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锦辉粤语讲古射雕: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治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2:56:40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治疗

标签: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治疗 精神康复学

顶[2] 分享到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 • 第一节绪论 
  • • 第二节 康复精神医学的发展概况
  • • 第三节 精神康复的领域及基本原则
  • • 第四节 精神残疾康复的主要内容
  • • 第五节 精神残疾康复的实施方式
  • • 第六节 康复评估的目的、原则
  • • 第七节 康复评定的内容与基本方法
  • • 第八节 精神病人的医院康复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第一节绪论 编辑本段回目录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最多见的精神病之一,给患病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对疾病本身的浅表认识,因此,无论从医学本身,还是从社会和经济发展,这一疾病的威胁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从病因学到临床治疗学,一整套的方案都在各国的精神医学界,同时还包括在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学、康复医学等学科内,广泛地开展起来旨在于将本病的发生降至最低的限度、治疗达到最佳效果、康复处于最好状态、回归社会后适应达到最高水平。早期因受Kraepelin的“早发性痴呆”概念的影响,认为精神分裂症是逐渐精神衰退的过程,故对这些病人生活技能的重新恢复和重返社会持较为悲观的态度。20世纪50年代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和20世纪60年代的“非住院化运动”的开展,使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出现了独立生存机会。近年来一些长期随访研究结果表明,在维持药物治疗和采取不间断的康复措施后,约1/2~2/3病人可以在社区中以“正常化”的方式生活。近20年来,精神科医生面临了这样一项事实,抗精神病药物缓解了大部分病人的精神病性症状,但药物并不能重塑病人的工作、家庭和社会生活。这些方面的恢复需要主动的康复措施,并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方法。我们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就是这一庞大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都在为这一组成部分默默地工作,默默地奉献。


 

第二节 康复精神医学的发展概况编辑本段回目录


   康复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学科。联合国《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中,康复服务被界定为“是针对目标并且时间有限定的一段过程,旨在有缺陷的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上都能达到最佳程度,从而为他们提供改善生活的工具。为此可以采取种种措施来弥补某种丧失的功能或某种功能上的限制,也可以采取一些协助他们适应或重新适应社会生活的措施”。康复工作包括医疗、教育、职业及社会等康复服务。
  随着精神医学的逐步进展及精神卫生服务的不断改善而逐渐地发展起来,并由于康复医学自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蓬勃兴起,促使这门分支学科进一步地走向比较成熟及初具规模的发展道路。从精神医学的早期历史来看,当时普遍认为对许多精神病及精神残疾在医疗处理上无能为力,以致许多患者处于终身禁锢状态。18世纪后期以Pinel(1793)为代表开创为精神病人解除约束的“道德治疗”,从而开始了对这些患者施行更为人道的处置,这也是康复精神医学的萌芽时期,于是逐渐改善患者的居住条件及医疗处理,并重视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以及研究其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具体实施方面如作业疗法首先在精神病院推行等。这种定式活动具有治疗价值,这一点与目前的康复精神医学实践经验相一致。随后纷纷建立精神病院,逐步导致住院人数剧增及住院日期冗长,而长期住院又可加重精神衰退倾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康复医学体系的逐步形成,试图矫正功能障碍和发挥潜在技能的趋势也开始对精神病患者的处置产生影响。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在世界上不少国家掀起了发展社区精神卫生的运动,也引入一种新的基本设想,即应该帮助精神病患者在社区中尽可能像正常方式那样维持他们自己。西方国家的非住院化动向更推动了社区精神康复服务工作的进展。但精神病社区康复的实际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存在许多困难和障碍,各国各地区至今仍在继续探索适合国情的最佳工作模式。然而,近20余年来精神病康复学仍有不少阶段性和开创性的进展,如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国家在精神病院普遍实施开放式管理,并逐步发展过渡性社区精神康复服务设施;70年代后期开始盛行各种家庭干预与心理教育措施的试点研究;80年代广泛地推行各种技能训练,社区病例管理以及某些职业康复方案。
    近年来,康复与康复医学的理论原则仍不断地有所发展,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提高生活质量”已作为一项重要的方针列入康复工作的日程。由此可见,提高生活质量既是指导方针又是必须实现的宗旨和目标。大量精神病患者在社区中对社会、家庭、个人造成各种不同程度的沉重负担和困扰,故开展社区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已成为当前有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少数急性发病或病情严重者可产生危害性更大的社会及家庭影响,必须及时收住精神病院进行治疗,另外,还有许多长期丧失社会生活能力而无法回归社区的慢性患者,仍需要持久地住院医疗护理及康复训练。因此,精神病的社区防治康复与医院康复就康复体系而言,是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 随着康复医学体系的逐步形成,精神康复已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只有促使其社会功能缺陷得以恢复、达到或接近原有的适应环境能力和水平,才能说明是恢复了健康。国内各地精神病院都不同程度地开展具有康复性质的工娱治疗活动,还有较系统地开展以工作技能为中心的综合性训练,但总的来说,国内精神病院的康复工作还处于方兴未艾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开展和开拓。

