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untu pppoe连接:太极拳纲要说/薛蔚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8:57:50
太极拳纲要说/薛蔚昌 来源:中华武术 作者:薛蔚昌 点击: 358 发布时间:2007-12-03 双击鼠标滚 字体:[大 中 小]  极拳的前辈宗师和经典著作讲,打太极拳用的是“虚无劲”,即“意”。准此道者,谓之正路。可惜,时下少之又少。   

 

    打太极拳用的是“习惯力”。以此行拳,谓之歧路。这成太极拳的主流。 

    太极拳传至当代,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究其原因,大致有二。  

    1、对太极拳的理法不理解  

     譬如,“意”,是怎么回事?“腰”,该怎么理解?“对称”指什么?诸如这些关键性问题,很难参透。  

    2、对生活中的“习。惯力”去不掉   

    “习惯力”,属于人类后天积习,已经习非成是了。太极理法,就在于校正“习惯力”给人体造成的弊端,从这个意义上讲,太极理法恰与“习惯力”相悖。可以说,学习太极拳的过程,就是克服“习惯力”的过程,“习惯力”去不掉,就达不太极劲道(力道)里去,就成不了太极。

    (二)太极拳的“意” 

    “意”,在太极拳中是一种劲道。它已经不再是头脑中空洞的单纯的意识、思想了。

    “气”中有“意”,“神”中有“意”,“腰脊”运作中有“意”。所以,统称“意”。打太极拳用的就是这种“意”劲。   

    “腰脊”,在太极拳中具体指什么部分?经典著作中称腰际、腰问、腰、腰脊,但没见具体诠释。在当代太极拳坛,曾有权威、名家在其书中讲解过,但那是一般意义上的,与太极理法不搭界。笔者经多年习练体悟,认定“腰脊”运作,系“胸背开势”和“顶沉对敌”,并须借助“意、气、神”的劲道——这才是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打法;只有这种打法,才能够体现出“周身俱能轻灵”“遍体意气布满”的太极拳境界。   

    “腰脊”运作,为什么必须借助“意、气、神”的劲道呢?这里,有至理存焉。在太极拳中,“腰脊”运作的对象,是四肢。四肢,要像丝连线挂在躯干上一样,完全处于被带动的状态,不自动,不真动,不妄动。可是,单单靠“腰脊”本身的机理是有限的,不能够完全把这个任务担当起来,这正是四肢自动、直动的根据。因此,必须借助“意、气、神”的劲道。“腰脊”,得到“意、气、神”的借力,就实现了作为太极的劲道理法——“用意不用力”。

   (三)太极拳四条原则性理法   

    中正松竖、内外相合、对称对应、自然顺遂。

    1、中正松竖

    指的是躯干松直,项竖头正。身躯不偏离“身中垂直线”,不失重心,解决的是“稳”的问题,“动分静合,随曲就伸,无过不及”。

    只要“开胸开背”“顶劲沉气”这两个要领做到位了,就能够达到“中正松竖”的要求了。

    “开胸开背”的概念,分三个层次理解。

    第一个层次——胸背平整,不凹不凸,即要校正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凹胸凸背。 

    第二个层次——胸周形成气圈,背部形成气贴背,即“含胸拔背”。

    第三个层次——胸背不仅要“开”,而且要“开”得充分,因为“开”,是胸背带动四肢运作的一种劲道。

    可见,胸背“开”了,躯干就直了。

   “顶劲沉气”,是指上与下呈反方向对拔对拉,使“开”直了的躯干更加拔直了,对拔对拉,用的是“意、气、神”劲道,系虚无劲,呈现松空的感觉,这样,就体现了“中正松竖”的理法。   

    2、内外相结   

    是指人体内里和外面要合为一气,浑然无间。   

    例举“沉肩坠肘”来讲。“沉肩坠肘”做得到位了、充分了,内里相应有肩沉肘坠的感觉。如果内里没有出现相应的肩沉肘坠的感觉,说明“沉肩坠肘”做得不合规范。内里和外面是一致的,相合的。并且,“沉肩坠肘”做得到位了、充分了,与“沉肩坠肘”直接相关的部分,如胸、背的“开势(劲)”增进了;丹田的“沉势(劲)”增进了;整个儿内外及周身都显得协调。体现了“肘”为内里与外面、两臂与周身相合的关键,这在左右云手式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对太极拳来说,内里的感觉很重要。习练效果,首先是作为一种内里的感觉出现的。以内为主,不在外面。所以说,太极拳是内家拳。

    太极习练进入“守窍”阶段,亦即能够“拿住丹田练内功”,“内外相合”,就明显地上了一个台阶。此时此际,劲势整,有底气,舒展中极显松柔,松柔中又极舒展,周俱已轻灵,遍体意气布满,可以说,一应俱应,一得百得,太极大致境界,已然尽在其中。

    3、对称对应

    这条理法,在《太极拳论》中,是这样讲的“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欲上,即寓下意”;反之亦然。“对称对应”,本属静态关系,在建筑学和景观布局中很有讲究,移植于太极拳中,就变成动态关系了,即“对称对应”的部分,呈反方向对拔对位,使对称对应部位间的肌肉、筋络、骨骼出现一种延伸和拔长,内脏也被相应激活,周身引发出极为舒服的松空感觉。

    “对称对应”的部分,有上与下、前与后、左与右及四隅等。其中,上与下(顶与沉),是太极整个

    “对称对应”关系的“纲”,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对称对应”部分,呈反方向运作,是太极拳特有的,是传统太极与流行太极实质上的区分点,是人们实际生活中不存在的,是学习太极拳的难点之一。

    笔者把“对称对应”关系,简称为“对称”理法,它体现在太极整个盘架的运作和转换中。不懂得“对称”理法,就打不出太极拳的味道——《太极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运劲如抽丝”,即打不出“抽丝劲”,也打不出式与式在转换中的“折叠劲”。打太极拳用的是“虚无劲”,即“意”,一句话,“意”的劲道出不来。

    4、自然顺遂

    这一条,是由太极拳的劲道(力道)决定的。太极拳是内家关拳,打太极拳用的是“意”。“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缓慢沉着,自然顺遂,这从太极前辈先师们的教导中就可得知,如:“呼吸任自然”,“以气运身,务令顺遂”等。

    “自然顺遂”对于打太极拳来说,是一种理法,也是一种要求,但是,习练达到中级阶段时,就会体现为一种感觉——“自然顺遂”的实际感觉。待到体现为感觉的情况下,就会理解到,太极十分神奇,奥妙无比,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是人体一种至高无上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