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三观是什么意思:爱乡,爱人文,爱大自然——读《秀色旬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53:02

爱乡,爱人文,爱大自然

——读《秀色旬阳》

石英

一提起三秦古地,往往会产生出肃然起敬的感觉。就拿杨常军的家乡旬阳县来说,就是中国最早实行郡县制的秦置县(秦置县至今在中国保持原地原名者已所剩无几)。只是有一点遗憾,旬阳原名的洵阳,其实是很有意义的。许多地名中的某一个字仅指此地名,如陕西省“栒邑”的“栒”,“邠县”的“邠”等等,但洵阳的“洵”则不是,它还有“诚实”、“实在”的含义。总之,常军同志能以一本书的笔墨来写这个历史、人文、自然风光俱有可圈可点之处的古县,是一种功德无量的善举。

爱乡犹如敬爱母亲。俗语说:“子不嫌母丑”。更何况,旬阳这位母亲还是很善的呢。挚爱乡土也不是因为它必须富得流油。本书作者有一段话可见他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个侧面:“我有我的生活原则,世界之大,有我立身之处,茫茫人海,无我发财之道。”这既反映了他的人生追求,也投射出他对客观物象的审美取舍。当然对生他养他的家乡土地亦如是。他之爱乡是至真至切的爱,是不讲价钱的爱,而不是装点门面的“爱”,更不是势利眼之“爱”。我们有时会看到某些爱乡的文章,只写故乡发展了,富了,出了什么名人大人物等等。这些当然也值得自豪,值得欣慰,由此而增加了对家乡的“分数”也在情理之中。却还不能够浸透读者的肺腑,引动一切善良、质朴、正直有心人的共鸣。杨常军显然是以自己无比真挚、淳厚的心地去体味家乡的一切,尤其是那些值得钟爱的东西。我特别有感于他开头写《美哉!太极城》那几篇文字,特别是当他首次进入旬阳县城那种感觉,使人觉得分外真切,入微般的真切!这不禁使我想起几十年前我第一次进入县城的类似心情。虽然由于地域不同,县城的状观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但我不难感知本书作者那种极度新鲜、欣喜还有“怯生生”的感觉。尽管这所谓的“太极城”河街的“繁华”只不过是房屋多一些,集中一些,人也多一些,市况热闹一些,诸如“国营百货商店”、“国营理发店”,常用粮票吃饭的饭店等,也是乡下孩子所没见识过的景象。尽管街道上可能还很泥泞,背阴角落也许还很脏,但小街的况味仍很浓郁,甚至还可能散发出一种温馨的感觉。杨常军的这类描写与感觉明显有别于我看到的另外的某些散文。那些散文要么如前所进的惊叹、艳羡发展中的华彩,要么是对于过去曾经存在的滞后与情简极尽讽刺与贬斥,完全是以“局外人”的立场而尽显今日之人比过去高明之态。这样写家乡故土实在少了些历史的有机辩证的观念。说实话也有欠厚道。因为凡是存在过的,无论有多少致成的原因总应示为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今日的人们总是啜饮历史的乳汁而长成的,虽然这乳汁可能还有些稀薄甚至酸苦味道,但仍不能否认自己还是历史的血缘子孙。本书作者还是怀着这种情愫来写曾经存在过的历史阶段,所以才具有浓郁的生活况味,也才能打动读者而令人信服。由此可见,作者的爱乡心理是健康的,感情是诚挚的,态度是颇具历史域的,从而也就更具散文的艺术感染力。

我之所以说他爱人文,不妨可以拆开来理解。他既爱人,又爱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所幸一个区区小县旬阳是具备丰厚资源的,无论是居民的特质还是文化的特色,都在这秦岭与巴山之间,汉水上游地区有着鲜明的展现。本书虽然很少专章单写居民的状况,但在几乎每个篇章中都可见人的活动。我本人虽未去过旬阳,但多次到过安康市和它下辖的紫阳、岚皋乃至毗邻的重庆的城口县。深感这里的居民淳朴中又颇具内秀,在表面的闭塞中也不乏开放的心态。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安康与重庆、安康与西安铁路十字架的形成,这片秦巴之东的特殊区域绝对不再是交通栓塞之地,何况,汉中盆地及其迤东地区本来就是我国古代文化丰盛之区。杨常军笔下的旬阳人大都善良可亲,给人印象极深的是在去仙河的路上,车子不小心碰倒了一个老者,这位伤势不重的老者最典型的反应是:“我休息一会儿,没事了,就回去了,农活正忙?”豁达而淡定,其心灵轨迹跃然纸上,至于旬阳的人文遗址,可谓比比皆是:无论是秦头楚尾的铜钱关,也无论是名寺与名居罗列的其间如诗如画如歌般的阳山,抑或是南北兼容、民俗文化荟萃的棕溪等等,都充分说明旬阳的二十八个乡镇简直就是综合了历史文化遗存的几百里迴廊,是古今子民智慧结晶、艺术创造、生活轨迹的无言展示。也就是说,本书作者的爱人、爱人文创造不是凭空而来的感情,而是有实实在在的东西的激发。在他的笔下,时时流露出丝丝的留恋和倾心的护持之意。这样的爱心,实质上已超出本乡本土范围,而升华为一种对祖国以至全人类智慧、创造、美点的赞赏与倾慕。另一方面,这也反射出作者内心向善而思进的人生追求。

本书在表现作者爱大自然方面则更为充分,他在这方面花费了很大笔墨,却也毫不过分。因为,陕南安康地区的山水风光在我国至少应属于最具特色的版块之一。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之交我因公多次去那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谓是峻峭中又富含温柔,自然中又尽显鬼斧神工。而且,相对而言是少污染而尚洁爽。至少在当时来说,汉江上游是我国未受污染的罕有水源。此次读过《秀色旬阳》之后,常军同志以一个“坐地户”的身份,完全印证了我作为一个外乡人不带任何偏见的印象。我们曾经读过为数不少的介绍风景名胜的著作,作为旅游指南是差可够格的,但作为文学性散文就相当欠缺了。而《秀色旬阳》则完全跳出了习见的窠臼,它绝不仅是为了给旅游者以提示,而是为文学荒旱的心灵以滋润。它每一篇都是真正的散文,是富含韵致的文学作品。这一切,又服务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有如作者在书中所引的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种精神境界又如富含硒的茶叶,是可以防病健身又延年的。

当然,本书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良好的阅读效果,还有一些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其中重要的一条是作者的散文语言。他的语言风格干净、质朴但又不失雅致。干净而不干巴,质朴而不土气,雅致而无任何矫揉造作的杂质,更紧要的一点是:自始至终作家的感情流贯其中,因而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动人力量。应该说,这样富有美质的语言功力是常军同志获得成功的公开的却又是含而不露的拿手武器,我甚至还要说,单从语言文字上说,较之某些成名大家实在并不逊色。虽然对于文学作品这桩精神产品而言,也许不宜做机械的对比,但我还是为作者的此点强势而称道。

最后,我还要讲,《秀色旬阳》不仅在文学意蕴上可圈可点,而且还有一定的地理学价值。这是因为作者对他脚下那片土地太热爱、太热迷、探索得太仔细了。我总觉得,有当年徐霞客所开创的路子在。我想这绝非是我凭空的感受。

一个文学创作者,步入中老年期,追求的就绝不只是数量,选材准确,功夫下得深,韵味融入深厚,文字扣得精细,方能每打必中。《秀色旬阳》给了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石  英: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大众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