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酷视频炮神:古情人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0:02:09

 

        红楼梦

            贾宝玉。林黛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这曲《枉凝眉》便是木石姻缘精彩的写照

只是两个人。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悲剧
先说说黛玉。黛玉的容貌也许不能算倾国倾城,但却别有一番风情,曹雪芹刻画她的容貌时道“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红楼梦》第三回)”但看这一段话,黛玉呈现出来的完全是一种“病态美”,娇弱、凄楚然而超凡脱俗。这里实际上暗示了黛玉的身世凄凉,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只能艰难地生存,挣扎在黑暗的封建社会。

黛玉的容貌与她的才情是相容的。年方9岁的她便已读完《四书》,她提倡“有了好词句,不必限韵”,而一曲《葬花吟》更是吐露她不俗的才情然而同时也勾勒出她悲惨的宿命,海棠诗社里一首首绝妙的诗词颇受众人的称赞,最后的两首手帕诗凝聚了她太多的泪水和辛酸最终也一并结束了她的一腔才情。

黛玉并不是完美的。她“孤傲自许,目下无尘”,她不会劝宝玉去争夺功名利禄,看不起那些一心只想出仕作官的人,这些个性与想法使她与当时腐败的封建王朝格格不入,她的观点除了宝玉没人会支持,只好一次次社会的风风雨雨折磨,直到红消香断。她在为人上多少有些尖酸刻薄,她曾想办法挑拨宝玉和薛宝钗之间的关系,她也曾和湘云闹过一些矛盾等等,然而这些性格上的弱点究其根源都是因为环境的污秽,她被当时的环境逼迫出一层层激愤和多少次茫茫前途的无奈。

宝玉也是当时一个精神叛逆的典型。作为大观园里的富贵闲人,贾宝玉自然有许多公子哥儿的习性,在他身上深深地打着贵族地主阶级的烙印。但是,他同贾珍,贾琏,薛蟠之流相比,确实别具一样的性情。他不走所谓读书应举,出仕做官,立身扬名,光宗耀主的正道,反而攻击那些热中于功名利禄,仕途经济的人。他在周岁时,他的父亲让他“抓周”,父亲希望他抓到的是文房四宝之类的,然而他却抓起了女儿家用的胭脂,让他父亲气愤不已。他一直直到长大仍是“不知悔改”,虽然他父亲没少打骂他,他却仍在指责薛宝钗等劝他留心仕途经济的话是“混帐话”,甚至感叹道:“为什么生在候门之家?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这些思想与行为与封建正统的观念相对而立,自然为当时所不容。

然而黛玉和宝玉正是因为在反对封建思想上有着惊人的共识和理解,才会那样情投意合,共同跌入万劫不复的爱情悬崖。正如《枉凝眉》里所提,他们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这都是那么美好然而那么易碎的残忍。永远可望而不可及的幸福,让他们的爱情在那个悲剧的时代面前显得那样的无能为力。悲剧从他们相识的那天开始,“似曾相识”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便注定了他们逃不过这场爱情的劫难。其实他们的相识相知相爱都没有错,错的只是缘分,错的只是那个时代,那个黑暗的封建社会不允许他们自己主宰自己的婚姻与命运。想想他们用建筑在蔑视封建“仕途经济”的思想基础上的“木石姻缘”,去对抗封建卫道者精心安排的“金玉良缘”,怎能不落个玉石俱焚的下场呢?

