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鞘在线阅读:卢氏结构科学自修教程(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3:07:38
卢氏结构科学自修教程(十)2007年05月25日 星期五 上午 09:22 第十章“名篇赏析 第一节 人体运动内在机能模式新发现 卢正文 在中国武术遗产中,我们发现了区别于现代有关各 学科既定的、被决定的一个“人体运动器官连同内脏器官 运动条件下的恒定性的新的运动模式“——这一模式由 肌肉、骨骼、内脏、呼吸、意识五者我们定之为“五大要素” 在原自组织机制上加以“再组织”而建成。 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这个模式在中国有史以来,曾 经作为“吐纳导引”的发生机制而存在和作为传统武术活 体对抗下自身整体各部位受力时都能使对手整体失控的 内在机制而存在。这一个新的发现,系此前由发现人经 过四十年以上计三代数十人的活体对抗验证和理论概 括,在中国有史以来的传统思想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因 素、历史演变因素的网络中得出的。关于所发现的这一 模式的适用性,除在我国历史上已经经验过了诸如完善 地健全人的身体、善养人的生命能力、有手段地训练人的 大脑神经、同中医机理一样地调剂人体病状以及优化人 的诸般行为动作(包括诸般能工巧匠的技艺和艺术动作) 种种而外;从这一模式曾经作为“吐纳导引”的发生机制 和在武术活体对抗时大强度紧张下“机能稳定和技巧高 超相统一”的媒介物来看,可以据之将这一模式提供给当 前世界体育科学仍在空白着的“机能与技巧统一”问题上 作为一个借鉴,可以提供给当前世界人体科学微观探测 上一个关节点性的。首要科学层次性的开始步入微观领 域的必经之路! 关于这个发现的科学意义,可以参照当前世界的科 学进展,作一下衡量。 八十年代以来,西方科学思想广泛传入中国。其中 有关人体动作现象上的最大科学难题,曾被一位英国学 者剑桥大学动物病理学教授、当代科学方法论名家WIB ·贝弗里奇发现了!这位学者在他的科学研究专著《科学 研究的思维技巧》上郑重提出: “所有的儿童;其实我们甚至可以说所有的幼年脊椎 动物,都发现了万有引力。然而,现代科学全部知识竟然 无法圆满地‘解释’这种现象”。(见贝氏该著“推理”部 分)。 贝氏提出的“儿童, …幼年脊椎动物,都发现了万 有引力”。这当然不是说现代科学已知的有关万有引刀 在生物体上的若干表现;假如是这样的话,贝氏就不会指 出“现代科学的全部知识”无法解释这个现象问题了。关 于“现代科学的全部知识,据法国科学家让·帕朗一维 亚尔夫人所依据的统计说:“至少存在九百门科学”(见 《自然科学的哲学》前言部分人对此,我们姑且不论如何 科学地解释清楚贝氏指出的生物体“……发现了万有引 力”的问题;仅只能够断定贝氏在这里研究是观察到什么 样的现象,这恐怕就要相当破解一个科学猜想的! 我们此前的研究表明,当一个试验活体进行前指的 内在模式训练,在他身上基本上有了异于常人的机能形 态转换时,如果突发地对受试者旋加阻力、压力。冲击或 使之整体失衡,在此,这一受试者会出出现弗里奇教授所 观察到的诸现象;不过,将科学观察重点放在这种现象 上,首先,这不是今天生物力学构成体系的起点,因而随 之引进任何学科,都将无法解决问题的。 在当前微观粒子研究上,现已引起科学观方法论需 要转向的呼吁。