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成心悦会员:上流与下流:中国文化原创力年度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35:16

电影

最招眼球的是台湾电影

这一年最招眼球的是台湾电影,它们不但在自己的地头撒野,且在凡是黄皮肤、黑头发的地方都可以毫无顾及地发飙一番。

文_列孚

除非电影只是拍给自己欣赏及私藏,否则,它要面对的就是市场而不是别的。

香港电影人在刚过去的这一年年末显然过得并不愉快,周星驰的《功夫》保持了七年的中文片在港最高票房纪录被第一次拍片的九把刀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所打破。最不爽的是,该片产自台湾,因为曾几何时,台湾市场压根就是港片在香港市场的伸延,是港片返本乃至赚钱的“钱柜”,如今竟反过来要香港“掏钱”。与之相比,港产片倘若在本土票房能超过1000万港元的话,已算是个交代了。大陆也是行情不佳,原以为全年票房达到130亿元是板上钉钉的事,不料最后一个季度市场颇不争气,虽然银幕数量增加了不少,但观影人次并未同步增加,因此2011大陆电影市场不达标,远逊于2003至2010年这前八年票房的平均增幅。

这一年最招眼球的是台湾电影,它们不但在自己的地头撒野,且在凡是黄皮肤、黑头发的地方都可以毫无顾忌地发飙一番,甚至好不威风地剃了香港一位著名报人一把眼眉,这种传媒赌博     在中文电影史上十分罕见。

市场当然很重要,不过,要在市场上能够同时拥有保留价值   的话,例如说,电影资料馆总是每隔不久就拿出你的作品办回顾展,那可能就是终生荣誉了。《钢的琴》尽管票房成绩单并不十分漂亮,但肯定是2011年中文片最值得保留的片目之一。该片对小人物的成功描绘因而获得一面倒的好评,为去年仅见。而3月份上映的《观音山》,刻画的是经历过汶川大地震失去亲人后的疗伤过程—心仍存余震—比起《唐山大地震》所描绘的“余震”更为深刻。被观众视为2011年度压轴电影的《金陵十三钗》,由于选择性地弱化(至少如此)了南京惨绝人寰的悲剧,孤立地描绘“神女”变“女神”的部分,无疑让人失望,更要命的是张艺谋要向好莱坞靠拢的时候,果真重复着好莱坞从来都是男性救世英雄的窠臼。

香港电影人徐克在这一年执迷于对视觉科技追求时,对剧本就来不及照顾了,因此《龙门飞甲》虽然生猛,但人物魅力大不如前。杜琪峰的《夺命金》则十分的主流,《窍听风云2》虽是套路之作,但在其原创系列(从《无间道》开始的)的基础上,导演仍表现出了在这方面的强项,即对灰色地带人物命运推至几近极致的境地,剧力尽显。

台湾导演魏德圣因《海角七号》被观众熟知,2011年,他终将萦绕在心头十多年的《赛德克·巴莱》搬上了银幕,难得的是,国家与民族间的爱恨纠结    本来就难以处理,侵华日军无疑给台湾山地人带来了现代文明,可是文化上的冲突,特别是当传统祖训有违文明要求的时候,其与侵略者占据其家园的斗争就会产生种种不同的可能。影片中有这样一句对白:“假如文化要我奋不顾身,那我就要让你们看看野蛮的骄傲!”同在台湾的九把刀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似乎就用不着多说了,如果还要一说的话,就是倘若本片的背景是在台北,而九把刀是台北人的话,影片就未必有本片现时的那种率真,中小城市的人与都市人的生活经历就是不一样。

2011中文电影强劲势头已稍见微落,外片所占票房比例仍属大头;此外,有多达超过300部国产片未能进入影院,除影片本身质量以外,院线同质化严重应是其中症结之一;票价仍然高企,这是阻窒观影人次增加原因;同时,这一年佳作有限,更乏惊喜。(作者系香港著名影评人)

1.“限娱令”于2011年10月下发,主要是针对各大卫视的电视节目过娱乐化倾向,“限广令”则专门针对电视剧,内容是:自2012年1月1日起,全国各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时,每集电视剧中间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

2.穿越指的是因为某种原因,人类通过时光隧道,从一个时空瞬间到另外一个时空。穿越剧事实上在很多年前就火过,例如那部著名的《寻秦记》。

3.后宫戏通常指的是发生在皇宫后宫中女人争权夺利、互相迫害的戏码,所谓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特有的阴和毒,作为戏剧冲突的一部分是永远存在看点的。