黛玉和宝玉是一场的悲剧。而悲剧的背后,便是那个时代。

我们在叹息的同时,但愿那个时代能永久地落幕。
                        牡丹亭              柳生。杜丽娘 牡丹亭:是一部极富魅力的文学名著,它所高扬的至情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剧情介绍:

    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情有所钟,终于和画中人的阴灵幽会。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墓地情况,柳生又不辞而别,就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生盗墓之罪。柳生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南侵,延迟放榜。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生受杜丽娘嘱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反被囚禁。金兵退却后,柳生高中状元。杜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拒不承认婚事,强迫女儿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君不见豪富王孙,货殖传中添得几行香史;停车弄故迹,问何处美人芳草,空留断井斜阳;天崖知已本难逢;最堪怜,绿绮传情,白头兴怨。
    我亦是倦游司马,临邛道上惹来多少闲愁;把酒倚栏杆,叹当年名士风流,消尽茂林秋雨;从古文章憎命达;再休说长门卖赋,封禅遗书。
    这一副对联赞美卓文君、司马相如的爱情。女人往往把爱情摆在首位,其次才轮到生命、财富、亲情,其他的一切更是十分遥远无暇多作计较,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当垆沽酒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卓文君眉如远山,面如芙蓉,通晓琴棋书画,为人放诞风流;十七岁出嫁,不久便因丈夫去世返回娘家过寡居生活。自然是面对春花秋月,感物伤人,倍感凄凉。
卓家祖居赵国,赵国的邯郸是当时著名的冶铁中心,卓家就以冶铁致富,等到秦始皇灭赵国进行统一之际。卓家辗转迁到蜀地的边僻小邑临邛定居,仍以冶铁为业。到汉代文景之治,卓家传到卓王孙这一代,由于社会安定,经营得法,已成巨富,拥有良田千顷;华堂绮院,高车驷马;至于金银珠宝,古董珍玩,更是不可胜数。
    蜀中山明水秀,地灵人杰,孕育了不少出色的文人雅士,司马相如便是其中的一位。
他因慕战国时代赵国蔺相如的为人行事,以“相如”作为自己的名字,也立志要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汉景帝即位不久,司马相如来到长安,遇到颇有书卷气息的梁王,当时名重一时的辞赋大家邹阳、枚乘、严忌等都追随左右。司马相如十分倾慕,便追随梁王而去。在梁地作赋弹琴,生活过得十分得意。梁王盛赞其才情高华,赐给他一把名叫绿绮的琴,上面刻有“桐梓合精”的字,是当时不可多得的名贵乐器。这把琴就是后来司马相如用来弹奏“凤求凰”,卓文君听后夜奔的那把琴,所谓“绿绮传情”使这把琴更富传奇色彩。
    然而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的时候,司马相如当时的生活并非琴书雅集,诗酒逍遥,风月无边。由于梁王的短命去世,宾客星散,司马相如回到老家成都,而家里已是父母双亡,家徒四壁,在无以自立的情况下,他抱着迷茫的希望来到边陲小县临邛投靠担任县令的好友王吉,寄人篱下。联系到当年司马相如的志向,当年的生活,算得上是十分的失意,十分地潦倒了。
    卓文君就是在司马相如这样的时候,凭着司马相如在她家弹奏的一曲“凤求凰”,在封建时代礼法深严的社会里,不顾嫌隙的夤夜私奔住在客舍的司马相如。便郎贪女爱,如鱼得水;便露滴牡丹开,刘阮上天台,彻夜绸缪。更在第二天索性双双驰归成都司马相如老家,可说是情有独钟,或者说情之为物,不可理喻。对这件事情,卓王孙当然是盛怒难消,认为司马相如有辱衣冠,自己的宝贝女儿也太不争气,夤夜私奔,败坏门风,使他丢尽脸面;更主要的是司马相如是一个穷光蛋。然而司马相如豪情不减地典衣沽酒,过着有今天,没有明天的逍遥生活;卓文君也脱钏换粮,根本不把今后的生计放在心上。
