保温效应、臭氧层被破坏、酸雨、气候异常等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2.使学生通过漫画、图表等分析主要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解决的途径等;

3.使学生懂得保护大气环境需全球合作,认识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1.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

2.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

3.加强国际合作,提高科技水平,治理我国环境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复习引导]:

1.什么是寒潮?它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2.为什么我国是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

【引入新课】

气象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人类由于自己对大气环境的不当行为,也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如全球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和酸雨等,这就是所谓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

1.全球变暖

(1)引导学生读下表,分析CO2含量变化的趋势,回答问题

 

①绘制大气中CO2含量变化的曲线图

②大气中的CO2含量变化趋势如何?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62,回答:

③CO2浓度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

④这样的变化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首先,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

其次,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3)人类如何应对全球变暖?(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另一方面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1)引导学生读下表,分析O3含量变化的趋势,回答问题

①要求学生绘制大气中O3含量变化的曲线图

②大气中的O3含量变化趋势如何?从什么时候开始明显减少?

(2)指导学生读图2.37,了解“南极臭氧洞”的概念及其出现时间和演变趋势。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62,回答:

③O3浓度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受太阳活动等自然因子的影响、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质)

④这样的变化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还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4)人类如何应对臭氧层的破坏?

国际社会:《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5年)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87年)

          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国际会议(1995年)

我国:   《中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国家方案》

          积极参与国际保护臭氧层合作

3.酸雨

(1)概念:目前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提示学生:一般而言,正常的雨水的pH值为5.6(因为雨水中溶有CO2的缘故)。

(2)成因:    

提问:这些酸性气体从何而来?(工业生产、民用生活、交通运输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3)我国酸雨的类型及分布地区

指导学生读图2.39,找出pH值小于5.6的酸雨区和pH值小于4.5的强酸雨区的分布范围。

提问:为什么我国南方的酸雨危害比北方严重?

(4)酸雨的危害与防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64最后一段,了解酸雨所造成的危害和防治酸雨的方法。

产生原因

后果

解决措施

 

全球变暖

1.燃烧矿物燃料2.毁林

1.海平面上升2.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率,采用新能源

 

臭氧层被破坏

大量使用氟氯烃等

1.危害人体健康2.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1.禁止氟氯烃使用2.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

大量排放SO2和氮氧化物

危害鱼类、土壤、森林、农作物、建筑物、人体

减少人为SO2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课题:第一课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海洋是大气主要的热源和水源,了解海岸带的区位优势;

2.使学生了解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

 

海洋水

96.53%

 

淡水

2.53%

 

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

0.94%

 

1.冰川

2.地下淡水

3.其他淡水

 

1

 

2

 

3

【重点难点】:

1.海洋水体的环境意义

2.海水温度和盐度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生命起源于海洋,社会和经济发展依赖海洋。

  【讲授新课】:

1.海洋水体巨大

 

0

 

1

 

2

 

3

 

4

 

5

 

6

 

10

 

20

 

30

 

0

 

10

 

20

 

0

 

10

 

20

 

深度

(Km)

 

温度(℃)

引导学生读图3.1,了解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储量,得出海洋水体巨大这一结论。

2.海洋是大气主要的热源和水源

(1)以数字说明海洋是大气的主要水源

海洋年蒸发总量:450000m3

其中:90%降水在海洋

10%降水在陆地

(3)季节分布及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的影响5.海水盐度的分布

3.盐度

(1) 盐度的概念:

海水的组成:NaCl+MgCl2

概念:

这里可与初中化学所学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作一比较,然后转入对影响盐度分布的因素的讨论。

(2)影响盐度分布的因素

  外海及大洋:降水、蒸发

近岸:河川径流

(3)盐度的分布

引导学生读图3.5,了解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变化的特点。思考:

①盐度最高峰出现在哪里?为什么出现在这里?

②为什么赤道地区盐度较低?

③为什么南北半球高纬地区盐度分布不对称?

 

本节课的重点是海洋水体的环境意义和海水温度和盐度

 

课题:第二课  海水的运动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可能造成的影响;

2.使学生理解洋流的成因。

3.使学生了解洋流的分类及地理意义、分布规律。

4.使学生树立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意识。

【重点难点】:

1.洋流的成因

2.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洋流系统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1.为什么说海洋是大气的主要水源和热源?

