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视频讲座:宋代知名文人小传(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12:55:31
1.范仲淹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2.朱熹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号晦翁,又号遁翁、沧州病叟,自称云谷老人。婺源(今属江西)人,寓建阳(今属江西)人,寓建阳(今属福建)之考亭。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主泉州同安簿 。淳熙五年(1178),除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历江西提刑,召除秘阁修撰、奉外祠。光宗朝,除知漳州。宁宗初,除焕章阁待制、侍讲,旋以本职提举南京鸿庆宫。庆元二年(1196)十二月,落职罢祠。后以守朝奉大夫致仕。庆元六年卒,年七十一 。嘉定初 ,谥“文”。《宋史》有传。事迹另见黄榦所撰行状及《皇朝道学名臣言行外录》卷一二、宋本《四朝名臣言行录续集》卷一三等。自宋祝穆、李方子始,后人所撰年谱、传略数十种,以清王懋竑《朱子年谱》较为详赡熹得程颢、程颐之传,兼采张载、周敦颐之学,集北宋理学之大成。有《朱文公文集》一百卷 ,词有《晦庵词》一卷 。王奕清等《历代词话》引《读书续录》云 :“晦庵先生词,几于家弦户诵矣。其隐括杜牧之九日齐山登高诗《水调歌头》一阕,气骨豪迈则俯视苏辛,音韵谐和则仆命秦柳,洗尽千古头巾俗套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云 :“《词综》所录朱晦翁《水调歌头》、真西山《蝶恋花》,虽非高作,却不沉闷,固知不是腐儒。”
3.陆游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后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他是南宋的大诗人,词也很有成就。有《剑南诗稿》、《放翁词》传世。
评述
陆游(一一二五~二二○)字务观,自号放翁,山阴人,有“剑南诗稿”。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他的学生称赞他说:“论诗何止高南渡,草檄相看了北征”;一个宋代遗老表扬他说:“前辈评宋渡南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实同”。这两个跟他时代接近的人注重他作品的第一方面。然而,除了在明代中叶他很受冷淡以外,陆游全靠那第二方面去打动後世好几百年的读者,像清初杨大鹤的选本,方文、汪琬、王苹、徐釚、冯廷櫆、王霖等的摹仿,像“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的摘句,像旧社会裹无数客堂、书房和花园中挂的陆游诗联都是例证。就此造成了陆游是个“老清客”的印象。当然也有批评家反对这种一偏之见,说“忠愤”的诗才是陆游集里的骨干和主脑,那些流连光景的“和粹”的诗只算次要。可是,这个偏向要到清朝末年才矫正过来;谈者痛心国势的衰弱,愤恨帝国主义的压迫,对陆游第一方面的作品有了极亲切的体会,作了极热烈的赞扬,例如:“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呜;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几句话彷佛是前面所引两个宋人的意见的口声,而且恰像山谷裹的回声一样,比原来的声音洪大震荡得多了。
“扫胡尘”、“靖国艰”的诗歌在北宋初年就出现过,像路振的“伐棘篇”。靖康之变以後,宋人的爱国作品增加了数目,前面也选了一些。不过,陈与义、吕本中、汪藻、杨万里等人在这方面跟陆游显然不同。他们只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愤或希望,并没有投身在灾难里、把生命和力量都交给国家去支配的壮志和弘愿;只束手无策地叹息或者伸手求助地呼吁,并没有说自己也要来动手,要“从戎”,要“上马击贼”,能够“慷慨欲忘身”或者“敢爱不赀身”,愿意“拥马横戈”。“手枭逆贼清旧京”。这就是陆游的特点,他不但写爱国、忧国的情绪,并且声明救国、卫国的胆量和决心。譬如刘子翚的诗里说:“中兴将士材无双……胡儿胡儿莫窥江!”“低头拔胡箭,却向胡军射……男儿取封侯,赴敌如饥渴”,语气已经算比较雄壮了,然而讲的是别人,是那些“将士”和“男儿”──正像李白、王维等等的“从军行”讲的是别人,尽管刘子翚对他的诗中人有更真切的现实感,抱更迫切的希望。试看陆游的一个例:“鸭绿桑乾尽汉天,传烽自合过祁连;功名在子何殊我,惟恨无人快着鞭!”尽管他把自己搁後,口吻已经很含蓄温和,然而明明在这一场英雄事业里准备有自己的份儿的。这是“诗经”“秦风”里“无衣”的意境,是李牧“闻庆州赵纵使君中箭身死长句”的意境,也是和陆游年辈相接的岳飞在“满江红”词里表现的意境;在北宋像苏舜钦和郭祥正时诗里,在南北宋之交像韩驹的诗里,也偶然流露过这种“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谁知我亦轻生者”的气魄和心情,可是从没有人像陆游那样把它发挥得淋漓酣畅。这也正是杜甫缺少的境界,所以说陆游“与拜鹃心事实同”还不算很确切,还没有认识他别开生面的地方。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傍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
关于陆游的艺术,也有一点应该补充过去的批评。非常推重他的刘克庄说他记闻博,善于运用古典,组织成为工致的对偶,甚至说“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后来许多批评家的意见也不约而同。这当然说得对,不过这忽视了他那些朴质清空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抹杀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们发现他时常觉得寻章摘句的作诗方法是不妥的,尽管她自己改不掉那种习气。他说:“组绣纷纷炫女工,诗家於此欲途穷;又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弘大。……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又针对着“杜诗无一字无来处”的议论说:“今人解杜诗,但寻出处……如‘西昆酬唱集’中诗何尝有一字无出处?……且今人作诗亦未尝无山处……但不妨共为恶诗耳!”那就是说,字句有“出处”并不等於诗歌有出路,刘克庄赏识的恰恰是陆游认为诗家的穷途末路──“组绣”、“藻绘”、“出处”。什么是诗家的生路、“诗外”的“工夫”呢?陆游作过几种答覆。最值得注意而一向被人忽视的是下面的主张。他说:“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又说:“大抵此业在道途则愈工……愿舟楫鞍马间加意勿辍,他日绝尘迈往之作必得之此时为多。”换句话说,要做好诗,该跟外面的世界接触,不用说,该走出书本的字里行间,跳出蠹鱼蛀孔那种陷人坑。”妆画虚空”、“扪摸虚空”原是佛经里的比喻,“法不孤生仗境生”、“心不孤起,仗境方生”也是禅宗的口号。陆游借这些话来说:诗人决不可以关起门来空想,只有从游历和阅历里,在生活的体验里,跟现实──“境”一一碰面,才会获得新鲜的诗思──“法”。像他自己那种独开生面的、具有英雄气概的爱国诗歌,也是到西北去参预军机以後开始写的,第一首就是下面选的“山南行”。至於他颇效法晚唐诗人而又痛骂他们,很讲究“组绣”“藻绘”而最推重素朴平淡的梅尧臣,这些都表示他对自己的作品提出更严的要求,悬立更高的理想。
陆游虽然拜曾几为师,但是诗格没有受到很大影响,他的朋友早已指出他“不嗣江西”这一点。杨万里和范成大的诗里保留的江西派作风的痕迹都比他的诗里来得多。在唐代诗人里,白居易对他也有极大的启发,当然还有杜甫,一般宋人尊而不亲的李白常常是他的七言古诗的楷模。
早在元初,闻仲和“於放翁诗注其事甚悉”,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许美尊为陆游的一部分诗篇曾作详密的注解;这两个注本当时没有刻出来,现在也无从寻找了。
--钱钟书<宋诗选注>
4.王安石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后辞官退居南京。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学成就颇高,影响甚巨。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有《临川集》。
评述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临川人,有“临川文集”。他在政治上的新措施引起同时和后世许多人的敌视,但是这些人也不能不推重他在文学上的造就,尤其是他的诗,例如先后注释他诗集的两个人就是很不赞成他的人。他比欧阳修渊博,更讲究修词的技巧,因此尽管他自己的作品大部分内容充实,把锋芒犀利的语言时常斩截干跪得不留余地、没有回味的表达了新颖的意思,而后来宋诗的形式主义却也是他培养了根芽。他的诗往往是搬弄词汇和典故的游戏、测验学问的考题;借典故来讲当前的情事,把不经见而有出处的或者看来新鲜乱其实古旧的词藻来代替常用的语言。典故词藻的来头愈大,例如出于“六经”、“四史”,或者出处愈僻,例如来自佛典、道书,就愈见工夫。有时他还用些通俗的话作为点缀,恰像大观园里要来一个泥墙土井、有“田舍家风”的稻香村,例如最早把“锦上添花”这个“俚语”用进去的一首诗可能是他的“即事”。
把古典成语铺张排比虽然不是中两旧诗先天不足而带来的胎里病,但是从它的历史看来,可以说是它后天失调而经常发作的老毛病。六朝时,萧子显在“南斋书”卷五十二“文学传论”里已经不很满意诗歌“缉事比类……或全借古语,用申今情”,锺嵘在“诗品”里更反对“补假”“经史”“故实”,换句话说,反对把当时骈文里“事对”、“事类”的方法应用到诗歌里去;唐代的韩愈无意中为这种作诗方法立下了一个简明的公式:“无书不读,然止用以资为诗”。也许古代诗人不得不用这种方法,把记诵的丰富来补救和掩饰诗情诗意的贫乏,或者把浓厚的“书卷气”作为应付政治和社会势力的烟幂。第一,从六朝到清代这个长时期里,诗歌愈来愈变成社交的必需品,贺喜吊丧,迎来送往,都用得着,所谓“牵率应酬”。应酬的对象非常多,作者的品质愈低,他应酬的范围愈广,该有点真情实话可说的题目都是他把五七言来写“八股”、讲些客套虚文的机会。他可以从朝上的皇帝一直应酬到家里的妻子──试看一部分“赠内”、“悼亡”的诗;从同时人一直应酬到古人──试看许多“怀古”、“吊古”的诗;从傍人一直应酬到自己──试看不少“生日感怀”、“自题小像”的诗,从人一直应酬到物──例如中秋玩月、重阳赏菊、登泰山、游西湖之类都是“儒林外史”里赵雪齐所谓“不可无诗”的。就是一位大诗人也未必有那许多真实的情感和新鲜的思想来满足“应制”、“应教”、“应酬”、“应景”的需要,于是不得不像“文心雕龙”“情采”篇所谓“为文而造情”,甚至以“文”代“情”,偷懒取巧,罗列些古典成语来敷衍搪塞。为皇帝做诗少不得找出周文王、汉武帝的轶事,为菊花做诗免不了扯进陶潜、司空图的名句。第二,在旧社会里,政治的压迫和礼教的束缚剥夺了诗人把某些思想和情感坦白抒写的自由。譬如他对国事朝局的愤慨、在恋爱生活里的感受,常常得指桑骂槐或者移花接木,绕了个弯,借古典来传述;明明是时事,偏说“咏史”,明明是新愁,偏说“古意”,甚至还利用“香草美人”的传统,借“古意”的形式来起“咏史”的作用,更害得读者猜测个不休。当然,碰到紧急关头,这种烟幂未必有多少用处。统治者要兴文字狱的时候,总会根据无火不会冒烟的常识,向诗人追究到底,例如在“乌台诗案”里,法官逼得苏轼把“引证经传”的字句交代出来。除掉这两个社会原因,还有艺术上的原因;诗人要使语言有色泽、增添深度、富于暗示力,好去引得读者对诗的内容作更多的寻味,就用些古典成语,仿佛屋子里安放些曲屏小几,陈设些古玩书画。不过,对一切点缀品的爱好都很容易弄到反客为主,好好一个家陈列得像古董铺子兼寄售商店,好好一首诗变成“垛叠死人”或“牵绊死尸”。
北宋初的西昆体就是主要靠“挦撦”──锺嵘所谓“补假”──来写诗的。然而从北宋诗歌的整个发展看来,西昆体不过像一薄层、一小圈的油花,浮在水面上,没有在水里渗入得透,溶解得匀;它只有极局限、极短促的影响,立刻给大家瞧不起,并且它“挦撦”的古典成语的范围跟它歌讠永的事物的范围同样的狭小。王安石的诗无论在声誉上、在内容上、或在词句的来源上都比西昆体广大得多。痛骂他祸国殃民的人都得承认他“博闻”、“博极群书”;他在辩论的时候,也破口骂人:“君辈坐不读书耳!”又说自己:“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所以他写到各种事物,只要他想“以故事记实事”──萧子显所谓“借古语申今情”,他都办得到。他还有他的理论,所谓“用事”不是“编事”,“须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这也许正是唐代皎然所说“用事不直”,的确就是后来杨万里所称赞黄庭坚的“妙法”,“备用古人语而不用其意”。后面选的“书湖阴先生壁”里把两个人事上的古典成语来描写青山绿水的姿态,可以作为“借事发明”的例证。这种把古典来“挪用”,比了那种捧住了类书,说到山水就一味搬弄山水的古典,诚然是心眼儿活得多,手段高明得多,可是总不免把借债来代替生产。结果是跟读者捉迷藏,也替笺注家拉买卖。流传下来的、宋代就有注本的宋人诗集从王安石集数起,并非偶然。李壁的“王荆文公诗笺注”不够精确,也没有辨别误收的作品,清代沈钦韩的“补注”并未充分纠正这些缺点。
--钱钟书<宋诗选注>
5.辛弃疾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辞海》1989年版)
6.文天祥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文天祥(1236——1282) 字宋瑞,二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宝佑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长驱东下,文于家乡起兵抗元。次年,临安被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坚贞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能诗,前期受江湖派影响,诗风平庸,后期多表现爱国精神之作。存词不多,笔触有力,感情强烈,表现了作者威武不屈的英勇气概,震憾人心。有《文山先生全集》。
-----引自"绝妙好词"http://w1908.top263.net
评述
文天祥(一二三六~一二八三)字履善,一字宋瑞,自号文山,吉水人,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後录”、“吟啸集”。这位抵抗元兵侵略的烈士留下来的诗歌绝然分成前後两期。元兵打破杭州、俘虏宋帝以前是一个时期。他在这个时期里的作品可以说全部都草率平庸,为相面、算命、卜卦等人做的诗比例上大得使我们吃惊。比他早三年中状元的姚勉的“雪坡舍人稿”里有同样的情形,大约那些人都要找状元来替他们做广告。他从元兵的监禁里逃出来,跋涉奔波,尽心竭力,要替宋朝保住一角山河、一寸土地,失败了不肯屈服,拘囚两年被杀。他在这一个时期里的各种遭遇和情绪都纪载在“指南录”、“吟啸集”里,大多是直书胸臆,不讲究修词,然而有极沉痛的好作品。
--钱钟书<宋诗选注>
陈霆《渚山堂词话》卷二:“文文山词 ,在南宋诸人中,特为富丽。”陈廷焯《云韶集》卷九 :“气极雄深,语极苍秀。其人绝世,词亦非他人所能到。”刘熙载《艺概》卷四:“文文山词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意,不知者以为变声,其实乃变之正也。故词当合其人之境地以观之。”王国维《人间词话》:“文文山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远在圣与、叔夏、公谨诸人之上。”
7.范成大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绍兴进士,做过一些地方官,并做了两个月的参知政事(副宰相)。乾道六年(1170)作为使节到金朝去谈判国事,抗争不屈,几乎被杀。淳熙九年(1182)退隐到故乡石湖。他怀有报国大志不能实现,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这种思想构成他的诗歌创作的主题。特别是后半生,创作了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是宋诗中的优秀篇章。他善写绝句,诗风清丽精致。
评述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致能,自号石湖居士,吴县人,有“石湖诗集”。元末明初,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已经公认为经典作品,忽然起了个传说,说宋孝宗原想叫他做宰相,以为他“不知稼穑之艰”,就此作罢,於是他写了这些诗来替自己表白。假如这个传说靠得住,它只证明了宋孝宗没调查过范成大的诗,或者没把他的诗作准,那末再多写些“四时田园杂兴”和“腊月村田乐府”也不见得有效。因为“石湖诗集”里很早就有像“大暑舟行含山道中”那种“忧稼穑”、“怜老农”的作品,而且不论是做官或退隐时的诗,都一贯表现出对老百姓痛苦的体会,对官吏横暴的愤慨。
他晚年所作的“四时田园杂兴”不但是他的最传诵、最有影响的诗篇,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诗经”里“豳风”的“七月”是中国最古的“四时田园”诗,叙述了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勤生产和刻苦生活。可是这首诗没有起示范的作用;後世的田园诗,正像江淹的“杂体”诗所表示,都是从陶潜那里来的榜样。陶潜当然有“西田获早稻”、“下潠田舍获”等写自己“躬耕”、“作苦”的诗,然而王维的“渭川田家”、“偶然作”、“春中田园作”、“淇上田园即事”和储光羲的“田家即事”(五古和七律)、“田家杂兴”等等建立风气的作品,是得了陶潜的“怀古田舍”、“归田园居”等的启示,著重在“陇亩民”的安定闲适、乐天知命,内容从劳动过渡到隐逸。宋代像欧阳修和梅尧臣分咏的“归田四时乐”更老实不客气的是过腻了富贵生活,要换个新鲜。西洋文学里牧歌的传统老是形容草多麽又绿又软,羊多麽既肥且驯,天真快乐的牧童牧女怎样在尘世的乾净土里谈情说爱;有人读得腻了,就说这种诗里漏掉了一件东西──狼。我们看中国传统的田园诗,也常常觉得遗漏了一件东西──狗,地保公差这一类统治阶级的走狗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剥削和压迫农民的制度。诚然,很多古诗描写到这种现象,例如柳宗元“田家”第二首、张籍“山农词”、元稹“田家词”、聂夷中“咏田家”等等,可是它们不属於田园诗的系统。梅尧臣的例可以说明这个传统的束缚力;上面选了他驳斥“田家乐”的“田家语言”,然而他不但作了“续永叔‘归田乐’”,还作了“田家四时”,只在第四首末尾轻描淡写的说农民过不了年,此外依然沿袭王维、储光羲以来的田圆诗的情调和材料。秦观的“田居四首”只提到了“明日输绢租,邻儿入城郭”和“得谷不敢储,催科吏傍午”,一点没有描画发挥,整个格调也还是摹仿储、王,并且修词很有毛病。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才彷佛把“七月”、“怀古田舍”、“田家词”这三条线索打成一个总结,使脱离现实的田园诗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气息,根据他的亲切的观感,把一年四季的农村劳动和生活鲜明地刻画出一个比较完全的面貌。田园诗又获得了生命,扩大了境地,范成大就可以跟陶潜相提并称,甚至比他後来居上:例如宋代遗老的“月泉吟社”的诗里和信里动不动把“栗里”、“彭泽”来对“石湖”;而贾政的清客就只知道:“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最耐人寻味的是“月泉吟社”第四十八名那首诗的批语。诗题是:“春日田园杂兴”;诗的结句是:前村大吠无他事,不是搜盐定榷茶”;批语是:“此时无一字不佳,末语虽似过直,若使采诗观风,亦足以戒闻者。”换句话说,尽管范成大的“田园杂兴”裏里也讽刺过公差下乡催租的行迳,头脑保守的批评家总觉得田园诗里提到官吏榨逼农民,那未免像音乐合奏时来一响手枪声,有点儿杀风景,所以要替第四十八名的两句诗开脱一下。这证明范成大的手法真是当时一个大胆的创举了。
范成大的风格很轻巧,用字造句比杨万里来得规矩和华丽,却没有陆游那样匀称妥贴。他也受了中晚唐人的影响,可是像在杨万里的诗里一样,没有断根的江西派习气时常要还魂作怪。杨万里和陆游运用的古典一般还是普通的,他就喜欢用些冷僻的故事成语,而且有江西派那种“多用释氏语”的通病,也许是黄庭坚以後、钱谦益以前用佛典最多、最内行的名诗人。例如他的“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说:“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这两句曾为“红楼梦”第六十三回称引的诗就是搬运王梵志的两首诗而作成的,而且“铁门限”那首诗经陈师道和曹组分别在诗词里采用过,“土馒头”那首诗经黄庭坚称赞过。他是个多病的人,在讲病情的诗里也每每堆塞了许多僻典,我们对他的“奇博”也许增加钦佩,但是对他的痛苦不免减少同情。
清代沈钦韩有“石湖诗集注”,颇为疏略,引证还确凿可靠。
--钱钟书<宋诗选注>
8.李清照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评述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沈去矜)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提要》)
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云云。明诚自愧勿如。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正易安作也。(《词苑丛谈》)
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白雨斋词话》)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同上书)
9.叶绍翁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10.程颢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人。与弟程颐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奠基者,世称"二程",其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著作有《定性书》、《识仁篇》等。
11.苏轼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评述
【作品评述】
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土,眉山人,有“东坡集”、“后集”、“续集”。他一向被推为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他批评吴道子的画,曾经说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从分散在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这两句话也许可以现成的应用在他自己身上,概括他在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后面一句说“豪放”要耐人寻味,并非发酒疯似的胡闹乱嚷。前面一句算得“豪放”的定义,用苏轼所能了解的话来说,就是:“从心所欲,不俞矩”;用近代术语来说,就是:自由是以规律性的认识为基础,在艺术规律的容许之下,创造力有充分的自由活动。这正是苏轼所一再声明的,作文该像“行云流水”或“泉源涌地”那样的自在活泼,可是同时候很谨严的“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
他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而且在他的诗里还看得到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沙士比亚式的比喻,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彷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的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的笔下。在中国散文家里,苏轼所喜欢的庄周和韩愈就都用这个手法;例如庄周的“天运”篇连用“刍狗已陈”、“舟行陆、车行水”、“猿狙衣服”、“桔槔”、“柤梨橘柚”、“丑人学西施”六个比喻来说明不合时宜这一点,韩愈的“送石处士序”连用“河决下流”、“驷马驾轻车就熟路”、“烛照”、“数计”、“龟卜”五个比喻来表示议论和识见的明快这一点。在中国诗歌里,“诗经”每每有这种写法,像“国风”的“柏舟”连用镜、石、席三个形象来跟心情参照,“小雅”的“斯干”连说“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翠斯飞”来形容建筑物线条的整齐挺耸。唐代算韩愈的诗里这类比喻最多,例如“送无本师”先有“蛟龙弄角牙”等八句四个比喻来讲诗胆的泼辣,又有“蜂蝉碎锦缬”等四句四个比喻来讲诗才的秀拔,或像“峋嵝山”里“科斗拳身薤倒披”等两句四个比喻来讲字体的奇怪。但是我们试看苏轼的“百步洪”第一首里写水波冲泻的一段:“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句里七种形象,错综利落,衬得“诗经”和韩愈的例子都呆板滞钝了。其他像“石鼓歌”里用六种形象来讲“时得一二遗八九”,“读孟郊诗”第一首里用四种形象来讲“佳处时一遭”,都是例证。词里像贺铸“青玉案”的有名结句把“烟草”、“风絮”、“黄梅雨”三者来比“闲愁”,就是“博喻】的佳例,最突出的是嫁名谢逸的“花心动·闺情”用“风里杨花”等九物来比好事不成(“全宋词”六百五十二页)。上古理论家早已著重诗歌语言的形象化,很注意比喻;在这一点上,苏轼充分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苏轼的主要毛病是在诗里铺排古典成语,所以批评家嫌他“用事博”、“见学矣然似绝无才”、“事障”、“如积薪”、“窒、积、芜”、“獭祭”,而袒护他的人就赞他对“故实小说”和“街谈巷语”,都能够“入手便用,似神仙点瓦砾为黄金”。他批评过孟浩然的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这句话恰恰透露出他自己的偏向和弱点。同时,这种批评,正像李清照对秦观的词的批评:“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那种创作风气里古典成语的比重。
不用说,笺注家纷纷给这种诗吸引。在北宋早有赵次公等五家注的苏诗,南宋到清又陆续添了十多家的注本,王文诰的夸大噜囌而绝少新见的“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在清代中叶做了些总结工作;其他像沈钦韩的“苏诗查注补正”和张道的“苏亭诗话”卷五都算得规模比较大的增补。最可惜的是陆游没有肯替苏轼的诗集作注,这跟杜甫和李白的“樽酒细论文”没有记录一样,是文学史上的大憾事。
--钱钟书<宋诗选注>
12.杨万里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杨万里(1127-1206) 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曾任太常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尚书左司郎中兼太子侍读、秘书监等。主张抗金,正直敢言。宁宗时因奸相专权辞官居家,终忧愤而死。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时称“诚斋体”。其词风格清新、活泼自然,与诗相近。著有《诚斋集》。
-----引自"绝妙好词"http://w1908.top263.net
评述
杨万里(一一二七~一二○六)字廷秀,自号诚斋,吉水人,有“诚斋集”。南宋时所推重的“中兴四大诗人”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和陆游四位互相佩服的朋友;杨和陆的声名尤其大,俨然等于唐诗里的李白和杜甫。不过,十个指头也有长短,同时齐名的两位作家像李白和杜甫。元稹和白居易慢慢的总会分出个高低。宋代以后,杨万里的读者不但远少于陆游的,而且比起范成大的来也数目上不如。在当时,杨万里却是诗歌转变的主要枢纽,创辟了一种新鲜泼辣的写法,衬得陆和范的风格都保守或者稳健。因此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节里只举出“杨诚斋体”,没说起“陆放翁体”或“范石湖体”。
杨万里的创作经历见于“江湖集”和“荆溪集”的自序。据他说,他最初学江西派,后来学王安石的绝句,又转而学晚唐人的绝句,最后“忽若有悟”,谁也不学,“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余诗材”,从此作诗非常容易。同时人也赞叹他的“活法”、他的“死蛇弄活”和“生擒活捉”的本领。这一段话可以分三方面来申说。
第一、杨万里和江西派。江西诗一成了宗派,李格非、叶梦得等人就讨厌它“腐熟窃袭”、“死声活气”、“以艰深之词文之”、“字字剽窃”。杨万里的老师王庭珪也是反对江西派的,虽然他和叶梦得一样,很喜欢黄庭坚。杨万里对江西派的批评没有明说,从他的创作看来,大概也是不很满意那几点,所以他不掉书袋,废除古典,真能够做到平易自然,接近口语。不过他对黄庭坚、陈师道始终佩服,虽说把受江西派影响的“少作千余”都烧掉了,江西派的习气也始终不曾除根,有机会就要发作;他六十岁以后,不但为江西派的总集作序,还要增补吕本中的“宗派图”,来个“江西续派”,而且认为江西派好比“南宗禅”,是诗里最高的境界。南宋人往往把他算在江西派里,并非无稽之谈。我们进一步的追究,就发现杨万里的诗跟黄庭坚的诗虽然一个是轻松明白,点缀些俗语常谈,一个是引经据典,博奥艰深,可是杨万里在理论上并没有跳出黄庭坚所谓“无字无来处”的圈套。请看他自己的话:“诗固有以俗为雅,然亦须经前辈取熔,乃可因承尔,如李之‘耐可’、杜之‘遮莫’、唐人之‘里许’‘若个’之类是也。……彼固未肯引里母田妇而坐之于平王之子、卫侯之妻之列也。这恰好符合陈长方的记载:“每下一俗间言语,无一字无来处,此陈无己、黄鲁直作诗法也”。换句话说,杨万里对俗语常谈还是很势利的,并不平等看待、广泛吸收;他只肯挑选牌子老、来头大的口语,晋唐以来诗人文人用过的──至少是正史、小说、禅宗语录记载着的──口语。他诚然不堆砌古典了,而他用的俗语都有出典,是白话里比较“古雅”的部分。读者只看见他潇洒自由,不知道他这样谨严不马虎,好比我们碰见一个老于世故的交际家,只觉得他豪爽好客,不知道他花钱待人都有分寸,一点儿不含糊。这就像唐僧寒山的诗,看上去很通俗,而他自己夸口说:“我诗合典雅”,后来的学者也发现他的词句“涉猎广博”。
第二、杨万里和晚唐诗。他说自己学江西派学腻了,就改学王安石的绝句,然后过渡到晚唐人的绝句。我们知道,黄庭坚是极瞧不起晚唐诗的:“学老杜诗,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也;学晚唐诸人诗所谓‘作法于凉,共敝犹贪,作法于贪,敝将若何!’”所以一个学江西体的诗人先得反对晚唐诗;不过,假如他学腻了江西体而要另找门路,他也就很容易按照钟摆运动的规律,趋向于晚唐诗人。杨万里说:“诗非文比也……而或者挟其深博之学、维隽之文,于是隐括其伟辞以为诗”。这透露了他转变的理由,可以借刘克庄的话来做注脚:“古诗出于情性,今诗出于记闻博而已,自杜子美未免此病。于是张籍、王建辈稍束起书帙,划去繁缛,趋于切近。世喜其简便,竞起效颦。遂为‘晚唐体’”。除掉李商隐、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等以外,晚唐诗人一般都少用古典,而绝句又是五七言诗里最不宜“繁缛”的体裁,就像温、李、皮、陆等人的绝句也比他们的古体律体来得清空;在讲究“用事”的王安石的诗里,绝句也比较明净。杨万里显然想把空灵轻快的晚唐绝句作为医救填饱塞满的江西体的药。前面讲过徐俯想摆脱江西派而写“平易自然”的诗,他就说:“荆公诗多学唐人,然百首不如晚唐人一首”;另一个想脱离江西派的诗人韩驹也说:“唐末人诗虽格致卑浅,然谓其非诗则不可;今人作诗虽句语轩昂,但可远听,其理略不可究”。可以想见他们都跟杨万里打相同的主意,要翻黄庭坚定下的铁案。从杨万里起,宋诗就割分江西体和晚唐体两派,这一点在评述“四灵”的时候还要细讲。他不像“四灵”那样又狭隘又呆板的学晚唐一两个作家的诗:他欣赏的作家很多,有杜牧,有陆龟蒙,甚至有黄滔和李咸用,而且他也并不模仿他们,只是借他们的帮助,承他们的启示,从江西派的窠臼里解脱出来。他的目的是作出活泼自然的诗,所以他后来只要发现谁有这种风格,他就喜欢,不管是晋代的陶潜或中唐的白居易或北宋的张耒。
