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book 搜狗输入法:唐代宗李宝应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28:10

                唐代宗李宝应简介

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姓名:李豫(原名李俶)   出生:开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727年1月9日)   崩殂:大历十四年五月二十一日(779年6月10日)   属相:虎(丙寅年生)   庙号:代宗   谥号:睿文孝武皇帝   陵墓:元陵   政权:唐朝   在位:762年-779年   年号:宝应 762—763年、广德 763—764年、永泰 765—766年、大历 766—779年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唐代宗像(2)

[1]唐代宗李豫(726年-779年),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成王,唐朝第八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762年-779年在位)。   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叛军攻占潼关,玄宗逃至马嵬驿,当地民众揽留肃宗,于是护送肃宗北上灵武即帝位。安史之乱中,以兵马元帅名义收复洛阳长安两京。乾元元年(758年)三月改封成王,四月被立为皇太子。宝应元年(762年),宦官李辅国杀张皇后,肃宗受惊吓而死,李俶于肃宗灵柩前依其遗诏即位,改名豫。   次年,安史之乱平定,大唐开始转为衰弱。当时,东有诸多藩镇割据,北方又有回鹘不断勒索,西面有吐蕃侵扰。吐蕃甚至在广德元年(763年)占领首都长安十五日。代宗又迷信佛教,“有寇至则令僧讲《仁王经》以禳之,寇去则厚加赏赐”,宰相元载、王缙、杜鸿渐三人都信佛,以王缙尤甚。寺院多占有田地,“造金阁寺于五台山,铸铜涂金为瓦,所费巨亿”[1],国家政治经济进一步恶化。   779年去世,葬于元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三十里的檀山),谥号睿文孝武皇帝,传位于唐德宗李适。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唐代宗李豫,原被封为广平王。后进封为楚王。马嵬坡事变后,他随肃宗北上,任为“兵马大元帅”,统帅诸将收复两京,公元758年被立为皇太子。起初,肃宗皇后张良娣与宦官李辅国互相利用,后来却有嫌隙。张皇后想杀李辅国,废掉太子李豫立自己的儿子。公元762年4月,李辅国与程元振将张皇后杀死。肃宗因此被惊死,李辅国于同月拥立他为帝,改年号为“宝应”。   唐代宗继位后,李辅国以立帝有功,恃此骄横。竟然对代宗说:“陛下只须深居宫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来处理。代宗虽然心中不满,但慑于他手握兵权,只好委曲求全,尊称他为尚父(可尊尚的父辈),事无大小,都要与他商量后才能决定。不久,代宗乘李辅国不备,派人扮作盗贼刺杀了李辅国,然后假装下令追捕盗贼,并派宫中使者慰问其家属。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十月代宗任命雍王李适为统兵元帅、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副元帅,又向回纥借兵十万,攻打再次被叛军占据的东京洛阳,史朝义败走莫州(今天河北任丘北),史朝义部将李宝臣、李怀仙、田承嗣等率部相继向唐军投降。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史朝义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上吊自杀,自此,唐朝完全平定了延续七年零三个月的安史之乱。但是,经过这次战乱,唐朝元气大伤,由盛转衰。东有藩镇割据,西有吐蕃侵扰,北有回纥以马匹高价交换的困难局面。代宗又迷信佛教,怂恿寺院占有许多良田美宅,国家财政经济每况愈下。   由于讨伐安史叛军的需要,西部的军队大部被撤回,吐蕃乘虚深入内地,大举攻唐,占领了陕西风翔以西,分州以北的十余州,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十月,又占领了奉天(今陕西乾县),兵临长安城下,吓得代宗逃到陕州避难。于是,吐蕃兵占领了长安,他们把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立为皇帝,作为自己的统治工具,纵兵焚掠,长安被洗劫一空。   关键时刻,代宗仓促启用郭子仪为副元帅(雍王李适为挂名元帅),迎击吐蕃。郭子仪积极组织兵力反击吐番。命令长孙全绪率二百骑出陕西蓝田,白天击鼓扬旗,夜晚点火以为疑兵。同时又以数百人化装潜入长安,组织城里人到处传说:“郭令公(即子仪)亲率大军来了!”吐番兵惊恐,不战而走,全部撤离长安。陷落15天的长安被唐军收复。   公元763年十二月,代宗回到长安,郭子仪伏地请罪,代宗说道:“朕没有及早用卿,所以才到这种地步。”便赐给他铁券(免死牌),在凌烟阁为他画像,以表彰他的兴唐之功。长孙全绪等也被加官进爵。同时削免程元振官爵,放归田里。   自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内部矛盾重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仆固怀恩叛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八月,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等共30万大军,约期从华阴趋赴蓝田,直取长安。京师震恐,代宗急召郭子仪,屯驻长安北面的泾阳城,此间仆固怀恩暴病于军中。郭子仪单骑亲说回纥,大破吐蕃,使唐王朝又一次传危为安。   平定安史之乱有功的唐朝名将郭子仪之子郭暧娶了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为妻。一次,小夫妻发生口角,郭暧气愤之下打了皇帝的金枝玉叶,急不择言地说:“你倚仗你父亲是皇帝吗?我父亲还不愿意当皇帝呢?”听了这句大逆不道之言,公主哭着回宫告状。闻听此言,代宗劝女儿道:“他父亲不爱当皇帝是实情,要不然,天下哪里还姓李!”面对负荆请罪的郭氏父子,代宗安慰道:“儿女闺房琐事,何必计较,老丈人权作耳聋,当没听见这回事算了。”郭子仪谢过皇恩,回家后还是把儿子痛打一顿,小两口又和好如初了。   公元779年5月,代宗病重,急忙诏令太子摄政,不久病死于长安宫中的紫宸内殿。

编辑本段后妃子女

皇后

     

唐代宗和皇后像

睿真皇后沈氏 氏(沈珍珠是《珍珠传奇》里的剧本名,历史上并无留下姓名)   贞懿皇后独孤氏 独孤贵妃

妃嫔

  崔贵妃韩国夫人杨氏为杨贵妃大姐,父为秘书少监崔峋,代宗为广平王时,崔氏为王妃,生升平公主、昭靖太子。

儿子

  李适唐德宗沈皇后   李邈郑王 昭靖太子   均王李遐   睦王李述   丹王李逾   恩王李连   韩王李迥   简王李遘   益王李乃   隋王李迅   荆王李选   蜀王李遡   忻王李造   韶王李暹   嘉王李运   端王李遇   循王李遹   恭王李通   原王李逵   雅王李逸