不缺热闹,但缺风景

这一年,真正叫好又叫座的大作品只有一部,就是《百年孤独》,但与中国作家无关。

文_李伟长

文学

观2011年文学地图,文学圈、市场和媒体各自有了山头,纯文学、类型小说、网络文学的读者分得越发明确,互不买账。文学的渐渐归了文学,市场的逐渐归了市场,媒体的也悄悄归了媒体。大多数不是得了文学没了市场,就是得了市场丢了文学,再或者得了媒体赞誉偏又失掉了市场,三者全得者凤毛麟角。这一年真正叫好又叫座的大作品只有一部,就是《百年孤独》(范晔译本),但与中国作家无关。

参看2011年作家富豪榜数据,本年度有不少大畅销书,只不过码洋换不来好评,文学圈对这些书嗤之以鼻,媒体也是懒得搭理。比如《藏地密码》今年出了4部续集,第十部总算到了大结局,但网络爆出如潮骂名。同此命运的还有郭敬明的《爵迹》、《小时代》系列和安妮宝贝的《春宴》,论市场是全线飘红,但论口碑真是忒惨了点。像蔡骏、南派三叔等类型小说领军者,新书都取得了不俗战绩,但媒体方面并也不买账。

传统纯文学如贾平凹的《古炉》、王安忆的《天香》、格非的《春尽江南》   、方方的《武昌城》、严歌苓的《陆犯焉识》以及杨显惠的《甘南纪事》等,市场表现都中规中矩,媒体态度也比较谨慎。尽管前三部作品都有不少争议,但《古炉》着眼“文革”、《天香》寻找海派文化渊源、《春近江南》关注知识分子精神裂变的创作大方向,遮掩了部分细节瑕疵,还是获得了文学界的大致好评。相对于市场的残酷,媒体的评价和推介则谨慎中见温情,部分媒体评出的年度好书,就有这些书的身影。

作为传统文学价值评判的标杆—茅盾文学奖,2011年提高了评选透明度,但没能提升文学市场的驱动力,不但十卷本的、篇幅达450万字的巨著《人在高原》的获奖受到了多方的质疑和调侃,其余几部作品在市场上并未如愿出现强势反弹。市场号召力在下降,但聊以自慰的是在作家协会等传统体制内,其影响力倒未受到影响,反有成为文化政绩的趋势。

对由媒体转来的作家,媒体大都比较宽容。李承鹏、李海鹏、阿乙   三人曾有着一个相同的身份—媒体人,如今都写小说。他们有着良好的媒体资源以及因媒体生涯而育成的敏锐性,其中李海鹏案例最为典型,长篇小说《晚来寂静》出版后,得到了媒体圈诸多人士的推介,影响力不可小觑。对媒体跨界而来的写作者,是否某种程度上存在公器私用扩大宣传的问题?但从创作水准来说,阿乙是中国小说界的最大发现,他不知不觉在改写短篇小说不受市场欢迎的历史。

2011年的文学不缺热闹,市场看上去不错,作品看上去很多,书评媒体还在坚持,但缺少更多好风景。略萨的中国行是好风景,只可惜那是借来的,映衬出的是中国当代无文学大师的落寞。韩寒   年末的三篇文章是好风景,但那更多是2012年的事了。(作者系书评人,《零》杂志监制)

1.《春尽江南》被一些报纸和网络媒体列为年度好书,但这本书同格非先前的两本相比,要逊色不少,作者在小说最后设置的韩剧式结尾(女主角因为得了癌症才离丈夫而去)让我感到困惑,这与小说开篇设下浓郁的知识分子氛围相去甚远,或许是作者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结尾,还是他有意反向解构?

2.阿乙的小说称得上是雅俗共赏,所谓雅,在于他小说中的创意和独特的故事,不仅仅是生活经验的展现,有很多经验之外的独特想象。所谓俗,在于他的小说对阅读者来说,没有故意设置阅读障碍和门槛,不像传统的中短篇小说,借着纯文学的幌子,考验着阅读者的耐心。阿乙的小说,随时随地你都能进入,都能发现他的好来。

3.2011年无论是文学还是文化现象都少不了韩寒,他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堪称年度小说黑马,不仅赢得了市场,也赢得了来自传统评论家和作家们的肯定与关注,他对社会生活的态度值得研究。年末的三篇文章,其连城之价值,日后会见分晓。

