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后挽回成真恋爱学:建国初期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绘画作品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0:45:46

',1)">

sailing注:以下内容根据《革命历史画选》(革命历史博物馆赠,出版时间不详)活页扫描制作,包含了建国初期一些著名画家的著名作品。总的看来,建国初期当画风还是相当质朴的,与文革以后的红光亮高大全作品迥然有别。
目录
毛主席在井冈山上(1961年) 罗工柳作
刘少奇同志和安源矿工(1961年) 侯逸民作
毛主席在文家市(1960年) 高虹、彭滨等集体创作
英勇不屈(1961年) 全山石作
南昌起义(1951年) 黎冰鸿作
建立农村政权(1961年) 易振生、朱定一
红军过雪山(1957年) 艾中信作
南下宣传员(1959年) 蔡亮作
八女投江(1957年)王盛烈作
地道战(1951年) 罗工柳作
毛主席在延安作整风报告(1951年) 罗工柳作
延安的火炬(1959年) 蔡亮作
血衣(1959年) 王式廓作
攻克锦州(1961年) 任梦璋作
百万雄师下江南(1961年) 董希文作
开国大典(1951年) 董希文作

罗工柳:
罗工柳,1916年生于广东开平。画家、教授,现任中国文化艺术界联合会荣誉委员、中国美协顾问。1936年人杭州艺专学画,并自学木刻。1938年在武汉 参加筹组全国木刻协会,当选理事。同年到延安入鲁迅艺术文学院,不久参加“鲁迅艺术文学院木刻工作团”到太行山,在敌人后方工作三年。1942年调回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6年至1949年任教于北方大学和华北大学文艺学院。 1949年参加中央美术学院创建工作,1953年任绘画系主任。1955年至1958年,在苏联列宾美术学院进修油画。回国后仍在美院任教。1976年任美院副院长,并 当选美协常务理事、全国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委员。油画代表作有《地道战》、《整风报告》、《前仆后继》、《毛泽东在井冈山》等作品,为革命博物馆收藏;并画了许多人物和风景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出版有《罗工柳画集》、《巨匠周刊?罗工柳专集》、《罗工柳艺术对话录》等。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主持文化部主办的油画研究班和美院油画系罗工柳工作室的教学,在油画人才的培养上有显著贡献。绘画技法和教学方法对中国油画创作和油画教学有广泛影响。从1950年一1985年主持人民币第二套至第四套的设计工作,在国际上有突出影响。

侯逸民
侯一民 (1930.8—) 原名侯逸民,蒙古族,河北高阳人。擅长油画、中国画、壁画。 1946年入国立北平专艺,1950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留校任教,1957年毕 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训练班(马克西莫夫指导)。 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壁画系主任、教授、第一副院长,中国美协常 务理事、壁画艺委会主任,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理事长。作品有油画《青年地下工作者》、《刘少奇与安源矿工》、《毛主席与安源矿工》、《六亿神州尽舜尧》(合作)等,曾合作完成第三、四套人民币设计,陶釉壁画有《百花齐放》、《血肉长城》等。

高虹
一九二六年生。河北新乐人。擅油画。军委总政治部军事博物馆。1941年在华北联大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训练班。历任部队艺术指导、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主任、全国文联委员。作品有《女交通员》、《有个孩子叫咪咪乔》等。作品《决战前夕》获全军优秀创作奖;《军委全会》(合作)获全国美展二等奖。

全山石
全山石(1930-)浙江宁波人。现为浙江美术学院教授,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浙江油画家协会会长等。1947年在宁波宁声广播电台担任播音员,这时候广泛接触文艺。1950年春,考入杭州国立艺专(改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学院),既学西洋画,也学中国画。当时正逢国家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派往苏联的留学生,全山石由学校推荐,应试,被录取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俄语一年。1954年秋,去苏联列宁格勒列宁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师从梅尔尼柯夫、阿历希尼柯夫、乌加洛夫等教授。在苏联学习期间,广泛吸收俄罗斯和欧洲的文化艺术,并利用假期到各地大小博物馆及文化遗迹参观,到乡村访问,进行艺术实践。所有这些活动对他的成长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1960年深秋,全山石结束了六年的留学生活归国,回到杭州母校浙江美术学院。从此,他一直在该院任教,曾任油画系主任、副教授、教授、院教务长等职,并主持油画系第三工作室,培养了许多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他一直坚持艺术创作实践。60年代和70年代中期,主要从事历史画创作,代表作有《宁死不屈》、《井冈山上》、《云山关》等。70年代期和80年代,他曾八次去新疆,一边教学,一边深入生活,画了大量反映新疆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作品,代表作有《塔吉克姑娘》、《老艺人》、《维吾尔建设者》、《民乐》及《通向阿尔泰的路》等。全山石的作品经常参加国内外画展,出版专集有《全山石油画选》、《全山石油画肖像选》、《全山石新疆写生选》、《全山石素描选》等。译着有《德加素描》、《赛洛夫舆富鲁贝尔的素描》、《伊买、席勒的艺术》及《传统油画技法》等书,1995年4月东方艺术基金会在香港大会堂展览馆举办了《全山石油画展》。

