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4比特率多少合适:集体记忆:我记忆中八十年代的北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09:12
八十年代时,我十几岁。虽然在上中学,但我对那个年代记忆还非常清晰,并且非常怀念。先说说那时的生活水平吧:那时还是计划经济,每个人的工资只有几十元,一月如果能挣到一百元,已是高收入阶层了,那时的有钱人被称作“万元户”,虽然收入少,但那时吃穿都很便宜,但物质享受还比较贫乏,家里有个彩电,有个双卡录音机,已算很有面子的事情了,如果再有个摩托车就算有钱人了,那时北京人的交通工具还是自行车,马路上自行车最多,摩托车比汽车要多,摩托车的品牌都是日本那四大车厂的产品,还包括一些东西德的摩托品牌,价格普遍不到万元,至于有私家汽车就算非常富有了。虽然现在看起来那时很穷,但那时大多数人都是这个生活水平,有钱的万元户凤毛麟角,由于贫富分化很小,那时仿佛不会因为物质方面而产生歧视,因为都一样穷,绝大多数人都有工作,不管是工人还是知识分子,医疗都有保障,与现在不同的是不是医保,而是医药费都由单位报销,且是百分之百的报销。那时的个体户大多都是被单位开除或没有经济来源被迫营生者,且遭人歧视。说说汽车:那时极个别的私家车都是东欧的菠萝乃兹,拉达等一些品牌,价格二三万元,高档的公爵皇冠私人想都别想。由于汽车保有量小,那时当司机可是个很神气的工作,会开车更是个被别人羡慕的技能,能开小卧车会受到很多人的吧唧,就是追捧,那时开出租车更了不得,开的都是皇冠,公爵和蓝鸟,活很好拉且收入颇高。那时开小车的人可是被女人追求的目标,出门能坐小车很是被别人羡慕。再说说女人:那时的女人不知比现在要单纯多少倍,因为贫富分化不大,女人择偶的标准只是:人要高大帅气,有稳定工作,知识分子最好,出门能有摩托车坐已感到很满足了,且婚后都是与男方父母一起居住。因此那时你在拥挤的早高峰公共汽车上,大美女们随处可见,她们寒冬酷暑中无怨的与周围的男女挤在一起,眼睛里透着单纯的目光。不像当今的美女们唯利是图,只能从豪华车里或出租车里可以窥到!并以做二奶为荣。那时女人的服装很朴素,夏天衬衫裙子,冬天皮鞋羽绒服,穿个绿军大衣也没人背后说她土气,和现在真是天壤之别呀。至于生活作风,那时的人在道德与法律方面约束力还是较大的,我记得有个案例是一个开小车的司机,借教女青年开车为诱饵,和多名女青年发生性关系,最后因流氓罪入狱,也包括那时的一些知名歌手因为搞男女关系而入狱,这事现在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再说交通:那时的马路都很窄,但是不管早晚都不会有堵车的时候,因为汽车的保有量非常小,经常可以见到马路上空无一车的时候。那时的公交车和现在比起来有些破旧,有的甚至高度只有一米八多,个高的人上了车都要低着头。车上清一色的都是北京人,听到的是地道的北京腔,偶尔见到的外地人不是拎着大包去北京站,就是背着水壶去北海故宫,那时的北京人没有一点歧视外地人的现象,因为在北京你想见到个外地人很难,而现在是在北京想见到个北京人很难,真是翻天覆地了。再说治安:那时的治安状况可真是不敢恭维,由于当时社会物质匮乏,精神空虚,在我印象,小痞子成群,打架成风,一到放学,学校门口总聚集一群小痞子,北京话叫:准是在“督”谁呢,就是堵人打架的意思。小痞子普遍都是烫着爆炸头,标准装束是“板绿或查蓝,加红白片懒”,个别有钱痞子是“花衬衫墨镜加手提四喇叭的录音机,并边走边放音乐,壮观吧?那时的北京就是这样。那时公安远没有现在的完善,现在一个电话五分钟110就能赶到,那时由于没有通信工具,这边打架,要报案得找单位的传达室,但一般传达室的电话都不外借,因此我印象是打架之前见不到警察,打架时见不到警察,打过后也见不到警察。现在的北京你出门不会感到没有安全感,那时的北京,你在外经常会遇到一些寻衅滋事的北京痞子,随着几次“严打”之后才有好转,这一点现在真是进步多了。再说城市建设:那时高楼很少很少,能超过10层已算摩天楼了,那呼家楼的京广像操场的旗杆一样矗立在那,那还是87年盖的。由于是福利分房,没有房地产开发,现在的三环路以外基本是农田。北京二环以里的老城的胡同四合院基本保存完好,依旧京味十足,站在景山的万春亭上环顾四周,那平房像麦田一样一望无垠,看看现在的老城被开发的面目全非,作为北京人真得很痛心。说了这么多,可能读者都看累了,那就先说到这吧,没说到的也希望北京的朋友来补充。对于那个距离当今仅仅二三十年前的时代,现在感觉仿佛已经很遥远了。但每次回想起来总是感到很亲切