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康平路第二小学:中道的生命教育——从哈利波特与魔戒谈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8:13:44
   
  (一)魔幻盛行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自我慰藉。从哈利波特的电影或书籍中找到这种慰藉,因为在哈利波特与魔戒里面,有象征勇气的、有象征友情的、也有象征智慧的人物出现。这个提醒我们说:我们这个人世间可能太缺少温暖了,所以使得得不到温暖的小孩子,另辟一个心理、另找一个管道来做自我的慰藉。他在这种书籍里面,可以得到那种惺惺相惜的关怀。譬如说在哈利波特里面,有三个小孩子。这三个小孩子是死党、是好朋友,其中所象征的就是友情,象征大家好朋友生死与共的道理。这种自我慰藉,反映出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面,缺少关怀,尤其,大家生活很忙碌,家里面很少有互动的时间,很少有心灵上的沟通,所以大家都觉得一种冷漠感,非常非常孤独的感觉。虽然科技通讯的进步,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造化师之,早上从中国出发,晚上就可以到美国,就可以到伦敦。可是心理上的一种疏离感却非常的遥远。在乡下虽然交通不方便,大家在同一个村子里面共同生活,可是在心灵上的距离是非常的贴近。但是活在都市里面的我们,可以住在同一层楼,上下楼却可以好几年没见过一次面,谈过一次话,可以邻居没踏过对方的客厅来谈谈。在家里面也是一样,家里面的成员缺少那种关怀,那种互动,这些小孩子只有在这种魔法书籍去得到自我慰藉。
  第二个原因:它是一种自我的取悦。从魔法书籍里面可以暂时得到的一种快乐,反映出现实社会的压力所造成的苦闷。尤其是青少年的压力,不会比我们大人来得少。他们对课业的压力、他们对前途的压力、他们对知识的压力、他们同侪之间的压力、对异性好奇心、对同性之间感情……种种情绪的压力及苦闷。可是我们整个教育体系却完全压抑,没有这方面的疏导,使得这些小孩子,无法在这么大的压力中,得到一种纾解,只好从这些魔法书籍里面去得到自我取悦。
  第三个原因:它是一种自我耽溺。他可以一直看电影书籍,都不愿意看所谓学校制式化的书籍,那些我们大人要他们念的书籍。不仅表现在魔法书籍里面,更表现在我们现在所谓的网吧现象里面。如果你不把他抓回来,小孩可以整个晚上在网吧流连忘返。如果家里装了电玩,他还是可以晚上一直打电玩。一位父母向我抱怨,小孩子再怎么教就是教不听,他一直在打电玩,可以一直打,打一整个晚上!打到隔天上课没精打采,也不想去上课了。星期六、星期天没有课了,他就一直在打电玩。这就是一种所谓的自我耽溺。就是表示说:他在学校、在家庭、在同侪生活之中,有强烈的欲望,他没有办法满足。那一种感情上、那一种知识上、那一种物质上的欲望,尤其是物质上往外追求欲望,被朋友推为英雄人物的那一种欲望,那一种欲壑难填!他没有办法得到满足,所以就只有在魔法书籍得到满足。因为在魔法书籍,那么神奇,他可以念几句咒语。所谓的几句咒语就是……什么事情就可以变现出来,什么事情都可以完成。连一根扫把,他念一念咒,就可以像飞机在天空飞来飞去。他就耽溺在那一种幻想世界,远离现实人间的梦想里,他在那边得到一种满足。因为他在现实人生里受到太多的限制,他想满足心灵上空虚的欲望都得不到,所以只好从这类书籍去得到满足。
  第四个原因:它就是自我的催眠。就是远离意识的层面,如果根据佛洛伊德的学说来说:我们表现在日常生活上的行动意志、语言意志的思考,百分之九十都是在我们大脑的水平线以下。也就是说:我们的潜意识里面有非常深非常厚的内心思考,像冰山一角般,非常深非常厚的潜意识里头,包含很多很多的每一个人心理上的需要。我们的意识层面,其实都是在一种伪装的状况以下,没有办法将真实的自我表现出来,所以很难让一般的人,尤其小孩子心思安定下来。他透过这种魔法书籍及电影之观赏,来得到一种自我催眠的作用,远离意识层面,而可以进入潜意识里面,去得到他的需要。
  第五个原因:可能就是他要自我逃避。当然这六项皆有相关,他是在故意逃避,也不见得魔法书籍里面的人物行为,他能过掌握。至少他是在寻求一种逃避,逃避功课、逃避考试、逃避人际间的摩擦、逃避对未来的奋斗,他想要自我逃避。这反映出我们生活中,牢狱重重,这些牢狱有有形的牢狱,也有无形的牢狱。有形的牢狱就如我们学校对学生一定要有很多的规矩,家庭也有很多规矩,在社会也有法律的制约,非常的多。无形的牢狱,就是包括我们文化背景底下的伦理道德以外,还有思想、意识形态的牢狱,或是对成功所下的定义。中国人是以士为先,以读书人为先的传统观念,认为没有读书,在社会上就是抬不起头来看,就是牢狱重重。使得这小孩子或是若干大人,他得不到解脱。他解脱不出来,他总是觉得束缚太大了,他受到的限制太多了,因此就要突破寻求另一种方式,以求自我的逃避和突破牢狱,也就是自我的解脱。如此心理上就会安定,心理上就会快乐,心理上就会平安起来,心理上就有舒服感觉。