国外学者鉴于不止一位的重大科学突破 人在他们成功后的反思中,愈来愈加意识到他们自己突 破问题的思维方式,与中国古老哲学的有机论整体观所 蕴含的某些概念极为一致,以此——也看到在这样古老 观念下产生过令人瞩目的中国技术,世界著名科学家《中 国科学技术史》作者李约瑟、“新三论”创始人中的普里高 津连同已故的新粒子发现人汤川秀树等人,他们都一再 倡导在搞尖端突破研究时,要从中国古老哲学思想中求 取启示,以便此后取得更大成就。从我们的新发现来看, 它既是完全地解答了国外提出的重大科学难题,又是当 前世界科学观转向所依的中国古老思想千丝万缕联系下 所出的成品! 现在说明,在我们研究问题的科学观、方法论上,我 们以马克思的“从抽象上升具体”/‘历史与逻辑统一”。 “纯粹形态分析”等研究思想为指引,把握“由原始弓箭到 古射法、石器砍砸到兵器刺杀、由“兵”(兵器准“拳”(拳 技)和由‘拳’到‘兵’两个过渡这一技术链条和“仿生在人 体的内部介人、呼吸导引对武技的介入和中医经络思想 以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引入。”这一涉及人体机能、人 与自然相合一的链条,在二者的相继相互交结下,理出网 络中的人体机能形态上的演变,通过练者老一代名家身 上正常情况下和非常情况下的活体验证,以活体表现的 功能、技能现象作为研究入手之处(机能形态中有的“要 素”是肉眼可见,用手触得到的),依此逐次抽象追溯缘 起,直到捉住在人体动作初始条件机能形态上(即种族遗 传的既定形态,也即现代科学的既定形态)经历史最初介 入里面的东西而开始转换动作机制后,再行按照历史的 演进,给以训;练过程的逻辑处理,重新使新的活体(第二、 三代人的活体)重新研究所定的机能模式和再现老一代 人活体对抗的技能技巧。在这里,我们根据新活体竞技 对手的系列整体失控现象,检验新活体自身“发现万有引 力”(贝氏用语)的完备程度——我们发现,新活体“发现 万有引力”和他的竞技对手身上的系列整体失控现象是 —一对应的。由此,我们才确定下来我们的这一发现(初 步命名为“人体运动内要机能‘后天反正’多功能统一结构”)。 第二节 桩功与四形(本光盘已经收录) 第三节 整体力爆发训练 本功法是朴真拳学创始人张洪涛先生所创。能使学 者在一周之内迅速掌握发力。张洪涛先生的一位才按本 功训练十余天的学生曾与北京某武馆学习一年半的学员 交流,在一分钟内,对方被两次击倒,其发力迅猛。劲力之 强劲,使对手根本招架不住,笔者也曾以此训练学员,都 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为了使广大武友早日学以致用, 下面,我们将公开此功的训练方法,望各位武友珍视! 本功训练时注意,其原则和要领与站桩时相同,务必 松静自然,不可用拙力,不可憋气,身体不可僵硬,开始可 舒展一些,进而紧凑,应慢中求快,松中求紧。 第一步:此阶段是为了熟悉动作轨迹。以圈捶为例, 两脚分开与肩间宽,双膝微曲,两手握空拳状,全身放松, 如货郎鼓一样,以身体带动,两手做平行弧形运动抢出的 手臂运行时,不许被惯性带直,又不许成死弯(即大、小臂 之间夹角小于90”),成圈击状,左右交替练习。每组 (左、右各一次为一次)100次,休息一会儿再做下一组, 共做10组(以下同)此阶段纯熟后,即可进行下一步训 练,本功快者1日、慢者3—7日即可掌握! 第二步:此步为劲力体会,可借实物诱导,进行训练, 能在极短的时间内(3—7日)通晓发力的原理,采用投掷 石块的方法训练,效果最为显著,如同部队训练投手榴弹 或体育训练投铁饼的方法相似,右腿微曲,支撑身体,左 腿虚提或微离地面,两臂放松(但要松而不懈),体重基本 上全放在右腿,右手轻握石块,垂直向后引体,然后以右 脚猛蹬地,催动身体,以体会用整体爆发力将石块投掷而 出,左脚落实,其动作轨迹相同于圈捶运动,此步训练是 引导习者将劲力爆发的无限远,是发力的真谛所在,把整 体劲力扔出去,进而达到无坚不摧的发力效果。 