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 反映朝鲜电影:张嵚;不容青史尽成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53:04
张嵚;不容青史尽成灰
作者简介

张嵚:男,济南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自由撰稿人。199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曾做过话剧编剧、DV导演、影视编剧等多项工作,并有小说、戏剧、电视剧、历史著作等多部作品问世。原创小说《革命姑娘》曾获2001年榕树下网络文学擂台赛中篇特别奖,短篇小说《绿衣红伞》曾获2002年黄金书屋文学奖,电影作品《我的城市》获得2003年南京大学生DV节最佳原著剧本奖,并为电视《缤纷岁月》等编剧。累计在各类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00余万字。现为签约作家、专栏作家,凤凰网历史专栏作家,从事历史类书籍创作,作品有《被遗忘的盛世》《放生池》《不容青史尽成灰》等。

“不信青春唤不回,不容青史尽成灰”,这是近代国学大师于右任的诗作《题元民照片》中的两句话。近一个多世纪里,这句振聋发聩的呐喊,在代代历史爱好者胸中回荡,按现代的流行语说:很给力。但有一位热爱历史读物的朋友告诉我:在历史爱好者圈里,“不容青史尽成灰”一语,既是句很“给力”的话,也是句“压力山大”的话。说“给力”,因为这代表了一种对待历史真相的信念,探究历史深层意义的决心。可说“压力山大”,却因为这样伟大的信念,喊出来掷地有声的决心,做起来却着实不易,尤其对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我们来说,皇皇史册浩如烟海,外加历史经常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充满着偏见、争论,甚至是歪曲、篡改的史海烟云中,钩沉历史的真相,还原历史这个“小姑娘”的本来面目,又谈何容易!所以,说“不容青史尽成灰”容易,想真正做到,着实不易。

在2011年的春天,一个“80后”却揽下了这个“瓷器活”:青年作家张嵚推出了他的五部历史著作《不容青史尽成灰》。这套跨度贯穿从春秋至明清两千年中国封建史的“白话写史”读物,以130多万字的篇幅,全新的历史观念,通俗清新的笔法,独特的历史视角,一下成为新春图书市场上的一个热点。在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地的销售榜上一路走高。在当当网的权威销售数据排名中,五套图书更全部进入了中国史销售榜的前15名,甚至一度包揽了“热卖榜”的前5名。一个年轻的历史写作者,喊出“不容青史尽成灰”的豪言,究竟有多少底气?这套工程浩大的图书,究竟又有哪些独特的亮点?近日,记者采访了张嵚。

转型:从断代史到通史

记者:“不容青史尽成灰”是于右任先生的一句诗,这句掷地有声的话代表着一种对历史真相不懈探求的信念。现在在百度上再搜这句话,除了于右任的原诗,就是关于您作品的网页。两者在网页上交替出现,这就不免让读者用这首诗来做标尺,考评您这套同名的作品。面对这种情况,有没感到压力很大?

张嵚:于右任先生是我一直景仰的国学大师,从小学时候读到他的故事开始,就一直以他作为榜样的力量。他是一位忠贞的爱国者,光大国学的杰出学问家。而还原传统文化,展现中国历史深处的光明,解读支撑我们民族走到今天的精神信念,既是当年于右任先生的愿望,也是多年以来我努力的方向。正是因为这样的方向,有了今天这样一套图书。我很期待读者们能够以于右任先生的标准来为它打分,即使最后的分数不尽如人意,却也可以找到以后努力的方向。

记者:从风格上看,这显然是一套时间跨度极大、极其大气的图书,我感觉就是一本“张版中国通史”呀。接下来的问题是,在“白话写史”的作者中,您是以“细解历史”著称的,以往的作品,大多是以解析断代历史的细节点为主。这次驾驭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是否感到有挑战、乃至不适应?