    几个月后,他们索性卖掉车马,回到临邛开了一间小酒家,卓文君淡装素抹,当垆沽洒,司马相如更是穿上犊盘鼻裤,与保佣杂作,涤器于市中,忙里忙外担任跑堂工作。
    这是临邛市上的一件天大新闻,顿时远近轰动,小酒店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卓王孙经不起亲朋好友的疏通劝解,迫不得已分给他们童仆百人,钱百万缗,并厚备妆奁,接纳了这位把生米已经煮成熟饭的女婿。也有人讲这是司马相如搬出的一套“赖皮”作风,逼那位爱脸面的岳父大人就范,于此也可见司马相如没有一般文人的穷酸相,颇具豪情。这也许是卓文君深爱他的一个重要原因吧。从此这对小夫妻又过上了整天饮酒作赋,鼓琴弹筝的悠闲生活。
     霸王别姬  
                  项羽。虞姬“霸王别姬”在历史上是确有此事的。说的是楚汉争霸后期,项羽兵败垓下,与爱妻虞姬生死离别的感人故事。而最早记录该事件的则非司马迁的《史记》莫属。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是这样描述当时的场面的: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太史公的描写这段的笔法可谓十分精彩。因为写的是“项羽本纪”,故而从表面上看,给虞姬的笔墨不是很多,当然这和司马迁“惜墨如金”的习惯是分不开的。但这同样也是司马迁的高明之处,他不从正面描写虞姬而是通过项羽的言行举止来反衬出虞姬衷情的形象,从而给人以更深刻的印象。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一句道出了虞姬对项王的忠贞。因为我们通过《史记》可以了解到,项羽从起兵至死,“共八岁,身七十余战”,而作为一个女子,能八年默默如一日地陪伴项羽共度这生死难预料的岁月,那是需要多大的爱与勇气啊!
    同时,项王“歌数阕”之后,突然“泣数行下”,这也是十分感人的。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项羽作为一个曾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竟然在一个女子面前“泣数行下”,由此可见,两人感情的确是非同一般,情深可鉴。所以,也正是如此,虞姬最后才会选择自刎。因为虞姬若不自刎,项羽此战突围势必有多一负担,不能一心杀敌,导致心分二处,最终两人全被生擒活捉杀死。而若是虞姬一死,项羽或许还多一份活命的希望。权衡一下,也只有以死相谢了。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又一位绝代佳人就这样地消失在了兵荒马乱之中……
当然《史记》作为记史为主的文献在人物的塑造上,肯定是没有纯文学作品更有感染力的。这一点,若是看过张爱玲的短篇小说《霸王别姬》的人,必会有同感。   《霸王别姬》是张爱玲早期的一个短篇。虽然创作此篇时,才十七岁,可比起如今二那些十七岁甚至三十七岁的“以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们,绝对是要高明得多。最突出的一点就在于,通过张爱玲的《霸王别姬》,使读者不仅看到了一个大义凛然、舍生取义的女子形象,更重要的是,我们还看到了在这种形象背后,虞姬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啊,假如他成功的话,她得到些什么呢?她将得到一个‘贵人’的封号,她将得到一个终身监禁的处分。她将穿上宫装,整日关在昭和殿阴沉古黯的房子里……她要老了,于是,他厌倦了她,于是其他的数不清的灿烂的流星飞进他和她享有的天空,隔绝了她十余年来沐浴的阳光。她不再反射他照在她身上的光辉,她成了一个被蚀的明月,阴暗、忧愁、郁结、发狂。当她结束了她为了他而活的生命时,他们会送给她一个‘端淑贤妃’或‘贤穆贵妃’的谥号,一只锦绣装裹的沉香木棺椁,和三四个殉葬的奴隶。这就是她的生命的冠冕!”
这着实是一段极其精彩的人物内心刻画。虞姬的心神,暂时摆脱了眼前严峻的战场,想到了霸王成功之后的种种可能。虞姬心里应该是清楚的,如果项羽最终突围成功而反败为胜的话,她虞姬依旧只是虞姬,可他项羽还会是现在的霸王吗?所以无论项羽成功与否,对于她虞姬而言,在目前的现实下,死,或许就是一种最佳选择。
    “虞姬微笑。她很迅速地把小刀抽出了鞘,只一刺,就深深地刺进了她的胸膛。
项羽冲过去托住她的腰……把耳朵凑到她颤动的嘴唇边,他听见她在说一句他所听不懂的话:
   ‘我比较喜欢那样收梢。’”
      天仙配
                 董永。七仙女