  第六个原因:就是他要有自我存在的感觉。接上述,小孩子就得到暂时的一种绝对的存在。因为小孩子在大人眼中,经常只是不懂事的小孩。经常说:小孩子有耳无嘴,只能听不能说。尤其在过去威权时代、父权时代,这种情形更严重。当然,现在在座的各位老师是提倡爱的教育,不会打骂小孩。但是在家里难免还是会摆出父母的姿态,小孩子就是要听老爸、老妈的那一种威权还是存在。虽然我们不想给小孩子太多的威权压制,但想想我们生命的过程中,都是如此长大,从小在父母亲及我们老师的威权下,考试升学压力是非常的大,使得小孩子感觉不到他有存在的空间,好像他的存在没有被大人承认,好像他不在这个世间存在。但实际上我们这些当师长、当父母的人,却是把小孩当成一块宝来看待。我们正因为太重视他们的存在,加给他们的爱,所产生的压力在无形中增加非常非常的大。可是小孩子感觉不出来,也许是大人表现的方式不够周延,不够圆融,使得小孩子觉得他们像不存在般,好像我们大人都不承认他们的存在。他们的意见,好像我们都会否定,好像大人的话才是真的。小孩子就藉著魔法书籍来寻求一种绝对的存在。在这书籍影片里,他觉得把自己转换成书中的主角——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从小就是孤儿,后来他进了魔法学校以后,学习了咒语后,他变成了万能的人,想要干什么就做什么,这就是一种绝对的存在。令我想起马斯洛心理学家的五种需求,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同侪的需求、被接受的需求、自尊心的需求,以及自我的成就。也就是说为什么很多人投注于美术创作,科学的研究,文学的写作,不见得是要从中得到财富,而是要在从事这些自己兴趣中的专长上,获得自我的成就,也就是要肯定自我的存在。而这个自我的存在,更是反映出,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可以感受到的无力感,我们像浮萍一般,我们像没有根的游牧民族一般,我们现在社会再不像过去安土重迁。这边住了几年,那边住了几年,国内住几年,国外住几年,自己感觉不到自己是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感觉不到我在这个世间是被需要,感觉不到像农业时代一样,彼此息息相关的情境。在这种情形下,这些小孩子乃至于很多人,都是想要追求自我的绝对存在,现实社会既然像浮萍一般看待我们,我们就只好远离现实社会,而进入梦幻社会。梦幻社会是可以肯定自我的存在,有如是的反映,魔法书籍就出现,即表示说有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人间。
  如果依照中道的观念来看这些问题,不见得都是错。当然最好是都维持一种中道,一种平衡。中道、平衡的话,一个人才能获得完美的人格,他的生命才能圆满。譬如说:自我慰藉难道就不好吗?我们缺少关怀,难道就不好吗?也许缺少关怀正可以刺激我们去反省、去更加关怀别人,可是如果是关怀太多了,爱太多了,又会变成一种无形的压力。我们看父母之间,夫妻之间,亲子之间,男女朋友之间,朋友之间,如果那一种关怀不给对方一种自由空间,反而是一种压力,一种伤害。所以如何在关坏与自我慰藉之间,得到一种平衡,那是很重要的。可以有适当的关怀,但不可以有使对方形成一种压力的关怀。因为对小孩子太关怀、太注意小孩子的存在,就会造成小孩子压力,造成他的一种反弹。我们要给小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又会形成一种缺乏关怀的情况。如果是缺乏关怀,小孩子必然会寻求自我慰藉。但如果关怀太多了,对小孩子形成一种压力的话,他很自然会寻求自我取悦的途径,因为压力太大了,他受不了,他就自我取悦。“没有办法!你给我太多关怀,已经压缩了我的空间,我只好自我取悦、我只好自我逃避到另一个梦想的世界。”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魔法书籍所象征的就是一种梦想的空间,而我们日常生活,学校生活所学习的,就是一种现实空间。而梦想和现实之间,一定要取得一种平衡。如果说没有梦想,那我们的现实可能没有太大的原动力。我们会发现现实都不能满足我的需要。有人说创造发明来源是懒人,懒惰的人。为什么科学会进步?工具为什么会进步?器具为什么会精益求精?那是因为有很多懒惰的人,他们想要创造一种工具,一种方法,取代我们原有的东西。
  有时梦想和现实之间落差会很大,我们不能够完全生活在现实里面。因为完全生活在现实里面,我们必然会变得冷酷无情,必然会和其他人竞争,必然会和社会环境作一番很理性的批评,很理性的衡量。如此活在现实里,会造成很大的痛苦。我们必须借一种梦想来调剂我们的身心。梦想可以创造我们的希望,可以让我们有原动力,可以让我们有独创性。正因为有了梦想,我们才会充满希望,人生才有更多努力奋斗的目标。可是如果平衡感偏重于梦想,远离了这个社会,远离了现实,那也不行!那这样子我们已经不食人间烟火,我们只是妄谈理论,而没有实际的动作。我们在周遭亲友之间,可以看到某一种人,他很会计划,很会想很会说,但缺少行动,缺少实际的力量,可以讲得天花乱坠。孔子才会说:巧言、令色鲜于仁。如果你太过于巧言,太过于令色,经常在处于一种很理想、很梦想的状况,那就鲜于仁!那就远离了这个人间。在中国儒家来说,取得平衡就是一种中庸之道。因之,以这个为契子,来跟校长、主任、老师们指教。如果在教育过程能够有一种中道的教育思想,可以让我们的小孩子在生活上、在学习上能学习到一些东西,又可以活得很快乐,我的教育理念是让小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有一个快乐的成长过程。这是很重要的。学校虽然是在传授教育,但如果只是完全知识的传授的话,只让每一个人变成学习的机器,让小孩子变成考试升学的工具的话,那么在人生上,将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我们宁可让每个小孩子都很快乐,而不要他们有太多知识,不愿意让他们虽拥有知识,却又愤世嫉俗,又不能接受现实,又不能对人间有关怀。
  (二)完美的生命
