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岁月钢琴曲简谱:“九亿人民不会答应”的一张接吻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37:38

“九亿人民不会答应”的一张接吻照

 


 

    上图是一幅70年代电影的剧照,这是一部今人并不熟知的英国爱情电影,以灰姑娘故事为题材的《水晶鞋与玫瑰花》。这张剧照今天看来,根本是平平无奇,甚至于人们更留意的,是王子与灰姑娘的穿着,而不是男女主角在接吻。

    然而,在1979年,这张剧照却引来了轩然大波。一位叫问英杰的干部来信炮轰刊登剧照的杂志:“万没想到在毛主席缔造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还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你们这样做,我看是居心不良,纯粹是为了毒害我们的青少年一代”;“九亿人民不会答应的!”

    似曾相识的文风,今天仍然约略可见。但对于刚刚经历十年动乱的广大人民来说,是不可容忍的。“他能代表九亿人民吗?”上万封犀利的反击让我们清楚看到了渴求新生活的人们的精神面貌。

  • 【起因】干部来信:你们在干什么???
     

  王子与灰姑娘的拥吻
《大众电影》在1979年第五期杂志的封底刊发了《水晶鞋和玫瑰花》的剧照,画面中是王子和灰姑娘的拥吻动作。电影是一个十分老套的主题,王子与女仆有了罗曼蒂克的恋爱建立了一个理想王国。他们经历了痛苦,磨难,思念和抗争,终于达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含有反封建的进步色彩。《大众电影》编辑部精心挑选了这幅接吻的剧照予以刊登,认为最能表现爱情。然而,这一张照片引起了新疆奎屯农垦局一二九团政治处问英杰的反感和愤怒。在他还没有看过电影的情况下,以“九亿人民的代表”自居,向《大众电影》发了一封措辞直白但却异常尖锐的质问信。
 
  《你们在干什么???》
《大众电影》编辑部总编、编辑同志:

我看了你们编辑出版的一九七九第五期的封底影照,非常愤慨!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万没想到在毛主席缔造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还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你们竟堕落到这种和资产阶级杂志没什么区别的程度,实在遗憾!我不禁要问:你们在干什么???

英国音乐童话故事片《水晶鞋和玫瑰花》,我还没有看过,无法评价它是香花还是毒草。但我想,这部影片既然能受到你们的如此鼓吹,一定有什么“进步”意义。由此可以推断,这部影片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对九亿人民有教育意义的、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有好处的镜头。然而,你们没有选登,却偏偏以封底的显赫地位,选登了灰姑娘和王子拥抱接吻的镜头。这是为什么呢?

毛主席生前多次教导我们:“洋为中用”。难道我们的社会主义中国,当前最需要的是拥抱和接吻吗?你们显赫地刊登这幅影照,是什么动机?是在宣扬什么呢?难道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任务,党的政治路线,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你们这样宣传吗?难道九亿人民大众在新长征途中需要你们给予这样的鼓舞吗?……你们准备把我国的青少年们引向何方呢?你们还有点中国人的良心吗?还有点中华民族的气味吗?同志们!不要以为洋大人放个屁都是香的!

总编、编辑同志!我说的话尖刻一点,我还亲耳听到工农兵群众骂你们无耻呢!我认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你们都是有知识的人,有学问的人,应该好好想一想,千万不要随波逐流,借“百花齐放”之名,行放毒害人之实。那样,九亿人民不会答应的!不管谁支持你们的这种罪行,我敢肯定,他总有一天会受到九亿人民的谴责或审判的。……我们九亿人民,在党和毛主席教育下几十年了,应当有中国人的气节,我们的报刊杂志,不能鼓吹这些污七八糟的东西,谁鼓吹这些东西,谁也同样会受到九亿人民的谴责和审判!……

我在愤恨之下,一气写了此信。出言不逊,对你们一定会有一点刺激,也可能你们会觉得好笑,或是咒骂什么“极左思潮”、“四人帮那一套”等等。反正现在帽子工厂、棍子店尚未彻底关闭,我从来也不害怕什么帽子、棍子,敢做敢为,对了坚持,错了就改。你们如有胆量,请在《大众电影》读者来信栏,原文照登一下我的信,让全国九亿人民鉴别一下,那才算是“百花齐放”,有点“民主”的气味。否则,我只能认为你们做贼心虚。欠人民的帐是一定要还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致以 敬礼

新疆奎屯农垦局一二九团政治处 中国共产党员 问英杰 (略有删节)


 

  • 【回击】读者愤怒回信:他能代表九亿人民吗?