第三、杨万里的活法。“活法”是江西派吕本中提出来的口号,意思是要诗人又不破坏规矩,又能够变化不测,给读者以圆转而“不费力”的印象。杨万里所谓“活法”当然也包含这种规律和自由的统一,但是还不仅如此。根据他的实践以及“万象毕来”、“生擒活捉”等话看来,可以说他努力要跟事物──主要是自然界──重新建立嫡亲母子的骨肉关系,要恢复耳目观感的天真状态。古代作家言情写景的好句或者古人处在人生各种境地的有名轶事,都可以变成后世诗人看事物的有色眼镜,或者竟离间了他们和现实的亲密关系,支配了他们观察的角度,限止了他们感受的范围,使他们的作品“刻板”、“落套”、“公式化”。他们仿佛挂上口罩去闻东西,戴了手套去摸东西。譬如赏月作诗,他们不写自己直接的印象和切身的情事,倒给古代的名句佳话牢笼住了,不想到杜老的鄜州对月或者张生的西厢待月,就想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或者“本是分明夜,翻成黯淡愁”。他们的心眼丧失了天真,跟事物接触得不亲切,也就不觉得它们新鲜,只知道把古人的描写来印证和拍合,不是“乐莫乐兮新相知”而祇是“他乡遇故知”。六朝以来许多诗歌常使我们怀疑:作者真的领略到诗里所写的情景呢?还是他记性好,想起了关于这个情景的成语古典呢?沈约“宋书”卷六十七说:“子建‘函京’之作,仲宣‘灞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锺嵘“诗品”也说过:“‘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唯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杨万里也悟到这个道理,不让活泼泼的事物做死书的牺牲品,把多看了古书而在眼睛上长的那层膜刮掉,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写了形形色色从没描写过以及很难描写的景象,因此姜夔称赞他说:“处处山川怕见君”──怕落在他眼睛里,给他无微不至的刻划在诗里。这一类的作品在杨万里现存的诗里一开头就很多,也正像江西体在他晚年的诗里还出现一样;他把自己的创作讲得来层次过于整齐划一,跟实际有点儿参差不合。
扬万里的主要兴趣是天然景物,关心国事的作品远不及陆游的多而且好,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也不及范成大的多而且好;相形之下,内容上见得琐屑。他的诗多聪明、很省力、很有风趣,可是不能沁入心灵;他那种一挥而就的“即景”写法也害他写了许多草率的作品。
--钱钟书<宋诗选注>
13.岳飞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岳飞(1103-1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年从军,官至河南、北诸路招讨使,枢密副使。他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因坚持抗敌,反对议和,为奸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谋害。工诗词,但留传甚少。词仅存三首,内容皆表达抗金的伟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深沉慨叹。风格悲壮,意气豪迈。有《岳武穆集》。
14.柳永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柳永(987?-1053?)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出身官宦之家,为人放荡不羁,留连于秦楼楚馆,终生潦倒。曾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称柳屯田。创作慢词独多,对宋代慢词的发展颇有影响。擅长白描手法,铺叙刻划,情景交融,以俚语入词,多吸收生活中的语言。其词当时广为流传,影响颇大,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乐章集》。
15.王禹作品
年代:【宋】
(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出身清寒的农家,九岁能文,太平兴国八年进士,曾任右拾遗、左司谏、翰林学士等职。为官遇事敢言,屡遭贬谪。真宗即位后,官复知制诏,后又贬知黄州,死于蕲州任上。王禹是北宋初年的诗文家,首倡“革弊复古”,提倡“韩柳文章李杜诗”,是北宋诗文改革的先驱。填词尚平易,格调清旷高远,抵制当时流行的华丽文辞。有《小畜集》。存词仅《点绛唇》一首。
16.谢枋得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谢枋得(一二二六——一二八九),字君直,号叠山,弋阳(今属江西)人。理宗宝佑四年(一二五六)进士,对策极攻宰相董槐与宦官董宋臣,抑为二甲,即弃去。五年,试教官,除教授建宁府,未上,江东西宣抚司吴潜辟为干办。景定五年(一二六四)为江东漕试试官,发策十问擿贾似道误国,谪兴国军安置,贬所知州、知县皆及门执弟子礼。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放归。恭宗德佑元年(一二七五)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二年,信州陷,遂变姓名入闽,隐于卜。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参政魏天佑强之而北,至燕不食死,年六十四。门人诔之为文节先生。有《叠山集》,其中诗三卷。事见本集末附《叠山先生行实》、《文节先生谢公神道碑》,《宋史》卷四二五有传。谢枋得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景仄五年刻《叠山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嘉庆六年谢氏蕴德堂刻《谢叠山文集》(简称嘉庆本)。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卷。
17.曹豳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曹豳(1170-1249)字西士,号东亩,一作东猷,温州瑞安(今属浙江 )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安吉州教授,调重庆府司法参军,改知建昌。绍定六年(1233 ),擢秘书丞 ,兼仓部郎官。端平元年(1234 ),除浙西提举常平,移浙东提点刑狱。嘉熙初,召为左司谏。与王万、郭磊卿、徐清叟俱负直声,时号“嘉熙四谏”。嘉熙三年(1239),知福州,以礼部侍郎召,为台臣所沮,遂守宝章阁待制致仕。淳祐九年卒,年八十,谥文恭 。刘克庄为撰神道碑(《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四),《宋史》附《曹叔远传》。全宋词》辑其词二首。
18.朱淑真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朱淑真,宋女作家。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生于仕宦家庭,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能画,通音律。词多幽怨,流于感伤。也能诗。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断肠集》有宋郑元佐注本。(《辞海》1989年版)
断肠词:词集名。南宋朱淑真作。一卷。淑真为钱塘(今浙江杭州)女子,因自伤身世,故以“断肠”名其词。有明毛晋汲古阁课《诗词杂俎》本、清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本等。(同上书)
淑真钱塘人,幼警惠,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早年,父母无识,嫁市井民家。淑真抑郁不得志,抱恚而死。父母复以佛法并其平生著作荼毗之。临安王唐佐为之立传。宛陵魏端礼辑其诗词,名曰《断肠集》。(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
顺治辛卯,有云间客扶乩于片石居。一士以休咎问,乩书曰:“非余所知。”士问仙来何处,书曰:“儿家原住古钱塘,曾有诗篇号断肠。”士问仙为何氏,书曰:“犹传小字在词场。”士不知《断肠集》谁氏作也,见曰“儿家”,意其女郎也,曰:“仙得非苏小小乎?”书曰:“漫把若兰方淑士,”曰:“然则李易安乎?”书曰:“须知清照易贞娘,朱颜说与任君详。”士方悟为朱淑真,故随问随答,即成浣溪沙一阕。随又拜祝,再求珠玉。乩又书曰:“转眼已无桃李,又见荼蘼绽蕊。偶尔话三生,不觉日移阶晷。去矣去矣,叹惜春光似水。”乩遂不动。或疑客所为,知之者谓客只知扶乩,非知文者。(《湖壖杂记》)
19.刘克庄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人。著述宏富,今存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其中有诗5000多首,词200多首,《诗话》4集及许多散文。作品体裁丰富,题材广泛。他一生仕途坎坷,先后五次被罢黜,长期闲赋乡居,对莆田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有细腻的观察、较深的了解,并将之反映于作品中。它的不少诗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南宋莆田地区的杂剧、百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评述
刘克庄(一一八七~一二六九)字潜夫,自号後村居士,莆田人,有“後村居士诗集”。他是江湖派里最大的诗人,最初深受“四灵”的影响,蒙叶适赏识。不过他虽然著重的效法姚合贾岛,也学其他晚唐诗人像许浑、王建、张籍,还模仿过李贺,颇有些灵活流动的作品。後来他觉得江西派“资书以为诗失之腐”,而晚唐体“捐书以为诗失之野”,就也在晚唐体那种轻快的诗里大掉书袋,填嵌典故成语,组织为小巧的对偶。因此,他又非常推重陆游的作“好对偶”和“奇对”的本领。他的雨个後辈刘辰翁和方回对他的批评最中肯。刘辰翁说:“刘後村仿‘初学记’,骈俪为书,左旋右抽,用之不尽,至五七言名对亦出於此,然终身不敢离尺寸,欲古诗少许自献,如不可得。”我们只知道刘克庄瞧不起“初学记”这种类书,不知道他原来采用了“初学记”的办法,下了比江西派祖师黄庭坚还要碎密的“帖括”和“饾饤”的工夫,事先把搜集的故典成语分门别类作好了些对偶,题目一到手就马上拼凑成篇。“诗因料少不成联”,因此为了对联,非备料不可。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他的作品给人的印象是滑溜得有点机械,现成得似乎店底的宿货。在方回骂刘克庄的许多话里,有一句讲得顶好:“饱满‘四灵’,用事冗塞”;意思说:一个瘦人饱吃了一顿好饭,肚子撑得圆鼓鼓的,可是相貌和骨骼都变不过来。清代诗人像赵翼等的风格常使读者想起“後村居士诗集”来。
--钱钟书<宋诗选注>
20.王令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王令(一○三二~一○五九)字逢原,江都人,有“广陵先生文集”。他受韩愈、孟郊、庐仝气的影响很深,词句跟李覯的一样创辟,而口气愈加雄壮,仿佛能够昂头天外,把地球当皮球踢着似的,大约是宋代里气概最阔大的诗人了。运用语言不免粗暴,而且词句尽管奇特,意思却往往在那时候都要认为陈腐,这是他的毛病。
--钱钟书<宋诗选注>
21.司马光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陕州(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仁宗宝元二年(1039)进士。庆历八年,官大理寺丞,召试,授馆阁校勘。累除知制诰,改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英宗朝,任龙图阁直学士,改右谏议大夫。神宗时,擢翰林学士,判西京留司御史台,拜资政殿学士。因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熙宁四年(1071)离朝退居洛阳,致力编撰《资治通鉴》。哲宗即位次年,任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废除新法。同年卒,封温国公,谥文正。以文著名,亦能诗词。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
-----引自"绝妙好词"http://w1908.top263.net
22.翁卷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工诗,为[永喜四灵]之一。曾领乡荐(《四库提要》作[尝登淳佑癸卯乡荐],《乐清县志》承此,而近人以为是淳熙癸卯,相差一个甲子。衡诸翁卷生平,前者过早,后者过尽,疑都不确),生平未仕。以诗游士大夫间。有《四岩集》,《苇碧轩集》。清光绪《乐清县志》卷八有传。翁卷诗,以明潘是仁辑刻《宋元四十三家集.苇碧轩诗集》四卷本为底本,校以清顾修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顾本)并酌采顾本校记(简称顾校)、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西岸集》(简称西岩集),编为第一卷;《西岩集》多出底本之诗及《诗渊》等书中所录诗,编为第二卷。
23.曾几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一○八五-一一六六),字吉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徽宗朝,以兄弼恤恩授将仕郎。试吏部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迁辟雍博士,除校书郎。历应天少尹。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提举淮东茶盐。高宗建煤田为三年(一一二九),改提举湖北茶盐,徙广西运判,历江西、浙西提刑。绍兴八年(一一三八),会兄开与秦桧力争和议,兄弟俱罢。逾月复广西转运副使,得请主管台州崇道观,侨居上饶七年,自号茶山居士。二十五年桧卒,起为浙东提刑。明年改知台州。二十七年召对,授秘书少监,擢权礼部侍郎。以老请谢,提举洪州玉隆观。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以左通议大夫致仕。乾道二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清。有《经说》二十卷、文集三十卷,久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茶山集》八卷。《宋史》卷三八二有传。曾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本(简称武英殿本),及《两宋名贤小集》所收《茶山集》(简称小集)、《瀛奎律髓》(简称律髓)。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评述
曾几(一○八四~一一六六)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赣州人,有“茶山集”。他极口推重黄庭坚,自己说把“山谷集”读得烂熟,又曾经向韩驹和吕本中请教过诗法,所以后人也想把他附属在江西派里。他的风格比吕本中的还要轻快,尤其是一部分近体诗,活泼不费力,已经做了杨万里的先声。
--钱钟书<宋诗选注>
24.黄庭坚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进士。曾任地方官和国史编修官。在党争中,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罪名被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
黄庭坚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宗法杜甫,并有“夺胎换骨”“点石成金”“无一字无来处”之论。风格奇硬拗涩。他开创了江西诗派,在两宋诗坛影响很大。词与秦观齐名,少年时多做艳词,晚年词风接近苏轼。
有《山谷集》,自选其诗文名《山谷精华录》,词集名《山谷琴趣外篇》(即《山谷词》)。又擅长行,草书,为“宋四家”之一,书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及《廉颇蔺相如传》等。
评述
黄庭坚(一○四五~一一○五)字鲁直,自号山谷老人,又号涪翁,分密人,有“山谷内集”、“外集”、“别集”。他是“江西诗社宗派”的开创人,生前跟苏轼齐名,死后给他的徒子法孙推崇为杜甫的继承者。自唐以来,钦佩杜甫的人很多,而大吹大擂地向他学习的恐怕以黄庭坚为最早。他对杜诗的那一点最醉心呢?他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在他的许多关于诗文的议论里,这一段话最起影响,最足以解释他自己的风格,也算得江西诗派的纲领。他有些论诗的话,玄虚神秘,据说连江西派里的人都莫名其妙的。
杜诗是否处处有来历,没有半个字杜撰,且撇开不谈。至少黄庭坚是那样看它,要学它那样的。元稹赏识杜诗的白描直说,不用古典成语:“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刘禹锡讲“业诗即须有据”,举了一句杜诗为例,只限于“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在涵意上还比黄庭坚的话狭得多。“无一字无来处”就是锺嵘“诗品”所谓“句无虚语,语无虚字”。锺嵘早就反对的这种“贵用事”、“殆同书抄”的形式主义,到了宋代,在王安石的诗里又透露迹象,在“点瓦为金”的苏轼的诗里愈加发达,而在“点铁成金”的黄庭坚的诗里登峰造极。“读书多”的人或者看得出他句句都是把“古人陈言”点铁成金,明白他讲些什么;“读书少”的人只觉得碰头无非古典成语,仿佛眼睛里搁了金沙铁屑,张都张不开,别想看东西了。当然,以前像李商隐和师法他的西昆体作者都爱把古典成语镶嵌绣织到诗里去的,不过他们跟黄庭坚有极大的不同。李商隐的最起影响的诗和西昆体主要都写华丽的事物和绮艳的情景,所采用的字眼和词藻也偏在这一方面。黄庭坚歌讠永的内容,比起这种诗的来,要繁富得多,词句的性质也就复杂得多,来源也就广博冷僻得多。在李商隐、尤其在西昆体的诗里,意思往往似有若无,欲吐又吞,不可捉摸;他们用的典故词藻也常常只为了制造些气氛,牵引些情调,仿佛餐厅里吃饭时的音乐,所以会给人一种“华而不实”、“文浮于意”的印象。黄庭坚有著著实实的意思,也喜欢说教发议论;不管意思如何平凡、议论怎样迂腐,只要读者了解他用的那些古典成语,就会确切知道他的心思,所以他的诗给人的印象是生硬晦涩,语言不够透明,仿佛冬天的玻璃窗蒙上一层水汽、冻成一片冰花。黄庭坚曾经把道听涂说的艺术批评比于“隔帘听琵琶”,这句话正可以形容他自己的诗。读者知道他诗里确有意思,可是给他的语言像帘子般的障隔住了,弄得咫尺千里,闻声不见面。正像“文心雕龙”“隐秀”篇所说:“晦塞为深,虽奥非隐”;这种“耐人思索”是费解,不是含蓄。
南宋初年,任渊注解了“山谷内集”;南宋中叶,史容注了“外集”,史季温注了“别集”,都赶不上任渊的精博。此外,陈逢寅也作了“山谷诗注”,任骥和邓公立又分别注了“外集”,可惜这三家的注本没有流传。看来“读书多”的人对黄庭坚的诗都疑神疑鬼,只提防极平常的字句里有什麽埋伏著的古典,草木皆兵,你张我望。例如任渊满以为把“和答钱穆父讠永猩猩毛笔”的出典注明白了,可是杨万里又搜查出来两句暗藏的“古人陈言”。甚至黄庭坚明明是默写白居易的诗,记错了些字句,他的崇拜者也以为他把白铁点成黄金,“可为作诗之法”,替他加上了一个“谪居黔南”的题目,编入他的诗集里。
--钱钟书<宋诗选注>
25.郑思肖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郑思肖(一二四一-一三一八),字忆翁,号所南,连江(今属福建)人。名与字、号皆宋亡后所改,寓不忘宋室之意,原名已不详。宋末太学生,元兵南下,曾扣阍上书,不报。入元,居吴下,自号三外野人。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土,根无所凭,以为地已人夺去。元仁宗延佑五年卒,年七十八。有《所南先生文集》,又有《心史》七卷,系明崇祯十一年苏州承天寺狼山中房浚井时发现,藏于铁函中,清徐乾学《通鉴后篇考毕》以为是明末人伪托。明洪武《苏州府志》卷四○有传。郑思肖诗,第一卷以《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名贤集);第二至五卷以明崇祯十二年张国维刻《心史》为底本,校以清抄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
26.谢翱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谢翱(一二四九——一二九五),字臯羽,自号晞发子,长溪(今福建霞浦)人,徙浦城(今属福建)。度宗咸淳间应进士举,不第。恭宗德佑二年(一二七六),文天祥开庭延平,署谘事参军。文天祥兵败,避地浙东,往来於永嘉、括苍、鄞、越、婺、睦州等地,与遗民故老方凤、吴思齐、邓牧等多有交接,名其会友之所曰汐社,义取“晚而有信”。元成宗元贞元年卒於杭州,年四十七。著有《晞发集》、《西台恸哭记》、《天地间集》等。事见《晞发集》附录方凤《谢君臯羽行状》、吴谦《谢君臯羽圹志》,《宋季忠义录》卷一一有传。谢翱诗,第一至五卷以明弘治唐文载刻本为底本,校以明嘉靖程熙刻本(简称程本)、清康熙平湖陸大业刻本(简称陸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晞发遗集》(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
27.杨朴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杨朴,字契玄(一作先),郑州东里(今河南新郑)人。少与华士安同学(《温公续诗话》),后归隐,与魏野齐名。太宗、真宗尝以布衣召,皆辞归。事见(《(左氵右赢)奎律髓》卷二七《莎衣》诗注。《直斋书录解题》卷二○著录《东里杨聘君集》一卷,《宋史·艺文志》著录《锡朴诗》一卷,均佚。
28.周必大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周必大(一一二六—一二○四),字子充,一字洪道,晚年自号平园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郑州),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祖先通判庐陵(今江西吉安),因家焉。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调徽州司户参军。二十七年,举博学宏词科,差充建康府教授。三十年,召为太学录,累迁编类圣政所详定官兼权中书舍人兼权给事中。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因缴驳龙大渊、曾觌除知合门事,奉祠。乾道四年(一一六八),起知南剑州。六年,除秘书少监兼直学士院。八年,兼权中书舍人时以事奉祠。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敷文阁待制、侍讲,累迁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七年,除参知政事。九年,除知枢院事。十六年,由左丞相出判潭州。绍熙四年(一一九三),改判隆兴府。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以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致仕。未几,为韩侂胄指为伪学罪首。嘉泰四年卒,年七十九。开禧三年(一二○七),赐谥文忠。生平著书八十一种,有《平园集》二百卷。事见本集卷首年谱,《宋史》卷三九一有传。周必大诗,以清黄丕烈校跋并抄补明抄《周益文忠公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宋开禧二年刊本(简称宋本,原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影印文渊阁《四阁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校者校补及异文堪夥,部分有判断,不少仅罗列未定。整理时凡异文与宋本相同,文义且无窒碍者,概从宋本,四宋本错夺衍倒极多,而编次较底本、宋本合理,从四库本。编为十四卷。
29.洪咨夔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洪咨夔(一一七六-一二三六),字舜俞,号平斋,於潜(今属浙江)人。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进士,授如泉簿。继口教官,调饶州教授。崔与之帅淮东,辟置幕府。后随崔至蜀,历通判成都府,知龙州。理宗朝,召为秘书郎,以言事忤史弥远,罢。弥远死,以礼部员外朗召,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给事中。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端平三年卒,年六十一,谥文忠。有《平斋文集》三十三卷。《咸淳临安志》卷六七、《宋史》卷四○六有传。洪咨夔诗,以《四部丛刊》影印宋刻《平斋文集》为底本。原集卷一六所收致语口号、帖子词等及从《诗渊》等书辑得集外诗,另编一卷。
30.白玉蟾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白玉蟾(一一九四--?),本名葛长庚,因继雷州白氏为后,改今名。字白叟、以阅、众甫,号海琼子、海南翁、琼山道人、(左虫右宾)庵、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紫清真人,闽清(今属福建)人,生于琼山(今属海南)。师事陈楠学道,遍历名山。宁宗嘉定中诏赴阙,命馆太乙宫,赐号紫清明道真人(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二一)。全真教尊为南五祖之一。有《海琼集》、《武夷集》、《上清集》、《玉隆集》等,由其徒彭耜合篡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四十卷。事见本集卷首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白玉蟾诗,以明正统癯仙重编《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六卷、续集二卷为底本。校以影印《道藏》本《上清集》、《武夷集》、《玉隆集》(称简上清集、武夷集、玉隆集),明万历蓝格钞《海琼白真人文集》(简称明钞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刘双松安正堂刊《新刻琼琯白先生集》(简称刘本),清乾隆刊《宋海琼白真人诗文全集》(简称乾隆本)。校本多出底本之时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为一卷。
31.蔡襄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一○一二一○六七),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进直史馆,兼修起居注。次年,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皇佑四年(一○五二),迁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流内(左金右全)。至和元年(一○五四),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三年,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泉州。嘉佑五年(一○六○),如为翰林学士、三司使。英宗即位,以端明殿学士知杭州。治平四年卒,年五十六。孝宗乾道中,赐谥忠惠。有《蔡忠惠集》。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五《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二○有传。蔡襄时九卷,以明万历四十三年陈一元校,朱谋玮、李克家重校《蔡忠惠集》四十卷本为底本(藏上海图书馆),校以明万历四十四年蔡善继双瓮斋刻《宋蔡忠惠文集》三十六卷本(简称蔡本,藏北京图书馆),明天启二年丁启(左氵右睿)、颜继祖等刻《蔡忠惠诗集全编》二卷本(简称诗集,藏上海图书馆),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端明集》四十卷本(简称四库本),近人朱翼庵影印《宋蔡忠惠公自书诗真迹》(简称手迹)。集外诗另一编一卷。集中卷七《度南涧》[隐隐飞桥隔野烟],《入天竺山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十二日晚》[欲寻轩槛倒清尊],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收为张旭诗,《蔡忠惠诗集》有注,以为洪迈误收,今仍保留原状。
32.邵雍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字尧夫,谥康节,先为范阳人,后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他为百源先生。屡授官不赴。后居洛阳,与司马光等人从游甚密。根据《易经》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掺杂道教思想,虚构一宇宙构造图式和学说体系,成为他的
象数之学也叫先天学。传说他的卜术很准。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33.晏殊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晏殊(991-1055)字同叔, 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34.赵鼎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赵鼎(1085-1147) 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绍兴初,累官签书枢密院事,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曾荐用岳飞收复重镇襄阳。绍兴八年(1138)宋金和议时,因争地界,与秦桧意见不合,被罢为奉国军节度使。旋谪居潮州,再移吉阳军,仍被秦桧胁迫,忧愤国事,不食而死。能诗文,善词,多思念故国河山之作,凄楚劲峭。有《忠正德文集》,词集有《得全居士词》一卷。
-----引自"绝妙好词"http://w1908.top263.net
35.高翥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高翥(生卒年不详)字九万,自号菊磵,馀姚人,有“菊磵小集”、“信天巢遗稿”。他是“江湖派”里比较有才情的作者,黄宗羲甚至推重他为“千年以来”馀姚人的“诗祖”;谭嗣同幼年读了很感动的句子正是他的“清明日对酒”诗。
--钱钟书<宋诗选注>
36.秦观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为元佑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文辞为苏轼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风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37.晁补之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晁补之(1053-1110) 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神宗元丰二年(1079)进士。哲宗朝,累迁著作佐郎,后因事屡遭贬谪。徽宗立,复召为著作郎。官至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党论起,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杲州,主管鸿庆宫。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秦观、黄庭坚、张耒齐名,苏门四学士之一。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38.陈与义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陈与义(1090 —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三年(1113)进士,累迁太常博士。绍兴年间,历任兵部员外郎、迁中书舍人,出知湖州,擢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拜参知政事,明年以疾卒,年四十九。《宋史》有传。长于诗,创简斋体。方回认为与义继黄庭坚、陈师道之后,并为江西派之三宗。有《简斋集》十卷,《无往词》一卷
39.晁冲之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晁冲之(?-?) 字用叔,一字川道,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晁补之从弟。举进士。其词聪俊明媚,与其兄豪健之作相反。赵万里辑其词十六首为一卷,名《晁用叔词》。