  中道的生命,应该是佛教里面所说的:悲智双运,也就是慈悲和智慧的平衡。慈悲和智慧的需要,可以从理论上和实际上去观察。我们为什么需要慈悲?所谓慈,就是给别人快乐,给别人分享好处!所谓悲,就是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帮助别人去除苦痛!慈和悲的定义就是这样子。宗教上称谓博爱,又称为大爱,又称为仁者之心。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等等。为什么需要它?为什么不像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为什么不提倡人与人之间互相比较,互相抗衡,反而提倡慈悲?慈悲的理论就是我们如不慈悲的话,别人会受到伤害。在别人受到伤害以前,我们自己就先受到伤害。不要说是伤害别人,自己就已先伤害自己。譬如说要发脾气时,对一个小孩子,对一个人发脾气,还没有讲出话来,还没有用眼睛、用行动表现出来,我们心里头都已经在大发脾气了!在大发脾气,情绪一来的时候,别人都还没受到伤害,自己都已经受不了,自己脸就发青,整个头脑变成一片空白,心情和感情都非常难过,人几乎就晕眩过去。当我们在激怒之下,在情绪的操控下,变得非常痛苦。所以,不仅仅慈悲是为著别人好,更是为著自己好。对别人慈悲,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慈悲。我们不可能说对别人不慈悲,而对自己慈悲,这是不可能。一定事先对自己不慈悲,才对别人不慈悲我们要将生气,以语言行为表现,发出恶毒的语言去诅咒别人时,我们的脑波就已经在变化。我们的脑波就已经产生α波、θ波,这样子的激烈脑波活动,就会伤害我们的智慧,就会伤害到我们身体的健康。所以慈悲讲现实一点,是对自己有好处,对自己身心的健康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们唯有对自己慈悲,才有可能对别人慈悲,不可能说我对自己好,而对别人不好,这是办不到的事情。所以,战争期间在两军对抗时,军官怎么样训练自己的士兵,去对一个无冤无仇的敌人,用刀来杀死他用枪来打死他?首先一定要先实施仇恨的教育,一定要实施训练他们成仇恨对方的教育,先把对方抹黑,把对方恶毒化、恶魔化,将对方形容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动物。我们可以看看库布里克导演的《全金属外壳》,就会懂得那一种心理上的创伤,会伴随著他们一辈子,让他们得不到安定的心。仇恨不能解决一切纠纷,只能带给彼此之间更大的伤害!我们还是需要慈悲,还是需要关怀,还是要温暖。
  这就是告诉我们说,慈悲的重要,爱心的重要。慈悲代表著一种温暖,而智慧代表著一种光明。我们众生都是愚痴的动物,对自己身心的状况,多不了解,对自己所生存的社会,对自己所生存的世间环境,整个宇宙都不了解。因为不了解,所以才会产生恐惧,因为不了解才会产生不安,才会颠倒妄想,才会胡作妄为。如果慈悲和智慧能够兼而得之,那是最理想的。我们心中充满慈悲的人,没有任何的恨,没有任何敌人。因之,圣严法师才会说:慈悲没有敌人。好像证严法师也说过类似的话。有慈悲有爱心的人,没有敌人,他的心永远都是坦荡荡,他的心永远都是安祥的。我们如果做了一件亏心事,晚上都会心惊胆跳。如果不做亏心事,夜半鬼来敲门都不怕。有了慈悲才可以去除心理的不安,有了智慧才能够认清自己生存的环境,如此就不会产生恐惧。
  我们如果以黑板图上座标来看,纵的代表一种慈悲,横的代表智慧,线的上面是正数,左边是负数。我们就可以在座标图上,看出最理想的人生是什么,乃至于最理想的教育方式到底是什么。我们如果要让这个社会能够向上提升,它的方法很多,如果以我们今天的主题来讲,就是我们要让智慧完全展现,要让慈悲毫无保留。往上必须靠著慈悲和智慧,才有原动力,缺少了慈悲,我们这个世间没有温暖;缺少了智慧,我们这个世间没有光明。不过,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如果是在慈悲和智慧里头,到底是智慧重要?还是慈悲重要?
  相同的,我们在教育小孩子的过程中,是以强调智慧重要,还是强调以培养自我人格的成长重要?也许我们来做一种权衡轻重的话,我们宁可是选有爱心有慈悲的人,即使他们的智慧不高,即使他们的知识不高,我们都可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孔子说:礼失求之诸野。我们到乡下去,乡下人不见得像都市人有那么多知识。可是乡下人表现出来的那一种慈悲、那一种温暖,都可以让每个人感同身受。他们可以如野人献曝,在都市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将家里的东西都掏出来,如一颗芒果、一碗清粥、小菜,都可以奉献出来。他们充满著慈悲,充满著热情,会让人感觉到人间还有生存下去的价值。再换一个角度来讲,譬如说,在议会里面,在商场里面,这些人士都是高级知识份子,都是充满世间智慧,充满使自己怎样子出人头地,怎样子踏在别人肩上。这些人士懂得怎样子利用别人来成就自己,他们懂得太多的知识。但如果他们缺乏对整体人类的感谢,对他人、对家乡、对国家、对世间的一个关怀,对世间的一种慈悲的话,我们都会觉得很痛心,觉得好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好像在刺猬的威胁之下,那样子的不自在。
  如果在慈悲与智慧之中,我们想要选择到底哪一种比较重要?我们宁可以慈悲、爱心、人与人之间的关怀,看得比智慧来得重要。如果以座标来看:慈悲越多的越往上,智慧越高的越往右边。如果能过平衡发展,发展到极限的情况,就是悲智双运,悲智平衡的一种状态,是最理想的情况。就是慈悲十分具足,智慧也十分具足。