 

第三节 精神康复的领域及基本原则编辑本段回目录

  综合地和协调地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和职业的措施,对患者进行反复训练,使其活动能力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在拟订有关康复服务的实施计划时,应有残疾人本人、他们的家属和社区的参与,恢复各种社会功能和回归社会,在心理上、社会上、躯体上和经济上恢复病人的最高水平。从发展趋势来看,其工作重点正逐步从医院康复向社区康复转移。
  一、主要领域
  1.医疗康复:(治愈疾病和防止复发)采取传统的临床治疗手段和现代康复医疗,使功能障碍者得以最大限度地改善和补偿其功能。
  2.教育康复:(又称心理康复,即正确认识疾病,面对歧视,提高心理承受力,纠正性格缺陷等)运用教育和训练的手段,以提高功能障碍者的素质和潜能。
  3.职业康复:(通过职业治疗提高病人对工作的兴趣,积累劳动经验,训练工作技能,胜任过去的工作岗位)培训就业能力和安置适当的职业,尽可能地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
   4.社会康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等)采用各种有效措施为病残对象创造适合生存、发展和有保障的社会环境及康复机构,从而达到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二、基本原则
 1.功能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功能训练,恢复人体的功能活动,如躯体运动、心理活动、言语交流、日常生活、职业活动和社会生活等。
 2.全面康复:是指躯体、心理及社会功能方面实现全面的、整体的康复,也是指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的结合。因此,康复应不仅针对功能锻炼,而且要针对整个人。
3.重返社会:通过功能改善和环境条件改变而重返社会是康复的最终目标。重返社会要求病人能够成为独立自主和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人,能重新参加社会生活并履行应负的责任,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节 精神残疾康复的主要内容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个精神病人病期一年以上未痊愈且必须伴有社会功能的缺陷,才能定为残疾。就精神分裂症而言,单纯的药物治疗往往难以奏效,甚至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而加重其社会功能的缺陷。由此可见,精神残疾和其他残疾一样,其核心是社会功能的缺陷。康复的目标就是要提高或恢复其原有的社会功能,使其能较好地完成其社会角色。因此社会功能的训练、再训练或重建成为精神残疾康复的主要内容。
   一、个人生活能力的康复
   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包括个人卫生(例如刷牙、洗脸、洗澡、理发、洗衣服、刮胡子及更换衣服等)、住处卫生情况、进餐及二便的日常料理情况以及梳妆打扮、衣着整洁及作息是否有规律等一系列情况。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是社会功能缺陷最严重的情况,一个人连生活都不能自理,那么其家庭职能、社交职能及职业职能均将全部丧失。康复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干预措施,尽快尽好地恢复其生活自理能力,这样也将为进行其他社会功能的训练打下基础。
   有些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如精神分裂症单纯型及残留期和衰退期的病人,本身有能力去做这些事情,但不主动去做,而需要督促、命令才能完成,这种始动性缺乏主要与疾病性质有关,也与环境有关。如果医务人员或其家人采取封闭式管理方式,对其个人生活料理也以包揽下来的方式进行,那么久而久之,病人就会终日无所用心,对许多事情也不主动去做。所以,对于这些病人如何调动他们的始动性将是一个主要的康复内容。
   二、家庭生活技能的康复
   家庭生活技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家庭生活技能:系指病人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是否能做到他们应该做的事情,例如分担部分家务劳动,参与家庭卫生打扫,与家人在一起吃饭、聊天、看电视、听音乐等,参与家务事情的讨论,给家庭必要的经济支持等。
   2.对家人的关爱与责任心:对自己的子女、配偶、父母有无亲密的情感活动,对他们的健康、生活、事业和工作是否关心,是否能与他们相互交往、交流意见等给予情感上或生活的关心与支持。如已为父母者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学习或工作、前途等是否关心,对子女的抚养教育是否尽职尽责,能否关心家庭成员的进步与前途,是否关心家庭生活今后的发展与安排等。未婚病人还应了解他们对择偶的态度和具体打算,恋爱中的病人还应了解与恋爱对象相处情况。 采取家庭各种干预措施,对于恢复病人的家庭生活技能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为进一步进行社会交往技能康复及职业康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社交能力康复
   社交能力是表达自己的情绪及需求而达到人际交流的目的的所有行为,每个人在社会上均充当一定的角色,都要与人们交往,因此社交能力是人们的重要的社会功能。社交技能主要表现为与人们交往及社会活动的情况(包括对同事、亲友、同学、邻居以及与生活工作需要接触但不一定熟悉的人们的接触交往情况等,对于走访亲友的情况,是否主动逛商店、购物及主动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或其他集体活动情况等)。
   部分病人社交能力的障碍亦与缺乏社交活动的始动性有关,他们有能力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例如交往朋友、走亲访友、书信来往、外出购物、寻求工作等等社会能力,但他们从不主动去进行社会交往活动,而是需要督促或命令才能行动。因此在社会能力康复的实施过程中,提高病人社交能力方面的主动性同样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职业能力康复
   职业劳动能力的康复是恢复或尽可能提高精神残疾者的社会功能,使之早日重返社会进行工作或学习,也是检验康复效果的最重要的指标,同样也是职业康复的重要环节。
   1.基本职业技能:是否遵守纪律、按时上下班、对工作的态度、对领导及同事的交往关系,是否能听从指挥,能否完成工作任务,是否发生差错事故,个人的仪表及卫生状况。
   2.专业职业技能:部分病人病后仍能保持较好的工作能力,有的病人较之过去,只能进行简单的或机械的工作。如原来做技术性工作的,一部分由于自身的原因,对能力缺乏足够的信心,在意同事的看法,也有单位对其工作的能力持不放心态度,而只能从事如清洁工、传达室的简单劳动。这些情况只能标志着部分病人的职业能力有所下降,不可一概而论地认为病人劳动能力丧失或降低。
   还有的病人一直未从事工作,而只是从事家务劳动,或有工作的病后也已退休,则要评估其家务劳动能力水平有无下降,这也应包括在职业技能的康复评定范围之内。