40.韩缜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韩缜(1019-1097) 字玉汝,灵寿(今属河北)人,后迁雍丘(今河南杞县)。庆历二年(1042)进士。英宗朝,官淮南转运使。神宗朝,累知枢密院事。哲宗时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后出知颍昌府,以太子太保致仕。卒,赠司空、崇国公,谥庄敏。《全宋词》存其词一首,风格婉丽
41.贺铸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贺铸(1052-1125) 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居卫州(今河南汲县)。孝惠皇后族孙,授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善于锤炼字句。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著有《东山寓声乐府》(一名《东山词》)、《庆湖遗老集》。
评述
贺铸(一○六三~一一二○)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卫州人,有“庆湖遗老集”。在当时不属“苏门”而也不入江西派的诗人里,他跟唐庚算得艺术造诣最高的两位。他是个词家,有一部分受唐人李商隐、温庭筠等影响的诗常教人想起晏殊的诗来,跟他自己的词境也相近;但是他另有些诗绝然不是这种细腻柔软的风调,用了许多“之”“乎”“者”“也”之类的语助词,又像“打油”体,又像理学家邵雍的“击壤集”体。他最好的作品都是开朗干净,没有“头巾气”,也没有“脂粉气”的。
--钱钟书<宋诗选注>
42.黄裳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黄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永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累官至端明殿学士。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
43.寇准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九六二--一○二三),字平仲,华州下(左圭右阝)(今陕西渭南)人。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移大名府成安县。累迁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淳化二年(九九一),拜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枢密院事。四年,罢知青州。五年,拜参知政事。至道二年(九九六),罢知鄧州。真宗即位,迁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咸平六年(一○○三),迁兵部侍郎,为三司使。景德元年(一○○四),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同年冬,契丹攻宋,准力谏真宗亲征,至澶州(今河南濮阳),迫成和议,是为[澶渊之盟]。三年罢相,为刑部尚书,知陕州。后迁兵部尚书,入判都省。大中祥符七年(一○一四),复拜同平章事、枢密使。八年罢。天禧三年(一○一九),又授同平章事,充景灵宫使。四年六月,坐与周怀政谋请太子监国、禁皇后预政、奉真宗为太上皇事,罢相,封莱国公,寻贬道州司马。乾兴元年(一○二二),再贬雷州司户参军。仁宗天圣元年,以疾卒于雷州,年六十二。后十一年,诏复太子太傅,赠中书令、莱国公,又赐谥忠愍。有《忠愍公诗集》三卷,集前附有孙汴所撰神道碑。《宋史》卷二八一有传。寇准诗,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明嘉靖间蒋鏊刻《忠愍公诗集》三卷本为底本。校以清康熙间吴调元辨义堂刊《寇忠愍公诗集》三卷本(简称吴本),清初《两宋名贤小集》钞本所收《寇莱公集》七卷本(简称集本)。采录清鲍廷博校记(简称鲍校)、劳权校记(简称劳校)、近人傅增湘校记(简称傅校)、张元济校记(简称张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彭元瑞知圣道斋钞本、李文田跋钞本,俱係出自蒋本、吴本,然四库本补了各本残缺的文字,少数异文有参考价值,故亦出校记注明。另辑得集外诗十五首,编为卷四。《宋诗纪事》所收《春恨》一首,係唐人来鹄所作,今归诸附录。有《巴东集》。《全宋词》收其词四首。他的词留存到今天的有四首,都是伤时惜别之作,而且写得情致缠绵。
44.李纲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李纲(1082-1140),字伯纪,邵武(今属福建)人。徽宗政和二年(1112)进士,历官太常少卿。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南渡初,掌宰执,凡七十五日,罢,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著有《梁溪集》、《梁溪词》(或作《李忠定公长短句》)。
评述
李纲(一○八五~一一四○)字伯纪,邵武人,有“梁溪集”。这位政治家主张抵抗金人、规画革新内政,跟宗泽一样的不得志,终算没有像岳飞那样惨死。他诗篇很多,颇为冗长拖沓,也搬弄些词藻,偶然有真率感人的作品。
--钱钟书<宋诗选注>
45.李之仪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李之仪(1038-1117),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山东境内)人。宋神宗三年进士,后从苏轼于定州幕府。徽宗初因故获罪,被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终朝请大夫。有《姑溪词》。
46.李重元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李重元(?-?) 身世不详。《唐宋诸贤绝妙好词》存其词《忆王孙》(春、夏、秋、冬)四首。
47.林逋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人叫他和靖先生。他生活在北宋初期,一生未做官,也没有妻子儿女,在西湖孤山结草庐为家,种梅养鹤,过了一辈子清寂隐逸生活。他的诗风格诗风格冲淡。 著有《和靖集》,存词三首。
48.吕本中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吕本中(1084-1145) 原名大中,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初授承务郎。徽宗宣和六年(1124),为枢密院编修官。后迁职方员外郎。高宗绍兴六年(1136),召赐进士出身,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因忤秦桧罢官。江西诗派著名诗人。其诗颇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又学李白、苏轼,继承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风格,诗风明畅灵活。其词以婉丽见长。有悲慨时事、渴望收复中原故土的词作。感情浓郁,语意深沉。有《东莱诗集》、《紫微诗话》、《江西诗社宗派图》。后人辑有《紫微词》。
评述
吕本中(一○八四~一一四五)字居仁,寿州人,有“东莱先生诗集”。他是“江西诗社宗派图”的作者,虽然没把自己算在里面,后世少不了补他进去。不过他后来不但懊悔做了这个“宗派图”,而且认为黄庭坚也有“短处”,所以他说专学杜甫和黄庭坚是不够的,应该师法李白和苏轼,尤其是苏轼;他“题东坡诗”甚至说:“命代风骚第一功,斯文倒底为谁雄。太山北斗攀韩愈,琨玉秋霜敌孔融”。他的诗始终没摆脱黄庭坚和陈师道的影响,却还清醒轻松,不像一般江西派的坚涩。
--钱钟书<宋诗选注>
49.毛滂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毛滂(1055?-1120?) 字泽民,衢州江同(今属浙江)人。哲宗元佑间为杭州法曹,苏轼曾加荐举。晚年与蔡京亦有交往。官至祠部员外郎、知秀州,一生仕途失意。其词受苏轼、柳永影响。别树清圆明润一格。无秾艳词语,自然深挚、秀雅飘逸。对陈与义、朱敦儒乃至姜白石、张炎等人的创作都有影响。有《东堂集》、《东堂词》。
50.梅尧臣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安徽宣城人,宣城古称宛陵,故世称梅宛陵。少时考进士,没考上,后历任州县官属,赐进士出身,最后做到尚书都官员外郎。
51.米芾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米芾(1051-1107?)一名黼,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徙襄阳(今湖北襄樊),寓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以太常博士出知无为军。徽宗时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所行多违世异俗,也称“米颠”、“米襄阳”。善画山水 ,自成一家,人谓“米氏云山”。书法得王献之笔意 ,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四大家”。大观元年卒,年五十七。《宋史》、《东都事略》有传。著有《宝晋英光集》八卷,《砚史》、《画史》、《书史》各一卷 。词作有《彊村丛书 》本《宝晋长短句》一卷。
52.潘阆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潘阆(?—1009)字逍遥 ,又号逍遥子 ,大名(今河北大名 )人 。至道元年(995),赐进士及第 ,授四门国子博士。后坐事亡命。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参军。大中祥符二年卒。事迹见于《咸淳临安志 》卷六五、卷九三 。工诗 。有《逍遥集》一卷,《逍遥词》一卷。
53.宋祁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宋祁(998-1061) 字子京,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仁守天圣二年(1024)与其兄宋庠同举进士。初任复州军事推官。召试,授直史馆。历官龙图阁学士、史馆修撰、知制诰、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曾与欧阳修同修《新唐书》。与其兄庠齐名,时呼“小宋、大宋”。因其词《玉楼春》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句,人称红杏尚书。为人喜奢侈,多游宴。其词多抒写个人生活情怀,未摆脱晚唐五代艳丽旧习。但构思新颖,语言流丽,描写生动,一些佳句流传甚广。原有文集一百五十卷,已散佚。清人辑有《宋景文集》;近人辑有《宋景文公集》;赵万里辑有《宋景文公长短句》。
54.万俟咏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万俟咏(?-?) 字雅言,里居不详。哲宗元佑间,即以诗著名。绍圣中废科举,以三舍法取士,遂绝意进取,纵情歌酒,自号大梁词隐。每制一腔,哄传京中。徽宗崇宁年间召试补官,为大晟乐府制撰。高宗绍兴五年(1120),补下州文学。其词多颂谀、风日之作,注重音律,构思新颖,风格淡婉工雅。原著《大声集》已佚。近人赵万里辑得其词二十九首。
55.苏辙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苏辙(1039-1112) 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佑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后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为文以策论见长。工诗,亦能词,著有《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
56.王观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王观,生卒年不详。字通叟,今如皋(江苏如皋)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官至翰林学士。以作应制词得罪被贬,故自号逐客。其词学枊永,情景交融,风趣而近于俚俗。有《冠神集》,已佚,仿存词十六首。
57.魏野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960-1019,宋初诗人。《宋史·艺文志》著录其《草堂集》 2卷,《钜鹿东观集》10卷。前者有《两宋名贤小集》本;后者为其子魏闲所编,有《峭帆楼丛书》本,另《补遗》1卷,《附录》1卷。
58.文同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文同(一○一八———○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仁宗皇佑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调静难国节度判官,嘉佑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汉州。三年,迁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历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为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凡渊集》(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
评述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自号笑笑居士,梓潼人,有“丹渊集”。他跟苏轼是表亲,又是好朋友,所以批评家常把他作为苏轼的附庸。其实他比苏轼大十八岁,中进士就早八年,诗歌也还是苏舜钦、梅尧臣时期那种朴质而带生硬的风格,没有王安石、苏轼以后讲究词藻和铺排典故的习气。他有一首“问景逊借梅圣俞诗卷”诗,可以看出他的趋向:“我方嗜此学,常恨失所趋;愿子少假之,使之识夷途。
文同是位大画家,他在诗里描摹天然风景,常跟绘画联结起来,为中国的写景文学添了一种手法。泛泛的说风景像图画,例如:“峰次青松,岩悬赪石,于中历落有翠柏生焉,丹青绮分,望若图绣矣,这是很早就有的。具体的把当前风物比拟为某种画法或某某大画家的名作,例如:“律以皴法,类黄鹤山樵,或者:“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宫僧寮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似宋人赵千里的一幅‘瑶池图’”,这可以说从文同正式起头。例如他的“晚雪湖上寄景孺”:“独坐水轩人不到,满林如挂‘暝禽图’”;“长举”:“峰峦李成似,涧谷范宽能”;“长举驿楼”:“君如要识营邱画,请看东头第五重。”在他以前,像韩偓的“山驿”:“叠石小松张水部,暗山寒雨李将军”,还有林逋的“乘公桥作”:“忆得江南曾看着,巨然名画在屏风”,不过偶然一见;在他以后,这就成为中国写景诗文里去找绘画题材和布局的试探,都表示诗和画这两门艺术在北宋前期更密切的结合起来了。
--钱钟书<宋诗选注>
59.谢克家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谢克家(?-1134),字任伯,上蔡(今河南汝南)人。绍圣四年(1097)中第,建炎四年(1130)参知政事,存词一首。
60.晏几道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晏几道(约1048-1118)是晏殊的幼子,字叔原。宋代父子能词的不少,但父子俱为大家的却只有大晏和小晏,而小晏尤胜乃父。他身为富贵公子,却一生潦倒,原因就是因为太“痴”了。冯煦曾说过:“淮海(秦观)、小山(晏几道),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
晚年家境中落,生活贫困。他的词既继承了花间的精雕细琢、用色浓艳的特点,又
接受了南唐白描影响。多写爱情、离别之作,带有感伤情调。著有《小山词》,存词26
0首。
61.杨亿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杨亿(97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淳化三年(992)赐进士第。历任著作佐郎、知制诰、翰林学士。“西昆体”诗的代表作家。著作多佚,今存《武夷新集》、词一首。
62.叶梦得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叶梦得(1077-1148) 字少蕴,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哲宗绍圣四年(1097)进士。累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龙图阁直学士。高宗朝,拜尚书右丞、江东安扶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致力于防务及军饷供应,主张踞险抗击金兵。晚年居吴兴(今属浙江)奇石林立之卞山,以读书、吟咏为乐,自号石林居士。能诗文,长于词。其早期词作多佚。宋室南渡后,所作一变早期华绮作风,转向简淡雄杰,多感怀国事,成为豪放派后继者之一。著有《建康集》、《石林诗话》,词集《石林词》。
63.张耒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张耒(1054-1114) 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今江苏清江)人。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后被指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苏门四学之一。诗学白居易、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词仅传六首,风格与柳永、秦观相近。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赵万里辑本。
64.张先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张先,字子野,乌程人。他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郁。长于锻炼字句,因善于用“影”字,世称张三影。有《张子野词》,存词一百八十多首。
65.章楶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章楶(1027-1102),字质夫,浦城(今属福建)人。治平二年(1065)进士。哲宗朝,历集贤殿修撰,知渭州,进端明殿学士。徽宗时除同知枢密院事。
66.赵佶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赵佶(1082 —1135 )即宋徽宗。宋神宗第十一子。元丰八年(1085)封遂宁郡王。绍圣三年(1096)封端王。元符三年(1100),哲宗死,无嗣,佶以弟继位。初号建中靖国,调和熙宁、元丰与元祐间的党争。不久即改元崇宁,任蔡京为相,变乱新法,国政日非。宣和二年(1120),遣使约金攻辽,成为导致北宋灭亡的祸因。宣和七年(1125),金灭辽后乘势南下,进逼汴京,逐传位赵桓,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 )北宋沦亡后,与其子钦宗俱被掳北迁。绍兴五年(1135),卒于五四城(今黑龙江依兰 ),年五十四。崇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擅书法,创“瘦金体 ”。工花鸟,能诗词 。《诗词杂俎》有《宋徽宗宫词》一卷(《十家宫词》作三卷)、《彊村丛书》有曹元忠辑《宋徽宗词》一卷。
67.郑文宝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郑文宝(九五三--一○一三),字仲贤,一字伯玉(《永乐大典》卷七八九四引《临汀志·进士题名》),宁化(今属福建)人。仕南唐至校书郎。入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九八三)进士,补修武县主簿,改通判颍州,知州事。淳化二年(九九一),授陕西转运副使,加工部员外郎,对西北地区经济颇多策划,后因减盐价亏损国课,贬蓝山令。真宗咸平中召掌京南榷货。大中祥符初改兵部员外郎。六年卒,年六十一。有文集二十卷(《东都事略》卷一一五),已佚。《宋史》卷二七七有传。
68.周邦彦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周邦彦(1056 —1121)字美成 ,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周早年“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 ,而博涉百家之书 ”。元丰初,“游太学,有俊声 ”。神宗时擢为试太学正。元四年(1089)出为庐州(今安徽合肥)教授 。绍圣四年(1097)还朝,任国子主簿 。徽宗即位 ,改除校书郎,历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政和二年(1112),出知隆德府(今山西长治 )。六年,自明州(今浙江宁波)任入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宣和二年(1120)移知处州(今浙江丽水),值方腊起义,道梗不赴。未几罢官,提举南京鸿庆宫,辗转避居于钱塘、扬州、睦州(今浙江建德)。卒年六十六。
《宋史 》、《东都事略 》与《 咸淳临安志》均有传。《宋史·艺文志 》著录其《 清真居士集 》十一卷,已佚。清人厉鹗《宋诗纪事》辑得其佚诗六首,今人罗忼烈又辑得古近体诗三十四首。周邦彦“负一代词名”(张炎《词源 》卷下 ),其词“浑厚和雅”(《词源 》),“ 缜密典丽 ”(刘肃《陈元龙集注〈片玉集〉序》,对后世影响较大。
69.朱敦儒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朱敦儒(1081-1159) 字希真,号岩壑,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早有声名,但不愿为官。高宗绍兴二年(1132),始应召入朝,赐进士出身,为秘书省正字,擢兵部郎中,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秦桧为相时,任鸿胪少卿;桧死,遭罢免。早年生活放荡,词风尚婉丽。中年,逢北方沦陷于金,国破家亡,多感怀、忧愤之作,格调悲凉。晚年隐居山林,词多描写自然景色与自己闲适的生活。其词语言清畅,句法灵活自由。但多数词作带有浓厚的虚无思想,内容消极。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樵歌》。
70.朱服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朱服(1048-?) 字行中,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熙宁六年(1073)进士。累官国子司业、起居舍人,以直龙图阁知润州,徙泉州、婺州等地。哲宗朝,历官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徽宗时,任集贤殿修撰,后知广州,黜知泉州,再贬蕲州安置,改兴国军卒。《全宋词》存其词一首,格调凄苍。
71.蔡伸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蔡伸(1088-1156),字伸道,自号友古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蔡襄之孙,政和五年(1115)进士,官至左中大夫,著有《友古居士词》。
72.蔡幼学作品
年代:【宋】
(1154-1217)字行之,瑞安(浙江)人。进士出身,试礼部第一。历任宝谟阁直学士、提举万寿官、兵部尚书兼太子詹事。《全宋词》中收录一首。
73.陈德武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陈德武,三山(今福建福州)人,著有《白雪遗音》。
74.陈克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陈克(1081-1137) 字子高,临海(今属浙江)人。侨居金陵。绍兴中为敕令所删定官,吕祉知建康府时,辟为右承事郎都督府准备差遣。为撰《东南防守利便》,上之朝廷,力主抗金。后吕祉遇害,克亦坐贬。其词语言工丽,颇具花间词韵味,风格近温庭筠、韦庄。有《天台集》,已佚,今存《赤城词》。
75.陈人杰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陈人杰(1218-1243),一名经国,字刚父,号龟峰,闽(今福建)人。著有《龟峰词》。
76.陈郁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陈郁(?—?) 字仲文,号藏一,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理宗时,充缉熙殿应制,又充东官讲堂掌书。《全宋词》存其词四首。
77.葛立方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葛立方(?-1164)字常之 ,江阴(今属江苏)人,随父徙居吴兴。绍兴八年(1138)进士。历任左奉议郎、太常博士,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为考功员外郎兼中书舍人。累官至吏部员外郎、左司郎中、权吏部侍郎 ,出知袁州。隆兴元年(1163),命知宣州。隆兴二年卒。《宋史》附《葛宫传》。事迹另见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清人缪荃孙撰有《葛立方传》刊于《归愚集》卷末。著有《韵语阳秋》二十卷、《归愚集 》十卷。汲古阁《宋六十名家词》有《归愚词》一卷。
78.韩元吉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韩元吉(1118-1187) 字元咎,号南涧,许昌(今属河南)人,寓居信州(今江西上饶)。绍兴间,历官南剑州主簿,建康令,迁知剑州。兴办学校有政绩。孝宗朝,累官吏部尚书,龙图阁学士。主张恢复失地,统一国家。与陆游、辛弃疾等人交往甚密,有酬赠之作。词作多悲怀家国,风格略近辛弃疾。有词集《南涧诗余》。
79.洪迈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洪迈(1123-1202)字景庐,号容斋,别号野处,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洪皓子。绍兴十五年(1145),中博学宏词科、授两浙转运司傒办公事,入为敕令所删定官。迁吏部郎、礼部郎,除枢密院检详文字。三十二年,以假翰林学士,充贺金登位使使金,不为所屈 ,全节而返。乾道元年(1165),知泉州,次年改知吉州,入对,除起居舍人。三年,迁起居郎,拜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历知赣州、建宁府、婺州。淳熙十三年(1186),拜翰林学士。绍熙初,进焕章阁直学士知绍兴府 。嘉泰二年(1202),以端明殿学士致仕。是岁卒,年八十,谥文敏。《宋史》有传 。清钱大昕、洪汝奎分别撰有《洪文敏公年谱》、《洪文敏公年谱增订》各一卷。迈以文章取盛名,学识博洽,有《容斋五笔》七十四卷 ,《夷坚志》三百二十卷,选有《万首唐人绝句》一百卷。
80.黄公度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黄公度(1109-1156),字师宪,莆田(今属福建)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著有《知稼翁集》、《知稼翁词》。
评述
黄公度(1109-1156)字师宪 ,号知稼翁,莆田(今属福建)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第一,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除秘书省正字,罢为主管台州崇道观。十九年,差通判肇庆府,摄知南恩州。桧死,召为考功员外郎兼金部员外郎。二十六年卒,年四十八。《宋史翼》有传 。《四库总目提要》谓《书录解题》载公度集十一卷,卷端洪迈序称“公度既没,其嗣子知邵州沃收拾手泽 ,汇次为十一卷”。词有汲古阁本《 知稼翁词 》一卷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黄师宪《知稼翁词》气和音雅,得味外味,人品既高,词理亦胜。《宋六十一家词选》中载其小令数篇,洵风雅之正声,温韦之真脉也。”
81.黄简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黄简,一名居简,字元易,号东浦,建安(今福建建瓯)人。
82.姜夔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父知汉阳县,夔幼随宦,往来沔、鄂几二十年。淳熙间,客湖南,萧德操爱其词,妻以兄子,因寓湖州,自号白石道人。会上书乞正太常雅乐,得免解,讫不第,以布衣终。他的词属婉约派,风格清峻,音调谐婉,多写爱情,或自伤身世。有《白石词》、《白石道人诗》传世。
宋·张炎《词源》卷下:“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宋·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六:“白石道人,中兴诗家名流,词极精妙,不减清真乐府,其间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
清·汪森《词综》序:“西蜀南唐而后,作者日盛,宣和君臣,转相矜尚,曲调愈多,流派因之亦别。短长互见,言情者或失之俚,使事者或失之伉。鄱阳姜夔出,句琢字练,归于醇雅。于是史达祖、高观国羽翼之;张辑、吴文英师之于前;赵以夫、蒋捷、周密、陈允衡,王沂孙、张炎、张翥效之于后,譬之于乐,舞箾至于九变,而词之能事毕矣。”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白石脱胎稼轩,变雄健为清刚,变驰骤为疏宕。盖二公皆极热中,故气味吻合。辛宽姜窄,宽故容藏,窄故斗硬。”
清·刘熙载《艺概》卷四:“白石才子之词,稼轩豪杰之词。才子、豪杰,各从其类爱之,强论得失,皆偏辞也。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姜尧章词,清虚骚雅,每于伊郁中饶蕴藉,清真之劲敌,南宋一大家也。梦窗、玉田诸人,未易接武。”
83.蒋捷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蒋捷(?—?) 字胜欲,号竹山,常州宜兴(今属江苏)人。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入元不仕,隐居太湖竹山。其词内容较为广泛,颇有追昔伤今之作,构思新颖,色彩明快,音节浏亮,风格与姜夔相近。有《竹山词》。
84.康与之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康与之(?-?) 字伯可,一字叔闻,号退轩,滑州(今属河南)人。南渡后居嘉禾(今浙江嘉兴)。高宗建炎初(1127)上“中兴十策”不为用。后依附秦桧,为秦门下十客之一,被擢为台郎。桧死后,编管钦州,复送新州牢城。其词多应制之作,不免歪曲现实,粉饰太平。但音律严整,讲求措词。有《顺庵乐府》五卷,不传;有赵万里辑本。
85.李吕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李吕(1122-1198),字滨老,一字东老,邵武(今属福建)人。屡试不中,遂弃科举,著《易义说》,尤留意《资治通鉴》,有论著数百篇。尝立社仓,朱熹为作记,叹其不遇。庆元四年卒,年七十七。周必大为撰墓志铭(《平园续稿》卷三五)。有《澹轩集》十五卷。《彊村丛书》辑有《澹轩诗馀》一卷。
86.刘辰翁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从欧阳守道学,二十三岁举于乡,景定元年(1260)补太学生 ,受知于国子祭酒江万里。景定三年(1262)进士 ,廷试忤贾似道,得鲠直名。以亲老请为赣州濂溪书院山长。咸淳元年(1265)授临安府学教授,屡受江万里荐举,曾主管中书省架阁库。德祐元年,文天祥起兵勤王,辰翁参与江西幕府。宋亡,托迹方外以归。大德元年卒,年六十六。《南宋书 》、《宋史翼》有小传。有《须溪集》一百卷,《须溪词》三卷。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云:“须溪词风格遒上似稼轩,情辞跌宕似遗山。有时意笔俱化,纯任天倪,竟能略似坡公。往往独到之处,能以中锋达意,以中声赴节。世或目为别调,非知人之言也。”又云:“须溪词中,间有轻灵婉丽之作。似乎元明以后词派,导源乎此。讵时代已入元初,风会所趋,不期然而然者耶?