第三步:此步主要是将前2步结合起来,操手时一手 圈击,另一手撑护头部,双手合于体前,以不超过中线为 度,在临敌时可以承接敌手或保护头部,此步训练可以加 上把敌人头颅打飞而身体不动的精神意识。 第四步:此步为活步训练,在第三步基础上加横移 步,例如发右图捶右脚向左脚内侧横移,发左拳时,右脚 拉回原位。以身体带动左脚向右脚内侧横移,如此反复 练习。此步训练犹为重要的是上下相随整体协调,形成 以身体带动上肢的整体运动,注意头如线系大椎上拔,催 动整体身体悠起,自然会感到身体轻捷,步法矫健。 以上四步训练纯熟后,可分别与进、退、横、三角,蛇 形等各种实战步【各种实战步法请参阅《中国原传实战武 学函授教材》或录相带(VCD)结合起来练习,真正掌握 了圈捶的训练,其他拳法动作原理是一致的,只不过动作 运动的轨迹不同罢了,栽拳劈拳由上而下,崩拳、炮拳、由 内向前,钻拳由下而上、削掌由内而外的平弧运动,所有 的拳法,掌法单操,均可归结为一个总的原则。即:以身 体带动四肢运动,习者万勿舍本而逐末,这样才可出拳迅 速快捷,而无预兆,利于变化和连续爆发。 就拳法而言,任何拳法的出击均包括,腿部臀部及肩 部的动作。通过腿部的蹬地、臀部旋转及肩部旋转使各 种拳法技术得以实施,拳法力度大小主要在于这个动作, 是否连贯、协调统一,形成整体的配合,拳法的迅猛程度, 最关键在于臀部,如果能很好地将臀部动用于拳法出击 的过程中,那么你的出力度将会产生一次飞跃。通过不 断地进行螺旋式旋转训练,你自会体会到旋转的奥秘,同 时你会为自己力量增长,速度之快而感到吃惊,在出拳的 过程中,你要注意到一点,臀部的旋转要始终先于肩部的 转动,为增大拳法的力度,还要注意加快出拳的速度,要 知道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速度越快,产生的冲击力越 大。同样,收拳的速度同出拳的速度一样快,甚至更快, 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打击力。收拳速度缓慢,将会使你 损失很多力度,且易受到对手迅猛反击。有时为了增大 攻击力及缩短距离,还可以进步击打对手,迅速向前移 步,使身体产生一个向前的冲量,再配合臀部的旋转,去 猛击对手,会产生强大的攻击力,这个动作的关键是,在 上步攻击时,拳一定要在脚未落地时击中对方,这样才能 充分运用身体的冲量及惯性,否则,与原地出拳无异,望 习者多加意! 我们还应有意识的训练自己从各个角度,各个位置 都能随心所欲地出拳。因为真实的格斗,不可能让你准 备好从某个位置、某个角度,适当时机会出击而制胜的。 另外,人体是个圆柱体,直击式的打击会使力度分散 于体表,而不能渗透至对方体内,只能导致对手的外伤, 而螺旋式的击打,因为拳在击中人体的瞬间旋转发力,故 能渗透到对手体内,从而破坏其内脏系统,造成较重的伤 害。我们的这部教材,将一些技击原理(大多是各派秘不 外传的东西)介绍给大家,主要是希望广大学者在勤学苦 练之余,进一步了解其内涵,能够以此为指导,来迅速增 长自身的功夫。 第四节 桩法后论 习拳站桩时间越久越妙。站时身体所生现象依功大 深浅而有所不同。初学站桩不数分钟汗即洪法而下,再 站过数分钟则觉肤中蠕动,甚至牵及全身。及习练已久, 只觉浑身渐渐作响,气血之动荡如源泉滚滚。初习气血 尚未通畅两腿感有酸楚疲倦时,可以稍想再站,以免因劳 累强行而致吃力。