第五节 精神残疾康复的实施方式编辑本段回目录

        

 

  精分裂症病人的职业康复是一项艰巨而又必须尽力完成的任务,就大多数精神分裂症病人而言,安排就业或恢复工作难以在出院后即可完成,需要经过一系列步骤的努力,还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作个别化调整。
  在我国,大量的精神病患者住在医院,大批的精神残疾患者长期住在医院,那么在精神病院开展精神残疾的康复就是十分必要的、很重要的一个现实问题。精神残疾康复可以在院内或社区中进行,按目前国际上的趋势,特别是发达国家,精神残疾的康复主要在社区进行,但结合我国的国情来看,精神残疾的院内康复十分重要,这是因为根据我国的国情发展社区康复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社区服务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例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首先得有一定的房屋和设备条件,需要一定数量的技术力量,这些技术力量不仅需要精神科医生、护士,还需要心理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及一定数量高质量的管理人员,根据现状我国尚无如此雄厚的力量,目前我国精神科医生为数有限,而从事心理工作的专业人员更为缺乏,还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由于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发展还远远不够,因此相当一部分病人接受住院治疗,相当一部分精神残疾者长期留在医院。这与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是不大一样的,这些发达国家由于广泛地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因此绝大多数病人接受社区照料和康复,只有少数急性或病情十分严重的病人才住院短期治疗,因此在这些国家住院的病人数目明显减少,医院的数量或床位的数量也明显减少,这对于推动社区精神康复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同时也减少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我国在社区精神病服务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但并非在我们国家未开展此项工作,我们国家在此项工作中也取得了不少成绩。著名精神病康复专家P.R.Libermam提出一整套康复措施,并在欧洲、亚洲等20个国家实施,受到了较好效果,其内容包括:①病人出院前应受的训练。使病人出院前学会如何自我处置症状,防止复发,掌握用药知识及求医方法的演练等,同时亦包括社交技能、职业能力等康复训练(即院内康复)。②社区支持性措施。如家庭干预与家庭支持,鼓励性措施,支持性就业、各种住院及门诊精神卫生服务,住房选择及社会心理康复俱乐部等(即社区康复)。这些精神残疾康复措施可以借鉴,但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出符合中国经济文化背景的行之有效的中国的精神残疾的康复模式。