87.刘过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刘过(1154-1206) 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曾伏阙上书,力陈恢复方略,未被采纳而落拓江湖。宁宗时,曾为辛弃疾幕僚,常以词唱和。其词多写政治抱负和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语意率直,有些作品过显粗糙。有《龙洲集》、《龙洲词》。
-----引自"绝妙好词"http://w1908.top263.net
评述
刘过(1154 —1206)字改之,自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以诗名湖海间。尝上书光宗过重华宫,复以书陈恢复方略,不报。流落江湖间,晚居昆山。开禧二年卒,年五十三。《南宋书》、《宋史翼》有传。有《龙洲集》十四卷、附录二卷,《龙洲词》一卷。黄昇《花庵词选》云:“改之,稼轩之客,词多壮语,盖学稼轩者也。”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谓“改之造语瞻逸,有思致 ,《沁园春》二首尤纤丽可爱”。况周《蕙风词话》则谓《沁园春》摹拟稼轩而“失之太过”。《四库总目提要》讥其所陈恢复之言“中原可一战而取”,“不过附会时局 ,大言以幸功名”。称其词“赠辛弃疾者则学其体,如‘古岂无人,可以似吾,稼轩者谁’等词是也。其馀虽跌宕淋漓,实未尝会作辛体”。又谓其《沁园春》“美人指甲”、“美人足”二阕,“刻画猥亵,颇乖大雅”。
88.刘子翚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刘子翚(1101-1147),字彦冲,号屏山,一号病翁,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著有《屏山集》。
评述
刘子翚(一一○一~一一四七)字彦冲,自号病翁,崇安人,有“屏山全集”。他也是位道学家或理学家,宋代最大的道学家朱熹就是他的门生。批评家认为道学是“作诗第一对病”,在讲宋诗──还有明诗──的时候,也许应该提一下这个问题。哲学家对诗歌的排斥和敌视在历史上原是常事,西洋美学史一开头就接触到柏拉图所谓“诗歌和哲学之间的旧仇宿怨”,但是宋代道学家对诗歌的态度特别微妙。
程颐说:“作文害道”,文章是“悱优”;又说:“学诗用功甚妨事”,像杜甫的写景名句都是“闲言语,道他做甚!”轻轻两句话变了成文的法律,吓得人家作不成诗文。不但道学家像朱熹要说:“顷以多言害道,绝不作诗”,甚至七十八天里做一百首诗的陆游也一再警告自己说:“文词终与道相妨”,“文词害道第一事,子能去之其庶几!”当然也有反驳的人。不过这种清规戒律根本上行不通。诗依然一首又一首的作个无休无歇,妙的是歪诗恶诗反而因此增添,就出于反对作诗的道学家的手笔。因为道学家还是手痒痒的要作几首诗的,前门撵走的诗歌会从后窗里爬进来,只添了些狼狈的形状。就像程颐罢,他刚说完作诗“害事”,马上引一首自己作的“谢王子真”七绝;又像朱熹罢,他刚说“绝不作诗”,忙忙“盖不得已而言”的来了一首“读‘大学’‘诚意’章有感”五古。也许这不算言行不符,因为道学家作的有时简直不是诗。形式上用功夫既然要“害道”,那末就可以粗制滥造,所谓:“自知无纪律,安得谓之诗?或者:“平生意思春风里,信手题诗不用工。内容抒情写景既然是“闲言语”,那末就得借讲道学的藉口来吟诗或者借吟诗的机会来讲道学,游玩的诗要根据“周礼”来肯定山水,赏月的诗要发挥“易经”来否定月亮,看海棠的诗要分析主观嗜好和客观事物。结果就像刘克庄所说:“近世贵理学而贱诗,间有篇讠永,率是语录讲义之押韵者耳。道学家要把宇宙和人生的一切现象安排总括起来,而在他的理论系统里没有文学的地位,那仿佛造屋千间,缺了一间;他排斥了文学而又去写文学作品,那仿佛家里有屋子千间而上邻家去睡午觉;写了文学作品而藉口说反正写得不好,所以并没有“害道”,那仿佛说自己只在邻居的屋檐下打个地铺,并没有升堂入室,所以还算得睡在家里。这样,他自以为把矛盾统一了。
北宋中叶以后,道学家的声势愈来愈浩大;南宋前期虽然政府几次三番下令禁止,并不能阻挡道学的流行和减削它的声望。不管道学家是无能力而写不好诗或者是有原则的不写好诗,他们那种迂腐粗糙的诗开了一个特殊风气,影响到许多诗人。有名的像黄庭坚、贺铸、陆游、辛弃疾还有刘克庄本人都写了些“讲义语录之押韵者”,小家像吴锡畴、吴龙翰、陈杰、陈起、宋自适、毛珝、罗与之等等也是这样。就像描摹道学家丑态的周密也免不了写这一类的诗,甚于取个“草窗”的笔名,还是根据周敦颐和程颢等道学家不拔掉窗前野草的故事。又像朱淑真这样一位工愁善怨的女诗人,也有时候会在诗里做出岸然道貌,放射出浓郁的“头巾气”;有人讲她是朱熹的侄女儿,那句查无实据的历史传说倒也不失为含有真理的文学批评。
假如一位道学家的诗集里,“讲义语录”的比例还不大,肯容许些“闲言语”,他就算得道学家中间的大诗人,例如朱熹。刘子翚却是诗人里的一位道学家,并非只在道学家里充个诗人。他沾染“讲义语录”的习气最少,就是讲心理学伦理学的时候,也能够用鲜明的比喻,使抽象的东西有了形象。极口鄙弃道学家作诗的人也不得不说:“皋比若道多陈腐,请诵屏山集里诗”。他跟曾几、吕本中、韩驹等人唱和,而并不学江西派,风格很明朗豪爽,尤其是那些愤慨国事的作品
89.卢祖皋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卢祖皋(1170?—1225?) 字申之,又字次夔,号蒲江,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宁宗庆元五年(1199)进士。嘉定时,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著作郎、将作少监等,嘉定十六年(1223)官至权直学士院。其词细致淡雅;文句工巧,近姜夔,不及姜词刚劲;华美婉约,学晏几道,不似晏词沉郁。有《蒲江词》。
90.聂胜琼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聂胜琼(?-?) 长安(今陕西西安)妓女,后嫁李之问。《全宋词》存其词一首。
91.石孝友作品
年代:【宋】
石孝友(生卒年不详)字次仲,南昌(今江西南昌)人。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进士。其《满庭芳·上张紫微》云 :“忆曾瞻拜处,当年汝水,今日湓城 。”盖作于乾道二年张孝祥自桂林北归过江州时。末句云 :“依归地,熏香摘艳,作个老门生”似孝友其时已老。有《金谷遗音》一卷。明杨慎《词品》卷二 :“次仲词在宋末著名,而清奇宕丽”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谓其集句诸调“皆脱口而出,运用自如,无凑泊之痕,有生动之趣。”又《云韶集评》云:“次仲词清奇雄秀,别于诸家外独树一帜。”“叔原小令婉丽,次仲小令雄秀,真先后两雄也。”《四库总目提要》则评价他 :“长调以端庄为主,小令以轻倩为工;而长调类多献谀之作,小令亦间近于俚俗 。”冯煦《蒿庵论词》:“《金谷遗音 》隽不及山谷,深不及屯田,密不及竹山,盖皆有其失而无其得也。”
92.史达祖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史达祖(生卒年不详)字邦卿,号梅溪,汴(今河南开封)人。自韩侂胄柄权,事皆不逮之都司,初议于苏师旦,后议之史邦卿,而都司失职。韩侂胄为平章,事无决,专倚堂吏史邦卿,奉行文字,拟帖撰旨,俱出其手,权炙缙绅。侍从简札,至用申呈。开禧三年,韩侂胄被杀,雷孝友上言乞将史达祖、耿柽、董如璧送大理寺根究,遂贬死。有《 梅溪词》一卷。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七:“史邦卿,名达祖,号梅溪,有词百馀首。张功父 、姜尧章为序。“张序今存,末署嘉泰元年(1201)。序谓:“盖生之作,辞情俱到。织绡泉底,去尘眼中。妥帖轻圆,特其馀事。至于夺苕艳于春景,超悲音于商素,有瑰奇警迈、清新闲婉之长,而无荡污淫之失。端可以分镳清真,平睨方回,而纷纷三变行辈,几不足比数。“ 姜序仅存片段,称其“奇秀清逸,有李长吉之韵。盖能融情景于一家,会句意于两得 ”。张炎《词源 》赏其咏物、节序诸作,如《东风第一枝 》咏春雪,《绮罗香》咏春雨,《双双燕》咏燕,“皆全章精粹,所咏瞭然在目,且不留滞于物“。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三有《史梅溪摘句图》,谓“ 史达祖《梅溪词》,最为白石所赏,炼句清新,得未曾有,不独《双双燕》一阕也。余读其全集,爱不释手,间书佳句,汇为摘句图“。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 :“梅溪甚有心思,而用笔多涉尖巧,非大方家数,所谓一钩勒即薄者。“ 刘熙载《艺概》卷四云 :“周美成律最精审,史邦卿句最警炼,然未得为君子之词者,周旨荡而史意贪也。
93.蜀妓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蜀妓,姓氏及生平不详。际游客自蜀携归。存词一首。
94.孙道绚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孙道绚(生卒平不详)号冲虚居士 ,黄铢之母。生平末详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八载黄铢于绍兴三年亲录其母词稿,略云 :“先妣冲虚居士,少聪明,颖异绝人,于书史无所不读,一过辄成诵。年三十,先君捐弃 ,即抱贞节以自终。平生作为文章诗辞甚富。晚遭回禄,毁弃无馀,此词数篇,皆脍炙在人者。因访求得之。”赵万里辑有《冲虚词》一卷。
95.唐琬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唐琬,南宋越州山阴人,是陆游的表妹,与陆游表梅竹马,情投意合,结为夫妇。后因陆母的反对,陆游在母命难违的情况,不得不写下了休书。唐琬后嫁给了山阴名士赵士程。词以《钗头凤》最为有名。
96.汪元量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汪元量(?—?) 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今浙江杭州)入,原为南宋宫廷琴师。恭帝德祜二年(1276),元军陷临安,三官被俘北去,汪随三宫留燕京。常往监中探视被囚禁的文天祥,以诗唱和,成为莫逆之交。后为道南归。因目睹亡国惨状,其词格调凄恻哀怨。有《水云集》、《湖山类稿》,词集《水云词》。
评述
汪元量(生卒年不详)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人,有“水云集”、“湖山类稿”。他是供奉内廷的琴师,元兵灭宋,把三官俘掳到北方去,他也跟去。他对于“亡国之苦、去国之戚”,有极痛切的感受,用极朴素的语言抒写出来。在宋代遗民叙述亡国的诗歌里,以他的“湖州歌”九十八首和俞德邻的“京口遣怀”一百韵算规模最大,但是他写得具体生动,远在俞德邻之上。从全部作品看来,他也是学江湖派的,虽然有时借用些黄庭坚陈师道的成句。
--钱钟书<宋诗选注>
97.王沂孙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王沂孙(?—1290?) 字圣与,号碧山、中仙、玉笥山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入元,曾任庆元路(今浙江鄞县)学正。与周密、张炎等人同结词社,相与唱和。其词多咏物之作,间寓身世之感,讲究章法、层次,词致深婉,盛传于世,然有意旨隐涩之病。有《碧山乐府》。
98.王之道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王之道字彦猷,濡须(今安徽合肥)人,宣和进士,历任朝奉大夫。词集有《彊村
丛书》本《相山居士词》二卷。以《如梦令》为最清隽幽倩。
99.吴淑姬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宋代有两个吴淑姬,皆善词。
①北宋人,生平不详。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十录其词三首。《全宋词》补断句一。《永乐大典》卷808 “诗”字韵引张侃《拙轩初稿》载吴淑姬诗,用陆龟蒙诗“丈夫非无泪 ,不洒别离间”句,疑即此人。
①吴淑姬南宋湖州(今属浙江)人。王十朋守湖州时,因事犯案。存词一首。
100.吴文英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吴文英(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号觉翁。四明(浙江宁波市)人。终生不仕。曾在江苏、浙江一带当幕僚。他的词上承温庭筠,近师周邦彦,在辛弃疾、姜夔
词之外,自成一格。他的词注重音律,长于炼字。雕琢工丽。张炎《词源》说他的词
“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而尹焕《花庵词选引》则认为“求
词于吾宋,前有清真,后有梦窗”。吴词多写个人的身世之感,较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
品。在艺术技巧方面有独到之处。词作有《梦窗词甲乙丙丁稿》四卷。
101.严仁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严仁(生卒年不详)字次山,号樵溪,邵武(今属福建)人。与同族严羽、严参齐名,世号邵武三严。有《清江矣欠集》八卷,已佚。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五载其词三十首,并云:词集名《清江矣欠乃》,杜月渚为之序。其词极能道闺阁之趣。杨慎《词品》卷四称他“长于庆寿 、赠行,洒然脱俗”。况周熙《蕙风词话》卷二谓其《醉桃源》词“描写芳春景物,极娟妍鲜翠之致,微特如画而已。政恐刺绣妙手,未必能到”。
102.严蕊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严蕊(?-?) 字幼芳,天台(今属浙江)营妓(军营里的妓女)。周密《癸辛杂识》称她“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间作诗词,有新语。颇通古今。”朱熹任地方官时曾以有伤风化的罪名,把她关在牢里,加以鞭打。她不屈服。朱熹改官后,岳霖继任,把她释放。今传词三首。
103.严羽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严羽,字丹邱,一字仪卿,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著有《沧浪诗话》。
评述
严羽(生卒年不详)字仪卿,一字丹邱,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人,有“沧浪吟”。他是位理论家,极力反对苏轼黄庭坚以来的诗体和当时流行的江湖派,严格的把盛唐诗和晚唐诗区分,用“禅道”来说诗,排斥“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开了所谓“神韵派”,那就是以“不说出来”为方法,想达到“说不出来”的境界。他的“沧浪诗话”在明清两代起了极大的影响,被推为宋代最好的诗话,像诗集一样,有人笺注,甚至讲戏曲和八股文的人,也宣扬或应用他书里的理论。
批评家一动手创作,人家就要把他的拳头塞他的嘴──毋宁说,使他的嘴咬他的手。大家都觉得严羽的实践远远不如他的理论。他论诗着重“透彻玲珑”、“洒脱”,而他自己的作品很粘皮带骨,常常有摹仿的痕迹;尤其是那些师法李白的七古,力竭声嘶,使读者想到一个嗓子不好的人学唱歌,也许调门儿没弄错,可是声音又哑又毛,或者想起寓言里那个青蛙,鼓足了气,跟牛比赛大小。江湖派不满意苏、黄以来使事用典的作风,提倡晚唐诗;严羽也不满意这种作风,就提倡盛唐诗。江湖派把这种作风归罪於杜甫,就把他抛弃;严羽把杜甫开脱出来,没有把小娃娃和澡盆里的脏水一起掷掉,这是他高明的地方。他虽然“以禅喻诗”,虚无缥缈,作品里倒还有现实感,并非对世事不见不闻,像参禅入定那样加工精制的麻木。他很爱国,尽管他那些“从军”、“塞下”、“出塞”、“闺中词”等等都是仿古摹唐之作,看来也在他所处的时代里抛锚下碇,寄托着他的期望:“何日匈奴灭,中原得晏然?”跟一般想像边塞风光的摹唐之作,还有点儿不同。此外他有两三首伤离忧乱的诗,比较不依傍前人,颇有情致。
关於“沧浪诗话”,此地不能多讲,只有两件事还值得一提。当时跟“沧浪诗话”的主张最符合的是包恢“敝帚稿略”里几篇文章,而据“樵川二家诗”卷首黄公绍的序文,严羽是包恢的父亲包扬的学生;当然,徒弟的学问和意见未必全出於师父的传授,不过假如师兄弟俩的议论相同,这里面就有点关系。“沧浪诗话”的主张不但跟十九世纪欧洲颇为风行的一派诗论接近,并且跟古印度的一派诗论暗合,更妙的是那派诗论的口号恰恰相当於汉文的“韵”字;印度的文艺理论没有介绍到中国来过,“禅”不过沾了印度哲学一点儿边,所以这个巧合很耐寻味。
--钱钟书<宋诗选注>
104.姚宽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姚宽(1105-1162)初为字令威 ,号西溪,嵊县(今属浙江)人。以父荫补官。秦桧当政,以怨抑不用。后以贺允中、张孝祥荐,入监进奏院六部门,权尚书户部员外郎兼权金、仓、工部屯田郎,枢密院编修官 。绍兴三十二年卒。《宋史翼》有传。有《西溪居士集》五卷(已佚)、《西溪丛语》二卷。周泳先辑《唐宋金元词钩沉》,有《西溪乐府》一卷。
105.游次公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游次公字子明,号西池,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乾道末,为范成大幕僚,多有唱和,有《倡酬诗卷》。又曾为安仁令。淳熙十四年(1187)以奉议郎通判汀州,仅二月而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谓其“诗词皆工”,并载其宫词《贺新郎》云 :“范石湖(成大)座上客有谈刘婕妤者 ,公与客约赋词,游次公先成,公不复作,众亦敛手。”
106.袁去华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袁去华,字宣卿,生卒不详,南宋初期奉新(今江西)人。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曾任善化、石首知县。著有《适斋类稿》、《袁宣卿词》。
107.曾觌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曾觌(1109-1180) 字纯甫,汴京(今河南开封)人。绍兴中,为建王内知客。孝宗受禅,以潜邸阳人,授权知阁门事。淳熙初,除开府仪同三司,加少保、醴泉观使。趋奉宫廷,词多应制之作。有《海野词》。
108.张孝祥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张孝祥(1132-1169) 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简州(今属四川)人,卜居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廷试第一。曾因触犯秦桧,下狱。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隆兴元年,为建康(今南京市)留守,因赞助张浚北伐而被免职。后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治水有政绩。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转为慷慨悲凉,多抒发爱国思想,激昂奔放,风格近苏轼。与张元干的爱国词章,对后来辛派词人的创作很有影响。有《于湖集》,词集《于湖词》。
109.张炎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张炎(1248—1320?) 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先世风翔(今属陕西),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初大将张俊后裔。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曾北游元都谋宫,后失意南归。落魄而终。其早年生活优裕,日以文酒自误,词作多欢愉明畅。宋亡后,家道中落,多追怀往昔之作,格调悲凉凄婉。其词意度超远,语言清丽,善以清空之笔,状沦落之悲,堪为白石后劲。曾从事词论研究,对词的音律,技巧、风格,皆有论述。著有《山中白云词》及《词源》。
110.张元干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张元幹(1091 —1170?)字仲宗,号芦川居士、隐山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政和初,为太学上舍生。宣和七年(1125 ),任陈留县丞 。靖康元年(1126 ),金兵围汴,入李纲行营使幕府 ,李纲罢,亦遭贬逐。绍兴元年(1131 ),以将作监致仕,日福州。绍兴八年,秦桧当国,力主和议,胡铨上书请斩秦桧等以谢天下,时李纲亦反对和议罢居长乐,元傒赋《贺新郎》词赠纲 ,对纲抗金主张表示积极支持。胡铨被除名送新州编管,元傒持所赋《贺新郎》词送行。后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傒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八十 。《宋史翼》有传。有《芦川归来集》十卷,《芦川词》二卷。周必大《跋张仲宗送胡邦衡词 》:长乐张元傒,字仲宗,在政和、宣和间,已有能乐府声。今传于世,名《芦川集》,凡百六十篇,而以《贺新郎》二篇为首。”
111.章良能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章良能(?-1214) 字达之,丽水(今属浙江)人。淳熙五年(1178)进士。累除著作佐郎。历官枢密院编修、起居舍人、宗正少卿等。嘉定元年(1208),试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御史中丞。二年,同知枢密院事。官至参知政事。有《嘉林集》百卷,不传。《全宋词》存其词一首。
112.赵彦端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赵彦端字德庄,号介庵。鄱阳(今属江西)人,魏王廷美七世孙。 宋高宗绍兴八年进士。乾道、淳熙间,以直宝文阁知建宁府。有《介庵集》。
113.郑域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郑域(生卒年不详)字中卿,号松窗,三山(今福建福州)人。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曾倅池阳。庆元二年(1196)随张贵谟使金,有《燕谷剽闻》二卷,记金事甚详。嘉定中官行在诸司粮料院幹办。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有《松窗词》一卷。杨慎《词品》卷四谓其《 昭君怨》咏梅词“兴比甚佳”,又《画堂春·春思》词“乐府多传之”。
114.周密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蘋州,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其先济南人,曾祖周秘南渡,寓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少从父周晋宦游浙、闽。景定二年(1261)入临安府幕僚,监和剂局。咸淳间历两浙运司掾、丰储仓检察。约景炎初(1276),为义乌令。入元不仕,迁居杭州,悉心著述,著作宏富,有《草窗韵语》六卷,《蘋州渔笛谱》二卷 ,《草窗词》二卷 ,《癸辛杂识》六卷,《齐东野语》二十卷,《武林旧事》十卷,《浩然斋雅谈》三卷等三十馀种。其家世生平见所撰《弁阳老人自铭》及《癸辛杂识》、《齐东野语》诸书。《宋史翼》有传。宋亡后所撰,意在存宋末文献。所集《绝妙好词》七卷,江湖词人多赖以存姓氏。草窗词远祧清真,近师白石,与吴文英亦称“二窗”。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公谨敲金戛玉,嚼雪盥花,新妙无与为匹。”又《四家词选》云:“草窗最近梦窗,但梦窗思沈力厚,草窗则貌合耳。”戈载《宋七家词选》云:“草窗词尽洗靡曼,独标清丽,有韶倩之色,有绵渺之思,与梦窗旨趣相侔。二窗并称,允矣无忝。其于律亦极严谨 ,盖交游甚广 ,深有切之益。”陈迁焯《云韶集》卷八:“梦劘窗、草窗大致相同,昔人已有定评。然两家之师白石,取法皆同,但梦窗高处人不易知,草窗高处一望而知,此其同而不同者也。及细按之,其实梦窗何尝沉晦,人自领略不到耳。草窗亦不仅轩豁呈露,其骨韵之高,仍与梦窗无二,真一时两雄也。”
115.周紫芝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周紫芝(1082-1155) 字小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属安徽)人。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为右迪功郎敕令所删定官。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绍兴二十一年(1151)出知兴国军。诗著名,无典故堆砌,自然顺畅。也能词,风格与诗近,清丽婉曲,无刻意雕琢痕迹。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
116.朱翌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朱翌(1097-1167) 字新仲,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号潜山居士,又号省事老人。政和八年(1118)同上舍出身。南渡后,为秘书少监、中书舍人。绍兴十一年(1141),因忤秦桧,责授将作少监,韶州安置。秦桧死后,充秘阁修撰。后知宣州,移平江府,授敷文阁待制。存词三首,风格自然清逸,有《潜山集》、《猗觉寮杂记》,有词集《潜山诗余
117.钱惟演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钱惟演(962-1034) 字希圣,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吴越王钱俶之子。随父降宋,为右神武将军。因博学能文辞,编修《册府元龟》。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工部尚书等。仁宗时任枢密使,后落职,出为崇信军节度使。能文辞,尤工诗,为西昆诗派领袖之一,与杨亿、刘筠齐名,他们互相唱和之诗辑为《西昆酬唱集》。以辞藻华艳,风格相近,人称“西昆体”。其词仅存两首,格调凄惋。著有《典懿集》及《金坡遗事》。
118.陈尧佐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陈尧佐(963 —1044)字希元,号知馀,世称颍川先生,阆中(今属四川)人。端拱间登进士第,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景祐四年(1037),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罢相。庆历四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惠 。《宋史》有传 。工诗文,善古隶八分,点画肥重 ,世称之“堆墨书 ”。其词作《踏莎行》一首,见《湘山野录》卷中。
119.王禹偁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王禹偁(954-1001) 字元之,巨野(今属山东)人。家世务农,出身清寒。九岁能文。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端拱初,召试,擢右拾遗。二年,拜左司谏,知制诰。在朝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其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120.苏易简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苏易简(958-996) 字太简,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第一。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给事中。淳化中,官至参知政事,后出知陈州。卒,赠礼部尚书。有文集二十卷,今不传。《全宋词》存其词一首
121.陈亚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陈亚】字亚之,扬州(今属江苏)人。咸平五年(1002)进士 。历任于潜令 ,知越州、润州、湖州,官至太常少卿。著有《澄源集》,已佚。事迹散见于《 至顺镇江志》卷二一、《黄豫章集》卷二六。
少孤,长于舅家,受其舅影响,熟谙,药名,有药名诗百馀首 。《全宋词》录其《生查子》药名词四首。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一云:“虽一时俳谐之词,然所寄兴,亦有深意。”
122.夏竦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夏竦(985 —1051)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 )人 。景德四年(1007)中贤良方正科,授光禄丞,通判台州。仁宗朝,与王钦若、丁谓等交结,渐至参知认事 。官至枢密使 ,封英国公。后出知河南府,延武宁军节度使,进郑国公。皇祐三年卒,年六十七,赠太师、中书令,谥文庄。《宋史》有传。著有《 文庄集 》一百卷,已佚。《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123.张昪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张昪(992-1077) 字杲卿,韩城(今属陕西)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累官参知政事、枢密使,以彰信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许州,改镇河阳。以太子太师致仕。赠司徒兼侍中,谥康节。其词仅存两首,笔法冷峻,格调悲凉。
124.石延年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石延年(九九四-一〇四一),字曼卿,一字安仁,先世幽州(治所在今北京)人,家于宋城(今河南商丘)。真宗时,以三举进士补三班奉职。仁宗天圣四年(一〇二六),知济州金乡县。后改通判干宁军、永静军。入为大理凭事、直集贤院。明道元年(一〇三二),加馆阁校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一)。景佑二年(一〇三五),通判海州(同上书卷一一六)。康定元年(一〇四〇),奉使河东(同上书卷一二七)。二年二月,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年四十八(《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四《石曼卿墓表》)。有《石曼卿集》(《郡斋读书志》卷一九。《直斋书录解题》卷二〇作《石曼卿歌诗》)一卷,《宋史·艺文志》作《石延年诗》二卷。《宋史》卷四四二有传。石延年诗,以抄本《两宋名贤小集·石曼卿集》一卷(原本藏台湾,北京图书馆有缩微胶卷)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及《宋文鉴》(《四部丛刊》本)等书所引。又清李振网辑《石学士诗集》一卷(道光二十年刊本),校底本收诗为多,今删其重出,以其所馀参校诸书所引,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和残句合编一卷。
125.李冠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李冠(?-?) 字世英,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以文学著称,与王樵、贾同齐名。官乾宁主簿。其词婉约多姿,风格近张先。有《东皋集》,不传。《全宋词》存其词五首。
126.谢绛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谢绛字希深,家居富阳(今浙江杭州市西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及第。仁
宗朝,累官知制诰,有诗文集。
127.叶清臣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叶清臣(1003-1049) 字道卿,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六年召试,授光禄寺丞,充集贤校理。历官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后罢为侍读学士,知河阳。赠左谏议大夫。《全宋词》存其词二首。
128.王琪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王琪】字君玉,华阳(今四川双流)人,王珪从兄。进士及第,曾任江都主簿。天圣三年(1025)上时务十事 ,仁宗嘉之,命试学士院,授大理评事、馆阁校勘 、集贤校理,知制诰。嘉祐中,守平江府。数临东南诸州,政尚简静。以礼部侍郎致仕,年七十二卒。《宋史》附传王珪。著有《谪仙长短句》,已佚。《全宋词》录其词十一首。
129.苏舜钦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苏舜钦(1008-1048) 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后迁开封(今属河南)。苏易简之孙。仁宗景佑元年(1034)进士。曾任大理评事,范仲淹荐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屡次上书朝廷,议论时政得失。庆历四年(1044),因“稍侵权贵”,为保守派忌恨,借故诬陷,被捕入狱,革职为民。退居苏州,买水石,筑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后起为湖州长史,未赴任,病卒。诗与梅尧臣齐名,世称“苏梅”。风格豪迈,笔力雄健。亦能词,仅存一首。有《苏学士文集》。
130.解昉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解昉(?-?) 任官苏州司理。《全宋词》存其词二首。
131.韩琦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韩琦(1008-1075) 字雉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仁宗时进士。任右司谏时,曾一次奏罢宰相、参政四人。康定元年(1040)出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时人称“韩范”。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被任为枢密副使。两年后以范仲淹等罢政,自请出外,知扬州,改知定州、并州。在并州时收回契丹侵占的土地,并加强防御。嘉佑朝,历任枢密使、宰相。经英宗至神宗,执政三朝。神宗即位,出知相州、大名等地。王安石变法,屡次上疏反对,与司马光等同为保守派首脑。存词五首,风韵闲适。著有《安阳集》。