张嵚:挑战是肯定有的,毕竟这也算是一种转型。但我觉得,这样的转型是不矛盾的。因为对于历史写作来说,知识的积累是基础,内容的真实性是前提,而决定作品质量的,却是写作者的历史观。如果拿作画来做类比的话,一部拥有先进历史观念的作品,就好比是中国画中的经典山水写意画:既真实体现美丽的风景,却又渗透着独特的精神信念。无论是绘制一颗细细的沙子,还是展现波澜壮阔的江海,其中的精神都是一样的。写历史也同样如此,一个波澜壮阔的朝代,也是需要对各个细节的历史事件深刻的解读连接起来的。不一样的是,断代史中,我们需要对具体事件的细化描述分析,而在这套书中,许多内容却需要取舍,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如果说断代史考验的是素描的功夫,这部书更多在考验“写意”的功力。

历史深处的光明: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记者:说到“写意”的学问的话,您的历史观,是否就像您所说的,是要“展现中国历史深处的光明”?

张嵚:是的,这其实也是长期以来我对中国历史的态度。我身边的许多朋友,在说到历史的时候,要么津津乐道“厚黑权谋”,要么很感兴趣“征战杀伐”,但是一个国家的历史,如果仅仅只有尔虞我诈、刀光剑影,那这个民族别说五千年,五百年都存在不了。说到我们的国家,我们都很自然地说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但它究竟怎么灿烂?为什么能这么悠久?要知道,灿烂的并不是那些阴险毒辣的心术诡计;能让我们这么悠久的,更不是那一轮轮铁马金戈的厮杀。在一段段辉煌的王朝历史背后,一次次壮怀激烈的斗争,艰难困苦的浴火重生中,深藏着祖先留给我们的勇气、精神、原则、信仰。这才是中国历史“深邃的光明”。它是支撑我们这个民族从无到有,走到今天的基石。直到今天,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也会不断地给我们以警醒、鞭策、鼓励、启迪。大至国家发展的关口,小至每一个人命运的十字路口,历史都会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我想这才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也是我长期从事这项工作的意义。可以说,在对历史的一次次解读和还原中,我所写的,正是这个“意”。

记者:翻阅了您书中的一些章节,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您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历次盛世,都有很详细的刻画,细致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经济生活,以及风俗民情。也包括了许多我们并不熟悉的“盛世”。这种风格,是否也是为了挖掘历史上“深邃的光明”?

张嵚:说到这里,就有一句我们熟悉的话:曾经强大的民族永远不会沉沦。这句话听着很提气,但我认为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个民族一定要知道自己曾经怎样强大,和为什么强大。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不止因为我们的GDP曾经占全球的三分之二,也不止因为我们灿烂的文明成果,更因为我们走向强大的过程。无论是强汉、盛唐,还是后来的宋明,我们每一段辉煌的背后,都有艰辛的努力,和不屈不挠的人。这一切有些依然在被我们纪念,但我们纪念他们的内容,有时候却是片面的;有些已经被我们遗忘,或者正在被我们遗忘。这一切都是我们不应当丢弃的财富。我们在每一个朝代里,从战乱到和平,从废墟到繁华的路程,才是最值得后来人去全面了解的。至少从今天来说,这方面的工作,还是远远不够。我希望自己能够长久做下去。

历史会帮助人们“避免黑暗”和“走出黑暗”

记者:和光明所对照的,应该就是黑暗了。看过了您的五套书的目录,发现在您的作品中,也并没有回避黑暗,在整套图书的内容中,不乏“三国人口锐减之谜”“睢阳保卫战真相”“唐朝河黄之耻”“岳飞死亡真相”“晚明党争”“清朝迁界禁海”等历史阴暗面。对于这些内容您是怎么处理的呢?

张嵚:我始终认为,无论写作者的态度、主题如何,观点有何分歧,正确客观反映历史都是最基本的。包括历史上最让我们窒息,乃至不忍细读的黑暗苦难,都是我们的祖先曾经经历过,更不允许我们去遗忘的。我们可以说这些黑暗,是历史中的糟粕,但是如果我们选择性地失明,就好比是把糟粕埋在地下,结果又是什么呢?就是他们不断地发酵变质,反而产生更多的毒素。历史也是这样。对待糟粕的办法,就是把它曝晒在阳光下,让光明的力量把它晒干。唯独如此,才会让历史的苦难不会在后人的身上重演。如果您仔细阅读其中的篇章,您就会发现,对于每一段历史悲剧发生的原因,我都做出了尽可能全面的概括,包括它的萌发,扩大,爆发,结束,都做出尽可能客观的解读。不但再现我们曾经承受过怎样的不幸,更要告诉现代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支撑我们走出一次又一次的劫难。选择性遗忘了历史的黑暗,也就意味着选择性遗忘了战胜黑暗的力量。我期待着我们这个民族所经历的每一场灾难,都会永远地“成灰”,不再重演。但它的前提,却是我们“不容青史尽成灰”。

记者:也就是说,在关于历史阴暗面的记录中,您的侧重点与其说是在记录黑暗,不如说走出黑暗?