2.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大家都知道“郑和下西洋”,在航海技术比较落后的明代,郑和为什么能够远涉重洋呢?

  【讲授新课】:

1.波浪、潮汐和洋流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2,回答:

(1)海水有哪些运动形式?

(2)试分析各种运动形式对人类环境和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的影响。

老师小结:

(1)三种运动形式:其中

①波浪形式以风浪常见,此外还有海啸,前者受外力形成,后者为内力作用的体现;

②潮汐:早晨海水涨落为潮,晚上海水涨落为汐;

③洋流:突出其时间性、方向性和规模大

2.洋流的成因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3,回答

洋流按成因可以分为几种类型?有什么特点?

3.风海流

(1)引导学生回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思考:

在不同纬度洋流的走向一致吗?为什么?

(2)然后出示气压带和风带图及洋流模式图,引导学生观察风向与洋流走向的关系。

4.密度流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3第二段,了解密度流的概念。

(2)引导学生思考:

近似封闭的地中海和开阔的大西洋,哪个盐度高?为什么?密度又怎么样呢?

 

A

 

B

 

C

 

D

 

 

(3)讲解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剖面及海水流向。

表层:大西洋    地中海

深层:地中海    大西洋

(4)举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潜水艇在出入直布罗陀海峡时,如熄灭了发动机,则能避开对方的监听。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洋流知识,分析该事例的可能性,并说明理由。

(5)思考:

红海是盐度最高的海洋,经曼德海峡与印度洋联通,那么曼德海峡洋流流向如何?

盐度最低的波罗的海呢?

5.补偿流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

什么叫补偿流?

补偿流分为哪几种类型?(水平流和垂直流,其中垂直流又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

(2)举例:

秘鲁渔场的形成

3.表层洋流的分布

(1)展示气压带和风带图,引导学生据此图风向画出风海流的走向,然后展示洋流模式图。

(2)展示海陆轮廓图,引导学生根据地转偏向力和陆地形状对洋流流向的影响,尝试画出洋流分布略图,教师归纳小结。

(3)展示洋流分布略图,引导学生根据此图小结洋流分布规律,并判断寒流与暖流

 逆时针

 顺时针

 

(4)总结

副热带海区洋流系统的方向与大气运动中的气旋还是反气旋方向一致?

对比:全球大气环流南北球共6圈,而大洋环流共几圈?(读图思考)

由于南极大陆的存在,南半球的洋流系统实际情况是怎样的?

对比南北半球西风漂流的水温。

 【巩固新课】

关于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洋流按成因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赤道流三类

B.洋流是海洋表层常年大规模地沿着一定方向流动的水流。

C.暖流都在大洋西岸

D.海水总是从地中海流向大西洋。                  

课题:第三课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海洋资源的类型并了解各种类型资源的种类及空间分布;

2.使学生了解人类对海底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和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及利用潜力;使学生了解海洋能源的特点,知道海洋油气开发的进程,理解渔场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3.使学生树立现代海洋观念,激发学生热爱海洋、开发海洋、建设海洋的雄心壮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海洋渔场分布

难点:海洋油气开发的生产过程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1.洋流是如何形成的?

2.洋流的分布规律?

21世纪被称为是海洋世纪,为什么呢?

  【讲授新课】:

1.海洋资源类型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6,了解

人类主要利用的是海洋的哪类资源?

海洋资源与陆地资源相比,优势何在?

思考并明确海底矿产资源、海洋能源和常规能源的关系。

 

海洋资源

 

 

 

海底矿产资源

(2) 小结:种类多、蕴藏量大、海洋资源的优势是什么(用具体事例说明)

2.海洋渔业生产

指导学生读图3.15,了解渔业资源的分布,思考:

(1)什么是大陆架?

(2)为什么大陆架海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指导学生读图3.16,了解世界主要渔场,思考:

(1)了解世界主要渔场有哪些?分布在哪里?是什么寒流和暖流交汇?

(2)为什么世界主要渔场分布在寒流和暖流交汇的地方?