132.杜安世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杜安世(?-?) 安寿域,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慢词作家,亦能自度新曲。有《寿域词》一卷。
133.赵抃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宋衢州人,字阅道景祐进士,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贵,京师号称"铁面御史"。历知成都、杭虔、越等州刺史。神宗时知越州,适遇吴越大饥,疫死者过半,抃尽救荒之术,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
134.李师中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李师中(1013-1078)字诚之,楚丘(今山东曹县)人 ,徙居郓(今山东郓城)。年十五,即上书议论时政 ,由是知名。后中进士。累官提点广西刑狱,摄帅事。熙宁初,历河东转运使,知秦州、舒州、瀛州。后为吕惠卿所排,贬和州团练副使安置。元丰元年卒,年六十六 。《宋史》、《东都事略》有传。词存《菩萨蛮》一首。
135.蔡挺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蔡挺(1014-1079)字子政,宋城(今河南商丘)人。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直龙图阁,知庆州,屡拒西夏犯边。神宗即位 ,加天章阁待制,知渭州。
治军有方,甲兵整习,常若寇至。熙宋五年(1072),拜枢密副使,元丰二年卒,年六十六 ,谥敏肃。《宋史》、《东都事略》有传。《宋史》本传称挺“在渭久,郁郁不自聊,寓意词曲,有‘玉关人老’之叹 ”。魏泰《东轩笔录》卷六称其词“盛传都下”。
136.韩维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韩维(1017-1098),字持国,开封雍丘(今河南省杞县)人。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太子少傅,在政治上属于王安石新党。元时旧党执政,被贬均州,卒年八十二岁。他和王安石一同受到欧阳修培植,与苏舜钦、梅尧臣作诗和唱,在当时颇有声名。诗风古淡舒畅。
137.曾巩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一○一九——一○八三),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人。仁宗嘉佑二年(一○五七)进士。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明、亳、沧诸州。神宗元丰三年(一○八○)判三班院,迁史馆修撰。五年,为中书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宁,年六十五。理宗时追谥文定。《宋史》卷三一九有传。曾巩出欧阳修门下,以散文著称。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外集》十卷。今仅存《元丰类稿》,并有宋刻《曾南丰先生文粹》十卷和金刻《南丰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传世。曾巩诗九卷,以清康熙五十六年长洲顾崧龄刻《元丰类稿》为底本,校以元大德八年东平丁思敬刻本(简称元刻本),并吸收清何焯《义门读书记》(简称读书记)中的校勘成果。参校本有:明正统十二年邹旦刻本(简称正统本),明嘉靖四十一年黄希宪刻本,有顾之逵跋并录何焯批校(简称顾校本),明嘉靖王抒刻本,有吴慈培录何焯校跋(简称吴校本),明隆庆五年邵廉刻本,有傅增湘校跋并录何焯校跋(简称傅校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本(简称万历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清顺治十五年重修本,有章钰校并录何焯、姚椿校(简称章校本),金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简称曾子固集)。集外诗附于编末。
138.刘敞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刘敞(一○一九——一○六八),字原父,或作原甫,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皇祐三年(一○五一),迁太子中允、直集贤院。至和元年(一○五四),迁右正言、知制诰。二年,奉使契丹。三年,出知扬州。岁馀,迁起居舍人徒知郓州、兼京东西路安抚使。旋召还纠察在京刑狱。嘉祐四年(一○五九),知贡举。五年,以翰林侍读学士充水兴军路安抚使、兼知永兴军府事。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留守司御史台。神宗熙宋元年卒於官,年五十(《欧杨文忠公集》卷三五《集贤院学士刘公墓读铭》)。有《公是集》七十五卷,已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成五十四卷,其中诗二十七卷。《宋史》卷三一九有传。刘敞诗,以清武英殿聚珍版《公是集》(福建本)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两宋名贤小集》所收六卷本(简称名贤本)、《宋百家诗存》所收一卷本(简称诗存本)、不分卷明抄本(简称明抄本)、清乾隆十五年刘氏刊四卷本(简称刘本)。并酌采清鲍廷博校记(简称鲍校)、近人傅增湘校记(简称傅校)。清光绪二十五年广雅书局刻本(简称广雅本),与底本同一系统,偶有异文,亦予出校。新辑得的集外诗编为第二八卷。
139.王珪作品
年代:【唐】
【作者小传】:
王珪,字叔玠,太原祁人。初为太子舍人,太宗知其才,召拜谏议大夫。推诚纳忠,多所献替。迁黄门侍郎,进侍中。与房玄龄、李靖、温彦博、戴胄、魏徵同知国政。尝于上前品藻诸子,多所逊谢;至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自谓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深然之,时人亦服其确论。卒赠吏部尚书。 诗二首。
1.范仲淹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2.朱熹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号晦翁,又号遁翁、沧州病叟,自称云谷老人。婺源(今属江西)人,寓建阳(今属江西)人,寓建阳(今属福建)之考亭。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主泉州同安簿 。淳熙五年(1178),除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历江西提刑,召除秘阁修撰、奉外祠。光宗朝,除知漳州。宁宗初,除焕章阁待制、侍讲,旋以本职提举南京鸿庆宫。庆元二年(1196)十二月,落职罢祠。后以守朝奉大夫致仕。庆元六年卒,年七十一 。嘉定初 ,谥“文”。《宋史》有传。事迹另见黄榦所撰行状及《皇朝道学名臣言行外录》卷一二、宋本《四朝名臣言行录续集》卷一三等。自宋祝穆、李方子始,后人所撰年谱、传略数十种,以清王懋竑《朱子年谱》较为详赡熹得程颢、程颐之传,兼采张载、周敦颐之学,集北宋理学之大成。有《朱文公文集》一百卷 ,词有《晦庵词》一卷 。王奕清等《历代词话》引《读书续录》云 :“晦庵先生词,几于家弦户诵矣。其隐括杜牧之九日齐山登高诗《水调歌头》一阕,气骨豪迈则俯视苏辛,音韵谐和则仆命秦柳,洗尽千古头巾俗套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云 :“《词综》所录朱晦翁《水调歌头》、真西山《蝶恋花》,虽非高作,却不沉闷,固知不是腐儒。”
3.陆游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后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他是南宋的大诗人,词也很有成就。有《剑南诗稿》、《放翁词》传世。
评述
陆游(一一二五~二二○)字务观,自号放翁,山阴人,有“剑南诗稿”。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他的学生称赞他说:“论诗何止高南渡,草檄相看了北征”;一个宋代遗老表扬他说:“前辈评宋渡南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实同”。这两个跟他时代接近的人注重他作品的第一方面。然而,除了在明代中叶他很受冷淡以外,陆游全靠那第二方面去打动後世好几百年的读者,像清初杨大鹤的选本,方文、汪琬、王苹、徐釚、冯廷櫆、王霖等的摹仿,像“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的摘句,像旧社会裹无数客堂、书房和花园中挂的陆游诗联都是例证。就此造成了陆游是个“老清客”的印象。当然也有批评家反对这种一偏之见,说“忠愤”的诗才是陆游集里的骨干和主脑,那些流连光景的“和粹”的诗只算次要。可是,这个偏向要到清朝末年才矫正过来;谈者痛心国势的衰弱,愤恨帝国主义的压迫,对陆游第一方面的作品有了极亲切的体会,作了极热烈的赞扬,例如:“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呜;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几句话彷佛是前面所引两个宋人的意见的口声,而且恰像山谷裹的回声一样,比原来的声音洪大震荡得多了。
“扫胡尘”、“靖国艰”的诗歌在北宋初年就出现过,像路振的“伐棘篇”。靖康之变以後,宋人的爱国作品增加了数目,前面也选了一些。不过,陈与义、吕本中、汪藻、杨万里等人在这方面跟陆游显然不同。他们只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愤或希望,并没有投身在灾难里、把生命和力量都交给国家去支配的壮志和弘愿;只束手无策地叹息或者伸手求助地呼吁,并没有说自己也要来动手,要“从戎”,要“上马击贼”,能够“慷慨欲忘身”或者“敢爱不赀身”,愿意“拥马横戈”。“手枭逆贼清旧京”。这就是陆游的特点,他不但写爱国、忧国的情绪,并且声明救国、卫国的胆量和决心。譬如刘子翚的诗里说:“中兴将士材无双……胡儿胡儿莫窥江!”“低头拔胡箭,却向胡军射……男儿取封侯,赴敌如饥渴”,语气已经算比较雄壮了,然而讲的是别人,是那些“将士”和“男儿”──正像李白、王维等等的“从军行”讲的是别人,尽管刘子翚对他的诗中人有更真切的现实感,抱更迫切的希望。试看陆游的一个例:“鸭绿桑乾尽汉天,传烽自合过祁连;功名在子何殊我,惟恨无人快着鞭!”尽管他把自己搁後,口吻已经很含蓄温和,然而明明在这一场英雄事业里准备有自己的份儿的。这是“诗经”“秦风”里“无衣”的意境,是李牧“闻庆州赵纵使君中箭身死长句”的意境,也是和陆游年辈相接的岳飞在“满江红”词里表现的意境;在北宋像苏舜钦和郭祥正时诗里,在南北宋之交像韩驹的诗里,也偶然流露过这种“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谁知我亦轻生者”的气魄和心情,可是从没有人像陆游那样把它发挥得淋漓酣畅。这也正是杜甫缺少的境界,所以说陆游“与拜鹃心事实同”还不算很确切,还没有认识他别开生面的地方。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傍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
关于陆游的艺术,也有一点应该补充过去的批评。非常推重他的刘克庄说他记闻博,善于运用古典,组织成为工致的对偶,甚至说“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后来许多批评家的意见也不约而同。这当然说得对,不过这忽视了他那些朴质清空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抹杀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们发现他时常觉得寻章摘句的作诗方法是不妥的,尽管她自己改不掉那种习气。他说:“组绣纷纷炫女工,诗家於此欲途穷;又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弘大。……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又针对着“杜诗无一字无来处”的议论说:“今人解杜诗,但寻出处……如‘西昆酬唱集’中诗何尝有一字无出处?……且今人作诗亦未尝无山处……但不妨共为恶诗耳!”那就是说,字句有“出处”并不等於诗歌有出路,刘克庄赏识的恰恰是陆游认为诗家的穷途末路──“组绣”、“藻绘”、“出处”。什么是诗家的生路、“诗外”的“工夫”呢?陆游作过几种答覆。最值得注意而一向被人忽视的是下面的主张。他说:“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又说:“大抵此业在道途则愈工……愿舟楫鞍马间加意勿辍,他日绝尘迈往之作必得之此时为多。”换句话说,要做好诗,该跟外面的世界接触,不用说,该走出书本的字里行间,跳出蠹鱼蛀孔那种陷人坑。”妆画虚空”、“扪摸虚空”原是佛经里的比喻,“法不孤生仗境生”、“心不孤起,仗境方生”也是禅宗的口号。陆游借这些话来说:诗人决不可以关起门来空想,只有从游历和阅历里,在生活的体验里,跟现实──“境”一一碰面,才会获得新鲜的诗思──“法”。像他自己那种独开生面的、具有英雄气概的爱国诗歌,也是到西北去参预军机以後开始写的,第一首就是下面选的“山南行”。至於他颇效法晚唐诗人而又痛骂他们,很讲究“组绣”“藻绘”而最推重素朴平淡的梅尧臣,这些都表示他对自己的作品提出更严的要求,悬立更高的理想。
陆游虽然拜曾几为师,但是诗格没有受到很大影响,他的朋友早已指出他“不嗣江西”这一点。杨万里和范成大的诗里保留的江西派作风的痕迹都比他的诗里来得多。在唐代诗人里,白居易对他也有极大的启发,当然还有杜甫,一般宋人尊而不亲的李白常常是他的七言古诗的楷模。
早在元初,闻仲和“於放翁诗注其事甚悉”,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许美尊为陆游的一部分诗篇曾作详密的注解;这两个注本当时没有刻出来,现在也无从寻找了。
--钱钟书<宋诗选注>
4.王安石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后辞官退居南京。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学成就颇高,影响甚巨。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有《临川集》。
评述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临川人,有“临川文集”。他在政治上的新措施引起同时和后世许多人的敌视,但是这些人也不能不推重他在文学上的造就,尤其是他的诗,例如先后注释他诗集的两个人就是很不赞成他的人。他比欧阳修渊博,更讲究修词的技巧,因此尽管他自己的作品大部分内容充实,把锋芒犀利的语言时常斩截干跪得不留余地、没有回味的表达了新颖的意思,而后来宋诗的形式主义却也是他培养了根芽。他的诗往往是搬弄词汇和典故的游戏、测验学问的考题;借典故来讲当前的情事,把不经见而有出处的或者看来新鲜乱其实古旧的词藻来代替常用的语言。典故词藻的来头愈大,例如出于“六经”、“四史”,或者出处愈僻,例如来自佛典、道书,就愈见工夫。有时他还用些通俗的话作为点缀,恰像大观园里要来一个泥墙土井、有“田舍家风”的稻香村,例如最早把“锦上添花”这个“俚语”用进去的一首诗可能是他的“即事”。
把古典成语铺张排比虽然不是中两旧诗先天不足而带来的胎里病,但是从它的历史看来,可以说是它后天失调而经常发作的老毛病。六朝时,萧子显在“南斋书”卷五十二“文学传论”里已经不很满意诗歌“缉事比类……或全借古语,用申今情”,锺嵘在“诗品”里更反对“补假”“经史”“故实”,换句话说,反对把当时骈文里“事对”、“事类”的方法应用到诗歌里去;唐代的韩愈无意中为这种作诗方法立下了一个简明的公式:“无书不读,然止用以资为诗”。也许古代诗人不得不用这种方法,把记诵的丰富来补救和掩饰诗情诗意的贫乏,或者把浓厚的“书卷气”作为应付政治和社会势力的烟幂。第一,从六朝到清代这个长时期里,诗歌愈来愈变成社交的必需品,贺喜吊丧,迎来送往,都用得着,所谓“牵率应酬”。应酬的对象非常多,作者的品质愈低,他应酬的范围愈广,该有点真情实话可说的题目都是他把五七言来写“八股”、讲些客套虚文的机会。他可以从朝上的皇帝一直应酬到家里的妻子──试看一部分“赠内”、“悼亡”的诗;从同时人一直应酬到古人──试看许多“怀古”、“吊古”的诗;从傍人一直应酬到自己──试看不少“生日感怀”、“自题小像”的诗,从人一直应酬到物──例如中秋玩月、重阳赏菊、登泰山、游西湖之类都是“儒林外史”里赵雪齐所谓“不可无诗”的。就是一位大诗人也未必有那许多真实的情感和新鲜的思想来满足“应制”、“应教”、“应酬”、“应景”的需要,于是不得不像“文心雕龙”“情采”篇所谓“为文而造情”,甚至以“文”代“情”,偷懒取巧,罗列些古典成语来敷衍搪塞。为皇帝做诗少不得找出周文王、汉武帝的轶事,为菊花做诗免不了扯进陶潜、司空图的名句。第二,在旧社会里,政治的压迫和礼教的束缚剥夺了诗人把某些思想和情感坦白抒写的自由。譬如他对国事朝局的愤慨、在恋爱生活里的感受,常常得指桑骂槐或者移花接木,绕了个弯,借古典来传述;明明是时事,偏说“咏史”,明明是新愁,偏说“古意”,甚至还利用“香草美人”的传统,借“古意”的形式来起“咏史”的作用,更害得读者猜测个不休。当然,碰到紧急关头,这种烟幂未必有多少用处。统治者要兴文字狱的时候,总会根据无火不会冒烟的常识,向诗人追究到底,例如在“乌台诗案”里,法官逼得苏轼把“引证经传”的字句交代出来。除掉这两个社会原因,还有艺术上的原因;诗人要使语言有色泽、增添深度、富于暗示力,好去引得读者对诗的内容作更多的寻味,就用些古典成语,仿佛屋子里安放些曲屏小几,陈设些古玩书画。不过,对一切点缀品的爱好都很容易弄到反客为主,好好一个家陈列得像古董铺子兼寄售商店,好好一首诗变成“垛叠死人”或“牵绊死尸”。
北宋初的西昆体就是主要靠“挦撦”──锺嵘所谓“补假”──来写诗的。然而从北宋诗歌的整个发展看来,西昆体不过像一薄层、一小圈的油花,浮在水面上,没有在水里渗入得透,溶解得匀;它只有极局限、极短促的影响,立刻给大家瞧不起,并且它“挦撦”的古典成语的范围跟它歌讠永的事物的范围同样的狭小。王安石的诗无论在声誉上、在内容上、或在词句的来源上都比西昆体广大得多。痛骂他祸国殃民的人都得承认他“博闻”、“博极群书”;他在辩论的时候,也破口骂人:“君辈坐不读书耳!”又说自己:“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所以他写到各种事物,只要他想“以故事记实事”──萧子显所谓“借古语申今情”,他都办得到。他还有他的理论,所谓“用事”不是“编事”,“须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这也许正是唐代皎然所说“用事不直”,的确就是后来杨万里所称赞黄庭坚的“妙法”,“备用古人语而不用其意”。后面选的“书湖阴先生壁”里把两个人事上的古典成语来描写青山绿水的姿态,可以作为“借事发明”的例证。这种把古典来“挪用”,比了那种捧住了类书,说到山水就一味搬弄山水的古典,诚然是心眼儿活得多,手段高明得多,可是总不免把借债来代替生产。结果是跟读者捉迷藏,也替笺注家拉买卖。流传下来的、宋代就有注本的宋人诗集从王安石集数起,并非偶然。李壁的“王荆文公诗笺注”不够精确,也没有辨别误收的作品,清代沈钦韩的“补注”并未充分纠正这些缺点。
--钱钟书<宋诗选注>
5.辛弃疾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辞海》1989年版)
6.文天祥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文天祥(1236——1282) 字宋瑞,二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宝佑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长驱东下,文于家乡起兵抗元。次年,临安被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坚贞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能诗,前期受江湖派影响,诗风平庸,后期多表现爱国精神之作。存词不多,笔触有力,感情强烈,表现了作者威武不屈的英勇气概,震憾人心。有《文山先生全集》。
-----引自"绝妙好词"http://w1908.top263.net
评述
文天祥(一二三六~一二八三)字履善,一字宋瑞,自号文山,吉水人,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後录”、“吟啸集”。这位抵抗元兵侵略的烈士留下来的诗歌绝然分成前後两期。元兵打破杭州、俘虏宋帝以前是一个时期。他在这个时期里的作品可以说全部都草率平庸,为相面、算命、卜卦等人做的诗比例上大得使我们吃惊。比他早三年中状元的姚勉的“雪坡舍人稿”里有同样的情形,大约那些人都要找状元来替他们做广告。他从元兵的监禁里逃出来,跋涉奔波,尽心竭力,要替宋朝保住一角山河、一寸土地,失败了不肯屈服,拘囚两年被杀。他在这一个时期里的各种遭遇和情绪都纪载在“指南录”、“吟啸集”里,大多是直书胸臆,不讲究修词,然而有极沉痛的好作品。
--钱钟书<宋诗选注>
陈霆《渚山堂词话》卷二:“文文山词 ,在南宋诸人中,特为富丽。”陈廷焯《云韶集》卷九 :“气极雄深,语极苍秀。其人绝世,词亦非他人所能到。”刘熙载《艺概》卷四:“文文山词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意,不知者以为变声,其实乃变之正也。故词当合其人之境地以观之。”王国维《人间词话》:“文文山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远在圣与、叔夏、公谨诸人之上。”
7.范成大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绍兴进士,做过一些地方官,并做了两个月的参知政事(副宰相)。乾道六年(1170)作为使节到金朝去谈判国事,抗争不屈,几乎被杀。淳熙九年(1182)退隐到故乡石湖。他怀有报国大志不能实现,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这种思想构成他的诗歌创作的主题。特别是后半生,创作了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是宋诗中的优秀篇章。他善写绝句,诗风清丽精致。
评述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致能,自号石湖居士,吴县人,有“石湖诗集”。元末明初,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已经公认为经典作品,忽然起了个传说,说宋孝宗原想叫他做宰相,以为他“不知稼穑之艰”,就此作罢,於是他写了这些诗来替自己表白。假如这个传说靠得住,它只证明了宋孝宗没调查过范成大的诗,或者没把他的诗作准,那末再多写些“四时田园杂兴”和“腊月村田乐府”也不见得有效。因为“石湖诗集”里很早就有像“大暑舟行含山道中”那种“忧稼穑”、“怜老农”的作品,而且不论是做官或退隐时的诗,都一贯表现出对老百姓痛苦的体会,对官吏横暴的愤慨。
他晚年所作的“四时田园杂兴”不但是他的最传诵、最有影响的诗篇,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诗经”里“豳风”的“七月”是中国最古的“四时田园”诗,叙述了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勤生产和刻苦生活。可是这首诗没有起示范的作用;後世的田园诗,正像江淹的“杂体”诗所表示,都是从陶潜那里来的榜样。陶潜当然有“西田获早稻”、“下潠田舍获”等写自己“躬耕”、“作苦”的诗,然而王维的“渭川田家”、“偶然作”、“春中田园作”、“淇上田园即事”和储光羲的“田家即事”(五古和七律)、“田家杂兴”等等建立风气的作品,是得了陶潜的“怀古田舍”、“归田园居”等的启示,著重在“陇亩民”的安定闲适、乐天知命,内容从劳动过渡到隐逸。宋代像欧阳修和梅尧臣分咏的“归田四时乐”更老实不客气的是过腻了富贵生活,要换个新鲜。西洋文学里牧歌的传统老是形容草多麽又绿又软,羊多麽既肥且驯,天真快乐的牧童牧女怎样在尘世的乾净土里谈情说爱;有人读得腻了,就说这种诗里漏掉了一件东西──狼。我们看中国传统的田园诗,也常常觉得遗漏了一件东西──狗,地保公差这一类统治阶级的走狗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剥削和压迫农民的制度。诚然,很多古诗描写到这种现象,例如柳宗元“田家”第二首、张籍“山农词”、元稹“田家词”、聂夷中“咏田家”等等,可是它们不属於田园诗的系统。梅尧臣的例可以说明这个传统的束缚力;上面选了他驳斥“田家乐”的“田家语言”,然而他不但作了“续永叔‘归田乐’”,还作了“田家四时”,只在第四首末尾轻描淡写的说农民过不了年,此外依然沿袭王维、储光羲以来的田圆诗的情调和材料。秦观的“田居四首”只提到了“明日输绢租,邻儿入城郭”和“得谷不敢储,催科吏傍午”,一点没有描画发挥,整个格调也还是摹仿储、王,并且修词很有毛病。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才彷佛把“七月”、“怀古田舍”、“田家词”这三条线索打成一个总结,使脱离现实的田园诗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气息,根据他的亲切的观感,把一年四季的农村劳动和生活鲜明地刻画出一个比较完全的面貌。田园诗又获得了生命,扩大了境地,范成大就可以跟陶潜相提并称,甚至比他後来居上:例如宋代遗老的“月泉吟社”的诗里和信里动不动把“栗里”、“彭泽”来对“石湖”;而贾政的清客就只知道:“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最耐人寻味的是“月泉吟社”第四十八名那首诗的批语。诗题是:“春日田园杂兴”;诗的结句是:前村大吠无他事,不是搜盐定榷茶”;批语是:“此时无一字不佳,末语虽似过直,若使采诗观风,亦足以戒闻者。”换句话说,尽管范成大的“田园杂兴”裏里也讽刺过公差下乡催租的行迳,头脑保守的批评家总觉得田园诗里提到官吏榨逼农民,那未免像音乐合奏时来一响手枪声,有点儿杀风景,所以要替第四十八名的两句诗开脱一下。这证明范成大的手法真是当时一个大胆的创举了。
范成大的风格很轻巧,用字造句比杨万里来得规矩和华丽,却没有陆游那样匀称妥贴。他也受了中晚唐人的影响,可是像在杨万里的诗里一样,没有断根的江西派习气时常要还魂作怪。杨万里和陆游运用的古典一般还是普通的,他就喜欢用些冷僻的故事成语,而且有江西派那种“多用释氏语”的通病,也许是黄庭坚以後、钱谦益以前用佛典最多、最内行的名诗人。例如他的“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说:“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这两句曾为“红楼梦”第六十三回称引的诗就是搬运王梵志的两首诗而作成的,而且“铁门限”那首诗经陈师道和曹组分别在诗词里采用过,“土馒头”那首诗经黄庭坚称赞过。他是个多病的人,在讲病情的诗里也每每堆塞了许多僻典,我们对他的“奇博”也许增加钦佩,但是对他的痛苦不免减少同情。
清代沈钦韩有“石湖诗集注”,颇为疏略,引证还确凿可靠。
--钱钟书<宋诗选注>
8.李清照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评述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沈去矜)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提要》)
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云云。明诚自愧勿如。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正易安作也。(《词苑丛谈》)
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白雨斋词话》)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同上书)
9.叶绍翁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10.程颢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人。与弟程颐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奠基者,世称"二程",其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著作有《定性书》、《识仁篇》等。
11.苏轼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评述
【作品评述】
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土,眉山人,有“东坡集”、“后集”、“续集”。他一向被推为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他批评吴道子的画,曾经说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从分散在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这两句话也许可以现成的应用在他自己身上,概括他在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后面一句说“豪放”要耐人寻味,并非发酒疯似的胡闹乱嚷。前面一句算得“豪放”的定义,用苏轼所能了解的话来说,就是:“从心所欲,不俞矩”;用近代术语来说,就是:自由是以规律性的认识为基础,在艺术规律的容许之下,创造力有充分的自由活动。这正是苏轼所一再声明的,作文该像“行云流水”或“泉源涌地”那样的自在活泼,可是同时候很谨严的“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
他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而且在他的诗里还看得到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沙士比亚式的比喻,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彷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的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的笔下。在中国散文家里,苏轼所喜欢的庄周和韩愈就都用这个手法;例如庄周的“天运”篇连用“刍狗已陈”、“舟行陆、车行水”、“猿狙衣服”、“桔槔”、“柤梨橘柚”、“丑人学西施”六个比喻来说明不合时宜这一点,韩愈的“送石处士序”连用“河决下流”、“驷马驾轻车就熟路”、“烛照”、“数计”、“龟卜”五个比喻来表示议论和识见的明快这一点。在中国诗歌里,“诗经”每每有这种写法,像“国风”的“柏舟”连用镜、石、席三个形象来跟心情参照,“小雅”的“斯干”连说“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翠斯飞”来形容建筑物线条的整齐挺耸。唐代算韩愈的诗里这类比喻最多,例如“送无本师”先有“蛟龙弄角牙”等八句四个比喻来讲诗胆的泼辣,又有“蜂蝉碎锦缬”等四句四个比喻来讲诗才的秀拔,或像“峋嵝山”里“科斗拳身薤倒披”等两句四个比喻来讲字体的奇怪。但是我们试看苏轼的“百步洪”第一首里写水波冲泻的一段:“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句里七种形象,错综利落,衬得“诗经”和韩愈的例子都呆板滞钝了。其他像“石鼓歌”里用六种形象来讲“时得一二遗八九”,“读孟郊诗”第一首里用四种形象来讲“佳处时一遭”,都是例证。词里像贺铸“青玉案”的有名结句把“烟草”、“风絮”、“黄梅雨”三者来比“闲愁”,就是“博喻】的佳例,最突出的是嫁名谢逸的“花心动·闺情”用“风里杨花”等九物来比好事不成(“全宋词”六百五十二页)。上古理论家早已著重诗歌语言的形象化,很注意比喻;在这一点上,苏轼充分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苏轼的主要毛病是在诗里铺排古典成语,所以批评家嫌他“用事博”、“见学矣然似绝无才”、“事障”、“如积薪”、“窒、积、芜”、“獭祭”,而袒护他的人就赞他对“故实小说”和“街谈巷语”,都能够“入手便用,似神仙点瓦砾为黄金”。他批评过孟浩然的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这句话恰恰透露出他自己的偏向和弱点。同时,这种批评,正像李清照对秦观的词的批评:“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那种创作风气里古典成语的比重。
不用说,笺注家纷纷给这种诗吸引。在北宋早有赵次公等五家注的苏诗,南宋到清又陆续添了十多家的注本,王文诰的夸大噜囌而绝少新见的“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在清代中叶做了些总结工作;其他像沈钦韩的“苏诗查注补正”和张道的“苏亭诗话”卷五都算得规模比较大的增补。最可惜的是陆游没有肯替苏轼的诗集作注,这跟杜甫和李白的“樽酒细论文”没有记录一样,是文学史上的大憾事。
--钱钟书<宋诗选注>
12.杨万里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杨万里(1127-1206) 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曾任太常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尚书左司郎中兼太子侍读、秘书监等。主张抗金,正直敢言。宁宗时因奸相专权辞官居家,终忧愤而死。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时称“诚斋体”。其词风格清新、活泼自然,与诗相近。著有《诚斋集》。
-----引自"绝妙好词"http://w1908.top263.net
评述
杨万里(一一二七~一二○六)字廷秀,自号诚斋,吉水人,有“诚斋集”。南宋时所推重的“中兴四大诗人”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和陆游四位互相佩服的朋友;杨和陆的声名尤其大,俨然等于唐诗里的李白和杜甫。不过,十个指头也有长短,同时齐名的两位作家像李白和杜甫。元稹和白居易慢慢的总会分出个高低。宋代以后,杨万里的读者不但远少于陆游的,而且比起范成大的来也数目上不如。在当时,杨万里却是诗歌转变的主要枢纽,创辟了一种新鲜泼辣的写法,衬得陆和范的风格都保守或者稳健。因此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节里只举出“杨诚斋体”,没说起“陆放翁体”或“范石湖体”。
杨万里的创作经历见于“江湖集”和“荆溪集”的自序。据他说,他最初学江西派,后来学王安石的绝句,又转而学晚唐人的绝句,最后“忽若有悟”,谁也不学,“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余诗材”,从此作诗非常容易。同时人也赞叹他的“活法”、他的“死蛇弄活”和“生擒活捉”的本领。这一段话可以分三方面来申说。