 

  万封读者来信,百分之97的读者反对问英杰的意见 
问英杰“原文照登一下我的信,让全国九亿人民鉴别一下”的挑衅得到了回应,《大众电影》请示上级后,决定公开发表。问英杰的来信立即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回响。从城市到农村,从内地到边疆,读者的来信和来稿雪片似的飞到了《大众电影》的编辑部。自八月二十八日至十月十五日,共收到来信一万一千二百余件。最多时一天收到来信近七百封。这在当时,可称得上全国瞩目的大事件。然而,事情的具体情况在传播过程中却受到了歪曲。零九年曾有一个知名电视台节目回顾建国60年历史时提到该事件时称“一万多封来信支持问英杰的看法”,而另一份知名报纸在回顾该事件时则称“支持问英杰的来信不到三分之一”。事实是这样的吗?
 
事实是,这两种说法都是完全错误的。读者来信的真实的情况是:赞同问英杰看法的来信还不到“百分之三”,其余的都是反对问英杰看法的。思想压抑、话语压抑、性压抑了十多年的中国人民,面对以问英杰为代表的“极左回潮”,再也不愿意沉默,纷纷写信道出了内心的真实想法。以下是来信选登:
 
  《他能代表九亿人民吗?》 
这是四川乐至县陈尚荣等六位普通工人的来信标题。他们自认文化水平不高,说不出深奥的大道理,但他们的质疑却非常一针见血:

“最可笑的是这位堂堂中共党员还要把他的那个极为错误的观点强加到九亿中国人民头上。而他竟能“代表”九亿中国人民来凶神恶煞般咒骂我们党目前的文艺方针。这可是不能容忍的了!这不是强奸民意吗?”

强烈否定了问英杰来信后,他们又热情地鼓励作家和艺术家们,“放心吧,我们的作家和艺术家们,只要你们心目中有祖国和人民,我们敢肯定;中国九亿人民中的八亿八都会支持你们的!人民不会永远愚昧,十多年前的悲剧决不能在中国重演。”
 
  《搞蒙昧主义是不行的》 
来自广西北海的读者克彦则具体指出了问英杰逻辑的荒谬虚伪之处。

“难怪‘四人帮’时期,‘革命’的口号喊得震天响,而文艺对爱情的内容,则是绝对禁绝的……(以为)一经禁绝,我们的青少年一带,自然就可保平安的了。可惜得很,在我们国家的社会生活中,正是在‘四人帮’‘革命’最盛、禁绝最严的时期里,社会上出现的阿飞、流氓最多,青少年的犯罪最极。”

接下来,他又以《上甘岭》为例,批驳了“难道九亿人民大众在新长征途中需要你们给予这样的鼓舞吗”的说法:“《上甘岭》影片,是十足的战斗吧,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在战斗的空隙时刻,按照‘帮艺术’的逻辑,自然是战士站起来,一手握枪看,一手劈着空气,高呼‘同志们,消灭美帝国主义者,冲啊……’可是影片的编导,却偏偏要让我们的战士唱歌,而且歌词居然是‘姑娘好像花一样’……我不知道我们的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有多少人要为我们战士的战斗力担心。上甘岭的战斗胜利了,可见姑娘对于战士也不见得可怕。一张美好、健康的《水晶鞋与玫瑰花》剧照,却又何必大惊小怪呢?继续搞蒙昧主义是不行的。”
 
  《解放思想向前进》 
这是江苏省如东县赵志毅的来信。强烈批评了“四人帮”文艺政策禁绝爱情。“四人帮横行时,爱情作品在禁,古代的作品在禁,外国的作品在禁。这一禁使许多人成了睁眼瞎子。前不久我在剧场里听旁边一对青年男女在交谈,他们竟不知花木兰为男为女。你说可笑不可笑?……长此下去,我们将会变得狂妄而无知,愚蠢而麻木!”