拳功本在日积月累,以行之无间为要 (站桩之时间要逐渐增加),每站桩毕,气舒神清,周身松 快,妙不可言。李恕谷有云:“涤荡邪秽,动荡血脉活精 神,养其中和之德而救气质之偏。”夫站桩之功用,尽于此 矣。初站桩时,血气流通未能通畅,遇有阻碍时发生震动 现象,要知此种震动并非错误,亦非病态。用功日久若仍 有此象,可以神经起变化分配之。经此分解仍为抖,可再 以姿势起变化,神经姿势同时起变化亦无不可,务使其平 静自如,至要至要。 习拳动静殊操喧寂异趣之现象最难免去,此皆站桩 功未到,心神混淆既使然,平时养练应将心放下不使浮 动,气肃则胆壮、心静则神清,守之不失自然动无不合。 习拳不从此做去两旁求是妄费心机,定难梦得处一化齐 之妙。初习者站桩必觉浑身酸软反为无力之人,及气血 渐渐通畅,真力(即筋肉气血受心意之支酸自然生发之 力)生发,则不分动静气力周身一贯而力之强大则不可思 议。功到自知学者应求诸己者也。 芗斋先生曰:“习拳平时用功常使神气聚而不离如站桩之时,自神不外驰、意不外想、精不妄动、气不轻浮,神 不乱游,无站桩之形而收其实效,有不可思议之妙。” 曰:“细思站桩之益学者,何以不觉则其心意注于手 而不注于腰、不注于周身之故。”斯言颇堪玩味领会。又 日:“习拳心动身不动则枉然,身动心不动亦枉然,身心一 致加功除站桩外无第二法门。”。心动系说心意之动用,身 动系说筋骨关节之动用,气血应合所生澈诸身之动用也。 故习拳应从站桩下功夫,不然是以有用之精神付之无用 之地也。 站桩功夫是使吾人生机敦动,纯任自然毫无杀害生 理之虞。故真善拳者其人必气力充、精神足、皮肤润柔。 筋骨强健,绝非皮糙肉厚结为铁石者。 练习桩法乃习拳攻本之学,有一势可变百千势,有百 千势而归于一势之基也。须着实勤习(知其理,习其事), 践迹是要,岂独拳学哉? 第五节养气 习拳者多言气功,立论分歧莫衷一是。芗斋先生授 拳时尝以意气力三字用或气力并称,极重气宇。而所授 养气之理在于不为害,其法至简至易,本于自然以鼻呼吸 要细匀而无声,而以匀静自然为其要诀。今言气须知此 气及指呼吸碳氧二气而言,并须先进明人身动作与呼吸 运用之原理。习拳养气调息呼吸以运用呼吸所生之弹力 以尽拳之妙用,非如世人练成大肚子即是气功名手之谓 也。 气充力强为习拳之结果,气之顺逆虚实关系人之壮 老勇怯,而身体四肢筋骨之运使变化因之赖之。气之于 人为无量供应,引人生原动力之所由生也。欲力之强大 须从养气人手自不待言也。养气功夫亦可谓这理气功 夫,气系呼吸碳氧二气而言,前已言之,用呼吸方法使身 体内外之气川流不息,此种吸引功能全身血脉之摧动,由 此可知气在体中或在体餐养之用之变化。神乎至于无 形,微乎至于无声,引自身外,充于体内,操拳功也,灵妙 莫可推测,静也严肃莫可撼移,无不基于此气,非养之有 素,何能臻此养气之道,岂可忽哉。 讲养气者多矣,或胸内努力以鼓荡两肺,或沉气腹内 以求充实,而气结不通者皆不明养气之理者也。养气之 理在于呼吸自然,即不许用力来鼓荡,亦不许故用我意之 支配,不急不迫徐徐为之,顺其自然能于不觉呼吸而为呼 吸,全身血脉动荡方能与呼吸相合,无论行动立止均能如 此,方得气肃真实功夫,而后得孟子浩然之气,而明至大 至刚之奥蕴矣。首斋先生日:“世大夫常以坐功为禅学之 秘,自认己得且极是矣,其实不过口云自然,岂盘腿一坐 便不自然。即使练之无害必无所得,只知一时之神经清。 呼吸静,不能明此非具体功夫也。”气贯全身为养气要诀, 气非通畅关节不能敏活也。盖国呼吸而血液为鼓荡浑身 各种细胞(毛发气孔)均同时为鼓动而生吸引之动作。此 种呼吸动作乃拳之基本动点。从此基点发生之操作乃合 理自如之动,动能自如然后方得天然生生不己之气而知 其真滋味矣。全身毛发同司呼吸与鼻呼吸互为应合。毛 孔呼吸对于人身之功能实大于鼻呼吸而人不自觉。