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untu u盘双系统:婴儿鹅口疮怎么治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5:37:46

婴儿鹅口疮怎么治疗?
局部用药
  鹅口疮比较容易治疗,可用制霉菌素研成末与鱼肝油滴剂调匀,涂搽在创面上,每4小时用药一次,疗效显著. 特别注意--不要用氟康唑和碳酸氢钠一起用,会增加毒性
  
全身用药
  症状严重的孩子也可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药物,如制霉菌素或克霉唑等,进行综合治疗。全身用药:症状严重的孩子也可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药物,如制霉菌素或克霉唑等,进行综合治疗。饮食卫生:保持餐具和食品的清洁,奶瓶、奶头、碗勺等专人专用,使用后用碱水清洗,煮沸消毒。母乳喂养者每次喂奶前,母亲应先洗手,清洁乳头。营养供给:应选择容易消化吸收、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并适当增加维生素B和C的供给,如动物肝脏、瘦肉、鱼类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等。用弱碱性溶液如2%-5%碳酸氢钠(小苏打)清洗涂擦冰硼油(中药冰硼散做成糊状蜜剂)制霉菌素混悬剂等效果良好,加强营养特别适量增加维生素B2和C。婴儿室应注意隔离和哺乳的消毒以预防传播。鹅口疮多见于新生儿以及慢性腹泻、营养不良的孩子,或长期使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孩子,以及奶头、食具不卫生,使霉菌侵入口腔黏膜。这些孩子机体抵抗力普遍较差,如果口腔护理不当,白色念珠菌容易入侵并大量繁衍。两侧颊黏膜、舌、面、牙龈以及上颚等处可见白色点状或片状膜样物,不易拭去,强行去除,其下方可见不出血的红色创面。严重的鹅口疮患儿,口腔内犹如白色雪花层层叠叠,壅塞咽喉,影响呼吸,患儿烦躁不安、拒食。
 
常用手法
  1.清天河水300次,退六腑300次。
  2.清肝经300次,清心经300次,揉小天心50次。
  3.患儿俯卧,家长以手掌蘸少许麻油,沿脊柱两侧以小鱼际着力上下推擦背、腰部,以热为度。
  4.清胃经50次,揉板门50次,然后,从横纹推向板门20次。
  5.按揉大椎穴1分钟。
  
随证加减
  1.心脾郁热型:口腔粘膜布满白屑,白屑周围红晕较甚,伴心烦口渴,面赤,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黄。常用手法加①清脾经200次,清心经加至500次。②推下七节骨300次。③按揉心俞、脾俞各1分钟。
 
  2.脾虚湿盛型:口腔粘膜布满白屑,周围红晕色淡,伴面色白,身体瘦弱,四肢欠温,口唇色淡,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腻。常用手法加①摩中脘5分钟。②补脾经300次,揉板门加至100次。③按揉脾俞、胃俞穴各1分钟。④按揉足三里穴1分钟。
 
预防
基本预防
  先看看这些引起鹅口疮的念珠菌是怎么来的吧。这些肉眼看不见的霉菌主要来自产妇阴道、带菌的医护人员以及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的奶瓶和尿布。宝宝的皮肤或口腔粘膜接触到这些被霉菌污染过的东西后就会引起局部的感染。所以刚做母亲的产妇,和婴儿室医护人员应该注意个人卫生,母亲喂奶前应该洗手并用温水擦干净自己的奶头,医护人员每次接触孩子以前也要把自己的手洗干净;每次用奶瓶前要经过沸水消毒。当发现宝宝的口腔里长出白色絮状物时,有的老人喜欢用手或布擦洗口腔,这样做是徒劳的,白斑过几天又会重新长出来。即使表面上擦掉了仍然有许多霉菌存在,到了一定时候又繁殖起来。由于弱碱环境不利于霉菌生长,故可用2%~5%的苏打水清洗口腔。其他方法如1%甘油或中药冰硼散涂口腔均有疗效。最有效的方法是,用每毫升含制霉菌素5~10万单位的液体涂局部,每天3次即可,涂药时不要吃奶或喝水,最好在吃奶以后涂药,以免冲掉口腔中的药物。在使用任何药物前都要到医生处咨询。
 
预防:
  1.产妇有阴道霉菌病的要积极治疗,切断传染途径
  2.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
  3.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而且应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时要先洗手
  4.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
  5.幼儿应经常性地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6.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婴幼儿,用具一定要分开,不可混用
  7.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新生儿鹅口疮防治
  新生儿口腔有鹅口疮,可用棉花千蘸些制霉菌素溶液(每10毫升冷开水中含20万单位制霉菌素)涂在口腔患处,或用1%龙胆紫涂口腔;或用2~3%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洗口腔;或涂些冰硼散或硼砂甘油。以上药物每天可涂3~4次。
 
  吃奶后用1%龙胆紫溶液滴于新生儿的舌下,让其舌头活动而转涂到整个口腔。一般每日滴2~3次,同时补充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每日二次,每次各一片,压碎成粉,加水溶解后喂。
 
