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战纪第五季 百度云:闲聊瞎侃三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7:06:51


闲侃老二比老大机灵


那天清晨,我从医生手中接过那个浑身被白白的胎脂包裹着的稚嫩生命,轻轻地呼唤他的名字,小东西停住了哭声,眼睛慢慢地睁开一条缝,似乎在端详着我。然后,嘴一咧,又继续他降临人世后的第一声吟唱,他的小手紧紧抓住我的拇指,抓得是那样的紧,父子间的亲情纽带一下子就连接在一起。那一瞬间,我心里油然生腾起一股强烈的父爱:如果需要,我愿意奉献出我的生命,只要怀中这个柔弱的小生命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

从那天起,我生命中的大部分光阴都是围绕着这个小东西打转转,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没有了电视,没有了远足,没有了扑克,没有了围棋,没有了阅读,没有了我的歌声,呵呵,不完全对,我开始天天吟唱起安眠曲。记得长子刚刚出世的头几天,我在医院的病房里面抱儿哼唱之际,一个五大三粗的白人女护士走进来,看到这一幕猛爹稚儿亲子图的时候,扑哧一乐:Never seen before!

现在回想起来,真的不知道那段日子是如何熬过来的,小家伙每隔上个二、三个小时,必定哇哇大哭醒来,于是乎,喂奶,换尿布,哄睡。。。不分昼夜,重复着上演着这三部曲。夫妻俩轮流值班,我前半夜,她后半夜。每一次的忙碌过后,还要规规矩矩地记录下奶量多少、大小便次数及睡觉长短。。。等等等等。侍儿若此,已经极尽亲情、爱心和科学之能事,好的不能再好,细的不能更细。有时候半夜起床侍儿入睡,怀抱稚子,来回漫步,闭目低吟,梦里梦外,状极辛劳。苦到极点,咬牙切齿道:一儿足矣,再勿多言!

一转眼,稚儿能跑会跳,膝下承欢,乖巧伶俐,甚是可爱。当年的辛苦,似乎早已云飞天外。一日,不知道动了哪一根筋,认为一子孤单,如若追加一子,二子相嬉,不亦乐乎?于是,第二个孩子又稀里糊涂地来到人世。

人云:第一个孩子当宝养,第二个孩子当狗养。此话一点不假。没有了夜间安眠曲,没有了小儿作息时间表,醒了喂,拉了换,哭了就哭吧,哭累了自然就睡了。最后,小家伙在6个月大的时候,被我训练到这种程度,到睡觉的时候,我一声断喝:睡觉去!小家伙一声不响,闭上眼睛就自顾睡去。呵呵,很神,是吧?当时把孩子姥姥心疼的什么似的。

一转眼,次子也糊弄到了绕膝承欢的年龄。说来也奇怪,尽管抚育老大所花费的心血明显地多过老二,但是两相比较,从学说话到学走路到上幼儿园与小朋友相处,凡此种种,老二明显强过老大。有时候,看到老二在与老大的争斗中施展种种狡猾伎俩玩弄哥哥于股掌之上,心里往往拥上几分悔意:当初抚育老大的心血是否白白花费了。

说到底,老二的机灵大多是在与老大的相处中学会的。人类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早期的人类都是群居生活,三、五十个人组成一个群体,大家生活在一个洞穴里,一颗大树下,若干成年人和若干大大小小的孩子,朝夕相处。那时候的孩子,自小就是与大小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嬉戏、采集或者渔猎。大人们把生活的技能传授给了大孩子,大孩子又传授给小孩子,人类在早期没有文字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把知识技能传承下去。

但是,现代的小家庭生活模式却与几千年前的群居生活模式有了很大的不同,其中的一个差异是,长子(女) 没有了学习的对象。有人会说,大人可以教导啊。呵呵,不错,小孩子的生活技能大部分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但是,天性使然,小孩子喜欢和小孩子在一起玩耍,而不是怯怯地拉着父母的手,周游在大人的世界里。

举个例子:分享这个概念,小家庭中的老大是很难建立的,因为父母把100%的爱都给了老大,他(她) 很少机会学习要与人分享。但是,老二的情形却不同,他(她) 从出生之日起,就只能得到父母的部分关爱,很小的他(她) 就已经学会了如何与老大妥协,不然,在大人没有照顾到的时候,两个孩子间的任何冲突,都可能给自己的皮肉带来痛苦。那么,这一概念的建立,对于老二来说,可能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对于老大来说,却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因为年幼的他(她) ,实在是很难搞懂,为什么一贯和颜悦色的父母,有时突然会板起面孔,教训他(她) 要善待弟弟(妹妹) 。