  我们学校教育,如果都只强调知识而忘掉爱心与人格的培养,就是说我们的知识已经到圆满十分的情况,但是我们慈悲与人格的培养一直往下沉沦的这种情况。如果慈悲能够发展下去,尽管小孩子的智慧没有启发,没有传达给小孩子多大的知识,只要把人格端正,让他充分发挥的话,他还是可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如果智慧也没有,慈悲也没有,又是笨、又是没有爱心。幸好因为他笨,虽然他没有爱心,他还不至于危害别人,还算好一点点。没有智慧但有爱心,虽然他不知道怎么帮别人,至少可以对我们微笑。我们从他的脸部表情,从他的语言,从他的行为,就可以发现到他在关怀这个世间。最怕的就是他有很好的知识,有很高的智慧,可是一点慈悲都没有。我们发现这些歹徒大多如此。我们在这一个过程所介绍的就是我们如希望完美的人生,就要慈悲智慧具足。但在这两者之间,我们宁可把慈悲放在智慧之上。
  (三)教育的内涵
  教育既然以慈悲和智慧为所设定的理想,那我们的教育内涵到底要包含什么?这个图上所引用的,就是韩愈先生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一个老师,他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做为学生的当然是怎样子学习接受道,怎样子学习接受业,怎样子解开自已的惑。换言之,如果以韩愈先生的话来说,我们教育内容是传道、授业、解惑,即道、业、智慧三种。杜威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他是把教育定位成,从日常生活的落实来解释教育,就是在圆满我们的生活。如果从一般人的角度来看,生活只是在我们活著时的这一段事情。但是我们生之前、死之后,更是宗教或者是一个整体生命所应该注意的地方。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他所谈的只是从出生到死亡的阶段而已。但是生之前、死之后又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怎样子去迎接一个生命?怎样子去送终?乃至于自己面对死亡的来临,或是接受死亡之后我们到底要怎么办?这个就是宗教所谈的内涵,也就是韩愈先生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授业、解惑有它的排列次序,而这个排列次序,就是以传道为先。所谓道者-就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对生命终极关怀的意思,就是要让生命都能够得到解脱。
  大家不要把解脱看得那么严重。其实,佛教所说的解脱生死,并不是我们一般人所了解的含意。它所代表的是解脱心的生死、解脱我们心的无明、解脱心的轮回。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一定要让生命了解到如何解脱?人究竟要解脱什么?要解脱贫困、解脱不安、解脱痛苦、解脱恐惧、解脱沮丧、解脱人际之间的摩擦、解脱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对立、解脱生理、心理、伦理之间不满足的地方。谈生命教育一定要谈到如何使一个生命解脱,他的疑惑解脱,他的苦痛解脱,他的贫困解脱,他的饥寒交迫解脱,他心理上的不安解脱,他对生老病死过程的不安,以及他在人际之间的不安。在任何时间、空间里头,如何让一个生命能够自在,能够安下,这才是生命的终极关怀。韩愈他把传道放在最上头,那是有他的深层含意。固然韩愈是一个儒学家,他并不见得完全接受宗教、佛教的理念。他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中国人所谈的天人合一之道。中国人所谈的天命或是人生最终极的真理。人生最终极真理是什么?宇宙最终极真理是什么?这就是韩愈所最关注的,也就是我们的教育应该使每一个生命得到圆满生命。如何得到圆满、最理想生命,就是解脱。解脱什么?就是前面所说的:解脱贫困、不安、痛苦、恐惧……或是人身心之中的冲突对立,解脱这些束缚障碍,才是生命的圆满,这是我们生命教育很理想的目标。其次,他讲到授业,以现在语言来讲,就是怎样让生命怎么活下去?让他有谋生本能,不要变成社会的负担。每一个人总要学得一技之长,总是要学来服务别人,不能够服务别人,至少也要能服务自己、照顾自己,也要能自力更生。在最后才提到解惑,对知识的了解,是他的第三次要目标。而这三者要以解惑为基础,因为你没有知识的话,你就没有办法学习生存的技能。如果不能够得到安身的话,就没有办法立命,因为授业是让我们谋得衣、食、住、行的满足。唯有安身,唯有业圆满,才有可能追求生命之道,才有可能追求生命圆满的真理。
  以这一个角度来看,什么教育最重要?就是让生命得到解脱,但是要让生命得到解脱,就是要让生命有所归依,也就是说获得安身的资具。你要让众生有所归依,就是要让众生解开疑惑,也就是真谛的意思。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包括解惑的教育、包括归依的教育、包括真谛的教育。我们不只是要解开小孩子的疑惑,回答小孩子很多奇奇怪怪的问题,我们还要让小孩子心有所归依、身有所归依,让他能够在这世间占有一席之地,在社会能生存下去,这才是归依。到最终、最高的目标是自我实践,就是解脱。解脱所有不圆满的缺陷,这样子的生命才是圆满,才是一个觉悟者。
  (四)知情意的圆满
  现在再来谈一谈知、情、意的圆满。我们人是有情众生,就是具备了知,情、意三方面的心理功能。知、情、意三者要维持一种全面性的平衡,是一个正三角形。底部以意为基础。意的意思:就是自己的意志、意愿、或是我们所说的下定志向、下定决心、发个愿、立定个计划,我要学习什么?我这辈子要怎么过?我要怎么成就我的事业?如何成就我的人生?意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意,没有这个目标,我们就会像大海的孤舟一般,在大海里飘荡,不晓得我们要停泊在那一个岛上,很难通过狂风暴雨,狂涛怒浪的冲击。故这个意是很重要。意——就正思惟、正定。这是佛教的名词,在这里并不是要传教,佛教也不是一个宗教,它是一个教义,它所谈的就是我们生命教育的道理。其中有一个叫八正道的,这八个正道,就是一个圆满人格者,一个圆满生命、圆满生活的方式。所以八正道就是中道的生活方式,就是圆满生活的规则。其中有一个就是正精进,就是不懈怠。
