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破解付费视频网站:古今春联趣话[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06:44
原文地址:古今春联趣话作者:杏坛归客     

  
    兔年将至,祥霭遮天,紫气东来,举国欢腾,上下一片和平景象,不少人的家门口又贴起了大红色春联。这种流传了1000多年的迎春方式,逐渐形成一种寻常百姓家的民俗文化,时至今日依然常演不衰。“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春佳节,家门口贴上几副春联,红红火火,喜气洋洋,为春节增添几许欢庆的气氛。

    传说春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来。桃符是古代画门神的木板,到了南北朝及唐朝,桃符的内容逐渐被两句对偶的吉祥诗句所替代,因此出现了对联的新形式,而后演变成春节贴春联的习俗。

    古语“有钱没钱,贴对子过年”。 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赢得人们的喜爱。

公元964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画有神像的桃木板,旧时认为可以避邪)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可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于是,他亲手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副最早的春联。

    
    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这付写的是:

  “莺啼北星;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相传宋代吕蒙正对当时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愤愤不平。某年春节,一位穷苦人请他代写一副春联,吕写道: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额:南北

    春联贴出后引来了无数人围观。众人始觉其“怪”,继称其“妙”。这副春联妙就妙在它的“联外之意”:上联缺“一”,下联少“十”,正是“缺衣少食”的谐音:横批“南北”亦即意味着“没有东西”。作者以独特的修辞手法写尽了穷人的生存窘相。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

    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

    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江南春色迷人,非北方可比。乾隆皇心中高兴,来到一小镇,家家户户门上的春联如同新贴,乾隆见一户人家的春联写着:

           数一数二门第;
           惊天动地人家。
             橫批:先斩后奏    乾隆觉得对联的口气颇大,房子却是破旧茅屋。再三打听,原來是寻常人家。乾隆皇心中恼怒,便找了写春联的人来问个究竟。来人是个十来岁的少年,隆又好气又好笑,问那少年对联的构思从何而来? 那少年說:“父亲是买烧饼的,是一个二个地数给人家吗?二叔是买鞭炮的,鞭炮不是惊天动地吗? 我三叔是屠猪的,杀猪时口要吹气敲打,不是先斩后奏吗?”    乾隆听后,笑道:“说得有理,我封你做秀才,赏你五百两银子,作读书之用。”     张謇,字季直,江苏南通人,是有名的江南才子,1894年高中状元为进士榜首。他高中状元五年之后,建造了一座新宅子。他请自己的门师翁同龢给自己的宅子题写了匾额。此后,每年他都亲自书写春联张贴在大门上。辛亥革命胜利的1911年,他在大门上张贴的春联是:“旁人错比扬雄宅,日暮聊为梁父吟。”在这副对联之中,他自比为扬雄、诸葛亮。中华民国成立的1912年,他给大门上写的是:“民时夏正月,国运汉元年。”这副对联祝贺民国成立,表明了自己排斥满清、拥护共和的立场。1918年的春季,张謇在自己的门前贴道:“大田多稼,农夫亲耕;百川至海,游子返乡。”在对联中,他表示了自己对民国未来的期望,表达了亿万国人的心声。    某镇有个木匠,在门前贴了一副春联:曲尺能成方圆器;直线调就栋梁材。木匠的左邻是个剃头的,他不甘示弱,也写了副春联贴上:进门来苍头秀士;出户去白面书生。木匠的右邻是个药店老板,他见两位近邻因贴出春联后生意十分红火,也在门前贴了一副春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病人见药店老板心地善良,纷纷都到他店里去买药。  



   毛泽东是诗人,以前那个年代有不少人拿他老人家的诗作春联。而此中最佳的当数郭沫若先生征集毛主席诗句所得之名联:“江山如此多娇,飞雪迎春到;风景这边独好,心潮逐浪高。”

 

   特殊的年代什么都有它的印记,就连结婚也不例外。据说“文革”期间某年春节有一老贫农的儿子结婚,拟婚联一副:“两个革命能手;一对团结夫妻。”横批:“相亲相爱”。恰好,公社“大批判办公室”主任下来检查运动,见到这副对联说:“阶级斗争是你死我活,要团结就要先斗争,相亲相爱不是调和矛盾吗?”老贫农听后,忙改为:“两个斗争能手;一对矛盾夫妻。”横批:“你死我活”。第二天,新娘下车看见,一下昏了过去。 

      早些年,一些村里的村务公开工作做得很好,成为评选“五好先锋”村级党组织的重要依据。某年过春节,本人曾见一大学生村官欣然命笔:“政务公开,村务公开,事事公开,消除疑惑,公正清廉廉生威;党员监督,群众监督,层层监督,健全机制,公开为民民生情。”

    这位村官的对仗功夫也算到家了,他所在的村当年被评为先进,其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自古到今,很多春联都是非常有趣味,有意思的。有人懒散,过于穷困,春节贴副春联:“行节俭事;过淡泊年”。第二日开门一看,春联一边被人各加一字,成为“早行节俭事;免过淡泊年”。

    另有一人,借贷过日,年关债主盈门,他非常烦忧。一年过年前夕,他写一春联,贴于门上,竟无人上门讨债了,原来对联写的是:是君子容我过年;乃小人找咱讨债。横批:看刀子。

    有位老中医,写过两副春联。一副贴在自家大门上,是:“但愿人常健,何妨我独贫。”另一副贴在自己卧室门上,“何必我千秋不老;但求人百病莫生”。菩萨胸怀,让人敬仰。

    有些春联通俗,幽默,语意双关,读后使人忍俊不禁。一公厕门口有一副春联:“任他盖世英雄,入此门,还得低声下气;凭你齐天大圣,闯其所,只宜屈膝弓腰。”  一家理发店有副春联:“新事业从头做起;旧现象一手推平。”美容店也有一联“十美容颜,五分造化,五分天成;两倾品貌,一半生成,一半饰成。” 行业的春联,除了增加雅的味道以外,更多的是,行业本身增强了对我们的吸引力。好的春联举不胜举,只要你用心品味,定能会心一笑,快乐由心中自然生发。



春联小常识

   大红春联表达了自己对新的一年的希望,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是用民间艺术形式表达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写春联需要极好的文化功力,贴春联也要一定的常识,否则上下联贴反贴倒了,可能闹出笑话来。春联写作有一条基本规则:上联仄收,下联平结,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的读音应该是上声或去声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的读音肯定是阴平或阳平字。

    这样,贴春联时如果弄不清两联之上下,就看两联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尾字是上声或去声的就是上联,尾字是阴平或阳平的就是下联。春联的传统贴法是,面对大门,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也要自右向左,这样春联的读法就和古书竖排印刷,自右而左的读法习惯一致了。这是传统贴春联的方法。

     另一种是常用的贴法。解放后由于横式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若是将两种春联贴法“混合使用”,就不太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