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珠之我是人造人13号:常用统计计算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20:00
常用统计计算方法

发展速度
  是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用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快慢。一般用百分数 (以基期水平为100)表示,也可用系数(以基期水平为1)表示。由于进行对比的基期水平不同,发展速度可分为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
  定基发展速度是报告期发展水平(an)与某一固定基期发展水平(通常是最初水平a0)之比。计算公式为:
        定基发展速度=
  环比发展速度是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前期发展水平之比。计算公式为:
         环比发展速度=
  这两种速度指标之间存在一定关系,而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
  是说明某种现象一个较长时期内的逐年平均发展变化的程度,也是一定时期内各单位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平均数。它说明该时期内各单位时期的一般发展速度或典型发展速度。平均发展速度有两种计算方法:水平法和累计法。
  ⑴水平法。即几何平均数的方法,又称几何平均法。公式为:
  r=  
  ⑵累计法。又称代数平均法或方程法。这种方法的数学依据是:从最初水平出发,按照平均发展速度发展,各期计算所得的水平之和,应等于各期实际水平之和。设X代表平均发展速度,则
 


  将诸ai和an 代入,即可解得平均发展速度。但它的计算比较烦琐,需要利用高次方程式。实际工作中,一般可查对现成的《平均增长速度查对表》。
增长速度
  是表明社会现象增长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报告期的增长量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计算公式为:      
 增长速度=
a0:基期水平
a1: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增长速度分为定基增长速度和环比增长速度。定基增长速度是累积增长量与最初发展水平之比。计算公式为:
                  累计增长量
 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
                 最初发展水平
    =     
  环比增长速度是逐期增长量与前期发展水平之比。计算公式为:

                 逐期增长量
环比增长速度=环比发展速度-1=────────
                前一时期发展水平

           =

  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不等于定基增长速度。如果由环比增长速度求定基增长速度,须先将各个环比增长速度换算为环比发展速度后再加以连乘,将所得结果再减1即得定基增长速度。
倍数
  倍就是跟原数相同的数。倍数,只能用于数字的增加,不能用于数字的减少。如“增长多少倍”、“扩大多少倍”、“提高多少倍”都可以;但不能说“降低多少倍”、“缩小多少倍”、“减少多少 倍”。因为减少一倍就减完了,再无什么可减了。运用倍数时,还要注意词的准确。如“增加了两倍”即原来是一,现在是三;“增加到两倍”,即原来是一,现在是二。这里的“了”和“到”不能缺少,也不能互换。
平均增长速度
  是反映某种现象在一个较长时期中逐期递增的平均速度;平均发展速度是反映现象逐期发展的平均速度。计算公式为: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计算某年到某年的平均增长速度的年份,均不包括基期年在内。如1991年至1996年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是以1990年为基期,1996年为报告期,年份从1991年算起,共6年,表示为1991-1996年平均每年增长多少。