  新生儿鹅口疮是可以预防的,平时只要注意口腔护理,每次喂奶后再喂几口温开水,可冲去留在口腔内的奶汁,这样霉菌就不会生长了,此外,于每次喂奶前,先将奶头揩净,双手也要洗干净。新生儿所用食具,应煮沸消毒后才可使用。
护理
涂抹药物
  宝宝出现鹅口疮时,新妈妈可用2%苏打水清洗乳宝宝患处,再用制霉菌素甘油涂口;每日需坚持3~5次,一般轻症乳宝宝涂药2~3次就可以治愈。
 
清洗乳房
  鹅口疮主要通过霉菌传播,新妈妈在喂奶前应用温开水洗乳头,保持乳头卫生。如为人工喂养,要注意奶瓶,奶嘴的消毒。
 
口腔清洁
  注意宝宝口腔卫生,喂奶后,新妈妈可以给宝宝喂些温开水以清洁宝宝口腔,使霉菌不易生长和繁殖。但不要用棉芊或纱布用力去擦宝宝稚嫩的口腔粘膜。
 
喂奶时间控制
  宝宝患鹅口疮时,新妈妈要控制自己的喂奶时间,每次喂食时间都不要超过20分钟,同时避免使用安抚奶嘴。
 
小儿鹅口疮的急救处理
  婴幼儿时期,有的小儿口腔中出现白色膜状或点状物,这是一种口腔粘膜霉菌病,俗称鹅口疮。鹅口疮多累及全部口腔的唇、舌、牙跟及口腔粘膜,年龄愈小愈容易发病。
 
  引起鹅口疮的原因很多,主要由于小孩抵抗力低下,如营养不良、腹泻及长期用广谱抗生素等造成,也可通过污染上霉菌的食具、奶头、手等侵入口腔造成,故平时应注意喂养的清洁卫生,食具及奶头在喂奶前要清洗干净。一旦出现鹅口疮,可采用下列方法处理:
  1.用2%苏打水溶液少许清洗口腔后,再用棉签蘸1%龙胆紫涂在口腔中,每天1~2次。
 
  2.用制霉菌素片1片(每片50万单位)溶于10毫升冷开水中,然后涂口腔,每天3~4次。一般2~3天鹅口疮即可好转或痊愈,如仍未见好转,就应到医院儿科诊治。
 
鹅口疮中医治疗方法
       鹅口疮又名"白口糊"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鹅口疮主要发生于长期腹泻、营养不良、长期或反复使用广谱抗生素的婴幼儿。也可经消毒不严被污染的食具如奶瓶、奶头感染而得病。
 
       鹅口疮表现为口腔粘膜附着一片片白色乳凝状物,可见于颊粘膜、舌面及上腭等处,有时可蔓延至咽部,不易擦掉,强行揩去,容易出血。如病变累及食道、气管、支气管、肺泡时,会出现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咳嗽、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
 
       鹅口疮的局部处理基本与口腔炎相似,外涂制霉菌素或冰硼散。也可服清热解毒中草药。
 
       中医认为鹅口疮发病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母亲怀孕时,喜食煎炒烹炸食品,热留脾胃,胎儿为母体的热毒所影响,生后就会发病;另一方面,因调护不当,小儿心脾积热,或者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久泻之后,机体抵抗力减弱,或口腔不洁,局部感染所致。
 
      根据小儿体质强弱的差异和病因的不同,可出现心脾积热和虚火上浮两大证候。
1、心脾积热
证候:口腔舌上白屑堆积,周围红较甚,面赤唇红,烦躁不宁,吮乳啼哭,或伴发热,口干或渴,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脉滑数,或指纹紫滞。
分析:婴儿胎热内盛,或感受秽毒之邪,或久病余热未清,蕴积心脾,热毒循经上炎,熏灼口舌,故出现白屑堆积,状如鹅口。火热炎上,故面赤唇红,舌质红,脉滑数;心火内炽,故烦躁不宁,多啼。热盛伤津,故口干或渴,大便秘结。心热移于小肠,故小便短黄。指纹紫滞为积热实证之征。
治法:清泄心脾积热。
方药:清热泻脾散加减。常用药:黄连、连翘、栀子清心火,黄芩、生石膏泻脾热,生地凉血滋阴,茯苓、灯心导热下行利湿。大便秘结加大黄通腑泻热;口干喜饮加芦根、天花粉清热生津。
 
2、虚火上浮
证候:口腔舌上白屑稀散,周围红晕不著,形体怯弱,面白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或大便溏,舌嫩红,苔少,脉细数无力,或指纹淡紫。
分析: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久病久泻,致肾阴亏损,水不制火,虚火上浮,故见面白颧红,手足心热;白屑稀散,周围红晕不著。若真元不足,脾虚不运,可见大便溏。舌嫩红,苔少,脉细数无力,指纹淡紫,均为阴虚虚火内生之象。
治法:滋肾养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生地、熟地、山茱萸滋肾养阴,山药、茯苓、泽泻健脾利湿,丹皮、知母、黄柏清热降火,佐牛膝引火下行,焦山楂消食助运。若大便溏薄,舌淡等偏于脾肾阳虚者,用附子理中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以温补脾肾之阳,摄纳无根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