女儿

  灵仙公主,夭折。   真定公主,夭折。   永清公主,下嫁裴仿(唐玄宗新平公主之子)。   齐国昭懿公主,母崔贵妃,先封为升平公主,下嫁郭暧  华阳公主,母贞懿皇后(独孤皇后),大历七年出家做道士,号琼华真人。   玉清公主,夭折。   嘉丰公主,下嫁高怡,薨于建中年间。   长林公主,下嫁沈明,薨于元和年间。   太和公主,夭折。   赵国庄懿公主,先封为武清公主,又封为嘉诚公主,下嫁田绪,薨于元和年间。赠封赵国公主及谥庄懿。   玉虚公主,夭折。   普宁公主,下嫁吴士广(吴士彦)。   晋阳公主,下嫁太常少卿裴液,薨于大和年间。   义清公主,下嫁柳杲。   寿昌公主,下嫁窦克良,薨于贞元年间)   新都公主,下嫁田华  西平公主,夭折。   章宁公主,夭折。   乐安公主,下嫁张怙。张父张清唐肃宗郯国公主为妻。   注:乐安公主在《新唐书》中没有记录。公主身世见于周绍良主编的《唐代墓志汇编大唐故张府君墓志铭》   “(驸马都尉张怙)父清,尚肃宗皇帝第五女郯国公主,累迁太常卿、驸马都尉,赠光禄卿。公即光禄府君之元子也。......尚乐安公主,拜朝请大夫,赐紫金鱼袋。公主即代宗皇帝之息女也”。

编辑本段代宗年表

  公元726年,唐肃宗的长子李豫出生。   公元757年,李豫与郭子仪等大将收服长安和洛阳。   公元758年,李豫被立为太子。   公元762年,李豫登基。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平息。   公元763-778年,唐中央政府与吐蕃连年征战,双方耗费巨大。   公元779年,李豫病死。

编辑本段情感世界

  代宗皇帝在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即位。宝应元年七月群臣上尊号“宝应元圣文武孝皇帝”大历十四年(779)五月,崩于长安宫中紫宸之内殿。年五十四岁。在帝位十八年,当年十月葬于元陵,在京兆富平县。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在位期间年号有三,一为广德,二为永泰,三为大历。   代宗皇帝的一生,不仅在政治舞台上角逐得胜,在动乱中平判御边,搏击疆场有功,削除专权跋扈的宦官,剪除专擅朝政的权臣,巩固帝位,乱后求治,罪已安民,在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多所改革,颇见成效,而且在生活上多情,颇具有几分浪漫色彩,并以多情的天子著称于唐代诸帝,他的多情表现在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多层次,多方位的。   唐代宗素以宽厚仁孝著称于世,对于有养育之恩的祖父,父亲,舅父等,生前尽孝道,死后永怀念,可谓亲情笃厚。   上元末年,宦官李辅国与张皇后合谋迁太上皇玄宗于西内,太上皇大为气恼,不久病重。当时,肃宗虽泫然泣下,对父皇深表同情,但无可奈何,自己亦因怏怏不乐而身染重病,当时身为太子的代宗,其太子之位面临着严重威胁,自己的前途末卜,但他不顾张皇后,李辅国的淫威,不分黑夜,白天往来奔跑于两宫,侍奉于祖父。父亲病床之侧,躬身药膳,衣不解带者久之。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太上皇崩于神龙殿,肃宗因父皇突然去世,哀慕至极,病情突然加剧,肃宗在病塌之上,命太子承监国,他悲凄流涕从之,张皇后如召其入宫,想图谋联手铲除李辅国。他以父皇病危,经不起震惊,哭泣着婉言拒绝。张皇后便与越王李系密谋于玄武门设伏兵,搞政变,张皇后假以肃宗之命急如太子入宫,予以加害。代宗虽然已得李辅国的密报,深知自己面临的险境,但仍坚持前往宫内应诏,以尽孝道,并说;“主上疾召我,我岂可畏死而不赴乎?!”代宗即位后,对张皇后与李辅国耿耿于怀,因为李辅国和程元振手握禁军,代宗表面尊礼,而内心实欲除之,以报祖父,父亲报害之仇。宝应元年,十月,代宗利用李辅国,程元振两大宦官争权的矛盾,夜间派一名有忠义之勇的武士,窃杀李辅国之首级和一臂而去。代宗将李辅国的另一臂送至泰陵,祭奠祖父,以慰亡灵。   代宗于宝应元年,五月十九日追尊生母吴氏为皇太后,广德元年,正月,代宗接受郭子仪等上表,追谥吴太后这章敬皇后,合葬于肃宗建陵。   大历二年,七月,鱼朝恩投代宗怀念生母所好,在长安通公门外,大兴土木,费逾万亿,兴修章敬寺,主持剃度僧尼千人,以示心诚。七月,代宗从禁内出盂兰赐章敬寺,以求超度亡母,脱离倒悬之苦。   宝应二年,代宗追赠外祖父吴令桂为太尉,任命吴令桂母北,宣城令吴令瑶为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家令,封濮阳郡公,吴令桂另一母弟,中郎将吴令瑜为开府仪同三司,太子谕德,济阳郡公,封元舅,盛王府录事参军吴溆为开府仪同三司,太子詹事,濮阳郡公,后迁鸿胪少卿,金吾将军。代宗另一舅父吴溱与吴溆同日开府,授太子詹事,俱封濮阳郡公。吴溱以兄弟三品,乞授卑官,代宗仍以吴溱为检校太子宾客,兼太子家令,充十王宅使,累转至金吾大将军,因吴溱小心谨慎,智识周敏,特承顾问,殊见委信,经常衔命抚慰方镇骄兵强将,元载舞权弄智,代宗欲绳之以法,恐左右泄露,唯与吴溱密谋图之。   代宗自幼仗母,就养于玄宗设置的百孙院。论其成长过程与外祖父关系不太大,但登帝位之后,怀念生母恩重,故对外祖父家封赐如此之厚,委以重任,信任不疑,当然也与其舅父们忠心耿耿,尽力于唐廷大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代宗对曾经教育过他的师傅,也十分尊重,代宗在做太子时,国子博士张涉为东宫侍读,他即帝们当天晚上第一件事,是召这位老师入禁中,事无大小皆咨询请教,次日,即将张涉安置在翰林院为学士,亲重无比,不久,又拜其为右散骑常侍,仍兼任学士。   肃宗皇帝一共有十四个儿子,代宗为长子,越王李系为次子,建宁王李谈居三,三人皆是皇位的主要竞争对手,而且均有一定的竞争实力,越王李第因为直接参预张皇后发动的政变,加害于代宗,被李辅国和程元振率领的禁军当场捕杀,另当别论。   建宁王李谈曾经因肃宗欲立其为元帅而对代宗的皇储地位形成过威胁,但是,在肃宗偏信张皇后,李辅国谗言,怒易李死之后,代宗对他深表同情。   时隔一年之后,李泌与代宗谈及李谈被谗言所诬害的冤死之情,代宗流涕不已,足见他们兄弟关系笃睦无暇。   代宗即位后,立即下诏,追赠李谈为齐王,大历三年五月,李泌又与代宗谈李谈被诬杀之冤。代宗欲厚加褒赠,李泌请仿玄宗朝追赠岐王李范这惠文太子的前列,代宗却哭泣说:“吾弟首建灵武之议,成中兴之业,歧岂有此功,竭诚忠孝,为奸人所害,向使沿存,朕必以为太弟,今当崇以帝号,成吾夙志,遂追谥李谈为承天皇帝,归葬顺陵,并专下了一道诏令,称颂李谈生前的功德和才能,寄托哀思怀念之深情。   代宗的第一位皇后沈氏,为吴兴人,出身江南太湖流域名门大族,祖辈世代为官,父亲沈易直曾任秘书监,沈氏于玄宗开元末年,以良家女入选东宫,被当时的太子李亨赐于广平王府,成为时为广平王的代宗的王妃,安史之乱中,玄宗仓皇离京城南逃,除自己的妃嫔,皇子皇孙及公主之外,其余之人皆被丢弃长安,沈氏被安碌山乱兵拘捕,送往东宫洛阳掖庭,后来李豫任天下兵马元帅,收复洛阳,在皇宫之内重遇沈氏,悲喜交集,十分伤感,与她吐离别之苦,然后将其暂时安置在洛阳宫中,不久,史思明再陷洛阳,代宗第二次收复洛阳时,沈氏却不知去向,生死不明。   代宗即帝位,即遗使天下,到处寻访沈氏,一直没有找到。   永泰元年,七月,寿州崇尼姑广澄诈称自己为太子,生母沈氏,经过审查核实,故太子所居大明宫少阳院的郛母,因此将其鞭杀,后来,代宗又派人继续寻访,仍无任何消息,遂以为沈氏可能已被乱兵所杀伤。   德宗即位,仍执意寻找生母沈氏。   因沈氏久寻而无音信,大历三年,二月,代宗便封后宫独孤氏为贵妃。孤独氏的家族曾为三朝外威,贵妃的父亲独狐颖任左威卫录事参军,独孤氏以姿色绝美而被选入宫中。不久,独孤氏就专宠后宫,被代宗册封为贵妃。   代宗在位期间,一直末册立皇后,可能是恪守太子之母应为皇后的惯例,把皇后的的位子留给沈氏,代宗在位十八年中,一直没有中止寻访沈氏的下落,表现了他对沈氏的恩爱思念,情义笃深。   独孤氏生韩王李迥和华阳公主,华阳公主聪明过人,说话做事因其父皇的喜憎而变,所以代宗对她特别钟爱。   大历十年,华阳公主不幸得病夭亡,代宗悲痛至极。   大历十年,十月,贵妃独孤氏也因病而逝,代宗几乎承受不了这连续发生的不幸而受到沉重的打击。代宗追封独孤氏为皇后,赠谥号贞懿皇后。代宗因悼念不已,故把独孤氏的遗体一直殡于内殿,以便天天探视。直到大历十三年,十月。才安葬于庄陵  代宗对奶妈在他儿时的哺育之恩,也永不忘怀,为此专下《赠奶婆元氏颖川郡太夫人敕》敕令如下:古者缘情立礼,著慈母之制,盖圣人示德,无不报之以礼,故奶婆元氏,朕在襁褓,受其抚育,推干就湿,慈爱特深,可谓仁人厚惠茂德者矣,可憎颖川郡太夫人。