故言 气功者多论鼻息而鲁及于毛孔。要知调息以匀静自然为 要诀,是呼吸免去急迫短促使肺量增强与毛孔呼吸互为 应合,故曰鼻息调而毛孔呼吸匀(一致)。但知鼻息而不 知毛孔呼吸者对于气力运用恐难入妙境。以其不能明内 外之气运养而裕裕也。肺量增大在于垂肩虚胸(心窝微 收),穷胸挤背者误也。试自知拳要虚内取气为虚中之 实。芗斋先生曰:“动时要于身外留有余不尽之力与气, 而浑身毛发直竖如戟(气达稍端方谓之气足),不见力处 正是有务处,不觉呼吸时正在呼吸。”应于此处去下功夫。 或有问曰,芗斋先生曾云:用神用意勿用力能养气调 息、川流不止,使神意与气合便得此道之真主宰和其奥妙 机远矣。前言养气不许故用我意之支配而用神用意,勿 用力一语而又重在用意,岂非矛盾耶?答日:“未也。”不 许故用我意支配者,乃不许故意使气如何动用,以防滞其 气而失于自然也。所谓用意系以意体察,使气归自然,全 身周到而保其匀静也。语虽不同而其用意则一。前者用 则助,助则暴而乱其气,后者用则勿忘得于自然而气肃不 可不知也。 养气常讲求调息及不如求在外。使气不去调而自 意之所问,神即前往,全身因之运动而行发力,顺乎自然, 出露体外。由此可知吾人之运动,源之于意,而意之于身 有全体统一之性。知悉之,觉察之应付动静虚实互为根 用,乃均一意所为。欲达此妙用须要领会芗斋先生二争 力之生发和一意之支配二语。意气力运用于自身之外, 尚须有其运用之空间。意气力之守中处一,舍此空间不 能成其妙用。所以习拳有此身外空间为运使,方能尽其 运化之妙。 芗斋先生尝言:“练拳如空气中游泳,意在身外,守中 身内自然匀整”,又言:“习拳存意,使意离开己身不合道 理,执著已身事更糟”,即此之谓也。 习拳须具精神、气质、养练合一这要诀方成其为拳。 欲达此境须求之于存意。欲言存意须先知学者习拳之通 病在欲求速效速成,乃是贪念。此念一生,身心定然吃 力,能阻气血之运行,使真力不能外发。过于助长,欲速 不达,故制止身心用力是第一要事。制止之法即为存意, 存意检身稍觉用力便要挽回,一动便觉,一觉便转,久之 回归于自然,全身舒适如无力之人,其气力方能畅达。周 身应运外发无往不利,此即用力不可,反为力所害之谓 也,学者直熟思之。“意存动之先”为习拳要诀,觉古人千 言万语尽于此矣。要知力随动生,基于争力而以取势为 主,系由静而动,由动而静,动静所生之势也。运力得势 则随意动作,无不得力,此则存意勿吃力之实功所谓“得 意应手”,“意到便成”者是也。势欲左行者先顾于右、势 欲右行者先顾于左,或上者势欲下垂,或下者势欲上耸, 俱不可从本位经情一向。古拳谱云:“用力如春蚕吐丝”, 又曰:“起势如挑担,进步如槐虫”。虚中取实以势为之, 变化得宜。先以顺拖,继以逆送,即详势字运用也。顺拖 逆送互根为用,同时并俱。芗斋先生曰:“习拳须知来势 去势。”来字去字颇堪玩味,存意在此来去二字则得之。 若先如何用力,再后如何用力,此样讲来则非矣(意存动 之先,其动已止而意仍在,乃指示初学之语,亦求知求得 求存之途径也)。 芗斋先生曰:“操拳能做到不用心处方好”,又曰:“写 意”,两语最为微妙。意非外面来至身内,而是由身内达 于外面。芗斋先生复言:“身外须有意,此意仍存于身。” 学者宜善领悟也。一 习拳宜知拳理、拳意、拳形,将意存于周身之外,使意 在身外领取,身上法度神经自然得之。专习拳之外形,不 知拳理者,劳心乱意,不但终于获益,恐身反为之伤。芗 斋先生曰:“意足不求形骸似,意足者神足,动则合意而得 力,不求合而自合也。”习拳时时刻刻想着芗斋先生“为什 么有此一动?此动作目的是什么?” 二语去体认去努力, 无有不能成者矣。 习拳讲求存意,须知得意为其前一步工夫。不能得 何以言存?