 

第六节 康复评估的目的、原则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目的
   精神病的康复工作,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工作,其社区康复,更可以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评估目标,概括起来有以下3个目的及功能:
   1.决策规划的需要:通过对某一地区和机构,人群中康复需要的了解,如精神分裂症的整体分布、疾病发展变化、病情波动及加重,以及疾病特征、社会资源、环境条件等各种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对此需要进行较为宏观的评估,其目的是对康复措施乃至为整个卫生行政决策过程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以便采取相应的康复对策。并考虑规划措施的全局效应,使之具有针对性及有效性。
   2.个体康复的需要:康复实施的具体对象是人,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该个体在生理、心理及社会诸多角色功能上具有个别化意义,只有通过规范的评估,才能了解其疾病严重程度及功能缺陷程度,及与其他个体的区别,进而有的放矢地开展个别化的康复实施。
  3.科学研究的需要:康复事业要发展必须开展科研工作。比如,某地区与其他地区康复效果的优劣,某康复措施实施前后效果的对照,诸项康复对策的效果作用的比较,开展或不开展某项康复服务之间的差别,诸如此类均属科学研究需要验证的课题。为此,就需要寻找某一敏感的指标及工具,康复评估的目的之一便是为科学提供可比性的量化指标及资料。
  二、进行康复评定的原则
  (一)实施康复评定前的资料搜集和信息处理
  1.应搜集病人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资料,发病前的社会和家庭背景历史,这包括了解家族精神障碍史、家庭关系和接触情况、病人所受教育的情况、人际关系及既往在社会角色方面的表现情况,既往治疗及与精神病服务机构接触情况,住院记录及能对病程有影响的因素。
  2.应确定现在的社会功能情况及可能影响其社会角色表现评定的环境因素。
  3.了解目前情况及对行为的影响程度,了解精神病学的诊断情况。
  4.对残疾的反应、自知力情况及自信心的情况。
  三、评定程序
  主要包括临床观察与询问、定式、半定式和非定式的极量表所组成,两者互为参考,切忌仅仅依靠量表而忽视临床观察与询问。
   精神残疾的各个方面需要不同的人员评定,应包括残疾人本人及病人的照顾者,还应请教与躯体病治疗家、语言治疗师、教师和自愿工作者进行另外的评定。
   四、评定量表的注意事项
   1.应使用一种以上的量表进行评定。
   2.应使用标准化的评定工具。
   3.测定应有信度和效度测定,量表应对病人的变化是敏感的。
   4.应是经济的和易于掌握和管理的。
  5.不能用一次评定结果做出结论,大多数的评定必须在一定间歇期后进行重复测定。
  6.评定者往往主要集中于病人的缺陷和异常,而忽视其正常的一面,从而低估病人对完成一定社会角色任务的能力,评定应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
  7.不仅要列出行为清单,而且要做出整体判断。
  8.注意评定时的危险性,以及不能完成任务是技能缺乏、兴趣缺乏、动机缺乏或进取心下降所致。


 