同样,竞争这个概念,对于幼儿而言,也是只有在兄弟姐妹之间才能产生,孩子们通过争夺父母的爱、家中的玩具甚至汽车内的座席位置,慢慢学会了如何去应付竞争。

因此,独生子女家庭,显然缺乏这一机制。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童,其社会交往的能力往往大大折扣。

那么,一个家庭有多少孩子才是最佳组合呢?答案是:三个。

为什么是三个而不是更多?本来从小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角度出发,是多多益善,但是父母的经济能力和精力有限,不可能无限制地养育子女。三个,是比较恰当的选择。

为什么三个孩子比两个好呢?因为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很单纯,要么是对抗,要么是合作,很少会有第三种状态存在。三个孩子之间的关系却很复杂,合纵连横,斗争联合,勾心斗角,不一而足。举个例子来说,今天老二和老三联合起来对付老大,明天可能就是老大和老三好的穿一条裤子而把老二冷落在一旁。

一部三国演义,煞是好看,就是因为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演绎出了一幕一幕的历史画面。

呵呵,添一个老三吧,朋友,三人世界才是孩子们完整的小社会啊。


歪论男人为什么花心


男人花心,是一个男人们不原意承认的现象。

关于男人为什么花心的论述很多,大多是从生物学角度来解释的:雄性通过这种行为把个体的基因尽可能广泛地散播开来,一种纯粹的动物行为。因此,如果没有社会法规和道德约束的情形下,男人总是趋向于与尽可能多的女人发生性关系。君不见,历朝历代的皇帝们,那个不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傧妃?曹雪芹的一部红楼,道尽了天下男人的龌龊心肠:恨不能环肥燕瘦,整日里在温柔乡里厮混,尽阅天下美女。好象鲁迅就这么说过:每个读红楼的男人,都在意淫自己就是那个宝二爷。

相比男人的花心,女人则对性爱持审慎态度。其原因也可以在社会学上被归结为:女人要承受十月怀胎、辛勤抚育的痛苦,五分钟的愉悦,往往是数年辛劳的代价。如此,一定要慎重选择性爱对象,不然,很有可能要独自承受养育孩子的重担。

其实,男人的花心,女人的矜持,除开其生物本能的作用之外,人类的社会结构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前文提到人类长期以来,都是群居的生活方式,那个时代,是所谓的母系社会,人们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几十口子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地住在一起。

幻想一下,我们乘时空穿梭机回到了远古,观察一个住在一块突出的悬崖下面的人类群体,姑且叫做悬崖部落。

这天清晨,旭日东升,阳光普照,山谷里面一片光明,那阳光比现在加州的阳光还要猛烈,据说是得益于没有任何的空气污染的缘故。距离悬崖不远处的山坡上,有几颗果树,一个叫悬崖童的男孩儿正与他的兄弟姐妹一起,随他们的母亲--悬崖女采摘果实。悬崖童的姨们在忙著晒干果实,舅们在山上狩猎。

在悬崖部落中,悬崖女及其姐妹的社会地位很高,一方面她们负责食物采集,是群体中稳定的生活支柱,而男人们往往是在外面奔波渔猎一天,连一根兽毛也没有拿回来;另一方面,她有自己生养的子女,有小圈子,人多势众,而孩子的舅舅们却是孤家寡人,没有直系的子女倚仗。

那么悬崖童的父亲在哪里呢?他正在山的另一侧的一个山洞旁边,一边晒太阳,一边捉虱子,一边懒洋洋地看他的外甥们围著他的姐妹们,忙著把采摘下来的果实往山洞里搬,他的名字叫山洞男。他的心里有些郁闷,因为昨天傍晚,他翻过山头走到他的儿子悬崖童所在的悬崖部落,准备与悬崖女共赴巫山之际,发现住在河边大树下的部落中另一个男人--大树男捷足先登了。大树男是悬崖女的的另一个相好,除此之外,悬崖女还有好几个相好。相好们相处尚可,原则上是谁先来谁先上,鲜有争执。最关键的是,选择权不在男人一方,大家都要听从女人的安排。