黎冰鸿
黎冰鸿(1913-1986),广东东芜人。1931年在香港师从李铁夫,1937年在内地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46年任新四军华中建设大学教授,1953年调浙江美术学院,先后任油画系主任、副院长。黎冰鸿的水粉组画《爆破英雄--王光明》曾参加“第一届全国美展”。《南昌起义》是他一生的代表作。

易振生
一九三五年生。江苏人。擅版画。芜湖市文化局。先后毕业于丹阳艺术师范,安徽师范学院艺术科。历任安徽芜湖书画院副院长。安徽水彩画研究会副会长,鞠湖市人大常委。一级美术师。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等单位收藏。作品有《转炉车间》、《春早》、《清澈的川水》等。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安徽水彩画研究会副会长,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
1958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自1961年以来一直从事专业美术创作,擅版画主攻水彩、中国画。曾任芜湖市人大第八、九、十、十一届常委,政协芜湖市第九届常委,芜湖书画院副院长、艺术顾问,芜湖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创作的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美展,以及由国家组织出国出,并被国内外一些美术馆收藏。获中国版画家协会授予“鲁迅版画奖”并获中国版画家协会与安徽美术家协会联合授予“功劳杯奖”。出版有《易振生版画集》、《易振生画集》。

艾中信
艾中信( 1915年10月13日~2003年12月28日),生于上海川沙县养正村, 1936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194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43年任中国美术学院副研究员。1946年至1949年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副教授。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54年起兼任油画系主任,1979年至1984年任副院长。1986年起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编委会主任。现任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理事长。他师从和追随徐悲鸿、吴作人等第一代油画大师,成为致力于绘画写实主义创作的一位传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油画系主任,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编辑委员会主任等职。2002年5月获“文化部”颁发的《造型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2003年巴月获中国文联与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颁发的《第2届中国美术金彩奖成就奖》。 艾中信提倡现实主义,主张创作立足于生活,是参与推进中国现代油画的优秀先驱。

蔡亮
(1932.9—1985.8) 福建厦门人。擅长油画。 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1955年毕业于该院研究生班。,分配到中国美协西安分会从事美术创作。1978年调西安美术学院任教。1981年调浙江美术学院。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浙江分会理事,浙江油画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擅长油画、壁画。 代表作有《借宿》、《枣园来了秧歌队》、《丹青生涯》等。油画作品《延安火炬》为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贫农的儿子》由中国美术馆收藏,《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王盛烈
王盛烈 (1923.11-2003.11)号橐子,祖籍山东青州。当代现实主义中国画大师,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美术教育家,鲁迅美术学院原幅院长,终身荣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辽宁中国画研究会会长,同泽书画研究院院长,名誉院长,总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辽宁中国画研究会会长,同泽书画研究院院长,沈阳市政协常委。1941年至1944年赴日留学,1945年回国,参加东北青年同盟,曾任宣传部科长、部长 。1947年任辽宁省立沈阳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科代理主任,1948年任东北行政学院师范部美术组主任 。 1949年6月转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美术部。王盛烈一生虽然历经磨难,但是从没有改变对真善美追求的坚定信念。王盛烈作为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艺术遗产。他所创作的《八女投江》、《海风》、《耕者》、《家乡的孩子》等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发展现实主义的中国画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现实主义中国画家,关东画派的创始人王盛烈生活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追求民族解放的时代。民族灾难和自身的经历给他带来了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他始终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相系相连,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是他自觉的选择。他用他的艺术创作表现了20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的苦难、抗争和奋起,同时王盛烈对中国和人民怀有无限的热爱,特别是对生活在关东这片黑土地上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有着深厚的情感,因而他的艺术充满了人道主义情怀,将人对自然和宇宙的热爱和敬仰,带进了他的作品中。王盛烈信仰真善美,坚持画品和人品统一,崇尚信念和实践的一致,心灵和行为一致,凭着自己的良知来实践着人类真善美统一的终极信念。王盛烈作为美术教育家,培养感召了大批美术教育和美术栋梁之材,引导和带动了东北中国画创作群体。