第七节 康复评定的内容与基本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康复评定的内容
1.描述个体或人群的疾病特征,即精神病理学上的水平,精神症状出现的频度及严重度,可作为生理康复衡量参数。
 2.评估患者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过程,心理因素对疾病过程的影响,对遭遇不同应激事件的心理反应和应对能力,可作为心理康复的指标。
 3.评估个体或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及家庭成员的互动关系,社会交往能力,家庭职能,日常健康行为习惯,婚姻关系及精神文化生活的享受等等社会学特征。可作为社会康复的标准。
 4.评估患者个体对医嘱依从性的状况,对精神疾病具有特殊意义,特别是精神分裂症之类的重精神病,常缺乏自知力,拒绝或不配合治疗。患者是否按时服药,在多大程度上执行医嘱等可作为医疗康复的参考因素。
5.评估患者职业行为的恢复程度,以病前工作水平作参照,其职业性质、种类、强度、职业人群间的协调性等,作为职业康复的指征。
6.评估患者的人格特征,疾病对其兴趣爱好的影响,康复恢复过程的状况,对自身的信度,目前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等等,可作为人格是否健全,或重塑人格的康复效果的指标之一。
7.评估患者生活、学习、工作以及全面的社会功能,包括构成健康诸要素的整体水平,可作为综合衡量患者康复总水平的整体标准。
二、康复评定的方法
1.评估要有计划性:在制定康复措施的开始,就应该将评估工作纳于计划之中。
 2.评估要有针对性: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和指标,目前各种引进或待引进的量表及问卷非常多,这些工具的敏感性及适应范围各不相同,同时每种工具都有其局限性。在康复评估中,如何选择内容最具普遍性及工具的搭配最为合理,关键一条是应该尽量选择较公认且通用的评估指标。
 3.评估要有科学性:参与康复评估的评定员要具备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切不能草率从事。使用某类工具前要严格地培训,有时需要反复多次地训练,直到熟练地掌握为止。
 评定量表的使用是精神病康复评定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几十年来精神科的常用量表已被国内广泛使用,借鉴这些评估工具,能使精神科康复评定的科学性更上一层楼,尤其在康复研究领域,应用这些研究工具,会使研究结论更具客观性、可比性和可重复性。
 三、精神残疾评定
 (一)精神病学症状评定
 精神症状的类型和严重度,对残疾的社会行为及对康复干预的反应有明显的影响,从而使康复措施和技能训练难以达到理想水平或受益。没有针对症状缓解或控制的恰当治疗,康复方案可能无效,甚至有害。这种评定目前包括症状类型、严重度,症状对行为的影响及长期治疗疗效评定。这种评定由专业人员在一定间隔期内重复进行。还有自知力的评定,自知力可能对康复计划的反应有很大影响。
 (二)社会功能评定
 这是康复评定的中心任务,也是计划康复服务的主要基础;除躯体疾病外,要特别注意精神药物副反应,特别是对锥体外系症状及TD的评定;所谓残疾主要指社会功能的缺陷,而残疾等级的划分也是按社会功能缺陷的程度广度而定。而康复主要目标是促进社会功能缺陷的康复,使其降低到最低水平,而重返社会或工作,对康复效果也需要社会功能变化情况来评定。应当指出:目前尚无完善无缺的工具,评估方法的选择依赖于特定的康复服务的需要。以观察为基础的量表,要特别注意病人的表现,而不是能力,在日常工作中使用这些量表并应充分注意其适用性和简洁性。
 (三)常用量表的评定
 精神科的症状量表,用以评定精神症状,即疾病表现的严重程度。精神分裂症为主要服务对象,因此本类量表应用甚广,其中BPRS为其代表,使用者最多。SANS和SAPS有其特色,主要考虑以阳性∕阴性症状对精神分裂症重新分型,尤为适用。另一Krawieka量表国内有人又称之为“慢性精神病人标准化症状量表”(SPCR),还有CPRS、PSE、SADS的有关项目或分量表,也有人应用。