何谓之得意,须先知何谓之意。意字解前已 言之,毋庸再赘,知字工夫要在动静变化中求之。无论如 何一动便要先问为什么有此一动继要问此动是否合于需 要?大小关节曲折面积及点力有何作用?更要问此动洽 应时机否?尤要检查动后全身处处是否完整舒适如不动 之时。习拳如此用功,无不得意者矣。存意做到无有不 至,身之动静完整舒适,非知意之存在者弗能。以意检 身,以身知意,意自能存;意存不出于虑求,则拳功臻于几 微。故曰脑中想存意者不能存意者也。因此一想便将一 点意用错。所以习拳者能自知意,做到得意,由得意做到 存意,再臻至不知存意而意存,方达知意得意之真境界。 芗斋先生日:“有形有意都是假,意到无心始见奇。”即此 谓也。先哲伦拳尝言“守神专一”,此说明得到存意真境 后之情形和作用也。工夫不到如此境界何能言及自然, 身动与意相忘方得勿忘而免助长之害矣。讲到存意,学 者最易误解,认定存意乃一种欲望作用。须知助长之病 多生于欲望。芗斋先生曰:“教尝以求放心,讲求勿忘以 免助长。并尝以尔雅勿念勿忘来解释勿之真义。如此看 来欲望必须根除,拳功方臻神化。”此理当不谬也。芗斋 先生论养气尝言气调则妄念平,能无念而神自清,神方能 心意定。心意定,动则神归气足而如不动之时,如斯方谓 之能动。故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乱游、精不妄动者, 乃从存意养气入手得来之功夫也。 第七节 对手功夫 习拳练习对打以求实搏功夫是拳功中一部分也。练 习时应辨虚套与真艺之不同。谚云:“到厮打时忘了拳 法”。此语说尽虚套花法之病,足证美观不实用、实用不 美观。而拳法应用须随意应敌,临敌制胜,对敌发力要不 早不迟洽合时机。势势相承而变化无穷,微妙莫测方可 谓之得了,因字应字功夫。可知花法转身跳打、你来我往 不惟无益,且学熟误人,以其死套不堪实用。盖以其非由 此应字国字而生之变化,不合时宜之动作也u惟穷花法 来源,想系因练习实用而行对打所成之把戏也。对打,一 名对手功夫。原系练习实搏,因先存有损伤之戒心,失去 实搏精神气力,成了好看勾当,观今对手套路可资证明。 如此看来,周旋华采奄然戏局。拳术之病在于花法胜而 正法味,定无谬也。所以花法胜而拳学对手工夫练习,教 习之道迷,于今论拳虚套真艺之辨,或当以此为准衡也。 练习对手工夫以备应用,须知其要点为比较二字。比较 者,比较其真实功夫也。习时最好与真可相对搏打者为 之,以免你我徒支虚架,演成花法,以图人前美观之现象。 至于对敌本事丝毫无得,反增若干虚处。 芗斋先生尝言:“作拳时意中如身之前后,左右均有 敌人来与搏打”,又曰:“坐作进退要与空气假设之敌争地 位,久之则动不可当矣”,又曰:“闲居尘睡,嬉戏亦在练 习,习以定时或场所,岂谓之真练习哉?” 芗斋先生论拳极重“中”字。尝言守中用中、保中线。 守中神、不失中气、不失中力。不失中神。又尝言当中一 点敌我相搏,彼均应留意。此力对于自身,则为守着当中 一点,以防敌力侵入;对于敌方,则向着敌人当中一点,以 收摧败之功。初习对手工夫最好用当中一点来说明或体 认中字奥妙之所在。能得当中一点之妙用,然后出手对 敌,可不假眼目之端详,一即有夺其心志之神气。如此焉 有我败之理?语云不招不架只是一下,乃此理之申明。 要知一下亦即万一之谓也。人身鼻居其中央,其两侧形 长只有七八寸,交手时拨转敌力出此七八寸即不及我身, 此乃动之果。言其效则俗语所云“妙在一寸间”之言耳。 此语说尽操拳无须两手高舞弄为也。先哲有云:“不必远 求尚美观,只在眼前寸间变。” 又曰“不论姿势好坏,只看 进退虚实之大意。”意思是说动作不拘繁简,任意所之得 力为止,图好看者未必实用也。 习拳能学会打圈足矣,此说极精。