第一、杨万里和江西派。江西诗一成了宗派,李格非、叶梦得等人就讨厌它“腐熟窃袭”、“死声活气”、“以艰深之词文之”、“字字剽窃”。杨万里的老师王庭珪也是反对江西派的,虽然他和叶梦得一样,很喜欢黄庭坚。杨万里对江西派的批评没有明说,从他的创作看来,大概也是不很满意那几点,所以他不掉书袋,废除古典,真能够做到平易自然,接近口语。不过他对黄庭坚、陈师道始终佩服,虽说把受江西派影响的“少作千余”都烧掉了,江西派的习气也始终不曾除根,有机会就要发作;他六十岁以后,不但为江西派的总集作序,还要增补吕本中的“宗派图”,来个“江西续派”,而且认为江西派好比“南宗禅”,是诗里最高的境界。南宋人往往把他算在江西派里,并非无稽之谈。我们进一步的追究,就发现杨万里的诗跟黄庭坚的诗虽然一个是轻松明白,点缀些俗语常谈,一个是引经据典,博奥艰深,可是杨万里在理论上并没有跳出黄庭坚所谓“无字无来处”的圈套。请看他自己的话:“诗固有以俗为雅,然亦须经前辈取熔,乃可因承尔,如李之‘耐可’、杜之‘遮莫’、唐人之‘里许’‘若个’之类是也。……彼固未肯引里母田妇而坐之于平王之子、卫侯之妻之列也。这恰好符合陈长方的记载:“每下一俗间言语,无一字无来处,此陈无己、黄鲁直作诗法也”。换句话说,杨万里对俗语常谈还是很势利的,并不平等看待、广泛吸收;他只肯挑选牌子老、来头大的口语,晋唐以来诗人文人用过的──至少是正史、小说、禅宗语录记载着的──口语。他诚然不堆砌古典了,而他用的俗语都有出典,是白话里比较“古雅”的部分。读者只看见他潇洒自由,不知道他这样谨严不马虎,好比我们碰见一个老于世故的交际家,只觉得他豪爽好客,不知道他花钱待人都有分寸,一点儿不含糊。这就像唐僧寒山的诗,看上去很通俗,而他自己夸口说:“我诗合典雅”,后来的学者也发现他的词句“涉猎广博”。
第二、杨万里和晚唐诗。他说自己学江西派学腻了,就改学王安石的绝句,然后过渡到晚唐人的绝句。我们知道,黄庭坚是极瞧不起晚唐诗的:“学老杜诗,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也;学晚唐诸人诗所谓‘作法于凉,共敝犹贪,作法于贪,敝将若何!’”所以一个学江西体的诗人先得反对晚唐诗;不过,假如他学腻了江西体而要另找门路,他也就很容易按照钟摆运动的规律,趋向于晚唐诗人。杨万里说:“诗非文比也……而或者挟其深博之学、维隽之文,于是隐括其伟辞以为诗”。这透露了他转变的理由,可以借刘克庄的话来做注脚:“古诗出于情性,今诗出于记闻博而已,自杜子美未免此病。于是张籍、王建辈稍束起书帙,划去繁缛,趋于切近。世喜其简便,竞起效颦。遂为‘晚唐体’”。除掉李商隐、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等以外,晚唐诗人一般都少用古典,而绝句又是五七言诗里最不宜“繁缛”的体裁,就像温、李、皮、陆等人的绝句也比他们的古体律体来得清空;在讲究“用事”的王安石的诗里,绝句也比较明净。杨万里显然想把空灵轻快的晚唐绝句作为医救填饱塞满的江西体的药。前面讲过徐俯想摆脱江西派而写“平易自然”的诗,他就说:“荆公诗多学唐人,然百首不如晚唐人一首”;另一个想脱离江西派的诗人韩驹也说:“唐末人诗虽格致卑浅,然谓其非诗则不可;今人作诗虽句语轩昂,但可远听,其理略不可究”。可以想见他们都跟杨万里打相同的主意,要翻黄庭坚定下的铁案。从杨万里起,宋诗就割分江西体和晚唐体两派,这一点在评述“四灵”的时候还要细讲。他不像“四灵”那样又狭隘又呆板的学晚唐一两个作家的诗:他欣赏的作家很多,有杜牧,有陆龟蒙,甚至有黄滔和李咸用,而且他也并不模仿他们,只是借他们的帮助,承他们的启示,从江西派的窠臼里解脱出来。他的目的是作出活泼自然的诗,所以他后来只要发现谁有这种风格,他就喜欢,不管是晋代的陶潜或中唐的白居易或北宋的张耒。
第三、杨万里的活法。“活法”是江西派吕本中提出来的口号,意思是要诗人又不破坏规矩,又能够变化不测,给读者以圆转而“不费力”的印象。杨万里所谓“活法”当然也包含这种规律和自由的统一,但是还不仅如此。根据他的实践以及“万象毕来”、“生擒活捉”等话看来,可以说他努力要跟事物──主要是自然界──重新建立嫡亲母子的骨肉关系,要恢复耳目观感的天真状态。古代作家言情写景的好句或者古人处在人生各种境地的有名轶事,都可以变成后世诗人看事物的有色眼镜,或者竟离间了他们和现实的亲密关系,支配了他们观察的角度,限止了他们感受的范围,使他们的作品“刻板”、“落套”、“公式化”。他们仿佛挂上口罩去闻东西,戴了手套去摸东西。譬如赏月作诗,他们不写自己直接的印象和切身的情事,倒给古代的名句佳话牢笼住了,不想到杜老的鄜州对月或者张生的西厢待月,就想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或者“本是分明夜,翻成黯淡愁”。他们的心眼丧失了天真,跟事物接触得不亲切,也就不觉得它们新鲜,只知道把古人的描写来印证和拍合,不是“乐莫乐兮新相知”而祇是“他乡遇故知”。六朝以来许多诗歌常使我们怀疑:作者真的领略到诗里所写的情景呢?还是他记性好,想起了关于这个情景的成语古典呢?沈约“宋书”卷六十七说:“子建‘函京’之作,仲宣‘灞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锺嵘“诗品”也说过:“‘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唯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杨万里也悟到这个道理,不让活泼泼的事物做死书的牺牲品,把多看了古书而在眼睛上长的那层膜刮掉,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写了形形色色从没描写过以及很难描写的景象,因此姜夔称赞他说:“处处山川怕见君”──怕落在他眼睛里,给他无微不至的刻划在诗里。这一类的作品在杨万里现存的诗里一开头就很多,也正像江西体在他晚年的诗里还出现一样;他把自己的创作讲得来层次过于整齐划一,跟实际有点儿参差不合。
扬万里的主要兴趣是天然景物,关心国事的作品远不及陆游的多而且好,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也不及范成大的多而且好;相形之下,内容上见得琐屑。他的诗多聪明、很省力、很有风趣,可是不能沁入心灵;他那种一挥而就的“即景”写法也害他写了许多草率的作品。
--钱钟书<宋诗选注>
13.岳飞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岳飞(1103-1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年从军,官至河南、北诸路招讨使,枢密副使。他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因坚持抗敌,反对议和,为奸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谋害。工诗词,但留传甚少。词仅存三首,内容皆表达抗金的伟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深沉慨叹。风格悲壮,意气豪迈。有《岳武穆集》。
14.柳永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柳永(987?-1053?)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出身官宦之家,为人放荡不羁,留连于秦楼楚馆,终生潦倒。曾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称柳屯田。创作慢词独多,对宋代慢词的发展颇有影响。擅长白描手法,铺叙刻划,情景交融,以俚语入词,多吸收生活中的语言。其词当时广为流传,影响颇大,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乐章集》。
15.王禹作品
年代:【宋】
(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出身清寒的农家,九岁能文,太平兴国八年进士,曾任右拾遗、左司谏、翰林学士等职。为官遇事敢言,屡遭贬谪。真宗即位后,官复知制诏,后又贬知黄州,死于蕲州任上。王禹是北宋初年的诗文家,首倡“革弊复古”,提倡“韩柳文章李杜诗”,是北宋诗文改革的先驱。填词尚平易,格调清旷高远,抵制当时流行的华丽文辞。有《小畜集》。存词仅《点绛唇》一首。
16.谢枋得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谢枋得(一二二六——一二八九),字君直,号叠山,弋阳(今属江西)人。理宗宝佑四年(一二五六)进士,对策极攻宰相董槐与宦官董宋臣,抑为二甲,即弃去。五年,试教官,除教授建宁府,未上,江东西宣抚司吴潜辟为干办。景定五年(一二六四)为江东漕试试官,发策十问擿贾似道误国,谪兴国军安置,贬所知州、知县皆及门执弟子礼。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放归。恭宗德佑元年(一二七五)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二年,信州陷,遂变姓名入闽,隐于卜。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参政魏天佑强之而北,至燕不食死,年六十四。门人诔之为文节先生。有《叠山集》,其中诗三卷。事见本集末附《叠山先生行实》、《文节先生谢公神道碑》,《宋史》卷四二五有传。谢枋得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景仄五年刻《叠山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嘉庆六年谢氏蕴德堂刻《谢叠山文集》(简称嘉庆本)。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卷。
17.曹豳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曹豳(1170-1249)字西士,号东亩,一作东猷,温州瑞安(今属浙江 )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安吉州教授,调重庆府司法参军,改知建昌。绍定六年(1233 ),擢秘书丞 ,兼仓部郎官。端平元年(1234 ),除浙西提举常平,移浙东提点刑狱。嘉熙初,召为左司谏。与王万、郭磊卿、徐清叟俱负直声,时号“嘉熙四谏”。嘉熙三年(1239),知福州,以礼部侍郎召,为台臣所沮,遂守宝章阁待制致仕。淳祐九年卒,年八十,谥文恭 。刘克庄为撰神道碑(《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四),《宋史》附《曹叔远传》。全宋词》辑其词二首。
18.朱淑真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朱淑真,宋女作家。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生于仕宦家庭,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能画,通音律。词多幽怨,流于感伤。也能诗。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断肠集》有宋郑元佐注本。(《辞海》1989年版)
断肠词:词集名。南宋朱淑真作。一卷。淑真为钱塘(今浙江杭州)女子,因自伤身世,故以“断肠”名其词。有明毛晋汲古阁课《诗词杂俎》本、清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本等。(同上书)
淑真钱塘人,幼警惠,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早年,父母无识,嫁市井民家。淑真抑郁不得志,抱恚而死。父母复以佛法并其平生著作荼毗之。临安王唐佐为之立传。宛陵魏端礼辑其诗词,名曰《断肠集》。(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
顺治辛卯,有云间客扶乩于片石居。一士以休咎问,乩书曰:“非余所知。”士问仙来何处,书曰:“儿家原住古钱塘,曾有诗篇号断肠。”士问仙为何氏,书曰:“犹传小字在词场。”士不知《断肠集》谁氏作也,见曰“儿家”,意其女郎也,曰:“仙得非苏小小乎?”书曰:“漫把若兰方淑士,”曰:“然则李易安乎?”书曰:“须知清照易贞娘,朱颜说与任君详。”士方悟为朱淑真,故随问随答,即成浣溪沙一阕。随又拜祝,再求珠玉。乩又书曰:“转眼已无桃李,又见荼蘼绽蕊。偶尔话三生,不觉日移阶晷。去矣去矣,叹惜春光似水。”乩遂不动。或疑客所为,知之者谓客只知扶乩,非知文者。(《湖壖杂记》)
19.刘克庄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人。著述宏富,今存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其中有诗5000多首,词200多首,《诗话》4集及许多散文。作品体裁丰富,题材广泛。他一生仕途坎坷,先后五次被罢黜,长期闲赋乡居,对莆田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有细腻的观察、较深的了解,并将之反映于作品中。它的不少诗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南宋莆田地区的杂剧、百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评述
刘克庄(一一八七~一二六九)字潜夫,自号後村居士,莆田人,有“後村居士诗集”。他是江湖派里最大的诗人,最初深受“四灵”的影响,蒙叶适赏识。不过他虽然著重的效法姚合贾岛,也学其他晚唐诗人像许浑、王建、张籍,还模仿过李贺,颇有些灵活流动的作品。後来他觉得江西派“资书以为诗失之腐”,而晚唐体“捐书以为诗失之野”,就也在晚唐体那种轻快的诗里大掉书袋,填嵌典故成语,组织为小巧的对偶。因此,他又非常推重陆游的作“好对偶”和“奇对”的本领。他的雨个後辈刘辰翁和方回对他的批评最中肯。刘辰翁说:“刘後村仿‘初学记’,骈俪为书,左旋右抽,用之不尽,至五七言名对亦出於此,然终身不敢离尺寸,欲古诗少许自献,如不可得。”我们只知道刘克庄瞧不起“初学记”这种类书,不知道他原来采用了“初学记”的办法,下了比江西派祖师黄庭坚还要碎密的“帖括”和“饾饤”的工夫,事先把搜集的故典成语分门别类作好了些对偶,题目一到手就马上拼凑成篇。“诗因料少不成联”,因此为了对联,非备料不可。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他的作品给人的印象是滑溜得有点机械,现成得似乎店底的宿货。在方回骂刘克庄的许多话里,有一句讲得顶好:“饱满‘四灵’,用事冗塞”;意思说:一个瘦人饱吃了一顿好饭,肚子撑得圆鼓鼓的,可是相貌和骨骼都变不过来。清代诗人像赵翼等的风格常使读者想起“後村居士诗集”来。
--钱钟书<宋诗选注>
20.王令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王令(一○三二~一○五九)字逢原,江都人,有“广陵先生文集”。他受韩愈、孟郊、庐仝气的影响很深,词句跟李覯的一样创辟,而口气愈加雄壮,仿佛能够昂头天外,把地球当皮球踢着似的,大约是宋代里气概最阔大的诗人了。运用语言不免粗暴,而且词句尽管奇特,意思却往往在那时候都要认为陈腐,这是他的毛病。
--钱钟书<宋诗选注>
21.司马光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陕州(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仁宗宝元二年(1039)进士。庆历八年,官大理寺丞,召试,授馆阁校勘。累除知制诰,改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英宗朝,任龙图阁直学士,改右谏议大夫。神宗时,擢翰林学士,判西京留司御史台,拜资政殿学士。因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熙宁四年(1071)离朝退居洛阳,致力编撰《资治通鉴》。哲宗即位次年,任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废除新法。同年卒,封温国公,谥文正。以文著名,亦能诗词。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
-----引自"绝妙好词"http://w1908.top263.net
22.翁卷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工诗,为[永喜四灵]之一。曾领乡荐(《四库提要》作[尝登淳佑癸卯乡荐],《乐清县志》承此,而近人以为是淳熙癸卯,相差一个甲子。衡诸翁卷生平,前者过早,后者过尽,疑都不确),生平未仕。以诗游士大夫间。有《四岩集》,《苇碧轩集》。清光绪《乐清县志》卷八有传。翁卷诗,以明潘是仁辑刻《宋元四十三家集.苇碧轩诗集》四卷本为底本,校以清顾修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顾本)并酌采顾本校记(简称顾校)、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西岸集》(简称西岩集),编为第一卷;《西岩集》多出底本之诗及《诗渊》等书中所录诗,编为第二卷。
23.曾几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一○八五-一一六六),字吉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徽宗朝,以兄弼恤恩授将仕郎。试吏部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迁辟雍博士,除校书郎。历应天少尹。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提举淮东茶盐。高宗建煤田为三年(一一二九),改提举湖北茶盐,徙广西运判,历江西、浙西提刑。绍兴八年(一一三八),会兄开与秦桧力争和议,兄弟俱罢。逾月复广西转运副使,得请主管台州崇道观,侨居上饶七年,自号茶山居士。二十五年桧卒,起为浙东提刑。明年改知台州。二十七年召对,授秘书少监,擢权礼部侍郎。以老请谢,提举洪州玉隆观。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以左通议大夫致仕。乾道二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清。有《经说》二十卷、文集三十卷,久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茶山集》八卷。《宋史》卷三八二有传。曾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本(简称武英殿本),及《两宋名贤小集》所收《茶山集》(简称小集)、《瀛奎律髓》(简称律髓)。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评述
曾几(一○八四~一一六六)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赣州人,有“茶山集”。他极口推重黄庭坚,自己说把“山谷集”读得烂熟,又曾经向韩驹和吕本中请教过诗法,所以后人也想把他附属在江西派里。他的风格比吕本中的还要轻快,尤其是一部分近体诗,活泼不费力,已经做了杨万里的先声。
--钱钟书<宋诗选注>
24.黄庭坚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进士。曾任地方官和国史编修官。在党争中,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罪名被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
黄庭坚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宗法杜甫,并有“夺胎换骨”“点石成金”“无一字无来处”之论。风格奇硬拗涩。他开创了江西诗派,在两宋诗坛影响很大。词与秦观齐名,少年时多做艳词,晚年词风接近苏轼。
有《山谷集》,自选其诗文名《山谷精华录》,词集名《山谷琴趣外篇》(即《山谷词》)。又擅长行,草书,为“宋四家”之一,书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及《廉颇蔺相如传》等。
评述
黄庭坚(一○四五~一一○五)字鲁直,自号山谷老人,又号涪翁,分密人,有“山谷内集”、“外集”、“别集”。他是“江西诗社宗派”的开创人,生前跟苏轼齐名,死后给他的徒子法孙推崇为杜甫的继承者。自唐以来,钦佩杜甫的人很多,而大吹大擂地向他学习的恐怕以黄庭坚为最早。他对杜诗的那一点最醉心呢?他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在他的许多关于诗文的议论里,这一段话最起影响,最足以解释他自己的风格,也算得江西诗派的纲领。他有些论诗的话,玄虚神秘,据说连江西派里的人都莫名其妙的。
杜诗是否处处有来历,没有半个字杜撰,且撇开不谈。至少黄庭坚是那样看它,要学它那样的。元稹赏识杜诗的白描直说,不用古典成语:“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刘禹锡讲“业诗即须有据”,举了一句杜诗为例,只限于“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在涵意上还比黄庭坚的话狭得多。“无一字无来处”就是锺嵘“诗品”所谓“句无虚语,语无虚字”。锺嵘早就反对的这种“贵用事”、“殆同书抄”的形式主义,到了宋代,在王安石的诗里又透露迹象,在“点瓦为金”的苏轼的诗里愈加发达,而在“点铁成金”的黄庭坚的诗里登峰造极。“读书多”的人或者看得出他句句都是把“古人陈言”点铁成金,明白他讲些什么;“读书少”的人只觉得碰头无非古典成语,仿佛眼睛里搁了金沙铁屑,张都张不开,别想看东西了。当然,以前像李商隐和师法他的西昆体作者都爱把古典成语镶嵌绣织到诗里去的,不过他们跟黄庭坚有极大的不同。李商隐的最起影响的诗和西昆体主要都写华丽的事物和绮艳的情景,所采用的字眼和词藻也偏在这一方面。黄庭坚歌讠永的内容,比起这种诗的来,要繁富得多,词句的性质也就复杂得多,来源也就广博冷僻得多。在李商隐、尤其在西昆体的诗里,意思往往似有若无,欲吐又吞,不可捉摸;他们用的典故词藻也常常只为了制造些气氛,牵引些情调,仿佛餐厅里吃饭时的音乐,所以会给人一种“华而不实”、“文浮于意”的印象。黄庭坚有著著实实的意思,也喜欢说教发议论;不管意思如何平凡、议论怎样迂腐,只要读者了解他用的那些古典成语,就会确切知道他的心思,所以他的诗给人的印象是生硬晦涩,语言不够透明,仿佛冬天的玻璃窗蒙上一层水汽、冻成一片冰花。黄庭坚曾经把道听涂说的艺术批评比于“隔帘听琵琶”,这句话正可以形容他自己的诗。读者知道他诗里确有意思,可是给他的语言像帘子般的障隔住了,弄得咫尺千里,闻声不见面。正像“文心雕龙”“隐秀”篇所说:“晦塞为深,虽奥非隐”;这种“耐人思索”是费解,不是含蓄。
南宋初年,任渊注解了“山谷内集”;南宋中叶,史容注了“外集”,史季温注了“别集”,都赶不上任渊的精博。此外,陈逢寅也作了“山谷诗注”,任骥和邓公立又分别注了“外集”,可惜这三家的注本没有流传。看来“读书多”的人对黄庭坚的诗都疑神疑鬼,只提防极平常的字句里有什麽埋伏著的古典,草木皆兵,你张我望。例如任渊满以为把“和答钱穆父讠永猩猩毛笔”的出典注明白了,可是杨万里又搜查出来两句暗藏的“古人陈言”。甚至黄庭坚明明是默写白居易的诗,记错了些字句,他的崇拜者也以为他把白铁点成黄金,“可为作诗之法”,替他加上了一个“谪居黔南”的题目,编入他的诗集里。
--钱钟书<宋诗选注>
25.郑思肖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郑思肖(一二四一-一三一八),字忆翁,号所南,连江(今属福建)人。名与字、号皆宋亡后所改,寓不忘宋室之意,原名已不详。宋末太学生,元兵南下,曾扣阍上书,不报。入元,居吴下,自号三外野人。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土,根无所凭,以为地已人夺去。元仁宗延佑五年卒,年七十八。有《所南先生文集》,又有《心史》七卷,系明崇祯十一年苏州承天寺狼山中房浚井时发现,藏于铁函中,清徐乾学《通鉴后篇考毕》以为是明末人伪托。明洪武《苏州府志》卷四○有传。郑思肖诗,第一卷以《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名贤集);第二至五卷以明崇祯十二年张国维刻《心史》为底本,校以清抄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
26.谢翱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谢翱(一二四九——一二九五),字臯羽,自号晞发子,长溪(今福建霞浦)人,徙浦城(今属福建)。度宗咸淳间应进士举,不第。恭宗德佑二年(一二七六),文天祥开庭延平,署谘事参军。文天祥兵败,避地浙东,往来於永嘉、括苍、鄞、越、婺、睦州等地,与遗民故老方凤、吴思齐、邓牧等多有交接,名其会友之所曰汐社,义取“晚而有信”。元成宗元贞元年卒於杭州,年四十七。著有《晞发集》、《西台恸哭记》、《天地间集》等。事见《晞发集》附录方凤《谢君臯羽行状》、吴谦《谢君臯羽圹志》,《宋季忠义录》卷一一有传。谢翱诗,第一至五卷以明弘治唐文载刻本为底本,校以明嘉靖程熙刻本(简称程本)、清康熙平湖陸大业刻本(简称陸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晞发遗集》(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
27.杨朴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杨朴,字契玄(一作先),郑州东里(今河南新郑)人。少与华士安同学(《温公续诗话》),后归隐,与魏野齐名。太宗、真宗尝以布衣召,皆辞归。事见(《(左氵右赢)奎律髓》卷二七《莎衣》诗注。《直斋书录解题》卷二○著录《东里杨聘君集》一卷,《宋史·艺文志》著录《锡朴诗》一卷,均佚。
28.周必大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周必大(一一二六—一二○四),字子充,一字洪道,晚年自号平园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郑州),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祖先通判庐陵(今江西吉安),因家焉。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调徽州司户参军。二十七年,举博学宏词科,差充建康府教授。三十年,召为太学录,累迁编类圣政所详定官兼权中书舍人兼权给事中。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因缴驳龙大渊、曾觌除知合门事,奉祠。乾道四年(一一六八),起知南剑州。六年,除秘书少监兼直学士院。八年,兼权中书舍人时以事奉祠。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敷文阁待制、侍讲,累迁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七年,除参知政事。九年,除知枢院事。十六年,由左丞相出判潭州。绍熙四年(一一九三),改判隆兴府。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以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致仕。未几,为韩侂胄指为伪学罪首。嘉泰四年卒,年七十九。开禧三年(一二○七),赐谥文忠。生平著书八十一种,有《平园集》二百卷。事见本集卷首年谱,《宋史》卷三九一有传。周必大诗,以清黄丕烈校跋并抄补明抄《周益文忠公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宋开禧二年刊本(简称宋本,原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影印文渊阁《四阁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校者校补及异文堪夥,部分有判断,不少仅罗列未定。整理时凡异文与宋本相同,文义且无窒碍者,概从宋本,四宋本错夺衍倒极多,而编次较底本、宋本合理,从四库本。编为十四卷。
29.洪咨夔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洪咨夔(一一七六-一二三六),字舜俞,号平斋,於潜(今属浙江)人。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进士,授如泉簿。继口教官,调饶州教授。崔与之帅淮东,辟置幕府。后随崔至蜀,历通判成都府,知龙州。理宗朝,召为秘书郎,以言事忤史弥远,罢。弥远死,以礼部员外朗召,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给事中。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端平三年卒,年六十一,谥文忠。有《平斋文集》三十三卷。《咸淳临安志》卷六七、《宋史》卷四○六有传。洪咨夔诗,以《四部丛刊》影印宋刻《平斋文集》为底本。原集卷一六所收致语口号、帖子词等及从《诗渊》等书辑得集外诗,另编一卷。
30.白玉蟾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白玉蟾(一一九四--?),本名葛长庚,因继雷州白氏为后,改今名。字白叟、以阅、众甫,号海琼子、海南翁、琼山道人、(左虫右宾)庵、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紫清真人,闽清(今属福建)人,生于琼山(今属海南)。师事陈楠学道,遍历名山。宁宗嘉定中诏赴阙,命馆太乙宫,赐号紫清明道真人(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二一)。全真教尊为南五祖之一。有《海琼集》、《武夷集》、《上清集》、《玉隆集》等,由其徒彭耜合篡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四十卷。事见本集卷首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白玉蟾诗,以明正统癯仙重编《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六卷、续集二卷为底本。校以影印《道藏》本《上清集》、《武夷集》、《玉隆集》(称简上清集、武夷集、玉隆集),明万历蓝格钞《海琼白真人文集》(简称明钞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刘双松安正堂刊《新刻琼琯白先生集》(简称刘本),清乾隆刊《宋海琼白真人诗文全集》(简称乾隆本)。校本多出底本之时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为一卷。
31.蔡襄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一○一二一○六七),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进直史馆,兼修起居注。次年,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皇佑四年(一○五二),迁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流内(左金右全)。至和元年(一○五四),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三年,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泉州。嘉佑五年(一○六○),如为翰林学士、三司使。英宗即位,以端明殿学士知杭州。治平四年卒,年五十六。孝宗乾道中,赐谥忠惠。有《蔡忠惠集》。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五《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二○有传。蔡襄时九卷,以明万历四十三年陈一元校,朱谋玮、李克家重校《蔡忠惠集》四十卷本为底本(藏上海图书馆),校以明万历四十四年蔡善继双瓮斋刻《宋蔡忠惠文集》三十六卷本(简称蔡本,藏北京图书馆),明天启二年丁启(左氵右睿)、颜继祖等刻《蔡忠惠诗集全编》二卷本(简称诗集,藏上海图书馆),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端明集》四十卷本(简称四库本),近人朱翼庵影印《宋蔡忠惠公自书诗真迹》(简称手迹)。集外诗另一编一卷。集中卷七《度南涧》[隐隐飞桥隔野烟],《入天竺山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十二日晚》[欲寻轩槛倒清尊],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收为张旭诗,《蔡忠惠诗集》有注,以为洪迈误收,今仍保留原状。
32.邵雍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字尧夫,谥康节,先为范阳人,后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他为百源先生。屡授官不赴。后居洛阳,与司马光等人从游甚密。根据《易经》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掺杂道教思想,虚构一宇宙构造图式和学说体系,成为他的
象数之学也叫先天学。传说他的卜术很准。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33.晏殊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晏殊(991-1055)字同叔, 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34.赵鼎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赵鼎(1085-1147) 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绍兴初,累官签书枢密院事,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曾荐用岳飞收复重镇襄阳。绍兴八年(1138)宋金和议时,因争地界,与秦桧意见不合,被罢为奉国军节度使。旋谪居潮州,再移吉阳军,仍被秦桧胁迫,忧愤国事,不食而死。能诗文,善词,多思念故国河山之作,凄楚劲峭。有《忠正德文集》,词集有《得全居士词》一卷。
-----引自"绝妙好词"http://w1908.top263.net
35.高翥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高翥(生卒年不详)字九万,自号菊磵,馀姚人,有“菊磵小集”、“信天巢遗稿”。他是“江湖派”里比较有才情的作者,黄宗羲甚至推重他为“千年以来”馀姚人的“诗祖”;谭嗣同幼年读了很感动的句子正是他的“清明日对酒”诗。
--钱钟书<宋诗选注>