  你做一个人活著的一天,就要发挥一天的功能,要发挥自己存在的价值,让自己的温暖、自己的光明更好,使得自己周遭的人、事、物更好,一定要精进,不可以浪掷人生,不可以懈怠,不可以一辈子过了,对世间毫无贡献,只是来消耗世间。正精进就是一定要努力、不懈怠。所谓的正——就是善良,对自己有益处、对别人有益处、对世间有益处,合乎解脱、归依、真谛这三者就是正。我们的八正道就是以这三者为依据。如果任何一个学问不能让我们解脱烦恼,不能够解脱我们的贫困、不能够解脱我们的不安、恐惧,不能够解脱我们对生命的束缚的话,那这个学问是多余的。同样,一种学问如果不能让我们有所归依,让我们有人生方向,那这门学问的教育也是多余的。还有一个要项,就是真谛,真谛就是一种真理,科学越昌明,就让我们了解人事物的真理越多,让我们能够更信赖。为什么我们能够对李远哲信赖?因为他是一个科学家。他是一个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我们相信他有科学精神,我们相信他所说的话有其道理在。我们可以相信科学家的话,远胜于相信宗教家、远胜于一个文学家。因为在我们了解里面,他有科学精神,就是一种真谛的精神、一种求真的精神、一种不妥协的精神,他是求真的人。所谓正者,就是合乎解脱、合乎归依、合乎真谛的原则。
  我们再谈谈意,我们要建立一种志向、建立一个目标、发一个愿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正见,就是要精进不懈,必需不违背解脱、归依和真谛。而第二个有关意的内涵,就是有所定,称之为正定。就是自己的心能够安定下来,安定在归依、解脱、真谛之上。很多人,譬如说赌博的人,在一、二个礼拜前报纸有一个病患匆匆忙忙的跑到医院去,因两天在牌桌上,没有上厕所,尿道发炎,医生就导尿,一导就好几公斤的尿出来,他已有了尿毒伤害。有的人就是定在这种不正确的地方,这不是一种正定,因为他违反了解脱、归依、真谛的原则,违反了真、善、美的原则。唯有合乎真、善、美的定,才是真正的定。我们要正精进、要正定在这个原则上。因此用这个为基础、用意为基础,我们才能够建构出知和情这两部分。
  所谓知就是前面所说的:我们要建构出世间的智慧,还有出世间解脱的智慧。所谓的情,就是我们前面所一直强调的,我们需要人情的温暖,我们需要大爱心,我们需要慈悲。这种个别的真理和整体的真理那是不一样的。我们从瞎子摸象的故事里面,就可以发现每一个瞎子,他们由自己所摸到大象的部位,说大象就像扫把、就像柱子,大象就像什么一般,那也是对,那是真理,但不是全体的真理。而只说对部分,只可说是部分的真理,个别的真理,不是全体真理。全体真理是内内外外、大大小小、上上下下,全面关照,一种全盘性、整体性、一贯性、当下性的认知,才算是真理。如果是以自己的角度、意识型态、嗜好,去了解世间的话,所得到的道理不算是真理。真正的真理一定是自古以来恒常如是,这种才称之为正见、正思维。我们的起心动念,永远都向著真善美的方向,向著真善美,从伦理道德的建立,到生命的圆满,这个就是所谓的正思维。教小孩子从善的方向,往圆满人生方向来想,往生命的终极关怀,生命的终极解脱去思考。这种正念、乐观、光明的思维,会使一个人快乐。你如果用消极、反面、黑暗的思维,别人都说你惨,本来没有那么倒霉,你负面思维的话,会使一个人更加的倒霉,这就叫正思维。正念就是你那个念头要永远保持清醒,千万不要迷惑、千万不要散乱,这个就是在知的方面。
  在情的方面,就是正语、正业、正命。正语:就是合乎这三个法则的语言。当我们用语言文字跟人家沟通时,千万不要离开解脱、皈依、真谛的法则。正业的意思就是行动。我们的行动要有一个原则:就是不可以伤害人家,当然也不可以伤害自己。如果可能的话再来利益自己、利益他人,对大家都有好处,对这个世间、对所有的生命,有情、无情都能有好处,这是正业的部分。所谓正命,命就是安身立命的命。正命即安身立命的正确职业,身心安顿的方法。正命就是从事不伤害自己,不害别人,不伤害环境的职业工作。
  (五)知三量
  知识到底是怎么获得的?量就是度量衡的量,测量的量,或者是一个标准,是说我们的知识怎么来的。我现在是从佛法的语言来看,诸位也不要把这种语言当成是佛家的东西。它只是在诠释我们知识获得的方法,以及知识到底正确不正确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我们称知为量。知识的三种标准:第一个就是所谓的圣言量,第二个是比量,第三个是现量。
  圣言量的意思,圣就是圣人,也就是前辈或是我们的长辈,有智慧、有知识的人,或是所说的老师、师长。这种师长所说的话,称之为圣言量。
  比量用比喻的,用推理的方式、用演译的方式。我们透过资料的收集,加以分析,分析得到一个原理。利用这个原理再演译、再推广,如此可以增广我们的生活经验。我们人生在世只有几十年,不可能将世间所有的经验都去尝试,这是不可能。我们也不可能看见世间所有事情,也不可能结交世间所有的朋友。我们不可能结交古时候的圣贤,更不可能跟后代子孙沟通、交往。但是我们可以透过比量的方式,来增广我们生活的领域。
  本来我们是透过感官:眼、耳、鼻、舌、身去接触这个世间。我们相信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的接触,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的接触面,还是有限,受限于时间、受限于空间,知识领域有限。可是我们可建立一套逻辑法则,一种正确方法、一种演译方法,这样所产生出来的知识,我们称之为比量。读大学一定要读逻辑学,原因就是要建立一套正确的思惟法则,要建立一套怎样寻求知识的方法。