编辑本段复杂心态

厌苦兵革

  厌苦兵革,苟冀无事,如息归降安史旧部。安史旧部李怀仙,等降唐,叛军最高首领史朝义传首京师,仆固怀恩图谋不轨,恐在贼平而宠衰,欲留贼将为资本,故上秦代宗让降将分统河北诸郡,原班人马不动,不改编军队。才促成河三镇的出现,酿成日后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代宗为什么对安史之乱旧部的降将如此姑息呢?他如此决策的心态又是什么呢?   唐代宗如此决策,出于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一是经过安史八年叛乱,唐王朝已经元气大伤,失去内重外轻的军事态势,兵力布局被打乱,西北边防空虚,如要根治安史旧部的残余势力,需要求助于回纥等少数民族的骑兵,而其援助的代价又太苛刻了,收复长安后,回纥要求兑现诺言,大掠京城的金帛财宝,代宗只好卑躬请求推延到东京收复再让他们如愿以尝,洛阳收复之后,宫室十不存一,东至郑,北至河安阳市,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函谷关以东陕川,东周之地,兽游鬼哭,赏赐稍有不如意,回纥将士就在京师鞭打唐宫吏,这样,如在借回纥骑兵深入唐境内地,对付安史降将,势必造成所过州,县一扫而空。   二是安史旧部多为骄兵强将,且拥有一定的军事力量,如对其改编,实属不易,处理稍有不慎,就会战乱又起。   三是早在安史旧部请降的前夕,既宝应元年,十二月,吐蕃已从青藏高原挥师东下,攻陷唐朝的临,秦,成等州,安史旧部投降不久,即广德元年,七月,吐蕃又入大震关,攻陷兰,等,据此来看,先安定内部,然后攘外御边才有保障。   代宗在这种形势下的心态是,安史叛军主要首领既已诛灭。下属旧部表示归降,根除安史残余势力尚感力量不足,只好姑息安史旧部,对仆固怀恩和河蒴的骄兵强将实行两个方面的妥协,苟求无事,保住已经出现的统一大局,专注御边,以防吐蕃,回纥,党项等边疆强族入寇京城,稳住李唐天下,坐牢唐室的帝位。

