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力量纪录片在线:反观走向课改深水区的公开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6:57:26
反观走向课改深水区的公开课
作者:李旭山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点击数: 43    更新时间:2012-2-10

    人们总是把批评公开课的矛头指向作秀。公开课可以促进交流,推动青年教师成长、成名,作秀似乎也就有了内在动力。那么,公开课各种“秀现象”背后不能公开的是什么,公开课的的真正启发是什么,公开课又能为课改做些什么?

  公开课暴露出的问题恰好是中国课堂教学的问题。公开课中的作秀恰好证明,课改已进入深水区,我们必须进行深水勘探、深水测航、深水躲礁,从而更顺畅地前行。笔者就借着公开课的类型逐一展开评析,提出相应建议。

  从组织角度看公开课

  同一教师同一班级反复上同一内容。

  作为学校典型,在其他人、其他课不具备讲授公开课条件的情况下,一些学校只好总拿这样的课装门面。

  【反思】这种做法将学生当作道具,既愚弄了学生,又愚弄了听课者。

  执教者如不能拒绝上重课,就应将教学不断引向深入,让学生在每一次“重复”中,有新发现、新收获,借此彰显学无止境的意义,同时也给听课者奉献真正的课堂新意和课堂智慧。具体做法是上“加时课”,在原本结束的基础上重新备教、备学。比如,上节课由教师提出预设问题,“加时课”上则由学生提出新问题;上节课主要侧重于学习领会,“加时课”就应侧重于应用实践等。

  其实,日常课也可以上“加时课”,只要学生的兴趣、热情、潜力指向了深入和开拓,就应该及时捕捉这种上“加时课”的机会,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双重生成。

  外校借班上课。

  这种方式下,学情了解困难,导学无法提前,与任课教师的教学不能衔接,课堂遗留问题难以处理,拓展的延伸性受到限制。所借学生大多为优等生和展示欲强的学生,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

  【反思】我们要树立一种观念:课堂现场了解学情是这类课的必要环节。摆脱一种束缚:放弃现成导学案,充分利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形成一种开放的课堂:允许课题、问题留下“尾巴”,允许场内外互动。

  正常进度下的全员公开课。

  同课异构是这种课型的常见形式。这种公开课最接近于日常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有的教师刻意求新求异,过度开发教师而或忽略了学生,过度发挥优等生的能力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

  【反思】要由单纯的研究教材教法,向与研究学生学法相结合转变。特定的班级、特定的学生,决定了课堂的组织与内容生成。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是这种课必须铭记的原则。

  大赛类,抽签、限时备课、借班上课。

  这种情况下,学情的了解更为困难,现场答辩、打分也给参赛者造成了很大压力,而压力往往与学生的课堂损失成正比。

  【反思】热场,短暂热场消除紧张和隔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务实,调动学生表达展示,解决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扬长,可回避弱项,用自己的魅力感染学生。

  前三种往往是群策群力,全力打造样板课堂;后一种则是对教师基本素质的检验。

  从课型本身来看公开课

  环节流程清晰稳定的。

  那些过分熟练的环节流程,并不能证明教师授课艺术的纯熟。很多时候,与其说是教师熟练操纵着环节,还不如说是环节在操纵着教师。环节为贵,教师次之,学生为轻,这是课堂教学最可怕的异化。

  【建议】必须明确谁为谁服务的问题,环节为教师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这种服务关系决不能倒置。必须摆正孰轻孰重的位置,必须确立因材施教的原则,一切教学形式、教学环节都应该因学情的不同而灵活变化,形式决不可大于内容。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固定的。

  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却忽略了谁在学的问题;解决了预设问题,却忽略了生成问题。挤压生成空间,是这种课的最大弊端。

  【建议】树立因需施教的思想,确立预设与生成兼顾的原则,练就特定情境下生成替代预设的勇气,养成鼓励学生现场质疑、现场提供教学素材的习惯,将以生成为主要特点的课堂教学当作最高境界的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公认为难讲的。

  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这样的课容易形成以教师讲为主的情形。知识的难点最终转化为教学过程的难点、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因果逻辑关系建立的难点。从容组织的教学者可能会用建构思维来让学生找到答案,急于求成者可能会用纯逻辑的求证思维让学生明白或接受。

  【建议】思维方式上,教师要有先范畴分类后推理论证的释难原则,要有归纳先、演绎后、类比补充的释难思想,要有先建构后求证的大众学习模式,以及求证中建构的精英探索模式的区分意识。

  可将难点分解成若干小点,若对学生不了解,则可以将建构思维当作主导思维。不管属于那一种类型,难点的逻辑关系都应由学生自己逐步建立,让学生成为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发现自己知识和能力缺陷的主体,并去弥补这种缺陷。对于学生极具建设意义的问题,要敢于花时间去发掘和巩固。

  公开课继续发展的理由

  公开课可以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成就名师。如果一个年轻教师连公开课、评优课都不敢上、不屑上,那他也难以成为优秀的教师。试想,哪一位名师没有经过评优课的历练,哪一位大家不是经过了公开课的洗礼?教师应该把公开课和评优课当作自己锻炼和提升的阶梯,不应因其弊端而因噎废食。

  公开课可以促进教学研究,暴露问题,对教师有启发、借鉴价值,反思和分析公开课能将日常课上得更好。就像有的教师所说,我们要把公开课定位于研讨课,发挥好公开课的展示、研讨、导向的基本功能;把公开课定位于良心课,回归朴实、扎实、真实的常态面貌;把公开课定位于理念课,彰显公开课的生本、生态、生命的教育本义。

  公开课可以为以学生为本理念呐喊助威,代表日常课接受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检验,让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成为新课堂的标杆和样板。

  公开课需要公开、需要发掘的,就是学生的需求。教师要根据学生提供的生成性教学内容,学习成果、思考的结论,以及学生的质疑、发言对课堂预设的扰乱,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实现向因需施教的根本转变。公开课还应承担把教学改革推向深入的重任,推动日常教学走向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