人间:董永家贫,父亡,卖身为奴,得资葬父。

  天上:玉帝七个女儿戏于鹊桥,窥视人间。 

  七女厌恶天宫岁月之凄清,对董永由同情而至钟情,乃不顾森严天规,只身奔向人间。槐荫树

下路遇董永,倾诉衷曲,二人遂结伉俪。 

  雇主傅员外以董永新婚不符契约为由,要挟七女须于一夜之间织成锦绢十匹,成则工期缩短,不成则加倍。七女邀众姐助而成之,三年苦役遂改百日。

  工满,归程中,夫妻正向往未来,憧憬幸福,忽闻玉帝旨意,令七女即刻回宫,否则祸及董永,七女无奈,忍痛泣别,别时誓言:“不怕你天规重重活拆散,我与你天上人间心一条”。
       西厢记   
            张珙。崔莺莺 唐代时,书生张珙赴试,路经蒲东,入居普救寺。遇故相崔珏之女莺莺,一见倾心,乃向长老借读西厢,意图亲近。傍晚,莺莺焚香,二人隔墙吟诗,互致情意。

    孙飞虎率兵围困普救寺,欲强虏莺莺为妻。危急中,崔夫人当众言明,有退贼兵者,愿以莺莺许配。张珙写信给好友大将军杜确,解除了普救寺之围。崔夫人因嫌张珙贫寒,悔约赖婚。

    莺莺托红娘约张珙在花园相见,张珙跳墙赴约,莺莺以红娘在场而赖简。张珙忧郁成疾。莺莺夜间亲赴西厢探望。莺莺常赴西厢,被崔夫人察觉,乃拷问红娘,红娘以实相告,崔夫人不得已将莺莺许配给张珙,要求张珙赴京赶考,并定次日在长亭为张珙饯行。

    张生与莺莺在大相国寺邂逅相识,一见钟情,历经劫难,终成眷属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加上元曲大家王实甫的加工,情节细致婉转,文词优美动人,更因为其清新、俊逸的文采而传诵一时,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该剧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祝英台 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川剧为尼山)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许。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考据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笔者曾看到过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