1.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
项目、定义和评定标准:BPRS中所有项目采用1~7分的7级评分法,各级的标准为:①无症状。②可疑或很轻。③轻度。④中度。⑤偏重。⑥重度。⑦极重。如果未测,则记0分,统计时应剔除。
(1)关心身体健康:指对自身健康过分关注、不论有无客观基础。
(2)焦虑:指精神性焦虑,即对当前及未来的情况过分关注、担心或恐惧。
(3)情感交流障碍:指与检查者之间如同存在无形隔膜,无法实现正常的情感交流。
(4)概念紊乱:指联想散漫、零乱和解体的程度。
(5)罪恶观念:指对以往言行的过分关心内疚和悔恨。
(6)紧张:指焦虑性运动表现。
 (7)装相和作态:指不寻常的或不自然的运动性行为。
 (8)夸大:即过分自负,确信具有不寻常的才能和权力等。
 (9)心境抑郁:即心境不佳、悲伤、沮丧或情绪低落的程度。
 (10)敌对性:指对他人(不包括检查者)的仇恨、敌对和轻视。
 (11)猜疑:指检查当时认为有人正在或曾经恶意地对待他。
 (12)幻觉:指没有相应外界刺激的感知。
 (13)动作迟缓:指言语、动作和行为的减少和缓解。
 (14)不合作:指会谈时对检查者的对立、不友好、不满意或不合作。
 (15)不寻常思维内容:即荒谬古怪的思维内容。
 (16)情感平淡:指情感基调低,明显缺乏相应的正常情感反应。
  (17)兴奋:指情感基调增高,激动,对外界反应增强。
  (18)定向障碍:指对人物、地点,或时间分辨不清。
  X1 .自知力障碍:指对自身精神疾病、精神症状或不正常言行缺乏认识。
  X2。工作不能:指对日常工作或活动的影响。
  其中(1)(2)(4)(5)(8)(9)(10)(11)(12)(15)(18)项根据病人自己的口头叙述评分,而(3)(6)(7)(13)(16)(17)项则依据对病人的观察评定。
  2.评定注意事项:①有的版本仅16项,即比18项量表少第17和18项。②评定员由经过训练的精神科专业人员担任。③评定的时间范围:入组时,评定入组前一周的情况。以后一般相隔2~6周评定一次。④一次评定大约需作20分钟的会谈和观察。主要适用于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患者。⑤本量表无具体评分指导,主要根据症状定义及临床经验评分。总分反映疾病严重性,总分越高,病情越重。单项症状的评分及其出现频率反映不同疾病的症状分布。症状群的评分,反映疾病的临床特点,并可据此画出症状轮廓图。治疗前后总分值的变化反映疗效的好坏,差值越大疗效越好。治疗前后各症状或症状群的评分变化可反映治疗的靶症状。因BPRS为分级量表,所以能够比较细致地反映疗效。BPRS的结果可按单项、因子分和总分进行分析,尤以后两项的分析最为常用。
 因子分一般归纳为5类:①焦虑忧郁,包括(1)(2)(5)(9)4项。②缺乏活力,包括(3)(13)(16)(18)4项。③思维障碍,包括(4)(8)(12)(15)4项。④激活性,由(6)(7)(17)3项组成。⑤敌对猜疑,由(10)(11)(14)等3项组成。
 3.应用评价:上海精神卫生研究所用BPRS对36例精神分裂症、22例躁狂症、36例神经症病人进行了评分,说明本量表的可靠性、真实性良好,因子分析可以反映不同疾病组的临床特点。
 BPRS是一中等长度的量表,故应用起来即简便又比较详细,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患者的精神状况,适用于大多数重精神病患者,尤适宜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量表中的症状项目,能为大多数精神科工作者所接受,易于掌握,适宜于国际协作应用。
 BPRS原版没有兴奋症状的描述项目,虽后来增加了此项,但不能区别不同质的兴奋,如遇有兴奋病人,单独使用BPRS难以反映患者的真实病情,此时应与躁狂量表同用。
 BPRS没有评分指导,对初学初用时可能影响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具体评分时也会觉得困难。我们根据试用BPRS的体会及其他量表的评分指导,制订了一评分时的参考指导,对初学者掌握本量表的评分有一定帮助。