对宦官宠信

  对宦官宠信,授予军权,令其统率中央禁军和充任枢密使,唐代宗接受了安史叛乱的沉痛教训,觉察到镇将不好驾驭,武臣宿将易于兴兵作乱,他自己又是在政治舞台上腥风血雨的角逐,得到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的拥戴,才得以太子而登上皇位,遂萌生家奴宦官可靠的错觉,对宦官十分宠信,视为心腹和靠山,并开始把中央禁军大权交其掌管,宦官自持有拥立天子之官,凭借手中的军政,插手朝政,宦官专权之后,连天子也不放在眼里,构成对代宗统治的严重威胁后,代宗又利用宦官内部的争斗和朝官与宦官的毛盾,不失时机的将专权的宦官一个个铲除。   唐代宗抵御边疆强族入寇,镇压犯上作乱的武夫,倚重郭子仪等名将统一筹措指挥是完全正确的,也收到了边疆诸族纷纷内附和武夫表面尊礼朝廷的社会效应,纠正权臣元在专权的弊端,去奢侈之风,整顿朝纲,启用廉洁奉公的杨绾为相,也收到了初步成效,但代宗朝十八年,先后出现了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三大宦官专权,比起其祖父唐玄宗时代的高力士专权,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朝政危害极大,引起内外臣将的切齿痛恨,代宗比起其父肃宗,其宠信宦官相类,宦官专权的形式也一脉相承,但代宗受制于宦官后,不像肃宗那样束手无策,无能为力,而是利用朝官和军将的矛盾和斗争,果断地铲除专权的宦官。   代宗认为家奴可靠而宠信宦官,令其统率禁军的心态形成,一是来自安史之乱,镇将犯上作乱,几乎把大唐江山颠覆,对此他历历在目,心有余悸。二是代宗以宦官曾参决肃宗灵武称帝大业,拥立自己为太子直至即帝位,有定社稷之功,吐蕃攻陷京师,他出逃陕州,宦官又随身护驾,为感其恩,酬其劳,遂以宠信和重用,致使宦官专权达八年之久,当他深感威胁到自己统治地位时,才忍痛割爱,利用朝官把专权的宦官除掉。

编辑本段史籍记载

元年

     

开元通宝

新唐书 本纪第六 代宗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讳豫,肃宗长子也。母曰章敬皇后吴氏。玄宗诸孙百馀人,代宗最长,为嫡皇孙。聪明宽厚,喜愠不形于色,而好学强记,通《易》象。初名俶,封广平郡王。   安禄山反,玄宗幸蜀肃宗,留讨贼,代宗常从于兵间。肃宗已即位,郭子仪等兵讨安庆绪,未克。肃宗在岐,至德二载九月,以广平郡王为天下兵马元帅,率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等兵二十万以进讨,百官送于朝堂,过阙而下,步出木马门,然后复骑,以安西、北庭行营节度使李嗣业为前军,朔方、河西、陇右节度使郭子仪为中军,关内行营节度使王思礼为后军,屯于香积寺。败贼将安守忠,斩首六万级。贼将张通儒守长安,闻守忠败,弃城走,遂克京城,乃留思礼屯于苑中,代宗率大军以东。安庆绪遣其将严庄拒于陕州,代宗及子仪、嗣业战陕西,大败之,安庆绪奔于河北,遂克东都。肃宗还京师。十二月,进封楚王。乾元元年三月,徙封成王。四月,立为皇太子。初,太子生之岁,豫州献嘉禾,于是以为祥,乃更名豫。   肃宗去上元三年号,止称元年,月以斗所建辰为名。元年建巳月,肃宗寝疾,乃诏皇太子监国。而楚州献定国宝十有三,因曰:「楚者,太子之所封,今天降宝于楚,宜以建元。」乃以元年为宝应元年。   肃宗张皇后恶李辅国,欲图之,召问太子,太子不许,乃与越王系谋之。肃宗疾革。四月丁卯,皇后与系将召太子入宫,飞龙副使程元振得其谋,以告辅国。辅国止太子无人,率兵入,杀系及衮王亻闲,幽皇后于别殿。是夕,肃宗崩,乃迎太子见群臣于九仙门。明日,发丧。己巳,即皇帝位于柩前。癸酉,始听政。甲戌,奉节郡王适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罢副元帅。乙亥,进封适为鲁王。五月壬午,李辅国为司空。庚寅,追尊母为皇太后。丙申,李光弼及史朝义战于宋州,败之。丁酉,大赦。刺史予一子官,赐文武官阶、爵,子为父后者勋一转。免民逋租宿负。进封子益昌郡王邈为郑王,延庆郡王迥韩王。追复庶人王氏为皇后,瑛、瑶、琚皆复其封号。六月辛亥,追废皇后张氏、越王系、衮王亻闲皆为庶人。七月乙酉,杀山南东道节度使裴?。癸巳,剑南西川兵马使徐知道反。八月己未,知道伏诛。辛未,台州人袁晁反。乙亥,徙封适为雍王。九月戊子,凤州刺史吕日将及党项羌战于三嗟谷,败之。丙申,回纥请助战。壬寅,大阅。癸卯,袁晁陷信州。十月乙卯,陷温、明二州。诏浙江水旱,百姓重困,州县勿辄科率,民疫死不能葬者为瘗之。辛酉,雍王适讨史朝义。壬戌,盗杀李辅国。癸酉,雍王适克怀州。甲戌,败史朝义于横水,克河阳、东都,史朝义将张献诚以汴州降。十一月丁亥,朝义将薛嵩以相、卫、洺、邢四州降。丁酉,朝义将张忠志以赵、定、深、恒、易五州降。己亥,朔方行营节度使仆固怀恩为朔方、河北副元帅。十二月己酉,太府左藏库火。戊辰,瘗京城内外暴骨。甲戌,李光弼及袁晁战于衢州,败之。是岁,舒州人杨昭反,杀其刺史刘秋子。西原蛮叛。吐蕃寇秦、成、渭三州。   广德元年正月癸未,京兆尹刘晏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甲申,史朝义自杀,其将李怀仙以幽州降,田承嗣以魏州降。壬寅,山陵使、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瑱有罪,伏诛。三月甲辰,山南东道兵马使梁崇义自南阳入于襄州。丁未,李光弼及袁晁战,败之。辛酉,葬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于泰陵。甲子,党项羌寇同州,郭子仪败之于黄堆山。庚午,葬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于建陵。六月,同华节度使李怀让自杀。七月壬寅,群臣上尊号曰宝应元圣文武孝皇帝。壬子,大赦,改元。免民逋负,户三丁免其一庸、调;给复河北三年;回纥行营所经,免今岁租。赐内外官阶、勋、爵。给功臣铁券,藏名于太庙,图形于凌烟阁。吐蕃陷陇右诸州。八月,仆固怀恩反。九月壬寅,裴遵庆宣慰仆固怀恩于汾州。乙丑,泾州刺史高晖叛附于吐蕃。十月庚午,吐蕃陷邠州。辛未,寇奉天、武功,京师戒严。壬申,雍王适为关内兵马元帅,郭子仪副之。癸酉,渭北行营兵马使吕日将及吐蕃战于盩厔,败之。乙亥,又战于盩厔,败绩。丙子,如陕州。丁丑,次华阴。丰王珙有罪,伏诛。戊寅,吐蕃陷京师,立广武郡王承宏为皇帝。辛巳,次陕州。癸巳,吐蕃溃,郭子仪复京师。南山五谷人高玉反。十一月壬寅,广州市舶使吕太一反,逐其节度使张休。十二月辛未,刘晏宣慰上都。甲午,至自陕州。乙未,苗恶卿、裴遵庆罢。检校礼部尚书李岘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丙申,放承宏于华州。吐蕃陷松、维二州。西原蛮陷道州。