山洞男只好怏怏地在月光下翻山越岭回到山洞部落,因为时间太晚了,他没有时间赶到另一个部落去约会他的另一个女相好。

其实,山洞男是悬崖童的父亲,只是悬崖女的猜想,因为在怀悬崖童之前的一段时间,她与山洞男在一起的日子多一些。

山洞男另一个不开心的地方是,今天早上,住在山洞一角的瘸腿老男人被发现死了,草草地埋了。老男人在生前体弱之际,外甥们根本不把他当个人,远不如对待他们自己的亲娘那样温顺。唉,自己老了,也是这般下场啊。看看吧,部落里的孩子是女人的,管事的是女人,男人象条狗一样被呼来喝去的。唉,真没劲!男人哪,你的名字是悲惨。。。

。。。。。。

这些不完全是我的杜撰。从目前搜集到的考古学证据来看,一直到大约七千年前,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男女合葬墓穴中,女人居中正卧,男人居旁侧卧,女人的殉葬品也大大地多过男人。另外,在中国的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中,至今仍然残留着若干“走婚” 的婚姻模式:男人白天在姐妹家中干活,晚上去邻村的相好家中过夜。

那个时代的男人对女人很崇拜,她们采集食物的本领是整个部落生存的基本支柱,她们奇妙的生殖能力是部落延续的必要条件。男人们没有多少地位,他们被边缘化了。在本部落,他们没有自己的子女,在相好的部落,他们是外人。白天,四处奔波去猎兽,晚上,东游西逛去猎艳。没有财产,也没有子女,飘然一身,游荡在天地之间。呵呵,在两性关系上,哪里会有什么责任心?

这种情形到了大约一万年前,终于发生了变化。

一般的观点认为,经过漫长岁月的繁衍,人类社会终于厚积而簿发,人口密度逐渐增大,部落之间开始频繁地为了争夺生存空间而发生争斗。原始农业开始出现,食物的主要来源慢慢地由采集和渔猎,转向了种植。男人因为体能的因素,相对于女人,在部落争斗和农业种植方面展现出优势,其地位在部落中开始上升。

另一方面,部落战争中,失败一方往往男人被杀,女人孩子被俘,得胜一方的男人顺理成章地占有了被俘的女人,如此,原来的非一一对应的走婚形式慢慢为抢婚方式所取代。这个时候的男人,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男人的参与,女人那神秘的肚皮是没有办法大起来的。对女人的生殖崇拜消失了。

同一时间,私有制产生了。因为产品有了富余,强壮有力的男人不愿意与相对弱小的女人(他的姐妹) 及其子女分享。因此,部落群居逐渐演变成小家庭生活模式。

财产私有制是小家庭的催生剂,是目前史学界一般定论。但是,以我的观点,还要加上血缘纯净的因素。子女的归属,对于女人来说,一清二楚,根本不是问题;但是对于古代的男人来说,却是一个天大的难题。因此,保证自己辛勤抚育的子女是自己的骨肉,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强制自己的女人只有自己一个男人。呵呵,这种情形下,小家庭的生活模式自然不请自来。

当然,今天的一夫一妻制并非男人们的本愿,而是因为这是社会资源分配的最稳定形式而被社会用法律用道德强制实行的。严格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在世界范围内的大部分地区,大概不足一千年,此前的一大段时间里,是一夫多妻制。甚至当今的某些国家的法令中,仍然允许这种婚姻方式。

因此,在人类上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男女关系是多多对应,那个时候,管事的是女人,但是因为不能依赖男人养育子女,因此对于配偶的选择,非常慎重,不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心态;男人没有地位,二流子一般地游荡在各个部落之间打野食,逮着一个是一个,随便的很。

近一万年来,男人当家作了主人,从法理上从传统上,一夫多妻地风光了好一阵子,不象当年的女人,有权力不用,嘿嘿。当然,这只是部分有钱有势有力男人的特权,代价就是部分男人没有女人。

近数百年来,男女在婚姻关系上才基本上走向了真正的平等--一夫一妻。

看官,明白了吧?你让一个在两性关系上自由散漫了上百万年的野男人,仅仅被社会规则硬性约束了几百年最多几千年,他能一下子规矩起来吗?就算他在行动上面规矩了,他的内心也很难规矩起来啊。这个是需要时间的,几千年的进化过程,在人类的几百万年的进化史上,实在是很短暂的一瞬间哪!