王式廓
1911年6月生于山东掖县(现改为莱州市)。他自幼酷爱美术,中学毕业后曾先后在山东济南受美中学艺师科、北平美术学院、杭州艺专、上海美专等院校专攻西洋画。
1935年东渡日本留学,就读于日本国立东京美术学校,受到日本西洋画一代宗师滕岛武二的指导。在日学习期间参加中共海外支部领导下的文化座谈谈会、政治经济学研究小组.留日剧人协会等进步组织学习马列主义积极参与学联组织的革命活动。
1937年"七·七事变"第二天,王式廓毅然弃学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以画笔为武器积极投入抗敌活动。先在中共山东鲁西北特委领导的第三集团军、聊城保安司令部政训处(范筑先烈士的部队)画《总动员》《保家卫国》等抗日宣传画,后在驻武汉上海青年服务团、内地工作团画了《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民动员》等二十多幅宣传画。1938年在武昌国共合作的政治部三厅文艺处三科(即美术科)任少校服务员,画了《台儿庄乡战》、《南口大战》等多幅巨型抗战宣传画这些作品鼓舞了军民的抗日士气,取得了积极的宣传效果。同年8月王式廓徒 步赴革命圣地延安。在当时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所艺术院校――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任教员、研究员。他经常深入到农村和农民们打成一片画了众多风格纯朴、淳厚的延安农民肖像。创作了《平型关大战》《读报》《进边区》(素描)、《开荒》和《改造二流子》(木刻)等作品。 1940年他接受党中央交给的任务绘制了小油画《自卫军宣誓》作为送给宋庆龄女士的礼物。 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毛主席的《讲话》。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3年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获劳动模范光荣称号。1945尊为布置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绘制了《毛主席与朱总司令》大幅油画侧面肖像。
1938年,在武昌国共合作政治部三厅六处三科(即文艺处美术科)
1947年至1948年在晋冀鲁豫边区任北方大学、华北大学教授研究员。1940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华北大学美术系与北平艺专合并,成立中央美术学院王式廓教授为建院领导小组成立。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和研究部主任等职的几十年中,王武廓教授成为该院最有威望的教授之一,并任该院历届党委委员、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王式廓教授是20世纪中国第一代革命画家,作为一位从延安走来的革命画家,他积极献身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艺路线和方针;他革命意志坚定、作风艰苦朴素.谦虚.事业上精益求精;不懈地进行艺术实践,满腔热情地歌颂党和人民,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建国后他完成了《参军》(中国革命博物馆藏)。《井冈山会师》(中央档案馆藏)、《发明者的夜晚》(中国美术馆藏)、《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等油画作品及大型素描《血衣》(中国革命博物馆藏)等富有时代精神和战斗激情的作品,深入地刻画了胸怀伟大理想的人民形象,深受广大人民喜爱,他在各个历史时期还画了众多的人物肖像,具有高超的艺术造诣,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1973年王式廓教授参加中苏友好协会组织的中国文化界"五一"观礼代表团访问苏联。1958年与美协副主席蔡若虹同志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访问和作画。
在文革中他受到残酷的迫害,被关押并受到酷刑的折磨,后来又被下放劳动,身体受到严重损害。1972年平反恢复名誉后,他决心把失去的时间(有五年多时间不能画画)夺回来。