习拳打圈要知打 大圈不如打小圈,打小圈不如打不显形之小圈,打不显形 之小圈不如全身之齐动。全其神,全其气,全其力,此习 拳求中用中之道也。 揉手你我中线之功夫,亦练习与人对敌之功夫也。 忌虚为招架,应着实推究,各求其空隙,遇有可乘即行进 击,不使失掸机作实功。不可以胜负为丑为奇,当思何以 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艺自精、胆自大,自无怯敌之 虑。若虚为招架,徒具你来我往之形式,于己无利之事, 何须可为?语云:“对手工夫不相等人打不得。”此语正是 人有畏怯之念或自欺欺人之病,而不能有所获益也。明 于此,然后手之转圈、足之进退、腰之运转,方有所因,而 得其效。身手步运用方法可以毕得,何旁求乎哉?!芗斋 先生尝言“换陆游身如行空游水”,是说明“活”字功夫。 使动静一体,因势生发,八面灵动,力匀交乘,向左不离于 右,向右而起于左,右无不宜,左无不有,上下四隅皆然。 照顾周至,无顾此失彼之虑,此争力之运用也。争力者乃 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之实质也。 动无直出直入是说明运力由曲处求其劲挺之壮,更 由直处以含拳曲意。曲直相因,其变化不露行迹,而力尤 须内含。形曲力直亦是说明此理应善自体认争力,不难 求得也。 练习对手功夫要注重实博前以言之。交手时彼此进 退互相攻击,当知人之头部或两肋前胸小腹心窝等处,一 受拳专重者,能截断其营卫,毙性命于倾刻,轻者或致伤 其内部。要知攻击要害为应敌决战之动作,练习时慎勿 行此,致伤于和至为切要者也。 第八节 应敌 应敌要诀千言万语不外乎“制人而不制于人”。对敌 要审,如何审是一注意要点。今人多言审敌乃是审的,目 中有敌在前去讲求如何应付也。殊不知审的不过审中之 一事。审字功夫求于“审己”二字可以尽之。使吾人身神 气力动静守中,手之举、足之动、腰之运转无不守中,要知 不动之时力之发出,自无不中,无往不利矣。审己功夫作 到妙处,出于意求,自然能审。芗斋先生曰:“拳能得八面 意,自然灵妙。’此审已之奥秘也。赚去讲审的,审的乃 审已功夫之一部也,只专重审的则谬矣。拳家所言目中 有敌始可出拳,意中有敌方许动足者,审的功夫也。然动 有所因,自无忘为仍审己也。应敌要明“彼此”顺人之势, 借人之力,借力者乃拨转敌力而利用之之谓也。所谓一 指拨千斤者是也。要敏速适应时机,又要似进实退,不可 急进以求应敌。先退后进,蓄势审敌,分断敌人,得其力 得其隙。退以备攻,不败之道也。对敌“运力应机”,须在 势气力相因相生之际求之。后人发先人至,不可早尤忌 迟,更不管来的是拳是掌击。认定他全身临“机”时一下 (其“机”要在敌方真实击之将着未着之间,或当应手而出 即恰当火候),何须费力,以静待动以逸代劳微乎!微乎! 然应机者知机,“机者”神之用以意得之,以意用应之神 之所为,任运而成,游于规矩准绳之中而不为所窘,方谓 之能变化运用知机者,当神乎技矣。芗斋先生曰:“畏心 存则侮”。敌前先自怯,怯敌者必败。所以习者平日练得 纯熟,临时手软身颤,举艺不起,此必缺勇气而无实功也。 有实而得其艺者,当无所畏也。发手应敌,开声叱气,乱 敌心意以张我气势须合时机。不用力不变势只此一声而 敌败胆寒,古人“声击”之说即此谓也。但未与敌接故意 来张我威而开声叱气者,实出于畏怯。先示人以弱,应知 禁忌,岂可于开声自馁其气,以致败于人耶?答斋先生 日:“应敌时要审要固,更须具有以下之神情和气势:头欲 撞人。手要打人,身要推人、步要过人、足要踏人、神要逼 人、气要袭人,得机发力,肆定由我操。事所必然,岂可疑 乎?”