呵呵,请体谅男人的花心吧。

一夫一妻是人类永恒的婚姻方式吗?


这个话题似乎比前面一个更加惊世骇俗,呵呵,完全是因为那个老二更聪明的话题引起的。

其实一夫一妻制的人类婚姻史与人类的历史长河相比,实在是短暂的很,完全没有理由认定其永恒性与神圣性。

前文曾经提到,对于孩子的成长环境而言,兄弟姐妹越多越好。但是,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其规模受制于父母的经济能力和时间精力。即使是最佳组合的三个孩子的家庭结构,如果放到整个人类的再生产过程的高度去考量,也是不可行的。

换句话说,人类的人口规模发展是有限度的,根本就不可能允许两个以上孩子的家庭模式长期存在。目前困扰整个人类社会的最大问题: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贫穷和战争,无一不是因为人类总数增长过快,总量过大引起的。

既然独生子女家庭结构明显是不利于子女成长的生活环境,多多益善又为人类的未来所不能允许,那么,解决问题的答案选择似乎就不是很多了。

一个方案是,有选择性的生育,有的家庭生育三个或以上,有的不生育。这种方案的最理想的状态是:人们自愿选择是否生育和生育多少,彼此迭加的结果,全人类的人口增长率恰恰正好。

当然,连我自己都不相信亿万人自发行动的后果,能够拼凑一个完美的数据出来。同样,如果由人类某个最高权力机构来规定谁来生育和生育多少,也不具有可操作性。

那么,解决的途径只有一个:人类的人口生产模式由家庭作坊走向社会化大生产。

这一论断似乎有些骇人听闻。好吧,待我慢慢道来。

首先提一个问题:世界上最无私的爱是什么?答案很简单:父母对子女的爱。这种爱是自然界经过漫长的进化选择所产生的,人类出于本能对于自己的后代付出无私的爱。当然,人类的良知与道德操守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主要的因素,否则就无法解释赡养老人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也就是说,那些不尽心照管自己子女的人类种群,已经都灭绝了,当今世界上的人类都具有无私抚育下一代的良好美德,准确地说是基因。

那么这种本能是与生俱来的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后天的亲子之间的互动也很重要。前文中,我曾提到过,我对孩子的爱是在我见到了孩子的那一瞬间建立起来的。就是在那一刻里,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手中的小东西身上折射出来,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在延续开来。说难听点,与其说是爱孩子,还不如说是爱自己更准确。如果做父亲的从没有见过自己的孩子,爱从何来?

母爱则要比父爱深沉的多。从十月怀胎起,母亲就已经爱上了肚子里面的孩子,这种亲情纽带的建立比父亲早的多。如果把自己腹中跌落的孩子送给别人去抚养,十个女人有十个是会心痛的,有九个是不情愿的,有八个是断然拒绝的。

但是如果有一天,人类进化到十月怀胎的生理过程在人造子宫中完成,那个时候的母爱还是那么执着和强烈吗?

其实,目前的以家庭为单位抚育下一代的方式,也是很新潮的,最远也远不过一万年。人类在几百万年的漫长岁月中,都是一个群体中的小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照管他们的可能是他们的母亲,也可能是群体中的其她成年女性,母亲不是养育孩子的必要条件。这其中可能只有一个例外:吃奶的孩子。

以几亿年的地球生物进化史为尺度衡量,几百万年的人类史实在是很短暂,几千年的私有家庭史更是白驹过隙惊鸿一瞥,在人类未来漫长的征程中,什么样的事情都可能发生。但是有一点可以完全肯定:父母及其子女的家庭生活模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上的一个特殊现象。

这一结论并非危言耸听,完全是从家庭的本质推导而来。前面已经论述了家庭产生的根源和动机:私有制和父系制所引发的血统纯洁诉求。如果有一天社会财富极大丰富到了这种程度:除开少量个性化的物品之外,其它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完全社会公有;科技高度发达了这种程度:人类自身的再生产过程完全摆脱了女性子宫的孕育,那么,家庭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有人可能反驳,家庭的组成是男女之间神圣爱情的结果,即使没有私有财产和子女养育,爱情的纽带还是会把两个相爱的人联系在一起。