电视剧

夹缝中的繁荣

就电视剧的播出环境而言,2011年绝非一个宽松、随性的年份,但本年度出品的剧集却继续延续了近年猛打猛进的势头,话题与精品纷至沓来,繁荣似锦。

文_慢三

在这一年的上半年,由于建党九十周年的缘故,意识形态主导各家卫视的荧屏色调;而到了下半年,各种限令(限娱令、限广令)    接连推出,坊间顿时哀声一片,感叹世道艰难。

身处这样的环境,大家会想当然地认为电视剧市场的低谷到了,但事实却恰恰相反,本年度出品的剧集依旧延续了近年猛打猛进的势头,话题与精品纷至沓来,繁荣似锦。首先是适应宣传口径的献礼剧    集体爆发。从一月到十月,我们几乎每周都能看到一部全新的献礼剧,或为建党,或为辛亥百年,以战争(《永不磨灭的番号》)、谍战(《借枪》)、史诗(《开天辟地》)等多种表现形式交叠呈现,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百年以来中国社会的宏大事业和沧桑巨变。中国导演编剧们了不起的地方在于,拘泥一个如此艰难的命题(献礼),反倒不辱使命地把东西做得像模像样。这些种类不一的献礼剧彻底颠覆了之前观众印象中传统的“爱国主义科教影片”,让“主旋律”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好看”起来。

献礼剧在爱国爱党反封建打鬼子的基础上,糅入现代式的爱情(甚至三角恋)、惨烈的战争场面、高科技的特技展示以及开放式的演员表演,简单点说,就是让故事中所有角色(哪怕是伟人)都回归到最真实的“人”,降低姿态与观众作近距离交流。既然李云龙这样的粗鄙团长能受到官方和民间的一致褒扬,那李大本事当然也可以把黄海波带到事业的另一座高峰。

对名著的翻拍是2011年电视业的另一大亮点。新《水浒传》的热播引发大讨论,但广电部门突然下令遏制名著泛滥翻拍,以求尊重经典。但翻拍没有停止。时隔13年后,《还珠格格》改头换面重新出场,并再次登上了收视巅峰。应该说,新《还珠》的意义是在艺术之外、市场之中的,摸清市场需求的电视湘军对自己能不能赚钱把握极大。同样也是湖南卫视,还敏锐地抓住了“穿越”这只风筝的索线,并使劲收到了自己手心。其实所谓“穿越”不过一个简单明亮的噱头,最终观众看的还是尔虞我诈的“后宫戏”   。无论是清宫“九子夺嫡”还是明宫“万妃专权”(《后宫》),都说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阴谋总归是大家爱看的。

有人说,关注古装关心历史,是由于大众的现实过于糟糕,否则,一部轻描淡写的《裸婚时代》为何能引起如此大的共鸣?现实的问题,无非就是票子车子房子的问题,导演滕华涛从《双面胶》、《蜗居》一路走来,始终贴着地面,看似不经意,却回回击中要害。不过这样的题材同样有风险,《蜗居》曾经就因为太过犀利而遭到禁播。

唯一不用承担风险的是一部叫《男人帮》的电视剧,该剧故事混乱,台词怪异,却意外收到了奇效。剧中充斥着让人反感的广告植入—这似乎是有意在给“限广令”难堪:既然不让我们在电视剧间隙插播广告,那么对不起,我们只好直接往剧情里面硬塞,哪怕因手段粗糙幼稚而遭观众和同行斥骂也毫无所谓。(作者系剧评人)

1.“限娱令”于2011年10月下发,主要是针对各大卫视的电视节目过娱乐化倾向,“限广令”则专门针对电视剧,内容是:自2012年1月1日起,全国各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时,每集电视剧中间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

2.穿越指的是因为某种原因,人类通过时光隧道,从一个时空瞬间到另外一个时空。穿越剧事实上在很多年前就火过,例如那部著名的《寻秦记》。

3.后宫戏通常指的是发生在皇宫后宫中女人争权夺利、互相迫害的戏码,所谓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特有的阴和毒,作为戏剧冲突的一部分是永远存在看点的。

音乐

“不合时宜”的歌

“不合时宜”的个体事件、群体事件、偶然事件和突发事件源源不断地袭来,那么什么才是适合时代形势的音乐?