1972年10月部队农场批准王式廓教授回北京养病,他一方面积极治疗争取尽快康复,一方面还制定了一个创作计划:把素描《血衣》画成油画(把画面的每个人物都画成真人一样大小)。修改重画《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井冈山会师》《发明者的夜晚》、《参军》创作《转战陕北》.《大生产》、《讲话》、《火焰》.《长征组画》、《中华儿女多奇志》。在休养期间画了《转战陕北》油画草图和《血衣》油画草稿。
1938年,在武昌国共合作政治部三厅六处三科(即文艺处美术科)
1973年4月接受中国革命博物馆将《血衣》画成油画的任务,立即动身去河南搜集素材。存河南安阳跃进渠工地画了许多模范民工肖像并采访了一些民工的英雄事迹。王式廓教授被这些改天换地的英雄事迹所激动,他忘记了自己年老多病的身体和民工们一起劳动,为他们画像激发了民工们的劳动热情。王式廓教授在安阳期间发现了一处很有研究价值的、已成为废墟的――唐朝古塔遗 址,塔石雕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精致的人物石刻,当地老乡将许多雕有人物的石头搬到家中使用,不少石块有很好的浮雕,有的半截埋在土里,王教授跪在地上挖开土,把浮雕照下来。他对乡亲们说:这些都是国家财产,要认真地保护,保存好不能损坏。他建议政府重视、保护好文物.后由河南郑州博物馆加以保管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地区,从事研究照的二十多张照片后送交北京文物局和郑州博物馆。
5月7日从安阳到巩县山区农村――康店。王文廓教授一到那里就爱上了那片土地,爱上了那里的父老乡亲。他认为山区的农民形象好对他油画《血衣》创作帮助很大。他全身心地投入国画忘记了自我,不顾有病的身体,不顾休息,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画了许多农民的肖像,5月22日下午,在画一老一少农民的头像时,因劳累过度手握画笔倒在油画架旁。当地党政领导立即投入抢救工作。经过18个小时的紧张工作抢救无效,王式廓教授不幸与世长辞。王式廓教授从此与他热爱的巩县山区和他所热爱的农民兄弟、姐妹永别了当地农民们含着眼泪说:老王是累死的啊!当他们得知王式廓教授的遗体已在郑州火化时,到县委去提意见;为什么要把老王烧掉,为什么不埋在我们这块土地上。老王是为画我们累死的啊!
王式廓教授的殉职震惊了艺术界众多著名画家、诗人、文学家、知名人士惊叹他逝世是党的美术事业令人痛心的损失。他的学生们悲惜失去了尊敬导师和领导。
当骨灰运到北京,清晨数以百计的美术工作者和群众自发的来到车站迎接。在八宝山墓山成千的人们拿着花圈排着漫长的行列,哀掉自己的画家。
王式廓教授的家属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数以百计的吊唁函和慰问信,他的学生及美术爱好者,纷纷登门吊唁并瞻仰了遗作。
王式廊教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一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包括人们熟悉的油画、木刻、素描、速写此外还有鲜为人知的中国画和书法。王式廓教授的素描在中国现代全画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有素描艺术巨匠的美誉,他的代表作大型素描《血衣》,几乎家喻户晓,在第四次全国文艺代表大会上,被称为建国以来最优秀的艺术作品之一。王式廓教授的木《改造二流子》堪称时代的杰作。徐悲鸿先生赞道:《改造二流子》论题材这是最重要的主题而且新颖;论构图这幅最完美,论人物最成功;论技巧最高明"。王式廓教授以一个艺术家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揭示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运用娴熟的艺术技巧塑造出一个具有鲜明的个性,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高度。此外王式廓教授还画插图和设计书的封面;吴运铎同志的《把一切献给党》一书的封面、插图等都出于他的笔下。
作为一个教育家,王式廓教授一贯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的育人道路,他勤恳朴实,诲人不倦,在几十年教学中,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画家和美术工作者、现在他们遍及祖国各地,很多已是老专家著名的国家、教授、领导成为我国美术战线上的骨干力量。王式廓为我国美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长期严肃、刻苦的艺术实践为中国的美本事业树立了一面最具有时代特征的鲜明旗帜。