不错,某种程度上,我同意这一说法。但是,我也听说过一种社会现象:七年之痒。是说男女之间的甜蜜爱情往往在七年左右的时间褪色,这个时候,双方的心思很少放在对方的身上了。大部分的家庭之所以还能保持完整,基本上是因为孩子的纽带、社会道德、家庭责任以及惯性。记得一部有关离婚主题的电影中,男主人公对其妻子讲了这样一段台词:我拉着你的手,就像我的左手握住了我的右手,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如果把它切掉,我还是会觉得疼。这个故事说明了,长期单一的婚姻关系下,男女之间的爱情已经转变成为一种亲情。如果两人的关系一般甚或不好,没有亲情,也没有私有财产的分割,更没有子女的养育,那么这个家庭还会维持下去吗?

七年之痒的另一个佐证是,很少有人恋爱了5年以上,最后结婚成家的。大部分的恋爱男女如果不能在5年之内搞定成婚,最后都是以分手而告终。还是借用张国立的一句台词:这么多年下来,还真的有点审美疲劳!

爱情是一个很神秘的现象,至今人们也未能勘透其实质内涵。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爱情绝对不是纯粹精神层面上的产物,男女之间身体结构的差异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如内分泌系统产生的激素什么的。一见钟情,一定是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综合反应的结果。时过境迁,还能每天分泌大量的激素来支撑下去吗?

也就是说,世界上所谓的永恒爱情实在是凤毛麟角。于是乎,一夫一妻的家庭模式的最后一根支柱,轰然倒塌。

人类有很多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独特特质,其中的一个就是,男女同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享受快感。动物一般都是有固定的发情期,人类的爱欲则是可以随时发动。很显然,人类男女之间的性爱关系远远不是动物界单纯的生殖需求那么简单,其中精神层面的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一见钟情也好,见异思迁也好,都是人类正常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前者不必大肆歌咏,后者无须横加指责。

存天理,灭人欲,在物质水平不发达,文明教养不普及的年代,是维持社会安定与平衡的权宜之计,不是人类社会永远的准则。马克思说过: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我信这个,以人类的物质文明的发展速度,早晚有一天,人类会达到物质生活水平极大丰富的程度,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那么,男人说,我想夜夜做新郎,女人说,我要天天做新娘,是否也是应该满足的呢?

如果有人反驳说,即使真的有共产主义那一天,那也是非常遥远的事情,谁能说的清楚到时候人类社会是怎样一种家庭结构。

好吧,让我们观察当今社会。美国从六、七十年代起,掀起了一股性解放运动。其主流组成是二战后婴儿潮出生的年轻人,他们从小生活优裕,青少年又经历了越战失败的挫折,对于人生很迷茫,对于传统很反叛,他们吸大麻,反战,奇装异服,通宵舞会,随意性爱。。。对于整个西方世界的冲击不可谓不大。到了八、九十年代,大部分叛逆的人开始向主流社会回归,但不是全部。今天的美国和欧洲的家庭结构,有传统形式,也有未婚同居,也有单亲,更有同性结合,形式之多样,对于一百年前维多利亚时代的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同样,中国在经历了80年代开始的经济起飞,90年代中期之后,城市青年中的未婚同居、单亲离异的比例骤然上升,进入21世纪,在沿海开放城市甚至悄然兴起换妻现象。请不要随意给这种现象扣上任何与道德有关的帽子,这些不过是人性欲望的一种正常反映而已,正所谓衣食足而思淫欲。

一叶知秋,工业革命不过短短二百年光景,发达国家的物质文明刚刚跨过温饱门槛一百年,中国的城市地区也才仅仅吃饱了十数年而已,人欲的潜流却已经暗潮汹涌,那么,到了马克思所谓的世纪大同的那一天,人们还会坚守一夫一妻的底线吗?

会的,有些人会的,比如说,品行方正若阿唐者,呵呵,他们会始终恩爱白头谐老。有些人不会,他们根本就不会结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更多的人是介乎于二者之间,有时候需要变换对象,寻求刺激;有时候情愿两相厮守,追求那一份安宁与和谐。

那个时候,人类的两性关系一定是五彩缤纷,花样翻新。性的关系不仅仅止于两性之间,甚至延伸至同性之间,抑或人与机器人之间。。。男女婚姻,一定变成了“两性” 关系诸多名词中的一个了。

呵呵,绕了一个大圈,我们又回到了最初的命题:一夫一妻不可能是人类永恒的婚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