  第三个我们称之为现量,现量是一种现前的量,也就是说现前所得到的知识。我们经常听到说眼见为凭,我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这就是现量。现量可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称为根,第二个层次称之为意,第三个层次称之为瑜珈。
  根——佛教里面的名词,就是我们的感官,也就是我们的五根。最重要的五根,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还有身体皮肤所接触的。我们透过五感觉器官去接触环境所得到的知识,我们应该可以承认它为真。譬如说:我看到杯子,桌子上有两个杯子,这就是限量的境界。这个限量的境界,对不对?当然对,我明明听到某一个人嗓子非常好,唱歌声音非常好听,这就是耳根现量。我亲耳听到,这不是我透过幻想,透过别人的描述所得到的,是亲耳听到,就是根现量。根现量应该可以相信,但相信也有不同的程度,等下会讲到,因根现量有它的限制。
  第二个就是意现量,意就是思想,就是我们透过想,想像一件事情,将学过的一件东西加以思惟、加以复习、加以背诵、加以想它的意义,就是意现量。第三种现量我们称之为瑜珈现量。瑜珈是印度话,它的意思就是相应。所谓相应就是相符合,两个东西相符合就是瑜珈。我们练瑜珈的目的,就是让身心相符合,让身心相应。什么叫让身心相应?我们的心叫我的手要往这边活动,我的人整个后仰,我的头能够后仰能够触地,我办得到吗?我如果能够办得到,就是瑜珈现量。透过一种方法、一种训练,让自己身心能够柔软,我的心想要让身怎样,它就怎样。我的心叫身这样子的柔软,叫身这样子的健康,它就叫做瑜珈。瑜珈现量意思:就是透过那种身体力行。科学的术语就是透过实验、透过验证、透过检验、透过一种方法亲手去动、去做实验。在一种条件之下反覆的去做实验,反覆练习,练习到非常的灵巧,非常的熟悉,非常的能够随心所欲,那个就是瑜珈现量的意思。瑜珈其实就是实践,就是身体力行,科学所说的实验,透过实验所得到的知识,我们称之为瑜珈现量。
  根据知识的获得,我们可以用闻思修这三个名词来代替。根现量即闻,闻当然是听,但不只是听闻而已,我们还可以看书,听人家演讲,还可以自己亲身去摸透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去认知这个世间我们所得到的知识。意现量:就是透过我们的大脑去思惟。瑜珈现量就是亲身去做实验去证明根现量。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来看,最早的人类应该是懵懵懂懂,那个时候追求的是如何生存下去,跟其他动物来相搏斗,跟大自然来相抗衡。如何求得生存。对这个世间没多大认识,对自己身心也不大了解。后来就慢慢的累积知识。这些知识怎么来的?是有些人我们称之为圣人,就是智慧者,他比较敢于用自己的根现量去接触、去看。神农氏亲尝百草;燧人氏钻木取火,透过现量去得到知识,得到知识以后他的智慧就比别人来得高。智慧比别人来得高,他就有了光明。在这种情况下,在最早最早的时候,是有某一部份的智慧者,他是透过这种现量去获取知识,得到知识后取得领导地位。能够领导别人,他变成了一个部落、族群的依靠,一个领袖。所以最早先最早先的时候,所寻求的知识绝大部分是圣言量。我们祖先怎么说,我们老师怎么说。
  人为什么会比其他动物进化的快,那是因为人有记忆,能够用符号表达知识,能够把知识传递给远地方的人,或传给后代,用这样子来累积。所以我们最早知识的来源,圣言量是占最大部分,尤其是在神权的时代,圣言量几乎是全部。在这个部落里面的酋长,就是老大跟神沟通的他,他就是老大,他就是掌握了人世的权力。因为他比别人有知识,比别人更能知道世间的情况。或者更妙一点,跟神的力量来相接触。他有那种方法,他所说的话都是大家所信赖的,我们称之为圣言量。在我们小时候从幼儿慢慢地长大,都是从圣言量来得到知识。当然也有少部分的现量,如婴儿用手去摸墙壁,去摸玩具,摸师长。他是透过眼耳鼻舌身接触世间,因而得到某一种识,是用一种根现量。
  慢慢的我们才会有体验出现。但在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如果说现在跟一百年前,跟一二前年前来做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越早期的人类知识是以圣言量占最大部分,其次是现量,是靠根的现量,慢慢的才推展出比量出来。我们看到烟就可以知道有火,因为过去的生活经验烧柴火就会有烟产生。后来我们就得到一个法则说:看到烟就晓得有人在烧柴火。这是古时候一种知识进步的来源。慢慢的就会发现比量,有出差错的时候,圣言量也有出差错的时候。因为所谓的圣言量是若干的智慧者,他用他的根现量敢于尝试去接触这个世间,而且他的脑子比较聪明,用他的意现量他去思维对所观察到的知识,加以整理、加以分析、归纳、加以演译,也因此他的意现量就产生了。
  同时,慢慢的也会有少数的瑜珈现量产生,就是做实验。如果以过去和现在做比较,那过去依靠圣言量的部分远大于现在。我们现在的人越来越不相信权威。为什么?因为圣言量的比重降低了,我们再也不像过去相信总统的话是对的。我们会怀疑总统所说的话是有他的私心目的。我们现在不像过去一样相信权威、相信师长,因为取得知识管道非常多。我们自己可以很快的从根现量意现量去取得知识。或者说从比量,这个比量的建立一定是透过瑜珈现量反覆的生活经验而得到的一个法则。就像前面所说的看到有烟我们就推出有人在烧柴火。可是在现在的科学里面有烟不见得有火。譬如说烧干冰就可以制造烟出来,甚至可以制造幻影出来。你现在看好像有冒烟但那里都没有火,只不过是一种幻影。我们看电影就可知道通通是假的。飞机飞过来飞过去,结果都没有飞机在飞。一个人做上飞机模型,甚至只有半架,他没有动。人坐在那边怎样拍摄出那飞机在云端里动?原来是摄影机在动,后面有布景在那里拉过来拉过去,就产生我们眼睛所见。所以我们现在的知识越来越降低圣言量的比重。我们越来越相信我们的比量,我们的研究方法。做学问要研究方法及哲学思考模式逻辑的推理模式,使我们越来越澄清越来越近事实,我们用比量就多了。尤其年岁的增长,小时候几乎完全是圣言量,还有根现量,但是慢慢的我们学会学习知识方法,这种比量就越多。