二年

  二年正月丙午,诏举堪御史、谏官、刺史、县令者。乙卯,立雍王适为皇太子。癸亥,刘晏、李岘罢。右散骑常侍王缙为黄门侍郎,太常卿杜鸿渐为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郭子仪兼河东副元帅。二月辛未,仆固怀恩杀朔方军节度留后浑释之。癸酉,朝献于太清宫。甲戌,朝享于太庙。乙亥,有事于南郊。己丑,大赦。赐内外官阶、爵;武德功臣子孙予一人官;成都、灵武元从三品以上加赐爵一级,余加一阶;宝应功臣三品以上官一子,仍赐爵一极,馀加阶、勋两转,五品以上为父后者勋两转。三月辛丑,给复河南府二年。甲子,盛王琦薨。四月甲午,禁钿作珠翠。五月,洛水溢。六月丁卯,有星陨于汾州。七月庚子,初税青苗。己酉,李光弼薨。八月丙寅,王缙为侍中,都统河南、淮南、山南东道节度行营事。壬申,王缙罢侍中。癸巳,吐蕃寇邠州,邠宁节度使白孝德败之于宜禄。九月己未,剑南节度使严武及吐蕃战于当狗城,败之。是秋,有蜮。十月丙寅,吐蕃寇邠州。丁卯,寇奉天,京师戒严。庚午,严武克吐蕃盐川城。辛未,朔方兵马使郭晞及吐蕃战于邠西,败之。是月,突厥寇丰州,守将马望死之。十一月乙未,吐蕃军溃,京师解严。河西节度使杨志烈及仆固怀恩战于灵州,败绩。癸丑,袁晁伏诛。免越州今岁田租之半,给复温、台、明三州一年。十二月乙丑,高玉伏诛。丙寅,众星陨。是岁,西原蛮陷邵州。   永泰元年正月癸巳,大赦,改元。是月,歙州人杀其刺史庞浚。二月戊寅,党项羌寇富平。庚辰,仪王璲薨。三月庚子,雨木冰。庚戌,吐蕃靖和。辛亥,大风拔木。四月己巳,自春不雨,至于是而雨。是夏,盩厔穞麦生。七月辛卯,平卢、淄青兵马使李怀玉逐其节度使侯希逸。八月庚辰,王缙为河南副元帅。仆固怀恩及吐蕃、回纥、党项羌、浑、奴剌寇边。九月庚寅,命百官观浮屠象于光顺门。辛卯,太白经天。甲辰、吐蕃寇醴泉、奉天,党项羌寇同州,浑、奴剌寇盩厔,京师戒严。己酉,屯于苑,郭子仪屯于泾阳。丁巳,同华节度使周智光及吐蕃战于澄城,败之。智光入于鄜州,杀其刺史张麟,遂焚坊州。十月,沙陀杀杨志烈。己未,吐蕃至分阝州,与回纥寇边。辛酉,寇奉天。癸亥,寇同州。乙丑,寇兴平。丁卯,回纥、党项羌请降。癸酉,郭子仪及吐蕃战于灵台,败之。京师解严。闰月辛卯,朔方副将李怀光克灵州。辛亥,剑南西山兵马使崔旴反,寇成都,节度使郭英乂奔于灵池,普州刺史韩澄杀之。癸丑,敛民赀作浮屠供。   大历元年二月,吐蕃遣使来朝。壬子,杜鸿渐为山南西道、剑南东西川、邙南、西山等道副元帅。三月癸未,剑南东川节度使张献诚及崔旴战于梓州,败绩。七月癸酉,洛水溢。九月辛巳,吐蕃陷原州。十一月甲子,大赦,改元,给复流民归业者三年。十二月己亥,有彗星出于瓠瓜。癸卯,周智光反,杀虢州刺史庞充。是冬,无雪。郑王邈为天下兵马元帅。   二年正月丁巳,郭子仪讨周智光。己未,同华将李汉惠以同州降。甲子,周智光伏诛。淮西节度使李忠臣入于华州。戊寅,给复同、华二州二年。八月壬寅,杀附马都尉姜庆初。九月甲寅,吐蕃寇灵州。乙卯,寇邠州。郭子仪屯于泾阳,京师戒严。乙丑,昼有星流于南方。是秋,桂州山獠反。十月戊寅,朔方军节度使路嗣恭及吐蕃战于灵州,败之。京师解严。十一月辛未,雨木冰。壬申,京师地震。三年二月癸巳,商州兵马使刘洽杀其刺史殷仲卿。三月乙巳朔,日有食之。五月乙卯,追号齐王倓为皇帝,兴信公主女张氏为皇后。癸亥,地震。六月壬寅,幽州兵马使朱希彩杀其节度使李怀仙,自称留后。闰月庚午,王缙兼幽州卢龙军节度使。七月壬申,滤州刺史杨子琳反,陷成都,剑南节度留后崔宽败之,克成都。子琳杀夔州别驾张忠。戊寅,吐蕃遣使来朝。八月己酉,吐蕃寇灵州。丁卯,寇邠州,京师戒严。戊辰,邠宁节度使马璘及吐蕃战,败之。庚午,王缙兼河东节度使。九月丁丑,济王环薨。壬午,吐蕃寇灵州,朔方将白元光败之。壬辰,又败之于灵武。戊辰,京师解严。十二月辛酉,泾原兵马使王童之谋反,伏诛。

四年

  四年正月甲戌,杀颍州刺史李岵。二月乙卯,杜鸿渐罢副元帅。丙辰,京师地震。三月,遣御史税商钱。甲戌,免京兆今岁税。五月丙戌,京师地震。六月戊申,王缙罢副元帅、都统。七月癸未,降死罪,流以下原之。十月丁巳,大雾。十一月辛未,禁畿内弋猎。壬申,杜鸿渐罢。癸酉,元载权知门下省事。甲戌,吐蕃寇灵州,朔方军节度留后常谦光败之。丙子,左仆射裴冕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癸巳,裴冕兼河南、淮西、山南东道副元帅。十二月戊戌,裴冕薨。是岁,广州人冯崇道、桂州人朱济时反,容管经略使王翃败之。

五年

  五年正月辛卯,凤翔节度使李抱玉为河西、陇右、山南西道副元帅。三月癸酉,内侍监鱼朝恩有罪自杀。丙戌,以昭陵皇堂有光,赦京兆、关辅。四月庚子,湖南兵马使臧玠杀其团练使崔灌。己未,有彗星出于五车。五月己卯,有彗星出于北方。六月己未,以彗星灭,降死罪,流以下原之。录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龄、杜如晦之后。是岁,湖南将王国良反,及西原蛮寇州县。