文_邱大立

2011年10月27到28日,黄耀明在香港演艺学院举行向顾嘉辉致敬的音乐会“明日之歌厅”。同日,他的新专辑《拂了一身还满》发表。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张专辑的内地版中,一首香港著名填词人周耀辉填写的国语歌《下流》    因歌名被有关部门判定“不合时宜”而审批通不过,最后被改为《逆流》。黄耀明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台北、香港、广州、澳门、北京、上海相继举行演唱会。他甚至还表示要收藏一下内地版,以示纪念。他的2011中国巡演取名为“上流社交舞会”,而这同样也并不妨碍新专辑获得了《南方都市报》评选的2011年代华语十大专辑。

值得一提的是,黄耀明在新专辑中还自己填词了一首《汕尾以南》,这张专辑在内地出版时,恰逢广东汕头海门镇和汕尾乌坎村接连发生两起“突发性群体事件”,令黄耀明自己都感叹这就是创作奇妙与吊诡的地方。

而在2011年1月、3月和8月,文化部对三批共300首未经内容审查或备案的网络音乐产品进行了通告。因为这300首歌未按照《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报文化部进行内容审查或备案。文化部检查出部分网络音乐网站擅自提供附件所列网络音乐产品的播放、试听、使用和下载等服务,认为它们扰乱网络音乐市场秩序,危害国家文化安全,必须依法予以清理整治。这些“不合时宜”的歌,演唱者包括周杰伦、张惠妹、陈奕迅、林宥嘉、方大同、萧敬腾、蔡依林、谭咏麟。试想,如果我们连一首《自然醒》都要偷偷摸摸唱的话,那么我们的中华音乐宝库还自然吗?

当“不合时宜”越来越成为一种奥秘时,“喜闻乐见”是否也就离便秘相去不远了?2008年,周云蓬已经在祖国流通了一年多的专辑《中国孩子》被突告“不合时宜”,在淘宝网上紧急撤架,契机是当年发生了中国毒奶粉事件。而这首号召“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的歌曲被有关部门评估为可能引发不必要的联想。但网上不准公开销售这一屎硬做法,却加速了歌曲传播的速度。

而在2011年初夏,黄耀明的另一位好友左小祖咒先是出现在南方一场“不合时宜”   的音乐节上,后来又发表了“不合时宜”的新作。这首歌来自他的新专辑《庙会之旅II》,歌名叫《我的儿子叫钱云会》。《我的儿子叫钱云会》是一首死亡民谣,词曲创作者叫钱顺南,是钱云会的父亲。他以87岁的高龄,创造了中国摇滚乐的一项新世界纪录。左小祖咒在新专辑里还有一首著名的歌《苦鬼2011》    。

无论是主流歌手,还是另类音乐人,都并肩走在歌唱的跑道上。每个人都可以去写他眼前发生的事,每个人都可以去唱他身边消失或倒下的人。这是一条叙事民谣必经的跑道。“不合时宜”的个体事件、群体事件、偶然事件和突发事件源源不断地袭来,那么什么才是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作者系乐评人)

1.每一个中国人所谓的幸福,其实并不跟大时代的户口沾边,而只是刹那的码头。人人原来都是“70年产权”的“临时工”。上流有时候也在偷偷学习下流,而下流常常都有向上奋斗的梦想。从一首歌的歌名就裁定它“上流”或“下流”,这实在让一个歌手困惑:他该如何适应这场洪流?

2.我们都举办完奥运会、亚运会、大运会了,世界正眼睁睁望着我们大步前进,我们的外表已离现代化越来越近,但我们的内心依然处于惊心动魄的战斗前沿地带。这种反差本身就是不合时宜的,为什么我们的节奏会离心平气和越来越远?

3.“每一个亿万民众失业的年代,我们学会解释自己的把戏。”2011年对中国人来说绝对不是捷报频传的一年,层出不穷的恶性事件夹杂着噩梦劈头盖脸地砸下来。苦鬼在左小祖咒的歌里已经活了12年,苦鬼在现实里被迫投降,苦鬼在襁褓里越级上访,苦鬼学会挺住,苦鬼不会失业,苦鬼在出神地望着你。

戏剧

戏剧是什么?观众在哪里?