唐明皇与杨玉环


             李隆基。杨玉环

第一场 定情册封
唐玄宗李隆基,文治武功,精通音律。在位二十余载,呕心沥血,且喜塞外风清万里,民间粟贱三钱,太平世界,胜于贞观之年。便将年号开元改为天宝,每日笙歌宴乐,快慰平生。在宫廷宴乐中,他发现跳霓裳羽衣舞的杨玉环非但有倾国倾城之貌,而且艺术禀赋极高,便将她纳为贵妃。
第二场 安杨交恶
杨玉环的义兄杨国忠也受到重用,逐步进爵至左相之位,他善于理财,可是也贪污受贿。野心家安禄山在右相李林甫去世后企图取而代之,遭到杨国忠的阻拦,二人交恶,互相攻奸。
第三场 华清池赐浴
李隆基从此不早朝,与杨玉环日日游宴。春暖花开,他们到骊山踏青。唐明皇在华清池赐浴,以此地特有的温泉水,洗尽杨玉环的民间凝脂,使之具有贵族气息。
第四场 安禄山认干娘
杨玉环与李隆基常在宫中探究音律,鸾凤和鸣。他俩到李隆基创办的梨园,也就是演艺班子里去演习。梨园里长满梨树,梨花盛开。梨园弟子为皇帝和贵妃表演各种舞蹈和参军戏、角抵戏。说笑话的丑角演员常有讽谏之言。唐明皇杨贵妃不在乎礼仪。原来杨玉环出身教坊,也有梨园生涯,她为自己遇到唐明皇这样的知音深感幸运,也为唐明皇开创梨园、发展艺术的业绩所折服。她带头下拜,众梨园弟子随之下拜,在梨树之下,拜认李隆基为梨园祖师爷。
安禄山学过舞蹈,他趁唐明皇和杨贵妃玩得高兴时赶到梨园,表演了拿手的胡旋舞,赢得皇帝和娘娘的青睐和赞叹。安禄山抓住贵妃口中的一个赞词,不失时机地认杨玉环为干娘;在唐明皇的促成下,杨玉环被动地认了这个义子。
第五场 贵妃醉酒
唐明皇有三宫六院,偶尔也去别的妃子处。此日杨玉环与唐明皇约好在百花亭饮宴,谁知唐明皇中途驾转西宫梅妃处,杨玉环只得一人在百花亭独饮,酩酊大醉,趁醉发泄苦闷和不满。他在太监的启发下,割下一缕青丝,托高力士捎给唐明皇,以表心迹。
第六场 长生殿
唐明皇收到杨贵妃的青丝,特地去探望贵妃。时值七月初七,杨玉环到长生殿对月乞巧,以双手在金盆中捧月,并倾诉她对唐明皇的思念,对纯洁和永恒爱情的追求。唐明皇赶到长生殿,在杨玉环身后听闻,大为感动。于是二人重归于好,对天盟誓。适逢岭南新鲜荔枝送到,杨玉环更加笑逐颜开。唐明皇在荔枝宴上击羯鼓,为杨玉环表演自己的绝活。杨玉环也以自己新创的盘舞回报。谁知乐极生悲,探马来报,被封为渔阳节度使的安禄山造反,大兵正向长安进犯。荔枝宴大杀风景,慌乱不堪。
第七场 马嵬坡
唐明皇被迫在御林军的护卫下,携杨贵妃逃离长安,南下西蜀,途中驻扎马嵬驿。御林军统领陈元礼诛杀了杨国忠,于是发生了唐明皇、杨贵妃和陈元礼之间的争论。次日六军不发,狂呼要杀杨贵妃。唐明皇与陈元礼紧急磋商,就战乱的责任问题,坚决为杨贵妃辩护,并要以身抵挡欲闯贵妃营帐的军士,这一切,都让杨玉环看见了。在陈元礼实在控制不住局面、危及皇帝生命安全的关键时刻,杨玉环挺身而出,甘受白绫,做安史之乱的替罪羊。她与唐明皇诀别,唯一的要求是把她葬在梨树之下。她以自己的死,换来了御林军继续前进。
第八场 迎像哭像
数年之后,安史之乱平息,但唐朝从此由盛而衰,历史发生重大转折。
李隆基下野,立太子为皇。失去皇帝的权力后,人性在他身上复归,爱情变得更加贞洁起来。他日夜思念杨玉环,检讨荒淫误国以及往日种种过失,浩叹人生不能两全。他以神思,上穷碧落下黄泉,追寻杨玉环的幽灵而不可得,遂请来杨贵妃的画像作祭。他老泪纵横,昏然谁去------恍惚间,到了月宫,去叩杨玉环的门环。
第九场 仙境续缘
杨玉环宛如嫦娥,盛装来迎。二人在天上,永续人间之缘。


     顺治与董鄂妃
          顺治。董鄂妃
 那是怎样的万千宠爱
中国的历史上,从来都是英雄与美人共存。其中四大美人最为知名,她们都得到了帝王们无与伦比的宠爱。可是,她们都并非能得到真正爱情的女子。包括那祸国殃民的褒姒、赵飞燕等,尽管帝王门对她们宠爱有加,但帝王们如若是知道要以自身性命或者以皇位江山等为代价,这些帝王们还是万万不肯的。就像唐玄宗虽然极度宠爱杨贵妃,但安禄山之乱时,为了保住皇位,还是同意叛军将杨贵妃赐死。这些皇帝,最多迷恋的是她们的美色,倘若说这也算爱情,那么无疑是践踏了这个词了。帝王身边,往往都是佳丽三千,他们很难转情于某一位女子,所以君王的爱情尤其珍稀和可贵。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顺治皇帝无疑是个异端。他的另类,他出生、死亡、爱情、功过,短暂的一生,却都带着传奇的色彩。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顺治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他审时度势,更张成法祖制,且倚重汉官,整饬吏治,推行与民生息的政策,清代初期从他亲政开始逐渐鼎盛起来。他热爱写诗,并极具才情。他曾写过一首《赞僧诗》是这样的:

  天下从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又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一日清闲有谁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忧无虑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夙世种菩提。
    个个都是真罗汉,披塔如来三等衣。
    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洲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今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脱换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
    我念撒手归山去,谁管千秋与万秋。

  在这首诗里,可看的出这位天子多愁善感,他的浪漫与惆怅,使他不像政治家,倒更像一位诗人。他羡慕出尘脱俗的僧家生活,不留恋荣华富贵、江山皇权。这点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中,也不多见。同时顺治皇帝还是一位历史上罕见的痴情的皇帝。他固执,率性而为,一旦痴迷,则难以自拔。就像他痴迷佛学,深爱董鄂妃一样。因为痴迷佛学,他甚至要放弃皇位,皈依佛门。因为深爱董鄂妃,他可以不顾任何政治影响、不顾天下人的唾弃,最后董鄂妃一去世,他便也不再留恋尘世。关于他和董鄂妃的爱情传说,几百年下来经久不衰。

  董鄂妃的身世至今仍是个历史之谜,一直众说纷纭,主要有两个版本。一是说董鄂妃就是一代名妓董小宛。但这个版本很快就被历史学家们否决。还有一个版本则真实性比较高,据《清史稿》后妃传记载,董鄂氏(即董鄂妃)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清代有选秀女的制度,但限制是13岁到16岁,而董鄂氏18岁才进宫。所以可以断定,董鄂氏不是通过正常的渠道进入皇宫的。据考证,董鄂氏在顺治十年入选秀女,被指配给襄亲王,那年董鄂氏16岁。襄亲王名叫博穆博果尔,是皇太极的第11个儿子,顺治的同父异母弟弟。也因为这个,便注定了顺治皇帝和董鄂妃的爱情悲剧。顺治皇帝与他第二个皇后大婚时,按照当时清代的规定,王爷们的福晋要进宫侍宴。顺治皇帝由此与襄亲王的福晋董鄂氏相识相爱,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也因此愤而自杀。博穆博果尔死的同年,顺治皇帝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董鄂妃接到宫中,封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顺治皇帝还一度要废第二任皇后,而册封董鄂妃为皇后,可由于皇太后和大臣的反对,以及政治影响,他无奈只好作罢。可是,董鄂妃在宫中的待遇和所受的恩宠早已超过那个平庸的皇后。

  顺治皇帝对董鄂妃的宠爱有史可查,从为董鄂妃举行隆重的册妃典礼上就可以看出来。颁布诏书,大赦天下。在清代历史上,因为册立皇贵妃而大赦天下的,这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顺治皇帝要把自己的喜悦之情与天下人分享,给予董鄂妃他所能给予的极致。可惜董鄂妃一直体弱多病,所生的四皇子夭折后,更是一病不起,终于在顺治十七年病逝于承乾宫,年仅22岁。董鄂妃病逝,顺治皇帝痛不欲生,哭的死去活来,甚至寻死觅活,使得当时他的母亲孝庄太后不得不让左右的人看守他,以防他自杀。为了表达他的悲痛,顺治皇帝在景山建水陆道场,大办丧事。将宫中太监与宫女30人赐死,让他们在阴间侍候自己的爱妃。同时令全国服丧,官员一月,百姓三日。顺治帝让学士撰拟祭文,命朝中大臣,皇亲国戚都去哭陵。并亲手撰写了饱含深情,长达四千字的《端敬皇后行状》来悼念爱妻,回忆了董鄂妃的种种往事,追封她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多情天子的欢喜与哀痛,也只能通过这些方式表达。顺治死后,陵墓旁葬着两位皇后,其中一位就是董鄂妃。