 

第八节 精神病人的医院康复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康复的临床意义
  近十余年来,人们已逐步地认识到,精神病院采用医院内的各种康复治疗,在精神科的临床工作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其主要作用在于加强了住院的精神病患者(尤其是长期住院的患者)与现实社会中人和事的接触机会,改善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和心理处境,使其心理与社会功能获得了明显的进步,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精神症状,防止或减慢了功能的衰退,促进了康复。
  对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应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所有本病患者除急性症状严重而未获控制者外,均应生活在适度开放性环境结合开放性管理之中。对于某些病情大部分缓解而长期不能回归社区的慢性患者,可考虑在院内建立培养生活能力的集中小区(或称为“模拟社会生活区”)。
  在精神病院内宜开展多样化的文娱体育活动形式,可充实空闲活动内容、提高兴趣和情感活跃度、增强与社会接触交往的机会,可能消除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常有的孤独、懒散及无所事事等表现。因此,院内开展文体活动应作为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本病的心理治疗,主要是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其重点是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改善其心理处境等,并应贯穿整个康复过程。
二、医院康复的方法及目标
(一)个体生活自理能力的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往往又称之为“康复疗法”或“康复技能培训”。训练行为技能是精神科康复工作的主要日常工作之一,所有精神病患者在接受连续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均需按不同要求进行多种的行为康复训练。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社会化的行为,精神科中开展的一些康复治疗也都属于社会化的某种行为技能的训练,在理论上也符合“行为疗法”的原理,总的来说,医院内的康复训练是为病员重返社会、适应社会生活而作准备的一项行为技能培训措施。其治疗主要采用行为矫正,事实上并非是病人无生活自理能力,而是有关此方面始动性的缺乏。在治疗前先对病人进行始动性情况进行评定。具体措施可着重培训个人卫生,包括起床、洗漱、穿衣、整理床铺、整理房间、进餐、服药、接受各种医疗处置、参加娱乐活动及睡眠。评定后由两名康复护士进行行为矫正治疗。如果病人按要求行事,给以物质奖励予以强化,不能完成者则不予以强化。经过一段时间后,病人表现较前活跃,可结合奖励刺激。
   这类训练主要针对病期较长的慢性衰退患者。这一类患者往往行为退缩、情感淡漠、活动减少、生活疏懒、仪表不整甚至完全不能自理生活,有的躯体状态及运动功能也颇为衰弱。对生活不能自理的其他病人,护士对其进行督促,带领并帮助他们自理生活,而不是包办代替地为他们做一切他们应该自己做的事情,从实质上来讲,也是一种康复措施。
 (二)家庭干预的康复训练
   家庭干预或称家庭治疗。近年来提出的较为有影响家庭干预方案包括:危机指向性家庭干预:是Goldstein1978提出的,其核心是短期家庭危机干预结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教育与亲属相互支持家庭干预:是Leff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核心是通过家庭教育,使患者掌握有关精神疾病的知识,使亲属理解精神病人,重新认识精神病人的异常行为,减少对他们的批判性,建立精神病人亲属之间的联系和支持,改善情绪表达。行为训练“解决问题”的家庭干预是Fallon等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的,主张口服药物,并可能掌握最低剂量,对每个家庭实施短期教育课程,干预的主要焦点是对所有家庭成员进行家庭行为训练。主要目标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家庭干预是Hogarty等在1986年提出来的,方法是将合理使用药物、家庭干预和个
   由于病人住在医院,与家人接触较少,此方面的康复工作实施起来困难较多,但尚可采取下列措施:
 1.家庭化病房:对病人病房进行布置,墙上悬挂挂历、字画等,桌上放置一些生活用品,组织病人进行缝纫、纺织等家务性劳动。
 2.家具操作室:组织病人自己去烹饪食物,并在此室进餐等。
 3.定期约请家属来院探视:除了了解其病情外,还应根据病人情况,与病人讨论商量关于家庭开支、子女培养、父母赡养及其他有关事项,使病人身在病房,但不完全脱离家庭,并参与部分家庭事物的决定或管理,发挥其家庭职能。
 4.对病情较稳定的病人给予出试:出试期间应较长(2周~1个月)。出试前应嘱咐家属让病人进行一些家务劳动,并调动病人积极性参与家务管理。不要把病人完全作为“病人角色”,一切事物均由家人包办代替。
 以上这些措施,亦可称之为家庭干预。
(三)社会交往的康复训练