其实在2010年,戏剧就已经结冰了,2011年不过是漫长冬季的延续—市场反应的冷漠,作品创作的平淡,观众失去耐心。

文_李蝴蝶

“只要太阳一落山,苦闷就开始折磨我的灵魂。那是什么样的苦闷呀……我既感觉不到爱恋,也感觉不到怜悯,我感觉到的仅仅是空虚和疲倦。”19世纪80年代对俄罗斯大苦闷时代感同身受的契诃夫用《伊凡诺夫》    说出了他的时代的主题。这个主题在2011年被林兆华重新搬上舞台。历史毫不刻意,《伊凡诺夫》在2011年12月的上演,也为这一年的戏剧生态作了一个最好的定义。

其实在2010年,戏剧就已经结冰了,2011年不过是漫长冬季的延续—市场反应的冷漠,作品创作的平淡,观众失去耐心。2011年值得一提的作品,少之又少,2010的戏剧低谷在2011年进一步放大,票房和影响继续下滑。戏剧人开始收获过度开发带来的苦果。现在回想起来,原因其实也简单:一方面民营戏剧在喜剧类型上的过度释放,并未抓住机会提升品质,而是继续以低俗恶搞饕餮观众的钱包;另一方面,观众也随着2008年的戏剧大爆发成长了起来,低级笑话已经无法打动他们,观众也开始挑食了。观众培养起来了,他们明白了他们需要在剧场里找到什么。雷子乐辱骂观众事件    ,就是观众与创作之间的一次正面交锋。

然而创作者仍旧没有醒悟,一边忽悠观众进剧场,一边在排练场里骂观众傻逼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戏剧人太把自己当回事儿,而没把戏剧当回事儿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像孟京辉和田沁鑫这样以前在戏剧探索方面一直不错的导演,纷纷进入商业性质的小剧场话剧,一个捧出《罗密欧&朱丽叶》,一个奉上《夜店之天生绝配》。尝试商业类型上的突破无可厚非,但以牺牲掉小剧场的实验性,降低导演作品的艺术含量为代价,得不偿失。两位知名导演以这样的姿态进行戏剧创作让人措手不及。再加上何念与彭浩翔的侵权口水战,让2011年的戏剧更多了创作之外的一些话题。

其实,戏剧商业化在中国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完全要求戏剧艺术的独创性、实验性而忽略观众,忽略戏剧作为交互艺术的本质,太苛刻了,会把戏剧人逼到圈子小众的死胡同。有两个个案值得我们讨论,一个是《喜剧的忧伤》,一个是《在西厢》。这两部作品都有明星效应,但明星的噱头依然服务于故事本身,前者成功地讲述了一个关于“演出审查”的故事,有笑点,有情怀,后者在解构经典的同时建立了一条与现代交流的通道。陈道明也好,刘若英也好,如果没有了剧本本身的魅力,也照样平庸平淡。但这样的作品还是太少了。所以当林兆华的《理查三世》在北京上演的时候,形成了一票难求的场面—憋了半年的观众又一次爆发。

幸亏林兆华在年尾为我们提出一个戏剧是什么的思考,不然我们的戏剧人真是在浑浑噩噩中又过了一年了。戏剧是什么?   观众在哪里?这些问题导演想清楚没有?制作人想清楚没有?中国提出导演中心制许多年了,以创作为中心无可非议,然而导演中心制的环境中缺乏了一个职位—艺术总监。这样导演实质上充当了艺术总监这个职位,权力的膨胀影响判断,本该专注于创作的导演,有了立项的权力。

不过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一些尚未著名的年轻导演,一直专注于创作,让我们仍然在严冬里感受到一些温暖。2011年,青年导演赵淼的三拓旗15年了,他的存在使得中国肢体戏剧开始有了自己的积累,形成自己的风格;2011年中国戏剧人走进阿维尼翁戏剧节,开始与世界各地的戏剧人同建世界戏剧语言,对话才能打破迷信和壁垒,这一点也有其让人欣慰之处;2011年决定回国做戏剧的圈外人张南第一个作品《伽利略》让我们重新领略了戏剧文学的魅力    。2011年,寒冬里仍旧有些夜行的人,温暖着我们的夜。(作者系戏剧评论人,新京报文娱编辑)

1.《伊凡诺夫》创作于1881年刺杀沙皇事件后的1887年,这件事成为俄罗斯剥夺知识分子政治表达自由的最好的借口。

2.观众枪枪方方看完雷子乐作品之后在微博上批评作品劣质,被雷子乐创始人及演员围攻爆粗口,引发北京戏剧圈关注。这件事的意义在于挑剔的观众已经占据了选择的主动权。

3.“戏剧是什么?”是林兆华在邀请展上抛给大家的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无解的题目,林兆华思考了几十年。很多戏剧人也在思考,但有些人走着走着就忘记了思考。

4.戏剧走到现在,大家都在呼吁好的剧本出现。然而很多人都忘了好的剧本是属于戏剧文学的。在一个以导演为中心的戏剧环境中,戏剧家已经沦为编剧了。

 

来源:南都周刊

链接:http://www.nbweekly.com/culture/frontier/201201/2880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