(3)主要渔业区集中在哪个温度带?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7最后一段,思考:

(1)为什么世界主要渔业国都分布在温带地区?

(2)比较中国和日本渔业的不同特点。

读图3.17,知道繁忙的渔场。

3.海洋油气开发

(1)为什么要开发海洋油气资源?海洋油气资源和陆地油气资源相比较,有什么样的开发难度?

(2)读图3.18,认识海上钻井平台,知道海上钻井平台是实施海底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基地。

(3)海上油气资源一般离炼油厂较远,那么怎么运到炼油厂呢?

(4)为什么说海洋油气生产是一项三高(高投资、高风险、高技术难度)工程?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又是神秘而富有挑战性的,我们要不懈地努力,探索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

课题:第四课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二)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开发利用现状(用地、交通运输、通信等)与前景;

2.使学生掌握世界主要运油航线、重要运河、海峡和海域,了解港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使学生理解围海造陆的目的、意义和实施基础;

4.使学生树立海洋意识,激发学生向海洋进军的雄心壮志。

【重点难点】:

重点:

1.  通过具体航线强化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的认识;

2.  围海造陆

难点:

1.  海洋空间利用的领域和现状

大量地理名称和地理名词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1.  海洋资源有哪几种类型?

2.  世界主要渔区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3.  四大渔场的名称。

人类不但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海洋资源,也期盼着将海洋变成人类新的家园。

  【讲授新课】:

1.  海洋空间利用

引导学生读图3.19,思考:

为什么说海洋空间资源开发是一项三高工程?

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开发海洋空间资源?

2.海洋运输

(1):世界新航线的开辟,:

说出世界上海洋航运的发展趋势。

近海    远海  局部    全球

(2)引导学生读图3.20,在图上画出主要的石油航线。

主要石油航线

东亚航线:波斯湾    霍尔木兹海峡    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    太平洋    日本

波斯湾    霍尔木兹海峡    印度洋     好望角    大西洋

北美:北美航线

                                西欧:西欧航线

波斯湾    霍尔木兹海峡    印度洋     红海    苏伊士运河    直布罗陀海峡    北美:北美航线

                      西欧:西欧航线

北美、西欧航线各有两条,有何不同?如果你是船长,你选择哪条航线?

(3)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相继开凿

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图

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分别是哪两大洲的分界线?分别连接哪些海洋?

3.港口建设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81,初步了解现代港口组成的三要素:即港口、服务和腹地。

(2)老师简介腹地、自由港、自由贸易区等有关名词。

腹地:港口的服务区域。

上海的腹地包括整个长江流域,连云港的腹地是陇海铁路沿线。

提问:淮安是哪里的腹地?

自由港:一种港口,在划定的区域范围内商品的输出、输入和转口都可以免税。

自由贸易区:

(3)以鹿特丹港为例,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扩大港口的规模?

4.围海造陆

(1)提问:荷兰是著名的风车之国,你知道荷兰的风车有什么作用吗?

资料:日本最近计划将在东京湾畔修建一座现代海洋城。海洋城的底部有一万根经电子计算机准确测算的钢柱直钻入海底,柱顶连接着像水桶一样的巨大浮体,承担着海洋城的重量。

把分析,建造海洋城大约需一亿吨钢。按目前日本年产量计算,需要5年才能生产出海洋城所需的全部钢材。建这座海洋城的耗资将跟日本国家年预算开支不相上下。海洋城主要能源用核能,将有海水淡化系统和污水处理厂。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82,结合以上材料,讨论围海造陆的意义和作用。

(2)引导学生读图3.22,了解人工岛的形成以及有人工的国家。

(3)引导学生读图3.23,了解澳门历年填海范围,思考填海造陆对澳门发展的巨大意义以及我国围海造陆的广阔前景。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多地少的矛盾相当突出。因此,海洋资源对我们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海洋的开发又与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等实力密切相关。我们要树立海洋意识,倍加关心和重视我们的蓝色国土。

 

课题:第五课  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

【教学目的】:

1.了解保护海洋环境、防治海洋污染的重要意义,理解海洋权益和《国际海洋法公约》的重要内容;

2.学会运用《国际海洋法公约》有关条款确定海域及主权、面积;

3.正确认识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树立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海洋环境保护

教学难点:《国际海洋法公约》的理解与应用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大家都知道海洋有丰富的资源和可利用空间,人类正在利用各种手段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并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废弃物。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产生活废弃物进入海洋数量激增,并大大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再加之对海岸带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

  【讲授新课】:

日本水俣病

大家根据材料总结水俣病的成因主线?

