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简介100字:造就一支“不走的援疆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6:17:08
在那遥远的地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造就一支“不走的援疆队”
《 人民日报 》记者 杨明方( 2012年02月17日   18 版)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五家渠郁金香节期间,大学生志愿者(左三)义务讲解。
本报记者 杨明方摄

一位小朋友向志愿者募捐活动捐零花钱。  王宇澄供图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2003年起,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基层从事为期一至三年的志愿服务。
西部计划围绕新疆、兵团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在新疆基层开展志愿服务、结束服务期的4267名志愿者中,有1700余人因考录公务员、特岗教师、事业单位等留疆就业;在兵团基层开展志愿服务、结束服务期的2438名志愿者中,有1099人留疆就业,其中968人扎根兵团,成为屯垦戍边队伍中的生力军。
选择西部,青春无悔抒豪情
河南小伙子王泽一脸书卷气。如果不是他自我介绍,很难想象他已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由王震将军率三五九旅一手创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阿拉尔市工作了8年。
2003年春节刚过,当时还在河南南阳师范学院历史系读书的王泽到郑州一家报社实习。非典肆虐的4月,当王泽回到学校做毕业论文时,传来团中央、教育部等面向应届毕业生招募“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消息,他立即到院团委报了名。
父亲听说他要去新疆当志愿者,坚决反对。也难怪,三个子女就他这一个儿子,一抬腿跑那么远,以后家里的农活儿哪能指望他帮忙啊。姐姐很理解弟弟,叹了口气对王泽说:“到了新疆如果没水喝,我给你邮矿泉水吧……”
告别家人,一路西行。2003年9月,王泽被分配到新疆兵团农一师阿拉尔中学支教。
在阿拉尔中学,王泽先后担任高一、初三的历史教学和小学的作文课辅导。在他的努力下,所教班级的历史课成绩在同年级中一路攀升,辅导的学生作文先后在不同报刊上发表。在教课之余,他还负责主编校刊,为校广播站的广播稿件把关。
默默无声,埋头苦干,王泽迎来了新的机遇,被调到农一师十三团宣传科。由于当时科室同事大多不太熟悉电脑,他上学时获得的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就派上了用场。他又自学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制作,重新启动停播半年的团场电视台。
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很快就期满了。苏宁电器等大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来电咨询他的意向,王泽权衡再三,放弃了这些公司的美意,也放弃了回内地工作的机会。2004年11月,王泽参加兵团公务员考试,以优异成绩被录用到阿拉尔市政府办公室工作。
天道酬勤。王泽凭着积极进取和工作能力,先后被评为农一师优秀通讯员、农一师阿拉尔市优秀公务员、阿拉尔市“文明市民”、师市“精神文明积极分子”。2010年3月,28岁的王泽被任命为阿拉尔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与第一批“吃螃蟹”的王泽不同,2008年毕业于山东聊城大学心理学专业的李前前说,她选择当西部计划志愿者“与学校从大一开始就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引导密不可分”。李前前告诉记者,她最初对新疆可以说是知之甚少,从不化妆的她甚至带足了防止皮肤干裂的化妆品。一个同学怕她到新疆上不了网、看不了电视,还特意往她的行李箱塞了一台小收音机。
到了志愿服务地新疆沙雅县,看到大街上联想、海尔、达芙妮的专卖店时,李前前忍不住笑了;当看到餐桌上端上来土豆、玉米、芹菜、地瓜等在内地常吃的食物时,她忍不住跟家乡的同学发短信:原来该有的新疆都有啊!
有人说,能到西部做志愿者的人身上一定存在着某种特质,李前前把这种特质归结为“责任感”,正是这份责任感影响着李前前的每一次选择。大学四年,家境并不富裕的李前前一直受到学校的关怀。她获得助学贷款,申请到勤工助学,并多次获得奖学金,顺利完成了学业。大学毕业前夕,她一直在思考如何用自己所学回报社会,感恩母校。于是,她毫不犹豫地报名,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
2009年7月服务期满,父母催她回家,李前前面临着抉择。但她有自己的想法,她的内心深处坚守着要做一名慈善者的理想。乌鲁木齐“七五”事件后,她通过考试成为自治区民政厅救助管理站的一名工作人员。如今,她每天为社会弱势群体服务的同时,奉献着自己的一份爱心,内心感到很充实、很满足。她说,等条件成熟了,就把父母接到新疆来。
扎根基层,人生因此而精彩
毕业于青岛农业大学的许晓艳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山东姑娘。因为一段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经历,她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5年大学毕业时,许晓艳有很多选择:青岛市《交通与运输》杂志、青岛砺智学校、淄博市公安局等等。在家人朋友看来,任何一个选择都要比去新疆当志愿者好。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西部计划志愿者的选拔。听说学校很少批准女生的申请,她就一次次到校团委找老师,表达自己的愿望。终于,她成为当年全校唯一的女大学生志愿者,来到木垒县。
许晓艳先后在木垒县照壁山乡任远程教育专干,在西吉尔镇任远程教育专干、宣传文化站副站长、团委书记、西吉尔中学计算机教师。在对西吉尔镇贫困学生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她发起成立“网罗阳光”爱心组织,为6名贫困学生争取到长期资助,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衣物、图书等实物捐赠。在工作之余,她发表数十篇“听,来自新疆的风”系列文章,加深人们对新疆的认识、对志愿者工作的了解。