张嵚:确切地说,我的侧重点在于“避免黑暗”和“走出黑暗”。历史上每一段浩劫的产生,都有其特殊的原因。而每一次灾难的结束,则是因为总有人没有放弃希望,哪怕在最黑暗的时刻。就像王阳明先生的一句话“纵皆阴影,吾心光明”。发生黑暗的原因和走出黑暗的过程,都是作为后来人的我们不能遗忘的,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尽力避免每一次悲剧的重演。更可以在无论多么艰难的时刻,都怀有一颗向往光明的心。这才是我们民族传承的精髓。所以在这套书中,出现了很多之前历史读物里着墨不多的人物。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真正推动历史前进的无名英雄们,记录下他们的人生,不是为了猎奇,更因为在他们的身上,有留给我们的传承。

以一颗热爱历史的心去写作

记者:我看过许多网友在当当网上对您这套书的留言,有些争论很有意思,比如有网友说,这套书虽然白话但不口水,虽然轻松但不调侃,很值得阅读。但也有网友认为,这套书虽然写得好看,却好看得不像中国历史,通俗得像开玩笑,不敢相信是真的。对此您怎么看呢?

张嵚:在生活中,我自己是一个比较会幽默的人,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经常喜欢和人开玩笑的。但是历史是一门严肃的学问,是不允许开玩笑的。我所能做的,只有尽可能将它写得通俗,用最大的努力,将历史的精彩还原出来,而不是编造出来。许多朋友觉得它好看,我想还是因为历史本身就足够好看了。如果真的有《机器猫》中的时光机,允许我们可以搭乘它到时间隧道参观游览的话,我们一定会发现,我们看到的历史场景,会比奥斯卡最佳故事片还要精彩。我希望我的这套书,就是一架穿越历史隧道的时光机,也许我的制作水平有限,这架“时光机”的性能还有待改进,但我保证,每一位“乘客”搭乘它后所见的一切,都是原原本本的历史真实。因为这套书中所记录的每一段历史,都出自具有可信度的史料记录。每一个字,都是以一颗热爱历史的心写进去的。如果其中真的出现了谬误,也希望能有朋友指出来。

记者:既然您提到“时光机”了,不妨就用一个穿越的问题,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访谈。如果可以穿越的话,你最希望穿越到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朝代,做您书中写过的哪一位历史人物?

张嵚:如果真的可以选择的话,我愿意穿越回南北宋之交的那个乱世去。如果问我愿意成为哪一位历史人物,这个我是有自知之明的,做岳飞我不够武勇,做秦桧我更不够厚黑。我宁愿成为岳家军中的普通一兵,宋兵甲或者宋兵乙都无所谓,只要能够追随在岳元帅的身后,哪怕是几秒钟的跑龙套,那也幸福无比。因为那毕竟是一个为我们民族缔造光明奋斗过的人。我希望我可以成为这样的人,哪怕只是做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分子。

□作者简介

张嵚:男,济南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自由撰稿人。199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曾做过话剧编剧、DV导演、影视编剧等多项工作,并有小说、戏剧、电视剧、历史著作等多部作品问世。原创小说《革命姑娘》曾获2001年榕树下网络文学擂台赛中篇特别奖,短篇小说《绿衣红伞》曾获2002年黄金书屋文学奖,电影作品《我的城市》获得2003年南京大学生DV节最佳原著剧本奖,并为电视《缤纷岁月》等编剧。累计在各类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00余万字。现为签约作家、专栏作家,凤凰网历史专栏作家,从事历史类书籍创作,作品有《被遗忘的盛世》《放生池》《不容青史尽成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