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印度电子展:从小抓好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8:25:26

                 从小抓好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人之初性本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出发点

荀子主张“性恶”,孟子主张“性善”。但是无论是性善与性恶,都与幼儿的生理性特征与心理特征不尽相符。“人性”,是人摆脱了生理欲望后,形成的一种控制生理欲望的心理活动能力。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人的性格,体现了每一个人遇到事情时的价值取向,待人接物时的一种心态。它只能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或者说是由逻辑思维转化所形成的思想指导下的的具体行为。其次,任何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遇事时都存在着“为己”与“为人”的思想斗争。可以说“公善”与“私恶”同时寓存于一个人的头脑之中,构成了每一个人思想上的光明面和阴暗面。如果遇事光明面占主导地位,这个人就反映为善。如果遇事阴暗面占主导地位,这个人就反映为恶。对待不同的人和事,人们有可能采取不同的态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思想斗争。人最难的就是自己战胜自己,那就是抑恶扬善,战胜、克服自己心中的恶欲。

孩子在第二信号系统尚没有完整形成之前,他们的行为只能是在生理欲望控制下的本能。心理活动是以人的逻辑词语,抽象思维为标志的,一种对生理欲望的控制能力。患有神精系统疾病的人,丧失了思维能力的人,同样也丧失了善恶。所以说:“人之初,性本欲”。对孩子生理欲望的控制和调节,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起点。

二、当前孩子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

当前独生子女已经逐渐成为下一代的主体,他们是一家的中心,人人都围着孩子转。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每天家长都要对孩子嘘寒问暖。颠倒了孩子给长辈请安的传统孝道,使孩子习惯于把自己当作家庭的中心,要求别人围着自己转。物质与精神上的占有欲非常强烈,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都习惯于独占。养成了不管别人的第一个通病—自私。

孩子习惯于让别人服从自己,听自己的指挥,如果不听就通过磨、哭、闹、耍赖等手段达到目的,这是他们的第二个通病—任性。

孩子小做什么家长都不放心,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上学接送、应试陪考、就业陪招。从不给孩子自己做主的时间,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缺乏责任心。养成了遇事不能做主,不会做主、不敢做主的第三个通病—依赖。

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不让孩子学做家务。整日就是学习、写作业。这就使他们除了考试之外,丧失了太多的基本日常生活能力。形成了第四个通病——懒惰。

由于家长平时对于孩子过分操心。不论是上学整理书包、还是外出携带东西,都安排的非常周到,使孩子从小对自己应当关心的细小问题不操心。这就养成了他们普遍的第五个通病——粗心。

家长习惯于拿物质、旅游等刺激的方式来调动、激励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孩子学习和人生的目标严重短视,缺乏远大志向。考高分、升学、就业成了理想和追求的目标。从而造成了他们的第六个通病——理想缺失。

由于始终生活在顺境中,没有吃过苦,没有受过挫折,没有受过委屈,稍有意外发生就往往采取过激行动。许多自残和凶杀就是明证。这样形成了他们第七个通病——承受能力差。

三、孩子的教育管理的环节和具体的关注点

1、针对孩子过分的生理欲望家长要注意约束、调节、制止;对于好奇、求知等要求要注意激励。

约束:约束就是事先在同孩子商量基础上制定的计划和要求。让孩子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当怎么做。要求孩子按照预先制定的具体要求做,限制孩子的生理欲望。例如,吃饭定时定量,不要因为孩子个人的好恶予以变更。对零食的品种与数量的限制等。不看、少看电视,即使看也要对频道、时间提出具体的要求。“好习惯的管出来的,坏毛病是惯出来的”。

调节:调节是针对孩子因生理欲望过强产生偏执、倔强情绪时的一种心理疏导。比如带孩子上街,遇到了他想要的东西,没有给买就又哭又闹。此刻家长要用别的东西起刺激他的兴趣,转移他的注意力。孩子注意力是不那么容易长久集中,他们的兴趣转移比较快,调节可以对许多孩子起作用。调节疏导时要注意激励和惩罚相结合。

