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大观茶论》校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4:50:44
丁以寿

  

    宋徽宗赵佶(1082-1135),为神宗第11子,哲宗弟,曾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病死,太后立他为帝,为北宋第8任皇帝,在位26年(1100-1125)。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轻政重文,酷爱艺术。擅长书法、人物花鸟画、诗词等。

    北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至大观初,今上亲制《茶论》二十篇”,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记》著录:“《圣宋茶论》一卷,右徽宗御制。”本书绪言中也说:“叙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可见此书原名《茶论》。因为晁公武是宋人,所以称本朝皇帝所撰《茶论》为《圣宋茶论》。大观(1107—1110年)是宋徽宗的年号,后人遂改称《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全书共20篇,近3000字。首序,次分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等20目。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等均有详细记述,讨论相当切实。

    点茶是两宋的主流饮茶方式,北宋前期,调膏、击拂均用茶匙,而到北宋后期,发明了茶筅,专门用于击拂。同时,为适应多人同时饮用,先在大茶瓯中点茶,然后用“杓”分到小茶盏中饮用。《大观茶论》尤其对调膏、击拂、点茶的技艺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大观茶论》是点茶道的经典之作,为宋代点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刊本有说郛本、古今图书集成本。

    本篇以涵芬楼说郛本为底本,参校宛委山堂说郛本和古今图书集成本。底本改动者,出校记。底本无,据它本补者用[ ]标示。底本有而删者,用()标示。

 

                                   [序]1

    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之求者,其类不一。谷粟之于饥,丝枲[1]之于寒,虽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岁时之舒迫2[2]而可以兴废也。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3]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4]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本朝之兴,岁修建溪[5]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3壑源4[6]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举,海内晏然,垂拱密勿[7],幸致无为[8]。缙绅5[9]之士,韦布[10]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咸以雅尚相推6,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且物之兴废,固自有然,亦系乎时之汙隆[11]。时或遑遽,人怀劳悴,则向所谓常须而日用,犹且汲汲营求,惟恐不获,饮茶何暇议哉!世既累洽[11],人恬物熙,则常须而日用者,因而厌饫狼籍[12]。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13],啜英咀华[14]。较7箧笥[15]之精,争鉴裁之妙,虽否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

    呜呼!至治之世,岂惟人得以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得]8以尽其用矣。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后]9人有不自知为利害者,叙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

 

                             地产

    植产之地,崖10必阳,圃必阴。盖石11之性寒,其叶抑以12瘠,其味疏以薄,必资阳和以发之;土之性敷,其叶疏以暴,其味强以肆,必资阴荫13以节之(原注:今圃家皆植木,以资茶之阴)。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

 

                                天时

    茶之作于惊蛰,尤以得天时为急。轻寒,英华渐长,条达而不迫,茶工从容致力,故其色味两全。若或时暘郁燠[16],芽奋甲暴[17],促工暴力,随槁。晷刻[18]所迫,有蒸而未及压,压而未及研,研而未及制,茶黄[19]留渍[20],其色味所失已半。故焙人得茶天为庆。

 

                                采择

    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用爪断芽,不以指揉,虑气汗熏渍,茶不鲜洁。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随,得芽则投诸水。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茶)14。茶始芽萌,则有白合[21];既撷,则有乌蒂15[22]。白合不去害茶味,乌蒂不去害茶色。

 

                                蒸压

    茶之美恶,尤系于蒸芽、压黄[23]之得失。蒸太生则芽滑,故色清而味烈;过熟则芽烂,故茶色赤而不胶。压久则气竭味漓[24],不及则色暗昧涩。蒸芽,欲及熟而香;压黄,欲膏尽[25]亟止。如此,则制造之功,十已得七八矣。

 

                                制造

    涤芽惟洁,濯器惟净,蒸压惟其宜,研膏[26]惟熟16,焙火惟良。饮而有砂者,涤濯之不精也;文理[27]燥赤者,焙火之过熟也。夫造茶,先度日晷之长短,均工力之众寡,会采择之多少,使一日造成。恐茶(暮)17过宿,则害色味。

 

                               鉴辨

    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首面也。膏[28]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即日成者,其色则青紫;越宿制造者,其色则惨黑。有肥凝如赤蜡者,末虽白,受汤则黄;有缜密如苍玉者,末虽灰,受汤愈白。有光华外暴而中暗者,有明白内备而表质者,其首面之异同,难以18概论。要之,色莹彻而不驳,质缜绎而不浮,举之则凝然,碾之则铿19然,可验其为精品也。有得于言意之表者,可以心解。比又有贪利之民,购求外焙已采之芽,假以制造,研碎已成之饼,易以范模。虽名氏采制似之,其肤理、色泽,何所逃于鉴赏20哉!

