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珠激斗幸运一击技巧: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门户网站-服务区--社会建设的北京模式:起点与定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33:31
社会建设的北京模式:起点与定位
http://www.bjshjs.gov.cn 发表日期:2010-12-28 16:41:32 来源:北京社会建设网
北京加快社会建设要立足经济、社会已达到较高发展程度的现状,准确定位目标与问题,寻求具有首都特色的社会建设道路。
一、北京经济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水平居于全国的前列。就经济发展总量而言,2009年,北京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2153亿元,人均折合10314美元。同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35353亿元,人均折合3677.86美元。北京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这意味着在中国整体还处于中等发展水平的条件下,北京已经达到国际中上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从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产业结构来看,2009年,北京的第三产业已经占据绝对优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0%、23.5%、75.5%。同期,中国三大产业结构比重分别为10.3%、46.3%和43.4%。中国依然以第二产业为主导,是世界制造大国,而北京的服务业却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北京第三产业比重已经占据总体的三分之二,北京产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与升级要比全国快得多。在1995年美国的产业结构构成中,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5%、22.6%和75.6%。从产业结构来看,作为首都的北京仅仅比美国落后15年时间。从此可见,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要远远高于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准,这是北京推进社会建设的强大经济基础。
二、北京社会已进入后现代阶段
目前,北京基本形成了现代社会的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在诸多方面表现出现代社会,甚至是后现代社会所具有的特征。
1、北京的人口结构
从人口年龄结构来看,2009年,0—14岁、15—64岁、 65岁以上三个年龄段人口比例分别为9.9%、80.0%和10.1%。同年,中国这三个年龄段的人口比例分别为16.9%、73.4%和9.7%。北京正逐步形成以青壮年为主、老年人口逐渐增加的人口结构。和全国相比较,北京的人口红利在加速缩减,快速进入老年社会的北京面临更为严重的老龄化、高龄化和少子化的多重困境。
从反映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来看, 2009年,北京三率分别为8.06‰、4.56‰和3.50‰,同年,中国三率分别为12.13‰、7.08‰和5.05‰。北京的人口转型要比中国整体人口转型更快,更迅速。
从反映人口综合生活质量的人均预期寿命来看, 2009年,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则达到73岁,同年,北京的人均预期寿命接近80.5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09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日本的人均预期寿命最长,达到82.1岁。英国为79.1岁,美国为78.2。从以上比较可见,北京的人均预期寿命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从反映人口素质的教育程度来看,2009年,北京6岁及以上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高中、初中以及小学文化教育的人口分别占总体的30.09%、22.73%、30.80%和13.21%。同年,全国这一比例分别为7.29%、13.80%、41.67%和30.13%。从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来看,当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年限都超过了12年,例如美国为13.4年、英国为14年、法国为13.1年。2009年,北京为11.1年,全国为8.5年。总体上,尽管我国人口素质整体在提升过程中,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的庞大,提升速度比较缓慢。而北京的人口素质提升则相对较快,基本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2、北京的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是指由于社会分化而产生的主要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状态,它反映社会活动主体——人及其生产生活的存在方式,一般表现为就业结构(职业结构)、城乡结构和阶层结构,其中阶层结构最具重要性。
从北京的就业结构来看,呈现出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特征。2009年,北京在第一、二、三产业就业的人员分别占总体的5.2%、21.0%与73.7%。同年,全国这一比例分别为38.1%、27.8%与34.1%。数据对比显示,北京就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已经占据绝对比重,和中上等发达国家的就业结构相仿。而中国整体上还类似中等发达国家的就业结构。
从城乡结构看,2009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46.6%。但是,北京的城镇化水平要比全国高得多,2000年,北京城镇化率为77.5%;2009年,则达到85.0%。在2000年,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占的78.7%以上,中等发达国家占49.5%。以此衡量,北京的城镇化发展也已经达到中上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整体则还是处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从社会阶层结构看,改革开放以后,伴随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北京的阶层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工农阶层逐渐分化成为众多的新社会阶层。根据2005年全国1%抽样数据来看,全国以及北京的社会阶层结构如下表所示。
社会阶层
中国
北京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
0.46
0.91
私营企业主
0.54
3.71
经理人员
0.5
4.23
专业技术人员
6.8
19.23
办事人员
3.41
11.14
个体工商户
10.14
7.07
商业服务人员
6.35
25.54
工人
13.77
21.6
农业劳动者
53.11
6.4
其他
0.15
0.16
从以上数据来看,北京的社会阶层构成已经从农民、工人为主转变成为中间阶层为主体的社会阶层结构,其社会阶层的形态也从社会下层为主导的“倒丁字型”转变为中间阶层为主、高低阶层为辅的“纺锤型”社会结构。而这一结构正是现代社会所特有的阶层结构,它更有利于现代社会的稳定和谐,因为庞大的中间阶层具有对社会贫富分化较强的调节功能,缓解了社会利益、矛盾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以上分析可见,在中国整体上刚迈进中等发展国家门槛的时候,北京则进入现代社会,达到了国际中上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北京社会建设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背景。
三、北京社会建设的定位、问题及路径
作为首都的北京,其社会建设应该立足北京已经进入现代社会,正在向更高级阶段发展这一基本情况。由此出发,北京在推进社会建设时就需要考虑:
第一,北京社会建设的定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我党针对全国情况所提出的,这是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发展不平衡,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中面对民生问题面临的诸多新问题、新矛盾所提出来的,是立足我国当时人均GDP仅2461美元,仍为中下收入国家而言的。当时,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1479万人,刚刚越过温饱线但还不稳定的低收入人口有3000多万人。2007年,北京人均GDP已经达到8300多美元。其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水平明显领先于中国整体发展水平。当前,北京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0美元,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进入现代社会,正向以知识化、信息化、国际化为特点的后现代社会迈进。北京的社会建设不排除民生建设,但是基于这一背景,更应该考虑比民生建设更高的目标、更高的定位。
第二,北京社会建设的主要问题
我国用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时间才走完的发展历程,西方国家在不同时间渐次出现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在我国相对集中的表现出来,有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其中的社会问题在全国更多的表现为弱势群体的问题,例如,农民群体、农民工群体、贫困农民群体、失地农民群体等。当前,我国城乡的收入差距已经从2005年的3.22:1扩大到3.33:1。我国农村的5000万贫困农民、1000多万无业失地农民,以及城市2500多万的贫困、失业者等困难群体等都是存在着基本生存问题,从而成为改善和保障民生的主要对象,保障其基本生存也就成为社会建设的基础工作。
从北京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推进,北京的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转型,北京的社会建设所面对的问题主要不再是弱势群体的问体,而是社会现代化、后现代发展过程所出现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因为利益、需求不同而带来的协调问题,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核心利益问题。例如,老龄群体的情感心理满足问题、高收入群体的炫耀消费问题、高知群体的自我实现问题等,这些问题往往更复杂、更特殊,在推进民生建设的同时,这类后现代阶段引发的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予以关注和解决。
第三,北京社会建设的基本路径
北京的社会建设和全国社会建设面对不同的背景,要处理不同的问题,这并不妨碍北京在实际工作中借鉴全国的某些具体做法,更重要的是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建设的成功经验。很多发达国家在现代社会建设过程中,将统筹、合作、治理作为推进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统筹是指考虑多方面的不同因素,从全局高度出发,统筹解决所存在的重点问题。合作是指调动政府、市场、社会等不同层面的力量,协作推进社会的和谐共建。治理是指发挥社会管理不同参与主体,尤其是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的作用,调动其共同承担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责任,推动社会走向良好治理状态。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 马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