制止:是当采取多种处理手段没有奏效的情况下,所采取的强力措施。制止是简单的惩罚无法奏效所采取的简单、粗暴的做法。这是不得已所采取的下策,但是却是最有效的措施。总的原则是孩子必须听家长的,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家长听孩子的话,受孩子的指挥。什么叫惯孩子,所谓惯孩子就是遇事家长自觉不自己地受孩子的控制和指挥。如果孩子能够指挥家长,那么这个孩子也就开始走上了危险的道路。教育就是给孩子讲清道理,更重要的是做出好的示范、表率。

激励:激励就是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予以肯定和表扬。通常孩子在上四年级以后就慢慢具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开始不听话。如果你不能及时与之进行思想交流,那就会产生“代沟”、隔阂催发逆反,家长同孩子产生矛盾通常源于彼此思想的不统一。这时你就要寻找协调的对接点。孩子也喜欢听表扬的话,所以要讲究批评的技巧,尤其要要善于把批评变成表扬的话说出来。

2、具体的操作办法则是管住孩子的嘴、眼睛、耳朵、手脚、行为的目的与动机行为的全过程。

管住孩子的嘴:孩子贪吃的后果从表象上看,那就是长成了一个小胖墩。而看不出来的则是他个人主义的恶性膨胀。管住孩子的嘴,是从小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出发点。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不要无节制的满足孩子吃的欲望,各种零食买了一大堆。这样不仅惯出孩子贪吃的毛病,而且也会惯出了孩子不爱惜东西的坏毛病,只顾自己不管别人自私自利的坏毛病。  

管住孩子的眼睛:也就是管住孩子的“看”。人是通过眼睛感知和认识世界的,但是外界信息也有良莠之分。孩子主要是通过眼睛接触周围的世界的,外界信息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孩子小不具备正确的是非标准,很容易主动和被动地接受一些在生活中并不多见,自认为新奇的,不利于自身健康成长的消极的东西。孩子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强,自制能力差,对于看到的东西不分善恶、好坏往往喜欢模仿,而且好奇心通常使孩子喜欢模仿那些生活中不经常见到的,坏的,不健康的东西。这些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管住孩子的耳朵:我们经常可以在不同场合看到许多中小学生,耳朵里插着耳塞,有的甚至在上课的时候也在听,所听的大多是那些流行歌曲。我们暂且不去评价这些歌曲的境界和意义,不过总把耳塞插在耳朵里,对于一个人的听力总是会有消极影响的。那些流行歌曲听就使孩子不知不觉也会陷入痴迷,要知道痴迷是妄想、癫狂的前奏,而人一旦陷入妄想的泥潭,那就是灾祸。所以家长要注意孩子所听内容的选择,千万不要让他们称为“粉丝”的后备军。

管住孩子的行为:就是管住孩子手脚在生活中过分多余的“动”。现在患有多动的症的孩子越来越多。有的人说是身体中缺少某种元素;有人说是从小在不安静的环境中长大的,受到了影响;有的则归结为是有生理上的障碍等。可是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不具备普遍的适应性。因为有一些孩子,就是吃了药,做了“统合运动”,效果也不明显的。可见多动既有生理的原因也有心理的原因。对于查不出病因的,可以说更多的是心理的原因。“多动与其说是病,还不如说是孩子从小养成的坏习惯”。任何孩子小的时候都有希望别人关注自己,他们除了哭闹之外,就是通过动作引起别人的注意。当多动养成了习惯之后,孩子的自制能力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时候,多动症也就形成了。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孩子的自制能力差的表现。

管住孩子行为的动机和目的:要注意调节、控制孩子的行为过程,使其动机和目的达到统一。动机本身蕴涵了目标,而目标的实现就是行为当事人的一种使命和责任。既不能“熊的服务”,也要防止“歪打正着”,必须实现目的和动机的统一。当孩子产生了逻辑思维能力之后,行事是有自己的目的和动机的。例如,写作业是动机,一是为了掌握所学得知识,另一个则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如果从第二个动机出发,那对于孩子的学习有什么好处呢?防止孩子在做任何事情时的不纯动机,注意向正确的方向进行引导,以达到控制孩子实现目的的行为过程,使之树立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强调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得一致性,讲求行为过程的效率,注意时间的节约等,这些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是十分重要的。教育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始终都要注意把握一个“度”。过犹不及,要做到恰到好处。孩子在懂事前应当侧重良好习惯的培养;而懂事以后应侧重他们自觉精神、责任心、使命感的培养。一、人之初性本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出发