(学生阅读材料总结)

汞废液     甲基汞      水俣病

由于汞废液的排放造成的海洋污染。

水俣病的形成仅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造成海洋污染的例子有很多,大家参照课本P84图看下面三个问题:

①海洋污染的来源?

②海洋污染的类型?

③海洋污染的影响?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

以上各类污染中哪一种影响更大?

石油污染在数量和破坏程度上是最大的。

那为什么石油污染是最严重的呢?

(学生讨论、总结)

由于现代工农业的发展,石油的开发输出增多,生产中的井喷、渗漏,石油运输中的泄漏等均可使大量石油排入海洋,从而造成严重的海洋污染。

一组石油污染的影片、图片

[影片] 阿拉斯加油轮泄漏污染图片

[师]:这是1989年3月阿拉斯加油轮泄漏时间的部分录像,大家阅读课本P85页图、文字。

(稍带2分钟让学生看到投影)

自制北太平洋海区图(含洋流、政区、地形,两个题目)

(学生看图、思考、分析、解答)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知道由于海洋被污染,很多生物在劫难逃。赤潮的形成亦是另一个典型例子。

赤潮

(学生阅读文字,理解)

大家想一下: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总结)

在形成赤潮的原因里,既有自然的原因,又有人为的因素,都可能导致海洋污染,进一步影响到生态系统。

从上面内容来看,为了人类永续使用海洋资源,我们应保护好海洋环境,减少污染,那么我们应遵循一个什么样的原则呢?

(学生分析、讨论、发言)

公平合理。公平,协调发展。

当然这些原则是很重要的,但随着人类开发技术、范围的增大,争夺海洋使用权的斗争已不可避免,存在着很多国与国之间的摩擦。为了适应国际间开发海洋的新形势,国际社会通过了《国际海洋法公约》。那么《公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下面我们根据《公约》内容来看一下人稠地狭的岛国日本是怎样做的?

为什么一向精明的日本人重视一个弹丸之地?

(学生分析、讨论、解答)

因为岛虽小,但其周围根据《公约》规定的海域面积巨大,可达126000km2的海域面积,并拥有该海域丰富的海洋资源!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岛屿众多…

(同时出投影并提示同学们注意看图)

中国政区图东部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海域与其他国家接壤的区域并不宽阔,有些地区不到200海浬,有的甚至不到12海浬,那到底算那个国家的呢?

(学生讨论)

这些地区就是人们常谈到的争议地区,这说明《公约》有不足之处,使得国家之间部分主权、经济利益不明确,造成国家间的冲突与误解。如我国的南海诸岛中的很多岛屿、东海的钓鱼岛就属这种情况。

动画南海诸岛、钓鱼岛

对此问题你想说什么?

钓鱼岛和南海诸岛自古都是我国的主权领土,但由于某些历史原因被别国占去,一直不归还,并大肆掠夺我国的海洋资源。更可恨的是日本竟妄图与我国共分钓鱼岛以西的东海海域的主权和海洋资源,这是中国人所不能容忍的。

鉴于现情考虑历史与现实,我们可以与他国协商本着五项基本原则共同开发海洋资源。同时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子孙,必须转变“近海不是海”“守业敬海”等的旧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海洋国土主意识。

 

课题:第一课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岩石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岩石对人类的重要性,了解岩石与矿物、矿产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岩浆岩的形成过程以及玄武岩、花岗岩的主要特点及区别;

3.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重点:岩浆岩的形成原因

难点:岩浆岩的形成原因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海洋环境对于人类来说特别重要,它的面积为3.61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71%,而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29%,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把陆地而不是海洋称作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环境”。为什么呢?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原因了。

  【讲授新课】:

1.岩石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阅读P92第一段,了解岩石的分布及岩石的重要性。