又日:“较技者概不思悟,思悟者寸步难行,进退动转 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气如龙虎而动无定势,应机发 动,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神全则身安。如斯临敌,安 有不胜之理哉?”复日:“应敌知机,方能发动制人,不必度 来势之机会,自能揣敌人之短长。均在有意无意之间也。 静以待动,动中处静。以进为退,以退为进,直出两侧入。 斜进而竖击,柔去而惊抖,刚来而缠绕。力之外发,缩骨 而出,缩即发也。发力时意欲透其骨而入其髓,意存数尺 外,敌身为我意所笼罩,岂能逃哉N” 或问两较拳,用于未学之时固胜于己,既学之后反 为所败,何也?芗斋先生日:“此由于较拳时,不能应机运 用也。”较拳时不忍不可,不肯不可,不狠不可(气要稳、心 要狠,手要准人李广射虎,视虎则中,知其为石则己不能 入者,其神异也。胜负之际,倾刻而决,其间错综变化不 一而足。学理富而功力不敌不可;学理功力俱为富强,经 验不足又不可;经验亦富,其变不能应机而神气不全亦不 可也。故艺之优劣有时不能尽以胜负判断,所谓是非不 能以成败论也。学者但求其是而已,不可以一时之胜负 馁其志也。 应敌最要之诀则“守中用中”四字而已。总之身心一 致,手肘肩腕并一身之关节,处处都应如起锋棱。头足闾 骨垂成直线,均有前后、左右、上下之争力,三角之螺旋, 自不难六道含灵共一光。苟能如斯,不但已中不失,即对 方之中不期然而然为我所乘,一击即败,此周身精神气力 均归一贯。得其环中枢纽自能变化无穷,常生变化,无时 不生、无时不化,千化万化不使留隙与人,浑元不可破,所 谓己正不管他人斜。 应敌出手,守着面前尺许之路线,左右互相扶助,动 用合一,意动而击敌方起于一线,指欲透其骨入其髓。筋 骨微为转动则打法成。说来何须崩攀句,足履地上,无论 地势高低平踏自然……擎气多著脚趾尖。要知手足转动 源于腰之运转,腰转如轮,首尾顾到,重心保持皆在腰,自 头至足要一气相贯。至于筋骨伸用,则筋如弹簧骨如针, 筋肉一缩骨节生棱,针簧一气力外发,不伸出所遇莫可当 锋。芗斋先生曰:“两手结合迎面伸出,前伸后撤、左右动 用,各须守着中线,两足蹋进抽撤保着重心并无定位,踢 如卷地风,纵横高低,扬落闪进,随意变化,直奔敌人重 心莫为旁求。揣度形势当进则进操其身、当退则退领其 气,前后左右反转照顾,浑元一争语云:手到步不到,打人 不为妙,手到步亦到,打人如玩笑。手足齐到乃全身合为 应付也。遇敌时须要豪气放纵、心小胆大、静似木鸡(面 善心恶)、动若电浪,举藏神处处有法,身动似龙蛇,手动 迅如风。平日练习,面前如临大敌(应三尺以外七尺以内 如有劲敌),但交手时有人若无人,有怒虎惊啸之势、扑食 之勇,横冲直撞,头顶趾抓,周身鼓荡,出手似挫,回手似 勾不得分开使用,运使浑然纳于一圈。力不空发,意不空 回,起手分举抗拧抖顺,落手分劈搂搬扒撑,沉托分拧神 在手前,力透敌背。力动缩亦即发,发亦即缩,动静合一, 出之自然。起顿收扬,生龙活虎,吟啸声喊,谷应山摇,所 向无敌矣。”临敌发力缩骨而出,为弓之返,鱼之发刺,其 制胜要点在于动静、虚实、已发未发之间,捉摸共火候,此 随机施巧之时也。此中动静全在筋骨气血之运用,其奥 妙必资神遇,其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或以力求。 芗斋先生曰:“应敌要诀,为身到手到,所以进头进手 须进身,内则振起精神,外则动作疾速,拳未动而力已蓄。 打要远、力要绝(放心妙诀),取胜尚须随意与运气,倘然 不胜,是心有怀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