  同时也会大量的运用我们的意现量,还有运用我们的瑜珈现量,就是做实验,做一个结论:就是当人类的文明与文化越来越进步的时候,圣言量和比量就越来越减少。神权时代后来演变成君权时代,君权还是以圣言量。而神权是绝对的圣言量,君权在威权时代国王是绝对的权威。现在是民权、人权时代,那圣言量的比重越来越降低。同时,我们也希望圣言量的比重降低,那就需使每个人皆有科学精神。什么叫科学的精神?就是一种求真的精神就,是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是真谛,人人都会发现真理。那是靠现量,尤其是实验的现量。我们慢慢地减少圣言量,慢慢地推广比量,最后慢慢地以现量为知识的来源。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知识来源通通是现量,可以对自己的身心、对生存环境,都完全了解时,就是将真谛完全发挥出来。那时候就是我们的归依处。因为那时候真理是透过我们的现量所得到的,知识就是可靠的。如果能够这样,我们就能够得到究竟解脱,尤其心理上恐惧不安的解脱。
  当然我们说圣言量会有缺陷,比量会有缺陷,而现量也是有缺陷。圣言量是智者得之于现量,他只是早我们一步了解知识,获得知识。他有的时候是依靠比量,有的时候是依靠现量来获得。其实现代科学昌明,我们都很相信科学家。但如果诸位老师在研究科学史的话,就可以发现科学的发展,并不完全依靠现量,很多很多的时候,都是依靠圣言量。那是什么意思?可以说如果某一有名有权威的科学家,他做实验后,提出一份论文报告,大家就会完全相信他,我们就是相信圣言量。后面的科学家有谁会真的重复这位科学家所做的实验,有谁会去追究这位科学家在做实验时,有没有受到干扰?譬如说温度的干扰、压力的干扰、大气的干扰,还有这位科学做实验时的意念。他的意念、他的心、他的意识,都会影响到他的实验结果。我们虽然崇尚科学家本身的主张及科学精神,但是并不是每个科学家都是依赖现量做实验去获得知识,绝大部分还是依靠圣言量。因此,我们就发现科学知识一直在推陈出新,一直在往前进步。因为一百年前的圣言量主张在二十年前就已经不合了。二十年前的在十年前就已不可靠,十年前的圣言量在今天也已经有不同。今天的圣言量在明天也许就会被推翻、被补充。为什么?因为大家对真相真理的追求是永不休止,是越来越接近事实。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人类发展到最后,如果能够以现量来取代一切圣言量。当然这里的现量,是科学精神,一个科学家用他的瑜珈现量,用他的科学实验所得到的知识,而且它是很真实的。而且他在做实验时,心是非常清静的,没有任何歪念头,没有任何动荡的念头,心完全清静,在很安定很安定的情况下做实验,如此我们称之为瑜珈现量。我们将来如果有树立这种瑜珈现量的科学精神,则所得到的知识就能够接近真谛,能够让我们归依,让我们解脱我们的烦恼痛苦。
  现在再谈谈我们的根现量为什么有缺陷。我们的眼耳鼻舌身都是有缺陷的。依佛教而言,要看到一件东西要有九个因缘。这九个因缘中,如果有一个有缺陷,看到的就不是真实的。九个因缘包括自已的眼睛有没有毛病?被看的东西是什么?光线是不是足够?距离是否适当?太远太近皆看不到。还有自己的念头,我的念头是不是有想要看?如果我不想要看,张开眼睛也不一定会看到东西。还有包括我的思想清净不清净,我是否有成见有偏见,有任何预存的立场,我们就不能看到那真实的东西。还要我们潜意识里面所留下的过去经验是不是清净?有没有受到污染,如果有受到污染的话,我们对外境的认知都将有所偏颇。所以这个根限量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说这是白色的或是红色的或是蓝色的,是以我们的根限量来看是白色红色蓝色。但如果以科学仪器-析光仪来分析,则白色再也不是白色,蓝色再也不是蓝色。如果戴上有色眼镜看出去,就是不同颜色。换言之,我们的脑子,我们的意识形态潜意识所留下的东西,都是影响到我们的根限量。因此,根限量可靠但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它的限制非常的大,不能够完全相信根限量。同样,意限量也是一样,它是透过我们的思想传送到思维所得到的东西。我们能够肯定我们是公正无私,是在我的思想过程里面没有任何烦恼、没有任何的歪念头,唯有清净的心?是那种正念分明的心、公正无私的心,所思考出来的吗?因此最重要的是做实验,做实证的瑜珈现量。只要在一个相同的条件下,某一些人或所有的人所做的依照这个方法,就可以得到相同结果。故瑜珈现量的精神就是实证精神。我们对知识的追求是这样,对生命的关怀也是这样,对生命的圆满超越也是这样,都是靠自己的实证、实见的功夫。用清净的心用一种很精进的心,依照过去的圣言量来实验证明是真的。