地球的内部构造

2.组成地壳的元素和矿物

(1)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化学所学知识,回答:地壳是由什么组成的?(元素)

(2)指导学生读图4.1,了解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

(3)自然界的元素以什么形式存在?(单质或化合物)

(4)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就是矿物。

矿产: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5)常见的造岩矿物

引导学生读图4.2,认识几种常见的矿物。然后告诉学生,尽管矿物的种类很多,但常见的只有几十种,造岩矿物不过二三十种,除了刚才认识的三种以外,还有长石等。

3.岩石的概念

指导学生读图4.3,了解花岗岩的矿物组成。然后告诉学生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照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岩石。

 

玄武岩

4.岩浆和岩浆岩

(1)有关概念

 

花岗岩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93右第二段,了解岩浆、岩浆岩、火山岩等概念。

(2)岩浆岩生成示意

指导学生读图4.4,了解岩浆岩的生成,思考:

花岗岩和玄武岩的生成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玄武岩形成许多气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了解岩石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岩石对人类的重要性,了解岩浆岩的形成过程以及玄武岩、花岗岩的主要特点。

 

       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

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

【学习目标】:

1、了解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其分类;地壳运动的的两种形式及其影响;流水与风力作用所塑造的地貌类型。

2、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过程;理解板块构造学说要点;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成及其分类以及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3、通过读六大板块图、地质构造图、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图来提高自身的读图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2、板块构造学说

3、地质构造的判别、绘制、影响

【知识要点】:

一、地质作用

1、地表形态的变化: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有海洋变成陆地(图:喜马拉雅山),高原变成了洼地,世界的大陆也在不断的发生漂移,有原来的一块大陆变成现在的七大洲(图:大陆漂移)

2、地质作用:

1、  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2、  分类:1)按能量来源分:a、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图:火山喷发)、变质作用,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b、外力作用: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图:机械风化示意)、搬运、堆积(图:沙丘)

2)按表现形式强度分:a、缓慢的地质作用  例:珠峰的形成;b、激烈的地质作用  例:火山、地震等

内、外力作用比较表:

 

分类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

 

内外力作

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

 

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在空间是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外力作用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

 

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

 

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二、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

1、地壳运动类型:

1)水平运动:运动方向:岩层沿平行于地表的方向运动;对地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和海洋 例:大西洋的形成和扩大

2)升降运动:运动方向:岩层沿垂直于地表的方向运动;对地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2、板块构造学说

1)    要点:全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海岭、海沟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图:板块的运动)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2)    板块分布:(图: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界线的位置、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分

3)    应用: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巨大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等

b、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地区,常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c、        两大板块张裂,常形成海岭

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变位

2、地质构造分类:

1)褶皱: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发生弯曲变形

分类:a、背斜:岩层一般向上弯曲,常成为山岭

       b、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常成为山谷

判断方法:由中间向两侧岩层由老到新的位背斜;由中间向两侧岩层由新到老的位背斜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2)断层:岩层发生破裂,并且岩断裂面两侧岩块由明显的错位、位移

上升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

下沉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地质构造作用、意义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盆地有利于储存地下水;隧道工程通过断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

四、外力作用和地貌

内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外力作用则不断地把“粗毛坯”进行塑造。

1、流水作用:

河流上游:冲刷、侵蚀为主形成沟谷 如:我国的黄土高原

河流下游:以堆积为主形成冲积扇、冲击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2、风力作用:

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速减小后导致风沙堆积,形成沙丘。如:黄土高原

总结: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不断改变地球的表面形态。内力作用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任何地貌都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

课题:第三课  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并了解陆地水体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2.使学生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树立节约用水的良好美德。

3.使学生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形态、全球生态与气候、水资源供给的影响;

4.提高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5.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运动的规律性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重点难点】:

重点: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自然界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难点: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水循环过程及成因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1.说一说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2.内外力是如何共同塑造地表的?