六年

  六年二月壬寅,李抱玉罢山南西道副元帅。三月,王翃败梁崇牵,克容州。四月戊寅,蓝田西原地陷。禁大繝、竭凿六破锦及文纱吴绫为龙、凤、麒麟、天马、辟邪者。五月戊申,杀殿中侍御史陆珽、成都府司录参军事李少良、大理评事韦颂。

七年

  七年二月庚午,江水泛溢。五月乙酉,大雨雹,大风拔木。乙未,以旱大赦,减膳,彻乐。是秋,幽州卢龙将李怀瑗杀其节度使朱希彩,经略军副使朱泚自称留后。十月乙亥,以淮南旱,免租、庸三之二。   十一月庚辰,免巴、蓬、渠、集、壁、充、通、开八州二岁租、庸。十二月丙寅,雨土,有长星出于参。

八年

  八年正月甲辰,诏京官三品以上及郎官、御史岁举刺史、县令一人。五月辛卯,郑王邈薨。壬辰,赦京师。癸卯,降死罪,流以下原之。八月己未,吐蕃寇灵州,郭子仪败之于七级渠。甲子,废华州屯田给贫民。九月壬午,循州刺史哥舒晃反,杀岭南节度使吕崇贲。戊子,诏京官五品以上、两省供奉官、郎官、御史言事。十月庚申,吐蕃寇泾、邠。丙寅,朔方兵马使浑瑊及吐蕃战于宜禄,败绩。泾原节度使马璘及吐蕃战于潘原,败之。

九年

  九年二月辛未,徐州兵乱,逐其刺史梁乘。四月壬辰,大赦。十月壬申,信王瑝薨。乙亥,凉王璿薨。壬辰,降京师死罪,流以下原之。

十年

  十年正月丁酉,昭义军兵马使裴志清逐其节度使薛崿,叛附于田承嗣。壬寅,寿王瑁薨。戊申,田承嗣反。癸丑,承嗣陷洺州。乙卯,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宁及吐蕃战于西山,败之。二月乙丑,田承嗣陷卫州,刺史薛雄死之。辛未,封子述为睦王,逾郴王,连恩王,遘鄜王,造忻王,暹韶王,运嘉王,遇端王,遹循王,通恭王,逵原王,逸雅王。丙子,河阳军乱,逐三城使常休明。三月甲午,陕州军乱,逐其观察使李国清。四月癸未,河东节度使薛兼训等讨田承嗣。给复昭义五州二年。甲申,大雨雹,大风拔木。五月乙未,魏博将霍荣国以礠州降。甲寅,大雨雹,大风拔木,震阙门。六月甲戌,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及田承嗣战于冀州,败之。七月己未,杭州海溢。八月巳丑,田承嗣寇礠州。九月壬寅,降京师死罪,流以下原之。壬子,吐蕃寇临泾。癸丑,寇陇州。丙辰,李抱玉败之于义宁。丁巳,马璘又败之于百里城。十月辛酉朔,日有食之。甲子,昭义军节度使李承昭及田承嗣战于清水,败之。丙寅,贵妃独孤氏薨。丁卯,追册为皇后。十一月丁酉,魏博将吴希光以瀛州降。丁未,岭南节度使路嗣恭克广州,哥舒晃伏诛。

十一年

  十一年正月庚寅,田承嗣降。辛亥,崔宁及吐蕃战,败之。五月,汴宋都虞候李灵耀反,杀濮州刺史孟鉴。七月庚寅,田承嗣寇滑州,永平军节度使李勉败绩。八月甲申,淮西节度使李忠臣、河阳三城使马燧及李勉讨李灵耀。闰月丁酉,太白昼见。九月乙丑,李忠臣、马燧及李灵耀战于郑州,败绩。十月乙酉,战于中牟,败之。壬辰,忠臣又败之于西梁固。壬寅,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及李灵耀战于汴州,败之。丙子,田承嗣以兵援灵耀,李忠臣败之于匡城。甲寅,灵耀伏诛。

十二年

     

唐元陵(图1)

十二年三月庚午,赦田承嗣。辛巳,元载有罪伏诛。贬王缙为括州刺史。四月壬午,太常卿杨绾为中书侍郎,礼部侍郎常衮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癸巳,诏谏官献封事勿限时,侧门论事者随状面奏,六品以上官言事投匦者无勒副章。丁酉,吐蕃寇黎、雅二州,崔宁败之。是月,金州人卓英璘反。六月乙巳,英璘伏诛。给复金州二年。丁未,以旱降京师死罪,流以下原之。七月己巳,杨绾薨。丙子,诏尚书、御史大夫、左右丞、侍郎举任刺史者。九月庚午,吐蕃寇坊州。是秋,河溢。十一月壬子,山南西道节度使张献恭及吐蕃战于岷州,败之。十二月丁亥,崔宁及吐蕃战于西山,败之。

十三年

  是岁,恒、定、赵三州地震。冬,无雪。十三年正月戊辰,回纥寇并州。癸酉,河东节度留后鲍防及回纥战于阳曲,败绩。二月庚辰,代州刺史张光晟成回纥战于羊虎谷,败之。四月甲辰,吐蕃寇灵州,常谦光败之。十月己丑,禁京畿持兵器捕猎。是岁,郴州黄芩山崩。

十四年

  十四年二月癸未,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卒,其兄子悦自称留后。三月丁未,汴宋将李希烈逐其节度使李忠臣,自称留后。五月辛酉,不豫,诏皇太子监国。是夕,皇帝崩于紫宸内殿,年五十三。