 

                               白茶

    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29],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21非人力所可致。正焙[30]之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22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31]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培。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23度得宜,则表里昭澈[31],如玉之在璞,它无与24伦也;浅焙[32]亦有之,但品格不及。

 

                               罗碾

    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生铁者,非淘炼槌磨所成,间有黑屑藏于隙穴,害茶之色尤甚。凡碾为制,槽欲深而峻,轮欲锐而薄。槽深而峻,则[底]25有准而茶常聚;轮锐而薄,则运边中而槽不戛。罗欲细而面紧,则绢不泥而常透。碾必力而速26,不欲久,恐铁之害色。罗必轻而平27,不厌28数[33],庶几[34]29细者[33]不耗。惟再罗则入汤轻泛,粥面光凝,尽茶色。

 

                               

    盏色贵青黑,玉毫[35]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30立,易于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小大。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茶筅以筯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劲,本欲壮而末必眇,当如剑脊[之状。盖身厚重,则操之有力而易于运用;筅疏劲如剑脊]31,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

 

                               

    瓶宜金银,大小之制32,惟所裁给33。注汤利害,独瓶之口觜而已。觜之口欲[差]34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觜之末欲圆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而不滴沥,则茶面不破。

 

                               

    杓之大小,当以可受一盏茶为量。过一盏则必归其余,不及则必取其不足。倾杓烦数,茶必冰矣。

 

                                

    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古人第水虽曰中泠35、惠山为上,然人相去之远近,似不常得,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汙,虽轻甘无取。

    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并迸跃为度,过老则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顷刻而后用。

 

                               

    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36]蟹眼[37]者,谓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36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有随汤击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故,指腕不圆,粥面[38]未凝,茶力已尽,雾云[39]虽泛,水脚[40]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37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38,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面根本立矣。

    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止,茶面不动,击拂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

    三汤多寡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周环[旋复]39,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

    四汤尚啬,筅欲转稍40宽而勿速,其真精华彩,既已焕然,轻云[41]渐生。

    五汤乃可稍纵,筅欲轻盈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41过,则拂以敛之。然后结霭凝雪[42],茶色42尽矣。

    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然,则以筅着居缓绕拂动而已。

    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均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云,“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为过也。

 

                                 

    夫茶以味为上。甘香重滑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43之品兼之。其味醇而乏风骨44者,蒸压太过也。茶枪,乃条之始萌者,木45性酸,枪过长,则初甘重而终微(樔)46涩;茶旗,乃叶之方敷者,叶味苦,旗过老,则初虽留舌而饮彻反甘矣。此则芽胯有之,若夫卓绝之品,真香灵味,自然不同。

 

                                

    茶有真香,非龙麝[43]可拟。要须蒸及熟47而压之,及干而研,研细而造,则和48美具足。入盏则馨香四达,秋爽洒然。或蒸气如桃仁夹杂,则其气酸烈而恶。

 

                                

    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天时得于上,人力尽于下,茶必纯白。天时暴暄,芽萌狂长,采造留积,虽白而黄矣。青白者,蒸压微生;灰白者,蒸压过熟。压膏不尽则色青暗,焙火太烈则色昏赤。

 

                                藏焙

    焙数[44]则首面干而香减,失焙[45]则杂色剥而味散。要当新芽初生即焙[46],以去水陆风湿之气。焙,用热火置炉中,以静灰拥合七分,露火三分,亦以轻灰糁覆。良久,却置焙土上,以逼散焙中润气。然后列茶于其中,尽展角焙之,未可蒙蔽,候火通彻覆之。火之多少,以焙之大小增减。探手炉中,火气虽热,而不至逼人手者为良。时以手挼49茶,体虽甚热而无害,欲其火力通彻茶体尔。或曰,焙火如人体温,但能燥茶皮肤而已,内之余润未尽,则复蒸暍矣。焙毕,即以用久竹漆器中缄藏之,阴润勿开。如此,终年再焙,色常如新。

 

                                品名

    名茶各以所产之地,如叶耕之平园、台星岩,叶刚之高峰、青凤髓,叶思纯之大岚,叶屿之眉山,叶五崇林之罗汉山、水桑[窠](芽)50,叶坚之碎石窠、石臼窠(原注:一作突窠),叶琼、叶辉之秀皮林,叶师复、师贶之虎岩,叶椿之无双岩(芽)51,叶懋之老窠园,各擅其门,未尝混淆,不可概举。后相争相鬻52,互为剥窃,参错无据。曾不思茶之美恶者,在于制造之工拙而已,岂岗地之虚名所能增减哉!焙人之茶,固有前优而后劣者,昔负而今胜者,是亦园地之不常也。

 