  精神病患者的社交技能往往因住院与社会生活隔绝而有所下降,尤其是长期住院的慢性患者可严重削弱甚至丧失。而这项技能训练能帮助病员在住院期间阻止社交能力的进一步下降和使部分患者社交能力提高,目前对慢性精神病患者已经较普遍地使用该项技能的训练。社会技能一般指称社交能力,可最基本地分为各种语言性、非语言性及社交性感受等方面的能力。其中娱乐治疗在娱乐活动中逐渐培养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情趣,促进心身健康起了一定的作用,其意义在于:患者在娱乐活动中通常能够自然地表达其本性,一般不受精神症状的制约,故对消除病态颇为有利;娱乐活动可以减少患者的敌意和攻击性,解脱其被压抑的合理愿望和内驱力,有助于减轻病情,促进康复;娱乐活动较多地采用集体形式,可推动和发展患者的合作积极性,加强其整体观念,培养其社会意识,从而改善社会交往能力;娱乐活动往往富有吸引力,能唤起心理满足感和愉快感,能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
      1.社会技能:是人们交往的能力,其完成可分以下3个步骤:
      (1)接受技能(receivingskills):在人际交流过程中首先要接受信息,并在众多的信息中决定取舍,决定与谁接触、决定达到目的。
      (2)处理技能(processingskills):将上述信息加以分析,决定采取什么有效的技能来达到目的。
      (3)交际技巧(sendingskills):即在社交场合中如何选择词句、仪表及表情等,并根据他人的反应来确定自己的社交技巧。
      对于社会技能可采用“社会交际量表”(socialinteractionschedule,SIS)。该表有助于对病人谈话技巧作定量评定,并对其人际交往状况进行评估,从而有助于病人的社交技能进行纵向的比较。为了比较经过训练后,病人的社交技能恢复状况可采用“社交技能训练进展记录表”(progressnotesforsocialskillstraining),其中包括对社交活动及独立生活技能状况评定的总结、长短期目标的设置及经过训练后收效的总结。
      2.院内社交技能训练包括:
      (1)行为矫正疗法:即组织并指导病人在院内进行一些社交活动,如与其他病人进行交往,利用医院设施进行活动(如到小卖部购物、到图书馆借还书籍、去医院理发室理发并可指定发型等),并根据病人完成情况予以奖惩。完成好者可得到一些物质奖励(或用代币法)或准许病人出试或出游等。(2)由护士组织病人外出活动:如乘车、看电影、逛公园或在外边就餐等;在这些活动中,要尽力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病人积极参与这些活动,而不仅仅是被动服从。例如让病人乘车时自己买票,看电影时自己购票与找座位等等。允许病人外出活动本身也可以作为行为矫正疗法奖励中的一项内容。
 (3)角色表演(role-play):每个人在社会上均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socialrole),精神残疾者从某种角度看,就是由于存在社会功能缺陷,而难以充当其原来的社会角色,因此对他们应进行角色技能训练。
 此训练时阐明一个情景、设置一些在社交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将接受训练的病人安排一个角色,由治疗师来指导病人进行角色表演。这些场景的设计要尽可能与现实生活接近,而且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实施。这种训练应有周密的计划和安排,而且要经过较长的系列的训练方可收效。
 3.社会技能训练的目标:①明确与其他人接触的目的。
②学会解决一个问题的不同方式及评估其后果。③在什么情况下,与什么人接触会出现什么问题及如何应对或解决这些问题。
 (四)职业技能的康复训练
 职业技能康复是精神分裂症康复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是帮助康复对象进行计划和设想、给予职业咨询和职业训练、改善工作环境以及解决与就业有关的问题等的过程。
 1.职业技能评估:包括目前的或当前的职业能力评估。
 2.工作适应评估:包括准时参加工作、使用工具设备、和同事一起工作及工作时掌握时间等方面的能力。
3.职业技能训练:即训练一种特定的工作、手艺或技能。
4.监护性就业:使监护对象取得模拟性就业机会,在工作中出现任何问题都能得到专业人员的指导。
5.过渡性就业:经过监护性就业取得成功者可在精神卫生或康复专业人员管理下参加工作并获得一定的报酬。
6.工作安置: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就业历来就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帮助。
7.职业保持:需要患者充分具备各种技能和得到更多的支持。如果成功地保持职业就已达到职业康复的中心目标,从而可能完整地回归社会。
(五)在职业技能康复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这些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病人职业技能水平,而不在于有多少经济效益。当然如果既能保证病人职业能力的提高,又能使病人有些经济收益,这对调动病人参加工疗活动的积极性也是很重要的。
2.必须明确职业技能训练是一项重要的康复措施,因此事先应进行职业技能水平的评估,制定安排康复计划,使病人在训练过程中有所收益,并对康复效果加以评定等。我们在国外看到一些医院确实具有良好的职业场所,亦有一定数量的职业治疗师,但由于缺乏周密计划和安排,又不进行认真的评估,因此,此职业训练部只是作为一个病人定期来轮转训练的基地,难以说明有多少康复效果。
3.在职业技能培训中不仅能提高病人的职业技能水平,而且使病人通过职业训练后其心态得以调整。
病人参加工疗后,生活规律有改变,而且必须处理在工作中所遇到的人和事物造成的一些心理压力。在职业技能培训中教会病人如何处理上述的心理压力,如何协调好人际关系,是搞好职业技能康复的重要步骤。
  由上述可见,职业技能训练不仅是精神科医护人员与职业治疗师的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也需要心理工作者的参与和帮助。只有职业技能得以康复,才能使病人重返社会进行工作或学习成为可能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