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txt:中国首个核武器基地大揭秘[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0:00:20

中国首个核武器基地大揭秘[组图]

2007-5-21  金羊网

废弃的厂房静静屹立在美丽的金银滩草原
    ■曾孕育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全面退役后日前已向市民开放

    79岁的刁银兴至今仍记得55年前那部电影———《金银滩》,这是他第一次听说这个地方,青海最好的大草原。6年后,1958年,金银滩这个地名突然从地图 上消失了,这片土地上的1700多户群众、27万头牲畜也蒸发得干干净净。那部电影也随之不再放映。

    地图上又多了个名字:青海矿区。直到1995年,人们才知道它的真实身份,新华社向世界宣告:位于青海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全面退役。

    日前,该基地向市民开放,记者千里奔赴这个神秘所在。  

  关键词:地下指挥中心   

  三吨铁门保护心脏 神秘地道纵横交错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位于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境内的金银滩草原上,对外称国营二二一厂或青海矿区。在青海,人们似乎更习惯叫它“二二一”。日前开放的地下指挥中心就是“二二一””的一颗救急心脏。

    这个用纯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地下掩体,距离地面9.3米,能保证地面设施受到攻击时掩体内仍能坐镇指挥。

    从海北州邮局院内的一个铁门拾级而下,经过一处岗哨后,一道厚重的铁门出现在眼前。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扇门重达3吨,防爆、防辐射。没走两步,又是一道厚厚的铁门,同行的司机师傅用拳头比了比,其厚度和拳头的横面差不多。进入这道门,里面就是指挥中心的重要内脏———载波室、配线室、通风室、指挥室、发电机房、配电室、人工交换室和电报室。

    在发电机房内,记者留意到一个约1米高、60厘米宽的小门,钻进去,原来是条地道。猫着腰走了大约十米,一堵直壁挡住去路,这条垂直的通道与地道呈L型,记者顺着铁梯攀援而上,锈粉纷纷落下。从底部到顶端,共24级,顶端同样是一个小门,出去就是海北宾馆了。

    在基地保卫科工作了近四十年的刁银兴老人告诉记者,其实还有很多通道,通往机关食堂菜窖、办公楼、将军楼等,“许多暗门现在都还不知道”。


核武基地大门标志

  关键词:“596”保密

  巧取代号激励研制 搞原子弹鲜为人知  

    在“二二一”,记者在厂墙上看到一些数字。海北州旅游局副局长北京才让解释说,这里的分厂、车间、楼房,都有代号。在所有的代号中,叫得最响亮的就是“596”。

    1959年6月,原苏联致函中国政府,拒绝提供核武器援助,而当时新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刚刚铺开摊子。原二机部部长刘杰宣布:把原苏联毁约的时间做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激励研制人员造“争气弹”。

    在基地,没人提“原子弹”三个字。今年72岁的刘兆民告诉记者,即使是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将军,和周总理通专线电话提到原子弹都用“瓜熟”来代替。除了极少数人,基地没人知道自己在搞原子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来,工人互相询问:这颗原子弹在哪儿生产的?

    北京才让告诉记者,当时工作资料文件要上交,进厂不能带相机,所以留下的照片很少。

  关键词:哨卡 通行证

  两个哨卡守护基地 情绪不好没收证件  

    站在空阔的草原上极目远望,“天边”散落着几处房屋,这就是基地的七个分厂。我国前16次核炸弹试验的产品,都由这里加工、装配和起运。

    基地的西北面是茫茫草原,无路可去。北京才让说,进入基地只有两条路:公路必须从六号哨进入,铁路则须经过五号哨。如今的哨卡空无一人,墙皮剥落,当年却是基地的安全屏障。当年的保卫科人员刁银兴老人至今仍记得,从西宁到海晏后需要换乘专门的火车或汽车,统一开到原子弹研发厂区,上车都需要看证件,一般人不许上。老人说,“二二一”一共有6个哨所。

    基地层层设卡,各厂有各厂的通行证,不同的车间有不同的证件。在展览馆展示着各样证件,据说有近四十种。杜学友老人回忆说,“全通行证是红色,只有少数人有。工作证是咖啡色,家属证是绿色,普通出入证带点紫色……”刁银兴老人接过话头,“有谁情绪不好不稳定,马上调出来把证收了”。


