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视帮线下没吊用:肺癌怎样防治才合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5:31:08

肺癌是怎样的一种病

记者:我们经常听到“肺癌”这种病,但什么是肺癌呢?

吕帆真:当身体某一部分的细胞生长开始失控,癌就发生了。虽然癌症有很多种,但它们的发生都是因为异常细胞的失控生长。不同类型的癌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的特性不一样,有效的治疗措施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癌症患者需要针对癌症类型的特定是治疗方案。

肺是胸腔内两个海绵样组织。右肺有三个部分,每一部分称为肺叶,右肺有三叶,左肺有两叶。左肺较小,因为心脏位于左侧而占据了较多的空间。肺吸入、呼出气体,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衬在肺周围的一层薄薄的膜称为胸膜,它保护肺组织并允许它们在呼吸时运动。气管将气体带入肺,气管向下分为左、右支气管。

肺癌的发展速度各异。一旦肺癌发生,癌细胞可以扩散到机体其他部位,这一过程称为转移。临床上许多肺癌在它被初次就诊时就有转移。

如被怀疑有肺癌该怎么办

记者:如果怀疑患有肺癌,医生会用何种方法进行确诊?

吕帆真:如果,你被怀疑患有肺癌,那么医生会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证实该疾病是否存在。最可靠的方法是肺组织活检、可以明确诊断肺癌,并为以后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如果这些检查发现了肺癌,那么还有更多的检查方法用来明确——肺癌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

询问你的病史和体检后,医生通常会做下列事情:
⒈影像学检查:运用X线,磁共振,超声波和放射性同位素使身体内部结构形成图像。这些检查有:X线胸片,CT,MRT,PET,血管造影和骨显像等,它们通常能够发现肺癌以及肺癌在体内的扩散程度。

⒉痰检:在显微镜下观察痰液标本,看是否有癌细胞存在。

⒊穿刺活检:用一根细针穿进肿瘤内部并取出一些组织,在实验室里观察是否有癌细胞存在。

⒋支气管镜检查:一根轻质的,可弯曲的软管通过口腔进入气管,这个检查可以发现肿瘤的部位并从肿块组织和分泌物中取样,看是否有癌细胞存在。

⒌纵隔镜检查:通过颈部的小切口,从沿着气管分布的淋巴结取样,然后在显微镜下查看标本是否有癌细胞存在。

⒍胸腔穿刺术和胸腔镜检查:鉴别肺周围的液体是肿瘤引起的,还是某些良性条件下形成的。

⒎骨穿活检术:通常用一根穿刺针从髋骨的背面取一小块骨组织,然后来检查癌细胞。

⒏血液检查:特定的血液检查有助于诊断肺癌是否已经发生肝转移或骨转移。

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记者:为什么许多患者被发现患上肺癌时已经是晚期?

吕帆真:肺癌经常在疾病发展到晚期才表现出较为明显或典型的临床症状,仅有大约15%的肺癌得到早期诊断。

对于那些在癌细胞扩散之前就被发现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早期肺癌病人,平均生存率令人满意。但目前仅有15%的肺癌患者可在这样早期、局限时被诊断出来。70%~80%肺癌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失去了治愈机会,五年生存率很低。因而肺癌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很多早期肺癌的诊断都是很偶然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在由于其他疾病的检查时被发现的,比如说,诊断可能是由于其他原因,例如心脏病、肺炎、或肺的其他疾病需要做的影像学检查(象胸片、胸部CT)、气管镜检查(通过一根柔韧易曲的纤维导光管看支气管的内部)、癌的细胞学检查(痰脱落细胞的显微镜检查)而发现的。

患上肺癌如何进行饮食调理

记者:对于肺癌患者来说,如何进行饮食调理呢?

吕帆真:早中期的肺癌患者,其消化系统功能是健全的,在临床诊断后,应抓紧时间给机体补充营养,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防止或延缓恶液质的出现。如果在临床治疗以前营养素的供给较充分,机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对手术、化疗、放疗的耐受力较强,治疗效果亦较好;机体状况较好的患者较营养状况差的病人更易接受手术治疗并能较快的康复。所以早中期肺癌患者在消化吸收能力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补充各种营养素,如优质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无机盐和多种维生素。肺癌患者宜选用牛奶、鸡蛋、瘦肉、豆制品、新鲜的蔬菜水果等等。可以尽量增加患者的进食量和进食次数。这里需要提醒的是,肺癌患者应忌腥油腻食物、禁忌辛辣和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微创治疗可以切除原发病灶

记者:随着外科手术技术和麻醉技术的飞速发展,多数肺癌的外科治疗可以安全地通过微创手术完成吗?

吕帆真:是的。目前肺癌微创手术治疗主要有胸腔镜手术以及微创肌肉非损伤性手术治疗。前者的优点是创伤小,但有其局限性,主要适用于癌肿很小且位置比较靠周边的早期肺癌患者。

肺癌微创肌肉非损伤性手术治疗,就是在不损伤胸壁肌肉,不切除肋骨的同时,保证有一个安全的手术视野,其切口长度仅为传统手术方法的三分之一。实践也证实肌肉非损伤手术对绝大部分有手术指征的肺癌,不但能彻底切除原发病灶,还能进行彻底的纵隔淋巴结清扫。目前在美国,胸腔镜手术和肌肉非损伤性手术治疗肺癌已经得在绝大多数医学中心广泛开展起来,并成为肺部外科手术治疗的标准方法。

摘自《自我保健》 2010年第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