                                外焙

    世称外焙之茶,脔[47]小而色驳,体耗53而味淡。方之正焙,昭然可别。近之好事者,箧笥之中,往往半之蓄外焙之品。盖外焙之家,久而益工。制造之妙,咸取则54于壑源。效像规模,摹外55为正。殊不知其56脔虽等而蔑风骨,色泽虽润而无藏畜,体虽实而缜密乏理,味虽重而涩滞乏香,何所逃乎外焙哉!虽然,有外焙者,有浅焙者。盖浅焙之茶,去壑源为未远,制之能57工则色亦莹白,击拂有度则体亦立汤,[惟] 58甘重香滑之味,稍59远于正焙耳。至于外焙,则迥然可辨。其有甚者,又至于采柿叶、桴榄之萌,相杂而造。味虽与茶相类,点时隐隐如轻絮泛,然茶面粟文不生,乃其验也。桑苧翁[48]曰:“杂以卉莽,饮之成疾60。”可不细鉴而熟辨之?

 

 

                                 校记

 

1序:底本无,据古今图书集成本补。

2舒迫:底本作遑遽,据宛委山堂说郛本与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3而:底本无,据宛委山堂说郛本与古今图书集成本补。

4壑源:底本作婺源,误,据宛委山堂说郛本与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5缙绅:底本作荐绅,据宛委山堂说郛本与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6雅尚相推:底本作高雅相,据宛委山堂说郛本与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7较:底本作校,据宛委山堂说郛本与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8得:底本无,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补。

9后:底本无,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补。

10崖:底本作产,据宛委山堂说郛本与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11石:底本作茶。后文有“土之性敷”,当是对举。据宛委山堂说郛本与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12以:底本作而。此节行文都用以,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13阴荫:底本作木。阴荫与阳和对举,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14下:底本下字后衍一茶字,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删。

15乌蒂:诸本皆作乌带。案《东溪试茶录》、《品茶要录》、《北苑别录》诸书皆为“乌蒂”,据以改之。下同。

16熟:诸本皆作热,据陆廷灿《续茶经》卷上引文改。

17茶:底本茶字后衍一暮字,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删。

18难以:底本作虽,据宛委山堂说郛本改。

19铿:底本作鉴,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20鉴赏:底本作伪,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21虽:于文意不通,疑为衍或窜误。

22生者:底本无,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补。

23运:底本作过,误,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24与:底本作为,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25底:底本无,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补。

26速:底本作远,误,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27平:底本作手,误,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28厌:底本作压,误,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29庶几:底本作庶已,似为庶己之讹,当为庶几同音之讹。

30宜:底本作直,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31之状……剑脊:底本脱,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补。

32制:底本作製,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33给:底本作製,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34差:底本无,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补。

35泠:底本作霝,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36增:底本作伤,据宛委山堂说郛本改。

37侵:底本作浸,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38旋:底本作簇,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39旋复:底本无,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补。

40稍:底本作梢,误,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41已:底本作各,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42茶色:底本作香气,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43壑源:底本作婺源,误,据宛委山堂说郛本与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44骨:底本作膏,误,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45木:底本作本,误,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46底本于此衍一“樔”字,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删。

47熟:底本作热,误,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48和:底本作知,误,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49挼:底本作援,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50水桑窠:底本作水叶芽,宛委山堂说郛本作水桑芽。按赵汝砺《北苑别录·御园》记有“罗汉山、水桑窠”,且两园名亦相接,据此,当作水桑窠。芽或误或衍,径删。

51芽:品名所论名茶之产地,芽当为衍,径删。

52后相争相鬻:底本作前后争鬻。因此处对举诸地所产茶叶之前后状况,故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53耗:底本作好。但据前文“色杂”则谈不上“体好”,故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54则:底本作之,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55外:底本作主,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56其:底本作至,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57能:底本作虽,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58惟:底本无,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补。

59稍:底本作不,据宛委山堂说郛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本改。

60疾:诸本都作病,据陆羽《茶经·一之源》原文改。

 

                                注释


 

[1] 枲:麻。

[2] 舒迫:缓急,闲忙。

[3] 瓯闽:瓯,指今浙江省东南地区。闽,指今福建省。

[4] 遑遽:匆忙。

[5] 建溪:为崇阳溪与松溪交汇而成。始于建安,经南剑州汇入闽江,是闽江北源,在福建省北部,其主要流域为宋代建安县、建州辖境,此处代指建安、建州。

[6] 壑源:山名,在北苑凤凰山南。紧邻北苑的著名茶叶产地,其茶堪与北苑贡茶媲美。

[7] 密勿:勤勉。

[8] 无为:无为之治,喻天下太平。

[9] 缙绅:缙,赤色的帛。绅,古代士大夫束在腰间的大带子。泛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10] 韦布:韦带布衣,泛指平民百姓。