“其实历史是最好的审判官。林彪、四人帮横行时就那几部片子,没有人去看,就搞样板戏汇映月,由党政部门出来组织,动员人看,降低票价。结果会计的报表上客满,剧场里坐不到几个人……四人帮的封建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把人们搞得愚昧无知,问同志就是被毒害的一个。”
 
  “道德过敏”的来信者的转变 
问英杰的来信是篇坦白至极的奇文,批评他的来信也丝毫不客气的还击。这是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思想大解放的最真实的体现。我们清楚的可以感受到,绝大多数刚经历完文革的中国民众,对于极左思潮影响下的文艺,和以“水晶鞋与玫瑰花”接吻照为代表的新文艺,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态度。他们也对少数像问英杰这样的人与态度进行了反思,有人援引鲁迅的话来评价问英杰——“我以为中国之所谓道德的神经,自古以来,未免过敏而又过敏了、看见一句‘意中人’,便即想到《金瓶梅》,看见一个‘瞟’字便穿凿附会到别的事情上去。”(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

民心向背的测验结果,让问英杰很气愤,他甚至扬言要持刀杀害《大众电影》的两位编辑。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几年之后,问英杰本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由一个厌恶跳舞变成了爱跳舞,每星期至少要跳两三场,并且没有固定的舞伴。“有一年,我和他一起去云南参加全国农垦摄影协会会员代表大会,一到昆明,他就邀我当晚跳舞。在舞场,他‘厚着脸皮’邀请那些素不相识的南方小姐,几乎没有空一场。”一位熟悉问英杰的人如此回忆道。
 

  • 【反复】时代的徘徊:首部吻戏与裸女壁画风波


 

  庐山恋,动情一吻人们观看无数遍 
第二年,一部电影的上映彻底为“接吻照”风波盖棺定论,广大人民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自己的回答。这部戏就是张瑜和郭凯敏主演的《庐山恋》。虽然男女主人公在山顶激动喊出的台词不是“我爱你”而是“我爱我的祖国”,但那蜻蜓点水的一吻已让无数情窦初开的年轻人为之迷醉。《庐山恋》号称新中国第一部吻戏,即新中国成立三十一年后,才有了第一部吻戏。这部吻戏引发了1980年的观影盛况,这部吻戏让女主角张瑜当仁不让地成为第一位金鸡百花双料影后。
 
  首都机场裸女壁画风波:思想解放不容易 
然而,思想解放的前进,性意识的解放,也并非一帆风顺。“接吻照风波”的当年,即1979年10月,由张仃、袁运甫、袁运生等艺术家创作的大型壁画群,在首都机场创作完成。其中,袁运生的作品《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画面中出现了三位裸体沐浴的傣族少女,因此尤为令人关注。海外媒体称:“中国在公共场所的墙壁上出现了女人体,预示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

然而,这幅壁画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因为摆在人来人往的首都机场,有“伤风化”之嫌。即便邓小平参观壁画后作出了 “这是艺术表现很正常”的表态,这幅裸女壁画也未能保持原状地持续展出——三个月后,三个裸女的身前“被穿上”一层薄纱衣,第二年,有关方面还为裸女加上了纱帘。

类似的故事,八十年代还有很多。如今年轻人熟悉的,还有《圣斗士星矢》与《变形金刚》的禁播风波,等等。
 
结语:三十年过去了,中国人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极大转变。在性意识上的变化更是让当年人完全无法想象——各种跟性有关的事物层出不穷,“接吻”已经完全不被当作一回事来说了。真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人们接受“接吻照”的理由——“这是反封建的,是积极向上的”在如今也完全不成理由,“接吻”已经不需要理由,这简直是自然而然的。然而,若社会意识仍然保持飞速地转变,大学生裸模、这“门”那“门”等现象越趋常见,或许有一天,当年问英杰的这篇奇文看上去就不再感觉荒谬了。
 
资料来源:《大众电影》1979年第五期、第八期、第九期、第十期;《一张封底剧照引发的风波》,1979;《民间记忆三十年》;《这本电影杂志创下960万册的销量奇迹》,南方都市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