水是形成地貌的最重要最活跃的外力因素,那么,水的运动有何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问题。

  【讲授新课】:

1.水及水体的存在形式

引导学生回忆水体存在形式(课本P69图3.1),然后阅读课本P102第一段,了解水资源的概念。

2.陆地水体类型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2陆地水体类型部分,思考陆地水体的类型并填写下表。

类型

包括水体

形成

 

地表水

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大气降水存在的不同位置

 

地下水

地下水

降水和地表水下渗,空气中的水汽在地下凝结

 

陆地水基本来源于大气降水

3.潜水

(1)什么是承压水?什么是潜水?

(2)承压井、潜水井和自流井有什么区别?

4.静态水和动态水

静态水和动态水各包括哪些水体?各有什么特点?人类的利用状况如何?

5.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3,思考:

以我国为例,河流有哪几种方式?它们与河流径流关系如何?

这些河流分布在什么地区?汛期在什么季节?

(2)引导学生分别读图4.22,4.23,4.24,逐图分析,并填写下表。

河流补给来源

1.水循环的概念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

2.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边设问边画下图

 

 

 

 

 

 

 

(1)分别说出八个环节的名称

(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⑦降水⑧植物蒸腾和蒸发)

(2)水循环的动力是什么?(太阳辐射)

海陆间循环包括哪些环节?(①—⑥)

海陆间循环对陆地水更新有什么重要作用?(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陆地循环包括哪些环节?(③、⑧)

陆地循环对陆地水更新有什么作用?(由陆地循环补给陆地上水体的水量为数很少)

海洋循环包括哪些环节(①、⑦)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循环有什么地理意义?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4,思考:

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它维护了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从这一意义来讲,水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即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4.水资源的保护

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我国的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例如,作为我国能源工业基地的山西省,十年九旱,煤多水少。人口密集、工业集中的太原、大同等城市,缺水更为严重,有些工矿企业由于缺水不能正常生产,甚至被迫停产。华北平原重要粮食产区之一的河北省,因为缺水,使粮食大幅度增产受到限制。首都北京的缺水情况也日益严重。北京主要的供水源地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的蓄水量均在减少;地下水的开采也越来越深。

我国水资源总量并不少,为什么北方地区却严重缺水呢?

1991年,环境保护部门对全国大江大河总河长的4万多千米河段进行了评价,发现大约44%的河流因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较差,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加剧了水资源危机的程度。

我市的哪些河流存在水污染,已污染的水会产生怎样的危害呢?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取用水量超过了水资源更新的数量,或者遭到了污染,就会造成了水资源的枯竭,因此,一定要保护水资源。

课题:第三课  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植物对环境有明显作用的原因以及植物在生产与生活中的价值;

2.使学生了解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了解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2.绿色植物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方面的作用

难点: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1.自然界的水是如何运动的?

2.水循环有何地理意义?

我们早已知道,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就在于其有生物存在。那么,生物对陆地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一问题。  、

【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98第一段,思考:

生物与地理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物不能脱离环境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生物的分布与环境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06,填写下表

气候要素

植物分布

 

光照

喜光植物分布在向阳或林中上层,

喜阴植物分布在背阳向密林下层。

 

热量

从赤道到两极有规律变化

 

水分

从沿海向内陆有规律变化

 

(2)引导学生读图4.28、图4.29,比较不同环境下所生长的植物个体形态有何不同?说明什么原理?填写下表

 

个体形态

 

水生植物

叶子柔嫩,硕大,根系不发达

 

旱生植物

叶子变为细刺,根系发达

 

由于植物生长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大,而且能产生某些适应性现象与其生长的环境保持统一。因此,植物对环境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3)举例

华北民间有“枣发芽,种棉花”的谚语,在干旱地区常借助植物找水

(4)提问:

植物分布除了受自然因素影响外,还会受什么影响?指导学生读图4.27,看西双版纳地区的人工多层经济林。

(5)指导学生读书P108第二段,知道:

动物的分布深受自然环境制约

生物的分布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生物对地理环境有重要作用的根本原因

生物对地理环境有重要作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光合作用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8,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能量和物质的转化,知道生物光合作用的巨大意义。

 

CO2    O2

无机    有机

物质:

 

植物

 

动物

 

无机物

能量:太阳能      化学能

(3)生物循环

(4)生物循环对地理环境形成的影响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8右第二、三、四段,填写下表

环境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气环境

改变原始大气成分

 

水环境

改变陆地水的化学组成

 

陆地环境

改造地貌,促进土壤形成

 

(5)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作用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9最后一段,了解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重点有二: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2.绿色植物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方面的作用

课题:第五课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土壤的概念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了解土壤的肥力特性以及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通过对土壤肥力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学习,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观。

4.使学生了解生物对土壤肥力形成的作用及人类活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5.通过“土壤与生物”关系图的分析,提高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6.通过对土壤肥力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学习,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难点】:

重点:1.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2.土壤的肥力特征

难点: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1.生物对地理环境作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生物圈对其他三大圈层有何作用?

