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滕县保卫战全集:尴尬的正能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2:17:50

尴尬的正能量

在KTV里一展歌喉,唱到高潮部分却走调了;在安静的图书馆里,我们很有“个性”的手机铃声大响;遇到很久没见的人,一时间却想不起他的名字……生活中实在是处处有尴尬。然而,近来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尴尬并非坏事,它还可能充满正能量,它能使你看起来更亲切更值得信任。

 
会尴尬说明我们脑健康

为什么人会感到尴尬,且有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容易感到尴尬?我们的大脑设置了怎样的密码来控制我们的反应呢?
  2011年2月,在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Virginia Sturm博士的实验室里,几个参与实验者观看自己表演Temptationgs乐队主打歌《My Girl》的录像。当发现自己走调的时候,他们不由得脸红,脸颊发烫,手心出汗。
  这是Sturm的团队正致力于区分出大脑中控制尴尬情绪的部分而进行的实验。他们发现,由自己的经历(例如听到自己的歌声)所带来的尴尬情绪被大脑深处一块拇指大小的组织掌管着。
  那些不那么容易感到尴尬的人,包括痴呆症患者,这一块大脑区域组织比正常值偏小。这个拇指大小的组织,叫做上前扣带皮层,让我们尴尬的大脑密码就藏在其中。如果你缺失了这个组织,你就不会再有尴尬的反应;这块组织深藏在你大脑的右前方,在管理一些身体的自动调节功能(如出汗、心跳和呼吸)上是不可或缺的,但它同时也参与到一些与思想相关的功能,包括情感、奖励行为(比如那些瘾症患者)和做决策。
  痴呆症患者往往对尴尬有着较低的反应水平,在观看自己严重走调地演唱低俗的流行歌曲时也可以“安之若素”。另外,痴呆症患者常做的一些事情,比如给陌生人按摩或者从他人的盘子里吃东西,也不会让他们感到尴尬。当Sturm扫描他们的大脑时发现,研究对象越不感到害羞或尴尬,他们大脑扣带皮层中的尴尬反应区域越小。由此可见,会感到尴尬的我们还可以侥幸地道一声“起码我的大脑是健康的。”

易尴尬的人更利他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违反了社会常规或是影响了社会互动,就会产生尴尬的情绪。作为一种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情绪,尴尬的产生取决于人们认为别人会怎么看待自己的行为。当你做了傻事,觉得大家的目光里都包含着嘲笑批评,恨不得立刻隐身逃离现场,你就尴尬了。
  处于尴尬中的人会认为,自己其实很注重社会规则,只是马失前蹄罢了,渴望赶紧做些什么来挽回面子。于是,尴尬就成为了一种社会信号,表达出个体潜在的亲社会(prosocial,为他人谋福利)、忠诚以及乐于合作的倾向。为此,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马修·范伯格博士等人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在第一个试验中,60名大学生被录像,他们被要求讲述他们在公众场合自夸或根据外表做出不正确猜测的尴尬时刻。尴尬的典型来源包括误把一个超重的女子看成是孕妇或者把一个邋遢的人当做乞丐。研究助理对每一个记录研究对象表现出尴尬水平的视频证据进行了编码处理。之后这些大学生将完成一个 “独裁者游戏”,这种游戏在经济研究中被用来评估利他主义。例如,每个人会得到10张船票并会被要求留下自己的一份然后把其余的送给合作伙伴。
  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感受到尴尬的程度与分配给他人彩券的数量以及利他倾向都呈正相关。马修·范伯格说“适度的尴尬表现是美德的象征,我们的数据表明尴尬是一件好事,而不是你应该抗拒的东西。”

人们更喜欢与易尴尬者合作

上面的实验显示,易尴尬的人表现出较强的利他主义倾向,那么我们可以大胆假设人们可能更信任也更愿意与易尴尬者合作。同样参与了该研究的社会心理学家维拉尔·罗伯说:“尴尬是一种从你可以信任的人身上发出的情感信号。它是日常生活中促进信任与合作的社会凝聚力的一部分。”马修·范伯格等人试图通过另一个实验探究这一假设。
  实验中,让一部分大学生参与者观看一段内容很尴尬的视频,让另一部分大学生参与者观看一段内容不怎么尴尬的视频,之后,所有参与者完成了一份测量亲社会性倾向与反社会性倾向的问卷。
  结果显示,大学生参与者中认为视频内容尴尬的人,不论男女,亲社会性都更高,反社会性更低。人们好像能够接收到表现尴尬的个体默默传递出的亲社会性信号。
  在另一个实验中,研究者分别向3组大学生参与者呈现尴尬、骄傲和中性情绪的图片。大学生参与者对图片中人物所体现出的亲社会性程度打分,并完成一项信任博弈游戏。这个游戏与上文中提及的独裁者游戏相似,参与者(A)拥有一定数目的资金,可以将其任意分配给另一人(B),而且一旦决定分配的数目,B得到的这笔资金立刻变为原来的3倍。之后B选择回馈给A多少钱。
  如果A不信任B,可以选择不把钱分给B,或者一番计算之后,给B一点点钱意思意思,但绝不会把较多的钱都给B。如果A信任B,觉得B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那他可能会给B多一些,这也体现出人际交往中互惠的倾向。实验者通过A分配资金的数目,衡量他们信任与合作的意愿。
  结果表明,参与者认为表现尴尬的个体更有亲社会性,因而在信任博弈游戏中分配更多的资金给他们。可见,在知觉到亲社会性信号之后,人们更多选择了信任与合作。
  一些进化论的观点认为,亲社会行为是内化社会规则之后的副产品。遵守规则,乐于牺牲,为人们赢得信任和支持。人们乐于选择与亲社会性个体合作互惠,共同进步。意想不到的是,尴尬也能传递出个体亲社会性的讯号,促进利他行为的产生,增加合作与被选择的筹码。

 

文 / 无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