青藏铁路最初的83公里通向这里

  关键词: 爆轰试验 核废料坑   

  一米厚墙测冲击波 地下十米掩埋废料  

    原子弹要放在铁架上实施爆炸,它的冲击波到底有多大?在靶场,记者看到一座巨大的碉堡状建筑物,这就是爆轰试验场,其外层钢板厚五厘米,由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而成的墙体有一米多厚。正面墙上有一些小洞眼,可以观测原子弹。专家介绍说,这叫爆轰试验,试验除核原料不是核活性材料外,其它都是实物。1964年6月,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爆轰试验圆满成功。有了这次成功,才能够有4个月后罗布泊的那声震惊世界的巨响。

    距靶场百米开外,就是著名的“亚洲一号坑”,如果不是竖立的四块石碑警告人们不得深挖,这个看似普通的小山包,让人无法想象十米以下是一个20米×20米的坑,掩埋着核废料。北京才让告诉记者:“这里有三个点,每年3月和9月,国家都来监测辐射指标,它的大气辐射比夜光表还小,很安全。”

    在二分厂工作了几十年的83岁老人朱深林说,二分厂负责火工和组装,与辐射打交道,每天都要穿一次性的防护服,“女同志没结婚或者没生育过的不给进二分厂,可能对身体有影响”。

    老人接着说,每天进厂第一件事就是摸静电棒,在这里,一点点电、一点点火花都可能引起爆炸。所以衣服必须是棉布,连扣子都是布绑的,“有一次,有人给原子弹做了个羊皮套子。下了雨后,我们一摸,‘啪’地电了一下,吓了一跳”!  

  关键词:上星站 牧民   

  500米一岗送弹上路 300户牧民掩护基地  

    在“二二一”的西北角,是铁轨的尽头,这里就是“上星站”,第一颗原子弹就从这里装车运往罗布泊。塔台一根水泥柱上仍清晰可见“完成任务”四个大字,远处的一排房子墙上也漆着一行白字:抓紧时间大干,完成任务为国庆献礼。这一切,都昭示着曾经的峥嵘岁月。

    杜学友老人说,护送原子弹等到新疆试验,这条路他走了几十次。“为护送专列,从青海到甘肃再到新疆,几千公里铁路线500米一个岗,站长、站委书记亲自上岗”。有一次护送氢弹,车行到巴燕,突然从山顶滚下石头,砸到列车厕所玻璃上,一个紧急刹车,捆绑氢弹的铁丝断了,只好拉回基地。又有一次,车到哈密,路轨被武斗队破坏,列车退回陕西武功,改用飞机分批运送,整整运了一个月。

    从上星站往西北是无边草原。这时节,刚刚冒出些青绿色,有牧民赶着羊群怡然走过。记者想起了北京才让的那句话:当年为建“二二一”,牧民们舍弃故土,远走他乡。只留下300多户经过政审的牧民掩护基地。一度神秘的金银滩,只有他们这首田园[视频]牧歌一直在唱着。


当年核试验所用的防化面具

    在回西宁的途中,司机问记者:顺路去一下“一五一”吧?见记者发愣,司机笑了,“就是青海湖,因为离西宁151公里,所以叫‘一五一’。”

    虽然基地已经“化剑为犁”,但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似乎仍然习惯用代号称呼它们。  

    公安局也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地方,在里面工作的一些专家隐名埋姓几十年;1995年5月宣布全面退役移交地方  

    出西宁百余公里,就到了那个遥远的地方———40多年前,在青海湖北岸的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银滩草场上,美丽的卓玛一个回眸,成就了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 。

    几十年过去了,这块土地依然美丽。清晨的阳光下,张爱萍将军书写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提示我们这里的另一个身份: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诞生,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这里研制成功。在许多年里,人们隐约知道,青藏铁路最初的83公里,早在1960年就已开通,通向海晏县金银滩的一个神秘工厂。

  几乎与世隔绝的小社会

    原任“221厂”干部部副部长、组织部副部长胡宝升,回忆起当年厂里到学校挑人的情景:“同志,我们要到哪里工作?”对方回答:“二机部。”“干什么工作?”“保密!”“到哪里报到?”“西宁100信箱。”

    刁银兴老人说,因为保密需要,他们所在的派出所定名为“西宁市公安局郊区派出所”,“1959年下半年老家来人到西宁,到处都打听不到这个郊区派出所。”据悉,连西宁市公安局也只有户籍科的负责人才知道这个地方。

    那时候,金银滩,连同基地似乎都不存在在这个世界上。1957年10月,中苏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帮助中国设计和建设221设计院。1958年,设立二机部九局。同年7月,基地选点青海省海晏县金银滩,定名为核武器研究设计院。局外人很少知道这所研究院,而那些知道它的人如果需要谈及这个院时也只提其代号———九院。