不知不觉,一年的服务期满。填服务鉴定表时,其中一栏由服务单位填评语,许晓艳服务的西吉尔镇专门附纸写下近700字的评语,镇党委和镇政府以“双重加盖公章”这种特殊方式对许晓艳的志愿服务给予高度肯定。
2006年7月,许晓艳带着不舍与留恋离开新疆,回到内地。当年9月,许晓艳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淄博市广电局。她出色完成各项工作,得到大家的认可,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然而,她的内心牵系着新疆,惦念着木垒。这期间,她写了《新疆,我比想象中爱你》、《我想那些孩子》等文章,表达对新疆、对木垒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2010年初,许晓艳做通父母家人的工作,放弃在山东拥有的一切,重返新疆,回到木垒,在县委办新的岗位上从零开始。因表现出色,回到木垒一年后,去年她被组织推荐到木垒县白杨河乡任党委委员、组织干事。
无独有偶,在地处祖国版图尖尖羽尾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一八六团,也有一个志愿者服务期满回到内地在深圳就业、又重返新疆扎根兵团的故事。他叫付辉平,2005年7月毕业于河北理工大学建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当时,他已在学校的双选会上签了去中建二局三公司的协议。得知学校招募西部计划志愿者,他第一个报了名。
来到条件艰苦的兵团农十师一八六团,付辉平发挥专业优势,很快进入角色。多次野外测量和勘察,亲历边境线的野外生活,他切身体验到边境团场“半碗黄沙半碗风,半个百姓半个兵”的含义。
志愿服务期满后,在父母再三催促和安排下,付辉平来到深圳一家单位上班。这是父母事先为他找好的一份工作。当他走在深圳宽敞明亮的大街上,看着两旁的高楼大厦,心里却时时想起在一八六团的日日夜夜。他怀念一八六团同事、朋友和质朴的职工,怀念那些没有球可玩的孩子。于是,他义无反顾地离开深圳,回到一八六团。
付辉平说:“对比两次来兵团的举动,第一次可以说是热血沸腾,不太成熟;第二次则是成熟、理性思考的结果。一八六团虽然自然条件恶劣,但人文环境非常好,有我施展才华的地方。”
回到兵团,付辉平从一八六团发改科副科长干起。由于工作踏实,成绩突出,2011年他在公开选拔中脱颖而出,被农十师党委任命为一八六团党委常委、副团长。一时间,“志愿者荣升副团长”的故事,在兵团上下传为佳话。
留在边疆,为了祖国更美好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九年来,高扬理想主义旗帜,弘扬志愿精神,开拓了青年成就事业的广阔舞台,为他们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家园。实践证明,西部计划是服务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平衡的重要力量,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渠道,是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是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的有效载体。
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侯宝森介绍说,2011年,全国西部计划项目办新增服务新疆专项,扩大实施规模和派遣力度,面向23个省份招募志愿者,共向新疆派遣西部计划志愿者2200余人,向兵团派遣1100余人,分别较2010年增长1倍。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内地很多人不了解新疆。更因为近几年的各种因素,内地人对新疆的认识充满了误解和偏差。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到来,让他们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认识了新疆,了解了新疆。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不但改变了志愿者对新疆的认识,也改变了他们身边人对新疆的看法。
去年刚到阿勒泰地区福海县开展志愿服务的一位黑龙江籍志愿者说,来到新疆工作两三个月,彻底改变了自己对新疆的粗浅认识。因为她,家人、朋友、同学每天都会注意看新疆的天气,看有关新疆的新闻,更多地关注新疆、了解新疆、认同新疆。根据广告学理论,每个人可以带动身边的250人,新一批3000多名赴疆志愿者就可以让上百万人加深对新疆和兵团的认识,从一个侧面助力新疆和兵团的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基层开展志愿服务、结束服务期的4267名志愿者中,有1700余人因考录公务员、特岗教师、事业单位等留疆就业;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基层开展志愿服务、结束服务期的2438名志愿者中,有1099人留疆就业,其中968人扎根兵团,成为屯垦戍边队伍中的生力军,为改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兵团人才队伍结构,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人归根结底要活在那份真诚而不是虚假的情感关系中,要活在自己喜欢的事业追求当中,要活在别人对你内心里而不是表面上的尊重和认同中。”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在新疆和兵团调研时,看到很多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期满后留在当地工作,成为“不走的援疆队”,不禁感慨地说:谁不知道大城市里生活好一些,谁不知道去西部、去基层要艰苦一些?但是,大学生志愿者们能够做出这样的选择,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青年学生内心的精神追求,表达对祖国需要的一种理解,表达对基层普通群众的朴素感情,这样的选择非常令人尊敬,也值得我们和广大青年学生向他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