  董鄂妃一死,顺治皇帝悲痛欲绝,原本就痴迷佛学的他,更是消极厌世。在董鄂妃去世的当月,他就为自己举行了剃度仪式,据说还取了个法号叫“行痴”,一心想遁入空门。这遭到当时他母亲孝庄太后以及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顺治皇帝无奈只好让自己的身边的太监替自己出家。最后,心爱之人的去世,又出家不成,顺治皇帝终于积郁成疾,在董鄂妃去世仅仅三个多月后,就溘然离世。

  能让一代天子痴情至此,由此可见,董鄂妃绝非一般女子。那么董鄂妃到底有多美呢,顺治皇帝形容董鄂妃,曾用“妩媚”这个词来形容。也正是这个形容词,让文人墨客们臆想,满洲女子很少有称得上“妩媚”的。董鄂妃的母亲应该汉族的江南人,否则怎么可能生出这般绝尘的女子。可惜,清代存有许多嫔妃的画像,却唯独没有董鄂妃的。更奇怪的是,顺治皇帝本人非常擅长绘画。他的山水画,以及手指螺纹墨画《渡水牛图》都堪称一绝。还尤其擅长人物速写,据说有一次,他看见一大臣,忽然命令其跪下,这位大臣吓出一身冷汗。顺治对他凝目熟视片刻后,取笔当即画了一幅画像,递给左右诸臣传阅,这位大臣转惊为喜,请顺治将画像赐给自己,顺治却笑而不答,随手将画像付之一炬。可见,顺治皇帝的画画甚为不凡。可是,也许是经久失传,或者是其它原因,偏偏没有董鄂妃的画像流传下来,因此,董鄂妃的容颜自然也成了个千古之谜。

  顺治皇帝一生,有很多无奈,他壮志难酬,治国理念得不到支持;他无力自主的婚姻,不能把自己最爱的人封为皇后,这些都给予了他无限的伤感。据当时的传教士汤若望记述,顺治皇帝在没有遇到董鄂妃之前,也曾纵情于声色,董鄂妃进宫后,少年天子忽然转了性子,专情起来。正所谓是万千宠爱于一身,“六宫粉黛无颜色”。很想知道,在几百年前,顺治皇帝和董鄂妃那该是怎样惊世骇俗的相遇,谱写了这样刻骨悲壮的爱情故事。两个如此相爱的人,虽然不能活着白头偕老,死后能葬在一起,终也算美满了。虽然董鄂妃的容颜是个迷,但我想,也许她不一定是倾国倾城,顺治所爱的,并不是她的外貌。顺治的第一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便是蒙古知名的美人。却在最后因为性情刁蛮、奢侈无度而落得个被废的下场。顺治皇帝之所以这般宠爱董鄂妃,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据顺治在《端敬皇后行状》中回忆,“他下朝时董鄂妃总是亲自安排饮食,饭菜做好后更要先品尝。当他批阅奏章时,董鄂妃常陪伴在他身边。更难得的是,她时常劝说顺治,处理政务要服人心,审判案件要慎重。连宫女太监犯错误时,她也往往为他们说情。”我想,这些就是董鄂妃能得到天子爱情的真正原因。顺治皇帝如此深情的回忆董鄂妃的往日种种,可见,董鄂妃的离世,确实给予这个少年天子致命的打击。一个女子若是太受皇帝宠爱,在历史上则容易留下骂名。董鄂妃却是个例外,在她陪伴顺治皇帝身边的时候,顺治皇帝从未怠慢国事。他励精图治,安邦定国。反而是在董鄂妃死后,他才万念俱灰。可见,董鄂妃不但是他的红颜知己,还是他精神的支柱,董鄂妃一离世,顺治皇帝所有意志、所有在尘世中的留恋都跟着消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