编辑本段相关故事

建宁之祸

  代宗30岁那年,即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结束了平安舒适的生活,乱离相继的日子真的开始了。代宗在父亲被立为皇太子以后,就一直是广平郡王。他和弟弟建宁王倓一起,随父亲跟着祖父玄宗逃离京师避乱,同时参与了马嵬之变。此后,一起北上灵武,成为肃宗重新组织平叛的积极参与者和核心人物之一。   肃宗登基以后,在决定天下兵马元帅人选之初,曾打算任命颇怀才略又有较高威信的建宁王倓。但肃宗当年的布衣之交、自称“山人”的奇士李泌秘密向肃宗陈奏:“建宁王贤能英勇,确是元帅之才,但广平王是长兄,有君人之量,但尚未正位东宫。当今天下大乱,众人所瞩目者,自然是统兵征伐的元帅。若建宁王大功既成,陛下虽然不想立他为储君,追随他立功的人也不肯答应。太宗皇帝和太上皇的事,不就是例子吗?”最终,肃宗任命了广平王为兵马元帅。从此,代宗被推到了平叛的中心。   广平王被委任为兵马元帅,元帅府就设于禁中。李泌不愿意做宰相,不得不以“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名义参加平叛,也于禁中安置。广平王入内参拜肃宗,李泌就在帅府坐镇,李泌有事入对,广平王就在帅府。二人尽心尽力,配合默契。当时军务繁重,四方奏报,从早到晚随时送来。肃宗指示全部战情通报都先送元帅府,由李泌先行开拆过目,军情急切者,重新封固后连夜向宫禁之中通报。若属一般军务,则待天亮后再禀。而禁中宫门的钥匙及符契,肃宗这时也都委托广平王与李泌掌管。   张良娣与李辅国因为在肃宗政变夺权过程中立有大功,权倾一时,气焰熏天。二人倾心结交,互为表里,招致了时为广平王的代宗以及建宁王的警觉与不满。李泌为了大唐中兴,也对张良娣的专权不满,他曾劝阻肃宗立她为皇后。建宁王英毅果敢,常不分场合地向肃宗陈诉张、李二人的专权骄横;张良娣则经常在肃宗耳边吹风,搬弄是非。这样一来,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了。   颇知用权的张良娣并没有坐视不顾。她很策略地劝肃宗把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立为太子,再改任建宁王为兵马元帅。张良娣企图在广平王和建宁王之间制造嫌隙以分化他们,而且把事端牵扯到李泌身上。因为,此事若付诸实施,肃宗一定会同元帅府行军长史李泌商议。果然,有一天,肃宗向李泌提及此事:“广平王担任元帅负责平叛已有些日子了,现在朕打算要建宁王全面负责征伐,又担心引起不良后果。若立广平王为太子,既确定他的储君地位,又能让建宁王发挥作用,先生以为如何?”李泌一下就明白这是张良娣的阴谋,立即直言不讳地劝阻肃宗,使这一隐患暂难萌生。   张良娣与李辅国见一计不成,更加紧了阴谋策划。建宁王年轻气盛,无所顾忌,见二人互相勾结,也数番向肃宗陈诉张良娣自恣专权,谋害广平王。张良娣与李辅国趁机对建宁王大加谮陷,双方较量激烈起来。有一天,张良娣对肃宗奏道:“建宁王恨不得为元帅,想谋害广平王。”李辅国也添油加醋,在一旁随声附和。矛盾一下暴露出来,肃宗见双方都事涉广平王,眼睛盯着皇嗣,担心会酿成大祸,心中大怒。他不分青红皂白,就下令将建宁王赐死了。   建宁之祸,在参与平叛的众人心中留下了阴影,尤其使广平王与李泌感到惊惧。   代宗登临大宝后,仍“深思建宁之冤”,他先是追赠建宁王一等亲王爵——齐王,到大历三年(768)五月,代宗还颁诏追谥他为承天皇帝,改葬顺陵,对建宁王尽极哀荣。看来,建宁王之死在代宗心中留下了难以挥去的印记。

收复两京

  至德二载(757)盛夏过后,肃宗加紧了对安史叛军总攻的准备与部署。这年闰八月二十三日,肃宗犒赏三军,总攻长安、收复京师的战斗就要打响了。   九月十七日,唐朝大军正副元帅广平王、郭子仪为中军,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回纥兵马由叶护率领作为机动队伍,在沣水之东的香积寺(位于今陕西长安南)以北横亘30里,与叛军10万人摆开了决战的阵势。   战斗一开始,敌人骁将李归仁出阵挑战,唐军前队进逼相应,遭到敌人突然反扑,军中大乱。正当危机关头,壮勇绝伦的李嗣业奋臂高呼:“今日若不拚死一战,必将一败涂地。”说着,竟卸下铠甲,光着膀子,抡起长刀,冲向敌阵。敌军被其英勇所震慑,唐军也士气大振,阵脚方才稳住。李嗣业乘势率领前队军卒各执长刀,列阵而进,他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军阵似铜墙铁壁压向敌人。刹时之间,疆场上战马嘶鸣,刀枪撞击声、士兵呐喊声,响成一片。这场血战一直从午时打到酉时,直到夜幕降临,敌军溃逃而去。战场上留下6万多具尸体。   叛军退入长安后,连夜逃跑了。   唐军得到战报,代宗立即下令入城。京师长安沦陷15个月后终于收复了,这是进入战略决战以来取得的一次巨大胜利。当身为元帅的代宗率军进入长安时,城内的百姓扶老携幼,夹道相迎,他们呜咽着、欢呼着,为从此结束朝不保夕的动荡生活而庆幸,为摆脱叛军野蛮铁蹄的蹂躏而欢庆。长安城的百姓也许并不知道,刚刚赶走了叛军,一场背后的交易几乎让他们遭到灭顶之灾。   原来,回纥兵马在攻克长安之后,叶护提出要唐朝履行肃宗皇帝当初的许诺,即索掠城中的金帛、子女。代宗劝阻叶护:“今刚刚收复西京,若马上大举俘掠,则东都之人就会皆为贼固守,收复东都就不容易了。愿到了东都再履行约定。”叶护听从劝告,与仆固怀恩各领兵由城南绕行,到浐水以东安营扎寨。   十月十八日,唐朝大军进入东都洛阳。至此,两京均已收复,平叛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洛阳百姓却再次遭受不尽的苦难。城中百姓欢迎唐军的人群还没有散去,回纥兵已按捺不住无限的贪欲,直冲向库府收取财帛,在洛阳市井及村坊之中大索三日,城中父老出于无奈,自动收集锦罗绸绢万匹奉送给回纥,回纥兵才算收敛。代宗此番也无法阻止其剽掠,还同城中百姓一道送给回纥金银财宝,叶护在洛阳城内理直气壮,毫无顾忌。   长安、洛阳两京的相继收复,代宗以天下兵马元帅身份立下了卓越战功。肃宗返回京城后,于至德二载(757)十二月十五日,将他进封为楚王。乾元元年(758)三月改封成王,五月十九日,立为皇太子,十月五日,举行了册礼,确立了他的皇位继承人地位。   随着平叛战争的节节胜利,尤其是肃宗病重以后,朝廷上下都普遍感到潜在的政治危机。   深宫惊变   肃宗病重期间,朝廷官员几乎难与皇上相见。奉命前往河中地区镇抚平叛兵马的老将郭子仪行前,坚决请求皇上召见,说明即使像郭子仪这样的老臣对朝廷政治态势的发展也心中没底。不停涌动着的政治斗争的暗流,随着肃宗的病危已渐成波涛汹涌之势,只是一时还未有突然爆发的机会。   把皇太子掌握在手中,李辅国、程元振已是胜券在握,于是更加肆无忌惮。当天夜里,二人勒兵入宫,会于三殿前,将越王系、段恒俊、朱光辉与其他同谋者百余人一网打尽。然后,又打着太子的旗号,派人前往肃宗所在长生殿。毫无顾忌地把正在肃宗皇帝病榻之旁的张皇后强行拉走,然后幽禁于别殿,同时被幽禁的侍者还有十几人。   这一幕确实惊心动魄,大内之中一派混乱,事变折腾了一夜,直到天亮时才稍稍平息下来。肃宗遭此变故,更受惊吓不小,事隔一天,就撒手而去了。   李辅国、程元振等见完全控制了内外局势,遂放心地将代宗迎接到九仙门与群臣相见,行监国之礼。就这样,代宗李豫在李辅国等人的簇拥下,一身素服,开始了帝王一生的奔波。   代宗成为唐朝历史上第一个完全因宦官的拥立而登基的皇帝。