36.秦观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为元佑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文辞为苏轼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风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37.晁补之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晁补之(1053-1110) 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神宗元丰二年(1079)进士。哲宗朝,累迁著作佐郎,后因事屡遭贬谪。徽宗立,复召为著作郎。官至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党论起,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杲州,主管鸿庆宫。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秦观、黄庭坚、张耒齐名,苏门四学士之一。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38.陈与义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陈与义(1090 —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三年(1113)进士,累迁太常博士。绍兴年间,历任兵部员外郎、迁中书舍人,出知湖州,擢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拜参知政事,明年以疾卒,年四十九。《宋史》有传。长于诗,创简斋体。方回认为与义继黄庭坚、陈师道之后,并为江西派之三宗。有《简斋集》十卷,《无往词》一卷
39.晁冲之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晁冲之(?-?) 字用叔,一字川道,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晁补之从弟。举进士。其词聪俊明媚,与其兄豪健之作相反。赵万里辑其词十六首为一卷,名《晁用叔词》。
40.韩缜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韩缜(1019-1097) 字玉汝,灵寿(今属河北)人,后迁雍丘(今河南杞县)。庆历二年(1042)进士。英宗朝,官淮南转运使。神宗朝,累知枢密院事。哲宗时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后出知颍昌府,以太子太保致仕。卒,赠司空、崇国公,谥庄敏。《全宋词》存其词一首,风格婉丽
41.贺铸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贺铸(1052-1125) 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居卫州(今河南汲县)。孝惠皇后族孙,授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善于锤炼字句。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著有《东山寓声乐府》(一名《东山词》)、《庆湖遗老集》。
评述
贺铸(一○六三~一一二○)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卫州人,有“庆湖遗老集”。在当时不属“苏门”而也不入江西派的诗人里,他跟唐庚算得艺术造诣最高的两位。他是个词家,有一部分受唐人李商隐、温庭筠等影响的诗常教人想起晏殊的诗来,跟他自己的词境也相近;但是他另有些诗绝然不是这种细腻柔软的风调,用了许多“之”“乎”“者”“也”之类的语助词,又像“打油”体,又像理学家邵雍的“击壤集”体。他最好的作品都是开朗干净,没有“头巾气”,也没有“脂粉气”的。
--钱钟书<宋诗选注>
42.黄裳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黄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永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累官至端明殿学士。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
43.寇准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九六二--一○二三),字平仲,华州下(左圭右阝)(今陕西渭南)人。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移大名府成安县。累迁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淳化二年(九九一),拜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枢密院事。四年,罢知青州。五年,拜参知政事。至道二年(九九六),罢知鄧州。真宗即位,迁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咸平六年(一○○三),迁兵部侍郎,为三司使。景德元年(一○○四),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同年冬,契丹攻宋,准力谏真宗亲征,至澶州(今河南濮阳),迫成和议,是为[澶渊之盟]。三年罢相,为刑部尚书,知陕州。后迁兵部尚书,入判都省。大中祥符七年(一○一四),复拜同平章事、枢密使。八年罢。天禧三年(一○一九),又授同平章事,充景灵宫使。四年六月,坐与周怀政谋请太子监国、禁皇后预政、奉真宗为太上皇事,罢相,封莱国公,寻贬道州司马。乾兴元年(一○二二),再贬雷州司户参军。仁宗天圣元年,以疾卒于雷州,年六十二。后十一年,诏复太子太傅,赠中书令、莱国公,又赐谥忠愍。有《忠愍公诗集》三卷,集前附有孙汴所撰神道碑。《宋史》卷二八一有传。寇准诗,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明嘉靖间蒋鏊刻《忠愍公诗集》三卷本为底本。校以清康熙间吴调元辨义堂刊《寇忠愍公诗集》三卷本(简称吴本),清初《两宋名贤小集》钞本所收《寇莱公集》七卷本(简称集本)。采录清鲍廷博校记(简称鲍校)、劳权校记(简称劳校)、近人傅增湘校记(简称傅校)、张元济校记(简称张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彭元瑞知圣道斋钞本、李文田跋钞本,俱係出自蒋本、吴本,然四库本补了各本残缺的文字,少数异文有参考价值,故亦出校记注明。另辑得集外诗十五首,编为卷四。《宋诗纪事》所收《春恨》一首,係唐人来鹄所作,今归诸附录。有《巴东集》。《全宋词》收其词四首。他的词留存到今天的有四首,都是伤时惜别之作,而且写得情致缠绵。
44.李纲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李纲(1082-1140),字伯纪,邵武(今属福建)人。徽宗政和二年(1112)进士,历官太常少卿。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南渡初,掌宰执,凡七十五日,罢,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著有《梁溪集》、《梁溪词》(或作《李忠定公长短句》)。
评述
李纲(一○八五~一一四○)字伯纪,邵武人,有“梁溪集”。这位政治家主张抵抗金人、规画革新内政,跟宗泽一样的不得志,终算没有像岳飞那样惨死。他诗篇很多,颇为冗长拖沓,也搬弄些词藻,偶然有真率感人的作品。
--钱钟书<宋诗选注>
45.李之仪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李之仪(1038-1117),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山东境内)人。宋神宗三年进士,后从苏轼于定州幕府。徽宗初因故获罪,被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终朝请大夫。有《姑溪词》。
46.李重元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李重元(?-?) 身世不详。《唐宋诸贤绝妙好词》存其词《忆王孙》(春、夏、秋、冬)四首。
47.林逋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人叫他和靖先生。他生活在北宋初期,一生未做官,也没有妻子儿女,在西湖孤山结草庐为家,种梅养鹤,过了一辈子清寂隐逸生活。他的诗风格诗风格冲淡。 著有《和靖集》,存词三首。
48.吕本中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吕本中(1084-1145) 原名大中,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初授承务郎。徽宗宣和六年(1124),为枢密院编修官。后迁职方员外郎。高宗绍兴六年(1136),召赐进士出身,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因忤秦桧罢官。江西诗派著名诗人。其诗颇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又学李白、苏轼,继承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风格,诗风明畅灵活。其词以婉丽见长。有悲慨时事、渴望收复中原故土的词作。感情浓郁,语意深沉。有《东莱诗集》、《紫微诗话》、《江西诗社宗派图》。后人辑有《紫微词》。
评述
吕本中(一○八四~一一四五)字居仁,寿州人,有“东莱先生诗集”。他是“江西诗社宗派图”的作者,虽然没把自己算在里面,后世少不了补他进去。不过他后来不但懊悔做了这个“宗派图”,而且认为黄庭坚也有“短处”,所以他说专学杜甫和黄庭坚是不够的,应该师法李白和苏轼,尤其是苏轼;他“题东坡诗”甚至说:“命代风骚第一功,斯文倒底为谁雄。太山北斗攀韩愈,琨玉秋霜敌孔融”。他的诗始终没摆脱黄庭坚和陈师道的影响,却还清醒轻松,不像一般江西派的坚涩。
--钱钟书<宋诗选注>
49.毛滂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毛滂(1055?-1120?) 字泽民,衢州江同(今属浙江)人。哲宗元佑间为杭州法曹,苏轼曾加荐举。晚年与蔡京亦有交往。官至祠部员外郎、知秀州,一生仕途失意。其词受苏轼、柳永影响。别树清圆明润一格。无秾艳词语,自然深挚、秀雅飘逸。对陈与义、朱敦儒乃至姜白石、张炎等人的创作都有影响。有《东堂集》、《东堂词》。
50.梅尧臣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安徽宣城人,宣城古称宛陵,故世称梅宛陵。少时考进士,没考上,后历任州县官属,赐进士出身,最后做到尚书都官员外郎。
51.米芾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米芾(1051-1107?)一名黼,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徙襄阳(今湖北襄樊),寓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以太常博士出知无为军。徽宗时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所行多违世异俗,也称“米颠”、“米襄阳”。善画山水 ,自成一家,人谓“米氏云山”。书法得王献之笔意 ,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四大家”。大观元年卒,年五十七。《宋史》、《东都事略》有传。著有《宝晋英光集》八卷,《砚史》、《画史》、《书史》各一卷 。词作有《彊村丛书 》本《宝晋长短句》一卷。
52.潘阆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潘阆(?—1009)字逍遥 ,又号逍遥子 ,大名(今河北大名 )人 。至道元年(995),赐进士及第 ,授四门国子博士。后坐事亡命。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参军。大中祥符二年卒。事迹见于《咸淳临安志 》卷六五、卷九三 。工诗 。有《逍遥集》一卷,《逍遥词》一卷。
53.宋祁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宋祁(998-1061) 字子京,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仁守天圣二年(1024)与其兄宋庠同举进士。初任复州军事推官。召试,授直史馆。历官龙图阁学士、史馆修撰、知制诰、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曾与欧阳修同修《新唐书》。与其兄庠齐名,时呼“小宋、大宋”。因其词《玉楼春》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句,人称红杏尚书。为人喜奢侈,多游宴。其词多抒写个人生活情怀,未摆脱晚唐五代艳丽旧习。但构思新颖,语言流丽,描写生动,一些佳句流传甚广。原有文集一百五十卷,已散佚。清人辑有《宋景文集》;近人辑有《宋景文公集》;赵万里辑有《宋景文公长短句》。
54.万俟咏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万俟咏(?-?) 字雅言,里居不详。哲宗元佑间,即以诗著名。绍圣中废科举,以三舍法取士,遂绝意进取,纵情歌酒,自号大梁词隐。每制一腔,哄传京中。徽宗崇宁年间召试补官,为大晟乐府制撰。高宗绍兴五年(1120),补下州文学。其词多颂谀、风日之作,注重音律,构思新颖,风格淡婉工雅。原著《大声集》已佚。近人赵万里辑得其词二十九首。
55.苏辙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苏辙(1039-1112) 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佑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后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为文以策论见长。工诗,亦能词,著有《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
56.王观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王观,生卒年不详。字通叟,今如皋(江苏如皋)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官至翰林学士。以作应制词得罪被贬,故自号逐客。其词学枊永,情景交融,风趣而近于俚俗。有《冠神集》,已佚,仿存词十六首。
57.魏野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960-1019,宋初诗人。《宋史·艺文志》著录其《草堂集》 2卷,《钜鹿东观集》10卷。前者有《两宋名贤小集》本;后者为其子魏闲所编,有《峭帆楼丛书》本,另《补遗》1卷,《附录》1卷。
58.文同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文同(一○一八———○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仁宗皇佑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调静难国节度判官,嘉佑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汉州。三年,迁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历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为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凡渊集》(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
评述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自号笑笑居士,梓潼人,有“丹渊集”。他跟苏轼是表亲,又是好朋友,所以批评家常把他作为苏轼的附庸。其实他比苏轼大十八岁,中进士就早八年,诗歌也还是苏舜钦、梅尧臣时期那种朴质而带生硬的风格,没有王安石、苏轼以后讲究词藻和铺排典故的习气。他有一首“问景逊借梅圣俞诗卷”诗,可以看出他的趋向:“我方嗜此学,常恨失所趋;愿子少假之,使之识夷途。
文同是位大画家,他在诗里描摹天然风景,常跟绘画联结起来,为中国的写景文学添了一种手法。泛泛的说风景像图画,例如:“峰次青松,岩悬赪石,于中历落有翠柏生焉,丹青绮分,望若图绣矣,这是很早就有的。具体的把当前风物比拟为某种画法或某某大画家的名作,例如:“律以皴法,类黄鹤山樵,或者:“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宫僧寮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似宋人赵千里的一幅‘瑶池图’”,这可以说从文同正式起头。例如他的“晚雪湖上寄景孺”:“独坐水轩人不到,满林如挂‘暝禽图’”;“长举”:“峰峦李成似,涧谷范宽能”;“长举驿楼”:“君如要识营邱画,请看东头第五重。”在他以前,像韩偓的“山驿”:“叠石小松张水部,暗山寒雨李将军”,还有林逋的“乘公桥作”:“忆得江南曾看着,巨然名画在屏风”,不过偶然一见;在他以后,这就成为中国写景诗文里去找绘画题材和布局的试探,都表示诗和画这两门艺术在北宋前期更密切的结合起来了。
--钱钟书<宋诗选注>
59.谢克家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谢克家(?-1134),字任伯,上蔡(今河南汝南)人。绍圣四年(1097)中第,建炎四年(1130)参知政事,存词一首。
60.晏几道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晏几道(约1048-1118)是晏殊的幼子,字叔原。宋代父子能词的不少,但父子俱为大家的却只有大晏和小晏,而小晏尤胜乃父。他身为富贵公子,却一生潦倒,原因就是因为太“痴”了。冯煦曾说过:“淮海(秦观)、小山(晏几道),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
晚年家境中落,生活贫困。他的词既继承了花间的精雕细琢、用色浓艳的特点,又
接受了南唐白描影响。多写爱情、离别之作,带有感伤情调。著有《小山词》,存词26
0首。
61.杨亿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杨亿(97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淳化三年(992)赐进士第。历任著作佐郎、知制诰、翰林学士。“西昆体”诗的代表作家。著作多佚,今存《武夷新集》、词一首。
62.叶梦得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叶梦得(1077-1148) 字少蕴,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哲宗绍圣四年(1097)进士。累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龙图阁直学士。高宗朝,拜尚书右丞、江东安扶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致力于防务及军饷供应,主张踞险抗击金兵。晚年居吴兴(今属浙江)奇石林立之卞山,以读书、吟咏为乐,自号石林居士。能诗文,长于词。其早期词作多佚。宋室南渡后,所作一变早期华绮作风,转向简淡雄杰,多感怀国事,成为豪放派后继者之一。著有《建康集》、《石林诗话》,词集《石林词》。
63.张耒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张耒(1054-1114) 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今江苏清江)人。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后被指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苏门四学之一。诗学白居易、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词仅传六首,风格与柳永、秦观相近。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赵万里辑本。
64.张先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张先,字子野,乌程人。他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郁。长于锻炼字句,因善于用“影”字,世称张三影。有《张子野词》,存词一百八十多首。
65.章楶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章楶(1027-1102),字质夫,浦城(今属福建)人。治平二年(1065)进士。哲宗朝,历集贤殿修撰,知渭州,进端明殿学士。徽宗时除同知枢密院事。
66.赵佶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赵佶(1082 —1135 )即宋徽宗。宋神宗第十一子。元丰八年(1085)封遂宁郡王。绍圣三年(1096)封端王。元符三年(1100),哲宗死,无嗣,佶以弟继位。初号建中靖国,调和熙宁、元丰与元祐间的党争。不久即改元崇宁,任蔡京为相,变乱新法,国政日非。宣和二年(1120),遣使约金攻辽,成为导致北宋灭亡的祸因。宣和七年(1125),金灭辽后乘势南下,进逼汴京,逐传位赵桓,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 )北宋沦亡后,与其子钦宗俱被掳北迁。绍兴五年(1135),卒于五四城(今黑龙江依兰 ),年五十四。崇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擅书法,创“瘦金体 ”。工花鸟,能诗词 。《诗词杂俎》有《宋徽宗宫词》一卷(《十家宫词》作三卷)、《彊村丛书》有曹元忠辑《宋徽宗词》一卷。
67.郑文宝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郑文宝(九五三--一○一三),字仲贤,一字伯玉(《永乐大典》卷七八九四引《临汀志·进士题名》),宁化(今属福建)人。仕南唐至校书郎。入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九八三)进士,补修武县主簿,改通判颍州,知州事。淳化二年(九九一),授陕西转运副使,加工部员外郎,对西北地区经济颇多策划,后因减盐价亏损国课,贬蓝山令。真宗咸平中召掌京南榷货。大中祥符初改兵部员外郎。六年卒,年六十一。有文集二十卷(《东都事略》卷一一五),已佚。《宋史》卷二七七有传。
68.周邦彦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周邦彦(1056 —1121)字美成 ,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周早年“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 ,而博涉百家之书 ”。元丰初,“游太学,有俊声 ”。神宗时擢为试太学正。元四年(1089)出为庐州(今安徽合肥)教授 。绍圣四年(1097)还朝,任国子主簿 。徽宗即位 ,改除校书郎,历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政和二年(1112),出知隆德府(今山西长治 )。六年,自明州(今浙江宁波)任入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宣和二年(1120)移知处州(今浙江丽水),值方腊起义,道梗不赴。未几罢官,提举南京鸿庆宫,辗转避居于钱塘、扬州、睦州(今浙江建德)。卒年六十六。
《宋史 》、《东都事略 》与《 咸淳临安志》均有传。《宋史·艺文志 》著录其《 清真居士集 》十一卷,已佚。清人厉鹗《宋诗纪事》辑得其佚诗六首,今人罗忼烈又辑得古近体诗三十四首。周邦彦“负一代词名”(张炎《词源 》卷下 ),其词“浑厚和雅”(《词源 》),“ 缜密典丽 ”(刘肃《陈元龙集注〈片玉集〉序》,对后世影响较大。
69.朱敦儒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朱敦儒(1081-1159) 字希真,号岩壑,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早有声名,但不愿为官。高宗绍兴二年(1132),始应召入朝,赐进士出身,为秘书省正字,擢兵部郎中,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秦桧为相时,任鸿胪少卿;桧死,遭罢免。早年生活放荡,词风尚婉丽。中年,逢北方沦陷于金,国破家亡,多感怀、忧愤之作,格调悲凉。晚年隐居山林,词多描写自然景色与自己闲适的生活。其词语言清畅,句法灵活自由。但多数词作带有浓厚的虚无思想,内容消极。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樵歌》。
70.朱服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朱服(1048-?) 字行中,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熙宁六年(1073)进士。累官国子司业、起居舍人,以直龙图阁知润州,徙泉州、婺州等地。哲宗朝,历官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徽宗时,任集贤殿修撰,后知广州,黜知泉州,再贬蕲州安置,改兴国军卒。《全宋词》存其词一首,格调凄苍。
71.蔡伸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蔡伸(1088-1156),字伸道,自号友古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蔡襄之孙,政和五年(1115)进士,官至左中大夫,著有《友古居士词》。
72.蔡幼学作品
年代:【宋】
(1154-1217)字行之,瑞安(浙江)人。进士出身,试礼部第一。历任宝谟阁直学士、提举万寿官、兵部尚书兼太子詹事。《全宋词》中收录一首。
73.陈德武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陈德武,三山(今福建福州)人,著有《白雪遗音》。
74.陈克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陈克(1081-1137) 字子高,临海(今属浙江)人。侨居金陵。绍兴中为敕令所删定官,吕祉知建康府时,辟为右承事郎都督府准备差遣。为撰《东南防守利便》,上之朝廷,力主抗金。后吕祉遇害,克亦坐贬。其词语言工丽,颇具花间词韵味,风格近温庭筠、韦庄。有《天台集》,已佚,今存《赤城词》。
75.陈人杰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陈人杰(1218-1243),一名经国,字刚父,号龟峰,闽(今福建)人。著有《龟峰词》。
76.陈郁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陈郁(?—?) 字仲文,号藏一,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理宗时,充缉熙殿应制,又充东官讲堂掌书。《全宋词》存其词四首。
77.葛立方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葛立方(?-1164)字常之 ,江阴(今属江苏)人,随父徙居吴兴。绍兴八年(1138)进士。历任左奉议郎、太常博士,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为考功员外郎兼中书舍人。累官至吏部员外郎、左司郎中、权吏部侍郎 ,出知袁州。隆兴元年(1163),命知宣州。隆兴二年卒。《宋史》附《葛宫传》。事迹另见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清人缪荃孙撰有《葛立方传》刊于《归愚集》卷末。著有《韵语阳秋》二十卷、《归愚集 》十卷。汲古阁《宋六十名家词》有《归愚词》一卷。
78.韩元吉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韩元吉(1118-1187) 字元咎,号南涧,许昌(今属河南)人,寓居信州(今江西上饶)。绍兴间,历官南剑州主簿,建康令,迁知剑州。兴办学校有政绩。孝宗朝,累官吏部尚书,龙图阁学士。主张恢复失地,统一国家。与陆游、辛弃疾等人交往甚密,有酬赠之作。词作多悲怀家国,风格略近辛弃疾。有词集《南涧诗余》。
79.洪迈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洪迈(1123-1202)字景庐,号容斋,别号野处,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洪皓子。绍兴十五年(1145),中博学宏词科、授两浙转运司傒办公事,入为敕令所删定官。迁吏部郎、礼部郎,除枢密院检详文字。三十二年,以假翰林学士,充贺金登位使使金,不为所屈 ,全节而返。乾道元年(1165),知泉州,次年改知吉州,入对,除起居舍人。三年,迁起居郎,拜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历知赣州、建宁府、婺州。淳熙十三年(1186),拜翰林学士。绍熙初,进焕章阁直学士知绍兴府 。嘉泰二年(1202),以端明殿学士致仕。是岁卒,年八十,谥文敏。《宋史》有传 。清钱大昕、洪汝奎分别撰有《洪文敏公年谱》、《洪文敏公年谱增订》各一卷。迈以文章取盛名,学识博洽,有《容斋五笔》七十四卷 ,《夷坚志》三百二十卷,选有《万首唐人绝句》一百卷。
80.黄公度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黄公度(1109-1156),字师宪,莆田(今属福建)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著有《知稼翁集》、《知稼翁词》。
评述
黄公度(1109-1156)字师宪 ,号知稼翁,莆田(今属福建)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第一,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除秘书省正字,罢为主管台州崇道观。十九年,差通判肇庆府,摄知南恩州。桧死,召为考功员外郎兼金部员外郎。二十六年卒,年四十八。《宋史翼》有传 。《四库总目提要》谓《书录解题》载公度集十一卷,卷端洪迈序称“公度既没,其嗣子知邵州沃收拾手泽 ,汇次为十一卷”。词有汲古阁本《 知稼翁词 》一卷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黄师宪《知稼翁词》气和音雅,得味外味,人品既高,词理亦胜。《宋六十一家词选》中载其小令数篇,洵风雅之正声,温韦之真脉也。”
81.黄简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黄简,一名居简,字元易,号东浦,建安(今福建建瓯)人。
82.姜夔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父知汉阳县,夔幼随宦,往来沔、鄂几二十年。淳熙间,客湖南,萧德操爱其词,妻以兄子,因寓湖州,自号白石道人。会上书乞正太常雅乐,得免解,讫不第,以布衣终。他的词属婉约派,风格清峻,音调谐婉,多写爱情,或自伤身世。有《白石词》、《白石道人诗》传世。
宋·张炎《词源》卷下:“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宋·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六:“白石道人,中兴诗家名流,词极精妙,不减清真乐府,其间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
清·汪森《词综》序:“西蜀南唐而后,作者日盛,宣和君臣,转相矜尚,曲调愈多,流派因之亦别。短长互见,言情者或失之俚,使事者或失之伉。鄱阳姜夔出,句琢字练,归于醇雅。于是史达祖、高观国羽翼之;张辑、吴文英师之于前;赵以夫、蒋捷、周密、陈允衡,王沂孙、张炎、张翥效之于后,譬之于乐,舞箾至于九变,而词之能事毕矣。”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白石脱胎稼轩,变雄健为清刚,变驰骤为疏宕。盖二公皆极热中,故气味吻合。辛宽姜窄,宽故容藏,窄故斗硬。”
清·刘熙载《艺概》卷四:“白石才子之词,稼轩豪杰之词。才子、豪杰,各从其类爱之,强论得失,皆偏辞也。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姜尧章词,清虚骚雅,每于伊郁中饶蕴藉,清真之劲敌,南宋一大家也。梦窗、玉田诸人,未易接武。”
83.蒋捷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蒋捷(?—?) 字胜欲,号竹山,常州宜兴(今属江苏)人。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入元不仕,隐居太湖竹山。其词内容较为广泛,颇有追昔伤今之作,构思新颖,色彩明快,音节浏亮,风格与姜夔相近。有《竹山词》。
84.康与之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康与之(?-?) 字伯可,一字叔闻,号退轩,滑州(今属河南)人。南渡后居嘉禾(今浙江嘉兴)。高宗建炎初(1127)上“中兴十策”不为用。后依附秦桧,为秦门下十客之一,被擢为台郎。桧死后,编管钦州,复送新州牢城。其词多应制之作,不免歪曲现实,粉饰太平。但音律严整,讲求措词。有《顺庵乐府》五卷,不传;有赵万里辑本。
85.李吕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李吕(1122-1198),字滨老,一字东老,邵武(今属福建)人。屡试不中,遂弃科举,著《易义说》,尤留意《资治通鉴》,有论著数百篇。尝立社仓,朱熹为作记,叹其不遇。庆元四年卒,年七十七。周必大为撰墓志铭(《平园续稿》卷三五)。有《澹轩集》十五卷。《彊村丛书》辑有《澹轩诗馀》一卷。
86.刘辰翁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从欧阳守道学,二十三岁举于乡,景定元年(1260)补太学生 ,受知于国子祭酒江万里。景定三年(1262)进士 ,廷试忤贾似道,得鲠直名。以亲老请为赣州濂溪书院山长。咸淳元年(1265)授临安府学教授,屡受江万里荐举,曾主管中书省架阁库。德祐元年,文天祥起兵勤王,辰翁参与江西幕府。宋亡,托迹方外以归。大德元年卒,年六十六。《南宋书 》、《宋史翼》有小传。有《须溪集》一百卷,《须溪词》三卷。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云:“须溪词风格遒上似稼轩,情辞跌宕似遗山。有时意笔俱化,纯任天倪,竟能略似坡公。往往独到之处,能以中锋达意,以中声赴节。世或目为别调,非知人之言也。”又云:“须溪词中,间有轻灵婉丽之作。似乎元明以后词派,导源乎此。讵时代已入元初,风会所趋,不期然而然者耶?