  佛教讲无常,一般的教育及一般的知识却要我们生涯规划,要我们立定志向,到底无常要怎样教给我们的小孩?这无常是佛教所说的真理之一。无常真理的获得,并不是那一个修行者或释迦牟尼佛所创建的。释迦牟尼说在他出现以前,这无常真理就已经存在。在他死候这无常真理还是一样存在,未来也还是照样存在。如此无常才就是一种真理。为什么会得到无常的结论出来?因为我们观察这世间的一切一直在变。观察自己一直在变。不只有形的一直在变,无形的思想、无形的念头、无形的意识型态都一直在变。有形的、无形的、大的、小的都一直在变。这个无常乍看之下好像是悲观,但其实无常是乐观的,无常是积极光明的。如果世间的一切都不会改变,那完了,我们在座的都不可能当老师,因为诸位的老师永远都不会死,而且诸位永远像出生儿一般不会改变。故如果世界一切都是恒常的话,那糟糕了,因为婴儿永远是懵懵懂懂的,永远长不大。因为这是常。正因为无常,所以我们可以改变可以成长,正因为无常可以让不好的变好,让好的更好。正因为是无常,所以我们了解烦恼、痛苦、不如意、沮丧、压力都会过去,因为它自己就会过去,根本不必自已死命的抗拒,要把它赶走。因为无常是真理。既然是真理它就是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它就在那里。任何的有形无形任何的身体上面的现象,心理上面的现象,在大在小都是无常。换言之,都是会改变。既然都会改变的话,那改变的只有两个方向,一个事变得更好,一个事变得更糟糕。因为它横竖是无常,所以不可能永远不变。所以一个现象,要嘛,就是往上提升,要嘛就是往下沉沦,只有往上提升和往下沉沦这两条路,不可能永远一样。今年和去年不可能一样,这一秒钟和上一秒钟不可能完全一样,不是提升就是沉沦,不进则退。我们现在就来谈什么情况会提升、会进步。当然是有一股力量在推动,推动一个现象往上提升,或者是打压一个现象使之往下沉沦,这股力量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有足够的信心有足够的能力而且我们可以不费吹毛之力,将自己的痛苦烦恼不如意都使之成为过去,因为这些不好的现象永远都是无常,都会改变都会过去。但可能有一个状况苦会变得更苦,我们不想如此那要怎么办?那就要有一股向上提升的力量,也就是一种智慧一种慈悲的力量,才能往上提升。所以无常是乐观的,是进取的、是光明的。让我们的生命更向上提升只要加入一个因素,它不可能永远维持不变。所以印度的学者-寂天他说:因为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所以苦恼不是变得更好,就是变得更坏。如果说未来会变得更好,我们现在为什么要担心?如果将来会变得更坏,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庸人自扰,忧虑在先?因为它总是会改变的。如果它会变得更糟糕,我们现在忧虑有什么用?反正它就是会变坏。我们不想让它变得更坏,就要加上一股往上提升的力量。这股力量就是今天所谈的慈悲爱心的力量,及加上智慧的力量。我们期待这种瑜珈现量,能够成为未来所有人类知识的来源。我们透过实证、透过科学求知的精神,来依于这种正义的精神,以建立知识。大家都不说谎,大家都是真诚的面对自己、面对别人,这样子所建立的真谛精神,我们就可以归依,同时也就可以解脱苦痛了。
  (六)三缘慈悲
  慈悲的理论在于,对别人不慈悲首先伤害的就是自己。为著自己好,自己要有慈悲心。因为自己有慈悲心的话身心就会放松,自己不慈悲的话心理就易紧张,心理紧张身体肌肉也跟著绷紧,一绷紧就产生很多的酸性毒素出来。这毒素一产生就使得我们不健康,使身心有害。而慈悲能使我们放松,让自己完全放松,因为我们没有敌人。因为我们知道没有人会伤害有慈悲心的我们,我们也不会伤害自己,这是完完全全的慈悲的表现结果。
  有关慈悲的发展层次有三种,一种是生缘慈悲,一种是法缘慈悲,一种是无缘慈悲。缘就是一种原因。生缘就是说我们体会到你是人我也是人。我们体会到你是我的家人,你是我的朋友,你是我的学生,你是我的师长,所以我要对你慈悲,你有困难我会帮助你,我有好处我会跟你分享。生缘意思就是说我们要有同情心、悲怋心,认识到跟我们亲近的人,跟我们有关系的人,跟我们是生命的共同体,所产生的慈悲。日久了当我们体会到无常的真理,我们有了真谛的认识,当我们建立了求真的科学精神,一发现了真理就发现,其实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平等的,都是没有区别的,我们所区别的只不够是0.01mm皮肤的颜色,其实大家都是一样,我们为什么会长成这样身高、体重、颜色?为什么会有不同?那只不过是因缘不同。其实我们的本质都是一样。所谓本质就是人本来的面目。以佛家来讲即所谓的佛性。一般所谓的仁者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都是大家所共同的。了解到共同部分那就是大家的本质。
  大家不要把眼睛放在因缘不同所产生的不同现象上,不要舍本求末。不从末的方向去看事情,要从根的方向去看。好像我们看一颗树,如果不能追根究底,从根本去看的话,水果就会说你这树叶都没有用,我水果可以让人家吃而且还可以繁衍下一代。当然我们知道如果没有树叶,怎么会有水果出现?如水果说你这花没有用,难道是这样吗?没有花能够结果吗?我们再看花很漂亮,树皮很难看。我们可以不要树皮而只要美丽的花吗?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要从花、果、皮种种的现象,去看、去超越、去追根究底、去追到所有自已的根源及别人的根源是什么,最后会发现原来我们是来自于同样的根源,这时候就是所谓的法缘慈悲。大家都是共同体。也就是说,大家都是同样的,人人平等的、众生平等的、众生跟神跟佛跟上帝、都是平等的,连众生跟桌子跟大自然都是平等的。我们之所以不同,只是现象不同。现象不同,只是条件因缘不同,而我们的基础都是相同的。这种认知了解真理所产生的慈悲心,叫法缘慈悲。
  最后一种叫无缘慈悲,不必靠任何的条件任何的因缘,都是这样慈悲。是自己已经熟练,是自己透过锻炼,透过修行,闻、思、修慢慢的实验后所熟巧的那一种。自然而然,自动自发,时时刻刻,认何一小时,从出生一直到老死,都能够秉持慈悲的念头。依于真理所产生的慈悲心,来帮助别人来分享别人。这样子的慈悲,就是最正见的圆满。希望所有人类都能够慈悲智慧具足,大家都有圆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