任梦璋
任梦璋(1934—) 河北束鹿人。擅长油画。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专家油画训练班。1978年起历任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研究生导师、副院长兼美术研究所所长,艺术教育创作研究中心教授,大型绘画工作室副主任导师,辽宁美术家协会顾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作品《平型关大捷》、《攻克锦州》、《秋色》、《男人体》、《清川江畔围歼战》、《保卫》等被中国美术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等收藏。曾荣获解放军第三届文艺奖,出版有《欧洲环境艺术、壁画、雕塑》等。主编有《中国高等美术学院·素描卷》及《油画卷》等。

董希文(1914—1973)
浙江绍兴人
早年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杭州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
1939年去法国留学,后回国。
1943年赴西北敦煌艺术研究院并投入对敦煌壁画的研究。,并运用于油画创作之中,使画风发生了转换,于1946年举办了"董希文敦煌壁画临摹创作展览"。他最喜爱北魏的画风,《哈萨克牧羊女》中就吸收了北魏艺术中刚健奔放的线与形的表现,基本上用冷色线和平涂的淡色块作装饰性处理,为中国现代美术史留下了这一淡雅俊逸的作品。1946年后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预科主任、油画教研室主任、油画系第三工作室主任教师,中国美协创作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这个版本上没有高岗
《开国大典》是董希文的传世之作,它代表了画家十几年来潜心探索民族油画风格的来出成就。与《哈萨克少女》的不同,《开国大典》没有直接搬用中国传统绘画的符号,它是通过色彩的处理和环境的气氛,表现了一种浓郁的民族气派。
画面的喜庆,气氛是由地毯、红柱、灯笼和广场上的红旗的红色基调所形成的,同时红色也有一种庄严与隆重的感觉,有力地烘手托了开国大典的主题。这种近乎纯色的色调构成与西方传统绘画的灰色调大相径庭,地毯的图案及灯笼、柱子和护栏等都具有文化符号的隐喻性,两者结合起来形成典型的中国审美趣味的油画风格。
《开国大典》的艺术形象有着明确的宾主之别,这成为它构图上的最突出特点。构图的中心不是指画面的中央,而是指表现内容的中心,构成观众注意的焦噗,城楼上毛主席立于众之前,居主要位置,身着深色衣服,在高调的天空衬托下显得更加突出,另外还有五个因素都有利于突出他的中心位置,一最前面的灯笼,其类穗很自然的随风摆动偏向毛主席头部。二、众人头顶的(左上至右下)连线及众人脚下的(左下至右上)的连线延长的交点指向毛泽东。三、栏杆及地毯的边线以及几个花盆的摆放也都形成有一定角度的斜面线穿过中心人物。四、地平线在毛主席的胸部以下,突出了中心人物的胸部和头部的位置。五、天上的白云皆以毛主席的头部内中心呈放射状分布,起到了对主体人物的良好的烘托作用。此外,画家还大胆的打破常规删减了影响主体形象的柱子和宫灯,扩大了画画的空间,使城楼上的领袖与广场上的群众遥相呼应,即庄重神圣又热烈绝庆取得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董希文也煞费了一番苦心,由于当时条件的限至,他只能根据现有的照片画些简写,并使得本来有较强明暗关系的照片变成处在平光中的美术造型形象,以此求得了所有人物在画面上的和谐统一。他借鉴了敦煌唐代壁画的容华贵,唐代人物画《步辇图》、《历代帝王图》的造型气质,以及明代肖像画的处理,不但将领袖们的仪表动态刻划的惟妙惟肖,而且将人物内在的气质和精神充分的体现了出来。
从当时的油画水平来看,《开国大典》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可观的,其重要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不可否认的。但《开国大典》的家喻户晓的程度几乎大过了它学术价值(因为老百姓不会关注它在美术史中的意义)。《开国大典》之所文为流传妇孺皆知,并且至今仍被选为中学美术鉴赏,普及教材的精典范例,除了它的艺术价值以外,不可忽视的是它的历史、政治意义,这幅画是政治要求与象征性手法的结合,毛泽东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党的主要领导人也处于人物的前排,这无疑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主人士和各界代表则是全国人民大团结的象征,也是对中国政体结构的形象解释。在革命历史画中《开国大典》算是最有生命力的,它的出现正如靳尚谊所言;与当时的政治需要、画家的精神状态以及艺术上的追求是和谐统一的。
《开国大典》曾历以劫难:第一次抹去高岗,第二次改掉刘少奇,第三次靳尚谊和越域按照指示在他们临摹复制的《开国大典》上册去了林伯渠。每一次改动都能听见艺术在政治的重压下沉重的喘息声,一幅画,总能折射出一个画家乃至一个时代的命运。因此《开国大典》不仅向我们展现了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巨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不仅是民族油画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而且它被几次改动的坎坷经历,画面上被作为见证的明显痕迹,则永远刻下了那段另人难忘的曲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