荀子主张“性恶”,孟子主张“性善”。但是无论是性善与性恶,都与幼儿的生理性特征与心理特征不尽相符。“人性”,是人摆脱了生理欲望后,形成的一种控制生理欲望的心理活动能力。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人的性格,体现了每一个人遇到事情时的价值取向,待人接物时的一种心态。它只能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或者说是由逻辑思维转化所形成的思想指导下的的具体行为。其次,任何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遇事时都存在着“为己”与“为人”的思想斗争。可以说“公善”与“私恶”同时寓存于一个人的头脑之中,构成了每一个人思想上的光明面和阴暗面。如果遇事光明面占主导地位,这个人就反映为善。如果遇事阴暗面占主导地位,这个人就反映为恶。对待不同的人和事,人们有可能采取不同的态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思想斗争。人最难的就是自己战胜自己,那就是抑恶扬善,战胜、克服自己心中的恶欲。


孩子在第二信号系统尚没有完整形成之前,他们的行为只能是在生理欲望控制下的本能。心理活动是以人的逻辑词语,抽象思维为标志的,一种对生理欲望的控制能力。患有神精系统疾病的人,丧失了思维能力的人,同样也丧失了善恶。所以说:“人之初,性本欲”。对孩子生理欲望的控制和调节,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起点。

二、当前孩子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

当前独生子女已经逐渐成为下一代的主体,他们是一家的中心,人人都围着孩子转。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每天家长都要对孩子嘘寒问暖。颠倒了孩子给长辈请安的传统孝道,使孩子习惯于把自己当作家庭的中心,要求别人围着自己转。物质与精神上的占有欲非常强烈,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都习惯于独占。养成了不管别人的第一个通病—自私。

孩子习惯于让别人服从自己,听自己的指挥,如果不听就通过磨、哭、闹、耍赖等手段达到目的,这是他们的第二个通病—任性。

孩子小做什么家长都不放心,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上学接送、应试陪考、就业陪招。从不给孩子自己做主的时间,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缺乏责任心。养成了遇事不能做主,不会做主、不敢做主的第三个通病—依赖。

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不让孩子学做家务。整日就是学习、写作业。这就使他们除了考试之外,丧失了太多的基本日常生活能力。形成了第四个通病——懒惰。

由于家长平时对于孩子过分操心。不论是上学整理书包、还是外出携带东西,都安排的非常周到,使孩子从小对自己应当关心的细小问题不操心。这就养成了他们普遍的第五个通病——粗心。

家长习惯于拿物质、旅游等刺激的方式来调动、激励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孩子学习和人生的目标严重短视,缺乏远大志向。考高分、升学、就业成了理想和追求的目标。从而造成了他们的第六个通病——理想缺失。

由于始终生活在顺境中,没有吃过苦,没有受过挫折,没有受过委屈,稍有意外发生就往往采取过激行动。许多自残和凶杀就是明证。这样形成了他们第七个通病——承受能力差。

三、孩子的教育管理的环节和具体的关注点

1、针对孩子过分的生理欲望家长要注意约束、调节、制止;对于好奇、求知等要求要注意激励。

约束:约束就是事先在同孩子商量基础上制定的计划和要求。让孩子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当怎么做。要求孩子按照预先制定的具体要求做,限制孩子的生理欲望。例如,吃饭定时定量,不要因为孩子个人的好恶予以变更。对零食的品种与数量的限制等。不看、少看电视,即使看也要对频道、时间提出具体的要求。“好习惯的管出来的,坏毛病是惯出来的”。

调节:调节是针对孩子因生理欲望过强产生偏执、倔强情绪时的一种心理疏导。比如带孩子上街,遇到了他想要的东西,没有给买就又哭又闹。此刻家长要用别的东西起刺激他的兴趣,转移他的注意力。孩子注意力是不那么容易长久集中,他们的兴趣转移比较快,调节可以对许多孩子起作用。调节疏导时要注意激励和惩罚相结合。