3.绿色植物对环境具有哪些保护作用?

生物尤其是绿色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土壤作为地理环境中特殊的一员,对地理环境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一问题。

【讲授新课】:

1.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4.34,思考土壤的含义。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10内容,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三个作用。

①四大圈层过渡地带,结合陆地环境各要素的枢纽;

②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③能够生长植物、并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立足条件

2.土壤的肥力特性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11,了解

 土壤的本质属性

 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土壤组成的关系

3.土壤的物质组成

(1)指导学生读图4.36,思考:

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

(2)引导学生根据课本P111第二到四段,填写下表:

(1)指导学生阅读P111右第二段,了解土壤与农业生产之间关系十分密切,知道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

(2)举例:

化肥、农家肥对土壤的不同影响

这些年来,许多农民施用的化肥不少,但粮食产量却没有明显上升,为什么?他们该怎么办?

一些发达国家的耕作制度——休耕制度

休耕对土壤的影响有哪些?

指导学生读图,了解土壤的剖面结构;知道土壤剖面与肥力之间的关系。

(3)结论:

土壤是一种永续性的可更新资源

1.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11-112这一段,初步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

(2)指导学生分析图4.37,要求学生比较成土母质、原始土壤和成熟土壤的异同,进一步了解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3)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

 

 

 

 

即: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使土壤中的有机质能得以积累。

2.生物对土质的改造作用

指导学生读图4.38,思考:

用你已学过的生物循环知识,来解释有机质的累积过程;

结合化学知识,解释为什么某些元素可在地表聚集,而有些会淋失。

老师归纳:

 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3.人类对土壤的改造作用

(1)改造方式:灌溉、施肥、翻耕等

(2)合理改造的例子:

淮安的水稻土的形成:淮安市原本的土壤为盐碱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旱改水,盐碱土逐渐被改造成水稻土。

(3)不合理的耕作经营,通常会导致土壤沙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等。

    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古代巴比伦王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2000年,他们在数学、天文学、医学、文学和建筑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对人类文明做过卓越的贡献。但是由于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使得居住在那里的苏美尔人不得不纷纷逃离这个地区,使很多城市和乡村变成废墟,终于导致巴比伦文明的衰落。据考古学家研究,公元前2500年时,该地区大麦、小麦的种植面积比例大致是相等的。1000年后,小麦只占作物的1/6。又过了800年,因土壤盐碱化越来越严重,完全停止了小麦生产。土壤盐碱化和土壤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使原来一个土壤肥沃的巴比伦古国,变成不毛之地。

土壤的形成过程:

课题:第六课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及地域分布规律,理解整体性形成的原因;

2.通过联系和运用地理感性知识,逐步学会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的表现和原因,知道纬度、经度、高度地域分异规律;

4.通过景观图的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归纳等学习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难点: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1.土壤是如何形成的?

2.在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生物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3.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土壤的?

 

在本单元,我们已经分别学习了陆地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如岩石、地貌、陆地水、生物、土壤等。以前,我们还学习了气候,这也是陆地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那么,这些要素在环境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水文

 

气候

 

土壤

 

生物

 

地貌

【讲授新课】:

1.环境的基本要素

我们都知道,我国南、北方和东、西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那么,你认为存在着哪些差异呢?