    这里有18个厂区、4个生活区,建筑总投资原值3.1亿元。有铁路专用线38.9公里,与青藏铁路在海晏县火车站接轨;有沥青砼面标准公路75公里,与青藏、青新、湟嘉公路连接。

    基地分为甲、乙两区。甲区是基地政治、科研、生产、文化中心,分布在基地周围的7个分厂是研制运送“两弹”的核心。乙区在海晏县城,主要是生活区。海北州旅游局副局长北京才让告诉记者,因为原子弹的研制属于国家最高机密之一,因此一整套自成系统的公安、粮食、商业、邮电、学校、医院等随即建起。此后,与外界隔离了30多年的“小社会”就在这里形成。1989年,厂区总人口有14547人。

  专家隐姓埋名几十年

    中国研制原子弹在1957年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随着九局的组建,一大批风华正茂的中青年科学家被调到这个研制原子弹的第一线。“221基地”一时间集中了中国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等著名科学家也在其中。为保密需要,一些专家隐姓埋名几十年,王淦昌化名王京,刘兆民被人称为“老头子”。

当年基地所用的各种发报仪器

    攻坚战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验证苏联专家提出的一个关键数字:原子弹爆炸时其中心压力将达到几百万个大气压。他们一周工作7天,每天三班倒,运用手摇计算机和算盘,进行现代最复杂的理论计算。每算一次要花费一个月,他们总共计算了9次!最后,邓稼先他们否定了苏联专家的数据,找到了关系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败的关键数据。

    可是坏消息传来。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并于1960年撤走了全部援华专家。中央领导经过认真研究,作出决定:核武器研制工作继续进行!陈毅元帅曾在一次会议上掷地有声地说:“中国人就是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

    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一大批大专院校毕业生从全国各地奔赴核基地,1963年有三四百人,1964年有五六百人,1965年达到七八百人。刁银兴老人说,这些人都是各地的骨干。

    在这样一个地方,他们还要面对恶劣气候条件。基地海拔3000余米,年平均气温为0.2到零下3摄氏度。现在虽然已是5月中旬,但天上忽然就飘起了雨夹雪,气温降到零摄氏度以下,寒气逼人。当年负责研制和机建工作的原二机部九局局长李觉回忆说:“气压低、缺氧、水烧不到沸点,饭煮不到全熟。加上高原气候多变,一年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衣。”为了抵挡严寒,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将军,睡觉时怀里常揣着一个暖水袋热身。

    原“221厂”副厂长丛洞一,1964年从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基地工作。在他的记忆中,基地业余生活十分单调,因为是保密单位,外面的剧团不能进去,也没有电视,每星期看一场电影是最好的享受。厂里男的多女的少,找对象困难,1963年至1964年,厂里有意识地从北京、上海招了一批高中毕业生,才解决这个问题。


算出原子弹关键数据的手摇计算机

  原子城博物馆明年开放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新疆罗布泊上空爆发出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颗爆炸成功。这次相当于几万吨TNT炸药威力的核爆炸产生的地震波,连远在万里之外的国际权威———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地震观测台也测到了它的存在。

    流年似水。金银滩昔日由牧歌草原变成神秘的核武器研制基地,如今又成为中国地图上的新地名———西海镇。1995年5月,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已全面退役,移交地方,定名为西海镇。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新闻发言人、高级工程师尤德良曾对媒体说,“221厂”是世界上第一个退役的核武器研制基地。为了实现永久性开放,中国政府在1989年至1993年间,共投入数千万元巨款,对退役的“221厂”实施严格的环境治理。北京才让告诉记者,当年针对污染物处置有三种方案:一是用铅封起来,但铅的半衰期只有100年,不可行;第二个方案是对污染源进行回收,当时技术条件又达不到;最后决定填埋。

    1993年6月,“221厂”退役工程正式通过国家验收。

    如今的填埋场———“亚洲第一坑”已经芳草萋萋。海北州医院院长说,这几年没有发现任何异常患者。州妇幼保健站的大夫也表示,这里诞生的新生儿都很健康活泼。

    1993年,海北州机关行政事业单位由原驻地门源县搬迁至西海镇。2005年11月,西海镇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日前,原子城的神经中枢中的一部分———地下指挥中心向世人开放,金银滩草原上这片神秘土地正在一层层撩去面纱。

    北京才让透露,刚刚动工的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原子城博物馆明年7月将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