  增加一倍,就是增加100%; 翻一番,也是增加100%。除了一倍与一番相当外,两倍与两番以上的数字含义就不同了。而且数字越大,差距越大。如增加两倍,就指增加200%;翻两番;就是400%(一番是二、二番是四,三番就是八),所 以说翻两番就是增加了300%, 翻三番就是增加了700%。“番”是按几何级数计算的,“倍”是按算术级数计算的。
  计算翻番公式为:
  n=[lg(报告期数÷基数)]÷lg2
  n表示翻番数  lg是常用对数符号
百分数
  是用一百做分母的分数,在数学中用“%”来表示,在文章中一般都写作“百分之多少”。百分数与倍数不同,它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加,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减少。运用百分数时,也要注意概念的精确。如 “比过去增长30%”,即过去为100,现在是“130%”;“比过去降低30%”,即过去是100,现在是“70”;“降低到原来的30%”,即原来是100,现在是“30”。
  运用百分数时,还要注意有些数最多只能达到100%,如产品合格率,种子发芽率等; 有些百分数只能小于100%,如粮食出粉率等;有些百分数却可以超过100%,如产品产量计划完成情况等。
  “占”、“超”、“为”、“增”的用法,“占计划百分之几”指完成计划的百分之几;“超计划的百分之几”,就应该扣除原来的基数(-100%);“为去年的百分之几”就是等于或相当于去年的百分之几;“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几”应扣掉原有的基数(-100%)。
百分点
  是指不同时期以百分数形式表示的相对指标(如:速度、指数、构成等)的变动幅度。例如: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的比重由1992年的23.8%下降到1993年的21.2%。
  从上述资料中,我们可以说: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的比重,1993年比1992年下降2.6个百分(21.2-23.8=-2.6);但不能说下降2.6%。
价格因素的剔除
  实物量指标和价值量指标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指标。同一年度生产或销售某种产品的实物量乘以当年的价格,即转化为价值量指标;生产同样品种相同产量的实物在不同的年份有不同的价值量。因而,尽管有时价值量有一定 的增减,但实物量并没有增减。为此,就有必要剔除价格因素,以真正反映实际工作 量的增减。其主要方法是用价值量指标除以物价指数以后再乘以100。在实际 工作中,往往用来计算某指标的实际增长速度或发展速度。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 际发展速度等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发展速度除以同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再乘以100;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发展速度等于其名义发展速度除以职工 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农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再乘以100。而工(农)业总产值则采用编制工(农)业产品不变价的办法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如:扣除物价变 动因素的职工平均工资,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职工平均工资
  职工平均实际工资=─────────────
           报告期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
国民经济景气监测
  国民经济景气监测是通过建立国民经济监测网络,利用监测指标体系、监测和预警模型,对国民经济运行实施有效地监测和预警统计的常用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就是在所选择的一组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敏感性指标中,运用有关的数据处理方法,选择若干指标组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并通过类似于一组交通管制信号红、黄、绿灯的标志,对这组指标和综合指标反映的当时国民经济状况,发出不同的信号,最后,通过观察分析信号的变动情况,来判断未来经济发展态势的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的基本步骤是:第一,选择和确定能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监测指标,这些指标最好是 按月度或季度收集整理;第二,计算各指标指数,即各指标本期的实际值与上年同期的数值相比,然后对其结果进行季节调整,消除季节因素和不规则因素,用以制订预警信号;第三,确定各个灯区的临界限,将各指标指数按照各种临界限划分为红灯区、黄灯区、绿灯区、浅蓝灯区和蓝灯区五个区间,并将5个区间依次赋值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第四,根据确定灯号分数的标准,将消除季节因素和不规则因素的各指标的指数转换为灯号分数;第五,综合各指标的灯号分数,求得整个国民经济动态平均灯号分数;第六,根据整个国民经济动态平均灯号分数进行预警信号的分析。当预警信号亮出绿灯,表示当时的经济景气比较稳定,可在稳定中采取一定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当预警信号亮出黄灯,说明经济尚稳,但短期内有转热或趋稳的可能;当预警信号亮出红灯时,表明经济稍热,若无适当措施,经济增长过热必将来临;当双红灯出现时,说明已经过热,必须采取有力的紧缩措施;蓝灯表示已进入萧条,必须采取强力刺激经济复苏的对策。
  目前国家统计局采用的宏观经济运行监测指标体系,是选择以下12个指标组成:工业总产值、预算内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基础产品产量指数、商品流转次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商业国内工业品纯购进、固定资产投资额、狭义货币M1(现金+企业、机关活期存款)、 企业存款、银行现金总支出、出口额、全国生活费用价格指数。  以上指标得分相加,48分以上为红灯区(过热);42-48分为黄灯区(偏热);30-42分为绿灯区(正常);24-30分为浅蓝灯区(偏冷);24分以下为蓝灯区(冷)。
  采用经济景气打分和综合评分的方法比较直观,易于理解,应用方便。近年来很多国家都运用这种方法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监测和预警。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极其复杂的整个国民经济系统来说,必须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并充分发挥定性分析的作用,不宜片面强调这种方法的作用。
人口增长率
  一定时期内人口增长数与期初总人口之比,一般以百分比表示。计算公式为:
         期末人口数-期初人口数
  人口增长率=────────────×100%
            期初人口数
人口年增长率
  以年为单位计算人口规模增减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
  人口年增长率=───────────×100%
            年初人口数
负担系数
 是指每一就业者所负担的人口数(包括就业者本人)。把负担系数的倒数用百分数表示就是就业面,即就业人口占家庭总人口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家庭总人口数
    负担系数=────────
           就业人口数
  由于退休、离休人员领取一定数量的退休金或离休金,一般均可维持本人生活,因而在计算负担系数时也可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不将退休、离休人员作为被负担人口,即可采用下列计算公式:
          家庭人口数-退休离休人数
    负担系数=───────────────
             就业人口数
失业率
 过去我国一直沿用待业指标,计算待业率。从1994年开始,统计上用失业率这个指标。这一改变,引起国内外一些人士的关注。1994年我国只计算全国城镇失业率,还没有计算和公布全社会、农村的失业率。
  所谓失业,在我国统计上是这样规定的:在一定劳动年龄内(男的16─50岁,女16─45岁),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而未就业的城镇居民。临时安排了工作,劳动收入达到最底一级工的收入水平,或虽无职业,但不要求就业者,不作失业人员。计算失业率的公式为:
          城镇失业人员
 城镇失业率=─────────────×100%
       城镇在业人员+城镇失业人员
  统计失业人数和计算失业率,一般以年末为时点。
投资率
 通常是指总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但是,国内生产总值由于受进出口的影响,又有生产额与使用额的区分。因此,投资率也可以从以下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用公式表示:
          总 投 资 
    投资率=─────────×100%
        国内生产总值生产额
或:
         总 投 资
    投资率=───────────×100%
         国内生产总值使用额
  国内生产总值生产额反映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而国内生产总值使用额则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使用于国内投资与消费的总规模。因此,前者可以观察投资与国家经济实力的关系,从中看出投资规模的经济承受能力;后者可以观察可供国内使用的国内生产总值在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分配,从中可以看出投资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
  由于投资不同于积累,国内生产总值不同于国民收入,因此,投资率也有别于积累率。比较起来,由于总投资包括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所以投资率能更全面地反映建设规模,更确切地观察建设与生产、建设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同时,投资率也有利于国际比较。
投资系数
 是指一定时期的总投资与新增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即一定时期每新增单位国内生产总值需要多少投资。计算公式为:
            总 投 资
    投资系数=──────────
          新增国内生产总值
  这个指标还可以根据需要,写成新增国内生产总值与总投资之比,即:
         新增国内生产总值
         ────────
           总 投 资
  用来表示单位投资可以新增多少国内生产总值。这两个指标都能反映出投资的经济效益,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效益指标。
恩格尔系数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恩格尔定律的公式:
              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
食物支出对总支出的比率(R1)=──────────
               总支出变动百分比
 或
             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
食物支出对收入的比率(R2)=──────────
               收入变动百分比
  R2又称为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
  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食物支出金额
     恩格尔系数=───────
            总支出金额
  除食物支出外,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也同样在不断增长的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一段时期后, 呈递减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