从气温、湿度、降水、河流、湖泊、风、动植物、土壤、地形等方面进行比较

从这些差异,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南北方或东西部之间环境差异明显。

你认为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

归纳: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2.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概念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15,了解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概念。

(2)陆地环境各要素的一致性

 

气候

 

夏季炎热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河流

 

夏季丰水

冬季枯水结冰

携带泥沙

 

平原

 

植物:落叶阔叶林

 

土壤

首先,以本市陆地环境为例,说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于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15第二段,思考西北地区陆地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一致性。

(3)牵一发而动全身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表现的另一方面,即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例1: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局部小气候

水土流失

 

连年战争,大兴土木        森林被破坏

 

土壤贫瘠

下游堆积

 

河流多沙

 

 


 

例2:矿物燃料的燃烧

1.地域差异性的含义

得出结论:陆地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显著差异

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1)引导学生读图4.43和4.44,比较热带雨林和苔原带的景观照片,从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方面进行对比,说出这两个自然带的地域分异,分析其原因。

 

热带雨林

苔原带

 

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严寒而湿润

(2)原因: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匀性

(3)实例:指导学生读图4.42,注意亚洲东部从赤道到北极陆地自然带的纬向分布。

3.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1)指导学生读图4.46,比较落叶阔叶林和温带荒漠的景观照片并进行对比。

(2)老师归纳原因: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逐渐减少

(3)实例:指导学生读图4.42,注意从东亚到中亚在中纬度地区陆地自然带的经向分布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1)投影:珠峰的垂直分异

(2)提问:你认为珠峰由山脚到山顶的变化,主要是气候中的哪个因素造成的?

生物分布有哪些差异?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课题:第三课  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以及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了解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以及分类;

3.使学生了解能源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重点难点】:

重点: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

难点:陆地自然资源特点的理解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品离不开自然资源。

  【讲授新课】:

1.自然资源的概念

提问:你认为什么是自然资源?哪些属自然资源?

补充归纳:自然资源不但包括物质,而且包括能量。

分类: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产的资源。

2.自然资源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19第一段,划出自然资源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3.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

(1)指导学生快读课本P119、120,找出陆地自然资源的四个特点。

(2)提问:

为什么说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为什么说陆地自然资源的潜力是无限的?

土地、水、生物、矿产资源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为什么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整体?

(3)出示资料,进行分析,加深对自然资源特点的理解。

思考:这些资料说明了自然资源的什么特点?

4.能源资源及其分类

 

有限性

 

节约珍惜

 

无限性

 

提高技术

 

区域性

 

因地制宜

 

整体性

 

综合利用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20第三段,了解能源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常规能源

能源资源

         新能源

5.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21-122,了解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能源使用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课题:第八课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A【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了解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了解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2.使学生认识地质灾害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提高减灾防灾意识,增强学生临灾应变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1.地震、火山的成因2.泥石流、滑坡的形成

难点:地震、火山与内力作用的关系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1.陆地自然资源有哪些特点?

2.针对这些特点,人类应当怎样利用陆地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但是大自然也会给人类带来许多不利影响,甚至是灾难。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气象灾害,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品离不开自然资源。

  【讲授新课】:

1.常见的自然灾害

引导学生讨论:你知道哪些自然灾害?能对这些自然灾害分类吗?

2.地震

(1)引导学生读图4.53,了解地震构造,知道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震级、烈度等概念

(2)震级:表明地震的级别

微震:<3级

有感地震:3-5级

破坏性地震:>5级

(3)地震的危害和影响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

(4)地震的分布

环太平洋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3.火山喷发

(1)引导学生读图4.55,了解火山的构造

(2)火山分类:

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火山的危害

庞贝古城的湮没

1991年6月皮纳图博火山的喷发

3.滑坡和泥石流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25右第一段,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

(2)危害

指导学生读图4.57和4.58,分别了解滑坡和泥石流可能造成的危害。

(3)教师归纳小结

相同点:①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

②主要是重力作用形成

③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

④破坏力极强

不同点:①运动物质体积大小不同

②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4.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成因上的关联性

如:川、滇、黔边地区

读图4.60,完成活动1

(2)成灾上的关联性

如陕西华县大地震伤亡83万人,原因在于疫病蔓延

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3)人类活动的影响

如1998年长江大水由于降水集中且很大,也与长江上中游的水土流失有关,这也是该地区近年来泥石流、滑坡多发的原因。

5.地质灾害的防御

(1)加强地质灾害的防御,建立灾情预测系统

(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