87.刘过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刘过(1154-1206) 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曾伏阙上书,力陈恢复方略,未被采纳而落拓江湖。宁宗时,曾为辛弃疾幕僚,常以词唱和。其词多写政治抱负和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语意率直,有些作品过显粗糙。有《龙洲集》、《龙洲词》。
-----引自"绝妙好词"http://w1908.top263.net
评述
刘过(1154 —1206)字改之,自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以诗名湖海间。尝上书光宗过重华宫,复以书陈恢复方略,不报。流落江湖间,晚居昆山。开禧二年卒,年五十三。《南宋书》、《宋史翼》有传。有《龙洲集》十四卷、附录二卷,《龙洲词》一卷。黄昇《花庵词选》云:“改之,稼轩之客,词多壮语,盖学稼轩者也。”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谓“改之造语瞻逸,有思致 ,《沁园春》二首尤纤丽可爱”。况周《蕙风词话》则谓《沁园春》摹拟稼轩而“失之太过”。《四库总目提要》讥其所陈恢复之言“中原可一战而取”,“不过附会时局 ,大言以幸功名”。称其词“赠辛弃疾者则学其体,如‘古岂无人,可以似吾,稼轩者谁’等词是也。其馀虽跌宕淋漓,实未尝会作辛体”。又谓其《沁园春》“美人指甲”、“美人足”二阕,“刻画猥亵,颇乖大雅”。
88.刘子翚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刘子翚(1101-1147),字彦冲,号屏山,一号病翁,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著有《屏山集》。
评述
刘子翚(一一○一~一一四七)字彦冲,自号病翁,崇安人,有“屏山全集”。他也是位道学家或理学家,宋代最大的道学家朱熹就是他的门生。批评家认为道学是“作诗第一对病”,在讲宋诗──还有明诗──的时候,也许应该提一下这个问题。哲学家对诗歌的排斥和敌视在历史上原是常事,西洋美学史一开头就接触到柏拉图所谓“诗歌和哲学之间的旧仇宿怨”,但是宋代道学家对诗歌的态度特别微妙。
程颐说:“作文害道”,文章是“悱优”;又说:“学诗用功甚妨事”,像杜甫的写景名句都是“闲言语,道他做甚!”轻轻两句话变了成文的法律,吓得人家作不成诗文。不但道学家像朱熹要说:“顷以多言害道,绝不作诗”,甚至七十八天里做一百首诗的陆游也一再警告自己说:“文词终与道相妨”,“文词害道第一事,子能去之其庶几!”当然也有反驳的人。不过这种清规戒律根本上行不通。诗依然一首又一首的作个无休无歇,妙的是歪诗恶诗反而因此增添,就出于反对作诗的道学家的手笔。因为道学家还是手痒痒的要作几首诗的,前门撵走的诗歌会从后窗里爬进来,只添了些狼狈的形状。就像程颐罢,他刚说完作诗“害事”,马上引一首自己作的“谢王子真”七绝;又像朱熹罢,他刚说“绝不作诗”,忙忙“盖不得已而言”的来了一首“读‘大学’‘诚意’章有感”五古。也许这不算言行不符,因为道学家作的有时简直不是诗。形式上用功夫既然要“害道”,那末就可以粗制滥造,所谓:“自知无纪律,安得谓之诗?或者:“平生意思春风里,信手题诗不用工。内容抒情写景既然是“闲言语”,那末就得借讲道学的藉口来吟诗或者借吟诗的机会来讲道学,游玩的诗要根据“周礼”来肯定山水,赏月的诗要发挥“易经”来否定月亮,看海棠的诗要分析主观嗜好和客观事物。结果就像刘克庄所说:“近世贵理学而贱诗,间有篇讠永,率是语录讲义之押韵者耳。道学家要把宇宙和人生的一切现象安排总括起来,而在他的理论系统里没有文学的地位,那仿佛造屋千间,缺了一间;他排斥了文学而又去写文学作品,那仿佛家里有屋子千间而上邻家去睡午觉;写了文学作品而藉口说反正写得不好,所以并没有“害道”,那仿佛说自己只在邻居的屋檐下打个地铺,并没有升堂入室,所以还算得睡在家里。这样,他自以为把矛盾统一了。
北宋中叶以后,道学家的声势愈来愈浩大;南宋前期虽然政府几次三番下令禁止,并不能阻挡道学的流行和减削它的声望。不管道学家是无能力而写不好诗或者是有原则的不写好诗,他们那种迂腐粗糙的诗开了一个特殊风气,影响到许多诗人。有名的像黄庭坚、贺铸、陆游、辛弃疾还有刘克庄本人都写了些“讲义语录之押韵者”,小家像吴锡畴、吴龙翰、陈杰、陈起、宋自适、毛珝、罗与之等等也是这样。就像描摹道学家丑态的周密也免不了写这一类的诗,甚于取个“草窗”的笔名,还是根据周敦颐和程颢等道学家不拔掉窗前野草的故事。又像朱淑真这样一位工愁善怨的女诗人,也有时候会在诗里做出岸然道貌,放射出浓郁的“头巾气”;有人讲她是朱熹的侄女儿,那句查无实据的历史传说倒也不失为含有真理的文学批评。
假如一位道学家的诗集里,“讲义语录”的比例还不大,肯容许些“闲言语”,他就算得道学家中间的大诗人,例如朱熹。刘子翚却是诗人里的一位道学家,并非只在道学家里充个诗人。他沾染“讲义语录”的习气最少,就是讲心理学伦理学的时候,也能够用鲜明的比喻,使抽象的东西有了形象。极口鄙弃道学家作诗的人也不得不说:“皋比若道多陈腐,请诵屏山集里诗”。他跟曾几、吕本中、韩驹等人唱和,而并不学江西派,风格很明朗豪爽,尤其是那些愤慨国事的作品
89.卢祖皋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卢祖皋(1170?—1225?) 字申之,又字次夔,号蒲江,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宁宗庆元五年(1199)进士。嘉定时,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著作郎、将作少监等,嘉定十六年(1223)官至权直学士院。其词细致淡雅;文句工巧,近姜夔,不及姜词刚劲;华美婉约,学晏几道,不似晏词沉郁。有《蒲江词》。
90.聂胜琼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聂胜琼(?-?) 长安(今陕西西安)妓女,后嫁李之问。《全宋词》存其词一首。
91.石孝友作品
年代:【宋】
石孝友(生卒年不详)字次仲,南昌(今江西南昌)人。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进士。其《满庭芳·上张紫微》云 :“忆曾瞻拜处,当年汝水,今日湓城 。”盖作于乾道二年张孝祥自桂林北归过江州时。末句云 :“依归地,熏香摘艳,作个老门生”似孝友其时已老。有《金谷遗音》一卷。明杨慎《词品》卷二 :“次仲词在宋末著名,而清奇宕丽”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谓其集句诸调“皆脱口而出,运用自如,无凑泊之痕,有生动之趣。”又《云韶集评》云:“次仲词清奇雄秀,别于诸家外独树一帜。”“叔原小令婉丽,次仲小令雄秀,真先后两雄也。”《四库总目提要》则评价他 :“长调以端庄为主,小令以轻倩为工;而长调类多献谀之作,小令亦间近于俚俗 。”冯煦《蒿庵论词》:“《金谷遗音 》隽不及山谷,深不及屯田,密不及竹山,盖皆有其失而无其得也。”
92.史达祖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史达祖(生卒年不详)字邦卿,号梅溪,汴(今河南开封)人。自韩侂胄柄权,事皆不逮之都司,初议于苏师旦,后议之史邦卿,而都司失职。韩侂胄为平章,事无决,专倚堂吏史邦卿,奉行文字,拟帖撰旨,俱出其手,权炙缙绅。侍从简札,至用申呈。开禧三年,韩侂胄被杀,雷孝友上言乞将史达祖、耿柽、董如璧送大理寺根究,遂贬死。有《 梅溪词》一卷。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七:“史邦卿,名达祖,号梅溪,有词百馀首。张功父 、姜尧章为序。“张序今存,末署嘉泰元年(1201)。序谓:“盖生之作,辞情俱到。织绡泉底,去尘眼中。妥帖轻圆,特其馀事。至于夺苕艳于春景,超悲音于商素,有瑰奇警迈、清新闲婉之长,而无荡污淫之失。端可以分镳清真,平睨方回,而纷纷三变行辈,几不足比数。“ 姜序仅存片段,称其“奇秀清逸,有李长吉之韵。盖能融情景于一家,会句意于两得 ”。张炎《词源 》赏其咏物、节序诸作,如《东风第一枝 》咏春雪,《绮罗香》咏春雨,《双双燕》咏燕,“皆全章精粹,所咏瞭然在目,且不留滞于物“。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三有《史梅溪摘句图》,谓“ 史达祖《梅溪词》,最为白石所赏,炼句清新,得未曾有,不独《双双燕》一阕也。余读其全集,爱不释手,间书佳句,汇为摘句图“。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 :“梅溪甚有心思,而用笔多涉尖巧,非大方家数,所谓一钩勒即薄者。“ 刘熙载《艺概》卷四云 :“周美成律最精审,史邦卿句最警炼,然未得为君子之词者,周旨荡而史意贪也。
93.蜀妓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蜀妓,姓氏及生平不详。际游客自蜀携归。存词一首。
94.孙道绚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孙道绚(生卒平不详)号冲虚居士 ,黄铢之母。生平末详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八载黄铢于绍兴三年亲录其母词稿,略云 :“先妣冲虚居士,少聪明,颖异绝人,于书史无所不读,一过辄成诵。年三十,先君捐弃 ,即抱贞节以自终。平生作为文章诗辞甚富。晚遭回禄,毁弃无馀,此词数篇,皆脍炙在人者。因访求得之。”赵万里辑有《冲虚词》一卷。
95.唐琬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唐琬,南宋越州山阴人,是陆游的表妹,与陆游表梅竹马,情投意合,结为夫妇。后因陆母的反对,陆游在母命难违的情况,不得不写下了休书。唐琬后嫁给了山阴名士赵士程。词以《钗头凤》最为有名。
96.汪元量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汪元量(?—?) 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今浙江杭州)入,原为南宋宫廷琴师。恭帝德祜二年(1276),元军陷临安,三官被俘北去,汪随三宫留燕京。常往监中探视被囚禁的文天祥,以诗唱和,成为莫逆之交。后为道南归。因目睹亡国惨状,其词格调凄恻哀怨。有《水云集》、《湖山类稿》,词集《水云词》。
评述
汪元量(生卒年不详)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人,有“水云集”、“湖山类稿”。他是供奉内廷的琴师,元兵灭宋,把三官俘掳到北方去,他也跟去。他对于“亡国之苦、去国之戚”,有极痛切的感受,用极朴素的语言抒写出来。在宋代遗民叙述亡国的诗歌里,以他的“湖州歌”九十八首和俞德邻的“京口遣怀”一百韵算规模最大,但是他写得具体生动,远在俞德邻之上。从全部作品看来,他也是学江湖派的,虽然有时借用些黄庭坚陈师道的成句。
--钱钟书<宋诗选注>
97.王沂孙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王沂孙(?—1290?) 字圣与,号碧山、中仙、玉笥山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入元,曾任庆元路(今浙江鄞县)学正。与周密、张炎等人同结词社,相与唱和。其词多咏物之作,间寓身世之感,讲究章法、层次,词致深婉,盛传于世,然有意旨隐涩之病。有《碧山乐府》。
98.王之道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王之道字彦猷,濡须(今安徽合肥)人,宣和进士,历任朝奉大夫。词集有《彊村
丛书》本《相山居士词》二卷。以《如梦令》为最清隽幽倩。
99.吴淑姬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宋代有两个吴淑姬,皆善词。
①北宋人,生平不详。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十录其词三首。《全宋词》补断句一。《永乐大典》卷808 “诗”字韵引张侃《拙轩初稿》载吴淑姬诗,用陆龟蒙诗“丈夫非无泪 ,不洒别离间”句,疑即此人。
①吴淑姬南宋湖州(今属浙江)人。王十朋守湖州时,因事犯案。存词一首。
100.吴文英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吴文英(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号觉翁。四明(浙江宁波市)人。终生不仕。曾在江苏、浙江一带当幕僚。他的词上承温庭筠,近师周邦彦,在辛弃疾、姜夔
词之外,自成一格。他的词注重音律,长于炼字。雕琢工丽。张炎《词源》说他的词
“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而尹焕《花庵词选引》则认为“求
词于吾宋,前有清真,后有梦窗”。吴词多写个人的身世之感,较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
品。在艺术技巧方面有独到之处。词作有《梦窗词甲乙丙丁稿》四卷。
101.严仁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严仁(生卒年不详)字次山,号樵溪,邵武(今属福建)人。与同族严羽、严参齐名,世号邵武三严。有《清江矣欠集》八卷,已佚。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五载其词三十首,并云:词集名《清江矣欠乃》,杜月渚为之序。其词极能道闺阁之趣。杨慎《词品》卷四称他“长于庆寿 、赠行,洒然脱俗”。况周熙《蕙风词话》卷二谓其《醉桃源》词“描写芳春景物,极娟妍鲜翠之致,微特如画而已。政恐刺绣妙手,未必能到”。
102.严蕊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严蕊(?-?) 字幼芳,天台(今属浙江)营妓(军营里的妓女)。周密《癸辛杂识》称她“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间作诗词,有新语。颇通古今。”朱熹任地方官时曾以有伤风化的罪名,把她关在牢里,加以鞭打。她不屈服。朱熹改官后,岳霖继任,把她释放。今传词三首。
103.严羽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严羽,字丹邱,一字仪卿,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著有《沧浪诗话》。
评述
严羽(生卒年不详)字仪卿,一字丹邱,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人,有“沧浪吟”。他是位理论家,极力反对苏轼黄庭坚以来的诗体和当时流行的江湖派,严格的把盛唐诗和晚唐诗区分,用“禅道”来说诗,排斥“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开了所谓“神韵派”,那就是以“不说出来”为方法,想达到“说不出来”的境界。他的“沧浪诗话”在明清两代起了极大的影响,被推为宋代最好的诗话,像诗集一样,有人笺注,甚至讲戏曲和八股文的人,也宣扬或应用他书里的理论。
批评家一动手创作,人家就要把他的拳头塞他的嘴──毋宁说,使他的嘴咬他的手。大家都觉得严羽的实践远远不如他的理论。他论诗着重“透彻玲珑”、“洒脱”,而他自己的作品很粘皮带骨,常常有摹仿的痕迹;尤其是那些师法李白的七古,力竭声嘶,使读者想到一个嗓子不好的人学唱歌,也许调门儿没弄错,可是声音又哑又毛,或者想起寓言里那个青蛙,鼓足了气,跟牛比赛大小。江湖派不满意苏、黄以来使事用典的作风,提倡晚唐诗;严羽也不满意这种作风,就提倡盛唐诗。江湖派把这种作风归罪於杜甫,就把他抛弃;严羽把杜甫开脱出来,没有把小娃娃和澡盆里的脏水一起掷掉,这是他高明的地方。他虽然“以禅喻诗”,虚无缥缈,作品里倒还有现实感,并非对世事不见不闻,像参禅入定那样加工精制的麻木。他很爱国,尽管他那些“从军”、“塞下”、“出塞”、“闺中词”等等都是仿古摹唐之作,看来也在他所处的时代里抛锚下碇,寄托着他的期望:“何日匈奴灭,中原得晏然?”跟一般想像边塞风光的摹唐之作,还有点儿不同。此外他有两三首伤离忧乱的诗,比较不依傍前人,颇有情致。
关於“沧浪诗话”,此地不能多讲,只有两件事还值得一提。当时跟“沧浪诗话”的主张最符合的是包恢“敝帚稿略”里几篇文章,而据“樵川二家诗”卷首黄公绍的序文,严羽是包恢的父亲包扬的学生;当然,徒弟的学问和意见未必全出於师父的传授,不过假如师兄弟俩的议论相同,这里面就有点关系。“沧浪诗话”的主张不但跟十九世纪欧洲颇为风行的一派诗论接近,并且跟古印度的一派诗论暗合,更妙的是那派诗论的口号恰恰相当於汉文的“韵”字;印度的文艺理论没有介绍到中国来过,“禅”不过沾了印度哲学一点儿边,所以这个巧合很耐寻味。
--钱钟书<宋诗选注>
104.姚宽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姚宽(1105-1162)初为字令威 ,号西溪,嵊县(今属浙江)人。以父荫补官。秦桧当政,以怨抑不用。后以贺允中、张孝祥荐,入监进奏院六部门,权尚书户部员外郎兼权金、仓、工部屯田郎,枢密院编修官 。绍兴三十二年卒。《宋史翼》有传。有《西溪居士集》五卷(已佚)、《西溪丛语》二卷。周泳先辑《唐宋金元词钩沉》,有《西溪乐府》一卷。
105.游次公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游次公字子明,号西池,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乾道末,为范成大幕僚,多有唱和,有《倡酬诗卷》。又曾为安仁令。淳熙十四年(1187)以奉议郎通判汀州,仅二月而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谓其“诗词皆工”,并载其宫词《贺新郎》云 :“范石湖(成大)座上客有谈刘婕妤者 ,公与客约赋词,游次公先成,公不复作,众亦敛手。”
106.袁去华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袁去华,字宣卿,生卒不详,南宋初期奉新(今江西)人。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曾任善化、石首知县。著有《适斋类稿》、《袁宣卿词》。
107.曾觌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曾觌(1109-1180) 字纯甫,汴京(今河南开封)人。绍兴中,为建王内知客。孝宗受禅,以潜邸阳人,授权知阁门事。淳熙初,除开府仪同三司,加少保、醴泉观使。趋奉宫廷,词多应制之作。有《海野词》。
108.张孝祥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张孝祥(1132-1169) 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简州(今属四川)人,卜居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廷试第一。曾因触犯秦桧,下狱。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隆兴元年,为建康(今南京市)留守,因赞助张浚北伐而被免职。后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治水有政绩。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转为慷慨悲凉,多抒发爱国思想,激昂奔放,风格近苏轼。与张元干的爱国词章,对后来辛派词人的创作很有影响。有《于湖集》,词集《于湖词》。
109.张炎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张炎(1248—1320?) 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先世风翔(今属陕西),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初大将张俊后裔。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曾北游元都谋宫,后失意南归。落魄而终。其早年生活优裕,日以文酒自误,词作多欢愉明畅。宋亡后,家道中落,多追怀往昔之作,格调悲凉凄婉。其词意度超远,语言清丽,善以清空之笔,状沦落之悲,堪为白石后劲。曾从事词论研究,对词的音律,技巧、风格,皆有论述。著有《山中白云词》及《词源》。
110.张元干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张元幹(1091 —1170?)字仲宗,号芦川居士、隐山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政和初,为太学上舍生。宣和七年(1125 ),任陈留县丞 。靖康元年(1126 ),金兵围汴,入李纲行营使幕府 ,李纲罢,亦遭贬逐。绍兴元年(1131 ),以将作监致仕,日福州。绍兴八年,秦桧当国,力主和议,胡铨上书请斩秦桧等以谢天下,时李纲亦反对和议罢居长乐,元傒赋《贺新郎》词赠纲 ,对纲抗金主张表示积极支持。胡铨被除名送新州编管,元傒持所赋《贺新郎》词送行。后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傒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八十 。《宋史翼》有传。有《芦川归来集》十卷,《芦川词》二卷。周必大《跋张仲宗送胡邦衡词 》:长乐张元傒,字仲宗,在政和、宣和间,已有能乐府声。今传于世,名《芦川集》,凡百六十篇,而以《贺新郎》二篇为首。”
111.章良能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章良能(?-1214) 字达之,丽水(今属浙江)人。淳熙五年(1178)进士。累除著作佐郎。历官枢密院编修、起居舍人、宗正少卿等。嘉定元年(1208),试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御史中丞。二年,同知枢密院事。官至参知政事。有《嘉林集》百卷,不传。《全宋词》存其词一首。
112.赵彦端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赵彦端字德庄,号介庵。鄱阳(今属江西)人,魏王廷美七世孙。 宋高宗绍兴八年进士。乾道、淳熙间,以直宝文阁知建宁府。有《介庵集》。
113.郑域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郑域(生卒年不详)字中卿,号松窗,三山(今福建福州)人。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曾倅池阳。庆元二年(1196)随张贵谟使金,有《燕谷剽闻》二卷,记金事甚详。嘉定中官行在诸司粮料院幹办。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有《松窗词》一卷。杨慎《词品》卷四谓其《 昭君怨》咏梅词“兴比甚佳”,又《画堂春·春思》词“乐府多传之”。
114.周密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蘋州,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其先济南人,曾祖周秘南渡,寓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少从父周晋宦游浙、闽。景定二年(1261)入临安府幕僚,监和剂局。咸淳间历两浙运司掾、丰储仓检察。约景炎初(1276),为义乌令。入元不仕,迁居杭州,悉心著述,著作宏富,有《草窗韵语》六卷,《蘋州渔笛谱》二卷 ,《草窗词》二卷 ,《癸辛杂识》六卷,《齐东野语》二十卷,《武林旧事》十卷,《浩然斋雅谈》三卷等三十馀种。其家世生平见所撰《弁阳老人自铭》及《癸辛杂识》、《齐东野语》诸书。《宋史翼》有传。宋亡后所撰,意在存宋末文献。所集《绝妙好词》七卷,江湖词人多赖以存姓氏。草窗词远祧清真,近师白石,与吴文英亦称“二窗”。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公谨敲金戛玉,嚼雪盥花,新妙无与为匹。”又《四家词选》云:“草窗最近梦窗,但梦窗思沈力厚,草窗则貌合耳。”戈载《宋七家词选》云:“草窗词尽洗靡曼,独标清丽,有韶倩之色,有绵渺之思,与梦窗旨趣相侔。二窗并称,允矣无忝。其于律亦极严谨 ,盖交游甚广 ,深有切之益。”陈迁焯《云韶集》卷八:“梦劘窗、草窗大致相同,昔人已有定评。然两家之师白石,取法皆同,但梦窗高处人不易知,草窗高处一望而知,此其同而不同者也。及细按之,其实梦窗何尝沉晦,人自领略不到耳。草窗亦不仅轩豁呈露,其骨韵之高,仍与梦窗无二,真一时两雄也。”
115.周紫芝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周紫芝(1082-1155) 字小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属安徽)人。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为右迪功郎敕令所删定官。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绍兴二十一年(1151)出知兴国军。诗著名,无典故堆砌,自然顺畅。也能词,风格与诗近,清丽婉曲,无刻意雕琢痕迹。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
116.朱翌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朱翌(1097-1167) 字新仲,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号潜山居士,又号省事老人。政和八年(1118)同上舍出身。南渡后,为秘书少监、中书舍人。绍兴十一年(1141),因忤秦桧,责授将作少监,韶州安置。秦桧死后,充秘阁修撰。后知宣州,移平江府,授敷文阁待制。存词三首,风格自然清逸,有《潜山集》、《猗觉寮杂记》,有词集《潜山诗余
117.钱惟演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钱惟演(962-1034) 字希圣,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吴越王钱俶之子。随父降宋,为右神武将军。因博学能文辞,编修《册府元龟》。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工部尚书等。仁宗时任枢密使,后落职,出为崇信军节度使。能文辞,尤工诗,为西昆诗派领袖之一,与杨亿、刘筠齐名,他们互相唱和之诗辑为《西昆酬唱集》。以辞藻华艳,风格相近,人称“西昆体”。其词仅存两首,格调凄惋。著有《典懿集》及《金坡遗事》。
118.陈尧佐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陈尧佐(963 —1044)字希元,号知馀,世称颍川先生,阆中(今属四川)人。端拱间登进士第,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景祐四年(1037),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罢相。庆历四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惠 。《宋史》有传 。工诗文,善古隶八分,点画肥重 ,世称之“堆墨书 ”。其词作《踏莎行》一首,见《湘山野录》卷中。
119.王禹偁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王禹偁(954-1001) 字元之,巨野(今属山东)人。家世务农,出身清寒。九岁能文。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端拱初,召试,擢右拾遗。二年,拜左司谏,知制诰。在朝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其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120.苏易简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苏易简(958-996) 字太简,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第一。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给事中。淳化中,官至参知政事,后出知陈州。卒,赠礼部尚书。有文集二十卷,今不传。《全宋词》存其词一首
121.陈亚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陈亚】字亚之,扬州(今属江苏)人。咸平五年(1002)进士 。历任于潜令 ,知越州、润州、湖州,官至太常少卿。著有《澄源集》,已佚。事迹散见于《 至顺镇江志》卷二一、《黄豫章集》卷二六。
少孤,长于舅家,受其舅影响,熟谙,药名,有药名诗百馀首 。《全宋词》录其《生查子》药名词四首。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一云:“虽一时俳谐之词,然所寄兴,亦有深意。”
122.夏竦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夏竦(985 —1051)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 )人 。景德四年(1007)中贤良方正科,授光禄丞,通判台州。仁宗朝,与王钦若、丁谓等交结,渐至参知认事 。官至枢密使 ,封英国公。后出知河南府,延武宁军节度使,进郑国公。皇祐三年卒,年六十七,赠太师、中书令,谥文庄。《宋史》有传。著有《 文庄集 》一百卷,已佚。《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123.张昪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张昪(992-1077) 字杲卿,韩城(今属陕西)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累官参知政事、枢密使,以彰信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许州,改镇河阳。以太子太师致仕。赠司徒兼侍中,谥康节。其词仅存两首,笔法冷峻,格调悲凉。
124.石延年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石延年(九九四-一〇四一),字曼卿,一字安仁,先世幽州(治所在今北京)人,家于宋城(今河南商丘)。真宗时,以三举进士补三班奉职。仁宗天圣四年(一〇二六),知济州金乡县。后改通判干宁军、永静军。入为大理凭事、直集贤院。明道元年(一〇三二),加馆阁校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一)。景佑二年(一〇三五),通判海州(同上书卷一一六)。康定元年(一〇四〇),奉使河东(同上书卷一二七)。二年二月,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年四十八(《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四《石曼卿墓表》)。有《石曼卿集》(《郡斋读书志》卷一九。《直斋书录解题》卷二〇作《石曼卿歌诗》)一卷,《宋史·艺文志》作《石延年诗》二卷。《宋史》卷四四二有传。石延年诗,以抄本《两宋名贤小集·石曼卿集》一卷(原本藏台湾,北京图书馆有缩微胶卷)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及《宋文鉴》(《四部丛刊》本)等书所引。又清李振网辑《石学士诗集》一卷(道光二十年刊本),校底本收诗为多,今删其重出,以其所馀参校诸书所引,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和残句合编一卷。
125.李冠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李冠(?-?) 字世英,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以文学著称,与王樵、贾同齐名。官乾宁主簿。其词婉约多姿,风格近张先。有《东皋集》,不传。《全宋词》存其词五首。
126.谢绛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谢绛字希深,家居富阳(今浙江杭州市西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及第。仁
宗朝,累官知制诰,有诗文集。
127.叶清臣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叶清臣(1003-1049) 字道卿,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六年召试,授光禄寺丞,充集贤校理。历官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后罢为侍读学士,知河阳。赠左谏议大夫。《全宋词》存其词二首。
128.王琪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王琪】字君玉,华阳(今四川双流)人,王珪从兄。进士及第,曾任江都主簿。天圣三年(1025)上时务十事 ,仁宗嘉之,命试学士院,授大理评事、馆阁校勘 、集贤校理,知制诰。嘉祐中,守平江府。数临东南诸州,政尚简静。以礼部侍郎致仕,年七十二卒。《宋史》附传王珪。著有《谪仙长短句》,已佚。《全宋词》录其词十一首。
129.苏舜钦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苏舜钦(1008-1048) 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后迁开封(今属河南)。苏易简之孙。仁宗景佑元年(1034)进士。曾任大理评事,范仲淹荐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屡次上书朝廷,议论时政得失。庆历四年(1044),因“稍侵权贵”,为保守派忌恨,借故诬陷,被捕入狱,革职为民。退居苏州,买水石,筑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后起为湖州长史,未赴任,病卒。诗与梅尧臣齐名,世称“苏梅”。风格豪迈,笔力雄健。亦能词,仅存一首。有《苏学士文集》。
130.解昉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解昉(?-?) 任官苏州司理。《全宋词》存其词二首。
131.韩琦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韩琦(1008-1075) 字雉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仁宗时进士。任右司谏时,曾一次奏罢宰相、参政四人。康定元年(1040)出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时人称“韩范”。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被任为枢密副使。两年后以范仲淹等罢政,自请出外,知扬州,改知定州、并州。在并州时收回契丹侵占的土地,并加强防御。嘉佑朝,历任枢密使、宰相。经英宗至神宗,执政三朝。神宗即位,出知相州、大名等地。王安石变法,屡次上疏反对,与司马光等同为保守派首脑。存词五首,风韵闲适。著有《安阳集》。
132.杜安世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杜安世(?-?) 安寿域,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慢词作家,亦能自度新曲。有《寿域词》一卷。
133.赵抃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宋衢州人,字阅道景祐进士,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贵,京师号称"铁面御史"。历知成都、杭虔、越等州刺史。神宗时知越州,适遇吴越大饥,疫死者过半,抃尽救荒之术,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
134.李师中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李师中(1013-1078)字诚之,楚丘(今山东曹县)人 ,徙居郓(今山东郓城)。年十五,即上书议论时政 ,由是知名。后中进士。累官提点广西刑狱,摄帅事。熙宁初,历河东转运使,知秦州、舒州、瀛州。后为吕惠卿所排,贬和州团练副使安置。元丰元年卒,年六十六 。《宋史》、《东都事略》有传。词存《菩萨蛮》一首。
135.蔡挺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蔡挺(1014-1079)字子政,宋城(今河南商丘)人。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直龙图阁,知庆州,屡拒西夏犯边。神宗即位 ,加天章阁待制,知渭州。
治军有方,甲兵整习,常若寇至。熙宋五年(1072),拜枢密副使,元丰二年卒,年六十六 ,谥敏肃。《宋史》、《东都事略》有传。《宋史》本传称挺“在渭久,郁郁不自聊,寓意词曲,有‘玉关人老’之叹 ”。魏泰《东轩笔录》卷六称其词“盛传都下”。
136.韩维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韩维(1017-1098),字持国,开封雍丘(今河南省杞县)人。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太子少傅,在政治上属于王安石新党。元时旧党执政,被贬均州,卒年八十二岁。他和王安石一同受到欧阳修培植,与苏舜钦、梅尧臣作诗和唱,在当时颇有声名。诗风古淡舒畅。
137.曾巩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一○一九——一○八三),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人。仁宗嘉佑二年(一○五七)进士。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明、亳、沧诸州。神宗元丰三年(一○八○)判三班院,迁史馆修撰。五年,为中书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宁,年六十五。理宗时追谥文定。《宋史》卷三一九有传。曾巩出欧阳修门下,以散文著称。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外集》十卷。今仅存《元丰类稿》,并有宋刻《曾南丰先生文粹》十卷和金刻《南丰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传世。曾巩诗九卷,以清康熙五十六年长洲顾崧龄刻《元丰类稿》为底本,校以元大德八年东平丁思敬刻本(简称元刻本),并吸收清何焯《义门读书记》(简称读书记)中的校勘成果。参校本有:明正统十二年邹旦刻本(简称正统本),明嘉靖四十一年黄希宪刻本,有顾之逵跋并录何焯批校(简称顾校本),明嘉靖王抒刻本,有吴慈培录何焯校跋(简称吴校本),明隆庆五年邵廉刻本,有傅增湘校跋并录何焯校跋(简称傅校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本(简称万历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清顺治十五年重修本,有章钰校并录何焯、姚椿校(简称章校本),金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简称曾子固集)。集外诗附于编末。
138.刘敞作品
年代:【宋】
【作者小传】
刘敞(一○一九——一○六八),字原父,或作原甫,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皇祐三年(一○五一),迁太子中允、直集贤院。至和元年(一○五四),迁右正言、知制诰。二年,奉使契丹。三年,出知扬州。岁馀,迁起居舍人徒知郓州、兼京东西路安抚使。旋召还纠察在京刑狱。嘉祐四年(一○五九),知贡举。五年,以翰林侍读学士充水兴军路安抚使、兼知永兴军府事。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留守司御史台。神宗熙宋元年卒於官,年五十(《欧杨文忠公集》卷三五《集贤院学士刘公墓读铭》)。有《公是集》七十五卷,已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成五十四卷,其中诗二十七卷。《宋史》卷三一九有传。刘敞诗,以清武英殿聚珍版《公是集》(福建本)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两宋名贤小集》所收六卷本(简称名贤本)、《宋百家诗存》所收一卷本(简称诗存本)、不分卷明抄本(简称明抄本)、清乾隆十五年刘氏刊四卷本(简称刘本)。并酌采清鲍廷博校记(简称鲍校)、近人傅增湘校记(简称傅校)。清光绪二十五年广雅书局刻本(简称广雅本),与底本同一系统,偶有异文,亦予出校。新辑得的集外诗编为第二八卷。
139.王珪作品
年代:【唐】
【作者小传】:
王珪,字叔玠,太原祁人。初为太子舍人,太宗知其才,召拜谏议大夫。推诚纳忠,多所献替。迁黄门侍郎,进侍中。与房玄龄、李靖、温彦博、戴胄、魏徵同知国政。尝于上前品藻诸子,多所逊谢;至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自谓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深然之,时人亦服其确论。卒赠吏部尚书。 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