制止:是当采取多种处理手段没有奏效的情况下,所采取的强力措施。制止是简单的惩罚无法奏效所采取的简单、粗暴的做法。这是不得已所采取的下策,但是却是最有效的措施。总的原则是孩子必须听家长的,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家长听孩子的话,受孩子的指挥。什么叫惯孩子,所谓惯孩子就是遇事家长自觉不自己地受孩子的控制和指挥。如果孩子能够指挥家长,那么这个孩子也就开始走上了危险的道路。教育就是给孩子讲清道理,更重要的是做出好的示范、表率。

激励:激励就是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予以肯定和表扬。通常孩子在上四年级以后就慢慢具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开始不听话。如果你不能及时与之进行思想交流,那就会产生“代沟”、隔阂催发逆反,家长同孩子产生矛盾通常源于彼此思想的不统一。这时你就要寻找协调的对接点。孩子也喜欢听表扬的话,所以要讲究批评的技巧,尤其要要善于把批评变成表扬的话说出来。

2、具体的操作办法则是管住孩子的嘴、眼睛、耳朵、手脚、行为的目的与动机行为的全过程。

管住孩子的嘴:孩子贪吃的后果从表象上看,那就是长成了一个小胖墩。而看不出来的则是他个人主义的恶性膨胀。管住孩子的嘴,是从小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出发点。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不要无节制的满足孩子吃的欲望,各种零食买了一大堆。这样不仅惯出孩子贪吃的毛病,而且也会惯出了孩子不爱惜东西的坏毛病,只顾自己不管别人自私自利的坏毛病。  

管住孩子的眼睛:也就是管住孩子的“看”。人是通过眼睛感知和认识世界的,但是外界信息也有良莠之分。孩子主要是通过眼睛接触周围的世界的,外界信息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孩子小不具备正确的是非标准,很容易主动和被动地接受一些在生活中并不多见,自认为新奇的,不利于自身健康成长的消极的东西。孩子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强,自制能力差,对于看到的东西不分善恶、好坏往往喜欢模仿,而且好奇心通常使孩子喜欢模仿那些生活中不经常见到的,坏的,不健康的东西。这些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管住孩子的耳朵:我们经常可以在不同场合看到许多中小学生,耳朵里插着耳塞,有的甚至在上课的时候也在听,所听的大多是那些流行歌曲。我们暂且不去评价这些歌曲的境界和意义,不过总把耳塞插在耳朵里,对于一个人的听力总是会有消极影响的。那些流行歌曲听就使孩子不知不觉也会陷入痴迷,要知道痴迷是妄想、癫狂的前奏,而人一旦陷入妄想的泥潭,那就是灾祸。所以家长要注意孩子所听内容的选择,千万不要让他们称为“粉丝”的后备军。

管住孩子的行为:就是管住孩子手脚在生活中过分多余的“动”。现在患有多动的症的孩子越来越多。有的人说是身体中缺少某种元素;有人说是从小在不安静的环境中长大的,受到了影响;有的则归结为是有生理上的障碍等。可是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不具备普遍的适应性。因为有一些孩子,就是吃了药,做了“统合运动”,效果也不明显的。可见多动既有生理的原因也有心理的原因。对于查不出病因的,可以说更多的是心理的原因。“多动与其说是病,还不如说是孩子从小养成的坏习惯”。任何孩子小的时候都有希望别人关注自己,他们除了哭闹之外,就是通过动作引起别人的注意。当多动养成了习惯之后,孩子的自制能力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时候,多动症也就形成了。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孩子的自制能力差的表现。

管住孩子行为的动机和目的:要注意调节、控制孩子的行为过程,使其动机和目的达到统一。动机本身蕴涵了目标,而目标的实现就是行为当事人的一种使命和责任。既不能“熊的服务”,也要防止“歪打正着”,必须实现目的和动机的统一。当孩子产生了逻辑思维能力之后,行事是有自己的目的和动机的。例如,写作业是动机,一是为了掌握所学得知识,另一个则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如果从第二个动机出发,那对于孩子的学习有什么好处呢?防止孩子在做任何事情时的不纯动机,注意向正确的方向进行引导,以达到控制孩子实现目的的行为过程,使之树立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强调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得一致性,讲求行为过程的效率,注意时间的节约等,这些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是十分重要的。教育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始终都要注意把握一个“度”。过犹不及,要做到恰到好处。孩子在懂事前应当侧重良好习惯的培养;而懂事以后应侧重他们自觉精神、责任心、使命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