荡平余孽

  宝应元年(762)四月二十日,代宗柩前即位。经过一番周折,代宗开始亲政。他亲政以后,发布的第一道诏书就是委任奉节郡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所谓“国之大事,戎马为先”,这一天是宝应元年(762)四月二十五日。   看得出,代宗即位后,确实把平叛当成了重要工作。在他部署平叛的过程中,也对朝廷上下、宫廷内外的人事关系进行了调整。五月于丹凤楼颁布的大赦制书已透出这一意图。其中可注意的内容是:玄宗时被废黜为庶人的王皇后、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等均恢复了封号,因擅兵被废为庶人的永王璘等也予以昭雪。代宗的良苦用心似乎是通过对皇室成员的平反昭雪来梳理玄宗、肃宗时期淤结的政治遗留问题,从而寻求开拓进取的途径。假如代宗能够沿着这一思路顺利地进行下去,再利用肃宗平叛时期图谋中兴的余荫,未尝不能获得一个有所突破、有所振作、全面中兴的良机。但是,由于内政头绪繁杂,兼以外患交困,特别是宦官势力过于膨胀,致使代宗的努力在刚刚闪现出一丝希望之光后即销声匿迹。这不能不说是大唐帝国的悲剧。   宦官势力的膨胀,在代宗刚刚亲政之初就引发了一些敏感问题。李辅国恃功自傲,曾对代宗讲:“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气焰嚣张,不可一世。代宗因此很不痛快,但不得不表面仍加尊崇,暗中却利用程元振来对付他,以至于后来将李辅国暗杀于家中。   宝应二年(763)正月,安史叛军的最后一个元凶史朝义走上末路穷途,自缢而死。很快,降将李怀仙就将他的首级送到京师。元凶授首,大功告成,唐朝诸道兵马皆凯旋班师。   史朝义的死,标志着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总算平定了。八年之中,不仅玄宗、肃宗各赴黄泉,唐朝皇帝换了祖孙三代,叛军元凶也变了两姓(安、史)父子四人(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代宗完成了肃宗未竟之事,总算可以告慰祖宗,松口气了。举国上下的黎民百姓似乎一夜之间忘却了兵灾战火的苦痛,也为这来之不易的胜利而欢呼。   百姓的欢呼雀跃,使人暂时淡忘了为平叛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别的不说,仅仅在史朝义退出洛阳后,收复洛阳的回纥兵就大肆掳掠,杀人万计,城中大火十几天不灭。朔方兵、神策军也以洛阳等地久陷敌手,推波助澜,纵兵抢掠达三个月才停止。平叛大军所过之处,邑落为墟,比屋荡尽。时正值隆冬,百姓饥寒交加,有的竟以纸为衣,聊御风寒,令人为之心酸动容。   代宗时期的帝国,创伤累累、百事待举、人口流失、土地荒芜,人吃人的惨剧时有发生。天灾人祸,饥荒瘟疫,肆虐着已经萧条的城市和乡村。郭子仪曾向代宗描述过河南都畿一带满目疮痍、人烟断绝的凄凉惨状。两京失守后,为了平定叛乱,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地边兵不得不相继东调,导致西北边防削弱,吐蕃、党项等乘机屡屡内扰。昔日四夷宾服、八方来朝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河、陇地区的沦陷、东北平卢镇的南迁,使天宝以来形成的边疆全面防御圈逐渐压缩,由此而改变的边疆民族形势,给唐朝的国防及内政都带来了许多新问题。   平叛战争还没有结束,浙东台州(今浙江临海)等地就爆发了袁晁起义,江南一带大大小小的地方动乱无疑加重了代宗时期朝廷的压力;平叛胜利之后,朝廷大军还没有凯旋回朝,吐蕃军队就攻入关中,渡过渭水,直入长安,代宗仓皇出逃陕州。这一事件,更使代宗朝困难重重、雪上加霜。此外,河北降将的不驯,平叛将领仆固怀恩等人的挟私以致走上反叛之路,更让唐王朝狼狈不堪。   而到了代宗执政晚期,仍是内政不修,边患频仍:一是河北地区魏博、成德等藩镇节度使的反复无常,成为最使他难以安宁的心腹之患。由此形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到宪宗元和时期才暂时得到扭转。二是吐蕃等几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屡屡引兵进犯,使边疆防卫成代宗元陵北神门石狮   为代宗朝的巨大负担。三是朝廷官员之间的党争开始出现激化之势。   代宗有一位宠爱的妃子独孤氏,在大历十年病死后,一直殡于内殿。伤心不已的代宗不忍心下葬,直到大历十三年(778)八月,才不得不让她入土为安,并追赠为贞懿皇后。   由于内忧外患的煎熬,以及对独孤氏难以排遣的思念,代宗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大历十四年(779)五月初二,宫中传出代宗生病的消息。这一病很是不轻,不到十天,代宗就无法上朝了。五月二十日,下达了令皇太子监国的制书,当天晚上,代宗就在紫宸之内殿驾崩了。

编辑本段陵墓简介

     

唐元陵(图2)

唐代宗元陵,位于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公里的檀山,海拔851米。   元陵依山为陵,陵区周围20公里。 《旧唐书·令狐峘传》载:“德宗即位后,曾诏立代宗元陵制度,务极优厚,当竭币藏奉用度。遭到令孤垣的反对,德宗从之,只好从俭埋葬。”由此可见,元陵陵寝建制已大不如先帝,反映了唐自“安史之乱”以后政治、经济每况愈下。 由此可见,元陵陵寝建制已经大不如先帝,反映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每况日下的状况。元陵陵园的石刻与建陵相同,制造也比较粗疏。   元陵陵园石刻与建陵相同,现仅有陵园东、西、北神门外石狮和北神门外石马残块。石狮形制、大小与泰陵相同。北神门外有石马5,均残。东西列仗马间距30米,西列南数第1个在阙址北27米,第2个在第1个北23.5米,第3个在第2个北24.5米;东列南数第1个在阙埴北65米,第2个在第1个北1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