[11] 汙隆:高下,指世道的盛衰、治乱。

[11] 累洽:洽,和睦、协调。指国家社会非常和谐、安定。

[12] 厌饫狼籍:厌饫,饮食饱足。狼籍,杂乱不堪。这里指饮食丰富。

[13] 碎玉锵金:玉指茶饼,金指茶碾。槌茶、碾茶。借指茶的煎煮。

[14] 啜英咀华:英、华本指花木之美,此处譬茶。这里指饮茶。

[15] 箧笥:本为盛物的容器,此处转指容器中的茶饼。

[16] 时暘郁燠:暘,日出。郁燠,温暖。这里指天气暖热。

[17] 芽奋甲暴:意为茶芽萌生迅猛。  

[18] 晷刻:晷,古代用来观测日影以定时刻的仪器。这里指时间。

[19] 茶黄:蒸熟的茶芽称茶黄。

[20] 留渍:又称渍膏,宋代茶病之一,即茶黄压榨去汁未尽有留余。

[21] 白合:宋代茶病之一,指着生鳞片和鱼叶的始萌之茶芽。

[22] 乌蒂:宋代茶病之一,采摘下的茶芽,由于时间长而没有加工,其梗基处氧化而变红暗,称乌蒂。

[23] 压黄:将蒸熟的茶芽——茶黄压榨去汁。

[24] 味漓:漓,淋泄。这里指味淡薄。

[25] 膏尽:经压黄,茶芽里汁液尽出。

[26] 研膏:压黄过的茶芽,入瓦盆多次兑水用柯杵研磨以成流膏状。

[27] 文理:即纹理,茶饼表面的纹路。

[28] 膏:此处是指茶黄经研磨所成流膏状。

[29] 敷阐:舒展显明。

[30] 正焙:指生产贡茶的官焙茶园。

[31] 胯:即銙,古人腰带上的方形或椭圆形饰物扣版,宋代贡茶做这种形状而称为銙。茶饼单位也叫銙 ,一銙即一饼。

[31] 昭澈:明净光亮。

[32] 浅焙:较接近正焙茶园的外焙茶园,按本书:“盖浅焙之茶,去壑源为未远”。

[33] 不厌数:不怕多筛几次。

[34] 庶几:连词,表示在前述条件下才能避免某种后果或实现某种希望。

[33] 细者:指筛下的茶粉。

[35] 玉毫:宋代崇尚兔毫黑釉盏,这种盏壁有竖条状的浅色纹,状如兔毫,玉毫是对兔毫的美称。

[36] 粟文:点茶时在茶汤表面形成的粟粒纹状乳沫。

[37] 蟹眼:点茶时在茶汤表面形成的蟹眼般大小的颗粒纹状乳沫。

[38] 粥面:点茶时在茶汤表面形成的匀稠乳沫,象粥的表面一样。

[39] 雾云:点茶时在茶汤表面形成的白色乳沫,象雾云一样。

[40] 水脚:点茶时,茶汤表面形成的白色乳沫消退后在盏壁露出的水痕。

[41] 轻云:点茶时在茶汤表面形成的白色乳沫,象轻云一样。

[42] 结霭凝雪:点茶时在茶汤表面形成的白色乳沫,象雾霭、白雪一样。

[43] 龙麝:龙脑香和麝香。

[44] 焙数:指在贮藏期间多次反复烘焙。

[45] 失焙:指在贮藏期间不烘焙。

[46] 新芽初生即焙:当茶树新芽初生还未采制时就先起焙。其目的是“以去水陆风湿之气”,“以逼散焙中润气”,即去除焙室环境中的湿气。

[47] 脔:原指小片肉,这里借指小块团銙茶饼。

[48] 桑苧翁:陆羽之号。

 

        本文原刊《农业考古》2010年第5期,P299-305 關於白合一詞,兄在校註中解釋說:[21] 白合:宋代茶病之一,指着生鳞片和鱼叶的始萌之茶芽。

我过去曾乘闲对此条略作考察,有一些不成的见解,略述如下:

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上:“唯龙园、胜雪白茶二种,谓之水芽。先蒸后拣。每一芽,先去外两小叶,谓之乌带;又次取两嫩叶,谓之白合。” 

宋·黄儒 《品茶要录·白合盗叶》:“﹝採茶﹞其或贪多务得,又滋色泽,往往以白合盗叶间之,试时色虽鲜白,其味澁淡者,间白合盗叶之病也。”旧注:“一鹰爪之芽,有两小叶抱而生者,白合也。” 

愚意以为: 白合,似是茶芽初生时合抱住茶芽的两片嫩叶,因形状如百合,故以为名;乌蒂,则指茶芽最外侧外的两片鳞片。如同花木蔬果蒂瓣,故以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